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2134U -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 Google Patents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2134U
CN211592134U CN202020226329.0U CN202020226329U CN211592134U CN 211592134 U CN211592134 U CN 211592134U CN 202020226329 U CN202020226329 U CN 202020226329U CN 211592134 U CN211592134 U CN 211592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power input
speed reducer
assembly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263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孝先
邓云海
王兴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263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92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2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2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体和两栖防雷车。车体包括:车体底板,车体底板上设有通孔;主减速器,设于车体底板上,主减速器包括:主减速器壳体、设于主减速器壳体内的主减速器主体以及设于主减速器壳体外且与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的动力输入端、动力输出端;其中,主减速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穿设于通孔中,动力输入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动力输出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主减速器壳体与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减少了车体的开孔数量,并通过密封组件防止车辆进水,提高了车体的密封性能。

Description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背景技术
一些特种车辆对车体地盘的强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在车辆涉水时,需要对车体进行密封,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车辆由前面或后面向主减速器输入动力,从主减速器的两个侧面输出动力,对于具有防雷、涉水需求的车辆,在防雷板上需要设置较多的通孔,降低了防雷板整体的强度,同时车辆的防水设计较复杂,维修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栖防雷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车体底板,车体底板上设有通孔;主减速器,主减速器包括:主减速器壳体;主减速器主体,设于主减速器壳体内;动力输入端,设于主减速器壳体外,且与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动力输出端,设于主减速器壳体外;其中,主减速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贯穿于通孔中,动力输入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动力输出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主减速器壳体与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体,通过在车体底板上设置通孔,并将将主减速器壳体贯穿通孔,且通过在主减速器壳体与通孔之间通过密封组件进行连接,以实现主减速器与车体底板之间的密封。将动力输入端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减少了动力输入端通过在车体的壳体上再进行开孔以实现与主减速器传动连接。可以提高车体底板的整体强度。动力通过输入组件从主减速器的上方输入,以通过动力输入组件为主减速器主体提供动力输入。在主减速器壳体与车体的车体底板之间只设置一个通孔,减少了通孔的数量,以利于对主减速器壳体和车体底板之间的密封。通过密封组件以实现对主减速器壳体与车体底板的密封,防止水通过车体底板进入车体内部,将主减速器壳体设于车体底板的下方,使主减速器壳体拆卸方便,主减速器的维修性比较好。
其中,密封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密封圈、密封垫片、橡胶密封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入端包括:动力输入组件,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动力输入组件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动力输入组件壳体,设于主减速器壳体的上方,且动力输入组件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其中,动力输入组件壳体与主减速器壳体相互贯通,动力输入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一开口,使动力输入组件的输出端与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入组件壳体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将动力输入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动力输入组件壳体内,以通过动力输入壳体实现对动力输入组件的输入端进行保护,通过动力输入组件壳体可以防止异物对动力输入组件位于动力输入组件壳体内的运行造成阻碍和损坏,进而避免影响主减速器的运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入组件壳体与主减速器壳体一体成型。
动力输入组件壳体与主减速器壳体一体成型设置,减少了密封,提高了主减速器壳体的强度和密封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入端还包括:变速器,具有变速器输入端和变速器输出端;发动机;具有发动机输出端;其中,变速器和发动机分别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变速器输入端与发动机输出端连接,变速器输出端与动力输入组件的输入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车体底板上还设有发动机和变速器,通过变速器的一端与发动机传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在动力输入组件壳体的一侧设有的第一开口,使动力输入组件的一端可以穿过第一开口连接于变速器上,实现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通过变速器传递到动力输入组件上。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过减速器减速后,传递到动力输入组件上,以通过发动机为主减速器提供动力输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出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开口,设于主减速器壳体上,且第二开口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至少一个动力输出组件,动力输出组件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入端穿过第二开口与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主减速器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以便动力输出组件可以穿过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上,并通过动力输出组件向外输出动力。
