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51743U -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51743U
CN215951743U CN202122168014.2U CN202122168014U CN215951743U CN 215951743 U CN215951743 U CN 215951743U CN 202122168014 U CN202122168014 U CN 202122168014U CN 215951743 U CN215951743 U CN 215951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humidifying
water
humidifica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680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680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51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51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51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包括多个依次活动套接的升降段,一个升降段固定设置,其余升降段能顺次伸展或收缩,实现升降杆的伸展或收缩;升降托盘设置有置放台,置放台用于设置加湿净化组件;升降杆的末端升降段与置放台连接,通过升降杆的伸展或收缩带动加湿净化组件下降或提升。通过外驱力实现升降杆的伸展和收缩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扰动,而且升降杆的载重也大,保证了升降机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加湿净化组件。

Description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室内机,为了方便加水,增加设置了升降机构,加湿器设置于升降机构上。在加湿器需要加水时,升降机构控制加湿器下降至加水位置,方便用户加水;然后再控制加湿器提升至空调室内机内,恢复至工作位置。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空调室内机内的加湿器为整体独立结构,升降机构带动整个加湿器下降或提升,因此必须保证升降机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而,现有适用于空调室内机上升降机构可靠性低,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升降杆采用多级套接的升降段,在通过外驱力(例如,气动)实现升降杆的伸展和收缩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扰动,保证升降机构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以解决现有升降机构可靠性低,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包括多个依次活动套接的升降段,一个升降段固定设置,其余升降段能顺次伸展或收缩,实现所述升降杆的伸展或收缩;升降托盘,设置有置放台,所述置放台用于设置加湿净化组件;所述升降杆的末端升降段与所述置放台连接,通过所述升降杆的伸展或收缩带动所述加湿净化组件下降或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净化组件,包括前述的升降机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的升降杆采用多级套接的升降段,在通过外驱力(例如,气动)实现升降杆的伸展和收缩的过程中,升降杆不会发生扰动,保证伸缩的顺利进行,而且升降杆的载重也大,保证了升降机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升降机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加设置了升降机构的加湿净化组件,可使得加湿净化组件设置于较高位置,这样,升降机构可控制升降托盘上的水盒以及设置于水盒上的加湿膜支架下降至加水位置进行加水,以及提升至工作位置,方便用户加水,而且提高了加湿净化组件安装的灵活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机构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湿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湿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湿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湿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湿净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湿膜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湿膜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组件应用于空调室内机的一种状态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组件应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种状态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本体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加湿膜支架;11、第一侧板;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一敞口卡槽;12、第二侧板;121、第二安装孔;122、第二敞口卡槽;131、第一转轴;132、第二转轴;133、卡块;1330、凸轴;1301、轴孔;141、驱动电机;142、主动齿轮;143、从动齿轮;161、第一横板;162、第二横板;163、把手结构;171、横向限位杆;172、竖向限位杆;15、刮除件;20、水盒;201、水腔;202、注水口;203、汲水口;21、水箱放置台;211、水箱限位沿;22、风道构件;221、通风孔;222、导向槽;223、扣接槽口;30、加湿膜;40、水箱;41、风道通孔;50、风扇组件;51、风扇;52、壳体;520、容纳腔;521、第一壳体;522、第二壳体;53、出风导流件;531、导流本体;532、导向结构件;533、导流口;54、引风盒;541、引风口;60、升降机构;61、升降杆;611、固定升降段;612、末端升降段;62、升降托盘;620、置放台;621、沉台结构;6210、焊接孔;622、水盒限位沿;70、装配基板;80、本体骨架;81、第一加湿口;82、第二加湿口;83、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60,包括升降杆61和升降托盘62,升降杆61包括多个依次活动套接的升降段,一个升降段固定设置,作为固定升降段611;其余升降段能顺次伸展或收缩,实现升降杆61的伸展或收缩;升降托盘62设置有置放台620,置放台620用于设置加湿净化组件;升降杆61的末端升降段612与置放台620连接,通过升降杆61的伸展或收缩带动加湿净化组件下降或提升。
