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7299A - 用户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7299A
CN111277299A CN202010073251.8A CN202010073251A CN111277299A CN 111277299 A CN111277299 A CN 111277299A CN 202010073251 A CN202010073251 A CN 202010073251A CN 111277299 A CN111277299 A CN 111277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eceiving
signal
antenna
user terminal
receiving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32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32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772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77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729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2892 priority patent/WO202114790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035Cooling of active equipments, e.g. air du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04Frames or mounting racks for selector switche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rame c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户终端设备。用户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射频前端模块、多个接口、多个切换模块、K个天线组、及处理器。射频前端模块收发射频信号;多个接口电连接射频前端模块;切换模块电连接接口,且不同的切换模块连接不同的接口;每个天线组包括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切换模块用于实现一个天线组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单独电连接至射频前端模块并形成导电通路,切换模块还用于在不同的导电通路之间切换,其中,J>1;当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和发射射频信号时,处理器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中选择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以实现N*N路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本申请的用户终端设备具有较好的通信效果。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户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用户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是一种无线宽带接入的终端设备。CPE通常将基站发送的网络信号转换为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WiFi)信号。由于CPE可接收的网络信号为无线网络信号,能够节省铺设有线网络的费用。因此,CPE可大量应用于农村、城镇、医院、工厂、小区等未铺设有线网络的场合。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由于具有较高的通信速度,而备受用户青睐。比如,利用Sub-6G移动通信传输数据时的传输速度比4G移动通信传输数据的速度快数百倍。然而,当Sub-6G移动通信应用于用户终端设备中时,容易受到物体的遮挡而导致接收到的信号较弱,进而使得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通信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包括:
射频前端模块,用于收发射频信号;
多个接口,所述多个接口电连接所述射频前端模块;
多个切换模块,一个所述切换模块电连接一个所述接口,且不同的切换模块连接不同的接口;
K个天线组,每个天线组包括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每个天线组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通过一个切换模块及一个接口电连接所述射频前端模块,且不同的天线组电连接不同的接口及不同的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实现一个天线组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单独电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模块并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在不同的导电通路之间切换,其中,J为大于1的正整数;
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和发射射频信号时,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中选择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以实现N*N路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天线组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均可通过所述切换模块及所述接口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之间形成独立的通路,此时,所述射频前端模块可通过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形成通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进行射频信号的收发,从而保证了所述射频前端模块通过第一信号接收天线进行射频信号收发时的通路的独立性,相较于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合成为一路进行射频信号收发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实现射频信号收发时的射频信号的衰减较小,有利于提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使用切换模块电连接一个天线组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至同一接口并通过同一接口电连接至射频前端模块,可以保证所述天线组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射频前端模块收发的射频信号的一致性,有利于后续数据的处理。倘若一个天线组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均通过不同的接口电连接至射频前端模块,由于种种因素,比如,接口或者与接口电连接的射频前端模块在制备的时候制备误差等,射频前端模块通过不同的接口输出的射频信号的一致性不好,则不利于后续数据的处理。此外,本申请通过切换模块实现一个天线组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电连接到一个接口,可减少接口的数量,有利于用户终端设备的集成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3为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中图4的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7为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中图4的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用户终端设备中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布局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方式中图10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天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实施方式的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所示的承载板在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承载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5所示的承载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5所示的承载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馈电线的剖示图。
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与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4为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设备中的驱动器驱动第二信号接收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33为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34为图30中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35为一实施方式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6的俯视图。
图3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的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43为用户终端设备的位置与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的对照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应用环境示意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也称为CPE(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与基站3进行通信,接收基站3发出的第一网络信号,并将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可供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5使用。其中,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WiFi)信号。CPE可大量应用于农村、城镇、医院、工厂、小区等,CPE可接入的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无线网络信号,能够节省铺设有线网络的费用。
请参阅图2,图2为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多个射频前端模块310、多个接口320、多个切换模块330、K个天线组21a、及处理器130。所述多个射频前端模块310用于收发射频信号。所述接口320电连接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且不同的接口320电连接不同的射频前端模块310。一个所述切换模块330电连接一个所述接口320,且不同的切换模块330连接不同的接口320。每个天线组21a包括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每个天线组21a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通过一个切换模块330及一个接口320电连接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且不同的天线组21a电连接不同的接口320及不同的切换模块330,所述切换模块330用于实现一个天线组21a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单独电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并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切换模块330还用于在不同的导电通路之间切换,其中,J为大于1的正整数。处理器130,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和发射射频信号时,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选择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实现N*N路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接收天线或者太赫兹信号接收天线。相应地,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或者太赫兹信号。目前,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中,根据3GPPTS 38.101协议的规定,5G新空口(new radio,NR)主要使用两段频率:FR1频段和FR2频段。其中,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6GHz,又叫sub-6GHz频段;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属于毫米波(mm Wave)频段。3GPP Release 15版本规范了目前5G毫米波频段包括:n257(26.5~29.5GHz),n258(24.25~27.5GHz),n261(27.5~28.35GHz)和n260(37~40GHz)。
具体地,所述切换模块330可在所述处理器130的控制下工作。所述切换模块330在所述处理器130的控制下,在一个时间点只能使得所述切换模块330对应的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电连接到射频前端模块310,以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之间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可通过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性的导电通路进行射频信号的收发。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模块330还用于在所述处理器130的控制下将连接到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切换到同个天线组21a中的另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实现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头天线之间的导电通路的切换。由于切换模块330实现的是同一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单独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并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处理器130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选择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实现N*N路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时,被选择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属于不同的天线组21a。
