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8078U - 流动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动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8078U
CN211778078U CN201890001148.9U CN201890001148U CN211778078U CN 211778078 U CN211778078 U CN 211778078U CN 201890001148 U CN201890001148 U CN 201890001148U CN 211778078 U CN211778078 U CN 211778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flow
guid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14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昌勋
崔硕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8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80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2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动发生装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吸入部,吸入空气;风扇,沿轴向导入从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风扇罩体,设置有风扇,引导从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盖,包围风扇和风扇罩体。风扇罩体可包括:罩体板,支撑风扇;引导壁,从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与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与盖之间,使通过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部,设置于引导壁的外周面,排出通过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

Description

流动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流动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流动发生装置被理解为是通过驱动风扇来产生空气流动,并向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吹送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装置。通常,称作“电风扇”。这种流动发生装置主要配置于诸如住宅或办公室的室内空间,并可以在像夏天一样炎热的天气使用,以向使用者提供凉爽和舒适感。
关于这种流动发生装置,在以往提出了如下的现有文献的技术。
现有文献1
1.公开号(公开日期):10-2012-0049182(2012年5月16日)
2.发明名称:轴流式风扇
现有文献2
1.公开号(公开日期):10-2008-0087365(2008年10月1日)
2.发明名称:电风扇
根据所述现有文献1、2的装置包括用于安放在地面上的支撑台、从所述支撑台向上方延伸的支架(Leg)以及与所述支架的上侧结合的风扇。所述风扇由轴流式风扇构成。若所述风扇驱动,则空气从装置的后方朝向风扇被吸入,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向装置的前方吐出。
根据现有文献1、2,所述风扇向外部露出。在现有文献2的装置中,出于安全原因而设置有包围风扇的外侧的安全盖,但是仍然存在使用者的手指通过安全盖与风扇接触的隐患。并且,当在安放装置的空间中灰尘量多时,由于灰尘会通过所述安全盖堆积于风扇,因此存在装置容易变脏的问题。
另外,根据现有文献1、2的装置,从单纯地产生空气流动并向使用者供给的方面来看,当在污染度高的空间使用装置时,可能会有损使用者的健康。
并且,在像冬天一样的设置空间的温度稍低的环境中,由于无需使用现有文献1、2的装置,因此需要将该装置保管到来年夏天。从而,存在装置的使用性下降的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由风扇沿轴向导入并径向吐出的空气,顺畅地流向吐出部的流动发生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吸入部,吸入空气;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所述风扇罩体可包括: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周面,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
所述吐出部可沿所述风扇罩体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和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中至少一个流路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
在所述引导壁的一侧可形成有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所述罩体板倾斜地延伸。
所述第一倾斜部可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之间的区域。
在所述引导壁的另一侧可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被切割为在第二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述罩体板倾斜。
所述第二倾斜部可位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与所述吐出部之间的区域。
所述风扇罩体还可以包括流动引导部,所述流动引导部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侧面,引导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的流动。
所述流动引导部可包括:流入部,使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入;以及引导件本体,沿圆周方向从所述流入部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地延伸。
在所述罩体板可形成有切开部,所述切开部与所述流动引导部对应并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流动引导部与所述切开部可一起构成所述吐出部。
所述风扇罩体还可以包括吐出引导部,所述吐出引导部从所述罩体板的另一面凸出并从所述罩体板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
所述吐出引导部可配置于所述吐出部的出口侧。
所述引导壁可与所述风扇的外周面曲率对应地形成为带有弧度。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下部模块,与支架连接;以及上部模块,配置于所述下部模块的上侧,所述下部模块和所述上部模块可分别包括:吸入部,吸入空气;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所述上部模块和所述下部模块各自的风扇罩体可包括: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周面,用于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
所述上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可从所述上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罩体板向上侧凸出形成,所述下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可从所述下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罩体板向下侧凸出形成。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和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
在所述上部模块和所述下部模块各自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的一侧可形成有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地延伸。
在所述上部模块和所述下部模块各自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的另一侧可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被切割为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风扇罩体的引导壁,能够容易地将由风扇沿轴向导入并沿径向吐出的空气引向吐出部。
另外,引导壁与风扇的外周面曲率对应地形成为带有弧度,由此引导壁能够使流动阻力变为最低并引导从风扇吐出的空气。
另外,第一风扇流路和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由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降低产生的噪音。
另外,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与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与盖之间,因此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大于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由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降低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引导壁的一侧形成有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部,而在另一侧形成有倾斜地切割的第二倾斜部,由此可具有通过第一风扇流路和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的流动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流动引导部包括沿圆周方向从流入部向罩体板倾斜地延伸的引导件本体,由此能够将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逐渐向下方引导并引导至切开部。由此空气流动在保持圆周方向的旋转力的状态下向吐出部吐出。
另外,能够容易地将通过吐出引导部向吐出部吐出的空气的方向从圆周方向变更为径向外侧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和上部风扇的结构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轮毂(Hub)安置部的下部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在轮毂安置部结合有上部马达的状态的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俯视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orifice)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在上部节流部件设置有旋转马达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旋转马达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和第二支撑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装置和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装置和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4和图25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26和图27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28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状态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固定的部分 F和旋转的部分R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朝向前方吐出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通过向左侧方向旋转来向左侧吐出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通过向右侧方向旋转来向右侧吐出空气的状态的图。
图3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图33所示的本体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6是示出图35所示的本体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8是示出图37所示的本体的内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会更加明确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仅为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示例性地提供,本实用新型可以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不同地通过以多种方式变形来实现。另外,为了有助于理解,没有按实际比例示出附图,一部分构成要素的尺寸可以被夸大。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线切开的剖视图。
本体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10包括本体 20,所述本体20设置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部21、23和用于吐出空气的吐出部25、27。
第一吸入部和第二吸入部
所述吸入部21、23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上部的第一吸入部21 和设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下部的第二吸入部23。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可流向下方并向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吐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可流向上方并向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吐出。所述本体20 的“中央部”可以是指以所述本体20的上下方向为基准的中央部分。
第一吐出部和第二吐出部
所述吐出部25、27可配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中央部。所述吐出部25、 27可包括:第一吐出部25,用于吐出从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以及第二吐出部27,用于吐出从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所述第一吐出部25位于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上侧。
