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7239U - 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7239U
CN211337239U CN201921739035.1U CN201921739035U CN211337239U CN 211337239 U CN211337239 U CN 211337239U CN 201921739035 U CN201921739035 U CN 201921739035U CN 211337239 U CN211337239 U CN 2113372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support
support plate
plate
goo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390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炎祥
张晓军
代海岩
纪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CIMC Special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3903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72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72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72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其包括底架、底板、支撑板和限位件;底板设置在底架的上方并设置有第一开口;支撑板设置在第一开口处,支撑板连接至底架并相对于底架在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可旋转,支撑板成对地布置,位于支撑位置的一对支撑板彼此相对且形成支撑区域;限位件在部分地凸出于支撑板的阻挡位置和不超出支撑板的收纳位置之间可旋转,限位件构造为在支撑板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中保持在阻挡位置,以用于阻止放置在支撑板上的卷状类货物沿卷状类货物的轴向方向的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能够运输卷状类货物和平整类货物,在运输卷状类货物时,可以借助于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阻止卷状类货物沿其轴向方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用集装箱运输大直径的圆柱状类货物的需求已日益增多,诸如钢管、钢卷等货物。为了运输圆柱状类货物,通常是在集装箱中摆放货物支架,或者在集装箱的底部设置V形支架,前者会使集装箱内的部件增加,后者会使得集装箱仅能运输圆柱状类货物,不能运输其他通用货物,缩小了集装箱的应用范围。并且,放置在支架上的圆柱状类货物通常用绳索限制其沿轴向方向的移动,绳索固定繁琐,且牢固性较差。
因此,需要一种集装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其包括:
底架;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上方并设置有第一开口;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支撑板连接至所述底架并相对于所述底架在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可旋转,所述支撑板成对地布置,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一对所述支撑板彼此相对且形成支撑区域;以及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在部分地凸出于所述支撑板的阻挡位置和不超出所述支撑板的收纳位置之间可旋转,
其中,所述限位件构造为在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状态中保持在所述阻挡位置,以用于阻止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所述卷状类货物沿所述卷状类货物的轴向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方案,集装箱不仅能够运输诸如钢管、钢卷等卷状类货物,还能够运输诸如箱子、钢板等平整类货物。并且在运输卷状类货物时,可以借助于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阻止卷状类货物沿其轴向方向的移动。
限位件可自由旋转,在放置货物时,例如放置平整类货物时,限位件可以借助于货物向下的力从阻挡位置自由旋转至收纳位置。由此,便于集装箱运输平整类货物。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绕枢转轴线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支撑板。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第二开口,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
可选地,所述枢转轴线与所述限位件的重心沿所述限位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以使得所述限位件在不受外力时保持在所述阻挡位置;
或者,还包括偏置元件,所述偏置元件用于将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阻挡位置偏置。
可选地,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限位件朝向旋转方向倾斜;
或者,所述限位件具有弧形的端表面,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限位件沿竖向直立。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于凸出于所述支撑板的阻挡部,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阻挡部远离所述支撑区域的中心旋转。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于凸出于所述支撑板的阻挡部,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阻挡部朝向所述支撑区域的中心旋转。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限位件,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限位件各自的枢转轴线平行或重合。
