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02799U - 散热件、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件、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02799U
CN211702799U CN202020234801.5U CN202020234801U CN211702799U CN 211702799 U CN211702799 U CN 211702799U CN 202020234801 U CN202020234801 U CN 202020234801U CN 211702799 U CN211702799 U CN 211702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s
signal
heat dissipation
network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348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348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02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02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02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散热件、网络设备。其中,散热件由半固态压铸工艺制备而成,散热件包括基体以及多个翅片。多个翅片连接基体,且多个翅片间隔设置在基体的同一侧,在平行于多个翅片的设置方向上,翅片背离基体一侧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首先通过半固态压铸制得的散热件,其组织更加细小、致密且分布均匀,可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性能。其次通过半固态压铸制得的散热件的体积更小,因此在相同密度参数的情况下,散热件的重量更小,因此可降低散热件的重量。另外,多个间隔设置翅片可扩大翅片整体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散热件、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散热件、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由于电子产品的便携性以及丰富多样的操作性,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赖。但同时用户对电子产品的期望值与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目前电子产品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通常会在电子产品内增设散热件来进行导热。但现有的散热件的散热性能较差、散热件重量的较大,导致电子产品的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并且电子产品整机的质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件,所述散热件由半固态压铸工艺制备而成,所述散热件包括:
基体;
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连接所述基体,且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同一侧,在平行于所述多个翅片的设置方向上,所述翅片背离所述基体一侧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散热件,通过采用半固态压铸工艺制备形成散热件,使散热件为半固态压铸散热件。首先通过半固态压铸制得的散热件,其组织更加细小、致密且分布均匀,可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性能。其次通过半固态压铸制得的散热件的厚度、体积更小,翅片背离所述基体一侧的厚度仅大于或等于 0.5mm,且小于1mm。因此在相同密度参数的情况下,散热件的重量更小,因此可降低散热件的重量。另外,多个间隔设置翅片可扩大翅片整体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性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壳体、信号转换装置、以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散热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与所述散热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信号转换装置连接所述散热件。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网络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散热件,可提高网络设备的散热性能,降低网络设备整机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2为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13为图12中的网络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一实施方式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22为网络设备的位置与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的对照表。
图2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将首先介绍下本申请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相关结构与原理。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应用环境示意图。所述网络设备1是一种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所述网络设备1与基站3进行通信,接收基站3发出的第一网络信号,并将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可供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5使用。其中,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WiFi)信号。CPE 可大量应用于农村、城镇、医院、工厂、小区等,CPE可接入的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无线网络信号,能够节省铺设有线网络的费用。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4,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网络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壳体220。所述壳体220的形状可以为多面柱状筒,或者是圆柱筒。所述壳体22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等绝缘材料。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可以不包括所述壳体220。
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及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旋转以从不同方向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从不同方向接收的所述第一网络信号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
当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壳体220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及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可设置于所述壳体110内。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接收天线或者太赫兹信号接收天线。相应地,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或者太赫兹信号。目前,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中,根据3GPPTS 38.101协议的规定,5G新空口(new radio,NR) 主要使用两段频率:FR1频段和FR2频段。其中,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 ~6GHz,又叫sub-6GHz频段;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属于毫米波(mm Wave)频段。3GPP Release 15版本规范了目前5G毫米波频段包括:n257(26.5~29.5GHz),n258(24.25~27.5GHz),n261(27.5~28.35GHz)和n260 (37~40GHz)。毫米波或者太赫兹信号具有传输速度快等优点,然而毫米波或者太赫兹信号容易被外界物体遮挡。当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与基站3之间有物体遮挡时,则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较弱,此时,若将信号强度较弱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则可能导致得到的第二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也较弱。
