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91854U -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91854U
CN211591854U CN201921305241.1U CN201921305241U CN211591854U CN 211591854 U CN211591854 U CN 211591854U CN 201921305241 U CN201921305241 U CN 201921305241U CN 211591854 U CN211591854 U CN 211591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artition plate
ink
supply por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052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越政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052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918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91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918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液体收容容器及记录装置。液体收容容器(15)具备:液体收容室(33),该液体收容室收容液体,由上壁(25)、下壁(29)及周壁划分而成;液体注入口(21),该液体注入口形成于上壁;液体供给口(24),该液体供给口形成于下壁,将液体从液体收容室向外部供给;及第一纵向分隔板(51),该第一纵向分隔板从下壁向上方延伸,并将液体收容室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第一液体收容单元(331)和第二液体收容单元(332),在第一纵向分隔板的水平方向的端部(511)与周壁之间形成将第一液体收容单元与第二液体收容单元连通的第一横向连通路(71),液体供给口设于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第二液体收容单元中的任一方。

Description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本申请是下述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1821589328.1
申请日:2018年09月28日
发明名称: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收容容器以及具备该液体收容容器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喷墨式打印机中通常安装有存储墨的液体收容容器即墨箱。并且,能够重复补充墨的墨箱也开始普遍应用于喷墨打印机中。由于在喷墨打印机所使用的墨具有容易凝聚而沉淀的性质,因此在墨箱中收容有这样的墨的情况下,由于墨在墨箱内沉淀而导致浓度不均匀,从而可能导致打印出的图像的浓度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从液体收容容向外部供给的液体浓度变得均匀的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液体收容容器,具备:液体收容室,该液体收容室收容液体,由上壁、下壁、以及周壁划分而成;液体注入口,该液体注入口形成于所述上壁;液体供给口,该液体供给口形成于所述下壁,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室向该液体收容室的外部供给;以及第一纵向分隔板,该第一纵向分隔板从所述下壁向上方延伸,并且将所述液体收容室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第二液体收容单元,在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的水平方向的端部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将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连通的第一横向连通路,所述液体供给口设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中的任一方。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从所述周壁向所述液体收容室内延伸。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液体供给口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的形成所述第一横向连通路的端部相比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横向连通路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的上方具备将所述液体收容室分隔为上部液体收容空间以及下部液体收容空间的第一横向分隔板,所述下部液体收容空间由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分隔为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所述第一横向分隔板从所述周壁向所述液体收容室内延伸,在所述第一横向分隔板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有将所述下部液体收容空间与所述上部液体收容空间连通的第一纵向连通路,所述第一纵向连通路形成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中的没有设置所述液体供给口的一方与所述上部液体收容空间之间。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向上方延伸而与所述第一横向分隔板连接。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所述液体收容室的下方还具备缓冲室,该缓冲室具备大气连通口,所述下壁还形成有空气供给口,该空气供给口与所述缓冲室连通且用于将空气向所述液体收容室供给。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空气供给口形成于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相比靠近所述第一横向连通路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横向分隔板的上方的所述上方液体收容空间内还具有从所述周壁延伸的第二横向分隔板,在所述第二横向分隔板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将所述第二横向分隔板的上下的空间连通的第二纵向连通路,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纵向连通路形成于与所述第一纵向连通路不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横向分隔板在避开所述第一纵向连通路的位置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横向分隔板中的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中的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口的一方对应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或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内还具有第二纵向分隔板,所述第二纵向分隔板从所述下壁向上方延伸,在所述第二纵向分隔板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将所述下部液体收容空间中的该第二纵向分隔板两侧的空间连通的第二横向连通路。