CN211878387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78387U
CN211878387U CN202020850809.4U CN202020850809U CN211878387U CN 211878387 U CN211878387 U CN 211878387U CN 202020850809 U CN202020850809 U CN 202020850809U CN 211878387 U CN211878387 U CN 211878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elastic component
optical film
frame
b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508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兆收
王伯长
石海军
吴斌
王昊
张金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508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78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78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78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背光模组包括:框架、背板和弹性组件;框架包括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背板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弯折挡墙,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面接触,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背板接触。在弹性组件的配合下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不需要在背板上通过冲压形成多个卡勾,增强了背板的强度,也不会在卡勾的位置出现缝隙,则可以避免灰尘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光学膜材之间,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均一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灰尘对光学膜材造成磨伤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背光模组的组成部件中,背板和框架是最为重要的承载零部件,其组装方式对背板的强度和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会带来影响。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框架2是通过卡勾1.1与背板1进行卡合的,因此,为了配合与框架2的卡合,需要先在背板1上通过四边冲压的方式形成多个卡勾1.1,然后再将背板1和框架2之间通过四边的卡勾1.1组装在一起。
目前,这种背板1和框架2的组装方式,首先,由于背板1四边需要冲压成型多个卡勾1.1,因此,造成背板1的强度比较差,非常影响背板1乃至整个背光模组的强度;其次,经过冲压形成的卡勾1.1的位置会存在缝隙,如图1中B的位置,此缝隙宽度一般在100~800微米之间,灰尘通过背板1上卡勾1.1位置的缝隙很容易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灰尘在背光模组内部的光学膜材3之间出现聚集,形成局部暗影,影响背光模组的光学均一性;另外,灰尘进入各层光学膜材3之间后,也会将光学膜材3磨伤,磨伤位置会出现光学白斑,影响画面显示质量,另外,背板1上的卡勾1.1在图1中A的位置有尖点结构,在框架2与背板1的组装过程中,尖点结构附近的位置会被剐蹭,产生碎屑,碎屑通过缝隙会进入背光模组的内部,也会影响显示画面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框架、背板和弹性组件;
所述框架包括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所述背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弯折挡墙,所述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所述卡槽卡合连接;
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面接触,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背板接触。
可选的,所述卡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筋位结构和第二筋位结构;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材,所述第一筋位结构和所述第二筋位结构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方向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筋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位结构远离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筋位结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筋位结构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框架还包括第三筋位结构,所述第三筋位结构沿着平行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三筋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材的出光面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三筋位结构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mm。
可选的,所述框架的第二端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部分超出所述容置槽设置。
可选的,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部分的伸缩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弯折挡墙的弯折部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弹性组件为圆柱形弹簧或锥形弹簧;
当所述弹性组件为所述锥形弹簧时,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框架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背板的接触面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光学膜材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第三筋位结构远离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背光模组中设置框架、背板和弹性组件;框架包括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背板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弯折挡墙,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面接触,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背板接触。在弹性组件的配合下,可将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从而实现背板与框架的卡合连接,因此,不需要在背板上通过冲压形成多个卡勾,增强了背板的强度,也不会在卡勾的位置出现缝隙,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密封性,则可以避免灰尘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光学膜材之间,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均一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灰尘对光学膜材造成磨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与背板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与背板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与背板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与背板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与背板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中框架与背板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框架10、背板20和弹性组件30;框架10包括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101,背板20上设置有与该卡槽101相适配的弯折挡墙201,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与卡槽101卡合连接,其中,弹性组件3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面接触,弹性组件30的第二端与背板20接触。
其中,背板20包括依次连接的弯折挡墙201、第一面202和第二面203,弯折挡墙201包括弯折部2011和连接部2012,弯折部2011与连接部2012相互垂直。第三面203包括第一平行面2031和第二平行面2033,以及连接第一平行面2031和第二平行面2033的连接面2032,连接面2032相对于第一平行面2031和第二平行面2033倾斜设置,第一平行面2031和第二平行面2033与弯折挡墙201的连接部2012相互平行。此外,第二面202的一端与弯折挡墙201的连接部2012垂直设置且相互连接,第二面202的另一端与第三面203中的第二平行面2033垂直设置且相互连接。
