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2730U -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2730U
CN211592730U CN201921935188.3U CN201921935188U CN211592730U CN 211592730 U CN211592730 U CN 211592730U CN 201921935188 U CN201921935188 U CN 201921935188U CN 211592730 U CN211592730 U CN 211592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elastic reinforcing
bolt
section bar
conn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51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宿佳敏
李士龙
林杰
林引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utek Au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utek Au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utek Au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Autek Au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51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92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2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2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包括位于外围的圆弧转角部、位于内围的内支撑部、在两个端部位置连接圆弧转角部与内支撑部的螺栓连接单元;螺栓连接单元包括第四连接板、与第四连接板围绕形成一闭合结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垂直于第三连接板表面向外延伸的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垂直于第三连接板表面向外延伸的限位隔挡板,限位隔挡板位于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之间,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第三连接板的两端通过一倒角部连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本实用新型能实现侧围与顶盖的高强度连接,且高强度、耐疲劳。

Description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行业车身用铝型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背景技术】
客车铝合金车身结构具有轻量、环保及可再生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整车装配方式一直是行业内研究的重点。经过近几年的分析优化,目前铝车身整车装配方式主要由焊接结构铝车身、铆接结构铝车身和螺栓连接结构铝车身。螺栓连接结构铝车身因其易维修、易拆卸的优势而成为多种连接方式中被多数技术人员推崇的一种。但螺栓连接结构,在其侧顶合拢的定转角位置,由于其承受较大的交变载荷,对连接点的连接强度和抗疲劳强度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是一种高强度耐疲劳且能实现侧围与顶盖的高强度连接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包括位于外围的圆弧转角部、位于内围且与所述圆弧转角部相对设置的内支撑部、在两个端部位置连接所述圆弧转角部与所述内支撑部的螺栓连接单元;所述螺栓连接单元包括连接所述圆弧转角部端部与所述内支撑部端部的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围绕形成一闭合结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板表面向外延伸的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板表面向外延伸的限位隔挡板,所述限位隔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通过一倒角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限位隔挡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限位隔挡板之间围挡形成有限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倒角部围绕形成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倒角部围绕形成第二装配槽。
进一步的,所述顶转角型材通过连接件在所述螺栓连接单元处与顶盖单元、侧围单元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插入到所述限位凹槽中再通过螺栓锁紧实现两者的螺栓连接,且螺栓两端表面以及螺母的外端表面均内陷藏在所述第一装配槽或所述第二装配槽中,未伸出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端表面。
进一步的,在与侧围立柱连接的所述螺栓连接单元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圆弧转角部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高度落差,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围挡形成有第三装配槽。
进一步的,在与顶盖横梁连接的所述螺栓连接单元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圆弧转角部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高度落差,并形成有第四装配槽。
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部在两端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连接处设置有圆弧倒角形成弹性变形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的另一自由端向外设置有加强飞边。
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部上向外延伸设置有风道线束固定螺栓装配槽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圆弧转角部与所述内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支撑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两端设置螺栓连接单元,并通过设置弹性加强连接板提高了连接点抗疲劳性能;通过在弹性加强连接板自由端增加飞边,不仅提高型材截面刚度,还增加了连接点处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变形点的标示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顶转角型材;
1圆弧转角部;2内支撑部;3加强支撑筋;
4螺栓连接单元,41第一连接板,42第二连接板,43第三连接板,44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5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6限位隔挡板,47倒角部,48限位凹槽,49第一装配槽,410第二装配槽,411第四连接板,412第三装配槽,413第四装配槽,414加强飞边;
5风道线束固定螺栓装配槽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为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100,其包括位于外围的圆弧转角部1、位于内围且与圆弧转角部1相对设置的内支撑部2、在两个端部位置连接圆弧转角部1与内支撑部2的螺栓连接单元4。
螺栓连接单元4包括连接圆弧转角部1端部与内支撑部2端部的第四连接板411、与第四连接板411围绕形成一闭合结构第一连接板41与第二连接板42以及第三连接板43、垂直于第三连接板43表面向外延伸的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垂直于第三连接板43表面向外延伸的限位隔挡板46,限位隔挡板46位于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之间,第一连接板41与第二连接板42平行设置,第三连接板43的两端通过一倒角部47连接第一连接板41与第二连接板42。
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限位隔挡板46之间、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与限位隔挡板46之间围挡形成有限位凹槽48。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倒角部47围绕形成第一装配槽49;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与倒角部47围绕形成第二装配槽410。
