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0883U - 流动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动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30883U
CN211230883U CN201890000721.4U CN201890000721U CN211230883U CN 211230883 U CN211230883 U CN 211230883U CN 201890000721 U CN201890000721 U CN 201890000721U CN 211230883 U CN211230883 U CN 211230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cover
flow
ai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7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熙哲
具命辰
裴准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30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30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93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wi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462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70/00Control
    • F05D2270/50Control logic embodiments
    • F05D2270/52Control logic embodiments by electrical means, e.g. relays or swi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8Personalised air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包括:风扇,产生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靠近地流动的第一空气流动和第二空气流动;风扇罩体,容纳所述风扇;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以及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选择性地结合,所述卡合机构能够通过第一动作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或解除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并能够通过第二动作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或解除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

Description

流动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流动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流动发生装置被理解为是通过驱动风扇来产生空气流动,并向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吹送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装置。通常,称作“电风扇”。这种流动发生装置主要配置于诸如住宅或办公室的室内空间,并可以在像夏天一样炎热的天气使用,以向使用者提供凉爽和舒适感。
关于这种流动发生装置,在以往提出了如下的现有文献的技术。
现有文献1
1.公开号(公开日期):10-2012-0049182(2012年5月16日)
2.发明名称:轴流式风扇
现有文献2
1.公开号(公开日期):10-2008-0087365(2008年10月1日)
2.发明名称:电风扇
根据所述现有文献1、2的装置包括用于安放在地面上的支撑台、从所述支撑台向上方延伸的支架(Leg)以及与所述支架的上侧结合的风扇。所述风扇由轴流式风扇构成。若所述风扇驱动,则空气从装置的后方朝向风扇被吸入,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向装置的前方吐出。
根据现有文献1、2,所述风扇向外部露出。在现有文献2的装置中,出于安全原因而设置有包围风扇的外侧的安全盖,但是仍然存在使用者的手指通过安全盖与风扇接触的隐患。并且,当在安放装置的空间中灰尘量多时,由于灰尘会通过所述安全盖堆积于风扇,因此存在装置容易变脏的问题。
另外,根据现有文献1、2的装置,从单纯地产生空气流动并向使用者供给的方面来看,当在污染度高的空间使用装置时,可能会有损使用者的健康。
并且,在像冬天一样的设置空间的温度稍低的环境中,由于无需使用现有文献1、2的装置,因此需要将该装置保管到来年夏天。从而,存在装置的使用性下降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吐出调节或净化的空气的流动发生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吐出在所述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处理的空气并能够使其汇集的流动发生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或拆解容易的流动发生装置,以便对清扫等进行管理。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模块分离时能够容易解除电连接的流动发生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不向外部露出的流动发生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上部和下部分别吸入的空气能够通过中央部一起被吐出的流动发生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一起旋转,能够向多个方向吐出空气的流动发生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着使内部的空气流动的风扇向外部露出的面积最小化,以使灰尘不堆积于风扇且外观简洁的流动发生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风扇,产生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靠近地流动的第一空气流动和第二空气流动;风扇罩体,容纳所述风扇;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以及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选择性地结合,所述卡合机构能够通过第一动作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或解除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并能够通过第二动作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或解除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
另外,所述流动发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第一动作;以及第二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第二动作,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包括:闩锁容纳部,设置于所述盖;第一闩锁,插入到所述闩锁容纳部;以及第二闩锁,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风扇罩体,所述第二闩锁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被所述闩锁容纳部限制或所述闩锁容纳部的限制被解除。
另外,所述第一卡合机构还包括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在所述闩锁容纳部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动作包括:第一卡合动作,使所述第二闩锁和所述卡合凸起实现卡合,以及第一解除动作,解除所述第二闩锁和所述卡合凸起的卡合。
另外,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包括:钩,在所述风扇罩体的一面凸出设置;以及钩结合部,以与所述钩对应的形状设置于所述盖。
另外,所述钩的特征在于具有向一方向弯折的形状。并且,所述钩和钩结合部的特征在于,所述钩和所述钩结合部通过所述盖和风扇罩体中的至少一个沿圆周方向滑动来实现插入。
另外,所述第二动作包括:第二卡合动作,使所述钩结合部插入所述钩;以及第二解除动作,使所述钩结合部从所述钩离开。
另外,所述风扇、所述风扇罩体以及所述盖包括引导所述第一空气流动的上部风扇、上部风扇罩体和上部盖,以及引导所述第二空气流动的下部风扇、下部风扇罩体和下部盖,所述卡合机构包括:上部卡合机构,限制所述上部盖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或解除所述上部盖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的限制;以及下部卡合机构,限制所述下部盖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或解除所述下部盖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的限制。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触点部,所述触点部能够通过限制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或解除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的限制来执行断电。
另外,为了从另一方面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流动发生装置的分离方法,所述流动发生装置包括:第一模块,包括上部盖;第二模块,与所述第一模块结合,包括风扇和容纳所述风扇的风扇罩体;以及第三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结合,包括安放在地面的底座、从所述底座延伸的支架以及与所述支架结合的下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的分离方法包括:第一分离步骤,从所述第二模块分离所述第一模块,以及第二分离步骤,从所述第三模块分离所述第二模块,在所述第一分离步骤和所述第二分离步骤中,对模块之间在圆周方向上进行限制的第一卡合机构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被加压来解除限制,对模块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制的第二卡合机构通过旋转来解除限制。
另外,所述第一分离步骤还包括:通过对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加压来解除对所述上部盖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在圆周方向上的限制的步骤;以及所述第二卡合机构通过所述上部盖沿圆周方向的旋转来解除对所述上部盖和上部风扇罩体在上下方向上的限制的步骤。
另外,所述流动发生装置的分离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所述上部盖向上方分离,使所述上部风扇和上部风扇罩体向外部露出。
另外,所述第二分离步骤包括所述第二分离步骤包括通过对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加压来解除对所述下部盖和下部风扇罩体在圆周方向上的限制的步骤。
另外,流动发生装置的分离方法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离步骤中对第一卡合机构加压的方向与在所述第二分离步骤中对第一卡合机构加压的方向相反。
另外,所述第二分离步骤还包括所述第二分离步骤还包括所述第二卡合机构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沿圆周方向的旋转来解除对所述下部盖和下部风扇罩体在上下方向上的限制的步骤。
另外,流动发生装置的分离方法特征在于,当对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和所述第二卡合机构中至少一个解除限制时,形成模块之间的断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在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分别设置的风扇的驱动来产生空气流动,由此能够增大向使用者供给的空气吐出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空气的吸入,从而能够增加吹送容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划分为三个模块来进行组装或拆解,从而具有使组装或分解的难度变得简单,且提高清扫等管理性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为了拆解而进行模块分离时用于电连接的触点断开,从而能够防止因内部构成要素的动作而引起的事故危险。即,具有确保使用者的安全性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穿过风扇并沿圆周方向旋转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容易沿径向吐出,从而能够实现使吐出的空气集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能够进行旋转并吐出空气,从而能够实现沿多方向吐出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在流动发生装置内部的风扇不会堆积灰尘,且外观简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和上部风扇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和上部风扇罩体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9和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的第一卡合机构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图11和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的第二卡合机构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设置有旋转马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2和图23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24和图25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26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固定的部分F和旋转的部分R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用于组装和分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连接部分的图。
图29和图3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分解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会更加明确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仅为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示例性地提供,本实用新型可以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不同地通过以多种方式变形来实现。另外,为了有助于理解,没有按实际比例示出附图,一部分构成要素的尺寸可以被夸大。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 是沿图1的I-I'线切开的剖视图。
本体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10包括本体20,所述本体20设置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部21、23和用于吐出空气的吐出部 25、27。
第一吸入部和第二吸入部
所述吸入部21、23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上部的第一吸入部21和设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下部的第二吸入部23。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可流向下方并向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吐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 23吸入的空气可流向上方并向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吐出。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可以是指以所述本体20的上下方向为基准的中央部分
另外,可将所述第一吸入部21命名为上部吸入部,而将所述第二吸入部 23命名为下部吸入部。
第一吐出部和第二吐出部
所述吐出部25、27可配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所述吐出部25、27 可包括:第一吐出部25,用于吐出从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以及第二吐出部27,用于吐出从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所述第一吐出部25位于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上侧。
并且,所述第一吐出部25可朝向第二吐出部27的方向吐出空气,所述第二吐出部27可朝向所述第一吐出部25的方向吐出空气。换句话说,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第一空气流动和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第二空气流动可以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流动。