对于放置在一定位置的网络设备1而言,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不同。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网络设备1中的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旋转,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位于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停留在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上。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接收的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本实施方式中的网络设备1中的信号转换装置120将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从而保证了第二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了利用所述第二网络信号通信时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手动被旋转,或者是自动被旋转,只要满足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被旋转即可。在本申请中,以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自动被旋转为例进行介绍,驱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自动旋转的器件稍后描述。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控制器130。所述控制器 130用于根据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信号强度最强方向,并控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转动至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130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电连接,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接收到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所述控制器130比较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并确定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30控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转动至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可以实现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旋转的自动化控制。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仅仅示意出了网络设备1中和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以及驱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相关的部件,而忽略了所述网络设备1中的其他部件。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底座140、支架150、及驱动器160。所述底座140与所述支架15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于所述支架150上,所述驱动器160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器 130的控制信号,并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支架150相对所述底座140转动至所述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
所述底座140为固定不动的,比如,所述底座140可直接或间接固定于所述网络设备1的壳体220(请参阅图2)上。所述支架150与所述底座14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于所述支架150上时,当所述驱动器160 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时,所述支架150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所述驱动器160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电机等。所述底座140形成外壳,所述驱动器160设置于所述底座140形成的外壳内。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包括多个接收单元112,以形成天线阵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接收单元112的数量为2个为例进行示意。所述接收单元112 设置于第一板体113上。所述第一板体1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电路板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所述驱动器160包括驱动电机161、及减速器162。所述驱动电机161固定于所述底座140,所述驱动电机161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转动,且所述驱动电机161的步距角为第一角度,所述减速器162 啮合于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且所述减速器162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50,所述减速器162用于将第一角度转换为第二角度,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所述驱动器160还包括驱动轴165,所述驱动轴165与所述驱动齿轮164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165还与所述支架150固定连接。当所述驱动齿轮164转动时,所述驱动轴165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支架150转动,当所述支架150转动时进而带动设置在所述支架150上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器160还包括轴承166,所述轴承166套设在所述驱动轴165上,所述驱动齿轮164通过所述轴承166与所述驱动轴165相连。
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第二板体180。所述网络设备1中的信号转换装置 120、所述控制器130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180上。所述第二板体180也称为小板。驱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工作的元器件主要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 180上。比如,所述第二板体180上还可设置有供电电路、保护电路等,以辅助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所述第一网路信号转换成所述WiFi信号。
所谓步距角,是指对于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而言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过的机械角度。所述驱动电机161的步距角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 1.5°,0.75°,3.6°,或者1.8°。所述步距角越大,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大,则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转过的角度越大;相反地,所述步距角越小,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小,则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转过的角度越小。当所述步距角越大时,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大,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一圈所需要的脉冲越少;相反地,当所述步距角越小时,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小,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一圈所需要的脉冲越多。比如,对于步距角为1.8°的驱动电机161而言,转一圈所需要的脉冲数量为360/1.8=200个。通常而言,所述驱动电机161的步距角较大,若不采用所述减速器162,若是直接采用驱动电机161驱动所述支架150,则,所述支架150每次旋转的角度较大,那么,设置于所述支架150上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每次转动的角度较大,进而导致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在旋转一周时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数量较少,进而有可能导致后续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判断不准确。举例而言,当所述驱动电机161转动的步距角为第一角度且不采用减速器 162时,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使得所述支架150从位置A转动到位置B,而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方向位于A和B之间的位置C,那么,由于所述步距角过大,则,所述驱动电机161无法驱动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至C点,进而使得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判断不准确。