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选择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实现N*N路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此时,被选择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构成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当被选择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构成MIMO天线时,可提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收发第一网络信号的通信质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接口320的数量为4个,所述切换模块330的数量为4个,所述K个天线组21a为4个天线组21a,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为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为例进行示意。此时,所述切换模块3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单刀双掷开关。为了方便描述,4个所述接口320分别命名为接口320a、接口320b、接口320c、及接口320d。4个所述切换模块330分别命名为切换模块330a、切换模块330b、切换模块330c、及切换模块330d。4个所述天线组21a分别命名为天线组①、天线组②、天线组③、及天线组④。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天线组21a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均可通过所述切换模块330及所述接口320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之间形成独立的通路,此时,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可通过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形成通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进行射频信号的收发,从而保证了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通过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进行射频信号收发时的通路的独立性,相较于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合成为一路进行射频信号收发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实现射频信号收发时的射频信号的衰减较小,有利于提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通信质量。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使用切换模块330电连接一个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至同一接口320并通过同一接口320电连接至射频前端模块310,可以保证所述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射频前端模块310收发的射频信号的一致性,有利于后续数据的处理。倘若一个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均通过不同的接口320电连接至射频前端模块310,由于种种因素,比如,接口320或者与接口320电连接的射频前端模块310在制备的时候制备误差等,射频前端模块310通过不同的接口320输出的射频信号的一致性不好,则不利于后续数据的处理。此外,本申请通过切换模块330实现一个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电连接到一个接口320,可减少接口320的数量,有利于用户终端设备1的集成化。
请参阅图3,图3为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射频收发器34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射频收发器340可结合到图2及其相关描述所介绍的用户终端设备中。所述射频收发器340与所述多个射频前端模块310电连接。当所述K个天线组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时,所述射频收发器340接收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输出的射频信号,并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K个天线组21a为4个天线组21a,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为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述N*N路为4*4路,同个天线组21a中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第一网络信号的方向不同,且同个天线组21a中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极化方向不同。
此外,所述基站3发射的第一网络信号在传播到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过程中,由于散射等种种原因,使得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呈现出椭圆极化。通常一个极化方向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不能够接收到第一网络信号全部的能量,甚至某一极化方向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能量非常小。本申请一个天线组21a中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极化方向不同,可提升所述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较大能量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J=2,即,一个天线组21a中包括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极化方向为第一极化方向,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极化方向为第二极化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极化方向及第二极化方向分别为±45°极化方向。
正如前面所述,所述基站3发射的第一网络信号在传播到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过程中,由于散射等种种原因,使得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呈现出椭圆极化。单个水平极化或者垂直极化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不能接收全部的能量。为了要尽可能多的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能量,通过会在一个天线组21a中设置极化方向相互垂直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来接收第一网络信号,这样就可以保证所述天线组21a中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能量。然而,在垂直极化或者水平线极化的第一网络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会变成椭圆极化的第一网络信号,椭圆极化的第一网络信号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量是不一致的,若所述天线组21a中分别采用0°和90°线性极化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则会导致大部分的第一网络信号是由其中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因此,为了保证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均能够有效使用,因此,将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设置为±45°极化,从而可以避免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都不能够有效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换而言之,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设置为±45°极化是指,同一天线组21a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为+45°极化,同一天线组21a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为-45°极化。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图6及图7,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实施方式中图4的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图7为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示意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壳体220。所述壳体220的形状可以为多面柱状筒,或者是圆柱筒。所述壳体22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等绝缘材料。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可以不包括所述壳体220。
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天线组21a还包括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用于将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
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毫米波或者太赫兹信号具有传输速度快等优点,然,毫米波或者太赫兹信号容易被外界物体遮挡。当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基站3之间有物体遮挡时,则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较弱,此时,若将信号强度较弱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则可能导致得到的第二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也较弱。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为sub-6GHz信号接收天线为例进行说明。相应地,所述第一网络信号为sub-6GH频段的射频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限于为WiFi信号。
所述K个天线组21a可直接或间接设置于所述壳体220的内壁,或者设置于其他部件上。
请参阅图8,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中图4的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多个承载板211,所述多个承载板211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设置,每个承载板211承载所述J个(本实施方式示意为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且承载于同一个承载板211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属于不同的天线组21a。
所述承载板211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设置,所述承载板211可直接设置于所述壳体220的内壁上,或者固定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220的其他部件上,比如电路板上。当所述壳体220的形状为方形时,所述承载板211可设置在所述壳体220的四个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同一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设置于不同的承载板211上,可使得同一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能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范围较广。换而言之,同一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设置于不同的承载板211上,使得所述同一天线组21a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质量差异较大,当所述处理器130控制所述切换模块330在同一个天线组21a中的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切换时,第一网络信号的质量变化较大,从而有利于通过选择同一天线组21a中不同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快速调整所述天线模组所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质量,进而有利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工作在第一网络信号最大或者信号强度大于预设阈值的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30用于控制每个切换模块330电连接对应的天线组21a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从每个天线组21a中选择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实现4*4路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其中,在连接预设网络的情况下,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最大或者大于预设阈值。
当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之和最大或者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
