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12037U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Google Patents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12037U CN211312037U CN201921509016.XU CN201921509016U CN211312037U CN 211312037 U CN211312037 U CN 211312037U CN 201921509016 U CN201921509016 U CN 201921509016U CN 211312037 U CN211312037 U CN 2113120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platform
- motor vehicle
- vehicle lane
- flat
- roadb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高架桥梁包括若干立柱,以及设置于若干立柱下端的承台;机动车道设置于高架桥梁下方,相应的立柱的一侧;根据机动车道与承台的四种不同位置关系采用相应的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四种不同位置关系包括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承台一侧边缘至相应的立柱之间的上方,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承台外侧的上方,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承台一侧边缘的正上方,以及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承台上方并紧靠相应的立柱。本实用新型施工较为简便、造价经济的、相对适用的方法对高架桥梁下地面道路路基进行处理,大幅减小承台周边道路不均匀沉降的程度,承台位置未出现不均匀沉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架桥梁建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面积不断增长,人们对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必然造就复合道路运输形式的改变。
在此背景下,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为代表的快速化交通迅猛发展,满足了大中型城市人员、货物流动的需求,实现了城市交通整体水平的提升。起中城市高架轻轨、高架快速路发展尤为迅猛,且以施工时间较短、经济成本较低等优点获得各级政府及市民的青睐。
然而,从国内目前已经建成的城市轻轨、高架快速路情况来看,其下层道路不均匀沉降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软土地基地区。以往高架承台周边处理仅采用路基填料回填,1至3年后高架立柱侧车道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均匀沉降现象。若是对立柱侧车道进行全范围路基路面改造,其费用相当于道路中修以上费用。
因此,如何经济、高效、耐久、可行解决高架桥梁下层机动车道路面不均匀沉降成为城市道路建设者、养护者、管理者所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实现的目的是解决高架桥梁下层机动车道承台周边路基路面不均匀沉降问题,特别是软土地基区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所述高架桥梁包括若干立柱,以及设置于若干所述立柱下端的承台;所述机动车道设置于所述高架桥梁下方,相应的所述立柱的一侧。
根据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承台的四种不同位置关系采用相应的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四种所述不同位置关系包括所述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一侧边缘至相应的所述立柱之间的上方,所述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外侧的上方,所述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一侧边缘的正上方,以及所述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上方并紧靠相应的所述立柱。
优选的,对于所述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一侧边缘至相应的所述立柱之间的上方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上方,所述机动车道的路基放坡与相应的所述立柱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
所述砂石回填结构与相应的所述承台上方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
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位于相应的所述砂石回填结构上方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若干所述层灰土层内,并设有若干竖直向下穿透若干所述灰土层延伸至所述砂石回填结构的钢管;
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上方的部分的端部上下两面分别设有上挡墙和下挡墙;
所述上挡墙的上端延伸至相应的所述平侧石;
所述下挡墙的下端延伸至相应的所述承台,用于支撑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与相应的所述承台间形成一个空芯结构。
更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为5m宽的C30钢筋混凝土板。
更优选的,每两根相邻的所述钢管之间间隔60cm。
优选的,对于所述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外侧的上方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上方,所述机动车道的路基放坡与相应的所述立柱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
所述承台的边缘设置水泥砂浆、乳化沥青和土工膜的膜滑移面。
更优选的,所述膜滑移面的厚度在2cm以上。
优选的,对于所述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一侧边缘的正上方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上方,所述机动车道的路基放坡与相应的所述立柱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
所述承台一侧边缘与相应的所述平侧石之间设置竖向混凝土挡墙。
更优选的,所述竖向混凝土挡墙是宽度为20cm的C25钢筋混凝土。
优选的,对于所述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上方并紧靠相应的所述立柱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与相应的所述机动车道之间,靠近相应的所述立柱的部分设有灰土回填结构,靠近所述承台一侧边缘的部分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
所述承台的边缘采用水稳切缝处理。
更优选的,所述中粗砂回填结构的宽度在70cm以下。
优选的,若干层所述灰土层的最上面两层敷设土工格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的材料及工艺,都是现行的主流施工材料及工艺,施工组织较为简单,施工步骤可行,材料较易采购,易于施工养护。
2、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道路、承台关系,提出因地制宜的可行方案,提出4种不同的处理方案,满足各种承台关系的沉降处理。
3、本实用新型针对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上方并紧靠立柱的情况,采用粗砂隔断,分割不同沉降区,满足道路不同沉降要求。
4、本实用新型针对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外侧的情况,采用分割不同滑移面的方式,分割不同沉降区,满足道路不同沉降要求。
5、本实用新型针对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一侧边缘至立柱之间的情况,设置空芯结构,满足不同沉降区统一沉降要求。