本申请的网络设备1中设置有减速器162,将第一角度转换为更小的第二角度,当所述驱动电机161通过减速器162驱动所述支架150时,可使得所述支架150转动一圈所用的次数较多。换而言之,相较于未使用减速器162的网络设备1,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减速器162可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更多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进而提高了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P级齿轮组163、及驱动齿轮164。每级齿轮组163均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每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同级齿轮组163中所述第二齿轮1632 的半径。所述P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第一级齿轮组163中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二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第Q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第Q-1级齿轮组 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第Q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Q+1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第P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所述驱动齿轮164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150。其中,Q和P均为正整数,Q大于1且Q小于P,且第Q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第Q+1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第P级齿轮组163中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驱动齿轮164的半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减速器162包括2级齿轮组163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减速器162也可以包括1级齿轮组163,2级齿轮组163,3级齿轮组163,甚至更多级齿轮组163。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2级齿轮组163。每级齿轮组163均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每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同级齿轮组163中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为了方面描述,将2级齿轮组分别命名为第一级齿轮组163a及第二级齿轮组163b。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所述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第二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且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驱动齿轮164的半径。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1级齿轮组163时,所述齿轮组163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所述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所述第一齿轮1631和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所述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减速器162包括3级齿轮组163时,每级齿轮组163均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每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同级齿轮组163中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为了方面描述,将3级齿轮组163分别命名为第一级齿轮组163a、第二级齿轮组163b、及第三级齿轮组163c。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所述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所述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所述驱动齿轮164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150。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 的半径,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三级齿轮组 163c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且所述第三级齿轮组163c中的第一齿轮1631 的半径小于所述驱动齿轮164的半径。
当所述齿轮组163的数量越多时,所述第二角度越小,越有利于所述支架 150的旋转角度的精确控制,越有利于接收更多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进而有利于提高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然而,齿轮组163越多,则齿轮组163的安装所需要的时间越多,以及齿轮组163所占的空间越大。因此,可综合对支架150旋转角度控制的精确性、安装齿轮组163所耗费的时间以及齿轮组163所占的空间综合考虑旋转齿轮组163的数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3组齿轮组163。所述驱动电机161 固定于所述底座140,P=3,第一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相较于第一齿轮1631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背离所述底座140设置;第二齿轮1632 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相较于所述第二齿轮1632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背离所述底座140设置;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相较于所述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邻近所述底座140设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组163的设置方式可使得所述齿轮组163所占用的体积较小,有利于提升所述减速器162的集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在第一平面内旋转。在其他实施方式,所述驱动器160还可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在第一平面内旋转且还可驱动所述支架150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在第二平面内旋转,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不同。举例而言,所述第一平面可以为XY 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可以为YZ平面。
当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 110在所述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内旋转时,可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接收到更多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进而提高了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位置监测器170,所述位置监测器170用于监测所述支架 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之间转动的角度,所述控制器130根据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转动的角度矫正所述控制信号。具体地,所述位置监测器170 包括磁铁171及磁编码器172。所述磁铁171设置于与所述驱动齿轮164相连的驱动轴165(参见图6至7)上。所述磁编码器172设至于所述第二板体180上。可选地,所述磁铁171设置于所述驱动轴165上邻近所述第二板体180的一端。还设置于所述驱动齿轮164面对所述第二板体180的一侧,以提升检测精度。
请结合图6及图7并一并参阅图12、图13及图14,图12为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立体结构图;图13为图12中的网络设备的立体分解图;图14为一实施方式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辅助支架270。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辅助支架27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1中。