由于发射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基站3的位置的不确定,因此,所述第一网络信号传输的方向也存在不确定性。各个方向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也不同。比如,当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基站3之间有物体遮挡时,则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较弱。此时,若将较弱的第一网络信号转转为第二网络信号,则会导致得到的第二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也较弱。本申请中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当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之和最大或者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从而提升了转换得到的第二网络信号的强度。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的用户终端设备中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布局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启动时,所述处理器130用于控制每个切换模块330电连接对应的天线组21a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从每个天线组21a中选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连接预设网络,且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位于不同的承载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个承载板上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紧紧挨在一起,以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天线组21a。以①-1表示天线组①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①-2表示天线组①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②-1表示天线组②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②-2表示天线组②中的另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③-1表示天线组③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③-2表示天线组③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④-1表示天线组④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④-2表示天线组④中的另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以加粗表示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被选择。可以理解地,本示意图仅仅示意出各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一种布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满足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属于不同的天线组21a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第一信号接收天线①-1及②-2设置在同一承载板211上;以第一信号接收天线④-1及③-2设置在同一承载板211上;以第一信号接收天线②-1及①-2设置在同一承载板211上;以第一信号接收天线③-1及④-2设置在同一承载板211上,且以第一信号接收天线①-1、④-1、②-1、及③-1被选择为例进行示意。
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启动时,所述处理器130控制每个切换模块330电连接对应的天线组21a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且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位于不同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设置,使得电连接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310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布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四周,从而在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启动时,保障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能够连接入预设网络,以接收所述第一网络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当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不为最大的情况下,或者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130还用于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在的天线组21a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计算当前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并判断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是否为最大或者是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直至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为最大值或者大于所述预设阈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被选择的所有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为最大而当前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不为最大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130还用于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在的天线组21a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计算当前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并判断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是否为最大或者是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直至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为最大值。
当需要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为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130还用于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在的天线组21a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计算当前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并判断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是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直至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不为最大的情况下,或者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值的情况下,且在所述处理器130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在的天线组21a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前,所述处理器130还用于从每个天线组21a中选择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且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位于不同的承载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处理器130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在的天线组21a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前,所述处理器130还用于从每个天线组21a中选择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且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位于不同的承载板上,此种策略可避免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在切换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时与预设网络断开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图10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示意图;图11为一实施方式中图10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设置于同一承载板211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212,设置于同一承载板211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层212相对的两侧。
设置于同一承载板211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层212相对的两侧,所述绝缘层212实现设置于同一承载板211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绝缘。可选地,所述绝缘层212构成所述承载板211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设置于同一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分别命名为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和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可以为导电贴片,也可以包括镂空结构。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为导电贴片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不包括镂空结构。对于预设频段的第一网络信号而言,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包括镂空结构时,相较于导电贴片形状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包括镂空结构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表面电流分布相较于导电贴片形状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表面电流分布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包括镂空结构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尺寸比导电贴片形状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尺寸较小,有利于所述天线组21a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接收部2111、及第二接收部2113。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和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之间可通过电连接件电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与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的形状相同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具有镂空结构,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也具有镂空结构,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的镂空结构与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的镂空结构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的镂空结构与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的镂空结构的形状完全相同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的外轮廓大致为蝴蝶翅膀的形状,且具有镂空结构。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与第一接收部2111形状一样,且与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此种形状也称为蝶形。对于接收预设频段的第一网络信号而言,所述第一接收部2111及所述第二接收部2113均具有镂空结构可进一步有利于所述天线组21a的小型化。
相应地,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的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a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也可以为导电贴片,也可以包括镂空结构。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为导电贴片时,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不包括镂空结构。对于预设频段的第一网络信号而言,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包括镂空结构时,相较于导电贴片形状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包括镂空结构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的表面电流分布相较于导电贴片形状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的表面电流分布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包括镂空结构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的尺寸比导电贴片形状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的尺寸较小,有利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的小型化。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包括电连接的第三接收部2114、及第四接收部2116。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与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的形状与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的形状相同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具有镂空结构,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也具有镂空结构,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的镂空结构与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的镂空结构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的镂空结构与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的镂空结构的形状完全相同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的外轮廓大致为叶片形,且具有镂空结构。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与第三接收部2114形状一样,且与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的此种形状也称为蝶形。对于接收预设频段的第一网络信号而言,所述第三接收部2114及所述第四接收部2116均具有镂空结构可进一步有利于所述天线组21a的小型化。
请参阅图12及图13,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导电挡板213。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导电挡板213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每个导电挡板213对应一个承载板211,且每个导电挡板213与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间隔设置,且背离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第一网络信号的接收面设置。
