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1555U -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1555U
CN211731555U CN201922178606.5U CN201922178606U CN211731555U CN 211731555 U CN211731555 U CN 211731555U CN 201922178606 U CN201922178606 U CN 201922178606U CN 211731555 U CN211731555 U CN 211731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bush
energy absorption
energy
mounting structure
auxiliary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786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涛
戴强
刘新
赵治辉
付涛
魏宁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786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1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1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1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副车架安装结构,所述副车架安装结构设置于副车架纵梁上板及副车架纵梁下板之间,所述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悬置安装点、副车架和车身安装套管、摆臂安装点套管、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及第三加强板,所述悬置安装点、所述副车架和车身安装套管及所述摆臂安装点套管设置于副车架纵梁上,所述摆臂安装点套管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于两个所述摆臂安装点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于一个所述摆臂安装点套管及所述副车架和车身安装点套管之间,所述第三加强板连接于所述悬置安装点及所述副车架和车身安装点套管之间。

Description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车辆中常见的零部件,其支承车辆的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车身相连,副车架在阻隔振动和噪声、缓冲碰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安装副车架时,一般会通过螺纹套管将副车架与钢材质的纵梁连接起来,而螺纹套管一般会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车身纵梁上,而焊接的方式只能够应用于钢材质的纵梁结构上,这使得副车架、车身纵梁等的重量较重;且焊接的方式在受到极限冲击时,螺纹套管可能会脱焊,给车辆的安全造成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副车架安装能够避免螺栓套管脱焊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副车架、车身纵梁、吸能盒、螺纹套安装座、螺纹套、第一连接螺栓及第二连接螺栓,所述螺纹套安装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孔,所述螺纹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穿过副车架、车身纵梁及吸能盒并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螺纹套内,使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吸能盒及车身纵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穿过所述车身纵梁及所述吸能盒并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使所述吸能盒与所述车身纵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副车架一端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螺纹套安装座伸入所述吸能盒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副车架、所述车身纵梁及所述吸能盒,然后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二连接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车身纵梁、所述吸能盒、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然后从所述吸能盒及所述车身纵梁的另一侧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内设置有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将所述吸能盒分割为三个腔体,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吸能盒呈目字形。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套安装座包括基板及与所述基板相连且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方向延伸的卡板,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的形状与所述吸能盒的形状相适应,当所述螺纹套安装座与所述吸能盒相连时,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的两个卡板从所述吸能盒的端部伸入所述吸能盒两端的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上还设置有副车架套管,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副车架套管、所述车身纵梁及所述吸能盒后与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相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副车架套管朝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侧的端口部位还形成有齿状的向垂直于所述副车架套管轴向方向延伸的凸伸部。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纵梁、所述螺纹套安装座及所述吸能盒分别为铝合金材质的所述车身纵梁、所述螺纹套安装座及所述吸能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设一螺纹套安装座,并将螺纹套设置于螺纹套安装座的第一连接孔内,然后通过第一连接螺栓及第二连接螺栓以螺纹套安装座为中介,将副车架、车身纵梁及吸能盒连接起来,这样就改变了现有技术中螺纹套焊接于车身纵梁上的连接方式,由于螺纹套是设置于第一连接孔内的,因此该方式设置的螺纹套不再有与车身纵梁脱焊的风险,使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副车架安装结构沿车辆长度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中副车架安装结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中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1中螺纹套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副车架安装能够避免螺栓套管脱焊的风险。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 2所示为图1中副车架安装结构沿车辆长度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副车架安装结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 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副车架10、车身纵梁 20、吸能盒30、螺纹套安装座40、螺纹套41、第一连接螺栓51及第二连接螺栓52,螺纹套安装座4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2及第二连接孔43,螺纹套41设置于第一连接孔42内,第一连接螺栓51穿过副车架10、车身纵梁20 及吸能盒30并伸入第一连接孔42的螺纹套41内,使副车架10与吸能盒30 及车身纵梁20相连,第二连接螺栓52穿过车身纵梁20及吸能盒30并伸入螺纹套安装座40的第二连接孔43内,使吸能盒30与车身纵梁20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一螺纹套安装座40,并将螺纹套41设置于螺纹套安装座40的第一连接孔42内,然后通过第一连接螺栓51及第二连接螺栓52以螺纹套安装座40为中介,将副车架10、车身纵梁20及吸能盒30连接起来,这样就改变了现有技术中螺纹套41焊接于车身纵梁20上的连接方式,由于螺纹套41是设置于第一连接孔42内的,因此该方式设置的螺纹套 41不再有与车身纵梁20脱焊的风险,使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车身纵梁20、螺纹套安装座40及吸能盒30 分别为铝合金材质制成的车身纵梁20、螺纹套安装座40及吸能盒30。通过将钢材质的车身纵梁20改为铝合金材质的车身纵梁20,其能够具有明显的减重效果,与铝合金材质的吸能盒30及螺纹套安装座40配合后,吸能盒30 更加容易变形,使车辆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提高车辆在碰撞下的安全性能。