并且,所述第一吐出部25可朝向第二吐出部27的方向吐出空气,所述第二吐出部27可朝向所述第一吐出部25的方向吐出空气。换句话说,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第一空气流动和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第二空气流动可以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流动。
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空气和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空气可沿所述本体20的侧方或径向流动。可将供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空气流动的流路称作“第一吐出流路26”,可将供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空气流动的流路称作“第二吐出流路28”。并且,可将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第二吐出流路28合起来称作“吐出流路”。
定义方向
下面,对方向进行定义。以图1、2为基准,可将纵向定义为“轴向”或“上下方向”,而将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横向称作“径向”。
支架
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20的下侧的支架30。所述支架30可从所述本体20向下方延伸而与底座50结合。所述底座50是安放在地面上的结构,发挥支撑所述本体20和支架30的功能。
所述支架30包括与所述底座50相结合并沿上方延伸的支架本体31。并且,所述支架30还包括从所述支架本体31向上方延伸的支架延伸部33、 35。所述支架延伸部33、35包括从所述支架本体31向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架延伸部33以及从所述支架本体31向另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架延伸部35。所述第一支架延伸部33和第二支架延伸部35可与所述本体20的下部相结合。作为一例,所述支架本体30和第一支架延伸部33、第二支架延伸部35 可具有“Y”形状。
但是,所述支架本体30和第一支架延伸部33、第二支架延伸部35 的形状可以不限定于此。
例如,支架延伸部也可以由三个以上构成。并且,所述支架延伸部也可以构成为三脚架形态的支撑件。
作为另一例子,也可以省略支架延伸部而仅具备一字形状的支架本体。
作为另一例子,也可以省略所述支架本体而从底座向上方延伸多个支架延伸部。
<上部模块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本体20包括上部模块100以及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下侧的下部模块200。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可沿上下方向层叠。
上部风扇和上部风扇罩体
所述上部模块100包括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上部风扇130以及供所述上部风扇130设置的上部风扇罩体150。
所述上部风扇130可包括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的离心风扇。作为一例,所述上部风扇130可包括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
上部风扇罩体150可包括引导结构,所述引导结构支撑所述上部风扇130 的下侧,并用于将因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动引向所述第一吐出部25。
第一空气处理装置
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可设置有第一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装置为了调节或净化通过所述上部模块100流动的空气而动作。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装置可包括用于去除被吸入的空气中的浮游微生物的离子发生器179。
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设置于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设置的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所述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设置于引导壁153。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设置于所述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并向第一风扇流路138a露出。由此,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作用于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来发挥除菌功能。
上部马达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通过与所述上部风扇130连接来提供驱动力的上部马达170。在所述上部马达170的上部设置有上部马达轴171。所述上部马达轴171可从所述上部马达170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上部马达170可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下侧,所述上部马达轴171可配置为贯通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和所述上部风扇130。
锁定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与所述上部马达轴171结合的锁定部175。所述锁定部175配置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轮毂131a的上侧,并引导所述上部马达170使其固定于所述上部风扇130。
马达减震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可以包括在所述上部马达170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 150之间进行减震的马达减震器173a、173b。所述马达减震器173a、173b可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马达减震器173a、173b中的上部马达减震器173a可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上侧来支撑所述上部马达轴171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多个马达减震器173中的下部马达减震器173b可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 150的下侧来支撑所述上部马达轴171的其他部分,并能够介于所述上部马达170的一面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底面之间。
上部盖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配置为包围所述上部风扇130和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上部盖120。详细地说,所述上部盖120可包括盖流入部121,所述盖流入部121形成开口的上端部并供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流入。并且,所述上部盖120还包括具有开口的下端部的盖排出部125。穿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盖排出部125流向第一吐出流路26。
所述盖排出部125可形成为其大小大于所述盖流入部121的大小。因此,所述上部盖120可以是上端部和下端部开放的、端部被切除的圆锥形。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可以以沿圆周方向逐渐扩散的方式流动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容易吐出。
显示盖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安置于所述上部盖120的上部的显示盖110。所述显示盖110包括形成空气流路的盖栅格112。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盖栅格112的开放的空间流向下方。
第一预过滤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被所述显示盖110支撑的第一预过滤器105。所述第一预过滤器105可包括过滤器框架106以及与所述过滤器框架106结合的过滤器构件107。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中的杂质可由所述第一预过滤器105来过滤。
顶盖和顶盖支撑部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与所述显示盖110的上侧结合的顶盖支撑部103以及安放于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上侧的顶盖101。所述顶盖支撑部103 可向所述显示盖110的上侧凸出。可理解为所述第一吸入部21由所述顶盖支撑部103与所述显示盖110之间的空间形成。
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中央部与所述显示盖110的中央部结合,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底面可从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为带有弧度。根据这种顶盖支撑部103的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可沿所述顶盖支撑部103的底面引向所述显示盖110的盖栅格112侧。
在所述顶盖101的上部可设置有可供使用者的输入指令的输入部。并且,在所述顶盖101的内部可设置有显示器PCB。
上部空气引导件
所述上部模块100还包括上部空气引导件180,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 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下侧,用于将通过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空气引向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构成为支撑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并且,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包括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结合的第一引导结合部151b(参照图6)。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一引导结合部151b紧固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第一罩体紧固部183。
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是中空的板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包括:中央部180a,供所述上部马达170插入;边框部180b,形成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外周面;以及引导延伸部180c,从所述中央部180a 朝向所述边框部180b向外侧径向延伸。
所述引导延伸部180c可从所述中央部180a朝向所述边框部180b延伸为向下倾斜或带有向下的弧度。根据这种结构,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向下方排出的空气容易向外侧径向流动。
上部风扇的详细结构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和上部风扇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 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参照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模块100包括:上部风扇 130,用于产生空气流动;以及上部风扇罩体150,支撑所述上部风扇130,并包围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上部风扇130整体上可以是圆筒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上部风扇130 包括:主板131,结合有多个叶片133;以及轮毂131a,设置于所述主板131 的中央部并向上方凸出。在所述轮毂131a可结合有所述上部马达轴171。所述多个叶片133可沿所述主板131的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所述上部风扇1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个叶片133的上侧的侧板部135。所述侧板部135发挥固定所述多个叶片133的功能。所述多个叶片133的下端部与所述主板131结合,而其上端部可与所述侧板部135结合。
上部风扇罩体的罩体板
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包括:罩体板151,支撑所述上部风扇130的下侧;以及轮毂安置部152,设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中央部,供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轮毂131a安置。所述轮毂安置部152可以与所述轮毂131a的形状对应地从所述罩体板151向上方凸出。
引导壁
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还包括引导壁153:所述引导壁153从所述罩体板151向上方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引导壁153可在所述罩体板151的上面延伸为沿圆周方向带有弧度。另外,所述引导壁153可形成为带有与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曲率对应的弧度。
引导壁153可构成为沿圆周方向延伸并逐渐远离上部风扇130。
第一风扇流路
在所述引导壁153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有供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流动的第一风扇流路138a。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可理解为是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即,沿所述上部风扇 1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会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引导壁153的引导随着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沿圆周方向旋转的同时进行流动。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可构成为其截面积沿空气的旋转方向逐渐变大。即,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可形成为螺旋形状。可将其命名为“螺旋流动”。根据这种流动,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上部风扇130产生的噪音。
第一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15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153的一侧上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151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部154。