所述导电挡板213可以调节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的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波束带宽,增加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增益。所述导电挡板213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金属、非金属,只要满足导电功能即可。所述导电挡板213到所述导电挡板213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带宽越宽,且向低频偏移;当所述导电挡板213到所述导电挡板213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越小,则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带宽越窄,且越向高频偏移。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天线组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导电挡板213中的一个导电挡板213到对应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相邻的两个导电挡板213中的另外一个导电挡板213到对应的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二距离d2不等于第一距离d1。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d1小于所述第二距离d2;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d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d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距离d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d2为例进行示意。在一实施方式中,导电挡板213到对应的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覆盖的频段为n41频段(2496MHz~2690MHz),n77频段(3300MHz~4200MHz),n78频段(3300MHz~3800MHz),及n79频段(4400MHz~5000MHz)。导电挡板213到对应的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覆盖的频段为n77频段,n78频段,及n79频段。由此可见,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距离不等于第二距离,可使得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实现更宽频段的覆盖。
请一并参阅图15、图16及图17,图15为一实施方式的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3所示的承载板在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17为图15所示的承载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承载板211、及支撑板214。所述支撑板214抵接于所述承载板211和所述导电挡板213之间。所述承载板211设置于所述承载板211和所述导电挡板213之间,可起到支撑所述承载板211的作用。
所述支撑板214包括第一支撑部2141及第二支撑部2142,所述第一支撑部214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142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214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14a及第二表面214b。所述第一表面214a设置有接地件,为了方便描述,将所述第一表面214a设置的接地件命名为第一接地件215,所述第一接地件215用于将一个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地,所述第二表面214b设置有馈电件,为了方便描述,所述第二表面214b上设置的馈电件命名为第一馈电件216,所述第一馈电件216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耦合馈电。
所述第一接地件215的数目为两个,即,所述第一接地件215包括第一接地件215a和第一接地件215b。所述第一接地件215a和所述第一接地件215b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14a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142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接地件215a用于电连接所述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第一接收部2111至所述导电挡板213。所述第二接地件215b用于连接所述天线组21a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的第二接收部2113至所述导电挡板213。所述第一接地件215a和所述第二接地件215b可以为但不限于金属导电层,比如,铜层。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接地件215a和所述第二接地件215b也可以不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14a,只要满足将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电连接至所述导电挡板213即可。
所述第一馈电件216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214b上,所述第一馈电件216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c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第一馈电件216与所述导电挡板213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馈电件216邻近所述导电挡板213的一端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电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馈电件216包括依次弯折相连的第一枝节2161、第二枝节2162、及第三枝节2163,且所述第一枝节2161及所述第三枝节2163设置于所述第二枝节2162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枝节2161垂直于或者基本垂直于所述承载板211,所述第二枝节2162平行于或者基本平行于所述承载板211,所述第三枝节2163与所述第一枝节2161平行或者基本平行。下面对所述第一枝节2161、所述第二枝节2162、及所述第三枝节2163的作用详细介绍如下。
所述第一枝节2161用于调节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阻抗匹配,且所述第一枝节2161的顶端距离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距离决定了所述第一馈电件216与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耦合效率。所述第一枝节2161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耦合效率及阻抗匹配度。具体地,当所述第一枝节216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为预设距离时,所述第一馈电件216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耦合效率最大且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阻抗匹配最好,当所述第一枝节216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预设距离或者小于所述预设距离时,所述第一馈电件216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之间的耦合效率及阻抗匹配都会降低。
所述第二枝节2162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驻波深度。具体地,所述第二枝节2162的长度影响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驻波深度,当所述第二枝节2162的长度等于预设长度时,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驻波深度最深,当所述第二枝节2162的长度大于或小于所述预设长度时,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驻波深度都会变浅。
所述第三枝节2163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阻抗匹配度,其中,所述第三枝节2163对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阻抗匹配度的调节程度小于所述第一枝节2161对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阻抗匹配的调节程度。换而言之,所述第一枝节2161对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阻抗匹配的调节程度较大且对所述阻抗匹配起到主要作用,所述第三枝节2163对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之间的阻抗匹配的调节程度较小,且对所述阻抗匹配起到次要作用。
本实施方式中,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中蝶形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构成电偶极子,第一枝节2161及第三枝节2163构成磁耦极子,通过电偶极子和磁耦极子的结合,使得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方向图相互结合,保证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具有较高且较稳定的增益。电偶极子和磁耦极子的结合并且所述第一馈电件216耦合馈电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具有较宽的工作带宽。因此,本申请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能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带宽为2.5~6GHz。
相应地,请参阅图18及图19,图18为图15所示的承载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19为图15所示的承载板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所述第二支撑部2142上设置有接地件,所述第二支撑部2142上设置的馈电件命名为第二接地件217。所述第二接地件217用于将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b接地。具体地,所述第二接地件217的数目为两个,即,所述第二接地件217包括第二接地件217a及第二接地件217b。所述第二接地件215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接地件215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接地件215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接地件215的结构相同为例进行示意。相应地,所述第二支撑部2142上还设置有第二馈电件218,所述第二馈电件218用于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9b耦合馈电。所述第二馈电件218的结构和所述第一馈电件216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馈电件218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馈电件216的结构相同为例进行示意。
请一并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馈电线的剖示图。所述馈电件(包括第一馈电件216和第二馈电件218)与所述导电挡板213间隔设置,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馈电线219,所述馈电线219用于电连接所述馈电件邻近所述导电挡板213的一端至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
具体地,所述馈电线219包括第一导电线2191。所述第一导电线2191电连接所述馈电件邻近所述导电挡板213的一端。所述馈电线219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电线2191绝缘的第二导电线2192,所述第二导电线2192电连接所述导电挡板213至地。所述第一导电线2191为所述馈电线219的内芯,所述第二导电线2192为所述馈电线219的外芯。所述第一导电线2191和所述第二导电线2192之间通过隔离层2193绝缘隔离。
可以理解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电线2192背离所述第一导电线2191的表面也包裹有隔离层2194,所述隔离层2194的外表面包裹有屏蔽层2195,所述屏蔽层2195用于屏蔽外界电磁波信号对所述第一导电线2191及第二导电线2192的电磁干扰。所述屏蔽层2195的外表面还设置有保护层2196。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被选择时,被选择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构成N*N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具体地,被选择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总和大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其余任意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总和。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处理器130,所述处理器130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电连接。所述处理器130根据所有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质量,选择出信号强度之和最大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进行工作。由于基站3的位置的不确定,因此,第一网络信号传输的方向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中有些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较强,有些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的信号强度较弱。倘若选择信号强度较弱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组成MIMO天线,则,不能够保证MIMO天线的通信质量。本申请选择出信号强度之和最大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组成MIMO天线,可保证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组成的MIMO天线的高速率和高通信容量,进而提升了通信质量。进一步地,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中除了被选择的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其余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不工作,这样既可保证组成MIMO天线的通信时的高速率和高通信容量的优点,又能够避免其他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工作时产生的能量消耗及能量消耗所带来的热量散发问题。
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所述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二网络信号辐射出去,所述多个发射天线构成MIMO天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工作在第一频段及第二频段。举例而言,所述第一频段5G频段,所述第二频段为2.4G频段(2.400GHz~2.4835GHz)。