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空气和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空气可沿所述本体20的侧方或径向流动。可将供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空气流动的流路称作“第一吐出流路26”,可将供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空气流动的流路称作“第二吐出流路28”。并且,可将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第二吐出流路28合起来称作“吐出流路”。
另外,可将所述第一吐出部25命名为上部吐出部,而将所述第二吐出部 27命名为下部吐出部。
定义方向
下面,对方向进行定义。以图1、2为基准,可将纵向定义为“轴向”或“上下方向”,而将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横向称作“径向”。
支架
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下侧的支架30。所述支架30可从所述本体20向下方延伸而与底座50结合。所述底座50是安放在地面上的结构,发挥支撑所述本体20和支架30的功能。
所述支架30包括与所述底座50相结合并向上方延伸的支架本体31。并且,所述支架30还包括从所述支架本体31向上方延伸的支架延伸部33、35。所述支架延伸部33、35包括从所述支架本体31向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架延伸部33以及从所述支架本体31向另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架延伸部35。所述第一支架延伸部33和所述第二支架延伸部35可与所述本体20的下部相结合。
作为一例,所述支架本体31和第一支架延伸部33、第二支架延伸部35 可具有“Y”形状。但是,所述支架本体30和第一支架延伸部33、第二支架延伸部35的形状可以不限定于此。
例如,支架延伸部也可以由三个以上构成。并且,所述支架延伸部也可以构成为三脚架形态的支撑件。
作为另一例子,也可以省略支架延伸部而仅具备一字形状的支架本体。
作为另一例子,也可以省略所述支架本体而从底座向上方延伸多个支架延伸部。
<上部模块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本体20包括上部模块100以及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下侧的下部模块200。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可在上下方向上层叠。
上部风扇和上部风扇罩体
所述上部模块100包括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上部风扇130以及供所述上部风扇130设置的上部风扇罩体150。
所述上部风扇130可包括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的离心风扇。作为一例,所述上部风扇130可包括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
上部风扇罩体150可包括引导结构,所述引导结构支撑所述上部风扇130 的下侧,并用于将因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动引向所述第一吐出部25。
第一空气处理装置
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可设置有第一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装置为了调节或净化通过所述上部模块100流动的空气而动作。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装置可包括用于去除被吸入的空气中的浮游微生物的离子发生器179。
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设置于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设置的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所述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设置于引导壁153。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设置于所述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并向第一风扇流路138a露出。由此,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作用于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来发挥除菌功能。
上部马达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通过与所述上部风扇130连接来提供驱动力的上部马达170。在所述上部马达170的上部设置有上部马达轴171。所述上部马达轴171可从所述上部马达170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上部马达170可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下侧,所述上部马达轴171可配置为贯通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和所述上部风扇130。
锁定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与所述上部马达轴171结合的上部锁定部175。所述上部锁定部175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轮毂131a的上侧,并引导所述上部马达170使其固定于所述上部风扇130。
所述上部锁定部175可通过沿一方向旋转来提供固定力,以使上部马达 170固定于所述上部风扇130,所述上部锁定部175也可通过向另一方向旋转来解除所述上部马达170的固定。
上部盖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配置为包围所述上部风扇130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上部盖120。详细地说,所述上部盖120可包括盖流入部121,所述盖流入部121形成开口的上端部并供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流入。并且,所述上部盖120还包括具有开口的下端部的盖排出部125。穿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盖排出部125流向第一吐出流路26。
所述盖排出部125可形成为其大小大于所述盖流入部121的大小。因此,所述上部盖120可以是上端部和下端部开放的、端部被切除的圆锥形。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可以以沿圆周方向逐渐扩散的方式流动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容易吐出。
显示盖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安置于所述上部盖120的上部的显示盖110。所述显示盖110包括形成空气流路的盖栅格112。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盖栅格112的开放的空间流向下方。
第一预过滤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被所述显示盖110支撑的第一预过滤器105。所述第一预过滤器105可包括过滤器框架106以及与所述过滤器框架106结合的过滤器构件107。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中的杂质可由所述第一预过滤器105来过滤。
顶盖和顶盖支撑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与所述显示盖110的上侧结合的顶盖支撑部 103以及安放于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上侧的顶盖101。所述顶盖支撑部103 可向所述显示盖110的上侧凸出。可理解为所述第一吸入部21由所述顶盖支撑部103与所述显示盖110之间的空间形成。
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中央部与所述显示盖110的中央部结合,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底面可从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为带有弧度。根据这种顶盖支撑部103的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可沿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底面引向所述显示盖110的盖栅格112侧。
在所述顶盖101的上部可设置有可供使用者的输入指令的输入部。并且,在所述顶盖101的内部可设置有显示器PCB。
上部空气引导件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上部空气引导件180,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 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下侧,用于将通过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空气引向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构成为支撑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并且,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包括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 180结合的第一引导结合部151b(参照图6)。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一引导结合部151b紧固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第一罩体紧固部183。
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是中空的板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包括:中央部180a,供所述上部马达170插入;边框部180b,形成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外周面;以及引导延伸部180c,从所述中央部180a 朝向所述边框部180b向外侧径向延伸。
所述引导延伸部180c可从所述中央部180a朝向所述边框部180b延伸为向下倾斜或带有向下的弧度。根据这种结构,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向下方排出的空气容易向本体20的外侧方向流动。
上部风扇的详细结构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和上部风扇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 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参照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模块100包括:上部风扇 130,用于产生空气流动;以及上部风扇罩体150,支撑所述上部风扇130,并包围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上部风扇130整体上可以是圆筒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上部风扇130 包括:主板,结合有多个叶片133;以及轮毂131a,设置于所述主板的中央部并向上方凸出。在所述轮毂131a可结合有所述上部马达轴171。所述多个叶片133可沿所述主板的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所述上部风扇1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个叶片133的上侧的侧板部135。所述侧板部135发挥固定所述多个叶片133的功能。所述多个叶片133的下端部与所述主板结合,而其上端部可与所述侧板部135结合。
上部风扇罩体的罩体板
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包括:罩体板151,支撑所述上部风扇130的下侧;以及轮毂安置部152,设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中央部,供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轮毂131a安置。所述轮毂安置部152可以与所述轮毂131a的形状对应地从所述罩体板151向上方凸出。
引导壁
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还包括引导壁153,所述引导壁153从所述罩体板151向上方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引导壁153可在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延伸为沿圆周方向带有弧度。
第一风扇流路
在所述引导壁153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有供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流动的第一风扇流路138a。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可理解为是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即,沿所述上部风扇 1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会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引导壁153的引导随着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沿圆周方向旋转的同时进行流动。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可构成为其截面积沿空气的旋转方向逐渐变大。即,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可形成为螺旋形状。可将其命名为“螺旋流动”。根据这种流动,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上部风扇130产生的噪音。
第一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15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153的一侧上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151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部154。
此时,所述引导壁153的一侧与上部风扇130的距离可大于位于所述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侧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距离。
所述向下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中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对应。
第一倾斜部154与罩体板151之间的角度可以是大于0度且60以下。
根据所述第一倾斜部154的结构,可具有空气的流动截面积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第一倾斜部154可形成为与上部盖120的内侧面对应的形状。根据这种结构,第一倾斜部154可在不与上部盖120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沿圆周方向延伸。
第二风扇流路
在所述上部盖120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结合的状态下,在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上部盖120的内周面之间,可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138b。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138b可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沿空气所流动的圆周方向延伸。因此,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空气可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流动。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流动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流动截面积。由此,在空气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流向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138b的过程中,其流动截面积增加,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上部风扇130产生的噪音。
第二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15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153的另一侧上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151向下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部156。所述向下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对应。可将所述第二倾斜部156命名为切割部(cut-off)。
第二倾斜部156与罩体板151之间的角度可大于0度且60度以下。
根据所述第二倾斜部154的结构,具有空气的流动截面积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第二倾斜部156具有能够分散因沿圆周方向旋转的空气的流动与引导壁153的另一侧端部发生碰撞而施加的冲击,并能够降低因其引起的噪音的优点。