此时,所述引导壁153的一侧与上部风扇130的距离可大于位于所述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侧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距离。
所述向下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中的空气流动的方向对应。
第一倾斜部154与罩体板151之间的角度可以是大于0度且60以下。
根据所述第一倾斜部154的结构,可具有空气的流动截面积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第一倾斜部154可形成为与上部盖120的内侧面对应的形状。根据这种结构,第一倾斜部154可在不与上部盖120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沿圆周方向延伸。
第二风扇流路
在所述上部盖120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结合的状态下,在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上部盖120的内周面之间,可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138b。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138b可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沿空气所流动的圆周方向延伸。因此,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空气可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流动。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流动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流动截面积。由此,在空气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流向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138b的过程中,其流动截面积增加,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上部风扇130产生的噪音。
第二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153包括切割为从所述引导壁153的另一侧上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151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56。所述向下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对应。可将所述第二倾斜部156命名为切割部(cut-off)。
第二倾斜部156与罩体板151之间的角度可大于0度且60度以下。
根据所述第二倾斜部154的结构,具有空气的流动截面积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第二倾斜部156具有能够分散因沿圆周方向旋转的空气的流动与引导壁153的另一侧端部发生碰撞而施加的冲击,并能够降低因其引起的噪音的优点。
所述第一倾斜部154和所述第二倾斜部156形成所述引导壁153的两侧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154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倾斜部156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与流动引导部160之间的区域。如此,可通过在实现空气流动的转换的边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部154、第二倾斜部156,来改善空气的流动性能。
流动引导部
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还包括流动引导部160,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用于引导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空气的流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设置为从所述罩体板151上面向上方凸出。
并且,所述流动引导部160可配置于所述引导壁153的外侧面。根据这种流动引导部160的配置,能够使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第二风扇流路138b并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容易流入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内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包括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圆周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的引导件本体161。即,所述引导件本体161包括弧面或倾斜面。
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详细地说,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在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前端部形成有使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空气流入的流入部165。所述流入部165可理解为是开放的空间部。所述引导件本体161可从所述流入部165朝向所述罩体板151上面向下倾斜地延伸。
切开部
在所述罩体板151形成有切开部151a。所述切开部151a理解为是所述罩体板151的至少一部分沿上下方向被贯通而形成的部分。所述流入部165 可位于所述切开部151a的上侧。
第一吐出部
所述流动引导部160可与所述切开部151a一起限定所述第一吐出部25。即,第一吐出部25可设置于引导壁153的外周面,并位于相对于上部风扇130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吐出部25可理解为是用于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排出存在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上侧的空气流动,即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第二风扇流路138b流动的空气的排出口。因此,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流动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流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
第一吐出引导部
在所述罩体板151的底面设置有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沿径向引导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可从所述罩体板15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并可从所述罩体板151 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可配置于所述第一吐出部25的出口侧。
在所述罩体板151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板凹陷部158a。通过所述板凹陷部158a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凸出的形状。作为一例,可通过使所述罩体板151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来形成所述板凹陷部158a的方法,来构成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
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流动具有旋转的特性,从而当遇到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时,空气的流动方向可由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转换为朝向径向并排出。当然,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一起引导沿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一吸入部21朝向所述上部风扇130向下方吸入的空气被引导为朝向圆周方向,并以具有旋转力的状态通过第一吐出部25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引导,能够使所述排出的空气容易通过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并沿径向吐出。
上部马达的支撑机构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轮毂安置部的下部结构的图,图 9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轮毂安置部结合有上部马达的状态的图,图10是沿图9的X-X'线切开的剖视图。
在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下侧设置有所述上部马达170的支撑机构。在所述支撑结构可形成有供所述上部马达轴171贯通的轴贯通孔152a。所述上部马达轴171可从所述上部马达170向上方延伸,并通过贯通所述轴贯通孔152a来与所述上部风扇130结合。
支撑筋
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上部马达170的支撑筋152b。所述支撑筋152b可构成为从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且沿大致圆周方向延伸以便支撑所述上部马达170的边框部。
加强筋
所述支撑机构可包括从所述支撑筋152b沿径向延伸的加强筋152c。所述加强筋152c可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加强筋152c可沿圆周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紧固孔
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用于紧固紧固构件178的紧固孔152d。所述紧固孔 152d形成于所述轴贯通孔152a的外侧,作为一例可设置有多个。所述紧固构件178发挥将所述上部马达减震器173a和下部马达减震器173b紧固在所述上部马达170的功能,作为一例可包括螺丝钉。
详细地说,所述上部马达减震器173a可配置于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上侧,所述下部马达减震器173b可配置于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下侧。即,所述轮毂安置部152可位于所述上部马达减震器173a与所述下部马达减震器 173b之间。
所述紧固构件178贯通所述上部马达减震器173a向下方延伸,并经由所述紧固孔152d贯通所述下部马达减震器173b。并且,所述紧固构件178可贯通所述紧固孔152d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上部马达170结合。
排出孔
在所述轮毂安置部152形成有用于排出在上部马达170产生的热的排出孔152e。所述排出孔152e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排出孔152e可沿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圆周方向隔开排列。作为一例,所述多个排出孔152e可在所述轴贯通孔152a的外侧沿圆周方向排列。
上部马达和紧固构件的结合结构
所述紧固构件178可与所述上部马达170中的马达固定部170b结合。详细地说,所述上部马达170包括与所述上部马达轴171一起旋转的马达旋转部170a以及固定于所述马达旋转部170a的一侧的马达固定部170b。即,所述上部马达170包括外辊子(outer rotor)类型的马达。
所述马达固定部170b包括马达PCB170c。所述马达PCB170c可被所述支撑筋152b支撑。详细地说,所述马达PCB170c被限制在所述支撑筋152b 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所述上部马达170沿左右方向(径向)移动。
上部马达的组装方法
下面,对所述上部马达170的组装方法简单地进行说明。
把持所述上部马达170的马达旋转部170a并使所述上部马达170位于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下侧。此时,所述上部马达减震器173a和所述下部马达减震器173b可配置于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上面和底面。
然后,向上方移动所述上部马达170使得所述上部马达轴171插入到所述轮毂安置部152的轴贯通孔152a,并使所述马达PCB170c被所述支撑筋 152b支撑。
利用所述紧固构件178来紧固所述马达减震器173a、173b和所述马达固定部170b。在所述马达固定部170b可形成有能够使所述紧固构件178结合的紧固构件结合部。根据这种结构和组装方法,具有容易使所述马达PCB170c 配置于固定位置,且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能够稳定地支撑上部马达170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上部马达170的紧固结构的说明,也可以同样地应用于后述的下部马达236的紧固结构。
<下部模块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模块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下部风扇和下部风扇罩体
参照图3和图1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模块200包括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下部风扇230、以及用于设置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下部风扇罩体220。所述下部风扇230可包括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的离心风扇。作为一例,所述下部风扇230可包括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可包括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上侧结合,并用于将由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动引向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引导结构。
下部马达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通过与所述下部风扇230连接来提供驱动力的下部马达236。在所述下部马达236的下部设置有下部马达轴236a。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可从所述下部马达236向下方延伸。并且,所述下部马达236 可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可配置为贯通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和所述下部风扇230。并且,在所述下部风扇230设置有供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结合的轴结合部234(参照图16)。
