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0057U - 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0057U
CN211480057U CN201922150837.5U CN201922150837U CN211480057U CN 211480057 U CN211480057 U CN 211480057U CN 201922150837 U CN201922150837 U CN 201922150837U CN 211480057 U CN211480057 U CN 211480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photovoltaic module
string
l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5083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秀娟
毛剑宇
董经兵
许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adian Solar Inc
CSI Cells Co Ltd
Canadian Solar Manufacturing Changshu Inc
Original Assignee
CSI Cells Co Ltd
CSI Solar Power Group Co Ltd
Canadian Solar Manufacturing Changshu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I Cells Co Ltd, CSI Solar Power Group Co Ltd, Canadian Solar Manufacturing Changshu Inc filed Critical CSI Cell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0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0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中,引线汇流条包括两个子引线汇流条,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彼此邻近的一端为第一引出端,两个子引线汇流条的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相互平行,中心汇流条包括至少一个隔断区,由所述隔断区形成的相邻两个子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引线汇流条之间分别电连接一个所述二极管,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端部均为第二引出端,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相互平行,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垂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二极管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的连接更加牢靠,可以避免焊接不良,降低了热斑风险。

Description

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光伏组件中每个二极管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较多,增加光伏组件的电池片的数量时易导致二极管被反向击穿。而且,光伏组件的汇流条引出线部分通常是在一根整体汇流条上焊接L型引线,容易导致虚焊或脱焊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的二极管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的连接更加牢靠,可以避免共用二极管引线导致的焊接不良等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所述电池单元组包括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所述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并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第一电池串,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串联连接,所述第二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第二电池串,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串和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包括多个电池片,多个所述电池片串联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内所述电池片的数量大于等于十二片,每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内所述电池片的数量大于等于十二片,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中,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的第一连接点与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的第二连接点之间通过引线汇流条电连接,所述引线汇流条包括两个子引线汇流条,任意具有公共端点的所述第一电池串和所述第二电池串分别通过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连接同一二极管,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彼此邻近的一端为第一引出端,所述第一引出端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电池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之间连接有中心汇流条,所述中心汇流条包括至少一个隔断区,所述隔断区位于所述电池单元组中的两个所述公共端点之间,所述中心汇流条被所述隔断区分隔成多个子中心汇流条,由所述隔断区形成的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引线汇流条之间分别电连接一个所述二极管,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端部均为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相互平行,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通过在两个第一电池串的第一连接点与两个第二电池串的第二连接点之间电连接引线汇流条,并使任意具有公共端点的第一电池串和第二电池串分别通过两个子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连接同一二极管,使每个二极管仅与一个第一电池单元和一个第二电池单元并联,减少了二极管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在保证二极管不被击穿的前提下,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的数量增多,从而避免了增加光伏组件中电池片数量时易导致的二极管被反向击穿的问题出现。而且,通过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引出端和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引出端,并使每个第一引出端与每个第二引出端垂直,使二极管与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的连接更加牢靠,可以避免共用二极管引线带来的虚焊或脱焊等焊接不良的问题,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同时出现二极管保护失败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热斑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由对应的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由对应的所述中心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和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中相邻两两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和每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包括焊带组,所述焊带组包括多条焊带,多条所述焊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池串以及所述第二电池串内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电连接,多条所述焊带沿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其中所述引线汇流条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之间、另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之间,且所述引线汇流条与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