所述第一倾斜部154和所述第二倾斜部156形成所述引导壁153的两侧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154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倾斜部156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与流动引导部160之间的区域。如此,可通过在实现空气流动的转换的边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部154、第二倾斜部156,来改善空气的流动性能。
流动引导部
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还包括流动引导部160,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用于引导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空气的流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设置为从所述罩体板151上面向上方凸出。
并且,所述流动引导部160可配置于所述引导壁153的外侧面。根据这种流动引导部160的配置,能够使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第二风扇流路138b并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容易流入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内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包括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圆周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的引导件本体161。即,所述引导件本体161包括弧面或倾斜面。
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详细地说,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前端部形成有使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空气流入的流入部165。所述流入部165可理解为是开放的空间部。所述引导件本体161可从所述流入部165朝向所述罩体板151上面向下倾斜地延伸。
切开部
在所述罩体板151形成有切开部151a。所述切开部151a理解为是所述罩体板151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被贯通而形成的部分。所述流入部165 可位于所述切开部151a的上侧。
所述流入部165可与所述切开部151a一起限定所述第一吐出部25。所述第一吐出部25可理解为是,用于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排出存在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上侧的空气流动,即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流动的空气的排出口。因此,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流动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流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
第一吐出引导部
在所述罩体板151的底面设置有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沿径向引导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可从所述罩体板15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并可从所述罩体板151 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可配置于所述第一吐出部25的出口侧。
在所述罩体板151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板凹陷部158a。通过所述板凹陷部158a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凸出的形状。作为一例,可通过使所述罩体板151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来形成所述板凹陷部158a的方法,来构成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可形成为其外周面沿两个方向形成曲面,以使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损失最小化的情况下转换流动路径。
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流动具有旋转的特性,从而当遇到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时,空气的流动方向可由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转换为朝向径向并排出。当然,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一起引导沿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一吸入部21朝向所述上部风扇130向下方吸入的空气被引导为朝向圆周方向,并以具有旋转力的状态通过第一吐出部25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引导,能够使所述排出的空气容易通过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并沿径向吐出。
上部盖的第一卡合机构、闩锁组件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和上部风扇罩体的结合状态的图,图9和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的第一卡合机构的结构和作用的图,图11和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的第二卡合机构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参照图8、图9以及图10,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盖120可设置为能够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详细地说,所述上部模块100可包括卡合机构,所述卡合机构使得所述上部盖120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在圆周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卡合。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闩锁组件177a、177b、钩157b以及钩结合部127。在此,将所述闩锁组件177a、177b命名为第一卡合机构,而将所述钩157b和钩结合部127命名为第二卡合机构。
首先,对所述第一卡合机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设置有供所述闩锁组件177a、177b结合的闩锁结合部157a。所述闩锁结合部157a设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边框部,并可从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
所述闩锁组件177a、177b包括插入到所述上部盖120的第一闩锁177a 以及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闩锁结合部157a结合的第二闩锁177b。所述第一闩锁177a和所述第二闩锁177b可通过弹性构件来结合。并且,可理解为所述第二闩锁177b是供使用者操作的闩锁,可将其命名为“闩锁开关”。
闩锁容纳部
所述上部盖120包括供所述第一闩锁177a插入的闩锁容纳部128。所述闩锁容纳部128设置于所述上部盖120的内周面,并可以具有能够使所述第一闩锁177a插入的开口的下端部。
卡合凸起
在所述上部盖120设置有能够实现所述第二闩锁177b的卡合的卡合凸起 128a。所述卡合凸起128a可设置为从所述闩锁容纳部128的下部向下方凸出。作为一例,在所述闩锁容纳部128的下部边角侧可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凸起 128a。
闩锁凹陷部
在所述第二闩锁177b设置有闩锁凹陷部177c。所述闩锁凹陷部177c构成为从所述第二闩锁177b的上部向下方凹陷。当所述第二闩锁177b向上方移动时,所述卡合凸起128a可插入到所述闩锁凹陷部177c中,并由此实现卡合。当插入所述卡合凸起128a时,所述第二闩锁177b以弹性变形的方式引导所述卡合凸起128a插入到所述闩锁凹陷部177c。并且,当所述卡合凸起128a的插入结束时,所述第二闩锁177b可通过复位来实现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的卡合。
闩锁组件的作用
当所述第二闩锁177b被按压一次时,可实现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的卡合,当所述第二闩锁177b再次被按压时,可解除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的卡合。
详细地说,当使用者通过按压所述第二闩锁177b的下部,使所述第二闩锁177b向上方移动时,所述第二闩锁177b可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实现卡合。此时,所述第二闩锁177b为插入到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状态,即处于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上侧凸出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所述上部盖120沿圆周方向旋转的移动。
即,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闩锁组件177a、177b或解除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闩锁组件177a、177b,因此,能够固定上部盖120,以使其不在圆周方向上移动。
在此状态下,若再次按压所述第二闩锁177b,则所述第二闩锁177b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的卡合被解除,并由所述弹性构件的恢复力向下方移动,从而处于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凸出的状态。并且,所述上部盖120可处于能够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施加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电源能够被断开。因此,即便在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运转时,所述上部盖被分离,因上部风扇130的驱动停止而能够改善使用稳定性。与其相关的、关于电连接和断开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另外,由于仅通过所述第二闩锁177b的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使所述上部盖120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或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结合,因此能够改善使用便利性。
上部盖的第二卡合机构
参照图11和图12,所述上部模块100可包括第二卡合机构,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可通过使所述上部盖12相对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沿圆周方向移动,来选择性地进行在上下方向上的卡合。
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可包括钩157b和钩结合部127。
所述钩157b可以是从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凸出并沿一方向弯折的形状,作为一例,可以是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232683130000171
形状。在所述上部盖120设置有钩结合部127,所述钩结合部127的形状与所述钩157b对应。所述钩结合部127可设置于所述上部盖120的内周面,并配置为能够安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
即,所述上部盖120可沿圆周方向滑动,直至实现所述钩157和钩结合部127的结合为止。并且,在所述上部盖120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结合的状态下,所述钩结合部127可以插入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与所述钩157b 的上部之间。
在所述钩结合部127可设置有紧固槽127a,在所述钩157b可设置有钩凸起157c。作为一例,所述紧固槽127a可形成为从所述钩结合部127的上部向下方凹陷,所述钩凸起157c可形成为从所述钩157b的上部底面向下方凸出。
在所述上部盖12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钩凸起157c插入所述紧固槽127a 中,从而能够使所述上部盖120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稳定地结合。
钩和钩结合部的作用
可通过将上部盖120套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外侧,使所述钩结合部127安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之后,若使所述上部盖120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所述钩结合部127旋转并插入所述罩体板151的上侧面与所述钩157b的上部之间。即,可在所述钩157b和所述钩结合部127 之间形成卡合。
通过这种卡合作用,能够防止所述上部盖120沿上方或下方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分离。
即,由于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钩157a和钩结合部127b或解除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钩157a和钩结合部127b,因此能够将上部盖120固定为不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可理解为是在上下方向上卡合上部盖120的卡合机构。
卡合机构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执行在圆周方向上的卡合上部盖120的第一卡合机构和执行在上下方向上的卡合上部盖120的第二卡合机构,所述上部盖120能够稳定地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结合。并且,能够容易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 150分离所述上部盖120。
即,所述卡合机构能够稳定地引导所述上部盖120与上部风扇罩体150 的选择性结合。
另外,若从所述上部盖120分离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则能够使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和所述上部风扇130向外部露出。之后,可以对露出的上部风扇罩体150和所述上部风扇130进行清扫。
另外,在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运转的状态下,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 和所述上部风扇130被所述上部盖120遮蔽,从而能够防止安全事故,而且使外观优美。
并且,由于可通过对所述闩锁组件177a、177b进行简单的操作来分离所述上部盖120,因此能够改善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或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清扫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上部盖120的结合结构的说明,可应用于后述的下部盖290的结合结构。
<下部模块的结构>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下部风扇和下部风扇罩体
参照图13和图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部模块200包括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下部风扇230以及用于设置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下部风扇罩体220。所述下部风扇230可包括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的离心风扇。作为一例,所述下部风扇230可包括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可包括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上侧结合,并用于将由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动引向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引导结构。
下部马达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通过与所述下部风扇230连接来提供驱动力的下部马达236。在所述下部马达236的下部设置有下部马达轴236a。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可从所述下部马达236向下方延伸。并且,所述下部马达236 可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可配置为贯通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和所述下部风扇230。并且,在所述下部风扇230设置有供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结合的轴结合部234(参照图18)。