锁定部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与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结合的锁定部239。所述锁定部239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轮毂231a的下侧,并引导所述下部马达236,以使其固定于所述下部风扇230。
马达减震器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在所述下部马达236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 之间进行减震的马达减震器237。所述马达减震器237可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马达减震器237中的任意一个可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 的上侧来支撑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的一部分,并可介于所述下部马达236的一面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面之间。而且,所述多个马达减震器237 中的另一个可配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侧来支撑所述下部马达轴 236a的其他部分。
下部盖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配置为包围所述下部风扇230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部盖290。详细地说,所述下部盖290包括盖流入部291a,所述盖流入部291a形成开口的下端部,并使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流入。并且,所述下部盖290还包括盖排出部291b,所述盖排出部291b 设置有开口的上端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可穿过所述盖排出部 291b流向第二吐出流路28。
所述盖排出部291b可形成为其大小大于所述盖流入部291a的大小。因此,所述下部盖290可以是上端部和下端部开放的、端部被切除的圆锥形状。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90的空气可以以沿圆周方向逐渐扩散的方式流动的同时容易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
保护构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保护构件294,所述保护构件294设置于所述下部盖290的下侧,用于阻断从加热器组件260产生的热。所述保护构件294 可以是大致圆板形状。所述保护构件294可由不会被热燃烧的不锈钢材料构成。通过所述保护构件294,向第二预过滤器295传递的所述热被阻断,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的破损。
第二预过滤器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保护构件294的下侧的第二预过滤器295。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可包括过滤器框架296以及与所述过滤器框架296结合的过滤器构件297。可由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过滤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中的杂质。可理解为所述第二吸入部23由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的下侧空间部形成。
下部空气引导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下部空气引导件210,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 设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侧,用于引导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 的空气。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是中空的板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包括:中央部210a,供所述下部马达236插入;边框部210b,形成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外周面;以及引导延伸部210c,从所述中央部210a朝向所述边框部210b向外侧径向延伸。
所述引导延伸部210c可从所述中央部210a延伸为朝向所述边框部210b 向上倾斜或带有向上的弧度。根据这种结构,可沿径向引导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通过第二吐出部27向上方排出的空气,并使其流向所述第二吐出流路28。
PCB装置
在所述引导延伸部210c的上面可设置有多个部件。所述多个部件包括 PCB装置,该PCB装置设置有用于控制流动发生装置10的主PCB215。并且,所述PCB装置还包括用于稳定地向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供给电力的调节器216。通过所述调节器216,即便输入电源的电压或频率发生变化,也能够向流动发生装置10供给恒定电压的电力。
通信模块
所述多个部件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可通过所述通信模块来与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作为一例,所述通信模块可包括WIFI(无线保真)模块。
LED装置
所述多个部件还包括LED装置。所述LED装置可构成流动发生装置10 的显示部。所述LED装置可设置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与下部空气引导件220之间,并发出规定的颜色。从所述LED装置发出的颜色可表示流动发生装置10的运转信息。
所述LED装置包括:LED PCB218,用于设置LED;以及LED盖219,设置于所述LEDPCB218的径向外侧,用于扩散从所述LED照射的光。可将所述LED盖219命名为“扩散板”。
上部空气引导件和下部空气引导件的结合结构
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与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可彼此结合。可将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合起来命名为“空气引导件装置”。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划分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换句话说,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可使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 彼此隔开。并且,所述空气引导件装置可支撑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
详细地说,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可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下侧结合。通过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结合,在空气引导件装置180、210的内部形成马达设置空间。并且,所述上部马达 170和下部马达236可容纳于所述马达设置空间。根据这种结构,可改善装置的空间使用率。
闩锁组件
所述下部盖290可设置为能够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分离。详细地说,在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可设置有闩锁结合部225b(参照图14)。并且,在所述闩锁结合部225b可结合有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下部盖290卡合的闩锁组件238a、238b。所述闩锁组件238a、238b包括插入到所述下部盖290的第一闩锁238a以及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闩锁结合部结合的第二闩锁238b。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闩锁结合部可设置于与在所述上部风扇罩体 150设置的闩锁结合部157a对应的位置。并且,关于所述第一238a、所述第二闩锁238b的说明引用对上部模块100的第一闩锁177a、第二闩锁177b的说明。
上部节流部件板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上部节流部件40,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设置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侧,用于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旋转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一部分部件。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 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40a,且可以是环形状。所述中央部240a可形成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的流路。
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旋转马达270。作为一例,所述旋转马达270可包括容易调节旋转角度的步进马达。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旋转马达270连接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可包括与所述旋转马达270结合的小齿轮272以及与所述小齿轮 272联动的齿条276。所述齿条276可具有与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 200的旋转曲率对应地带有弧度的形状。
下部节流部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下侧的下部节流部件280。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与所述支架30结合。详细地说,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两侧可与所述第一支架延伸部33和所述第二支架延伸部 35结合。因此,可理解为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是所述下部模块200中固定的构件。
齿条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可结合有所述齿条276。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 可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80a并形成为环形状。所述中央部280a可形成供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流过的流路。穿过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中央部280a的空气可通过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中央部240a。
第二空气处理装置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第二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装置为了调节或净化在所述下部模块200流动的空气而动作。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装置可发挥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装置不同的功能。作为一例,所述第二空气处理装置包括被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支撑且产生恒定的热的加热器组件260。
详细地说,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包括加热器261。所述加热器261配置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开口的中央部280a,并能够对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作为一例,所述加热器261可包括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组件26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加热器261的两侧的加热器托架263。所述加热器托架263可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结合。
辊子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设置有辊子278,所述辊子278用于引导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旋转。所述辊子278可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 280的边框部结合,且可沿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辊子278通过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底面接触来引导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旋转即自转。
支撑件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的上侧的支撑件265、267。所述支撑件265、267包括与所述加热器261的上侧结合的第一支撑件265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65的上侧结合的第二支撑件267。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可通过隔开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和所述下部风扇 230来发挥防止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产生的热对其他构件带来不利地影响的功能。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形成有进行旋转的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旋转中心部。并且,通过在所述第二支撑件267设置有轴承275,来引导旋转构件的移动。
下部风扇和下部风扇罩体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图,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 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俯视立体图。
参照图3和图12至图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模块200包括:下部风扇230,用于产生空气流动;以及下部风扇罩体220,与所述下部风扇 230的上侧结合且包围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下部风扇的详细结构