以及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电池串、每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内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的端部通过导电胶搭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盖板和背板,所述盖板设在所述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背板设在所述电池片的下表面,所述背板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穿孔和至少两个第二穿孔,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以伸出所述背板的表面,每个所述第一穿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穿过所述第二穿孔以伸出所述背板的表面,每个所述第二穿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四个角处圆滑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背板为玻璃件,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伏组件进一步包括: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内设有四个焊盘,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和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分别与所述四个焊盘电连接,所述接线盒内设有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对应的两个所述二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线盒上形成有第一孔和两个第二孔,两个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均穿过所述第一孔并与四个所述焊盘中的其中两个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孔并与四个所述焊盘中的另外两个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孔为矩形孔,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其中两个位于所述第一孔的彼此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孔的彼此相对的另外两侧,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另外两个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孔的远离所述第一孔中心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四个所述焊盘集中设置,两个所述二极管位于四个所述焊盘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线盒内设有第一电连接片、第二电连接片和第三电连接片,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电连接,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三电连接片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其中两个设在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上,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另外两个分别设在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三电连接片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连接片设在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三电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二电连接片包括电连接片本体和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电连接片本体的两侧,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其中两个设在所述电连接片本体上,所述第三电连接片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宽度方向延伸,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另外两个分别设在第二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上,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其中一个设在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其中一个上,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的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电连接,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另一个设在所述第四连接段上,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另一个的引脚与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引线汇流条与所述电池单元组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段和第二绝缘段,所述第一绝缘段设在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之间,所述第一绝缘段沿所述第一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绝缘段设在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段沿所述第二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池串远离所述第二电池串的一端,所述绝缘件的另一端沿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中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电池串远离所述第一电池串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构成电池片阵列,所述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电池片阵列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绝缘件的宽度大于所述引线汇流条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彼此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电路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电池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电池单元组的电路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电池单元组的第一引出端和第二引出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池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池串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单元组的引出线和引出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光伏组件;
1:电池单元组;11:第一电池单元;111:第一电池串;
1111:电池片;1112:第一连接点;1113:焊带组;11131:焊带;
12:第二电池单元;121:第二电池串;1211:第二连接点;2:引线汇流条;
21:子引线汇流条;211:第一引出端;22:绝缘件;3:二极管;
31:引脚;4:中心汇流条;41:隔断区;42:第二引出端;43:子中心汇流条;
5:接线盒;51:焊盘;52:第一孔;53:第二孔;531:第一电连接片;
5311:第一连接段;5312:第二连接段;532:第二电连接片;
5321:电连接片本体;5322:连接部;533:第三电连接片;
5331:第三连接段;5332:第四连接段;6:两端汇流条;7:导电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1。