锁定部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与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结合的下部锁定部 239。所述下部锁定部239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轮毂231a的下侧,并引导所述下部马达236,以使其固定于所述下部风扇230。
所述下部锁定部239可通过向一方向旋转来提供固定力使得下部马达 236固定于所述下部风扇230,也可以通过向方向旋转来解除所述上部马达 236的固定。
下部盖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配置为包围所述下部风扇230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部盖290。详细地说,所述下部盖290包括盖流入部291a,所述盖流入部291a形成开口的下端部,并使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流入。并且,所述下部盖290还包括盖排出部291b,所述盖排出部291b 设置有开口的上端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可穿过所述盖排出部 291b流向第二吐出流路28。
所述盖排出部291b可形成为其大小大于所述盖流入部291a的大小。因此,所述下部盖290可以是上端部和下端部开放的、端部被切除的圆锥形状。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90的空气可以以沿圆周方向逐渐扩散的方式流动的同时容易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
另外,所述下部盖290包括节流部件结合部292a和钩结合部292b。在后面对其进行说明。
保护构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保护构件294,所述保护构件294设置于所述下部盖290的下侧,用于阻断从加热器组件260产生的热。所述保护构件294 可以是大致圆板形状。所述保护构件294可由不会被热燃烧的不锈钢材料构成。通过所述保护构件294,向第二预过滤器295传递的所述热被阻断,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的破损。
第二预过滤器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保护构件294的下侧的第二预过滤器295。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可包括过滤器框架296以及与所述过滤器框架296结合的过滤器构件297。可由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过滤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中的杂质。可理解为所述第二吸入部23由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的下侧空间部形成。
下部空气引导件
所述上部模块200还包括下部空气引导件210,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 设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用于引导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 的空气。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是中空的板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包括:中央部210a,供所述下部马达236插入;边框部,形成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外周面;以及引导延伸部210c,从所述中央部210a 朝向所述边框部沿外侧径向延伸。
所述引导延伸部210c可从所述中央部210a延伸为朝向所述边框部向上倾斜或带有向上的弧度。根据这种结构,可沿本体20的外侧方向引导在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中通过第二吐出部27向上方排出的空气,并使其流向所述第二吐出流路28。
PCB装置
在所述引导延伸部210c的上面可设置有多个部件。所述多个部件包括PCB装置,该PCB装置设置有用于控制流动发生装置10的主PCB215。并且,所述PCB装置还包括用于稳定地向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供给电力的调节器216。通过所述调节器216,即便输入电源的电压或频率发生变化,也能够向流动发生装置10供给恒定电压的电力。
通信模块
所述多个部件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可通过所述通信模块来与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作为一例,所述通信模块可包括WIFI(无线保真)模块。
LED装置
所述多个部件还包括LED装置。所述LED装置可构成流动发生装置10 的显示部。
所述LED装置包括:LED PCB218,用于设置LED;以及LED盖219,设置于所述LEDPCB218的径向外侧,用于扩散从所述LED照射的光。可将所述LED盖219命名为“扩散板”。
所述LED盖219可配置为沿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与下部空气引导件 220相接的外周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和下部空气引导件220的外周面结合为一体。
上部空气引导件和下部空气引导件的结合结构
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与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可彼此结合。可将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合起来命名为“空气引导件装置”。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划分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换句话说,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可使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 彼此隔开。并且,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可支撑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
详细地说,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可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下侧结合。通过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结合,在空气引导件装置180、210的内部形成马达设置空间。并且,所述上部马达 170和下部马达236可容纳于所述马达设置空间。根据这种结构,可改善装置的空间使用率。
部风扇罩体220的第一卡合机构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可设置为能够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并且,与所述上部模块100相同地,所述下部模块200也包括卡合机构,所述卡合机构使得所述下部盖290能够在圆周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选择性地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卡合。
更详细地说,在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可设置有闩锁结合部225b(参照图16)。并且,所述闩锁结合部225b与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下部盖290形成卡合的闩锁组件238a、238b结合。
闩锁组件
所述闩锁结合部225b可设置于所述罩体板221的边框部,并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下面向下方凸出。并且,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闩锁结合部可设置于与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设置的闩锁结合部157a对应的位置。
关于所述闩锁结合部225b的详细说明,引用上部模块100的闩锁结合部 157a的说明。
所述闩锁组件238a、238b包括插入到所述下部盖290的第一闩锁238a 以及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闩锁结合部225b的第二闩锁238b。所述第一闩锁 238a可插入到设置于所述下部盖290的闩锁容纳部。
关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一闩锁238a、第二闩锁238b的说明引用上部模块100的第一闩锁177a、第二闩锁177b的说明。
即,当按压一次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二闩锁238b时,所述第二闩锁 238b可与在闩锁容纳部形成的卡合凸起卡合。并且,当再次按压所述第二闩锁238b时,可以解除所述第二闩锁与所述卡合凸起的卡合。
但是,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一锁件238a、第二锁件238b与上部模块100的第一锁件177a、第二锁件177b的不同点在于,第二闩锁的加压方向。
详细地说,使用者可通过按压所述第二闩锁238b的上部,来使所述第二闩锁238b的向下方移动。并且向下方移动的所述第二闩锁238b可与闩锁容纳部的卡合凸起形成卡合。因此,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二闩锁可具有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二闩锁177b相反的加压方向。
另外,在所述第二闩锁238b与所述卡合凸起形成卡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闩锁238b处于插入到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状态,即处于向所述罩体板 221的下侧凸出的状态。
因此,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与所述下部盖290在上下方向上结合,从而能够防止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沿圆周方向的移动。
在此状态下,若再次按压所述第二闩锁238b,则可以解除所述第二闩锁 238b与所述卡合凸起的卡合,并且所述第二闩锁238b可借助所述弹性构件的恢复力向上方移动。因此,所述第二闩锁238b可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凸出。
此时,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可处于能够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使用者可通过从与支撑于地面的支架30结合的下部盖290 向上方抬起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来轻松地进行分离。相反,在所述的上部模块100中,使用者可通过从上部风扇罩体150抬起上部盖120来轻松地进行分离。
另外,在分离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时(或后述的从第三模块分离第二模块时),施加到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电源可被断开。
上部卡合机构和下部卡合机构定义
另外,可将所述上部模块100的闩锁组件177a、177b命名为上部闩锁组件或上部第一卡合机构,而将所述下部模块200的闩锁组件238a、238b命名为下部闩锁组件或下部第一卡合机构。
同样地,可将所述上部模块100的钩157b和钩结合部127命名为上部钩和上部钩结合部或者上部第二卡合机构,而将所述下部模块200的钩225a 和钩结合部292b命名为下部钩和下部钩结合部或者下部第二卡合机构。
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将使用者首次按压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二闩锁177b或所述下部模块 200的第二闩锁238b(加压)的动作命名为第一卡合动作,而将在所述第一动作之后再次按压(加压)的动作命名为第一解除动作。
所述第一卡合动作可理解为是实现所述第二闩锁与卡合凸起的卡合的加压动作,所述第一解除动作可理解为是解除所述第二闩锁与卡合凸起的卡合的加压动作。
另外,将使用者使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上部盖120或所述下部模块200 的下部风扇罩体220沿一方向旋转的动作命名为第二卡合动作,而将使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上部盖120或所述下部模块200的下部风扇罩体220沿另一方向方向旋转的动作命名为第二解除动作。
所述第二卡合动作可理解为是实现所述钩与钩结合部的卡合的动作,所述第二解除动作可理解为是解除所述钩与钩结合部的卡合的动作。
上部节流部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上部节流部件240,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设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侧,用于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旋转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一部分部件。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 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40a,且可以是环形状。所述中央部240a可形成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的流路。
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旋转马达270。作为一例,所述旋转马达270可包括容易调节旋转角度的步进马达。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旋转马达270连接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可包括与所述旋转马达270结合的小齿轮272以及与所述小齿轮 272联动的齿条276。所述齿条276可具有与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 200的旋转曲率对应地带有弧度的形状。
下部节流部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下侧的下部节流部件280。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与所述支架30结合。详细地说,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两侧可与所述第一支架延伸部33和所述第二支架延伸部 35结合。因此,可理解为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是所述下部模块200中固定的构件。
齿条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可结合有所述齿条276。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 可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80a并形成为环形状。所述中央部280a可形成供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流过的流路。穿过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中央部280a的空气可通过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中央部240a。
第二空气处理装置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第二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装置为了调节或净化在所述下部模块200流动的空气而动作。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装置可发挥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装置不同的功能。作为一例,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装置包括被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支撑且产生恒定的热的加热器组件260。
加热器组件
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包括加热器261。所述加热器261配置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开口的中央部280a,并能够对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261可包括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
所述PTC加热器具有如下特征,在两面施加电时开始发热,当达到固有的居里温度(Tc)时电阻急剧增加而限制电流,由此不会进一步发热。因此,所述PTC加热器具有发生火灾的风险低且表面温度不高的优点。
所述加热器组件26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加热器261的两侧的加热器托架263。所述加热器托架263可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结合。
辊子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设置有辊子278,所述辊子278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旋转。所述辊子278可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 280的边框部结合,且可沿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辊子278通过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底面接触来引导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旋转即自转。