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周缘设置。具体地,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周缘一周或多周。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可直接或间接设置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壳体的内壁上,或者设置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其他部件上,只要满足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周缘即可。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200构成MIMO天线,所述多个第一信号发射天线组21a组成的MIMO天线具有较高的速率和较高的通信容量,进而使得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具有较高的通信质量。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和图21及其相关描述中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多个第二信号发射天线300,所述多个第二信号发射天线300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二网络信号辐射出去。其中,所述多个第二信号发射天线200工作在第一频段。所述第一频段为5G频段。
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与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K=4,J=2为例进行仿真。在本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承载于同一承载板211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所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通过将多个承载板211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周缘,可使得承载于不同的承载板211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检测到多个方向上的第一网络信号,进而可提高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一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从而,为得到信号强度较强的第二网络信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选择信号强度之和最大或者信号强度之和大于预设阈值的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从而提升了转换得到的第二网络信号的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24及图25,图24为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介绍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结合到图22及其相关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旋转以从不同方向接收第三网络信号,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从不同方向接收的所述第三网络信号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成第四网络信号。
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壳体220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及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可设置于所述壳体110内。
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接收天线或者太赫兹信号接收天线。相应地,所述第三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或者太赫兹信号。目前,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中,根据3GPPTS 38.101协议的规定,5G新空口(new radio,NR)主要使用两段频率:FR1频段和FR2频段。其中,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6GHz,又叫sub-6GHz频段;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属于毫米波(mm Wave)频段。3GPP Release 15版本规范了目前5G毫米波频段包括:n257(26.5~29.5GHz),n258(24.25~27.5GHz),n261(27.5~28.35GHz)和n260(37~40GHz)。毫米波或者太赫兹信号具有传输速度快等优点,然,毫米波或者太赫兹信号容易被外界物体遮挡。当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与基站3之间有物体遮挡时,则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较弱,此时,若将信号强度较弱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为第四网络信号,则可能导致得到的第四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也较弱。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为毫米波接收天线为例进行说明,相应地,所述第三网络信号为毫米波信号,所述第四网络信号为WiFi信号。
对于放置在一定位置的用户终端设备1而言,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不同。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的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旋转,当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位于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停留在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上。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的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成第四网络信号。本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的信号转换装置120将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为第四网络信号从而保证了第四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了利用所述第四网络信号通信时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手动被旋转,或者是自动被旋转,只要满足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被旋转即可。在本申请中,以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自动被旋转为例进行介绍,驱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自动旋转的器件稍后描述。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处理器130。所述处理器130用于根据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信号强度最强方向,并控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转动至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
具体地,所述处理器130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电连接,当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可接收到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所述处理器130比较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并确定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器130控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转动至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可以实现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的自动化控制。
请一并参阅图26及图27,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设备中的驱动器驱动第二信号接收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6中仅仅示意出了用户终端设备1中和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以及驱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相关的部件,而忽略了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中的其他部件。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底座140、支架150、及驱动器160。所述底座140与所述支架15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于所述支架150上,所述驱动器160用于接收所述处理器130的控制信号,并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支架150相对所述底座140转动至所述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
所述底座140为固定不动的,比如,所述底座140可直接或间接固定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壳体220(请参阅图2)上。所述支架150与所述底座14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于所述支架150上时,当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时,所述支架150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所述驱动器160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电机等。所述底座140形成外壳,所述驱动器160设置于所述底座140形成的外壳内。
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包括多个接收单元112,以形成天线阵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接收单元112的数量为2个为例进行示意。所述接收单元112设置于基板113上。所述基板1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电路板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7,所述驱动器160包括驱动电机161、及减速器162。所述驱动电机161固定于所述底座140,所述驱动电机161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转动,且所述驱动电机161的步距角为第一角度,所述减速器162啮合于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且所述减速器162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50,所述减速器162用于将第一角度转换为第二角度,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所述驱动器160还包括驱动轴165,所述驱动轴165与所述驱动齿轮164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165还与所述支架150固定连接。当所述驱动齿轮164转动时,所述驱动轴165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支架150转动,当所述支架150转动时进而带动设置在所述支架150上的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器160还包括轴承166,所述轴承166套设在所述驱动轴165上,所述驱动齿轮164通过所述轴承166与所述驱动轴165相连。
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电路板18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中的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处理器130均设置于所述电路板180上。所述电路板180也称为小板。驱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工作的元器件主要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80上。比如,所述电路板180上还可设置有供电电路、保护电路等,以辅助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所述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所述WiFi信号。
所谓步距角,是指对于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而言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过的机械角度。所述驱动电机161的步距角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1.5°,0.75°,3.6°,或者1.8°。所述步距角越大,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大,则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转过的角度越大;相反地,所述步距角越小,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小,则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转过的角度越小。当所述步距角越大时,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大,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一圈所需要的脉冲越少;相反地,当所述步距角越小时,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导致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的角度越小,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转动一圈所需要的脉冲越多。比如,对于步距角为1.8°的驱动电机161而言,转一圈所需要的脉冲数量为360/1.8=200个。通常而言,所述驱动电机161的步距角较大,若不采用所述减速器162,若是直接采用驱动电机161驱动所述支架150,则,所述支架150每次旋转的角度较大,那么,设置于所述支架150上的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每次转动的角度较大,进而导致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在旋转一周时接收到的第三网络信号的数量较少,进而有可能导致后续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判断不准确。举例而言,当所述驱动电机161转动的步距角为第一角度且不采用减速器162时,所述控制信号的一个脉冲使得所述支架150从位置A转动到位置B,而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的方向位于A和B之间的位置C,那么,由于所述步距角过大,则,所述驱动电机161无法驱动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至C点,进而使得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判断不准确。