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60的升降杆61采用多级套接的升降段,在通过外驱力(例如,气动)实现升降杆61的伸展和收缩的过程中,升降杆61不会发生扰动,保证伸缩的顺利进行,而且升降杆61的载重也大,保证了升降机构60的稳定性,提高了升降机构6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加设置了升降机构60的加湿净化组件,可使得加湿净化组件设置于较高位置,这样,升降机构60可控制升降托盘62上的水盒20以及设置于水盒20上的加湿膜支架10下降至加水位置(如图5所示)进行加水,以及提升至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方便用户加水,而且提高了加湿净化组件安装的灵活性。
可选地,升降机构60,还包括扭力传感器(未示出),设置于升降杆61,用于检测升降杆61在伸展或收缩过程中的阻力。扭力传感器采用市售产品。
可选地,扭力传感器设置于升降杆61的末端升降段612。保证在下降或提升的整个升降过程中均可有效检测升降杆61的扭力,以判断升降杆61是否遇到阻力。本实施例中,当扭力传感器的输出信息值大于预设扭力值时,即控制升降机构60停止下降或提升,并发出警示。避免升降杆61在下降或提升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强行继续运行导致的自身损坏以及可能导致的水盒20和加湿膜支架10掉落带来的损失和人员伤害等。
可选地,如图1所示,置放台620的台面上设置有沉台结构621,升降杆61的末端升降段612固定设置于沉台结构621;且沉台结构621与升降杆61的固定升降段611相适配。尽量减小升降杆61在收缩状态时的高度,减小加湿净化组件的高度,进一步小型化设置,扩展所适用场景。如图12所示,沉台结构621设置于置放台620台面的一角处。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沉台结构621的底面上设置有焊接孔6210,且焊接孔6210的尺寸大于升降杆61的末端升降段612的尺寸;末端升降段612插入焊接孔6210,并在两者之间的焊缝之间填充焊剂,通过焊接将末端升降段612固定连接至升降托盘62。连接强度大,可靠性高。
可选地,置放台620的边沿设置有水盒限位沿622。水盒限位沿622与置放台620的台面构建出与水盒20的放置底面适配的水盒20放置区域。
可选地,升降托盘62的截面呈倒梯形,倒梯形的大端面作为置放台620的台面。
可选地,升降托盘62的底面呈曲面。减少棱角,避免在下降过程中与外部物体的磕碰。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机构60还包括多个重力传感器(未示出)和控制模块(未示出),多个重力传感器设置于升降托盘62的置放台620的水盒放置区域;控制模块获取多个重力传感器的各自对应的重力值,并获得每一重力值与预设重力值的差值;当任一差值大于预设差值时,发出警示。用于监控升降托盘62上的水盒20放置状态,水盒20放置后,水盒20覆盖多个重力传感器并对重力传感器施加一定重力,从而检测出水盒20对水盒放置区域的不同区域施加的重力,并获取各实际重力值与理论预设重力值的差值来判断水盒20放置区域受理是否均匀。当任一差值大于预设差值时,说明水盒20没有平衡地放置于升降托盘62上,出现升降托盘62台面受力不均,此时,发出警示,提醒使用者对水盒20的放置状态进行调整。
可选地,多个重力传感器设置于水盒放置区域的边缘。例如,放置区域的四个角和/或四个侧边。可选地,多个重力传感器均匀设置于水盒放置区域的边缘。
本公开实施例的升降机构中,置放于升降托盘62上的加湿净化组件可以采用现有加湿净化设备,也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设置部分加湿净化组件的部件,以减轻其载重,减少了提升重力,降低能耗,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合图1至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加湿净化组件,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升降机构60。
本公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组件增加设置了升降机构60的加湿净化组件,可使得加湿净化组件设置于较高位置,这样,升降机构60可控制升降托盘62上的水盒20以及设置于水盒20上的加湿膜支架10下降至加水位置进行加水,以及提升至工作位置,方便用户加水,而且提高了加湿净化设备安装的灵活性。本公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组件适用于空调室内机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至图7所示,加湿净化组件还包括装配基板70、加湿净化机构和风扇组件50,装配基板70固定设置;升降机构60的固定部设置于装配基板70。加湿净化机构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净化处理;加湿净化机构设置于升降机构60的升降托盘62。风扇组件50用于将经过加湿净化机构处理后的净化空气引出;风扇组件50固定设置于装配基板70。升降机构60的升降杆61伸展带动加湿净化机构下降;升降机构60的升降杆61收缩带动加湿净化机构提升至初始位置(工作位置)时,加湿净化机构与风扇组件50配合。本实施例中,仅将加湿净化机构设置于升降机构60的升降托盘62上,升降机构60仅需要下降或提升加湿净化机构,减少了提升重力,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加湿净化机构包括加湿膜支架10、水盒20、加湿膜30和水箱40,水盒20设置有水腔201和与水腔201连通的注水口202和汲水口203;注水口202用于接入水源;加湿膜支架10上设置有循环装配结构;加湿膜支架10设置于水盒20且通过汲水口203伸入水腔201,使得循环装配结构的循环路径位于水腔201内;加湿膜30设置于循环装配结构上,使加湿膜30可被循环传动;水箱40具有注水结构,以注水结构与注水口202适配连通的方式,将水箱40放置于水盒20上。