可选地,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多对。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沿所述长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支撑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有至少一对,并且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多对。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沿所述宽度方向布置的至少一对所述支撑板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集装箱还包括支撑臂和挡位件,所述支撑臂向上支撑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所述支撑板,所述挡位件设置在所述底架上并具有至少一个挡位孔,在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支撑臂相接在所述至少一个挡位孔中的一个处。
根据本方案,可以便于支撑臂的固定,并且挡位件可以在挡位孔为至少两个时,可以通过改变支撑臂相接在挡位件的位置来调节支撑板的倾斜角度,从而适于运输不同直径的卷状类货物。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支撑板位于支撑位置;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放置有卷状类货物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简图,其中第一限位件位于平齐位置,第二限位件位于挡货位置;
图4为图1中的集装箱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挡位件;
图5为图4中示出的支撑板和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示出的挡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底架的立体示意简图,其中支撑板位于支撑位置;
图8为图7中的底架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挡位件。附图标记说明
10:卷状类货物 100:集装箱
101:侧板 102:顶板
103:箱门 110:底架
111:底侧梁 112:基座
120:底板 121:第一开口
130:支撑板 131:第一端
132:第二端 130a:第一支撑板
130b:第二支撑板 130c:第三支撑板
130d:第四支撑板 140:限位件
141:阻挡部 142:本体部
143:第一限位件 144:第二限位件
145:端表面 150:支撑臂
160:挡位件 161:挡位孔
161a:上挡位孔 161b:下挡位孔
171:枢转轴 172:第二枢转轴
173:卡接件 174:把手
180:连接板 181:第二开口
200:集装箱 210:底架
230:支撑板 240:限位件
250:支撑臂 260:挡位件
261:挡位孔 273:卡接件
28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运输卷状类货物10(图3)的集装箱100,该集装箱100不仅能够运输卷状类货物10,还能够运输平整类货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卷状类货物”是指外形是大致圆柱形的货物,诸如钢管、钢卷等;“平整类货物”是指具有平的表面的货物,诸如箱子、钢板等,以及其他形状的常规货物。
集装箱100包括底架110和设置在底架110上方的底板120。底板120平铺在底架110上,并且采用诸如螺钉等常规的安装方式安装至底架110。进一步地,底架110包括底横梁和底侧梁111(图4)等部件,底架110的结构可以与通常干货集装箱的底架的结构大致相同,为简洁起见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0是具有底架110和底板110的集装箱。进一步地,集装箱100是具有底架和底板的箱式集装箱。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集装箱100为端开门集装箱,其进一步包括与底架110一起形成箱体的侧板101、端板、顶板102和箱门103,换句话说,集装箱100可以是包括箱体的箱式集装箱。集装箱100的箱门103设置在集装箱100的端部。当运输卷状类货物10时,可以打开箱门103,借助于叉车将卷状类货物10运输至箱体内。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集装箱100可以是开顶集装箱、侧开门集装箱、折叠集装箱、分体集装箱或任意形式的集装箱,特别是任意形式的箱式集装箱。对于开顶集装箱,当运输卷状类货物10时,可以打开篷布或盖板,借助于吊车将卷状类货物10运输至箱体内。
集装箱100还包括用于支撑卷状类货物10的支撑板130。支撑板130设置在箱体内。底板120设置有第一开口121,支撑板130设置在第一开口121处。支撑板130与第一开口121一一对应。支撑板130具有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支撑板130能够穿过第一开口121在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转换。
支撑板130沿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延伸。支撑板130的第一端131可旋转地设置在底架110上,支撑板130的与第一端131相对的第二端132为自由端,从而支撑板130能够相对于底架110在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可旋转。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板130为设置在底架110上的活动翻板。在支撑板130位于水平位置时,支撑板130的上表面与底板120的上表面齐平,由此能够运输平整类货物。在支撑板130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板130相对于底板120倾斜一定角度。并且位于支撑位置的一对支撑板130彼此相对并且形成支撑区域,卷状类货物10能够放置在支撑区域中并被支撑板130向上支撑,由此能够运输卷状类货物10。支撑区域可以为类V形或类倒梯形,或者其他下凹形状。