如图1所示,车身纵梁20在靠近副车架10的一端形成有一容置腔21,吸能盒30设置于容置腔21内,螺纹套安装座40伸入吸能盒30内。也即,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螺栓51依次穿过副车架10、车身纵梁20及吸能盒30,然后伸入螺纹套安装座40的第一连接孔42内;如图2所示,而第二连接螺栓52依次穿过车身纵梁20、吸能盒30、螺纹套安装座40,然后从吸能盒30 及车身纵梁20的另一侧穿出。
图4所示为图1中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1中螺纹套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5,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截面上,吸能盒30呈目字形,也即,在吸能盒30内还设置有两个支撑板31,将吸能盒 30分割为三个腔体。螺纹套安装座40呈U型,即其包括基板44及两个与基板44相连且沿垂直于基板44延伸的卡板45。螺纹套安装座40的形状与吸能盒30的形状相适应,当螺纹套安装座40与吸能盒30相连时,螺纹套安装座40的两个卡板45从吸能盒30的端部伸入吸能盒30两端的腔体内,以使螺纹套安装座40能够稳固地设置于吸能盒30内,并保证各结构连接的稳固。
进一步地,在副车架10上还设置有副车架套管11,第一连接螺栓51穿过副车架套管11、车身纵梁20及吸能盒30后与螺纹套安装座40相连。在副车架套管11朝向车身纵梁20的一侧的端口部位还形成有齿状的凸伸部12,以增强副车架10与车身纵梁20之间的抗滑移性能,防止冲击异响。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设一螺纹套安装座40,并将螺纹套 41设置于螺纹套安装座40的第一连接孔42内,然后通过第一连接螺栓51 及第二连接螺栓52以螺纹套安装座40为中介,将副车架10、车身纵梁20 及吸能盒30连接起来,这样就改变了现有技术中螺纹套41焊接于车身纵梁 20上的连接方式,由于螺纹套41是设置于第一连接孔42内的,因此该方式设置的螺纹套41不再有与车身纵梁20脱焊的风险,使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车身纵梁、吸能盒、螺纹套安装座、螺纹套、第一连接螺栓及第二连接螺栓,所述螺纹套安装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孔,所述螺纹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穿过副车架、车身纵梁及吸能盒并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螺纹套内,使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吸能盒及车身纵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穿过所述车身纵梁及所述吸能盒并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使所述吸能盒与所述车身纵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副车架一端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螺纹套安装座伸入所述吸能盒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副车架、所述车身纵梁及所述吸能盒,然后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第二连接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车身纵梁、所述吸能盒、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然后从所述吸能盒及所述车身纵梁的另一侧穿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内设置有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将所述吸能盒分割为三个腔体,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吸能盒呈目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安装座包括基板及与所述基板相连且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方向延伸的卡板,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的形状与所述吸能盒的形状相适应,当所述螺纹套安装座与所述吸能盒相连时,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的两个卡板从所述吸能盒的端部伸入所述吸能盒两端的腔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还设置有副车架套管,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副车架套管、所述车身纵梁及所述吸能盒后与所述螺纹套安装座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车架套管朝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侧的端口部位还形成有齿状的向垂直于所述副车架套管轴向方向延伸的凸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所述螺纹套安装座及所述吸能盒分别为铝合金材质的所述车身纵梁、所述螺纹套安装座及所述吸能盒。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01922178606.5U 2019-12-06 2019-12-06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731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78606.5U CN211731555U (zh) 2019-12-06 2019-12-06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78606.5U CN211731555U (zh) 2019-12-06 2019-12-06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1555U true CN211731555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75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78606.5U Active CN211731555U (zh) 2019-12-06 2019-12-06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1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7373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サブフレーム
JP532957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CN102971203A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CN11094952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201520178U (zh) 一种模块化的汽车悬架
CN110435765B (zh) 前副车架和汽车
CN211731555U (zh) 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653310U (zh) 一种副车架前束杆支架结构和一种汽车
JPH08104251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取付構造
JP473948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JP2007030637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取付け構造
CN205801245U (zh) 减震器安装支架、后悬安装总成和后悬安装结构
US20100253030A1 (en) Hybrid arm for an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JP3039094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取付部構造
CN221367197U (zh) 一种用于小型汽车的新型钢制副车架
CN215284973U (zh) 一种前束连杆安装支架、副车架与汽车
CN217170799U (zh) 一种轻质高强度铝合金副车架
CN215553548U (zh) 一种副车架结构
CN216102616U (zh) 一种后减震器连接结构及电动车
CN218949293U (zh) 一种高强度铝合金副车架
CN211844067U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后支架及汽车
CN219806874U (zh) 乘用车副车架铝合金结构
CN211765860U (zh) 副车架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107692U (zh) 后副车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01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Zhejiang Ningbo Cixi Ningbo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Binhai two road 818

Patentee before: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