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组件中,加湿膜30设置于循环装配结构上,构建为环形加湿膜,且呈扁平状环形;在循环装配结构的带动下加湿膜30能够动态循环传动,加湿膜30循环传动进入水盒20汲水,然后传动出经过风路时,气流流经加湿膜30,带走加湿膜30上的部分水分的同时,还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等异物截留下来,对空气起到加湿净化作用。加湿膜支架10的一端通过汲水口203伸入水腔201,使得循环装配结构的一端位于水腔201内,即加湿膜30呈立式设置于水盒20的汲水口203上,风路位于水盒20的上方,并经过加湿膜30,结构紧凑,可减小加湿净化组件的体积,而且加湿膜30结构重量轻,无耗材,适用于空调室内机。且适用于空调室内机时,不会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保持外观的美观,保证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中,空气需要流经加湿膜30以被加湿净化,故,加湿净化组件上构建有风路,以保证空气流经加湿膜30。风路的构建方式不限定,依据加湿净化组件的结构布局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加湿膜支架10上的循环装配结构为实现加湿膜30可被循环传动的结构组件。循环装配结构具有循环驱动端,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循环装配结构转动,以带动其上的加湿膜30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净化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循环装配结构的循环驱动端连接。其中,驱动机构实现驱动循环驱动端(例如,第二转轴132)旋转,依据实际需求确定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形式。
可选地,如图7所示,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41、主动齿轮142和从动齿轮143,主动齿轮142设置于驱动电机141的输出轴;从动齿轮143设置于循环装配结构的循环驱动端(例如,下述的第二转轴132的轴端),且与主动齿轮142啮合连接。该驱动机构的设置,便于加湿膜支架10与驱动电机141的分离,则可在不拆卸驱动电机141的前提下对加湿膜支架10进行拆卸,方便了加湿膜支架10的拆卸,便于对加湿膜30的维护,例如,清洁或更换等维护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所示,循环装配结构包括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和驱动机构,第一转轴131和第二转轴132呈设定距离且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加湿膜支架上;加湿膜30呈环形并套设于第一转轴131和第二转轴132;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轴132(作为主动转轴)的轴端连接,用于驱动该第二转轴132转动。第一转轴131作为作为从动转轴,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转轴132转动,从而带动加湿膜30传动,进而带动从动转轴转动,实现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132的轴端即为循环驱动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31和第二转轴132的转动连接方式不限定,实现转动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所示,加湿膜支架10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卡块133,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固定设置,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距第一设定距离。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与第一安装孔111相对的第二侧板1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21;卡块133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内,且具有凸出于所在的第一侧板11或者第二侧板12的内壁面的凸轴1330;第一转轴131和/或第二转轴132的轴向长度与第一设定距离相同,且第一转轴131和/或第二转轴132的端部具有轴孔1301,轴孔1301可转动地设置于卡块133的凸轴1330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31和/或第二转轴132的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只要将卡块133由所在的第一安装孔111或第二安装孔121拆卸下来,第一转轴131和/或第二转轴132即可脱离加湿膜支架10,进一步将加湿膜30从转轴上拆卸下来,便于对加湿膜30的维护,例如,清洁或更换等维护操作。
第一转轴131和第二转轴132均可采用上述的卡块133结构转动连接,当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二转轴132的第一轴端驱动连接时,可以将卡块133设置于驱动电机141的输出端上,第二转轴132的第一轴端与卡块133插接。驱动电机141带动卡块133转动,卡块133进而传递给第二转轴132。当然,不限于上述的驱动连接方式。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侧板1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敞口卡槽112;第二侧板1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21,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敞口卡槽122;第一转轴131的两端分别通过卡块133的凸轴1330可拆卸地设置于相应侧的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21;第二转轴13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相应侧的第一敞口卡槽112和第二敞口卡槽122内。本实施例中,在拆卸第一转轴131的过程中,当卡块133的凸轴脱出第一转轴131的时,第一转轴131失去支撑,此时第二转轴132的两端仍挂持于第一敞口卡槽112和第二敞口卡槽122内,便于拆卸的同时还避免了第一转轴131的掉落。在拆卸第一转轴131后,再将第二转轴132从第一敞口卡槽112和第二敞口卡槽113上脱出,进而完成加湿膜30的拆卸。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相对固定设置方式包括:增加设置横板,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且平行地设置于横板的两端。横板即作为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固定支撑,也可以方便加湿膜支架10的拿取。