支撑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的上侧的支撑件 265、267。所述支撑件265、267包括与所述加热器261的上侧结合的第一支撑件265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65的上侧结合的第二支撑件267。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可通过隔开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和所述下部风扇 230来发挥防止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产生的热对其他构件带来不利地影响的功能。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形成有进行旋转的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旋转中心部。并且,通过在所述第二支撑件267设置有轴承275,来引导旋转构件的移动。
下部风扇和下部风扇罩体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参照图3和图14至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部模块200包括:下部风扇230,用于产生空气流动;以及下部风扇罩体220,与所述下部风扇 230的上侧结合且包围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下部风扇的详细结构
所述下部风扇230可具有整体上为圆筒形的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下部风扇230包括:主板231,结合有多个叶片233;以及轮毂231a,设置于所述主板231的中央部并向上方凸出。在所述轮毂231a可结合有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所述多个叶片233可沿所述主板231的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所述下部风扇2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个叶片233的下侧的侧板部235。所述侧板部235发挥固定所述多个叶片233的功能。所述多个叶片233的上端部可与所述主板231结合,而其下端部可与所述侧板部235结合。
上部风扇和下部风扇的大小差异
所述上部盖120的上下高度Ho和所述下部盖290的上下高度Ho'可大致相同。根据这种结构,可使流动发生装置10的外观紧凑且设计变为优雅。
相反,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上下高度H2可小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上下高度H1。这是为了弥补仅在所述下部模块200设置的加热器组件260的高度,而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高度形成为相对小。因此,所述上部风扇130 的最大性能可大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最大性能。
作为一例,当以相同的转速驱动所述上部风扇130和下部风扇230时,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吐出的空气的吐出量可大于从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空气的吐出量。因此,可将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转速调节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转速,以控制为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空气量相同。最终,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排出并汇合的空气流动不会向上方或下方倾斜,而能够容易地沿径向吐出。
下部风扇罩体的详细结构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包括:罩体板221,用于支撑所述下部风扇230 的上侧;以及轮毂安置部222,设置于所述罩体板221的中央部并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轮毂231a结合。所述轮毂安置部222可与所述轮毂231a的形状对应地从所述罩体板221向下方凸出。并且,在所述轮毂安置部222a可形成有供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贯通的轴贯通孔222a。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还包括引导壁223,所述引导壁223从所述罩体板221向下方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引导壁223可在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沿圆周方向延伸为带有弧度。由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高度H2小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高度H1,因此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壁223的高度可小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引导壁153的高度。
第一风扇流路
在所述引导壁223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有供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流动的第一风扇流路234a。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可理解为是使空气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流路。即,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引导壁223的引导随着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沿圆周方向旋转的同时进行流动。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旋转方向逐渐变大。即,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可形成为螺旋形状。可将其命名为“螺旋流动”。根据这种流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下部风扇230产生的噪音。
第一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22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223的一侧下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221向上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部224。所述向上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对应。根据所述第一倾斜部224的结构,可具有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空气的流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效果。
下部风扇罩体的第二卡合机构
所述下部模块200可包括下部第二卡合机构,所述下部第二卡合机构可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相对于所述下部盖290沿圆周方向移动,来选择性地执行上下方向上的卡合。
所述下部第二卡合机构可包括钩225a和钩结合部292b。所述罩体板22 1包括与所述下部盖290实现卡合的钩225a。所述钩225a可以是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下面凸出并沿一方向弯折的形状,作为一例,可以是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232683130000271
形状。
在所述下部盖290设置有钩结合部292b,所述钩结合部292b的形状与所述钩225a对应。
所述钩结合部292b可设置于为所述下部盖290的内周面并配置为与在所述罩体板221的底面形成的钩225a实现卡合。
即,罩体板221的所述钩225a可沿圆周方向滑动,直至与所述下部盖 290的钩结合部292b结合为止。
并且,在所述下部盖290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结合的状态下,所述钩结合部292b能够插入所述罩体板221的底面与所述钩225a的下部之间。
由于所述钩结合部292b和钩225a的形状和结构与上部模块100的钩结合部127和钩157b仅在配置上不同,从而引用上述上部模块100的钩结合部 127和钩157b的说明。
上部模块的卡合机构和下部模块的卡合机构的作用差异
另外,在所述上部模块100中上部盖120沿圆周方向滑动,另一方面,在所述下部模块200中罩体板221即下部风扇罩体220可沿圆周方向滑动,而不是下部盖290。这种不同点是为了基于具有朝向上方其截面积逐渐增加的圆锥形状的下部盖290的形状,进一步提高使用者便利性。
如上所述,圆锥形状的所述下部盖290覆盖支撑于地面的底座50、支架 30、上部节流部250、下部节流部280以及加热器组件260,并且可以彼此结合。
即,当使用者分离流动发生装置10时,由于是结合于上述下部盖290 的结构,因此难以单独分离所述下部盖290,从而需要解除与其他构成要素的紧固而存在不便。
因此,使用者可通过使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旋转来从所述下部盖290 轻松地分离,即,通过从所述下部盖290向上方取出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 来进行分离的方法,能够使用户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由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所处的高度低于使用者的高度,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上侧构成要素开始向下方依次进行分离会更方便。
钩和钩结合部的作用
可通过将下部盖290套在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外侧,使所述钩结合部292b结合于所述罩体板221的底面。
并且,若使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所述钩结合部292b旋转并能够插入所述罩体板221的底面与所述钩225a的下部之间。即,在所述钩225a与所述钩结合部292b之间能够形成卡合。通过这种卡合作用,能够防止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从所述下部盖290向上方或下方分离。
即,由于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钩225a和钩结合部292b或解除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钩225a和钩结合部292b,因此能够固定下部盖29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以使其不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所述下部第二卡合机构可理解为是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下方向上的卡合机构。
下部卡合机构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用于执行下部风扇罩体220与下部盖290在圆周方向上的卡合的下部第一卡合机构和用于执行在上下方向上的卡合的下部第二卡合机构,所述下部盖290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能够稳定地结合。并且,能够使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容易从所述下部盖290分离。
若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则不仅能够使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连接的下部风扇230向外部露出,而且还可以使结合在一起的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上部风扇130以及上部风扇罩体150分离并露出。因此,具有能够提高所分离的构成要素的清扫便利性和管理性的效果。
第二风扇流路
在所述下部盖290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结合的状态下,在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下部盖290的内周面之间,可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234b。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234b可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沿空气流动的圆周方向延伸。因此,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空气可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流动。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流动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流动截面积。由此,空气在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234b流动的过程中其流动截面积增大,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2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下部风扇230产生的噪音。
第二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22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223的另一侧下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221向上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部226。所述向上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对应。可将所述第二倾斜部226命名为切割部(cut-off)。根据所述第二倾斜部226的结构,可具有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空气的流动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效果。
所述第一倾斜部224和所述第二倾斜部226形成所述引导壁223的两侧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224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倾斜部226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与流动引导部227之间的区域。如此,可通过在实现空气流动的转换的边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部224、所述第二倾斜部226,来改善空气的流动性能。
流动引导部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还包括流动引导部227,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用于引导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空气。所述流动引导部227设置为从所述罩体板22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为了便于说明,将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 的流动引导部160命名为“第一流动引导部”,将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 的流动引导部227命名为“第二流动引导部”。
并且,所述流动引导部227可配置于所述引导壁223的外侧面。根据这种流动引导部227的配置,能够使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容易流入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内部。所述流动引导部227包括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圆周方向向下倾斜地延伸的引导件本体228。即,所述引导件本体228包括弧面或倾斜面。
在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详细地说,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在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前端部形成有供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空气流入的流入部228a。所述流入部228a可理解为是开放的空间部。所述引导件本体228可从所述流入部228a朝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向上倾斜地延伸。
切开部
所述罩体板221形成有切开部221a。所述切开部221a可理解为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所述罩体板22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部分。所述流入部228a 可位于所述切开部221a的下侧。
所述流入部228a可与所述切开部221a一起限定第二吐出部27。所述第二吐出部27可以理解为是用于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排出存在于所述罩体板221的下侧的空气流动,即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234b流动的空气的排出口。因此,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流动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流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