顶转角型材100通过连接件在螺栓连接单元4处与顶盖单元、侧围单元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插入到限位凹槽48中再通过螺栓锁紧实现两者的螺栓连接,且螺栓两端表面以及螺母的外端表面均内陷藏在第一装配槽49或第二装配槽410中,未伸出第一连接板41或第二连接板42的外端表面,提高整体美观性和连接的整体性,提高了整体强度。
在与侧围立柱连接的螺栓连接单元4中,第二连接板42的外表面与圆弧转角部1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高度落差,使得第二连接板42与第四连接板411之间围挡形成有设置外围蒙皮或玻璃的第三装配槽412,通过第三装配槽412的设置,可以使得侧围蒙皮或玻璃外表面与顶转角型材100的圆弧转角部1表面无缝对接形成完美的圆弧过渡,提高其美观性;且侧围蒙皮无需开设避让孔,提高了蒙皮或玻璃整体性,从而提高了强度和密封防水性能。
在与顶盖横梁连接的螺栓连接单元4中,第二连接板42的外表面与圆弧转角部1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高度落差,并形成有第四装配槽413,通过第四装配槽413用于支撑顶盖蒙皮,使得顶盖蒙皮表面与圆弧转角部1的外围表面无缝对接完美弧度过渡。
倒角部47在两端与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连接处设置有圆弧倒角形成弹性变形点。由于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自身的结构特性,其一自由端连接在第三连接板43上,另一自由端无约束,使得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在通过螺栓锁紧时可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之间的距离可缩小,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弹性单元起近似弹簧垫圈效果,从而增加连接点的抗疲劳性能。为了加强型材截面刚度,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44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45的另一自由端向外设置有加强飞边414。
圆弧转角部1与内支撑部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支撑筋3,提高顶转角型材100刚度。
内支撑部2上向外延伸设置有风道线束固定螺栓装配槽单元5。
本实施例为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100为双片插接螺栓连接结构,在螺栓装配位置预留装配槽,确保螺栓螺母不外露,连接片分别插入限位凹槽,通过螺栓收紧弹性加强连接板,形成弹性变形点,弹性加强连接板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弹性单元起近似弹簧垫圈效果,从而增加连接点的抗疲劳性能;加强飞边增加了型材截面刚度;转角处蒙皮由圆弧转角部做出来,第三装配槽与第四装配槽的设置方便了侧玻装配和顶蒙皮的装配。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位于外围的圆弧转角部、位于内围且与所述圆弧转角部相对设置的内支撑部、在两个端部位置连接所述圆弧转角部与所述内支撑部的螺栓连接单元;所述螺栓连接单元包括连接所述圆弧转角部端部与所述内支撑部端部的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围绕形成一闭合结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板表面向外延伸的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板表面向外延伸的限位隔挡板,所述限位隔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通过一倒角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限位隔挡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限位隔挡板之间围挡形成有限位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倒角部围绕形成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倒角部围绕形成第二装配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转角型材通过连接件在所述螺栓连接单元处与顶盖单元、侧围单元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插入到所述限位凹槽中再通过螺栓锁紧实现两者的螺栓连接,且螺栓两端表面以及螺母的外端表面均内陷藏在所述第一装配槽或所述第二装配槽中,未伸出所述第一连接板或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端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在与侧围立柱连接的所述螺栓连接单元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圆弧转角部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高度落差,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围挡形成有第三装配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在与顶盖横梁连接的所述螺栓连接单元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圆弧转角部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高度落差,并形成有第四装配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在两端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连接处设置有圆弧倒角形成弹性变形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加强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弹性加强连接板的另一自由端向外设置有加强飞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部上向外延伸设置有风道线束固定螺栓装配槽单元。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转角部与所述内支撑部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支撑筋。
CN201921935188.3U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Active CN211592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5188.3U CN211592730U (zh)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5188.3U CN211592730U (zh)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2730U true CN211592730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87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5188.3U Active CN211592730U (zh) 2019-11-11 2019-11-11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927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9361B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0607353U (zh) 一种钢铝混合电池包的下壳体
CN114261268B (zh) 一种新能源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CN208469943U (zh) 纯电动汽车前机舱布置结构
CN209241171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CN208947414U (zh) 车身后纵梁结构
CN209290506U (zh) 立柱接头总成及汽车
CN211592730U (zh) 一种螺栓连接结构的全铝车身顶转角型材
CN110723212A (zh) 一种前副车架铝合金安装支架及车辆
CN112590690B (zh) 汽车后防撞梁连接结构及后防撞梁安装方法
CN115071846B (zh) 一种驾驶室制造方法及驾驶室通用连接结构
CN105882768B (zh) 一种全铝车身铝型材铆接结构
CN212219848U (zh) 一种汽车前门固定玻璃安装结构
CN212625830U (zh) 轻量化动力电池箱下箱体
CN212373502U (zh) 一种高强度的全铝车身顶边梁
CN208947403U (zh) 一种用于铝合金车架的纵梁总成及包括该纵梁总成的车架
CN218839598U (zh) 一种车辆立柱的上接头结构、连接总成及车辆
CN206493821U (zh) 一种车辆及其尾门
CN219821564U (zh) 前副车架安装支架、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7672856U (zh) 一种安装总成及汽车
CN212047614U (zh) 一种车用扰流板
CN209912931U (zh) 一种新型电池包下箱体
JP2021516643A (ja) 鉄道車両及びその端壁
CN218112505U (zh) 车辆行李架安装总成和车辆
CN216157789U (zh) 一种汽车碳罐用的固定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