可选地,横板包括第一横板161和第二横板162,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第一端设置于第一横板161的两端,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横板162的两端。即,第一侧板11、第一横板161、第二侧板12和第二横板162顺次首尾相接构建成方形框架。循环装配结构设置于方形框架上。
可选地,第一横板16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把手结构163。方便加湿膜支架10的拿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膜支架10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可拆卸地设置于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路径的两侧。限定出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空间,避免气流流经加湿膜30时在气流的带动下偏离循环传动路径,导致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失效。
可选地,限位结构包括多个横向限位杆171,每两个横向限位杆171作为一组,分别设置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内侧面;且每一组的两个横向限位杆171设置于加湿膜30的两侧。
可选地,限位结构还包括多个竖向限位杆172,沿加湿膜30的传动方向设置于水盒20侧的循环传动路径的端部。与横向限位杆171配合构建出循环传动空间。
在加湿净化工作过程中,空气沿风路流经加湿膜30,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同时,并将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等异物截留下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加湿膜30的表面上会粘附有异物,为了避免异物进入水盒20对水体造成污染,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膜支架10还包括刮除件15,设置有刮除端,以刮除端与加湿膜30的表面抵触的方式,将刮除件15设置于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路径上,在加湿膜30返回水盒20进行汲水之前将粘附于其表面的异物刮除。避免二次污染。
可选地,刮除件15设置于加湿膜30循环传动进入水盒20侧,且靠近水盒20。即,在加湿膜30进入水盒20汲水之前,将其上粘附的异物刮除,有效避免异物的二次污染。
可选地,刮除件15包括橡胶刮片,其两端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的内侧壁面上。拆卸设置方式可以采用前述的卡扣结构件,其中,将卡扣的凸轴与橡胶刮片的两端插接固定。
可选地,加湿膜支架10还包括竖向固定结构,设置于加湿膜支架10的位于水盒20侧的端部,刮除件15卡设于竖向固定结构的端部。本实施例中,该竖向固定结构可与前述的竖向限位杆172结合为一体,用来设置刮除件15的同时,还与横向限位杆171配合构建出循环传动空间。
本公开实施例中,加湿膜30上能形成一层水膜,以对流经的空气进行加湿净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膜30上具有网孔。在加湿膜30进入水盒20汲水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从水中升起时网孔上会挂持一层水膜,从而使得加湿膜30上形成一层水膜,在气流流经水膜时,水膜被吹破,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颗粒物等污染物被水膜以及加湿膜30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同时,网孔处破裂的水膜形成小水滴随气流流动蒸发呈水蒸气,从而起到加湿作用。
可选地,加湿膜30采用具有网孔的硅胶网。硅胶网具有更好的柔韧性,且表面张力适宜,在其表面形成的水膜稳定。
可选地,网孔的孔径为1mm~3mm。依据应用环境确定网孔的孔径。可选地,网孔的孔径为2mm。适用于家居环境。
本公开实施例中,水盒20上的汲水口203的形状与加湿膜支架10的截面形状一致。可选地,汲水口203的形状呈方形。
本公开实施例中,水盒20直接为加湿膜30提供水源,且水盒20内的水不宜过深,只要加湿膜30进入水盒20内汲取到水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水盒20上设置有水箱放置台21,水盒20的注水口202由水箱放置台21露出。水箱40的注水结构与水盒20的注水口202适配连接,能够实现在水盒20内的水量减少至下限值时,自动注水保证水腔201内的水量适量。
可选地,水箱放置台21形成于水盒20的外壁上。可选地,水箱放置台21形成于与汲水口203位于同侧的壁面上。本实施例中,加湿膜支架10呈立式设置于水盒20的汲水口203上,水箱40与加湿膜支架10并排设置于水盒20的一侧(即工作状态时,水盒20的上侧),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在相同安装空间内,水盒20和加湿膜支架10的结构紧凑性为水箱40提供了更大的安装空间,使水箱40的容积变大,延长了加水间隔。
本实施例中,水箱40设置于水盒20的水箱放置台21上,与加湿膜支架10位于同侧,因此,水箱40上构造有风道通孔41,以形成风路。可选地,水箱40构建为“回”字形,中间的“口”字部分作为风道通孔41。方便空气流过,还提供了水箱40的抓持结构,设计巧妙,布局紧凑,且不影响气流的流动。