具体而言,电池单元组1包括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并联连接,第一电池单元11包括两个第一电池串111,两个第一电池串111串联连接,第二电池单元12包括两个第二电池串121,两个第二电池串121串联连接,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均包括多个电池片1111,多个电池片1111串联连接,每个第一电池串111内电池片1111的数量大于等于十二片,每个第二电池串121内电池片1111的数量大于等于十二片。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第一连接点1112与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第二连接点1211之间通过引线汇流条2电连接,引线汇流条2包括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任意具有公共端点的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分别通过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反向并联连接同一二极管3,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的彼此邻近的一端为第一引出端211,第一引出端211朝向远离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的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相互平行。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并联连接有中心汇流条4,中心汇流条4包括至少一个隔断区41,隔断区41位于电池单元组1中的两个公共端点之间,中心汇流条4被隔断区41分隔成多个子中心汇流条43,由隔断区41形成的相邻两个子中心汇流条43的端部与引线汇流条2之间分别电连接一个二极管3,相邻两个子中心汇流条43的端部均为第二引出端42,第二引出端42朝向远离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相邻两个子中心汇流条43的两个第二引出端42相互平行,每个第二引出端42与每个第一引出端211垂直。
例如,在图1、图2、图5和图6的示例中,光伏组件100包括三个电池单元组1,每个电池单元组1均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电池单元11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第一电池串111,第二电池单元12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池串121,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片1111。在同一个电池单元组1中,引线汇流条2用于电连接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第一连接点1112和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第二连接点1211。其中,引线汇流条2的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分别将具有公共端点的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反向并联连接至同一二极管3。其中,二极管3能够避免与之并联的第一电池单元11或第二电池单元12被遮挡时产生热斑效应。而且,由于将多个电池片1111串联时,光伏组件100两端的输出电压较大,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并联设置能够使得光伏组件100的输出电压减小一半。
每个第一电池串111和每个第二电池串121内电池片1111的数量均大于十二片或等于十二片。需要说明的是,二极管3受其反向耐压能力限制,最多能够保护的电池片1111的数量不超过二十四片,对于现有的光伏组件,每个二极管的反向电压等于其并联的两串串联电池串的总电压,故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的数量最多十二片。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100中,每个二极管3的反向电压等于一个电池串的电压,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1111的数量最多可以为二十四片,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100内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1111的数量可增大一倍,进而在电池串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光伏组件100中电池片1111的总数量可以增多一倍。基于上述分析,本实施例设置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内的电池片1111的数量均大于现有技术中电池串可包含的最多的电池片1111数量,即十二片,以在保证光伏组件100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增多光伏组件100中电池片1111的数量,获得相较于现有技术更优良的器件性能。并同时设置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中电池片1111的数量可等于现有技术中电池串可包含的最多电池片数量,即十二片,此时每个二极管3并联的电池片1111数量远小于其能够最多承载的电池片1111的数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二极管需采用最大反向耐压承载十二片电池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受工艺误差影响导致二极管3性能波动使得二极管3反向击穿的概率有效降低。
中心汇流条4连接在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中心汇流条4包括三个隔断区41,每个隔断区41位于对应的电池单元组1中的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的两个公共端点之间。参照图6,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彼此相对的一端为第一引出端211,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均朝向远离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相互平行。由隔断区41形成的子中心汇流条43的两个端部为第二引出端42,两个第二引出端42同样朝向远离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引出端42与对应的引线汇流条2之间分别电连接一个二极管3,第二引出端42与第一引出端211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引出端211和第一引出端42为图5中示出的片状结构时,两个第一引出端211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引出端42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且每个第一引出端211所在的平面与每个第二引出端4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当第一引出端211或第二引出端42为其它结构例如三棱柱结构(即第一引出端211或第二引出端4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时,参照图10,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的至少两个侧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引出端42的至少两个侧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的上述至少两个侧面与两个第二引出端的上述至少两个侧面相互垂直。其中,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第二引出端42可以垂直于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延伸(如图6所示),也就是两个第一引出端211、两个第二引出端42与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为90°。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第二引出端42也可以相对于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倾斜延伸,也就是两个第一引出端211、两个第二引出端42与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不为90°(图未示出),只要保证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引出端42相互平行且第一引出端211与第二引出端42相互垂直即可。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每个二极管3仅与一个第一电池单元11和一个第二电池单元12并联,与传统的每个二极管3与两个第一电池单元11和两个第二电池单元12并联相比,二极管3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减少,在保证二极管3不被击穿的前提下,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1111的数量增多,从而避免了增加光伏组件100中电池片1111数量时易导致的二极管3被反向击穿的问题出现。而且,通过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引出端42,并使每个第一引出端211与每个第二引出端42垂直,使二极管3与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连接更加牢靠,可以避免共用二极管3的引线带来的虚焊或脱焊等焊接不良的问题,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同时出现二极管3保护失败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热斑风险。