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二纵向分隔板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在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板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板的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横向连通路形成于与所述第一横向连通路不重叠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液体收容容器具备:液体收容室,该液体收容室收容液体,由上壁、下壁、以及周壁划分而成;液体注入口,该液体注入口形成于所述上壁;液体供给口,该液体供给口形成于所述下壁,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室向该液体收容室的外部供给;横向分隔板,该横向分隔板在上下方向上分隔所述液体收容室;以及纵向分隔板,该纵向分隔板从所述横向分隔板向上方延伸,在水平方向上分隔所述液体收容室,在所述横向分隔板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有纵向连通路,在所述纵向分隔板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有横向连通路,所述纵向分隔板形成于所述横向分隔板中的离开所述横向分隔板的一端部的部位,所述一端部是形成所述纵向连通路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液体收容容器具备:液体收容室,该液体收容室收容液体,由上壁、下壁、以及所述周壁划分而成;液体注入口,该液体注入口形成于所述上壁;液体供给口,该液体供给口形成于所述下壁,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室向该液体收容室的外部供给;第一横向面和位于该第一横向面的上方的第二横向面;以及纵向分隔板,从所述第一横向面向上延伸而与所述第二横向面连接,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分隔所述液体收容室。
在上述第三方式中,所述第一横向面是所述下壁的上表面。
在上述第三方式中,还具有横向分隔板,该横向分隔板在上下方向上分隔所述液体收容室,所述第一横向面是所述横向分隔板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液体收容容器具备:液体收容室,该液体收容室收容液体,由上壁、下壁、以及所述周壁划分而成;液体注入口,该液体注入口形成于所述上壁;液体供给口,该液体供给口形成于所述下壁,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室向该液体收容室的外部供给;以及纵向分隔板,从所述液体收容容器所具有的一横向面向上延伸,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分隔所述液体收容室,所述纵向分隔板与所述周壁彼此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的记录装置具备:上述任一方式的液体收容容器;以及喷出从液体收容容器供给的液体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方式,能够在液体收容容器内流动到液体供给口的液体浓度均匀化,从而使从液体收容容向外部供给的液体浓度变得均匀从而印刷出浓度均匀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箱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一横向分隔板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其中图3(a)表示实施例1的情况,图3(b)、图3(c)表示其它方式的情况。
图4是沿着图3(a)的A-A线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二横向分隔板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B-B线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一横向分隔板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一纵向分隔板及第二纵向分隔板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墨收容室的内部结构的与图4相同视角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3的墨收容室的内部结构的与图9相同视角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墨收容室的内部结构的与图10相同视角的图。
符号说明
11 记录装置
15 墨箱(液体收容容器)
21 注入口
22 盖
23 空气供给口
24 墨供给口
25 上壁
27 第一侧壁(周壁)
28 第二侧壁(周壁)
29 下壁
33 墨收容室
33a 上部墨收容空间
33b 下部墨收容空间
331 第一墨收容单元
332 第二墨收容单元
34 缓冲室
51 第一纵向分隔板
52 第二纵向分隔板
51’ 纵向分隔板
61 第一横向分隔板
615 缺口
62 第二横向分隔板
61’ 横向分隔板
71 第一横向连通路
72 第二横向连通路
81 第一纵向连通路
82 第二纵向连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此处,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说明,设定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与x轴及y轴正交的z轴方向的坐标系,此外,在其它的附图中,也同样地设定这样的坐标系。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有保持于滑架12的记录头13、从墨箱15向记录头13供给墨的墨供给路径14、供纸辊、输送辊16、排纸辊、滑架马达204等。在图1中,沿x轴方向配置有两处墨箱15,配置于x轴方向的负方向(即,-x方向)的墨箱15例如收容一种颜色(例如黑色)的墨,配置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即,+x方向)的多个墨箱15例如分别收容不同颜色(例如青色、品红、黄色)的墨。
接下来,说明作为液体收容容器的墨箱即上述墨箱15的结构。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箱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箱15在使用姿势下的结构的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一横向分隔板(在下文中描述)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a)的A-A线的图。