可选地,水箱放置台21的边沿上设置有水箱限位沿211。水箱限位沿211与水箱放置台21的台面构建出与水箱40的端部适配的放置区域。对水箱4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保证水箱40稳定地放置,避免安全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盒20还包括风道构件22,风道构件22上构造有风路;风道构件22设置于水盒20的汲水口203上,且使加湿膜30能够遮挡于风道构件22的风路。风道构件22形成风路的同时,还可为加湿膜支架10提供支撑。
可选地,风道构件22包括两端均呈敞口的筒体;筒体的第一端敞口设置于水盒20的汲水口203上,与水腔201连通;筒体的相对侧壁上分别设置有通风孔221,两个相对的通风孔221之间形成风路。加湿膜支架10设置于筒体内且加湿膜30能够遮挡风路。本实施例中,筒体的截面形状与汲水口203的形状一致,例如,筒体的截面形状呈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水盒20呈“L”形,L形水盒20的竖直部作为风道构件22,水平部设置有水腔201,且水平部表面作为水箱40放置平台。本实施例的L形水盒20的结构,使得水箱40放置后,水箱40的一侧侧壁可与风道构件22的一侧侧壁接触,对水箱40起到一定的支撑,增强水箱40稳定性。且将水箱40和水盒20装配后呈方体,结构稳定。
本实施例中,加湿膜支架10由风道构件22的筒体的第二敞口插入并限位。
可选地,加湿膜支架10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一横板161和第二横板162,第一横板161扣接至风道构件22的筒体的第二敞口,第二横板162置于水盒20的底面。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沿加湿膜支架10插入方向上,风道构件22的筒体的相对的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导向槽222,导向槽222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配合。为加湿膜支架10提供插入导向的同时,还可对其进行限位,保持加湿膜支架10的稳定。
可选地,如图10所示,风道构件22的筒体的第二敞口上形成与第一横板161适配的扣接槽口223。第一横板161扣接至该扣接槽口223上,即保证稳定性又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水箱40的一侧外壁与加湿膜支架10上的风道构件22相接触设置,使得水箱40的风道通孔41与风道构件22上的通风孔221对接连通,构建出风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加湿净化组件还包括风扇组件50,用于将经过加湿膜30净化处理后的净化空气引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加湿净化组件还包括风扇组件50,用于将经过加湿膜30净化处理后的净化空气引出。
可选地,如图7所示,风扇组件50包括风扇51、壳体52和出风导流件53,风扇51设置于加湿膜30的出风侧的风路上;壳体52设置有容纳腔520以及与容纳腔520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扇51设置于壳体52的容纳腔520内;出风导流件53设置于壳体52的出风口上,以将净化空气导流至设定出风方向。本实施例中,设定出风方向依据加湿净化组件的适用场景确定。例如,加湿净化组件适用于空调室内机上,则设定出风方向为朝向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口方向。
可选地,壳体52包括第一壳体521和第二壳体522,第一壳体521和第二壳体522扣合构建为壳体52;第一壳体521上设置有进风口,与水盒20的风道构件22的通风孔221连通;第二壳体522上设置有出风口,与出风导流件53连通。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为了示出风扇51等结构件未示出第一壳体521。
可选地,出风导流件53,包括:导流本体531和导向结构件532,导流本体531呈两端开口的筒体,第一端与所述壳体52的出风口连通;导向结构件532活动地设置于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能够在封堵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的第一位置和让开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结构件532的出风方向与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的出风方向一致或不同。如图6和图7所示的为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图;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为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图。
可选地,在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一位置时,出风导流件53上还设置有可开合的出气口(图未示),该出气口的出风方向不同于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出风方向。实现加湿净化组件不同的出风方向。例如,该出气口的出风方向与空调室内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一致。在加湿净化组件应用至空调室内机上时,在独立加湿净化模式下,加湿净化空气经由该出气口直接排出至室内。导向结构件532的目的为构建出壳体52的出风口至出风导流件53的设定出风方向的通道,不限定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导向结构件532还可呈“C”形,其通过壳体52的第一壳体521的部分壁面来共同构建出通道。
可选地,导向结构件532呈一端敞口的筒体,侧壁上设置有导流口533;导向结构件532扣设于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一位置时,底壁封堵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位置时,底壁远离第二端以露出导流口533。如图7所示,导向结构件532呈长方体,敞口端口为长方形,与该长方形敞口端邻接的一侧长方形侧边缺失构成导流口533。
可选地,如图7所示,风扇组件50还包括引风盒54,呈敞口盒体;敞口端与壳体52的进风口侧的侧壁扣接;盒体的底壁与水盒20的出风侧面(例如,风道构件22的出风侧外壁)连接,且与水盒20的风路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由引风口541。例如,与风道构件22上的通风孔221对应的盒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引风口541,使经过加湿膜30加湿净化处理后的空气被引入引风盒54内,并经由风扇51和出风导流件53排出。