通过沿与弹性组件30伸缩的方向给框架10施加力的作用,使框架10压缩弹性组件30,弹性组件30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弹性组件30的形变量超过某一数值后,再将框架10推向背板20中的第二面202,使得卡槽101和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对齐,然后,撤销对弹性组件30施加的压力,在弹性组件30在回复力的作用下,使得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卡合在卡槽101内部,进而实现背板20与框架10的卡合连接。
其中,框架10为塑胶材料,材质轻薄,成本低,框架10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背板20为钣金冲压成型,工艺成熟,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中,在弹性组件的配合下,可将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从而实现背板与框架的卡合连接,因此,不需要在背板上通过冲压形成多个卡勾,增强了背板的强度,也不会在卡勾的位置出现缝隙,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密封性,则可以避免灰尘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光学膜材之间,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均一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灰尘对光学膜材造成磨伤的问题。
具体的,卡槽1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筋位结构1011和第二筋位结构1012;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材40,第一筋位结构1011和第二筋位结构1012沿着垂直于光学膜材40的方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槽101包括第一筋位结构1011、第二筋位结构1012和设置在第一筋位结构1011和第二筋位结构1012之间的卡槽底部。如图2所示,通过在垂直于光学膜材40的方向上设置第一筋位结构1011和第二筋位结构1012,有利于卡槽101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卡合连接。
第二筋位结构1012设置在第一筋位结构1011远离光学膜材40的一侧,且第一筋位结构1011的高度H1大于或等于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H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筋位结构1012设置在第一筋位结构1011远离光学膜材40的一侧,即第一筋位结构1011相对于第二筋位结构1012比较靠近光学膜材40,第一筋位结构1011的高度H1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H2,当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与卡槽101卡合连接后,第一筋位结构1011位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靠近光学膜材40的一侧,以对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可以使背板20与框架10组装后的结构更加稳定。
当然,第一筋位结构1011的高度也可小于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只要能阻挡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朝向光学膜材40的一侧滑动即可。
具体的,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H2可以等于或小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高度H3。
优选的,使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H2等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高度H3,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与卡槽101卡合连接后,弯折挡墙201的连接部2012靠近光学膜材40的一侧的表面与第二筋位结构1012背离背板20中的第二面203一侧的表面相接触。
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H2也可以小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高度H3,在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与卡槽101卡合连接后,弯折挡墙201的连接部2012靠近光学膜材40的一侧的表面与第二筋位结构1012背离背板20中的第二面203一侧的表面不相互接触,两者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使第二筋位结构1012的高度H2等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高度H3,在卡槽101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卡合连接后,可以使弯折挡墙201的连接部2012与第二筋位结构1012充分接触,从而可以保证背板20与框架10卡合连接后的结构更加稳定。
框架10还包括第三筋位结构1013,第三筋位结构1013沿着平行于光学膜材40的方向设置,且第三筋位结构1013设置在光学膜材40的出光面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筋位结构1013平行于光学膜材40设置,由图4和图5可知,第三筋位结构1013设置在光学膜材40出光面一侧的边缘上,可以对光学膜材40起到压合的作用,第三筋位结构40远离光学膜材40的一侧与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50接触,可以对显示面板50起到支撑的作用。
优选的,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在第三筋位结构1013与光学膜材40之间贴附硅胶条或泡棉条,以保护光学膜材40不被磨伤。
优选的,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在第三筋位结构1013与显示面板50之间贴附硅胶条或泡棉条,以保护显示面板50不被磨伤。
其中,第三筋位结构1013的厚度H4小于或等于1mm。第三筋位结构1013的厚度H4设置的较薄,小于或等于1mm,可提高第三筋位结构1013的表面平整度和挠度,如果将第三筋位结构1013的厚度H4设置的太厚,注塑成型后,第三筋位结构1013表面的平整度较差,会影响后续的组装,因此,将第三筋位结构1013的厚度H4减薄,一方面,注塑成型后,表面平整度得到很大改善,从而也可以使第三筋位结构1013更好的与光学膜材40和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50接触,并且,厚度减薄后的第三筋位结构1013,可以保持有一定的挠度,有利于组装作业。
具体的,框架10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容置槽102,弹性组件30的第一部分301设置在容置槽102内,弹性组件30的第二部分302超出容置槽102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框架10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容置槽102,如图4所示,弹性组件30的第一部分301设置在容置槽102内,弹性组件30的第二部分302超出容置槽102设置,通过弹性组件30的第二部分302的长度的变化,可实现卡槽101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弹性组件30的第二部分302的伸缩量大于或等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高度H3。
其中,弹性组件30中第一部分301与容置槽102背离卡槽101一侧的表面相接触的一端为弹性组件30的第一端,弹性组件30中第二部分302与背板20中的第二平行面2033相接触的一端为弹性组件30的第二端。
具体的,容置槽102的大小与弹性组件30的大小相适配,即只在有弹性组件30的地方设置容置槽102,容置槽102未贯穿框架10的第二端面,而卡槽101是与背板20中的弯折挡墙201相适配的,在框架10上与背板20中弯折挡墙201相对应的区域均设置有卡槽101,卡槽101贯穿框架10的第一端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进行卡槽101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卡合连接时,沿与弹性组件30伸缩的方向给框架10施加压力,通过框架10压缩弹性组件30,使弹性组件30发生形变,弹性组件30的第二部分302的长度减小,当弹性组件30的第二部分302的长度减小的值大于或等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的高度H3时,将框架10推向背板20中的第二面202,使卡槽101与弯折挡墙201的弯折部2011卡合连接,从而实现框架10与背板20的卡合连接,当背板20与框架10完成卡合连接后,弹性组件30还可以对框架10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框架10与背板20更加紧密的卡合在一起。
其中,弹性组件30为圆柱形弹簧或锥形弹簧;当弹性组件30为锥形弹簧时,弹性组件30的第一端与框架10的接触面积小于弹性组件30的第二端与背板20的接触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组件30可以选择圆柱形弹簧也可以选择锥形弹簧,当背板20中的第二平行面2033的面积较小时,如图4所示,弹簧组件30采用圆柱形弹簧,可以节省空间。当背板20中的第二平行面2033的面积较大时,弹性组件30可以采用锥形弹簧,如图5所示,当弹性组件30为锥形弹簧时,弹性组件30的第一端与框架10的接触面积小于弹性组件30的第二端与背板20中的第二平行面2033的接触面积,锥形弹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助于框架10的稳定,可提升背光模组的整体品质。
具体的,光学膜材40沿出光面方向依次包括:反射片、棱镜片、扩散片等。