该一对支撑板130可以沿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可以相对于集装箱10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心对称。由此,卷状类货物10能够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布置,换句话说,卷状类货物10的轴向方向与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相同。具体地,第一支撑板130a和第二支撑板130b作为一对,第一支撑板130a的第一端131和第二支撑板130b的第一端131均靠近底板120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心。第一支撑板130a的第二端132和第二支撑板130b的第二端132均靠近底板120的沿宽度方向的边缘。在各自旋转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130a顺时针旋转以倾斜一定角度,第二支撑板130b逆时针旋转以倾斜一定角度。倾斜状态下的第一支撑板130a和第二支撑板130b,它们各自的上表面朝向彼此。第一支撑板130a的倾斜角度和第二支撑板130b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该一对支撑板130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有多对,以保持集装箱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换句话说,支撑板130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成排地布置,并且沿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布置有两排。左排的支撑板130与右排的支撑板130位置相对且旋转方向相反。每排中相邻的支撑板130间隔开。
为阻止卷状类货物10沿其轴向方向的移动,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0还包括限位件140。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件140可以在部分地凸出于支撑板130的阻挡位置和不超出支撑板130的收纳位置之间可旋转。限位件140在阻挡位置时能够阻止放置在支撑板130上的卷状类货物10沿卷状类货物10的轴向方向的移动,或者说,能够阻止卷状类货物10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将卷状类货物10放置到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中的支撑板130上时,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140在卷状类货物10沿轴向方向的端部处,以限制卷状类货物10的沿轴向方向的移动。限位件140可以分别阻挡在卷状类货物10沿轴向方向的两端处,换句话说,卷状类货物10限制在两个限位件140之间。限位件140在收纳位置时可以不阻碍货物的放置,例如,不阻碍平整类货物的放置。
本实施方式中,限位件140可以构造为在支撑板130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中保持在阻挡位置,换句话说,限位件140在不受外力时(自由状态下)一直处于阻挡位置,在受外力时能够从阻挡位置自由旋转至收纳位置。由此,限位件140可以借助于货物向下的力而使限位件140自由旋转。
限位件140可以绕枢转轴线在阻挡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旋转。限位件140可以绕枢转轴线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板130。具体地,限位件140可以通过枢转轴171连接至支撑板130,枢转轴171限定枢转轴线,限位件140可以绕枢转轴线相对于支撑板130可旋转。
可选地,枢转轴线与限位件140的重心可以沿限位件14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以使得限位件140在不受外力时保持在阻挡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借助于限位件140自身的重力使得限位件140保持在阻挡位置。具体地,限位件140可以包括能够凸出于支撑板130的阻挡部141和与阻挡部141相对的本体部142。阻挡部141和本体部142是限位件140的分别位于枢转轴线两侧的部分。本体部142的沿限位件14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阻挡部141的尺寸,从而使得限位件140的重心大致位于本体部142。本体部142所在端比阻挡部141所在端较重,因此,阻挡部141在自由状态下可以位于本体部142上方。
可替换地,可以设置有偏置元件(未示出),用于将限位件140朝向阻挡位置偏置。由此,可以将限位件140在不受货物压力时保持在阻挡位置。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位于阻挡位置的阻挡部141可以远离支撑区域的中心旋转,具体是,远离支撑区域的中心所在侧旋转。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140可以沿竖向直立。在该实施方式中,阻挡部141具有弧形的端表面145,在放置货物时,可以借助于弧形的端表面145,使阻挡部141能够沿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并且货物可以不被阻挡部141刮擦而损坏。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140可以朝向旋转方向倾斜。在该实施方式中,限位件140在不受外力时可以保持在倾斜位置,该倾斜位置能够便于货物下压限位件140而使其沿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货物下压时与限位件140的朝上的表面抵接。可见,限位件140倾斜设置更有利于使限位件140旋转,便于货物的放置。阻挡部141可以具有弧形的端表面145,当然,阻挡部141的端表面145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断面。
支撑板130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相邻的限位件140。至少两个相邻的限位件140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处于阻挡位置。由此,可以根据待运输的卷状类货物10的轴向尺寸大小选择要用于阻挡的限位件140,要用于阻挡的限位件140与要放置货物的支撑区域之间的其他限位件140会被货物下压至收纳位置。根据本方案,集装箱100可以根据需要运输各种不同轴向尺寸的卷状类货物10,提高了集装箱100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并列设置的第一限位件143和第二限位件144,第一限位件143处于收纳位置,第二限位件144处于阻挡位置。可以理解,第一限位件143比第二限位件144更靠近待放置货物的支持区域,例如,返回参照图1,第一限位件143更靠近集装箱100的中心。第一卷状类货物能够被放置在图示中四个处于阻挡位置的第二限位件144之间的区域。四个处于收纳位置的第一限位件143被压在第一卷状类货物下方。