其中,可以在主减速器壳体上设有一个第二开口,并对应一个动力输出组件,穿过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上,也可以在主减速器壳体上设有多个第二开口,并对应多个动力输出组件,使每个动力输出组件穿过一个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上,以便通过多个动力输出组件向不同的位置输出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承载组件,设于车体底板的下方,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出端与承载组件连接,适于驱动承载组件带动车体在运行方向上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车体底板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承载组件,且动力输出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承载组件上,使动力输出组件将动力传递到承载组件上,从而实现通过承载组件以驱动车体的运行。
其中,在车体底板的下方可以设有一个承载组件,一个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该承载组件上,以通过一个动力输出组件将动力传递到承载组件上,也可以设有多个承载组件,通过多个动力输出组件中,每一个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出端与一个承载组件连接,使多个动力输出组件可以将动力传递到对应连接的多个承载组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车体还包括:第一轴承端盖,设于第一开口上,以通过轴承端盖实现动力输入组件壳体的密封;和/或第二轴承端盖,设于第二开口上,以通过轴承端盖实现主减速器壳体的密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上设有第一轴承端盖或第二轴承端盖,以通过第一轴承端盖或第二轴承端盖密封动力输入组件壳体或者主减速器壳体,或者,通过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设有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以同时对动力输入组件壳体和主减速器壳体进行密封,从而实现对主减速器的密封,避免尘土、水等介质进入主减速器,实现主减速器的防水和防尘,进而避免水通过主减速器内部流入车体内,实现车体的防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两栖防雷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车体;成员舱,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成员舱与机舱相互连接,且成员舱与机舱在车体的运行方向上并排设置;底舱,设于成员舱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供的两栖防雷车,通过设有机舱,将发动机、变速器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设于机舱内,以通过机舱的壳体避免外界的障碍物或者异物进入发动机、变速器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中,避免影响两栖防雷车的运行,在机舱的右侧连接有成员舱,以为驾驶员或乘客提供乘坐空间,在成员舱的下方设有底舱,以用于物品的存放,两栖防雷车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车体,故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两栖防雷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两栖防雷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主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主减速器,21:主减速器壳体,22:动力输入组件,23:主减速器主体,24: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5:动力输出组件,3:变速器,4:发动机,5:承载组件,60:机舱,61:成员舱,62:底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体,限定了:
车体包括:车体底板和主减速器2,主减速器2包括:主减速器壳体21、主减速器主体23、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其中,车体底板上设有通孔;主减速器主体23设于主减速器壳体21内;动力输入端设于主减速器壳体21外,且与主减速器主体23传动连接;动力输出端设于主减速器壳体21外;其中,主减速器壳体21的至少一部分穿设于通孔中,动力输入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动力输出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主减速器壳体21与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
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出端设于车体的运行方向上。动力输入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上方,使动力从主减速器2的上方输入,并沿运行方向输出。这种设置方式模块化程度高,使位于车体底板下方的底盘部件安装拆卸方便,维修性好。通过密封组件实现主减速器壳体21与车体底板之间的密封,以防止水通过主减速器壳体21与车体底板之间的连接缝隙进入车体内。具体地,密封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密封圈、密封垫片、橡胶密封条。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动力输入端包括:动力输入组件22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其中,动力输入组件22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动力输入组件22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设于主减速器壳体21的上方,且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2与主减速器壳体21相互贯通,动力输入组件2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一开口,使动力输入组件22的输出端与主减速器主体23传动连接。
在车体底板上侧设有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动力输入组件22设于车体底板上方的输出端伸入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内,以通过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防止外界的异物阻碍动力输入组件22在输入组件壳体24内的运行或对动力输入组件22造成损害,在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使设于车体底板上方的动力输入组件22的输出端可以穿过第一开口实现与减速器的连接。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动力输入端包括:变速器3和发动机4,其中,变速器3具有变速器输入端和变速器输出端;发动机4具有发动机输出端,变速器3和发动机4分别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变速器输入端与发动机输出端连接,变速器输出端与动力输入组件22的输入端连接。
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车体运行方向的前进方向。在车体底板的上方设有发动机4和变速器3,使发动机4输出的动力经过变速器3变速后,传递到动力输入组件22上,以通过发动机4为主减速器2提供动力输入,传动形式简单有效,传动效率高。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技术上,进一步限定了:
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与主减速器壳体21一体成型,减少了密封,提高了主减速器壳体21的强度和密封性。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动力输出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开口,设于主减速器壳体上,且第二开口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至少一个动力输出组件25,动力输出组件25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入端穿过第二开口与主减速器主体23传动连接。在主减速器壳体2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每个第二开口对应设置一个动力输出组件25,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出端穿过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23上,以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5向外输出动力。