如图2所示,在墨箱15的内部形成有作为液体收容室的墨收容室33,该墨收容室33由上壁25、下壁29、以及周壁划分而成。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2、3所示,将墨收容室33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设为四边形,因此,作为周壁的一例,由在x轴方向上相对配置的两个侧壁和在y轴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第一侧壁27及第二侧壁28构成。在上壁25形成有用于从外部向墨箱15内注入墨的注入口21,且在该注入口21安装有可拆装的盖22。在墨收容室33的下部即下壁29的下部设有用于收容空气的缓冲室34,该缓冲室34具备大气连通口。这样一来,下壁29成为缓冲室34的顶壁的一部分。
另外,在下壁29形成有与缓冲室34连通且用于将空气从缓冲室34向墨收容室33供给的空气供给口23和用于将墨从墨收容室33经由墨流通路26向外部(即,向墨供给路径14)供给的墨供给口24,并且空气供给口23和墨供给口24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于下壁29。在本实施例中,空气供给口形成于下壁29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即,+y方向)的端部位置,且形成于下壁29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即,+x方向)的端部位置,墨供给口24形成于下壁29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即,-y方向)的端部位置,且形成于下壁29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即,+x方向)的端部位置。
如图2、3所示,在下壁29形成有从下壁29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纵向分隔板51,该第一纵向分隔板51将墨收容室33在水平方向(具体而言,为x轴方向)上分隔为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和第二墨收容单元332。第一纵向分隔板51从第一侧壁27向墨收容室33内延伸,且在第一纵向分隔板51的水平方向(具体而言,y轴方向)的端部511与第二侧壁28之间形成将第一墨收容单元331与第二墨收容单元332连通的第一横向连通路71。这样一来,由于设置有第一纵向分隔板51,能够使墨收容室33内的墨浓度均匀化。
墨供给口24设于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和第二墨收容单元332中的一方(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并且,如图3(a)所示,墨供给口24与第一纵向分隔板51的形成第一横向连通路71的端部511相比位于远离第一横向连通路71的位置。由此,能够延长墨在墨收容室33内流动到墨供给口24的流路的长度,通过延长流路的长度,可抑制高浓度的墨沉淀在下壁29上表面上。
另外,如图2、3、4所示,在第一纵向分隔板51的上方还具有将墨收容室33分隔为上部墨收容空间33a以及下部墨收容空间33b的第一横向分隔板61,下部墨收容空间33b由第一纵向分隔板51分隔为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和第二墨收容单元332,第一横向分隔板61从第二侧壁28向墨收容室33内延伸。在第一横向分隔板61与第一侧壁27周壁之间形成有将下部墨收容空间33b与上部墨收容空间33a连通的第一纵向连通路81。这样一来,由于在第一纵向分隔板51的上方还具有第一横向分隔板61,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墨在墨收容室33内流动到墨供给口24的流路的长度。
此外,第一纵向连通路81形成于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和第二墨收容单元332中的没有设置墨供给口24的一方(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墨收容单元332)与上部墨收容空间33a之间。由此,能够进一步延长墨在墨收容室33内流动到墨供给口24的流路的长度。
如图3(a)所示,空气供给口23位于与墨供给口24相比靠近第一横向连通路71的位置。这样一来,从空气供给口23供给的空气能够发挥对在第一横向连通路71附近流动的墨进行搅拌的搅拌作用,从而使墨的浓度均匀化。进而,使浓度变得均匀化后的墨向墨供给口24流动,其结果是,能够使从墨供给口24向外部供给的墨的浓度变得均匀。
在本实施例1中,以第一纵向分隔板51从周壁(第一侧壁27)向墨收容室33内延伸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第一纵向分隔板51也可以与周壁分离地配置(参照图3(b))。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以将墨收容室33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设为四边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墨收容室33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设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参照图3(c)),关于这一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相同。
以上对实施例1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对实施例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的变形例1>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二横向分隔板(在下文中描述)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B-B线的图。
如图5、6所示,在第一横向分隔板61的上方的上方液体收容空间33a内还具有从周壁(本变形例中为第一侧壁27)向墨收容室33内延伸的第二横向分隔板62,在第二横向分隔板62与周壁之间形成将该第二横向分隔板62的上下的空间连通的第二纵向连通路82。第一横向分隔板61与第二横向分隔板6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重叠配置,如图5所示,在从第二横向分隔板62的上方向下方俯视观察时,第二纵向连通路82形成于与第一纵向连通路81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延长墨在墨收容室33内流动到墨供给口24的流路的长度。
此外,本变形例中,第二横向分隔板62的数量为一个,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在第二横向分隔板6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优选为,在俯视观察时,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横向分隔板62分别在与周壁之间形成的两个第二纵向连通路82形成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变形例1,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的变形例2>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一横向分隔板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在俯视观察时,第一横向分隔板61在避开第一纵向连通路71的位置形成有缺口615。由于形成有该缺口615,因此,在从空气供给口23排出的空气向上方扩散时,在第二侧壁28产生的气泡不会停留于第一横向分隔板61的下表面,能够经由该缺口615而尽早地向上方扩散。另外,缺口615形成于第一横向分隔板61中的与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对应的位置,并且与墨供给口24相比位于上游侧。这样一来,第一横向分隔板61的上方的墨的一部分经由第一纵向连通路81流入第二墨收容单元332然后如箭头F1那样经由第一横向连通路71绕过第一纵向分隔板51流入第一墨收容单元331,最终流动到墨供给口24,另一方面,第一横向分隔板61的上方的墨的另一部分经由第一横向分隔板61的缺口615如箭头F2那样直接流入第一墨收容单元331,最终流动到墨供给口24。这两部分墨在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内的墨供给口24的上游位置合流混合而被搅拌,从而使墨的浓度进一步均匀化,之后,流动到墨供给口24。