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图示中的四个第二限位件144中的相对应的两个可以处于阻挡位置,第二卷状类货物能够被限制在相对应的两个第二限位件144和相对应的两个第一限位件143之间;图示中的四个第二限位件144可以均处于阻挡位置,第三卷状类货物能够被限制在四个第二限位件144之间。第二卷状类货物的轴向尺寸小于第一卷状类货物的轴向尺寸,大于第三卷状类货物的轴向尺寸。
至少两个相邻的限位件140各自的枢转轴线平行或重合。至少两个相邻的限位件140可以通过不同的枢转轴171分别连接至支撑板130,或者可以通过一个枢转轴171连接至支撑板13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143和第二限位件144通过一个枢转轴171连接至支撑板130。限位件140可以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以提供足够的阻挡力,因为通常卷状类货物10尺寸和重量较大。限位件140可以由并排相连的多个杆构成,例如图示为由8个扁平状具有弧形端表面145的杆构成。
可选地,支撑板130可以设置有连接板180,连接板180与支撑板130一起旋转。连接板180具有第二开口181,限位件140设置在第二开口181处。阻挡部141能够经由第二开口181在阻挡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旋转。本体部142能够被收纳至连接板180的下方。在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140设置为倾斜的实施方式中,阻挡部141能够抵接至连接板180以阻止其旋转至沿竖向的直立位置。借助于连接板180的阻挡,可以使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140保持倾斜。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连接板180可以设置在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支撑板130之间,相应地,限位件140也可以设置在沿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支撑板130之间,具体是每排中的相邻的支撑板130之间。连接板180的上表面和支撑板130的上表面齐平,以此实施方式,能够增加与卷状类货物10的支撑面积,使货物稳固。返回参见图1,在支撑板130位于水平位置时,连接板180与支撑板130、底板120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连接板180可以成对地设置,在支撑板130位于支撑位置时,成对的连接板180彼此相对(各自的上表面朝向彼此)。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集装箱100还包括用于支撑支撑板130的支撑臂150和用于支撑支撑臂150的挡位件160。挡位件160设置在底架110(具体是底侧梁111)上。挡位件160设置有挡位部。在支撑板130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臂150可以相接在挡位件160的挡位部处,并且支撑臂150能够向上支撑支撑板130。也就是说,支撑臂150借助于挡位件160与底架110相接。支撑臂150的一端151相接至支撑板130的第二端132,支撑臂150的另一端152相接至挡位部,此时支撑臂150处于倾斜状态。在支撑板130位于水平位置时,支撑臂150能够水平放置在支撑板130的下方。
具体地,支撑板130的第一端131设置有第一枢转轴(未示出)。支撑板130通过第一枢转轴与底架110(具体是设置在底架110的基座112上)枢接,支撑板130围绕第一枢转轴相对于底架110在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可旋转。支撑板130的第二端132设置有第二枢转轴172(图5),支撑板130通过第二枢转轴172与支撑臂150枢接,支撑臂150围绕第二枢转轴172相对于支撑板130可旋转。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30为由板状构件形成的大致槽形构件,上述第一枢转轴和第二枢转轴172具体是设置在两侧壁上。支撑臂150可以限位在支撑板130的槽形区域中。
挡位件160沿高度方向具有至少一个挡位部。例如,挡位部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在支撑板130位于支撑位置时,支撑臂150可以相接在挡位件160的至少一个挡位部中的一个处。支撑臂150在不同挡位部处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从而当支撑臂150支撑支撑板130时,支撑板130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以此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改变支撑板130的倾斜角度来改变支撑区域的大小,由此,可以合理地运输直径不同的卷状类货物10。换句话说,可以根据待运输的卷状类货物10的直径大小,选定合适的挡位部,从而形成合适的支撑区域。依次实施方式,可以避免支撑区域过小或过大使得卷状类货物10不能更好地稳固。
如图4和图6所示,挡位件160是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构件,挡位件160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挡位孔161(即挡位部)。换句话说,在该实施方式中,挡位部构造成挡位孔161。两个挡位件160间隔地设置在底侧梁111上,支撑臂150位于两个挡位件160之间。支撑臂150的另一端152设置有与挡位孔161配合的卡接件173。卡接件173贯穿并延伸出支撑臂150。卡接件173的两端能够分别卡接在位于支撑臂150两侧的挡位件160的挡位孔161中。如果需要和/或期望,上述两个挡位件160可以形成为一体件。
挡位孔161可以是从挡位件160的侧表面(具体是沿竖向延伸的、靠近支撑臂150一侧的表面)向内凹陷的开孔。卡接件173可以为与挡位孔161的形状相对应的柱体。挡位孔161的开口大致朝向支撑板130的第一端131。卡接件173可以直接进入并限位在挡位孔161中,或者从挡位孔161中脱离。当卡接件173卡接在挡位孔161中时,卡接件173不会因支撑臂150的晃动而从挡位孔161中脱离。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集装箱100为20英尺集装箱。挡位件160设置有两个挡位孔161。当卡接件173卡接在上挡位孔161a时,集装箱100可以用于运输第一卷状类货物。当卡接件173卡接在下挡位孔161b时,集装箱100可以用于运输比第一卷状类货物直径小的第二卷状类货物。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集装箱100可以具有任意合适尺寸,例如,40英尺,45英尺等。