可选地,如图7所示,加湿膜支架10上用于驱动循环装配结构的驱动电机141固定设置于引风盒54上。以在下述的设置升降机构60的加湿净化组件中,驱动电机141可不下降至加水位置,减少升降机构60需要提升的重力,减小能耗。同时,驱动电机141不会经常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稳定性。
结合图12至图14所示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组件适用于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图,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独立空调调温模式、加湿净化调温模式和独立加湿净化模式,增加空调室内机的功能性,提高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加湿净化组件中,风扇组件50中的出风导流件53能够将加湿净化空气导流至朝向室内机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组件50的出风导流件53的导向结构件532沿与室内机进风口所在侧板垂直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导流本体531的第二端敞口上;且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一位置时,其不超出空调本体的进风口所在侧板的外表面,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结构件532向外移动,导流口533露出且朝向室内机进风口侧。从而将经过加湿净化组件处理后的加湿净化空气朝向室内机进风口流动,从而被带入空调室内机,进而经由室内机出风口吹出,使得加湿净化空气更快地扩散至室内,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净化。
可选地,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一位置,出风导流件53还设置有出气口,且该出气口位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侧,使得该出气口的出风方向与室内机出风方向一致。即,在一些情况下,例如,空调室内机运行独立加湿净化模式时,可控制加湿净化组件的由该出气口出风,直接吹向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净化组件包括装配基板70,装配基板70与空调室内机的背板固定连接。以将加湿净化组件与空调室内机组装成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净化组件包括风扇组件50,其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本体骨架80上。风扇组件50包括风扇51,风扇51采用贯流风扇51,因此,在现有空调室内机本体骨架80上的换热贯流风扇安装腔83的左侧分隔出加湿净化组件的贯流风扇51的安装腔(同容纳腔520)或者,将室内机本体骨架上的换热贯流风扇安装腔83的轴向程度适当延长设置。方便风扇组件50的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本体骨架80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一加湿口81,与出风导流件53的导向结构件532相适配。结合图12和图14所示,导向结构件532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结构件532由第一加湿口81上升露出导流口533。
在出风导流件53上设置有出气口时,在本体骨架80的对应位置上设置于第二加湿口82。如图14所示,第二加湿口82对应于出风导流件53的出气口,且位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用于构建容纳风扇51的容纳腔520的第一壳体521可以形成于本体骨架80上。
在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为加湿净化调温模式时,控制导向结构件532向外移动露出导流口533。经加湿净化处理后的空气排出至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口处,并被带入空调室内机内部,再由室内机出风口排出。
在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为独立加湿净化模式时,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功能不启动,仅控制启动加湿净化组件。此时,控制出风导流件53上的出气口以及空调室内机上的加湿口81打开,加湿净化空气经由该出气口直接排出至室内。当然,也可以控制导向结构件532向外移动露出导流口533,加湿净化空气由导流口533排出。还可以同时控制加湿口81和导流口533均开启,加湿净化空气由加湿口81和导流口533排出,增加出气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净化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速率。以调整加湿膜30上汲取的水量,进而可调整加湿量。依据具体采用的加湿膜30的结构确定循环传动速率与加湿量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加湿量的调节。
可选地,加湿膜30为网状结构,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速率与加湿量成正相关。即,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速率越快,加湿量越大。
可选地,加湿膜30为具有吸附功能的膜,例如,海绵,无纺布等;则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速率与加湿量呈负相关。
可选地,循环装配结构包括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和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41时,控制模块还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41的转速。通过控制驱动电机141的转速进而调节加湿膜30的循环传动速率。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降杆,包括多个依次活动套接的升降段,一个升降段固定设置,其余升降段能顺次伸展或收缩,实现所述升降杆的伸展或收缩;