所述下部风扇230可具有整体上为圆筒形的形状。详细地说,所述下部风扇230包括:主板231,结合有多个叶片233;以及轮毂231a,设置于所述主板231的中央部并向上方凸出。在所述轮毂231a可结合有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所述多个叶片233可沿所述主板231的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所述下部风扇2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个叶片233的下侧的侧板部235。所述侧板部235发挥固定所述多个叶片233的功能。所述多个叶片233的上端部可与所述主板231结合,而其下端部可与所述侧板部235结合。
上部风扇和下部风扇的大小差异
所述上部盖120的上下高度Ho和所述下部盖290的上下高度Ho'可大致相同。根据这种结构,可使流动发生装置10的外观紧凑且设计变为优雅。
相反,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上下高度H2可小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上下高度H1。这是为了弥补仅在所述下部模块200设置的加热器组件260的高度,而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高度形成为相对小。因此,所述上部风扇130 的最大性能可大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最大性能。
作为一例,当以相同的转速驱动所述上部风扇130和下部风扇230时,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吐出的空气的吐出量可大于从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空气的吐出量。因此,可将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转速调节为大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转速,以控制为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空气量相同。最终,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排出并汇合的空气流动不会向上方或下方倾斜,而能够容易地沿径向吐出。
下部风扇罩体的详细结构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包括:罩体板221,用于支撑所述下部风扇230 的上侧;以及轮毂安置部222,设置于所述罩体板221的中央部并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轮毂231a结合。所述轮毂安置部222可与所述轮毂231a的形状对应地从所述罩体板221向下方凸出。并且,在所述轮毂安置部222a可形成有供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贯通的轴贯通孔222a。
引导壁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还包括引导壁223,所述引导壁223从所述罩体板221向下方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引导壁223可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沿圆周方向延伸为带有弧度。另外,所述引导壁223可与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曲率对应地形成为带有弧度。
引导壁223可构成为沿圆周方向延伸并逐渐远离下部风扇230。
由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高度H2小于所述上部风扇130的高度H1,因此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壁223的高度可小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 的引导壁153的高度。
第一风扇流路
在所述引导壁223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有供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流动的第一风扇流路234a。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可理解为是使空气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流路。即,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引导壁223的引导随着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沿圆周方向旋转的同时进行流动。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旋转方向逐渐变大。即,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可形成为螺旋形状。可将其命名为“螺旋流动”。根据这种流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下部风扇230产生的噪音。
第一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22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223的一侧下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221向上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部224。此时,所述引导壁223的一侧与下部风扇230的距离可大于位于所述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侧与下部风扇230的距离。
所述向上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对应。
第一倾斜部224与罩体板221之间的角度可以大于0度且60度以下。
根据所述第一倾斜部224的结构,可具有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空气的流动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第一倾斜部224可形成为其形状与下部盖290的内侧面对应。通过这种结构,第一倾斜部224可在不与下部盖290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沿圆周方向延伸。
钩和钩结合部的作用
所述罩体板221包括能够与所述下部盖290实现卡合的钩225a。所述钩225a可以是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凸出并向一方向弯折的形状,作为一例可以是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94589290000251
形状。在所述下部盖290设置有其形状与所述钩225a 的形状对应的钩结合部292b(参照图11)。关于钩225a和钩结合部292b的说明引用对上部模块100的钩157b和钩结合部127的说明。
第二风扇流路
在所述下部盖290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结合的状态下,在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下部盖290的内周面之间,可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234b。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234b可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沿空气流动的圆周方向延伸。因此,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空气可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流动。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流动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流动截面积。由此,空气在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 234b流动的过程中其流动截面积增大,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2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下部风扇230产生的噪音。
第二倾斜部
所述引导壁223包括从所述引导壁223的另一侧下端部朝向所述罩体板 221向上倾斜地切割的第二倾斜部226。所述向上倾斜的方向可与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对应。可将所述第二倾斜部226命名为切割部(cut-off)。
第二倾斜部226与罩体板221之间的角度可大于0度且60度以下。
根据所述第二倾斜部226的结构,可具有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空气的流动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效果。
另外,第二倾斜部226具有分散因沿圆周方向旋转的空气的流动与引导壁223的另一侧端部碰撞而施加的冲击,并能够降低由此产生的噪音的优点。
所述第一倾斜部224和所述第二倾斜部226形成所述引导壁223的两侧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224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倾斜部226可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与流动引导部227之间的区域。如此,可通过在实现空气流动的转换的边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部224、第二倾斜部226,来改善空气的流动性能。
流动引导部
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还包括流动引导部227,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用于引导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空气。所述流动引导部227设置为从所述罩体板22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为了便于说明,将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 的流动引导部160命名为“第一流动引导部”,将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 的流动引导部227命名为“第二流动引导部”。
并且,所述流动引导部227可配置于所述引导壁223的外侧面。根据这种流动引导部227的配置,能够使经由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容易流入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内部。所述流动引导部227包括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圆周方向向上倾斜地延伸的引导件本体228。即,所述引导件本体228包括弧面或倾斜面。
在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详细地说,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在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前端部形成有供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空气流入的流入部228a。所述流入部228a可理解为是开放的空间部。所述引导件本体228可从所述流入部228a朝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向上倾斜地延伸。
切开部
所述罩体板221形成有切开部221a。所述切开部221a可理解为是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罩体板22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部分。所述流入部228a可位于所述切开部221a的下侧。
第二吐出部
所述流动引导部227可与所述切开部221a一起限定所述第二吐出部27。即,第二吐出部27可设置于引导壁223的外周面,并可以相对于下部风扇 230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配置。
所述第二吐出部27可以理解为是用于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排出存在于所述罩体板221的下侧的空气流动,即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流动的空气的排出口。因此,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流动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流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
第二吐出引导部
在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设置有第二吐出引导部229,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用于沿径向引导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流动。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并可以从所述罩体板221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配置于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出口侧,并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下侧。
在所述罩体板221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板凹陷部229a。通过所述板凹陷部229a,可实现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凸出的形状。作为一例,可通过使所述罩体板221的一部分向上方凹陷来形成所述板凹陷部229a的方法,构成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
第二吐出引导部的作用
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流动具有旋转的特性,由此当遇到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时,空气的流动方向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 来转换为朝向径向并排出。当然,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也可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一起引导沿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二吸入部23朝向所述下部风扇230向上方吸入的空气被引导为沿圆周方向流动,由此可在具有旋转力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吐出部27排出,且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的引导,容易通过所述第二吐出流路28沿径向吐出。
引导安置部