所述辅助支架27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上。所述辅助支架270用于辅助所述支架270固定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以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更加牢固地固定于所述支架150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50包括支架本体151、第一延伸部 152、及第二延伸部153。所述第一延伸部152与所述支架本体151的一端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153与所述支架本体151的另一端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153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51的同侧,且均背离所述底座140。所述第二板体180通过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53。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180背离所述底座140的一侧。
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53上均设置有定位件1531,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定位件1531配合以将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5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1531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壁设有螺纹,相应地所述固定件为螺钉,所述第二板体180上设置有通孔。在装配时,将所述通孔与所述定位孔对准,将螺钉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定位孔,以将所述第二板体18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的第一延伸部152及第二延伸部153上。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1531为螺杆,所述螺杆的长度通常大于所述第二板体180的厚度。所述固定件为螺帽,所述第二板体180上设置有通孔。在装配时,将第二板体180的通孔对准螺杆,且套设在螺杆上,再将螺帽套设在所述螺杆上,以件所述第二板体18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的第一延伸部152及第二延伸部153上。所述第二板体180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53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前面介绍的两种实施方式,只要满足将所述第二板体18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 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15及图16,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网络设备1还包括散热件 190。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散热件19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1中。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接收面111。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散热件190,所述散热件190直接或间接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背离所述接收面111的表面上。
所述散热件19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所述散热件190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工作时散热,以避免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工作时过热而导致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性能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多个翅片191,所述多个翅片191间隔设置,以提高散热效果。进一步地,邻近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的旋转轴的翅片191 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翅片191的厚度。
由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的两端与所述网络设备1的壳体220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的两端相较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靠近旋转轴的部位更容易散热。本申请的网络设备1中将邻近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的旋转轴的翅片191的厚度设置为大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翅片191的厚度,因此,可提高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各个部位的散热效果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自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的端部向所述旋转轴方向,所述翅片191的长度依次增大。所述翅片191的此种设置一方面可提高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各个部位的散热效果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时,不容易碰到所述网络设备1中的其他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基体192,所述基体192贴附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背离所述接收面111的表面。所述多个翅片191设置在所述基体192背离所述接收面111的表面。所述基体192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矩形。
当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基体192时,所述基体192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的热量能够快速的导出。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风扇240。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风扇 24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所述风扇240结合到图2所示的图中进行示意。所述风扇240 对应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用于散热。所述风扇240用于加速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附近的空气流通,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设备1的壳体220上设置有散热孔221。所述散热孔 221联通所述壳体220形成的收容空间。所述风扇240转动时带动所述壳体220 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孔221与所述壳体220之外的空气交互以实现散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第三板体260,所述第三板体 260为所设置于所述网络设备1的底端,为所述网络设备1的工作提供保障。所述第三板体260也称为大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散热部280,所述散热部280邻近所述第三板体260设置,以进行散热。其中,散热部280可以为散热件190。其结构可以与散热件190大体相同,也可以与散热件190的结构不同。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风扇240。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风扇 240可结合到图1至图16所涉及的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1中。
所述风扇240设置于所述网络设备1的底部。所述风扇240转动时可带动所述壳体220内的空气与所述壳体220之外的空气交互以实现散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第三板体260,所述第三板体 260为所设置于所述网络设备1的底端,为所述网络设备1的工作提供保障。所述第三板体260也称为大板。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信号发射天线200。所述信号发射天线20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二网络信号辐射出去。当所述第二网络信号为WiFi 信号时,所述信号发射天线200为WiFi天线。
请一并参阅图2、图20及图21,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电路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示意,去掉了所述网络设备1中的所述壳体220,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 210用于接收第三网络信号,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网络信号转换成第四网络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设置于所述网络设备1的顶部,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沿着所述网络设备1的周缘分布。所述网络设备1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8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可选地,两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可组成天线组210a,设置在同一基板上。