在该变形例中,缺口615形成于第一横向分隔板61中的与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对应的位置,但不限定于此,缺口615形成于第一横向分隔板61中的与第一墨收容单元331和第二墨收容单元中的设置有墨供给口24的一方对应的位置即可。
根据变形例2,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的变形例3>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从第一纵向分隔板及第二纵向分隔板的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在第二墨收容单元332内还具有第二纵向分隔板52,第二纵向分隔板52从下壁29向上方延伸,在第二纵向分隔板52与周壁(在本变形例中为第一侧壁27)之间形成将墨收容室33(具体而言,为下部墨收容空间33b)中的该第二纵向分隔板52两侧的空间连通的第二横向连通路72。第二纵向分隔板52与第一纵向分隔板51在水平方向(具体而言,为x轴方向)上排列,此处的“排列”是指,第二纵向分隔板52与第一纵向分隔板51的相对的板面呈锐角或平行地排列。在从第二纵向分隔板52与第一纵向分隔板51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第二横向连通路72形成于与第一横向连通路71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延长墨在墨收容室内流动到墨供给口24的流路的长度。
此外,本变形例中,第二纵向分隔板52的数量为一个,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在第二纵向分隔板5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优选为,在俯视观察时,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纵向分隔板52分别在与周壁之间形成的两个第二横向连通路72形成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变形例3,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2]
以下,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墨收容室的内部结构的与图4相同视角的图。如图9所示,横向分隔板61’从周壁(具体而言,为第二侧壁28)向墨收容室33内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将墨收容室33分隔为上部墨收容空间33a以及下部墨收容空间33b,纵向分隔板51’从横向分隔板61’向上方延伸,在水平方向(具体而言,为x轴方向)上分隔墨收容室33(具体而言,为上部墨收容空间33a),在横向分隔板61’与周壁(具体而言,为第一侧壁27)之间形成有纵向连通路81’,在纵向分隔板51’与周壁之间形成有横向连通路,纵向分隔板51’形成于横向分隔板61’中的离开横向分隔板61’的一端部611的部位,一端部611是形成纵向连通路81’的端部。
根据实施例2,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3]
以下,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实施例3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例3的墨收容室的内部结构的与图9相同视角的图。在图10中示出了两个横向分隔板61’,纵向分隔板51’从第一横向面向上延伸而与第二横向面连接,并且在水平方向(具体而言,为x轴方向)上分隔墨收容室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向面是处于下方的横向分隔板61’的上表面,第二横向面是处于上方的横向分隔板61’的下表面。在墨收容室33内设有三个以上横向分隔板61’的情况下,纵向分隔板51’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横向分隔板61’之间即可。
此外,第一横向面也可以是下壁29的上表面291,第二横向面也可以是上壁25的下表面251。
根据实施例3,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4]
以下,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在实施例4中,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墨收容室的内部结构的与图10相同视角的图。纵向分隔板51’从墨收容容器15所具有的一横向面向上延伸,并且在水平方向(具体而言,为x轴方向)上分隔墨收容室33,并且,纵向分隔板51’与第一侧壁27、第二侧壁28(即周壁)彼此分离。在本实施例中,该横向面是横向分隔板61’的上表面,纵向分隔板51’从这些横向分隔板61’的上表面(即、横向面)中的至少一个向上方延伸,当然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地从所有的横向面向上方延伸。另外,该横向面也可以是下壁29的上表面291。
根据实施例4,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在图11的实施例4中,纵向分隔板51’在与第一侧壁27、第二侧壁28垂直的方向(即、y轴方向)上延伸,但不限定于此,纵向分隔板51’也可以在与第一侧壁27、第二侧壁28平行的方向(即、x轴方向)上延伸,也可以在与第一侧壁27、第二侧壁28既不平行又不垂直而形成有一定角度(锐角或钝角)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及变形例中,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各实施例彼此之间能够适当进行整体组合或部分组合。

Claims (7)

1.一种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容室,该液体收容室收容液体,由上壁、下壁、以及周壁划分而成;
液体注入口,该液体注入口形成于所述上壁;
液体供给口,该液体供给口形成于所述下壁,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室向该液体收容室的外部供给;以及
纵向分隔板,该纵向分隔板从所述下壁向上方延伸,并且将所述液体收容室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和第二液体收容单元,
在所述纵向分隔板的水平方向的一端部与所述周壁之间形成将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单元连通的横向连通路,