图1-图3中显示了三个电池单元组1和三个隔断区41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电池单元组1和隔断区41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通过在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第一连接点1112与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第二连接点1211之间电连接引线汇流条2,并使任意具有公共端点的第一电池串111和第二电池串121分别通过两个子引线汇流条21反向并联连接同一二极管3,使每个二极管3仅与一个第一电池单元11和一个第二电池单元12并联,减少了二极管3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在保证二极管3不被击穿的前提下,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1111的数量增多,从而避免了增加光伏组件100中电池片1111数量时易导致的二极管3被反向击穿的问题出现。而且,通过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引出端42,并使每个第一引出端211与每个第二引出端42垂直,使二极管3与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连接更加牢靠,可以避免共用二极管3引线带来的虚焊或脱焊等焊接不良的问题,从而可以避免出现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同时出现二极管3保护失败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热斑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并结合图1、图2和图5,每个第一引出端211由对应的子引线汇流条21的一部分朝向远离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每个第二引出端42由对应的中心汇流条4的一部分朝向远离电池片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例如,当第一引出端211和第二引出端42为片状结构(如图5所示)时,两个第一引出端211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引出端42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且每个第一引出端211所在的平面与每个第二引出端42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当第一引出端211或第二引出端42为其它结构例如三棱柱结构(即第一引出端211或第二引出端4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时,参照图10,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的折弯前与电池片1111相贴合的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引出端42的折弯前与电池片1111相贴合的面相互平行,且每个第一引出端211的折弯前的与电池片1111相贴合的面垂直于每个第二引出端42的折弯前与电池片1111相贴合的面。由此,相较于传统的在一根整体汇流条焊接L型引线的方式,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保证了二极管3与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连接强度,且有利于实现引线汇流条2和中心汇流条4的自动化焊接,从而可以提高制作效率,节省人力。而且,如此设置的引线汇流条2和中心汇流条4有利于光伏组件100的量产。
可选地,结合图6,两个第一引出端211位于两个第二引出端42之间,且两个第一引出端21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引出端42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使第一引出端211和第二引出端42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空间。
进一步地,参照图6,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第二引出端42中相邻两两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mm。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彼此相对,两个第二引出端42彼此相对,每个第一引出端211与两个第二引出端42相邻。其中,每个第一引出端211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引出端42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mm。由此,在保证光伏组件100的转换效率的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片1111的有足够的散热空间,保证了光伏组件100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照图2-图4,引线汇流条2与电池单元组1之间设置有绝缘件22。例如,在图2-图4的示例中,绝缘件22位于引线汇流条2与多个电池片1111之间,绝缘件22的宽度大于引线汇流条2的宽度。如此,通过设置绝缘件22,可以保证光伏组件100的正常工作。其中,绝缘件22可以为反光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两个第一电池串111和两个第二电池串121均并列设置,每个第一电池串111和每个第二电池串121均包括焊带组1113,焊带组1113包括多条焊带11131,多条焊带11131与对应的第一电池串111以及第二电池串121内的多个电池片1111电连接,多条焊带11131沿多个电池片1111的串排布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其中引线汇流条2的一端位于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两个焊带组1113之间、另一端位于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两个焊带组1113之间,且引线汇流条2与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两个焊带组1113以及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两个焊带组1113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池片1111的串排布方向”即图7中的上下方向。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在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第一电池单元11的两个第一电池串111并列布置,第二电池单元12的两个第二电池串121并列设置,每个第一电池串111和每个第二电池串121均包括多个电池片1111,多个电池片1111上下排布,每个第一电池串111中的多个电池片1111与多条焊带11131电连接,且每个第二电池串121中的多个电池片1111与对应的多条焊带11131电连接,多条焊带11131上下延伸且互相平行,引线汇流条2的上端位于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两个焊带组1113之间,且引线汇流条2的下端位于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两个焊带组1113之间,例如,当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两个焊带组1113或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两个焊带组1113之间的距离为X时,绝缘件22的宽度小于X,以使引线汇流条2与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两个焊带组1113以及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两个焊带组1113均不接触。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避免引线汇流条2与焊带11131的叠层增大局部高度,进而出现层压裂片的问题,保证了光伏组件100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两个第一电池串111和两个第二电池串121均并列设置,每个第一电池串111、每个第二电池串121内相邻两个电池片1111的端部通过导电胶7搭接连接。例如,在图9的示例示出了五个电池片1111,五个电池片1111呈叠瓦状排布,相邻两个电池片1111的端部搭接连接。如此设置,使单位面积下可以叠放更多的电池片1111,提高了光伏组件100的发电功率以及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100还包括盖板和背板(图未示出),盖板设在电池片1111的上表面,背板设在电池片1111的下表面,背板上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穿孔和至少两个第二穿孔,每个第一引出端211穿过第一穿孔以伸出背板的表面,每个第一穿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每个第二引出端42穿过第二穿孔以伸出背板的表面,每个第二穿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由此,通过设置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使第一引出端211和第二引出端42可以分别穿过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与接线盒5电连接,从而将光伏组件100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100产生的电流。