本申请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设置有减速器162,将第一角度转换为更小的第二角度,当所述驱动电机161通过减速器162驱动所述支架150时,可使得所述支架150转动一圈所用的次数较多。换而言之,相较于未使用减速器162的用户终端设备1,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减速器162可使得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更多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进而提高了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P级齿轮组163、及驱动齿轮164。每级齿轮组163均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每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同级齿轮组163中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所述P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第一级齿轮组163中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二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第Q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第Q-1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第Q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Q+1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第P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所述驱动齿轮164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150。其中,Q和P均为正整数,Q大于1且Q小于P,且第Q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第Q+1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第P级齿轮组163中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驱动齿轮164的半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减速器162包括2级齿轮组163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减速器162也可以包括1级齿轮组163,2级齿轮组163,3级齿轮组163,甚至更多级齿轮组163。
请一并参阅图28及图29,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2级齿轮组163。每级齿轮组163均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每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同级齿轮组163中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为了方面描述,将2级齿轮组分别命名为第一级齿轮组163a及第二级齿轮组163b。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所述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第二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且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驱动齿轮164的半径。
请参阅图30,图3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1级齿轮组163时,所述齿轮组163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所述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所述第一齿轮1631和所述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所述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
请参阅图31,图3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减速器162包括3级齿轮组163时,每级齿轮组163均包括同轴且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1631及第二齿轮1632。每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大于同级齿轮组163中所述第二齿轮1632的半径。为了方面描述,将3级齿轮组163分别命名为第一级齿轮组163a、第二级齿轮组163b、及第三级齿轮组163c。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啮合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所述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所述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64。所述驱动齿轮164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150。所述第一级齿轮组163a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第二级齿轮组163b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三级齿轮组163c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且所述第三级齿轮组163c中的第一齿轮1631的半径小于所述驱动齿轮164的半径。
当所述齿轮组163的数量越多时,所述第二角度越小,越有利于所述支架150的旋转角度的精确控制,越有利于接收更多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进而有利于提高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然而,齿轮组163越多,则齿轮组163的安装所需要的时间越多,以及齿轮组163所占的空间越大。因此,可综合对支架150旋转角度控制的精确性、安装齿轮组163所耗费的时间以及齿轮组163所占的空间综合考虑旋转齿轮组163的数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162包括3组齿轮组163。所述驱动电机161固定于所述底座140,P=3,第一级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相较于第一齿轮1631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背离所述底座140设置;第二齿轮1632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相较于所述第二齿轮1632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背离所述底座140设置;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一齿轮1631相较于所述第三齿轮组163中的第二齿轮1632邻近所述底座140设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组163的设置方式可使得所述齿轮组163所占用的体积较小,有利于提升所述减速器162的集成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在第一平面内旋转。在其他实施方式,所述驱动器160还可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在第一平面内旋转且还可驱动所述支架150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在第二平面内旋转,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不同。举例而言,所述第一平面可以为XY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可以为YZ平面。
当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在所述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内旋转时,可使得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更多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进而提高了根据采集到的各个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时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32,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位置监测器170,所述位置监测器170用于监测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之间转动的角度,所述处理器130根据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转动的角度矫正所述控制信号。具体地,所述位置监测器170包括磁铁171及磁编码器172。所述磁铁171设置于与所述驱动齿轮164相连的驱动轴165(参见图24至25)上。所述磁编码器172设至于所述电路板180上。可选地,所述磁铁171设置于所述驱动轴165上邻近所述电路板180的一端。还设置于所述驱动齿轮164面对所述电路板180的一侧,以提升检测精度。
请结合图27及图28并一并参阅图33、图34及图35,图33为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立体结构图;图34为图30中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立体分解图;图35为一实施方式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辅助支架27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辅助支架27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
所述辅助支架27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上。所述辅助支架270用于辅助所述支架270固定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以使得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更加牢固地固定于所述支架150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50包括支架本体151、第一延伸部152、及第二延伸部153。所述第一延伸部152与所述支架本体151的一端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153与所述支架本体151的另一端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153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51的同侧,且均背离所述底座140。所述电路板180通过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53。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于所述电路板180背离所述底座140的一侧。
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153上均设置有定位件1531,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定位件1531配合以将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5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1531为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壁设有螺纹,相应地所述固定件为螺钉,所述电路板180上设置有通孔。在装配时,将所述通孔与所述定位孔对准,将螺钉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定位孔,以将所述电路板18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的第一延伸部152及第二延伸部153上。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1531为螺杆,所述螺杆的长度通常大于所述电路板180的厚度。所述固定件为螺帽,所述电路板180上设置有通孔。在装配时,将电路板180的通孔对准螺杆,且套设在螺杆上,再将螺帽套设在所述螺杆上,以件所述电路板18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的第一延伸部152及第二延伸部153上。所述电路板180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52及所述第二延伸部153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前面介绍的两种实施方式,只要满足将所述电路板180固定于所述支架150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36及图37,图3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7为图36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散热件19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散热件19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包括接收所述第三网络信号的接收面111。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散热件190,所述散热件190直接或间接设置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背离所述接收面111的表面上。
所述散热件19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所述散热件190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工作时散热,以避免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工作时过热而导致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性能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多个散热片191,所述多个散热片191间隔设置,以提高散热效果。进一步地,邻近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的旋转轴的散热片191的尺寸大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散热片191的尺寸。