进一步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41,导光板41位于在光学膜材40和背板20中的第一平行面2031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背光模组中设置框架、背板和弹性组件;框架包括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背板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弯折挡墙,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面接触,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背板接触。在弹性组件的配合下,可将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从而实现背板与框架的卡合连接,因此,不需要在背板上通过冲压形成多个卡勾,增强了背板的强度,也不会在卡勾的位置出现缝隙,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密封性,则可以避免灰尘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光学膜材之间,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均一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灰尘对光学膜材造成磨伤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背光模组;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与光学膜材40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50,显示面板50设置在第三筋位结构1013远离光学膜材40的一侧。
显示面板50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设置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设置在阵列基板靠近光学膜材40侧的第一偏光片和设置在彩膜基板远离光学膜材40侧的第二偏光片。
进一步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前框60,当背板20与框架10组装完成后,将前框60扣合在背板20和框架10的外侧,前框60由相互垂直的第一面601与第二面602组成,第一面601位于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50的出光侧,平行于显示面板50设置,第二面602贴附在背板20中的第一面202远离框架10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装置可应用于医疗及工业显示领域,当然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背光模组中设置框架、背板和弹性组件;框架包括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背板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弯折挡墙,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面接触,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背板接触。在弹性组件的配合下,可将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卡槽卡合连接,从而实现背板与框架的卡合连接,因此,不需要在背板上通过冲压形成多个卡勾,增强了背板的强度,也不会在卡勾的位置出现缝隙,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密封性,则可以避免灰尘进入背光模组内部的光学膜材之间,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均一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灰尘对光学膜材造成磨伤的问题。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背板和弹性组件;
所述框架包括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卡槽,所述背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弯折挡墙,所述弯折挡墙的弯折部与所述卡槽卡合连接;
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面接触,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背板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筋位结构和第二筋位结构;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材,所述第一筋位结构和所述第二筋位结构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筋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位结构远离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筋位结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筋位结构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第三筋位结构,所述第三筋位结构沿着平行于所述光学膜材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三筋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光学膜材的出光面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筋位结构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第二端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部分超出所述容置槽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部分的伸缩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弯折挡墙的弯折部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为圆柱形弹簧或锥形弹簧;
当所述弹性组件为所述锥形弹簧时,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框架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背板的接触面积。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光学膜材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第三筋位结构远离所述光学膜材的一侧。
CN202020850809.4U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878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50809.4U CN211878387U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50809.4U CN211878387U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78387U true CN211878387U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34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50809.4U Active CN211878387U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78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95712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377682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316591B2 (en) Solar cell module device
US1013955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7688398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KR970071485A (ko) 전자 기기의 lcd 패널 보유 지지 구조
CN102032514B (zh) 背光模块
US20170212298A1 (en) Plastic frames, backlight modules, and display devices
US20130148381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80070546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12946956A (zh) 背板、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1878387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08011194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fixing bar
JP2005078917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20050031222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모듈
JP294628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4129274A1 (ja)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EP2149740A1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unit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05078873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14751194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2253382U (zh) 一种灯反射罩结构
CN10622694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3206080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20951425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692731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