在所述罩体板221的上面设置有用于安置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引导安置部221c。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可被所述引导安置部221c稳定地支撑。并且,在所述引导安置部221c设置有供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结合的第二引导结合部221d。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二引导结合部221d 来紧固于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
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仰视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和下部风扇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设置有旋转马达的状态的仰视立体图。
上部节流部件本体
参照图3和图15至图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部节流部件240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下侧结合。详细地说,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包括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41a。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41a可形成用于向所述下部风扇230传递空气的空气流路。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因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41a而可以形成为大致环形状。
风扇引导件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包括供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侧板部235插入的风扇引导件件242。所述风扇引导件件242可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底面向下方凸出。所述风扇引导件件242可配置为包围所述开口的中央部 241a。
马达支撑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旋转马达270的马达支撑部 244。所述马达支撑部244可配置为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向下方凸出且包围所述旋转马达270的外周面。所述旋转马达270被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底面支撑并能够插入到所述马达支撑部244。
驱动装置
所述下部模块200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产生驱动力来引导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旋转。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旋转马达270和齿轮272、276。所述齿轮272、276可包括小齿轮272和齿条276。
所述旋转马达270可与小齿轮272结合。所述小齿轮272配置于所述旋转马达270的下侧,并能够与所述旋转马达270的马达轴270a结合。当驱动所述旋转马达270时,所述小齿轮272能够旋转。
所述小齿轮272可与齿条276联动。所述齿条276固定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由于所述齿条276为固定的结构,因此当所述小齿轮272旋转时,所述旋转马达270和所述小齿轮272会以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开口的中央部241a的中心为基准进行旋转即公转。并且,支撑所述旋转马达270的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会自转。
第二支撑件结合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结合的第二支撑件结合部248。所述第二支撑件结合部248可设置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中央部241a的内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结合部 248结合的第二紧固部267d。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结合部 248来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部267d。
盖结合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与所述下部盖290结合的盖结合部249。在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241的边框部可设置有多个所述盖结合部249。所述多个盖结合部249可沿圆周方向隔开配置。
节流部件结合部
在所述下部盖290设置有与所述盖结合部249结合的节流部件结合部 292a。所述节流部件结合部292a配置于所述下部盖290的内周面,并可以与所述盖结合部249的数量对应地设置有多个。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节流部件结合部292a来紧固于所述盖结合部249。
壁支撑部
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壁 223的壁支撑部246。所述壁支撑部246可设置为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本体 24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并且,所述壁支撑部246可支撑所述引导壁223的外周面。
下部节流部件和加热器组件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9 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旋转马达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风扇和第二支撑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下部节流部件本体
参照图18至图2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加热器组件260可安装于下部节流部件280。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可包括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该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具有开口的中央部281a。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81a可形成空气流路,所述空气流路用于向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开口的中央部 241a传递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 因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81a而可以形成为大致环形。
齿条结合部
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还包括与所述齿条276结合的齿条结合部285。所述齿条结合部285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并具有能够使齿条紧固构件286插入的插入槽。所述齿条紧固构件286可贯通所述齿条276来紧固于所述齿条结合部285。
托架支撑部
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包括加热器261和用于支撑所述加热器261的两侧的加热器托架263。加热器261可插入所述开口的中央部281a。
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还包括供所述加热器托架263安装的托架支撑部282。所述托架支撑部282可设置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的两侧。所述加热器托架263可通过规定的紧固构件来紧固于所述托架支撑部282。
辊子支撑部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辊子278的辊子支撑部286。在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辊子278可通过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接触来发挥滚动作用。
第一支撑件结合部
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本体281设置有与第一支撑件265结合的第一支撑件结合部283。所述第一支撑件结合部283可设置于所述中央部281a的边框侧。所述第一支撑件265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结合部283结合的第一紧固部265e。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结合部283来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部265e。
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配置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上侧。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265可安放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撑件265 可由金属材质构成,作为一例可由铝材质构成。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支撑所述下部模块200中进行旋转的部件。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265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一起发挥保护配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上部的部件的功能,以使其不直接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接触。即,所述第一支撑件265、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引导所述下部风扇23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以使其位于从所述加热器组件260隔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支撑件265包括:第一支撑件本体265a,其形状为大致环形状;以及第一支撑件框架265c,从所述第一支撑件本体265a的内周面的一个部位向另一部位延伸。所述第一支撑件框架265c可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框架265c可配置为彼此交叉。
在所述多个第一支撑件框架265c交叉的部位设置有支撑件中心部265b。所述支撑件中心部265b可构成为能够使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部267b 插入。并且,所述支撑件中心部265b可提供所述轴承275。综上,由于在所述旋转中心部267b的外侧设置有所述轴承275,从而当所述旋转中心部267b 在所述支撑件中心部265b内进行旋转时,能够进行引导使其容易旋转。
第二支撑件
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所述加热器组件260以及第一支撑件265为固定的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上侧的部分,即下部风扇230、下部风扇罩体220以及上部节流部件240等可旋转(自转)。
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包括:第二支撑件本体267a,其形状为大致环形状;以及,第二支撑件框架267c,从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267a的内周面一个部位向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267a的中心部延伸。所述第二支撑件框架267c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框架267c可在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267a的中心部相遇。
在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267a的中心部设置有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部267b。所述旋转中心部267b形成所述第二支撑件267 的旋转中心轴。并且,所述旋转中心部267b从所述第二支撑件本体267a的中心部向下方凸出,且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一支撑件265的中心部265b。
第二支撑件和锁定部的配置结构
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框架267c的上面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 267e。所述台阶部267e具有与所述锁定部239的台阶形状对应的形状。所述台阶部267e可位于所述锁定部239的下侧。
详细地说,参照图2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部风扇230的上侧配置有下部马达236,下部马达轴236a从所述下部马达236的底面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结合。在所述下部风扇230设置有供所述下部马达轴 236a贯通的轴结合部234。所述轴结合部234可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轮毂231a向上方凸出。
所述下部马达轴236a贯通所述轴结合部234向所述下部风扇230的下侧凸出,并与所述锁定部239结合。所述锁定部239的底面可以与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轮毂231a形状对应地具有凸出或台阶形状。
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台阶部267e可位于所述锁定部239的下侧。由此,能够防止所述锁定部239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之间发生干扰。并且,所述锁定部239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台阶部267e可以隔开规定距离 S1。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所述下部风扇230驱动的过程中发生振动,也能够防止所述下部风扇230或锁定部239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67之间发生干扰。
上部空气引导件和下部空气引导件的结合结构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装置和上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装置和下部风扇罩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22和图2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装置180、210可以彼此结合。详细地说,在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设置有第一引导结合部 188,在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设置有第二引导结合部218。所述第一引导结合部188与所述第二引导结合部218的上侧对齐,并可通过规定的紧固构件来结合。作为一例,所述紧固构件可通过所述第一引导结合部188来固定于所述第二引导结合部218。