由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的两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壳体220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的两端相较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靠近旋转轴的部位更容易散热。本申请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将邻近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的旋转轴的散热片191的尺寸设置为大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散热片191的尺寸,因此,可提高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各个部位的散热效果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自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的端部向所述旋转轴方向,所述散热片191的长度依次增大。所述散热片191的此种设置一方面可提高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各个部位的散热效果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旋转时,不容易碰到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中的其他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散热本体192,所述散热本体192贴附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背离所述接收面111的表面。所述多个散热片191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192背离所述接收面111的表面。所述散热本体192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矩形。
当所述散热件190还包括散热本体192时,所述散热本体192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的热量能够快速的导出。
请参阅图38,图3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风扇24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风扇240可结合到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所述风扇240对应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设置,用于散热。所述风扇240用于加速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附近的空气流通,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壳体220上设置有散热孔221。所述散热孔221联通所述壳体220形成的收容空间。所述风扇240转动时带动所述壳体220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孔221与所述壳体220之外的空气交互以实现散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电路板260,所述电路板260为所设置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底端,为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工作提供保障。所述电路板260也称为大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散热板280,所述散热板280邻近所述电路板260设置,以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39,图3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风扇240。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风扇240可结合到图1至图34所涉及的任意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中。
所述风扇240设置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底部。所述风扇240转动时可带动所述壳体220内的空气与所述壳体220之外的空气交互以实现散热。
请一并参阅图40、图41及图42,图4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1为图40中的用户终端设备去掉壳体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壳体220、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壳体220具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及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壳体220可旋转从不同方向接收第三网络信号,当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位于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时,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第三网络信号转换成第四网络信号,所述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相较于所述壳体220固定,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将所述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中的信号强度最强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
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210、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第一网络信号、所述第二网络信号、所述第三网络信号、及所述第四网络信号请参阅前面描述,再次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前面相关附图,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底座140、支架150、驱动器160、及处理器130。所述底座140固定于所述壳体220,所述支架15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40,且所述支架150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驱动器160用于在所述处理器130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支架150运动。所述驱动器160的结构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支架150、底座140、及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承载于所述支架150,所述支架150转动连接至所述底座140,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处于其余位置时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用于将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的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成第四网络信号。
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所述支架150、所述底座140、所述信号转换装置120、所述第三网络信号及第四网络信号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驱动器160、及处理器130,当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测试指令时,所述处理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至少旋转一周,以得到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处理器130根据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所述处理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转动到信号强度最前的方向。
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具有测试状态以及工作状态,所述测试状态位于所述工作状态之前。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中的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测试信号,并确定出第三网络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在测试状态确定出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之后,进入到工作状态。换而言之,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预设位置,此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处于其余位置时的第三网络信号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驱动器160、及处理器130。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测试指令,所述处理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相较于所述底座140至少旋转一周,以得到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处理器130根据各个方向的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出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所述处理器130控制所述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转动到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具有测试状态以及工作状态,所述测试状态位于所述工作状态之前。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存储器230,所述存储器230内存储有对照表,所述对照表中包括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以及与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的对应关系,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接收到测试指令,所述处理器130将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当前的位置与所述对照表进行比对,并在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当前的位置与所述对照表中的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匹配时,所述处理器130根据所述对照表控制所述驱动器160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位于与匹配的所述位置对应第三网络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
举例而言,请一并参照图43,图43为用户终端设备的位置与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的对照表。所述对照表中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为L1,L2,L3,…,Ln。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为L1时,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1;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为L2时,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2;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为L3时,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4;…;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的位置为Ln时,对应的第三网络信号最强的方向为Pn。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处于测试状态时,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当前的位置为Lx,当用户终端设备1当前的位置Lx与所述对照表中的L3匹配时,则,若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不处于L3对应的方向P3时,则所述处理器130直接控制驱动器160驱动所述支架150运动带动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到方向P3;若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处于L3对应的方向P3时,则所述处理器130无需再驱动所述驱动器160旋转。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1,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设备1当前的位置以及所述对照表控制所述驱动器160工作,能够达到快速带动第二信号接收天线110到第三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强的方向。
可以理解地,虽然在本背景技术以及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到的5G以及Sub-6G移动通信,可以理解地,随着技术的发展,CPE并不局限于使用5G或者sub-6G移动通信,CPE还可使用其他形式的移动通信。背景技术及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到的5G以及Sub-6G移动通信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包括:
多个射频前端模块,用于收发射频信号;
多个接口,所述接口电连接所述射频前端模块,且不同的接口电连接不同的射频前端模块;
多个切换模块,一个所述切换模块电连接一个所述接口,且不同的切换模块连接不同的接口;
K个天线组,每个天线组包括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每个天线组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通过一个切换模块及一个接口电连接所述射频前端模块,且不同的天线组电连接不同的接口及不同的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用于实现一个天线组中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中的每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单独电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模块并形成导电通路,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在不同的导电通路之间切换,其中,J为大于1的正整数;