升降托盘,设置有置放台,所述置放台用于设置加湿净化组件;
所述升降杆的末端升降段与所述置放台连接,通过所述升降杆的伸展或收缩带动所述加湿净化组件下降或提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扭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升降杆,用于检测所述升降杆在伸展或收缩过程中的阻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升降杆的末端升降段。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置放台的台面上设置有沉台结构,所述升降杆的末端升降段固定设置于所述沉台结构;且所述沉台结构与所述升降杆的固定升降段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置放台的边沿设置有水盒限位沿。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托盘的截面呈倒梯形,倒梯形的大端面作为置放台面;
或者,所述升降托盘的底面呈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重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升降托盘的置放台的台面的外围;
控制模块,获取多个所述重力传感器的各自对应的重力值,并获得每一重力值与预设重力值的差值;当任一差值大于预设差值时,发出警示。
8.一种加湿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装配基板,固定设置;所述升降机构的固定部设置于所述装配基板;
加湿净化机构,用于对空气进行加湿净化处理;所述加湿净化机构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托盘;
风扇组件,用于将经过加湿净化机构处理后的净化空气引出;所述风扇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装配基板;
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杆伸展带动所述加湿净化机构下降;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杆收缩带动所述加湿净化机构提升至初始位置时,所述加湿净化机构与所述风扇机构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净化机构,包括:
水盒,设置有水腔和与所述水腔连通的注水口和汲水口;所述注水口用于接入水源;
加湿膜支架,设置有循环装配结构;所述加湿膜支架设置于所述水盒且通过所述汲水口伸入所述水腔,使得所述循环装配结构的部分循环路径位于所述水腔内;
加湿膜,设置于所述循环装配结构上,使所述加湿膜可被循环传动;
水箱,具有注水结构;以所述注水结构与所述注水口适配连接的方式,将所述水箱设置于所述水盒上。
CN202122168014.2U 2021-09-08 2021-09-08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Active CN215951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68014.2U CN215951743U (zh) 2021-09-08 2021-09-08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68014.2U CN215951743U (zh) 2021-09-08 2021-09-08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51743U true CN215951743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428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68014.2U Active CN215951743U (zh) 2021-09-08 2021-09-08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517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107477675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151147B1 (ko) 드론을 이용한 미세먼지 제거 시스템
KR102560978B1 (ko) 가습겸용 공기청정기
JP2014066445A (ja) 加湿装置
KR20160090222A (ko) 휴대용 에어워셔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51743U (zh) 用于加湿净化组件的升降机构和加湿净化组件
CN21809625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5773553A (zh) 加湿净化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15773552A (zh) 加湿膜支架、加湿净化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395545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0789810B1 (ko) 환기장치
CN111006324B (zh) 空调内机
CN211290303U (zh) 一种新风净化装置及其空调器
JP4660032B2 (ja) 加湿機
CN107504587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229933Y1 (ko) 고청정 항온 항습 환기장치
CN111928352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6845098U (zh) 用于空气净化器的壳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
KR101211278B1 (ko) 환기 청정 장치
KR20200086164A (ko) 가습청정기
CN220624316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17357393U (zh) 水洗净化装置、空调器
CN213272960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