具体地,在主减速器壳体21上设有一个第二开口和一个动力输出组件25,动力输出组件25穿过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23上。
具体地,在主减速器壳体21上设有多个第二开口,并对应设置多个动力输出组件25,本实施例中是设置为两个第二开口,两个第二开口在车体的运行方向上相对设置,使每个动力输出组件25穿过一个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23上,以便通过多个动力输出组件25向不同的位置输出动力。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车体包括:至少一个承载组件5,承载组件5设于车体底板的下方,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出端与承载组件连接,适于驱动承载组件带动车体在运行方向上运行。
在车体底板的下方还设有至少一个承载组件5,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出端连接于承载组件上,使动力输出组件25将动力传递到承载组件5上,从而实现通过承载组件5以驱动车体的运行。
具体地,在车体底板下侧设有一个承载组件5,一个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出端连接于该承载组件5上,以通过一个动力输出组件25将动力传递到承载组件5上。
具体地,在车体底板下侧设有两个承载组件5、两个动力输出组件25,两个承载组件5在车体的运行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个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出端连接于一个承载组件5上,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5将动力传递到承载组件5上。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车体还包括:第一轴承端盖,设于第一开口上,以通过轴承端盖实现动力输入组件壳体的密封;和/或第二轴承端盖,设于第二开口上,以通过轴承端盖实现主减速器壳体的密封。
在第一开口上设有第一轴承端盖,以通过第一轴承端盖密封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防止灰尘、水等外界介质进入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内。
具体地,在第二开口上设有第二轴承端盖,以通过第二轴承端盖密封主减速器壳体21,防止灰尘、水等外界介质进入主减速器壳体21内。
具体地,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上分别设有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以分别通过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密封主减速器壳体21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从而实现对主减速器2的密封,避免尘土、水等介质进入主减速器2,实现主减速器2的防水,防尘,从而避免水通过主减速器2内部流入车体内,实现车体的防水。
实施例8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两栖防雷车,限定了:
两栖防雷车包括:车体、机舱60、成员舱61和底舱62,其中,机舱60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主减速器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机舱60内;成员舱61设于车体底板的上方,成员舱61与机舱60相互连接,且成员舱61与机舱60在车体的运行方向上并排设置;底舱62设于成员舱61的下方。
在车体底板的上方设有机舱60,将发动机4、变速器3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设于机舱60内,相比相关技术中将动力输入端设于防雷板上,减少了开孔数量,提高了机舱60整体的强度和密封性。
通过将动力输入端设于车体底板上方的机舱60内,避免了动力输入端在与主减速器主体23进行传动连接时需要在机舱60的壳体开孔,因此减少了开孔数量。通过机舱60的壳体阻挡外界的障碍物或者异物进入发动机4、变速器3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中,避免影响两栖防雷车的运行,在机舱60的右侧连接有成员舱61,为驾驶员或乘客提供乘坐空间,在成员舱61的下侧设有底舱62,以用于物品的存放,两栖防雷车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车体,车体在保证防雷效果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整车高度,提高了乘坐舒适性。另外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车体底板、主减速器2、密封组件,其中,车体底板上设有通孔,主减速器2包括:主减速器壳体21、设于主减速器壳体21内的主减速器主体23以及设于主减速器壳体21外且与主减速器主体23传动连接的动力输入端、动力输出端。其中,主减速器壳体21的至少一部分穿设于通孔中,动力输入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上方,动力输出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主减速器壳体21与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
动力输入端位于车体底板的上方,使动力从主减速器2的上方输入,并沿运行方向输出。这种设置方式模块化程度高,使位于车体底板下方的底盘部件安装拆卸方便,维修性好。通过密封组件实现主减速器壳体21与车体底板之间的密封,以防止水通过主减速器壳体21与车体底板之间的连接缝隙进入车体内。
具体地,密封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密封圈、密封垫片、橡胶密封条。
进一步地,在车体底板的上方设有发动机4和变速器3,变速器3的变速器输入端与发动机4传动连接,变速器输入端与动力输入组件22连接,使发动机输出动力后,经变速器3降低转速,增大扭矩后,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组件25。
进一步地,在车体底板的上方设有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与车体底板一体成型,动力输入组件22的输出端设于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内,且在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动力输入组件22的输出端穿过第一开口连接于变速器3上。
进一步地,在主减速器壳体21上设有两个第二开口,两个第二开口均位于车体底板的下方,且两个第二开口相对设于运行方向上,也就是,一个第二开口朝向运行方向,另一第二开口朝向与运行方向相反的方向,两个动力输出组件25中的每一个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入端均穿过一个第二开口连接于主减速器主体23上,动力输出组件25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一个承载组件5上,以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5带动承载组件5运行。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上分别设有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通过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实现对主减速器2的密封,避免尘土、水等介质进入主减速器2的内部,实现主减速器2的防水和防尘,进而避免水通过主减速器2的内部流入车体内,实现车体的防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两栖防雷车,在车体底板的上侧设有机舱60,将发动机4、变速器3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设于机舱60内,以通过机舱60的壳体阻挡外界的障碍物或者异物进入发动机4、变速器3和动力输入组件壳体24中,避免影响两栖防雷车的运行,在机舱60的右侧连接有成员舱61,为驾驶员或乘客提供乘坐空间,在成员舱61的下侧设有底舱62,以用于物品的存放,其中,两栖防雷车包括以上实施例的车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体,通过将主减速器的动力从上方输入,只需要将车体底板和主减速器壳体进行密封,减少了车体的开孔数量,提高了车体的强度,能够实现车体的防水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底板,所述车体底板上设有通孔;
主减速器,所述主减速器包括:
主减速器壳体;
主减速器主体,设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内;