上部空气引导件的上部风扇罩体支撑结构
在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中央部180a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87,所述第一凹陷部187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形状。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引导支撑部152a可插入所述第一凹陷部187中。所述引导支撑部152a设置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轮毂安置部152的边框侧,可以是向下方凹陷的形状。根据所述第一凹陷部187和所述引导支撑部152a的结构,所述上部风扇罩体 150能够被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上侧稳定地支撑。并且,如上所述,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第一引导结合部151b可紧固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 180的第一罩体紧固部183。
下部空气引导件的下部风扇罩体支撑结构
在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的中央部210a设置有被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安置部221c支撑的罩体支撑部217。所述引导安置部210c可从所述罩体支撑部217沿径向外侧延伸。通过所述罩体支撑部217和所述引导安置部221c的结构,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能够被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稳定地支撑。
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包括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第二引导结合部221d结合的第二罩体紧固部217a。规定的紧固构件可通过贯通所述第二引导结合部221d来紧固于所述第二罩体紧固部217a。
上部模块中的空气流动
图24和图25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图24以及图25,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风扇130 驱动时,可产生第一空气流动Af1,即空气通过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一吸入部21吸入,并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从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流动。
详细地说,随着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旋转,空气通过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上部的第一吸入部21向下方吸入。通过所述第一吸入部21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一预过滤器105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轴向吸入。
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沿所述上部风扇1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引导壁153的引导,以沿着第一风扇流路138a向圆周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流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 的空气可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138b沿圆周方向流动。
由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流动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 的流动截面积,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上部风扇130产生的噪音。
穿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并流向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此时,通过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是朝向第二吐出部27的方向。之后,通过所述流动引导部160的引导,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沿圆周方向流动。
沿着所述流动引导部160流动的空气,可通过设置于所述罩体板151的下侧的第一吐出引导部158来转换方向。详细地说,沿所述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遇到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并可以沿径向外侧流动。此时,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也可以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一起引导沿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由上部风扇罩体150和上部盖120的引导而沿圆周方向流动,从而在具有旋转力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吐出部25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 180的引导,所述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沿径向排出。
另外,在所述引导壁153的外侧形成有供离子发生器179安装的离子发生器安装部168,所述离子发生器179用于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除菌。所述离子发生器179可朝向所述第一风扇流路138a或所述第二风扇流路138b 放出负离子。因此,通过所述离子发生器179能够对通过所述上部模块100 的空气进行除菌,从而具有能够向使用者提供干净空气的优点。
下部模块中的空气流动
图26和图27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排出通过风扇的空气的状态的图,图28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状态的图。
参照图2、图26以及图27,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下部风扇230 驱动时,产生第二空气流动Af2,即空气通过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第二吸入部23吸入,并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从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流动。
详细地说,随着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旋转,空气通过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下部的第二吸入部23向上方吸入。通过所述第二吸入部23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二预过滤器295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轴向吸入。
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轴向流入的空气沿所述下部风扇230的径向吐出,并通过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引导壁223的引导,以沿着第一风扇流路234a 向圆周方向旋转的的方式进行流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空气可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的下游侧的第二风扇流路234b沿圆周方向流动。
由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流动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234a 的流动截面积,因此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能够降低从所述下部风扇230产生的噪音。
穿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234b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并流向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此时,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是朝向第一吐出部25的方向。并且,通过所述流动引导部227的引导,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沿圆周方向流动。
沿着所述流动引导部227流动的空气可通过设置于所述罩体板221的上侧的第二吐出引导部229来转换方向。详细地说,沿所述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在遇到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并可以沿径向外侧流动。此时,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一起引导径向的空气流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由下部风扇罩体220和下部盖290的引导而沿圆周方向流动,由此在具有旋转力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吐出部27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 210的引导,所述排出的空气可而容易沿径向排出。
基于第一吐出部和第二吐出部的空气的集中排出
参照图28,所述第二吐出部27可配置为以空气引导件装置180、210为基准与所述第一吐出部25彼此相向。并且,朝向所述第二吐出部27的空气流动可向第一吐出部25的方向吐出空气。换句话说,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 排出的第一空气和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第二空气可以以彼此靠近的方式流动。
并且,从第一吐出部25吐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的引导而向第一吐出流路26排出,从所述第二吐出部 27吐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和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29的引导而向第二吐出流路28排出。
此时,由于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位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正下侧,因此在所述第一吐出流路26、第二吐出流路28流动的空气可以以集中的方式向外部排出。根据这种空气的流动,能够使作用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的流动压力均衡,因此能够降低流动发生装置10的振动或噪音。
通过所述第二流动引导部227和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通过所述第二吐出部27排出的空气可容易朝向所述第二吐出流路28沿径向吐出。
所述下部模块200还包括用于对通过所述下部模块200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组件260。所述加热器组件260配置于所述第二下部风扇230的吸入侧,在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加热的空气会通过所述第二下部风扇230。通过所述加热器组件260,具有可向使用者提供暖气的优点。并且,所述加热器组件260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由此在所述加热器组件260产生的热容易对向上方流动的空气发挥作用。
通过第一吐出部和第二吐出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所述上部风扇130的旋转方向和所述下部风扇230的旋转方向可以是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从上方观察所述流动产生装置10时,从所述第一吐出部25 吐出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旋转。相反,从所述第二吐出部27吐出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另一方向旋转。
因此,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的下侧排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一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相反,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的上侧排出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一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
作为一例,在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右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并且,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左侧面引导而沿径向吐出。
相反,在通过所述上部风扇130空气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的左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并且,在通过所述下部风扇230的空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移动的情况下,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吐出引导部229的右侧面的引导而沿径向吐出。
根据这种结构,在所述上部模块100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与在所述下部模块200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由此,可彼此抵消因空气流动而在流动发生装置10产生的振动。最终,能够降低所述流动发生装置10 的振动和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术语的定义
可将所述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分别命名为“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可将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上部风扇130、上部风扇罩体 150、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以及上部盖120分别命名为“第一风扇”、“第一风扇罩体”,“第一空气引导件”以及“第一盖”,而将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下部风扇230、下部风扇罩体220、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以及下部盖 290命名为“第二风扇”、“第二风扇罩体”、“第二空气引导件”以及“第二盖”。