所述液体供给口设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分隔板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周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口与所述纵向分隔板的形成所述横向连通路的一端部相比位于远离所述横向连通路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向分隔板的上方具备从所述周壁向所述液体收容室延伸的横向分隔板,
所述第一液体收容单元具有由所述纵向分隔板和所述横向分隔板划分出的空间,所述横向连通路设于所述空间的所述纵向分隔板的所述一端部侧,所述液体供给口设于所述空间的所述纵向分隔板的所述另一端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通过所述纵向分隔板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横向分隔板连接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容室内的液体在进入所述空间后,从所述液体供给口向所述液体收容室的外部供给。
7.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容器;以及
喷出从液体收容容器供给的液体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CN201921305241.1U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Active CN2115918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5241.1U CN211591854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89328.1U CN209365648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CN201921305241.1U CN211591854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89328.1U Division CN209365648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91854U true CN211591854U (zh) 2020-09-29

Family

ID=678375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05241.1U Active CN211591854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CN201821589328.1U Active CN209365648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89328.1U Active CN209365648U (zh) 2018-09-28 2018-09-28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875315B2 (zh)
CN (2) CN21159185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18105185A (ru) 2012-08-10 2019-02-25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потребляющее жидкость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а подачи жидкости и блок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JP6752569B2 (ja) 2015-10-30 2020-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7177778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6988174B2 (ja) * 2017-05-31 2022-0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94302A1 (en) 2021-04-01
US20200101747A1 (en) 2020-04-02
US20220134765A1 (en) 2022-05-05
CN209365648U (zh) 2019-09-10
US11247476B2 (en) 2022-02-15
US10875315B2 (en)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5439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TWI597186B (zh)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5724398B2 (ja) 容器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55293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69130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US9056481B2 (en) Cartridge, liquid ejection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WO2011129123A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079849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US9802417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10962460B (zh) 液体喷射系统、通气单元、液体供给装置
TW201641311A (zh) 印刷裝置
JP2018075723A (ja) インク補給容器
CN211591854U (zh) 液体收容容器以及记录装置
US20190084308A1 (en) Cartridge
JP7414915B2 (ja) 液体の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1999169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736320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028827B2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12440571A (zh) 液体喷出装置
US947529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 unit
JP604851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11808462U (zh)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JP736322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5861732B2 (ja) 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方法
JP586754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