此外,当第一穿孔或第二穿孔为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时,第一穿孔或第二穿孔的应力较为分散,可以保证背板的结构强度;当第一穿孔或第二穿孔为多边形时,第一穿孔或第二穿孔的面积较小,从而可以降低水汽的透过率,进而提高光伏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矩形。由此,通过使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矩形,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面积较小,可以降低水汽的透过率,从而可以保证光伏组件100的可靠性,且提高了光伏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四个角处圆滑过渡。由此,可以避免产生应力集中,保证背板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背板为玻璃件,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圆形。由此,通过使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圆形,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应力较为分散,可以保证玻璃件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参照图8,光伏组件100进一步包括接线盒5,接线盒5内设有四个焊盘51,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第二引出端42分别与四个焊盘51电连接,接线盒5内设有同一电池单元组1对应的两个二极管3。由此,通过使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和两个第二引出端42分别与四个焊盘51电连接,保证了电池单元组1与接线盒5的牢靠连接,从而将光伏组件100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100产生的电流。通过在接线盒5内设有同一电池单元组1对应的两个二极管3,在降低热斑现象对光伏组件100的影响的同时,有利于简化光伏组件100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接线盒5上形成有第一孔52和两个第二孔53,两个第二孔53分别位于第一孔52的两侧,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均穿过第一孔52并与四个焊盘51中的其中两个电连接,两个第二引出端42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孔53并与四个焊盘51中的另外两个电连接。由此,通过使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均穿过第一孔52与四个焊盘51中的其中两个电连接,在保证第一引出端211与焊盘51牢靠连接的同时,可以降低穿孔难度,简化加工工艺。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8,第一孔52为矩形孔,四个焊盘51中的上述其中两个位于第一孔52的彼此相对的两侧,两个第二孔53分别位于第一孔52的彼此相对的另外两侧,四个焊盘51中的上述另外两个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孔53的远离第一孔52中心的一侧。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两个第二孔53分别位于第一孔52的左右两侧,四个焊盘51分别位于第一孔52的上侧、第一孔52的下侧、左侧第二孔53的左侧以及右侧第二孔53的右侧。其中,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均穿过第一孔52并与位于第一孔52上下两侧的焊盘51电连接,两个第二引出端42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孔53并与左右两侧的焊盘51电连接。如此设置,四个焊盘51分别位于第一孔52和第一孔52的外侧,使第一引出端211、第二引出端42与四个焊盘51更容易连接,降低了加工难度。
可选地,如图8所示,四个焊盘51集中设置,两个二极管3位于四个焊盘51的两侧。由此,通过使四个焊盘51集中设置,方便加工,有利于接线盒5的自动焊接;通过使两个二极管3位于四个焊盘51的两侧,相对增加了两个二极管3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结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接线盒5内设有第一电连接片531、第二电连接片532和第三电连接片533,两个二极管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二电连接片532电连接,两个二极管3中的另一个与第二电连接片532和第三电连接片533电连接。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两个二极管3分别位于四个焊盘51的左右两侧。其中,左侧的二极管3与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二电连接片532电连接,右侧的二极管3与第二电连接片532和第三电连接片533电连接。由此,通过设置第一电连接片531、第二电连接片532和第三电连接片533,使两个二极管3分布在接线盒5的两端,从而可以分隔开二极管3的发热源,降低结温。
进一步地,结合图8,四个焊盘51中的上述其中两个设在第二电连接片532上,四个焊盘51中的上述另外两个分别设在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三电连接片533上。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两个第一引出端211穿过第一孔52并与第一孔52上下两侧的焊盘51电连接,两个第二引出端42穿过第二孔53与左右两侧的两个焊盘51电连接,位于第一孔52上下两侧的两个焊盘51设在第二电连接片532上,左右两侧的两个焊盘51分别设在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三电连接片533上。由于左侧的二极管3与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二电连接片532电连接,右侧的二极管3与第二电连接片532和第三电连接片533电连接,如此设置,实现了两个第一引出端211、两个第二引出端42和两个二极管3的电连接,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电连接片531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段5311和第二连接段5312,第一连接段5311沿接线盒5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5312沿接线盒5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电连接片532设在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三电连接片533之间,第二电连接片532包括电连接片本体5321和两个连接部5322,两个连接部5322分别连接在电连接片本体5321的两侧,四个焊盘51中的上述其中两个设在电连接片本体5321上,第三电连接片533包括第三连接段5331和第四连接段5332,第三连接段5331沿接线盒5的长度方向延伸,第四连接段5332沿接线盒5的宽度方向延伸,四个焊盘51中的另外两个分别设在第二连接段5312和第四连接段5332上,两个二极管3中的上述其中一个设在两个连接部5322中的其中一个上,两个二极管3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引脚31与第一连接段5311电连接,两个二极管3中的上述另一个设在第四连接段5332上,两个二极管3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引脚31与两个连接部5322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第一电连接片531和第三电连接片533之间设有第二电连接片532,第一电连接片531大致呈“7”型,第一电连接片531的第一连接段5311左右延伸,第二连接段5312上下延伸,第一连接段5311的右端与第二连接段5312的上端连接,第二电连接片532大致呈“倒T”型,左侧的二极管3设在第二电连接片532的左侧连接部5322上,左侧二极管3的引脚31与第一电连接片531的第一连接段5311电连接,第三电连接片533的形状与第一电连接片531的形状大致对称,第三电连接片533的第三连接段5331左右延伸,第四连接段5332上下延伸,第三连接段5331的左端与第四连接段5332的上端连接,右侧的二极管3设在第四连接段5332上,右侧二极管3的引脚31与第二电连接片532的右侧连接部5322电连接,位于第一孔52上下两侧的两个焊盘51设在第二电连接片532的电连接片本体5321上,左右两侧的两个焊盘51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段5312和第四连接段5332上。