6、本实用新型针对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一侧边缘正上方的情况,设置混凝土隔墙,满足道路侧平石同路基相应一起沉降。
7、本实用新型施工较为简便、造价经济的、相对适用的方法对高架桥梁下地面道路路基进行处理,大幅减小承台周边道路不均匀沉降的程度,长时间使用后道路状况依然良好,承台位置未出现不均匀沉降,对承台施工处理起到指导意义。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一侧边缘至立柱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一侧边缘正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机动车道的平侧石位于承台上方并紧靠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高架桥梁包括若干立柱1,以及设置于若干立柱1下端的承台2;机动车道15设置于高架桥梁下方,相应的立柱1的一侧。
根据机动车道15与承台2的四种不同位置关系采用相应的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四种不同位置关系包括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一侧边缘至相应的立柱1之间的上方,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外侧的上方,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一侧边缘的正上方,以及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上方并紧靠相应的立柱1。
如图1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对于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一侧边缘至相应的立柱1之间的上方的情况,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机动车道15与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承台2上方,机动车道15的路基放坡8与相应的立柱1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砂石回填结构4与相应的承台2上方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
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位于相应的砂石回填结构4上方的部分设置于若干层灰土层内,并设有若干竖直向下穿透若干灰土层延伸至砂石回填结构4的钢管14;
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位于相应的承台2上方的部分的端部上下两面分别设有上挡墙11和下挡墙12;
上挡墙11的上端延伸至相应的平侧石3;
下挡墙12的下端延伸至相应的承台2,用于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与相应的承台2间形成一个空芯结构13。
在如图1示出的情况中,承台2进入机动车道15下方,承台2外侧采用砂石料回填形成砂石回填结构4,承台2上方采用中粗砂回填形成中粗砂回填结构6,承台2上方采用一定宽度钢筋混凝土板形成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使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下方与承台2范围形成空芯结构13,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在机动车道15部分设置若干钢管14。
上述案能够在承台2上方设置空芯结构13,承台2外侧回填路基填料,形成机动车道15路基,在承台2上方中粗砂回填。
承台上方及路基上方搭设配筋混凝土板形成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道路侧下方敷设若干钢管14,起到部分支撑左右;承台2一侧上方设置空隙,满足道路路基沉降后,承台上方路面及侧平石3一并随路基相应沉降。
在某些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为5m宽的C30钢筋混凝土板。
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两根相邻的钢管14之间间隔60cm。
如图2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对于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外侧的上方的情况,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机动车道15与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承台2上方,机动车道15的路基放坡8与相应的立柱1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承台2的边缘7设置水泥砂浆、乳化沥青和土工膜的膜滑移面。
在如图2示出的情况中,承台2位于构架道路下的中央分隔带内,平侧石3在外,承台2未进入机动车道15下方,但机动车道15路基放坡位于承台2上,承台2外侧采用砂石料回填形成砂石回填结构4,承台上方采用中粗砂回填形成中粗砂回填结构6,承台2的边缘7竖向设置水泥砂浆、乳化沥青和土工膜的膜滑移面。
上述案能够在承台2侧向设置水泥砂浆、乳化沥青和土工膜的膜滑移面,使承台2上方区域与机动车道15基之间形成滑移面,保证两个不同沉降区相对独立。
在某些实施例中,膜滑移面的厚度在2cm以上。
如图3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对于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一侧边缘的正上方的情况,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机动车道15与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承台2上方,机动车道15的路基放坡8与相应的立柱1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承台2一侧边缘与相应的平侧石3之间设置竖向混凝土挡墙9。
在如图3示出的情况中,承台2边缘位于侧平石3下方,承台2外侧采用砂石料回填形成砂石回填结构4,承台上方采用中粗砂回填形成中粗砂回填结构6,承台2的边缘7竖向设置一定宽度的竖向混凝土挡墙9。
上述案能够在承台2边缘上方设置混凝土隔墙,承台2外侧回填路基填料,形成机动车道15路基,在承台2上方中粗砂回填。
承台2的边缘7上方设置竖向混凝土挡墙9,竖向混凝土挡墙9上方宽度满足道路侧平石3的敷设。
当机动车道15路基沉降后,竖向混凝土挡墙9相应一同沉降,同时上方侧平石3也相应沉降,保证机动车道15各部分维持一个沉降体系。
在某些实施例中,竖向混凝土挡墙9是宽度为20cm的C25钢筋混凝土。
如图4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对于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承台2上方并紧靠相应的立柱1的情况,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机动车道15与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承台2与相应的机动车道15之间,靠近相应的立柱1的部分设有灰土回填结构5,靠近承台2一侧边缘的部分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承台2的边缘7采用水稳切缝处理。
在如图4示出的情况中,承台2进入机动车道15下方,承台2外侧采用砂石料回填形成砂石回填结构4,承台2上方采用灰土回填形成灰土回填结构5,承台2的边缘7水稳切缝处理,切缝内侧一定宽度采用中粗砂回填。
上述案能够在承台2上方设置中粗砂隔断,承台2外侧回填路基填料,形成道路路基,在承台2上方填土,利用中粗砂隔断将桥梁承台上方区域和机动车道15路基之间隔离开,使承台2上方区域与机动车道15路基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沉降区。
在某些实施例中,中粗砂回填结构6的宽度在70cm以下。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干层灰土层的最上面两层敷设土工格栅。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所述高架桥梁包括若干立柱(1),以及设置于若干所述立柱(1)下端的承台(2);所述机动车道(15)设置于所述高架桥梁下方,相应的所述立柱(1)的一侧;