支撑板130、支撑臂150和挡位件160可以构成设置在箱体内的支撑结构,为便于支撑结构的设置,支撑板130的第二端132设置有把手(图1)。当需要运输卷状类货物10时,操作者可以通过把手先将支撑板130旋转至一定角度,然后将支撑臂150卡接在选定的挡位件160的挡位孔161中,支撑板130形成支撑区域,最后将卷状类货物10运输至箱体内。
对于箱门103设置在端部的集装箱100,可以先由里向外(与箱门103相对的端部朝向箱门103的方向)将支撑板130中的一部分(该一部分支撑板130能够放置一个卷装类货物)打开并设置好,接着用叉车运输一个卷状类货物10放置到上述已打开的支撑板130上;以此顺序,逐次打开支撑板130和放置直径相同或不同的卷状类货物10。可以根据待运输的卷状类货物10的数量由里向外地选择要打开的支撑板130。
对于箱门103设置在端部的开顶集装箱,除了上述卷装类货物10的放置方式,还可以使用吊车从集装箱顶部将卷装类货物10放置到已打开的支撑板130上。
当支撑板130未全部打开时,未打开的支撑板130处可以放置平整类货物,由此,可以同时运输卷状类货物10和平整类货物。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和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200进行说明。除了支撑板230的布置方式和限位件240的设置方式外,集装箱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0相同的结构和/或构造。因此,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基本相同的元件将在此进行相同的编号,并且为了简洁起见将不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和/或图示。
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板230设置在底架210上,并沿集装箱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支撑区域的一对支撑板230可以沿集装箱200的长度方向布置。由此,卷状类货物10能够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布置,换句话说,卷状类货物10的轴向方向与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相同。该一对支撑板230可以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布置有至少一对,当布置有至少两对时,这至少两对支撑板230形成一组,用于放置一个卷状类货物10。并且该一对支撑板230可以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对,例如,对于形成一组支撑板230的实施方式,可以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组。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该一对支撑板230可以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两对,这两对支撑板230可以相对于集装箱20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心对称。并且一对支撑板230可以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布置有三对,这三对支撑板230大致均匀布置,以保持集装箱200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限位件240设置在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布置的至少一对支撑板230的外侧,由此,能够阻止放置在支撑板230上的卷状类货物10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限位件240可以与支撑板230一一对应,限位件240设置在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布置的两对支撑板230的外侧。具体地,连接板280可以设置在支撑板230的沿集装箱200宽度方向的外侧,相应地,限位件240也设置在支撑板230的沿集装箱200宽度方向的外侧。卷状类货物10能够被限制在沿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布置的两个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240之间。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位件240可以由并排相连的多个杆构成,例如图示为由3个方管构成。位于阻挡位置的阻挡部可以朝向支撑区域的中心旋转,具体是,朝向支撑区域的中心所在侧旋转。档位件可以包括一个挡位孔261,挡位孔261的开口朝上,以能够从开口上方接收设置在支撑臂250上的卡接件27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在部分地凸出于支撑板的阻挡位置和不超出支撑板的收纳位置之间可旋转,限位件在支撑板位于支撑位置的状态中保持在阻挡位置。在运输卷状类货物时,可以借助于位于阻挡位置的限位件阻止卷状类货物沿其轴向方向的移动。限位件可自由旋转,在放置货物时,例如放置平整类货物时,限位件可以借助于货物向下的力从阻挡位置自由旋转至收纳位置。由此,便于集装箱运输平整类货物。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3)

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架;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上方并设置有第一开口;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支撑板连接至所述底架并相对于所述底架在水平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可旋转,所述支撑板成对地布置,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一对所述支撑板彼此相对且形成支撑区域;以及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在部分地凸出于所述支撑板的阻挡位置和不超出所述支撑板的收纳位置之间可旋转,