由此,如此设置的第一电连接片531、第二电连接片532和第三电连接片533,在实现两个二极管3和两个第一引出端211、两个第二引出端42的电连接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两个二极管3可以彼此分隔开,从而降低结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绝缘件22包括第一绝缘段和第二绝缘段(图未示出),第一绝缘段设在两个第一电池串111之间,第一绝缘段沿第一电池串111中的多个电池片1111的串排布方向延伸,第二绝缘段设在两个第二电池串121之间,第二绝缘段沿第二电池串121中的多个电池片1111的串排布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段设在两个第一电池串111之间”指在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第一绝缘段设在两个第一电池串111之间;类似地,“第二绝缘段设在两个第二电池串121之间”指在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第二绝缘段设在两个第二电池串121之间。由此,通过设置第一绝缘段和第二绝缘段,绝缘件22为分段式结构,使绝缘件22与多个电池片1111更容易连接,可以有效避免引线汇流条2与电池片1111电连接。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4,绝缘件22的一端(例如,图2中的上端)位于第一电池串111远离第二电池串121的一端,绝缘件22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的下端)沿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多个电池片1111的串排布方向延伸至第二电池串121远离第一电池串111的一端。例如,在图2和图4的示例中,多个电池片1111的串排布方向为上下方向,绝缘件22上下延伸,绝缘件22的上端位于第一电池串111的上端,绝缘件22的下端延伸至第二电池串121的下端。由此,如此设置的绝缘件22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在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1中的多个电池片1111构成电池片阵列,绝缘件22的长度大于电池片阵列的长度且小于第一连接点1112和第二连接点1211之间的距离,绝缘件22的宽度大于引线汇流条2的宽度。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光伏组件100包括三个电池单元组1,三个电池单元组1中的多个电池片1111构成电池片阵列,绝缘件22的长度大于电池片阵列的长度,且绝缘件22的长度小于同一电池单元组1中两个第一电池串111的第一连接点1112与两个第二电池串121的第二连接点1211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在保证引线汇流条2与多个电池片1111绝缘的同时,可以避免影响引线汇流条2与第一连接点1112、第二连接段5312的电连接。
可选地,两个第一引出端211可以彼此接触(图未示出)。由此,可以减小电池片1111上的穿孔数量,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水汽的透过率,提高光伏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每个引线汇流条2的两端电连接有两端汇流条6。由此,通过设置两端汇流条6,可以将每个电池单元组1的电流汇集起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0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所述电池单元组包括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所述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并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第一电池串,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串联连接,所述第二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第二电池串,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串和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包括多个电池片,多个所述电池片串联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内所述电池片的数量大于等于十二片,每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内所述电池片的数量大于等于十二片,
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中,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的第一连接点与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的第二连接点之间通过引线汇流条电连接,所述引线汇流条包括两个子引线汇流条,任意具有公共端点的所述第一电池串和所述第二电池串分别通过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连接同一二极管,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彼此邻近的一端为第一引出端,所述第一引出端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电池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之间连接有中心汇流条,所述中心汇流条包括至少一个隔断区,所述隔断区位于所述电池单元组中的两个所述公共端点之间,所述中心汇流条被所述隔断区分隔成多个子中心汇流条,由所述隔断区形成的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引线汇流条之间分别电连接一个所述二极管,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端部均为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子中心汇流条的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相互平行,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由对应的所述子引线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
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由对应的所述中心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和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中相邻两两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和每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包括焊带组,所述焊带组包括多条焊带,多条所述焊带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池串以及所述第二电池串内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电连接,多条所述焊带沿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
其中所述引线汇流条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之间、另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之间,且所述引线汇流条与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以及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的两个所述焊带组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均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电池串、每个所述第二电池串内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的端部通过导电胶搭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盖板和背板,所述盖板设在所述电池片的上表面,所述背板设在所述电池片的下表面,所述背板上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穿孔和至少两个第二穿孔,