由于发射所述第三网络信号的基站3位置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述第三网络信号传输的方向也存在不确定性。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位置固定,不可旋转。本申请中通过将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沿着所述网络设备1 的周缘分布,可检测到多个方向上的第三网络信号。进而可提高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
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sub-6G信号接收天线,相应地,所述第三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sub-6G信号接收天线,所述第四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WiFi信号。
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壳体220,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沿着所述网络设备1的周缘分布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直接或间接贴附于所述壳体220上;或者,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设置在所述网络设备1的壳体220内,且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不与所述壳体220接触。
所述壳体220的形状可以为多面柱状筒,或者是圆柱筒,对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控制器130、所述控制器130、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等部件均可设置在所述壳体220形成的收容空间内。所述壳体22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等绝缘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信号强度最强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三网络信号转换为第四网络信号。
举例而言,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数目为M个,所述信号转换装置 12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从M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中选择一个或N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当被选择的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数目为一个时,被选择的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均大于其余的每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单独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当被选择的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数目为N个时,被选择的N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的总和大于M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中其余任意N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的总和。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举例而言,M等于但不仅限于为8,N等于但不仅限于为4。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2、图20及图21,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壳体220、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壳体 220具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及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相较于所述壳体220可旋转从不同方向接收第一网络信号,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位于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相较于所述壳体220固定,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所述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信号强度最强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为第四网络信号。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210、所述第一网络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所述第三网络信号、及所述第四网络信号请参阅前面描述,再次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及图13等相关附图,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底座140、支架150、驱动器160、及控制器130。所述底座140固定于所述壳体220,所述支架15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40,且所述支架150用于承载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驱动器160用于在所述控制器130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支架150运动。所述驱动器160的结构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网络设备1包括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支架150、底座140、及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承载于所述支架150,所述支架150 转动连接至所述底座140,当所述网络设备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处于其余位置时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用于将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的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支架150、所述底座140、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及第二网络信号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驱动器160、及控制器130,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测试指令时,所述控制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 驱动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至少旋转一周,以得到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控制器130根据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所述控制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转动到信号强度最前的方向。
所述网络设备1具有测试状态以及工作状态,所述测试状态位于所述工作状态之前。当所述网络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网络设备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测试信号,并确定出第一网络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当所述网络设备1在测试状态确定出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之后,进入到工作状态。换而言之,当所述网络设备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预设位置,此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其余位置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驱动器160、及控制器130。当所述网络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测试指令,所述控制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至少旋转一周,以得到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控制器130根据各个方向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所述控制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转动到信号强度最前的方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1具有测试状态以及工作状态,所述测试状态位于所述工作状态之前。所述网络设备1还包括存储器230,所述存储器 230内存储有对照表,所述对照表中包括所述网络设备1的位置以及与网络设备 1的位置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的对应关系,当所述网络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测试指令,所述控制器130 将所述网络设备1当前的位置与所述对照表进行比对,并在所述网络设备1当前的位置与所述对照表中的网络设备1的位置匹配时,所述控制器130根据所述对照表控制所述驱动器160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位于与匹配的所述位置对应第一网络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