其中,所述限位件构造为在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状态中保持在所述阻挡位置,以用于阻止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所述卷状类货物沿所述卷状类货物的轴向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绕枢转轴线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支撑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第二开口,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转轴线与所述限位件的重心沿所述限位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以使得所述限位件在不受外力时保持在所述阻挡位置;
或者,还包括偏置元件,所述偏置元件用于将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阻挡位置偏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限位件朝向旋转方向倾斜;
或者,所述限位件具有弧形的端表面,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限位件沿竖向直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于凸出于所述支撑板的阻挡部,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阻挡部远离所述支撑区域的中心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于凸出于所述支撑板的阻挡部,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阻挡部朝向所述支撑区域的中心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限位件,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限位件各自的枢转轴线平行或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多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沿所述长度方向布置的相邻的支撑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布置有至少一对,并且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多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沿所述宽度方向布置的至少一对所述支撑板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支撑臂和挡位件,所述支撑臂向上支撑位于所述支撑位置的所述支撑板,所述挡位件设置在所述底架上并具有至少一个挡位孔,在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支撑臂相接在所述至少一个挡位孔中的一个处。
CN201921739035.1U 2019-10-16 2019-10-16 集装箱 Active CN2113372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9035.1U CN211337239U (zh) 2019-10-16 2019-10-16 集装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9035.1U CN211337239U (zh) 2019-10-16 2019-10-16 集装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7239U true CN211337239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092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39035.1U Active CN211337239U (zh) 2019-10-16 2019-10-16 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72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88605B1 (en) Planar article rack having closeable holding members
CN104640790B (zh) 具有可枢转的格段的装置
JP2008120399A (ja) 遊技機運搬用コンテナ
CN211337239U (zh) 集装箱
CN210192400U (zh) 集装箱
JP2009166874A (ja) 板状体の積載装置及び運搬車両
US7500563B2 (en) Portable walk-in storage and moving containers and method of stacking the same
US10745190B2 (en) Transportable harp rack for panels
CN203581693U (zh) 一种台架式集装箱
CN211337238U (zh) 集装箱
CN210284993U (zh) 一种仓储笼
CN107458705A (zh) 一种可调式运输托盘
CN114122603B (zh) 一种动力电池箱体的通用容器
JP5348609B2 (ja) 板状体の積載装置及び運搬車両
CN217321671U (zh) 集装箱
JP2007269383A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パネルの梱包装置
CN209873080U (zh) 掩膜板周转装置
CN207275255U (zh) 一种可调式运输托盘
FI120232B (fi) Menetelmä kelojen ja konttien lastaamiseksi laivaan ja teline käytettäväksi kelojen ja konttien lastaamisessa laivaan, kuljettamiseksi laivalla ja purkamiseksi laivasta
KR101984837B1 (ko) 펜스를 구비한 파렛트
KR20170021447A (ko) 판유리의 하역이 용이하도록 한 판유리 적재대
CN219858605U (zh) 料盒及光学玻璃开料设备
CN218930511U (zh) 集装箱
CN221050366U (zh) 一种工件转运结构
CN216917137U (zh) 一种底架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