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端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以伸出所述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一穿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端穿过所述第二穿孔以伸出所述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穿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四个角处圆滑过渡。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为玻璃件,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形状均为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内设有四个焊盘,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和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分别与所述四个焊盘电连接,所述接线盒内设有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对应的两个所述二极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上形成有第一孔和两个第二孔,两个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均穿过所述第一孔并与四个所述焊盘中的其中两个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孔并与四个所述焊盘中的另外两个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为矩形孔,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其中两个位于所述第一孔的彼此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孔的彼此相对的另外两侧,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另外两个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孔的远离所述第一孔中心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焊盘集中设置,两个所述二极管位于四个所述焊盘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内设有第一电连接片、第二电连接片和第三电连接片,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电连接,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三电连接片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其中两个设在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上,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另外两个分别设在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三电连接片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电连接片设在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三电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二电连接片包括电连接片本体和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电连接片本体的两侧,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其中两个设在所述电连接片本体上,
所述第三电连接片包括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接段沿所述接线盒的宽度方向延伸,四个所述焊盘中的所述另外两个分别设在第二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上,
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其中一个设在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其中一个上,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的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电连接,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另一个设在所述第四连接段上,两个所述二极管中的所述另一个的引脚与两个所述连接部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汇流条与所述电池单元组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段和第二绝缘段,所述第一绝缘段设在两个所述第一电池串之间,所述第一绝缘段沿所述第一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绝缘段设在两个所述第二电池串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段沿所述第二电池串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电池串远离所述第二电池串的一端,所述绝缘件的另一端沿同一所述电池单元组中多个所述电池片的串排布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电池串远离所述第一电池串的一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单元组中的多个所述电池片构成电池片阵列,所述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电池片阵列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绝缘件的宽度大于所述引线汇流条的宽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端彼此接触。
CN201922150837.5U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Active CN2114800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82834.2A CN110473934A (zh) 2019-09-18 2019-09-18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19108828342 2019-09-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0057U true CN211480057U (zh) 2020-09-11

Family

ID=68516260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2834.2A Pending CN110473934A (zh) 2019-09-18 2019-09-18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1911230077.7A Active CN112542528B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22154352.3U Active CN210926041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22150837.5U Active CN211480057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11228996.0A Active CN112531058B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22150839.4U Active CN211480059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11228965.5A Active CN112542527B (zh) 2019-09-18 2019-12-04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1922150840.7U Active CN211480060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2211325284.2A Pending CN115985988A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2834.2A Pending CN110473934A (zh) 2019-09-18 2019-09-18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1911230077.7A Active CN112542528B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22154352.3U Active CN210926041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8996.0A Active CN112531058B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22150839.4U Active CN211480059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1911228965.5A Active CN112542527B (zh) 2019-09-18 2019-12-04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01922150840.7U Active CN211480060U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N202211325284.2A Pending CN115985988A (zh) 2019-09-18 2019-12-04 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9) CN1104739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2877B (zh) * 2021-03-24 2024-03-22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电池串及其制作方法