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和发射射频信号时,从K*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中选择N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以实现N*N路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K个天线组为4个天线组,所述J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为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所述N*N路为4*4路,同个天线组中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第一网络信号的方向不同,且同个天线组中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向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多个承载板,所述多个承载板环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设置,每个承载板承载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且同个承载板承载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属于不同的天线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每个切换模块电连接对应的天线组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以从每个天线组中选择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以实现4*4路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其中,在连接预设网络的情况下,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最大或者大于预设阈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启动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每个切换模块电连接对应的天线组中的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以从每个天线组中选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连接预设网络,且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分别位于不同的承载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不为最大的情况下,或者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所在的天线组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计算当前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并判断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是否为最大或者是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直至当前被开启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为最大值或者大于所述预设阈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不为最大的情况下,或者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的信号强度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值的情况下,且在所述处理器关闭其中的一个天线组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并开启被关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所在的天线组中的另外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之前,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从每个天线组中选择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且被选择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位于不同的承载板上。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承载于同一个承载板中的2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承载于同一个承载板中的两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相对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多个导电挡板,每个导电挡板与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间隔设置,且背离承载于同一承载板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收第一网络信号的接收面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导电挡板中的一个导电挡板到对应的承载板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相邻的两个导电挡板中的另外一个导电挡板到对应的承载板中的第一信号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不等于第一距离。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抵接于所述承载板和所述导电挡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接地件,所述接地件用于将其中一个第一信号接收天线接地,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馈电件,所述馈电件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耦合馈电。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件与所述导电挡板间隔设置,所述天线组还包括馈电线,所述馈电线用于电连接所述馈电件邻近所述导电挡板的一端至所述信号转换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信号转换装置、及多个信号发射天线,所述信号转换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得到第二网络信号,所述多个信号发射天线与所述信号转换装置电连接,以将所述第二网络信号辐射出去,所述多个信号发射天线构成MIMO天线,其中,所述信号发射天线工作在第一频段及第二频段。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二信号接收天线,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可旋转以从不同方向接收第三网络信号,所述信号转换装置还用于将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天线从不同方向接收的所述第三网络信号中信号最强的第三网络信号转换为第四网络信号。
CN202010073251.8A 2020-01-21 2020-01-21 用户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12772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3251.8A CN111277299A (zh) 2020-01-21 2020-01-21 用户终端设备
PCT/CN2021/072892 WO2021147906A1 (zh) 2020-01-21 2021-01-20 用户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3251.8A CN111277299A (zh) 2020-01-21 2020-01-21 用户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7299A true CN111277299A (zh) 2020-06-12

Family

ID=71001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3251.8A Pending CN111277299A (zh) 2020-01-21 2020-01-21 用户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77299A (zh)
WO (1) WO202114790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1068A (zh) * 2020-12-31 2021-05-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客户前置设备
WO2021147906A1 (zh) * 2020-01-21 2021-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设备
WO2022100432A1 (zh) * 2020-11-12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和客户前置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6110A (zh) * 2006-06-06 2011-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03250361A (zh) * 2010-12-08 2013-08-14 汤姆逊许可公司 接收或发送/接收mimo信号的设备
US20140024320A1 (en) * 2012-07-19 2014-01-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y using multiple directional antennas
JP2014147060A (ja) * 2013-01-28 2014-08-1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複数の無線チャネルを利用して方向探索及び無線通信を実行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9412657A (zh) * 2018-07-23 2019-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6405A (zh) * 2012-06-18 2014-01-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收发装置
CN105450370B (zh) * 2014-06-27 2019-11-0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的上行传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828394B (zh) * 2015-05-20 2018-0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链路设备的链路选择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US10659121B2 (en) * 2017-03-15 2020-05-19 Skyworks Solution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adio frequency front-ends
CN109981119B (zh) * 2019-03-21 2021-07-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复用射频装置及终端
CN111277299A (zh) * 2020-01-21 2020-06-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6110A (zh) * 2006-06-06 2011-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03250361A (zh) * 2010-12-08 2013-08-14 汤姆逊许可公司 接收或发送/接收mimo信号的设备
US20140024320A1 (en) * 2012-07-19 2014-01-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y using multiple directional antennas
JP2014147060A (ja) * 2013-01-28 2014-08-1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複数の無線チャネルを利用して方向探索及び無線通信を実行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9412657A (zh) * 2018-07-23 2019-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7906A1 (zh) * 2020-01-21 2021-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设备
WO2022100432A1 (zh) * 2020-11-12 2022-05-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系统和客户前置设备
CN112821068A (zh) * 2020-12-31 2021-05-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客户前置设备
CN112821068B (zh) * 2020-12-31 2023-08-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客户前置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47906A1 (zh) 2021-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7906A1 (zh) 用户终端设备
KR102612444B1 (ko) 안테나 선택을 위한 사용자 단말 장비 및 방법
US759575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y antenna polarization position
WO2021104191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US10333210B2 (en) Low profile high performance integrated antenna for small cell base station
US9735473B2 (en) Compact radiation structure for diversity antennas
CN109273845B (zh) 一种定向天线、基于多天线设计的终端及降低功耗的方法
WO2021083214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EP3622581B1 (en) A broadband antenna
CN101488605A (zh) 用于无线数字设备的天线系统
JP2023508219A (ja) 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Naeini et al. A 28 GHz beam-switching Yagi-Uda array using Rotman lens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1294092B (zh) 用户终端设备及天线选择方法
WO2021083218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Jusoh et al. A fabrication of intelligent spiral reconfigurable beam forming antenna for 2.35-2.39 GHz applications and path loss measurements
US11515642B2 (en) Antenna cover with integrated static lens
US11594823B2 (en) Discrete antenna module with via wall structure
US20220344836A1 (en) MIMO antenna system,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083212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WO2021083220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Chattha et al. A dual feed PIFA diversity antenna for MIMO systems
Yamamoto et al. Outdoor urban propagation experiment of a handset MIMO antenna with a human phantom located in a browsing stance
Alieldin Smart Base Station Antennas for MIMO and 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10600858A (zh) 一种天线单元及终端设备
CN210986310U (zh) 用户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