第二吐出引导部
在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设置有第二吐出引导部229,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用于沿径向引导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流动。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并可以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配置于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出口侧,并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下侧。
在所述罩体板221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板凹陷部229a。通过所述板凹陷部229a,可实现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凸出的形状。作为一例,可通过使所述罩体板221的一部分向上方凹陷来形成所述板凹陷部229a的方法,构成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
另外,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形成为其外周面沿两个方向形成曲面,以在使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损失最小化的情况下转换流动路径。
第二吐出引导部的作用
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流动具有旋转的特性,由此当遇到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时,空气的流动方向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 来转换为朝向径向并排出。当然,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也可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一起引导沿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二吸入部23朝向所述下部风扇230向上方吸入的空气被引导为沿圆周方向流动,由此可在具有旋转力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吐出部27排出,且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的引导,容易通过所述第二吐出流路28沿径向吐出。
引导安置部
在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设置有用于安置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引导安置部221c。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可被所述引导安置部221c稳定地支撑。并且,在所述引导安置部221c设置有供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结合的第二引导结合部221d。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二引导结合部221d 来紧固于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
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图19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设置有旋转马达的状态的立体图。
上部节流部件本体
参照图3和图17至图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240位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侧。详细地说,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包括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41a。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41a可形成用于向所述下部风扇230传递空气的空气流路。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因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41a而可以形成为大致环形状。
风扇引导件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包括供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侧板部235插入的风扇引导件242。所述风扇引导件242可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所述风扇引导件242可配置为包围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41a。
马达支撑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旋转马达270的马达支撑部 244。所述马达支撑部244可配置为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向下方凸出且包围所述旋转马达270的外周面。所述旋转马达270被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底面支撑并能够插入到所述马达支撑部244。
驱动装置
所述下部模块200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产生驱动力来引导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旋转。通过所述驱动装置,所述上部模块100 和下部模块200可一体地旋转。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旋转马达270和齿轮272、276。所述齿轮272、276 可包括小齿轮272和齿条276。
所述旋转马达270可与小齿轮272结合。所述小齿轮272配置于所述旋转马达270的下侧,并能够与所述旋转马达270的马达轴270a结合。当驱动所述旋转马达270时,所述小齿轮272能够旋转。
所述小齿轮272可与齿条276联动。所述齿条276可位于比所述小齿轮 272更靠流动发生装置10的内侧的位置。并且,所述齿条276固定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
由于所述齿条276为固定的结构,因此当所述小齿轮272旋转时,所述旋转马达270和所述小齿轮272会以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开口的中央部 241a的中心为基准进行旋转即公转。并且,支撑所述旋转马达270的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会自转。
第二支撑件结合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结合的第二支撑件结合部248。所述第二支撑件结合部248可设置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中央部241a的内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结合部 248结合的第二紧固部267d。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结合部 248来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部267d。
盖结合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与所述下部盖290结合的盖结合部249。在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边框部可设置有多个所述盖结合部249。所述多个盖结合部249可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节流部件结合部
在所述下部盖290设置有与所述盖结合部249结合的节流部件结合部 292a。所述节流部件结合部292a配置于所述下部盖290的内周面,并可以与所述盖结合部249的数量对应地设置有多个。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节流部件结合部292a来紧固于所述盖结合部249。
壁支撑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壁 223的壁支撑部246。所述壁支撑部246可设置为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并且,所述壁支撑部246可支撑所述引导壁223的外周面。
下部节流部件和加热器组件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下部节流部件本体
参照图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260可安装于下部节流部件 280。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可包括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该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80a(参照图13)。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80a可形成空气流路,用于向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开口的中央部241a传递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因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80a而可以形成为大致环形。
齿条结合部
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还包括与所述齿条276结合的齿条结合部。所述齿条结合部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并具有能够使齿条紧固构件插入的插入槽。所述齿条紧固构件可贯通所述齿条276来紧固于所述齿条结合部。
托架支撑部
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包括加热器261和用于支撑所述加热器261的两侧的加热器托架263。加热器261可插入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80a。
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还包括供所述加热器托架263安装的托架支撑部。所述托架支撑部可设置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的两侧
辊子支撑部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辊子278的辊子支撑部。在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辊子278可通过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接触来发挥滚动作用。
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配置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上侧。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265可安放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撑件265 可由金属材质构成,作为一例可由铝材质构成。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支撑所述下部模块200中进行旋转的部件。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265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一起发挥保护配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上部的部件的功能,以使其不直接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接触。即,所述第一支撑件265、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引导所述下部风扇23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以使其位于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隔开的位置。
第二支撑件
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所述加热器组件260以及第一支撑件265为固定的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上侧的部分,即下部风扇230、下部风扇罩体220以及上部节流部件240等可旋转(自转)。
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包括大致环形状的第二支撑件本体以及从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的内周面一个部位向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的中心部延伸的第二支撑件框架。
在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的中心部设置有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部。所述旋转中心部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轴。
底座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50包括安放在地面的底座本体51 以及与所述底座本体51的上侧结合的底座盖53。
所述底座盖53包括贯通孔54。所述贯通孔54可形成于所述底座盖53 的中心部。并且,所述底座50还包括从所述底座本体51向上方延伸并通过所述贯通孔54的底座支撑件58。所述支架本体31可与所述底座支撑件58 结合。
所述底座本体51可包括与所述底座盖53结合的底座盖紧固部。作为一例,所述底座盖紧固部可设置有多个并沿所述底座本体51的内周配置。
在所述底座本体51可设置电池55和电源PCB57。所述电池55和电源 PCB57可配置于所述底座支撑件58的两侧。作为一列,所述电池55和所述电源PCB57可配置于以所述底座支撑件58为基准彼此对称的位置。
由于设置在所述底座本体51内部的电池55具有相对重的重量,因此能够使流动发生装置10的重心向下变低。详细地说,包括相对重的部件的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配置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上部。
因此,虽然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重心形成在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上部,但是通过将所述电池55配置于所述底座50,可具有使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整体重心向下变低的效果。最终,能够减小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 倾倒的危险性,并具有能够提前预防安全事故的优点。
另外,底座本体51还可以包括使供给外部的电力的电源线插入的插入孔。并且,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的电源线可与所述电池55或电源PCB57连接。
从外部供给的电力或存储于所述电池55的电源可通过所述电源PCB57 向电器部件供给。所述电器部件可包括所述上部马达170、下部马达236、主 PCB215或旋转马达270。
电线可与所述电源PCB57连接。所述电线可从所述底座50向上方延伸,并位于所述支架30的内部。
详细地说,所述电线可从所述电源PCB57向所述支架本体31的内部延伸,并经由所述第一支架延伸部33或所述第二支架延伸部35的内部向所述本体20延伸。即,所述支架30发挥支撑所述本体200的功能的同时,能够提供电线的设置空间。
上部模块中的空气流动
图22和图23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图22以及图23,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130 驱动时,可产生第一空气流动Af1,即空气通过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一吸入部21吸入,并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从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流动。
详细地说,随着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旋转,空气通过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上部的第一吸入部21向下方吸入。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一预过滤器105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轴向吸入。
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引导壁153的引导,以沿着第一风扇流路138a向圆周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流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 的空气可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138b沿圆周方向流动。
由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流动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 的流动截面积,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上部风扇130产生的噪音。