CN112803888B (zh) * 2021-04-14 2021-08-13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15646721U (zh) * 2021-06-29 2022-01-25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
CN115548154A (zh) 2021-06-30 2022-12-30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
AU2022235523B1 (en) 2022-05-31 2023-11-16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Photovoltaic module
CN218939704U (zh) * 2022-11-18 2023-04-28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跳线和光伏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59351B2 (en) * 2008-11-04 2015-06-16 Apollo Precision (Fujian) Limited Integrated diode assemblies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CN103311349A (zh) * 2012-03-15 2013-09-18 常熟阿特斯阳光力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2585481U (zh) * 2012-03-15 2012-12-05 常熟阿特斯阳光力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
US10269998B2 (en) * 2012-06-04 2019-04-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US20140352773A1 (en) * 2013-05-31 2014-12-04 Neo Solar Power Corp. Solar cell
GB2515837A (en) * 2013-07-05 2015-01-07 Rec Solar Pte Ltd Solar cell assembly
US20160226438A1 (en) * 2015-01-29 2016-08-04 Solaria Corporation Solar module with diode device for shading
CN107170841B (zh) * 2017-06-07 2021-01-22 苏州携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光伏模块及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
CN109980035A (zh) * 2017-12-14 2019-07-05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109962677A (zh) * 2017-12-14 2019-07-02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07753025U (zh) * 2018-02-01 2018-08-21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竖版型光伏叠片组件
CN207896931U (zh) * 2018-03-09 2018-09-21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
CN108566158A (zh) * 2018-03-09 2018-09-21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
CN208674131U (zh) * 2018-04-24 2019-03-29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组件引出线结构和分体式组件
CN208190598U (zh) * 2018-05-14 2018-12-04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08190592U (zh) * 2018-05-14 2018-12-04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208637433U (zh) * 2018-06-15 2019-03-22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
CN108598206A (zh) * 2018-06-19 2018-09-28 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
CN209071344U (zh) * 2018-12-20 2019-07-05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叠瓦光伏组件
CN109449229B (zh) * 2018-12-20 2023-12-15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叠瓦光伏组件
CN109713066A (zh) * 2019-01-09 2019-05-03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
CN209389050U (zh) * 2019-03-18 2019-09-13 苏州携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新型引出线叠层工艺的光伏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1058A (zh) 2021-03-19
CN112542528A (zh) 2021-03-23
CN211480059U (zh) 2020-09-11
CN112542527A (zh) 2021-03-23
CN110473934A (zh) 2019-11-19
CN115985988A (zh) 2023-04-18
CN210926041U (zh) 2020-07-03
CN211480060U (zh) 2020-09-11
CN112542527B (zh) 2022-12-06
CN112542528B (zh) 2022-08-02
CN112531058B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80057U (zh) 光伏组件
JP2019533307A (ja) 電池セル直列モジュール
EP3624218B1 (en) Battery module
CN217588948U (zh)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
CN115579407B (zh) 电极结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CN218677162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串和光伏组件
WO2023103971A1 (zh) 一种电池片
CN211480058U (zh) 绝缘汇流条和具有其的光伏组件
CN211828801U (zh) 光伏组件
WO2024103946A1 (zh) 一种跳线和光伏组件
CN217824890U (zh) 光伏组件
CN215771175U (zh) 光伏组件
CN215646721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2342649U (zh) 光伏组件
CN210443577U (zh) 光伏组件
CN116936650A (zh)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和电极结构的生产方法
CN211959159U (zh) 一种双面双玻大电流光伏模块
CN219106171U (zh) 一种电池片连接结构和光伏组件
CN210837776U (zh) 一种电池组件
CN214956907U (zh) 一种半切电池全背面焊接的光伏组件
CN220439626U (zh) 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及太阳能电池
WO2022193845A1 (zh) 光伏组件
CN216015396U (zh) 光伏组件
CN213340388U (zh) 光伏组件
CN212542457U (zh) 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99, deer mountain road, Suzhou high 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SI Cells Co.,Ltd.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Artes Sunshine Pow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Atlas sunshine Pow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99, deer mountain road, Suzhou high 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SI Cells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Artes Sunshine Pow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SI SOLAR POWER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