动力输入端,设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外,且与所述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
动力输出端,设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外;
其中,所述主减速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贯穿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动力输入端位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上方,所述动力输出端位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下方,所述主减速器壳体与所述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端包括:
动力输入组件,设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上方,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
动力输入组件壳体,设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的上方,且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壳体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相互贯通,所述动力输入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开口,使所述动力输入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端还包括:
变速器,具有变速器输入端和变速器输出端;
发动机;具有发动机输出端;
其中,所述变速器和所述发动机分别设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上方,所述变速器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输出端连接,所述变速器输出端与所述动力输入组件的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壳体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端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开口,设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上,且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下方;
至少一个动力输出组件,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入端穿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主减速器主体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为两个,并在同一方向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组件,设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下方,所述动力输出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承载组件连接,适于驱动所述承载组件带动所述车体在运行方向上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轴承端盖,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上,以通过所述轴承端盖实现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壳体的密封;和/或
第二轴承端盖,设于所述第二开口上,以通过所述轴承端盖实现所述主减速器壳体的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圈、密封垫片和/或橡胶密封条。
10.一种两栖防雷车,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
机舱,设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上方,所述主减速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机舱内;
成员舱,设于所述车体底板的上方,所述成员舱与所述机舱相互连接,且所述成员舱与所述机舱在所述车体的运行方向上并排设置;
底舱,设于所述成员舱的下方。
CN202020226329.0U 2020-02-28 2020-02-28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Active CN211592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26329.0U CN211592134U (zh) 2020-02-28 2020-02-28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26329.0U CN211592134U (zh) 2020-02-28 2020-02-28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2134U true CN211592134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81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26329.0U Active CN211592134U (zh) 2020-02-28 2020-02-28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92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08673U (zh) 自动驾驶汽车激光雷达组件及自动驾驶汽车
US6108193A (en) Firewall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1592134U (zh) 车体和两栖防雷车
CN111386204B (zh) 电池壳体
CN103057604B (zh) 带有前底架保护器的机动车辆
CN212685237U (zh) 全地形车
KR101955819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파워트레인의 하우징 결합구조
CN216691242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水泵带轮罩盖结构及汽车
CN205033939U (zh) 客车变速箱、动力总成及客车
CN208347963U (zh) 中卡载货车用进气系统
CN219339173U (zh) 动力总成箱体、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7778531U (zh) 一种可升降车载摄像头
CN209079620U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布置结构
CN210852022U (zh) 电驱动组件及其组成的前驱、后驱和四驱电动车辆
CN219159533U (zh) 一种汽车防尘罩总成
CN214274447U (zh) 一种客车变速摇臂方向转换装置
CN215043078U (zh) 一种新型转向器防护罩
CN210502192U (zh) 一种汽车空调箱风口结构及汽车空调
CN212868609U (zh) 一种后桥通气结构
CN217374385U (zh) 一种多密封组装式转向柱防尘罩
CN219806790U (zh) 一种汽车用多功能防水定位器
CN212106856U (zh) 一种内置输入油封式后驱模组结构
CN109204441A (zh) 传动器、转向传动装置、驾驶室及工程机械
CN217945306U (zh) 转向器总成和两栖车
CN221214251U (zh) 一种OneBox造型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4

Address after: 413062 Floor 3, No. 1 Factory Building, Sany Zhongyang Industrial Park, East New District, Yuxiangshan Street,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101, Shiba Village, Henglongqiao Town)

Patentee after: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100 31 industrial city,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atentee befor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