穿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并流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此时,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是朝向第二吐出部27的方向。之后,通过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引导,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沿圆周方向流动。
沿着所述流动引导部160流动的空气,可通过设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的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来转换方向。详细地说,沿所述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遇到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并可以沿径向外侧流动。此时,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一起引导沿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由上部风扇罩体150和上部盖120的引导而沿圆周方向流动,从而在具有旋转力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吐出部25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 180的引导,所述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沿径向排出。
另外,在所述引导壁153的外侧形成有供离子发生器179安装的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所述离子发生器179用于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除菌。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朝向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或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 放出负离子。因此,通过所述离子发生器179能够对通过所述上部模块100 的空气进行除菌,从而具有能够向使用者提供干净空气的优点。
下部模块中的空气流动
图24和图25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图26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状态的图。
参照图2、图24以及图25,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230 驱动时,产生第二空气流动Af2,即空气通过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二吸入部23吸入,并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从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流动。
详细地说,随着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旋转,空气通过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下部的第二吸入部23向上方吸入。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轴向吸入。
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壁223的引导,以沿着第一风扇流路 234a向圆周方向旋转的的方式进行流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 的空气可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234b沿圆周方向流动。
由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流动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 的流动截面积,因此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下部风扇230产生的噪音。
穿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并流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此时,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是朝向第一吐出部25的方向。并且,通过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引导,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沿圆周方向流动。
沿着所述流动引导部227流动的空气可通过设置于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的第二吐出引导部229来转换方向。详细地说,沿所述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在遇到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并可以沿径向外侧流动。此时,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一起引导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由下部风扇罩体220和下部盖290的引导而沿圆周方向流动,由此在具有旋转力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吐出部27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 210的引导,所述排出的空气可而容易沿径向排出。
基于第一吐出部和第二吐出部的空气的集中排出
参照图26,所述第二吐出部27可配置为以空气引导件180、210为基准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彼此相向。并且,朝向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空气流动可向第一吐出部25的方向吐出空气。换句话说,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第一空气和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第二空气可以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流动。
并且,从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引导而向第一吐出流路26排出,从所述第二吐出部 27吐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29的引导而向第二吐出流路28排出。
此时,由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位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正下侧,因此在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第二吐出流路28流动的空气可以以集中的方式向外部排出。根据这种空气的流动,能够使作用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流动压力均衡,因此能够降低流动发生装置10的振动或噪音。
通过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27和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朝向所述第二吐出流路28沿径向吐出。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用于对通过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组件260。所述加热器组件260配置于所述第二吹送风扇230的吸入侧,在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加热的空气会通过所述第二吹送风扇230。通过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具有可向使用者提供暖气的优点。并且,所述加热器组件260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由此在所述加热器组件260产生的热容易对向上方流动的空气发挥作用。
通过第一吐出部和第二吐出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旋转方向和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旋转方向可以是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从上方观察所述流动产生装置10时,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 吐出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旋转。相反,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另一方向旋转。
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下侧排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一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相反,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排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一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
作为一例,在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右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并且,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左侧面引导而沿径向吐出。
相反,在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空气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左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并且,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右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
根据这种结构,在所述上部模块100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与在所述下部模块200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由此,可彼此抵消因空气流动而在流动发生装置10产生的振动。最终,能够降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 的振动和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流动发生装置的旋转作用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固定的部分F和旋转的部分R的剖视图。
参照图27,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10可包括固定于一个位置的装置固定部F以及进行旋转的装置旋转部R。所述装置旋转部R可以以轴向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所述装置固定部F包括下部模块200中的下部节流部件280、齿条276 以及加热器组件260。并且,所述装置旋转部R可理解为是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中除了所述固定部分R之外的剩余的部分。
流动发生装置的组装和分离
图28是表示用于组装和分解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连接部分的图。
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可划分为三个模块,使得能够从上述构成要素之间的结合关系方便地进行分离或组装。
即,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可包括第一模块410、第二模块420以及第三模块430。
第一模块
所述第一模块410可包括上部盖120、安置于所述上部盖120的显示盖 110、与所述显示盖110结合的预过滤器105、顶盖支撑部103以及顶盖101。并且,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模块410的构成要素可通过彼此结合而形成为一体。
通过上部卡合机构177a、177b、157b、127的作用,所述第一模块410 可选择性地从上述第二模块420分离或与上述第二模块420组装。
第二模块
所述第二模块420可包括上部风扇130、上部风扇罩体150、上部马达170、上部锁定部175、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下部马达236、下部风扇罩体220、下部风扇230以及下部锁定部239。并且,如上所述,所述第二模块420的构成要素可通过彼此结合而形成为一体。
通过上述下部卡合机构238a、238b、225a、292b的作用,所述第二模块 420可选择性地从第三模块430分离或与第三模块430组装。
第三模块
所述第三模块430可包括安放于地面的底座50、与所述底座结合的支架 30、与所述支架30结合的下部节流部件280、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结合的加热器组件260和第一支撑件265、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65连接的第二支撑件267、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结合的上部节流部件240以及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结合的下部盖290。如上所述,所述第三模块430的构成要素可通过彼此结合而形成为一体。
通过上述下部卡合机构238a、238b、225a、292b的作用,所述第三模块 430与所述第二模块420之间的结合可选择性地分离。作为一例,由于所述第三模块430是通过底座50而固定于地面的部分,因此使用者从第三模块 430拆卸所述第二模块420的操作方式会更方便。
固定部分和分离部分
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可划分为固定部分和分离部分来理解,以便于分离或组装。作为一例,可将所述第一模块410和所述第二模块420定义为分离部分,而将所述第三模块430定义为固定部分。
另外,所述分离部分可理解为是可通过旋转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的部分。
在此,所述固定部分与参照图27进行说明的固定部F不同。详细地说,所述固定部分定义为与地面相接而竖立的第三模块430的所有构成要素。即,所述固定部分包括上述固定部F和旋转部R的一部分。
所述固定部分设置有与地面相接的底座50和从所述底座50向上方延伸的支架30。
对使用者而言,在所述第一模块410至所述第三模块430均结合的状态下,不便先分离所述第三模块430。
因此,使用者为了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管理,可借助上部卡合机构的作用来解除限制,从所述第二模块420旋转分离所述第一模块410。之后,使用者可借助下部卡合机构的作用来解除限制,从所述第三模块430旋转分离所述第二模块420。
根据此,容易分离因向上方开放而可能会堆积很多灰尘等的上部盖120 和为保持吸力而需要清扫的上部风扇130和下部风扇230。并且,能够方便地按分离的模块类别进行清扫或管理。
即,所述分离部分可理解为是在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竖立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容易分离的部分。
下面,对使用者能够按各个模块类别分离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分离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流动发生装置的分离方法
图29和图3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分解方法的图。详细地说,图29的a、b、c、d是表示所述第一模块的分离和上部风扇的分离的图,图30的a、b、c、d是表示所述第二模块的分离和下部风扇的分离的图。
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分离方法可包括从第二模块420分离所述第一模块410的第一分离步骤以及从第三模块430分离所述第二模块的第二分离步骤。
第一分离步骤
参照图29a,可在所述第一模块至第三模块均结合的流动发生装置10中开始第一分离步骤。
在所述第一分离步骤中,使用者可对上部模块100的第一卡合机构中的第二闩锁177b向上方加压一次。此时,被加压的所述第二闩锁177b可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解除卡合并向下方凸出。据此,可解除所述上部盖120和上部风扇罩体150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限制。
之后,使用者可在把持所述上部盖120的状态下使其沿一方向旋转。此时,可解除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二卡合机构127、157b之间的固定。即,通过所述上部盖120的旋转,能够使所述钩结合部127沿所述钩157b的开口的圆周方向脱离,由此解除所述上部盖120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限制。
之后,参照图29b,使用者可通过向上方抬起所述上部盖120来分离第一模块410。据此,使用者不仅可以简单地洗涤或管理所述第一模块410,而且可通过使所述上部风扇130和上部风扇罩体150向外部露出,以使管理变得容易。
之后,参照图29c,使用者可确认向外部露出的上部风扇130和上部风扇罩体150。另外,当使用者判断为需要更换、清扫等管理时,可分离上部风扇130。详细地说,使用者可通过使所述上部锁定部175沿一方向旋转来解除上部风扇130与上部马达170之间的结合。