举例而言,请一并参照图22,图22为网络设备的位置与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的对照表。所述对照表中所述网络设备1的位置为L1,L2,L3,…, Ln。当所述网络设备1的位置为L1时,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1;当所述网络设备1的位置为L2时,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2;当所述网络设备1的位置为L3时,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4;…;当所述网络设备1的位置为Ln时,对应的第一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n。当所述网络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网络设备1当前的位置为Lx,当网络设备1当前的位置Lx与所述对照表中的L3匹配时,则,若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 不处于L3对应的方向P3时,则所述控制器130直接控制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运动带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到方向P3;若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处于L3对应的方向P3时,则所述控制器130无需再驱动所述驱动器160旋转。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设备1,可根据所述网络设备1当前的位置以及所述对照表控制所述驱动器160工作,能够达到快速带动第一信号接收天线110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
从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网络设备可简单地概括为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壳体、信号转换装置、以及基板组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与所述基板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信号转换装置电连接所述基板组件。本申请通过设于基板组件上的元器件(例如中央处理器来对信号转换装置进行控制)。
接下来本申请将对上述内容提及的散热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在介绍散热件的结构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在相关技术中,翅片通常是通过液态金属压铸工艺制备而成的,但这样的翅片质地疏松,表面缺陷较多,导致其散热效果较差。而且通过液态金属压铸工艺制备的翅片在模具中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存在相变体积收缩率,整体厚度较难把控(例如翅片顶部的厚度以及拔模角较大)。因此散热件的体积较大,重量较大,会降低网络设备的散热性能,提高网络设备整机的重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半固态压铸散热件来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性能,降低散热件的厚度。
请一并参考图23,图2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散热件190,所述散热件190由半固态压铸工艺制备而成,也可以理解为所述散热件190为半固态压铸散热件190。所述散热件10包括基体192、以及多个翅片191。所述多个翅片191连接所述基体192,且所述多个翅片191间隔设置在所述基体192的同一侧。在平行于所述多个翅片191的设置方向上(即图23中的D1方向),所述翅片191背离所述基体192一侧的厚度 (即图23中字母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
本申请提供的散热件190,可应用于上述内容提及的网络设备(CPE)中,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电子产品中。其中,基体192是用于承载多个翅片191的载体,其次,基体192也可以起到将热量传输给各个翅片191从而进行散热的作用,并且基体192本身可以进行散热。另外基体192也用于将散热件190固定在网络设备内。
翅片191是散热件190中主要起散热功能的部件。其中基体192与多个翅片191可以是一体结构的,即通过一道工艺制备而成,例如经过一次注塑成型。基体192与多个翅片191也可以是分体结构的,即基体192与多个翅片191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将多个翅片191连接在基体192上。
本申请通过采用半固态压铸工艺制备形成散热件190,从而得到半固态压铸散热件190。其中,半固态压铸指的是在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中进行强烈的搅拌,使普通铸造易于形成的树枝晶网络骨架被打碎而形成分散的颗粒状组织形态,从而制成半固态金属液,然后将其压铸成坯料或铸件。首先通过半固态压铸制得的散热件190,其组织更加细小、致密且分布均匀,本身便可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性能。其次通过半固态压铸制得的散热件190的体积更小,因此在相同密度参数的情况下,散热件190的重量更小,因此可降低散热件190与网络设备整机的重量。
另外,多个间隔设置翅片191可扩大翅片191整体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件190的散热性能。并且由于半固态压铸工艺的制备温度较低,可有效提升模具的寿命。而且半固态压铸工艺的凝固时间端,生产效率。
请再次参考图23,在平行于所述多个翅片191的设置方向上(即图23中的 D1方向),所述翅片191背离所述基体192一侧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
从上述内容可知,在相关技术中,散热件190通常采用液态金属压铸工艺制备而成,但在压铸的过程中,由于金属液流动到翅片191顶部位置时温度已下降较多,流动性变差,翅片的最窄厚度需不小于1mm。若翅片191最窄处小于1mm以下,极易造成填充不满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翅片191存在厚度极限。即在相关技术中翅片191背离基体192的厚度要不小于1mm。但半固态压铸散热件由于采用半固态金属浆料,不同于传统枝晶凝固形成的固液混合浆料,因此其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并且半固态金属浆料收缩率小,成型后材质更加均匀、质密。翅片191顶部最小厚度可以达到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从而降低翅片191的体积与重量。可选地,所述翅片191背离所述基体192一侧的厚度为0.6-0.8mm。
请一并参考图24,图2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9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921与第二表面1922,所述多个翅片19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921,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方向上(即图24中的D1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所述翅片191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所述翅片191的厚度。也可以理解为,在平行于所述多个翅片191的设置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所述翅片191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所述翅片191的厚度。
由于在散热件190中,翅片191的重量占散热件190整体重量的占比较高。因此本申请使可使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所述翅片191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所述翅片191的厚度,即形成“上窄下宽”的结构,这样不仅可增加翅片191侧面1912的散热面积,还可以降低翅片191的重量从而降低散热件整体的重量。可选地,从靠近第一表面1921到远离第一表面1921的方向上,翅片191的厚度逐渐减小。
请再次参考图24,所述翅片191具有顶面1911与所述顶面1911周缘连接的侧面1912,所述侧面1912与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夹角(即图24中的角B) 为90-91°
在相关技术中,散热件190通常采用液态金属压铸工艺制备而成,但在压铸脱膜的过程中,由于压铸件表面的缺陷,所以与模具之间摩擦力大,造成需要较大拔模角(不小于2°)才能正常脱模。即翅片191的侧面1912与第一表面 1921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2°。但本申请由于采用半固态压铸工艺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并且半固态金属浆料收缩率小,成型后材质更加均匀、质密。同时翅片191 与模具的摩擦力小,因此拔模角可小于或等于91°。这就可使翅片191厚度相比于液态金属压铸的散热器翅片191更薄,整体散热件更轻。
请再次参考图24,所述多个翅片191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即图24中字母C的厚度)为5.00-5.20mm。