根据高架桥梁的不同路段,所述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一侧边缘至相应的所述立柱(1)之间的上方、所述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外侧的上方、所述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一侧边缘的正上方和/或所述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上方并紧靠相应的所述立柱(1);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一侧边缘至相应的所述立柱(1)之间的上方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所述机动车道(15)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2)上方,所述机动车道(15)的路基放坡(8)与相应的所述立柱(1)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上方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
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位于相应的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上方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若干所述层灰土层内,并设有若干竖直向下穿透若干所述灰土层延伸至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的钢管(14);
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上方的部分的端部上下两面分别设有上挡墙(11)和下挡墙(12);
所述上挡墙(11)的上端延伸至相应的所述平侧石(3);
所述下挡墙(12)的下端延伸至相应的所述承台(2),用于支撑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与相应的所述承台(2)间形成一个空芯结构(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10)为5m宽的C30钢筋混凝土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两根相邻的所述钢管(14)之间间隔6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外侧的上方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所述机动车道(15)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2)上方,所述机动车道(15)的路基放坡(8)与相应的所述立柱(1)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所述承台(2)的边缘(7)设置水泥砂浆、乳化沥青和土工膜的膜滑移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滑移面的厚度在2c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一侧边缘的正上方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所述机动车道(15)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2)上方,所述机动车道(15)的路基放坡(8)与相应的所述立柱(1)之间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所述承台(2)一侧边缘与相应的所述平侧石(3)之间设置竖向混凝土挡墙(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混凝土挡墙(9)是宽度为20cm的C25钢筋混凝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机动车道(15)的平侧石(3)位于相应的所述承台(2)上方并紧靠相应的所述立柱(1)的情况,所述机动车道(15)的下方,相应的所述承台(2)外侧,设置砂石回填结构(4);所述机动车道(15)与所述砂石回填结构(4)设有若干层灰土层;
所述承台(2)与相应的所述机动车道(15)之间,靠近相应的所述立柱(1)的部分设有灰土回填结构(5),靠近所述承台(2)一侧边缘的部分设有中粗砂回填结构(6);
所述承台(2)的边缘(7)采用水稳切缝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粗砂回填结构(6)的宽度在70c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层所述灰土层的最上面两层敷设土工格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09016.XU CN211312037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09016.XU CN211312037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12037U true CN211312037U (zh) | 2020-08-21 |
Family
ID=72078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09016.XU Active CN211312037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120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5462A (zh) * | 2019-09-11 | 2019-12-13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
2019
- 2019-09-11 CN CN201921509016.XU patent/CN2113120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5462A (zh) * | 2019-09-11 | 2019-12-13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CN110565462B (zh) * | 2019-09-11 | 2024-05-07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00636B (zh) | 一种多层道路软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方法 | |
CN109750571A (zh) | 一种道路塌方应急与永久支挡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7700299A (zh) | 一种高架桥梁下层地面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1312037U (zh)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
CN107142839B (zh) | 一种桩板结构桥面板与路基的连接装置 | |
KR101187282B1 (ko) | 2주식교대 구조를 이용한 철도 교량 시공방법 | |
CN207552833U (zh) | 一种高架桥梁基础周边地面道路结构 | |
CN1335433A (zh) | 采用复合地基的架空路 | |
JP2013083144A (ja) | 液状化防止構造 | |
CN214992966U (zh) | 混凝土路面断裂沉陷段处治结构 | |
CN112663431B (zh) | 混凝土路面断裂沉陷段处治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0565462B (zh) | 高架桥梁下机动车道防止不均匀沉降的路基路面结构 | |
CN111778800B (zh) | 高速公路路基加固结构和方法 | |
CN211815447U (zh) | 过路管处沥青路面破损塌陷维修结构 | |
CN207597177U (zh) | 一种高架桥梁下层地面道路结构 | |
CN107858886B (zh) | 一种高架桥梁基础周边地面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4362628U (zh) | 路基结构 | |
CN216427866U (zh) | 一种山区公路拼接结构 | |
CN219218564U (zh) | 一种适用于山区的装配式悬挑上下叠合道路结构 | |
CN221167284U (zh) | 一种适用于陡峭边坡的临时路基挡墙 | |
JP3854545B2 (ja) | 函体式交通路 | |
CN210827161U (zh) | 一种具有沉降缓冲搭板的公路涵洞 | |
JP4233025B2 (ja) | 立体交差の構築方法 | |
CN107974943A (zh) | 一种道路桥梁路面施工方法 | |
CN217298503U (zh) | 一种市政施工道路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