之后,参照图29d,使用者可在分离所述上部锁定部175之后,通过向上方抬起所述上部风扇130,使其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分离。即,可根据使用者的选择,从所述第二模块420分离所述上部风扇130。
第二分离步骤
参照图30a,所述第二分离步骤可在分离所述第一模块410之后,且在结合有第二模块420和第三模块430的状态下开始。
在所述第二分离步骤中,使用者可对下部模块200的第一卡合机构(下部第一卡合机构)中的第二闩锁238b向下方加压一次。此时,被加压的所述第二闩锁238b可与所述卡合凸起解除卡合,并向上方弹性复位而凸出。最终,能够解除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和下部盖290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限制。
之后,使用者可在把持所述空气引导件180、210的状态下使其向任一方向旋转。此时,与所述空气引导件180、210连接为一体的所述下部风扇罩体 220能够旋转。当然,为了使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旋转,使用者也可以把持其他构成要素并使其旋转。
若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旋转,则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二卡合机构 225a、292b的固定被解除。
即,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旋转,所述钩225a可沿圆周方向从所述钩结合部292b脱离。据此,可解除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和下部盖290 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限制。
之后,参照图30b,使用者可通过向上方抬起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来从第三模块430分离第二模块420。据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洗涤或管理所述第二模块420。另外,可使所述第二模块420的所述下部风扇23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所述第三模块430的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和加热器组件260 向外部露出,由此具有使管理变得容易的优点。
之后,参照图30c,使用者可确认到向外部露出的下部风扇23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并且,使用者可在需要交换、清扫等管理的情况下,分离下部风扇230。详细地说,使用者可通过沿一方向旋转所述下部锁定部239来解除下部风扇230与下部马达236之间的固定结合。
之后,参照图30d,在分离所述下部锁定部239之后,使用者可从下方拿出所述下部风扇230。或者,使用者也可以将所述下部风扇230翻过来之后向上抬起。由此,可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分离所述下部风扇230。即,可根据使用者的方便,选择性地从所述第二模块420分离所述下部风扇230。
如上所述,利用所述上部第一卡合机构、上部第二卡合机构和下部第一卡合机构、下部第二卡合机构的作用,使用者可通过简单的操作将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为三个模块,从而能够改善流动发生装置10的清扫便利性。
流动发生装置的组装方法
另外,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组装顺序可以是与上述分离步骤相反的顺序。即,在将所述第二模块420结合于所述第三模块430之后,通过将所述第一模块410结合于所述第二模块420来组装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另外,可以以与上述分离方法相反的方式来执行各个模块的组装的方法。
电连接和断开
另外,在所述第一分离步骤和所述第二分离步骤中,可实现断电。换言之,在所述第一组装步骤和所述第二组装步骤中,可实现电连接。
即,在所述第一分离步骤中,当解除所述上部模块100的卡合机构(上部卡合机构)在圆周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限制时,可断开所述第二模块 420和所述第三模块430与所述第一模块410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模块410和所述第二模块420可设置为用于电连接的触点结构。作为一例,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一闩锁177a可配置为弹簧针 (Pogo PIN)插入方式。并且,所述第二闩锁177b可由导电体形成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闩锁177a接触的触点部。所述导电体可设置为使环形电线 (wire)向下方卷绕而能够使电流流动。
因此,当所述第二闩锁177b被加压而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实现卡合时,所述触点部会与所述弹簧针接触。此时,所述第一模块410可实现与所述第二模块420和第三模块430的电连接。
并且,若所述第二闩锁177b再次被加压而与所述卡合凸起128a解除卡合时,所述触点部会与所述弹簧针分离并向下方移动,从而可实现断电。
据此,在所述第一模块410分离时,能够立即断开流向所述显示盖110 等的电流,从而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另外,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可设置有中央控制部,所述中央控制部用于控制向底座50内部的电源供给。所述中央控制部可包括上述电源PCB57。
所述中央控制部可检测对所述第一模块410的触点连接或触点断开。即,所述控制部可在检测到对所述第一模块410的断电的情况下,断开(OFF) 向位于所述空气引导件180、210的内部的所述主PCB215供给的电力。
即,所述中央控制部能够进行控制,以便仅在实现与所述第一模块410 的触点连接的情况下,使电源连接到所述上部风扇130以及/或下部风扇230。并且,能够进行控制,以便在检测到对所述第一模块410触点解除的情况下,断开与所述上部风扇130以及/或下部风扇230的电源连接。
据此,中央控制部可通过所述第一模块410的触点连接或触点断开来识别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分离状况,并能够在使用者进行分离操作时,停止向外部露出的上部风扇和/或下部风扇的动作,从而具有能够防止安全事故的优点。
上述电连接或断电的方式,也同样地适用于下部模块200的卡合机构(下部卡合机构)。因此,关于在所述第二模块420的分离或组装时实现的电连接或断电的说明,引用所述第一模块410的说明。
即,在所述第二分离步骤中,当解除所述下部模块200的卡合机构在圆周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的限制时,所述第二模块420与第三模块430的电连接可被断开。作为一例,可断开通过所述主PCB215来控制的所有构成要素的电源连接。
并且,所述中央控制部可在检测到所述第二模块420与第三模块430之间断电的情况下,断开(off)电源,使得无法从外部电源或电池55向所述本体10供给电源。
据此,能够强制结束设置于所述第三模块430的构成要素的动作,从而能够防止在分离时可能发生的使用者的安全事故。

Claims (13)

1.一种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产生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靠近地流动的第一空气流动和第二空气流动;
风扇罩体,容纳所述风扇;
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以及
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选择性地结合,
所述卡合机构能够通过第一动作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或解除在圆周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并能够通过第二动作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或解除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盖和风扇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
第一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第一动作;以及
第二卡合机构,引导所述第二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包括:
闩锁容纳部,设置于所述盖;
第一闩锁,插入到所述闩锁容纳部;以及
第二闩锁,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风扇罩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闩锁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被所述闩锁容纳部限制或所述闩锁容纳部的限制被解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机构还包括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在所述闩锁容纳部凸出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作包括:
第一卡合动作,使所述第二闩锁和所述卡合凸起实现卡合,以及
第一解除动作,解除所述第二闩锁和所述卡合凸起的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包括:
钩,在所述风扇罩体的一面凸出设置;以及
钩结合部,以与所述钩对应的形状设置于所述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具有向一方向弯折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和所述钩结合部通过所述盖和风扇罩体中的至少一个沿圆周方向滑动来实现插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动作包括:
第二卡合动作,使所述钩结合部插入所述钩;以及
第二解除动作,使所述钩结合部从所述钩离开。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包括:上部风扇,引导所述第一空气流动;以及下部风扇,引导所述第二空气流动,
所述风扇罩体包括:上部风扇罩体,引导所述第一空气流动;以及下部风扇罩体,引导所述第二空气流动,
所述盖包括:上部盖,引导所述第一空气流动;以及下部盖,引导所述第二空气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
上部卡合机构,限制所述上部盖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或解除所述上部盖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的限制;以及
下部卡合机构,限制所述下部盖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或解除所述下部盖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的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触点部,所述触点部能够通过限制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或解除所述盖和所述风扇罩体的限制来执行断电。
CN201890000721.4U 2017-09-01 2018-05-10 流动发生装置 Active CN2112308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2088A KR102407570B1 (ko) 2017-09-01 2017-09-01 유동 발생장치
KR10-2017-0112088 2017-09-01
PCT/KR2018/005379 WO2019045221A1 (ko) 2017-09-01 2018-05-10 유동 발생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30883U true CN211230883U (zh) 2020-08-11

Family

ID=65525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721.4U Active CN211230883U (zh) 2017-09-01 2018-05-10 流动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91153A1 (zh)
EP (1) EP3677787A4 (zh)
KR (1) KR102407570B1 (zh)
CN (1) CN211230883U (zh)
WO (1) WO20190452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07352A (ko) * 2020-07-10 2022-01-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KR20220120348A (ko) * 2021-02-23 2022-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FR3124558A1 (fr) * 2021-06-24 2022-12-30 Airinspace Pavillon pour ventilateur
CN114321024B (zh) * 2021-12-31 2024-03-26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降噪装置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降噪装置
WO2024104929A1 (en) 2022-11-14 2024-05-23 Versuni Holding B.V. Air displacement appliance
EP4368909A1 (en) * 2022-11-14 2024-05-15 Versuni Holding B.V. Air displacemen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28640A (fr) * 1966-01-06 1968-06-14 Ventilateur d'intérieur aspirant de l'air frais et expulsant simultanément de l'air vicié, notamment avec fermeture intermédiaire
US4457672A (en) * 1981-03-23 1984-07-0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Fan with variable axis impeller
US5035398A (en) * 1990-04-11 1991-07-30 Chiang Chao Cheng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smoke exhauster
KR20020017126A (ko) * 2000-08-29 2002-03-07 이기환 송풍기능을 갖춘 냉난방기
KR200278255Y1 (ko) 2002-03-29 2002-06-20 (주)씨티타워 선풍기
ES2505291T3 (es) 2009-06-28 2014-10-09 Balmuda Inc. Ventilador axial
KR20110078803A (ko) * 2009-12-31 2011-07-07 윤근수 온풍기능이 구비된 사방향 선풍기
KR101416303B1 (ko) * 2013-04-04 2014-07-09 주식회사 네프론 직립형 유동 발생기
KR101881907B1 (ko) * 2015-10-23 2018-07-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623692B1 (ko) 2015-12-29 2016-05-23 황용학 천장형 공기 조화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91153A1 (en) 2020-06-18
KR102407570B1 (ko) 2022-06-10
EP3677787A4 (en) 2021-05-05
WO2019045221A1 (ko) 2019-03-07
EP3677787A1 (en) 2020-07-08
KR20190025444A (ko) 2019-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30883U (zh) 流动发生装置
EP3165840B1 (en) Humidification device and air treatment system
CN111735140A (zh) 空气清洁器
EP3273063B1 (en) Blower
KR102188684B1 (ko) 탈착식 기능확장모듈을 구비한 송풍 장치
KR20190025443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CN107355899B (zh) 空气加湿净化器
KR20190025452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KR20190025420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CN211924537U (zh) 流动发生装置
CN111964169B (zh) 空气净化系统
CN211778078U (zh) 流动发生装置
CN112119222B (zh) 流动发生装置
CN211737491U (zh) 流动发生装置
CN115013923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20622256U (zh) 一种风扇
CN216716474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19735533U (zh) 滤网快拆结构
KR20190025451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CN219177944U (zh) 中框组件和空调器
CN217357398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7737474U (zh) 一种香氛组件及浴霸
CN21046326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951743U (zh)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CN116447687A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