散热件190的散热性能除了与翅片191的数量以及翅片191的厚度有关外,还与相邻两个翅片191之间形成的风道的数量有关。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翅片 191顶面1911的厚度较大,以及翅片191的拔模角较小,导致翅片191的厚度较大。因此在相同厚度的基体192上,翅片191的数量较少(例如10个翅片191),进而风道的数量也较少(例如9个风道)。每个风道的厚度较大(例如5.35mm) 但本申请由于采用半固态压铸技术制备形成散热件190,因此翅片191的厚度较小,导致相同厚度的基体192上翅片191的数量也会变多(例如13个),这本身就可提高散热件190的散热性能。其次风道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例如12个),虽然每个风道的厚度(即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变小(例如 5.14mm),但由于风道的数量增加了,也改善了散热件190内部气体流动效率,更利于散热。并且总的通风面积提高了,因此还是提高了散热件190整体的散热性能。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为5.10-5.15mm。另外,本申请使多个翅片191之间的间距相等,即使每个风道的厚度相等,这样可使散热更平均。
请一并参考图25,图2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92具有中心193,靠近所述中心193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所述中心193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
本申请上述提到的基体192的中心193指的是基体192的中间部分。本申请还可使靠近所述中心193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所述中心193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理解为靠近中心193的风道的厚度大于远离中心193的风道的厚度。这样可提高中间热量较大的区域的散热效果。可选地,从靠近中心193到远离中心193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91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请一并参考图26,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92具有中心193,所述基体19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921与第二表面1922,所述多个翅片19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92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921的方向上(即图26中的D2方向),靠近所述中心193 的所述翅片191的高度大于远离所述中心193的所述翅片191的高度。
本申请可使靠近所述中心193的所述翅片191的高度大于远离所述中心193 的所述翅片191的高度,这样可提高中间区域的散热效果。可选地,从靠近中心193到远离中心193的方向上,所述翅片191的高度逐渐降低。
请一并参考图27,图2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翅片191背离所述基体192的一侧具有台阶结构 194。
本申请可使至少部分所述翅片191背离所述基体192的一侧具有台阶结构 194,这样首先可进一步降低翅片191的重量,其次还可使翅片191与后续的壳体相配合。另外,基体192上还可开设多个安装孔196(如图27所示),以便更好地将基体192安装至大板上。
请一并参考图28,图2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设于所述基体192背离所述翅片191一侧的散热粘结层195。
本申请还可使在基体192的第二表面1922上增设散热粘结层195,这样可将散热件190后续粘结在网络设备的大板上,其次,还可将大板中产生的热量更好地传到至基体192进而传导至翅片191上,提高散热件190的固定与散热性能。可选地,散热粘结层195可以为散热硅胶。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壳体、信号转换装置、以及散热件190,所述信号转换装置与所述散热件190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信号转换装置连接所述散热件190。
本申请提供的网络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内容提供的散热件190,可提高网络设备的散热性能,降低网络设备整机的重量。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由半固态压铸工艺制备而成,所述散热件包括:
基体;
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连接所述基体,且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同一侧,在平行于所述多个翅片的设置方向上,所述翅片背离所述基体一侧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1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具有中心,所述基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翅片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靠近所述中心的所述翅片的高度大于远离所述中心的所述翅片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多个翅片的设置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翅片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翅片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具有顶面与所述顶面周缘连接的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为90-9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翅片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为5.00-5.2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具有中心,靠近所述中心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大于远离所述中心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翅片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具有台阶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体背离所述翅片一侧的散热粘结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还设有多个安装孔。
1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壳体、信号转换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与所述散热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信号转换装置连接所述散热件。
CN202020234801.5U 2020-02-28 2020-02-28 散热件、网络设备 Active CN211702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4801.5U CN211702799U (zh) 2020-02-28 2020-02-28 散热件、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4801.5U CN211702799U (zh) 2020-02-28 2020-02-28 散热件、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02799U true CN211702799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77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34801.5U Active CN211702799U (zh) 2020-02-28 2020-02-28 散热件、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027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0062A (zh) 网络设备
US11588505B2 (en) User terminal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antenna selection
US11516883B2 (en) Modular 5G fixed wireless access device
CN211127183U (zh) 无线充电器
US20220328959A1 (en) Network device
WO2021169688A1 (zh) 客户前置设备
CN111093118A (zh) 网络设备
CN211702799U (zh) 散热件、网络设备
CN210297701U (zh) 一种卫星通信终端设备
CN210745145U (zh) 客户前置设备
CN111277299A (zh) 用户终端设备
CN110829027A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10970738A (zh) 一种双极化天线阵面组件
CN111294092B (zh) 用户终端设备及天线选择方法
CN110931976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10931977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11355541A (zh) 网络设备、搜寻网络信号的方法
CN111129771B (zh) 网络设备
CN110880902B (zh) 网络设备
CN111050534B (zh) 基板组件、网络设备
CN210986310U (zh) 用户终端设备
CN211656180U (zh) 用户终端设备
US10868357B2 (en) Massive antenna array architecture for base stations design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CN110933523B (zh) 基板组件、网络设备
CN110931978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