流动发生装置的旋转作用
图2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中固定的部分F 和旋转的部分R的剖视图,图3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朝向前方吐出空气的状态的图,图3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通过沿左侧方向旋转来向左侧吐出空气的状态的图,图32 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通过沿右侧方向旋转来向右侧吐出空气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10可包括固定于一个位置的装置固定部F以及进行旋转运动的装置旋转部R。所述装置旋转部R可以以轴向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所述装置固定部F包括下部模块200中的下部节流部件280、齿条276 以及加热器组件260。并且,可理解为所述装置旋转部R是上部模块100和所述下部模块200中除了所述固定的部分F之外的剩余的部分。
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第一位置
图30示出了当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位于第一位置时,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吐出的第一空气流动Af1和从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第二空气流动Af2。作为一例,所述“第一位置”可理解为是将空气集中并向前方吐出的前方吐出位置。此时,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第二吐出引导部 229可配置为朝向前方。
图31示出了当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位于第二位置时,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吐出的第一空气流动Af1和从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第二空气流动Af2。作为一例,所述“第二位置”可理解为是将空气集中并向左侧方吐出的左侧方吐出位置。此时,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配置为朝向左侧方。
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第二位置
详细地说,在图30的状态下,若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200的旋转马达 270向一方向驱动,则与所述旋转马达270结合的小齿轮272和所述齿条276 联动。由于所述齿条276是固定在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的结构,因此所述小齿轮272随着所述齿条276旋转。在此过程中,所述旋转马达270和所述小齿轮272会以所述下部模块200的轴向中心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A1进行公转。
由于所述旋转马达270被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支撑,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67彼此结合,因此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67会进行旋转(自转)。此时,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部267b形成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
综上,所述旋转马达270和所述小齿轮272以所述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部267b为基准进行公转,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和所述第二支撑件 267以所述旋转中心部267b为基准进行自转。此时,与所述下部节流部件280 结合的轴承275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的底面滚动接触。
并且,由于所述上部节流部件240与所述下部盖290结合,且所述下部盖290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处于通过卡合结构彼此结合的状态,因此所述下部盖290和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也会进行自转。并且,被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支撑的下部风扇230和与所述下部风扇罩体220结合的下部空气引导件210也会进行自转。
最终,若所述旋转马达270驱动,则所述下部模块200中,除了与被固定的下部节流部件280结合的齿条276和加热器组件260之外,剩余的部件以第二支撑件267的旋转中心部267b为基准一体地进行旋转。
另外,由于所述下部空气引导件210和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彼此结合,因此所述下部模块200的旋转力可通过所述空气引导件180、210来向所述上部模块100传递。
由于所述上部风扇罩体150与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结合,且所述上部盖120和所述上部风扇130与上部风扇罩体150结合,因此所述上部空气引导件180、上部风扇罩体150、上部风扇130以及上部盖120可一体地进行自转。并且,被所述上部盖120的上侧支撑的显示盖110、顶盖支撑部103 以及顶盖101也可以一起进行自转。
当所述上部风扇130和所述下部风扇230驱动时,若所述旋转马达270 驱动,则设置于所述上部模块100的第一吐出部25和设置于所述下部模块 200的第二吐出部27也会旋转。因此,可改变吐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最终,如图31所示,所述第一吐出部25和第二吐出部27沿顺时针方向 A1旋转,使得从前方观察时可以看到向左侧旋转的状态。
上部模块和下部模块的第三位置
图32示出了当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处于第三位置时,从所述上部模块100吐出的第一空气流动Af1和从所述下部模块200吐出的第二空气流动Af2。作为一例,可理解为所述“第三位置”是集中空气并向右侧方吐出的右侧方吐出位置。此时,所述第一吐出引导部158和第二吐出引导部229可配置为朝向右侧方。
可通过在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向另一方向驱动所述旋转马达270,以使所述小齿轮272和所述齿条276联动,从而实现所述上部模块100和下部模块200的第三位置。关于所述装置旋转部R随着所述小齿轮272和所述齿条276的联动进行旋转的原理的说明,引用关于第二位置的说明。
但是,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点在于,所述第三位置通过所述旋转的部分R以轴向为基准逆时针方向A2旋转来向右侧方向吐出空气。最终,如图32所示,所述第一吐出部25、第二吐出部27沿逆时针方向A2 旋转,使得从前方观察时可看到向右侧旋转的状态。
根据这种装置旋转部R的移动,从流动发生装置10排出的空气可向多种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改善使用便利性。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这些实施例仅在一部分结构上不同,因此主要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引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标记。
第二实施例
图3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4是示出图33所示的本体的内部的剖视图。
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本体20',所述本体20' 设置有吸入部21、23、内吐出部25'、27'和外吐出部29。
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相同地,本体20'可包括上部盖120、上部风扇罩体150、下部盖290以及下部风扇罩体220。并且,本体20'还可以包括外吐出体390。
外吐出体390可与上部盖120、上部风扇罩体150、下部盖290以及下部风扇罩体220一起构成罩体组件。
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相同地,本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还可以包括空气引导件180、210。
吸入部
吸入部21、23可在本体20'设置一对,一对吸入部21、23可位于本体 20'的相反侧。一对吸入部21、23可包括第一吸入部21和第二吸入部23。
当第一吸入部21和第二吸入部23中任意一方形成在本体20'的上部时,第一吸入部21和第二吸入部23中的另一方可形成在本体20'的下部。在此情况下,第一吸入部21和第二吸入部23可形成在本体20'的彼此不同的高度上。
第一吸入部21可形成于上部盖120。而且,第二吸入部23可形成于下部盖290。
内吐出部
内吐出部25'、27'可在本体20'的内部设置一对,一对内吐出部可包括第一内吐出部25'以及与第一内吐出部25'隔开的第二内吐出部27'。
第一内吐出部25'可以是供利用上部风扇130进行流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吐出部。第一内吐出部25'可形成于上部风扇罩体150。
而且,第二内吐出部27'可以是供由下部风扇230吹送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吐出部。第二内吐出部27'可形成于下部风扇罩体220。
外吐出部
外吐出部29可在本体20'设置至少一个,通过第一内吐出部25'的空气和通过第二内吐出部27'的空气可通过外吐出部29向本体20'的外部吐出。
外吐出部29是形成于本体20'的中央部的开口部,本体20'内部的空气可通过外吐出部29向本体20'外部吐出。
外吐出部的开放方向
外吐出部29可在本体20'沿径向开放。外吐出部29的开放方向可与第一吸入部21的开放方向和第二吸入部23的开放方向正交。
当第一吸入部21在本体20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开放而第二吸入部23在本体20的下部沿上下方向开放时,外吐出部29可在本体20沿水平方向开放。
外吐出部的大小
外吐出部29的大小可小于第一吸入部21的大小和第二吸入部23的大小之和。在外吐出部29的大小小的情况下,可向本体20'的外部吐出集中的风。
空气引导件和外吐出部
空气引导件180、210可以是连接上部风扇罩体15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 的连接器,空气引导件180、210可将上部风扇罩体15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 连接为在上部风扇罩体150与下部风扇罩体220之间形成吐出流路26、28。
空气引导件180、210可分别与上部风扇罩体15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 连接为上部风扇罩体150和下部风扇罩体220平行配置。
空气引导件180、210可包括:第一空气引导件180,形成引导通过第一内吐出部25'的空气的第一吐出流路26;以及第二空气引导件210,形成引导通过第二内吐出部27'的空气的第二吐出流路28。
外吐出部29可与吐出流路26、28连通。外吐出部29可分别与第一吐出流路26和第二吐出流路28连通。
当上部风扇130驱动时,空气可依次通过第一吸入部21和第一内吐出部 25'之后向第一吐出流路26吐出,第一吐出流路26的空气可通过外吐出部29 向本体20'的外部吐出。
当下部风扇230驱动时,空气可依次通过第二吸入部23和第二内吐出部 27’之后向第二吐出流路28吐出,第二吐出流路28的空气可通过外吐出部29 向本体20'的外部吐出。
外吐出体
外吐出体390可构成流动发生装置的外观的一部分,其外表面可向外部露出。
外吐出体390可配置为包围空气引导件180、210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外吐出体390可配置于上部盖120与下部盖290之间。
在外吐出体390可形成有外吐出部29。通过外吐出体390的引导,向吐出流路26、28吐出的空气可向外吐出部29流动,并通过外吐出部29可向本体20'外部吐出。
外吐出体390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弧形状。外吐出体390的一端和另一端可沿圆周方向隔开。外吐出体390的截面可以是优弧形状。
外吐出部29可形成在外吐出体390的一端与外吐出体390的另一端之间。
在外吐出体390可形成有内曲面391,所述内曲面391用于将通过第一内吐出部25'的空气和通过第二内吐出部27'的空气引向外吐出部29。外吐出体390可包括作为与内曲面相反的面的外曲面392。
外吐出体的内曲面
内曲面391可与空气引导件180、210的外周接触。
内曲面391的上部可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80相向,在内曲面391的上部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80之间,可形成有用于将从第一内吐出部 25'漏出的空气引向外吐出部29的第一吐出流路26。
内曲面391的下部可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二空气引导件210相向,在内曲面391的下部与第二空气引导件210之间,可形成有用于将从第二内吐出部 27'漏出的空气引向外吐出部29的第二吐出流路28。
外吐出体的外曲面
外曲面392可以是沿上下方向具有曲率的凸出的形状,其上端可与上部盖120的外表面下端相接,其下端可与下部盖290的外表面上端相接。
第三实施例
图3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6是示出图35所示的本体的内部的剖视图。
外吐出部
本实施例的外吐出部29可包括与第一吐出流路26连通的第一外吐出部 29A以及与第二吐出流路28连通的第二外吐出部29B,除了第一外吐出部 29A和第二外吐出部29B之外的其他构成要素以及作用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相同或类似,从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外吐出体390可包括位于第一外吐出部29A与第二外吐出部29B之间的遮蔽部29C。
遮蔽部的高度
遮蔽部29C可形成在能够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80的下端外周和第二空气引导件210的上端外周相向的高度上。
遮蔽部的内面
遮蔽部29C可包括与空气引导件180、210相向的内面,这种内面可分别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80的下端外周和第二空气引导件210的上端外周接触。
各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80的下端外周和第二空气引导件210的上端外周可被外吐出体390的内曲面391和遮蔽部29C的内侧面包围。
外吐出体的效果
空气引导件180、210的第一空气引导件180与第二空气引导件210之间的整个缝隙可被外吐出体390遮挡,从而不仅能够使外观高档,而且能够保持清洁。
本实施例可将引导至第一吐出流路26的空气和引导至第二吐出流路28 的空气向第一外吐出部29A和第二外吐出部29B分散地吐出。
第四实施例
图3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8是示出图37所示的本体的内部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上部盖120'可包括形成第一吐出流路26的下流路体部120A。并且,下部盖290'可包括形成第二吐出流路28的上流路体部290A。
上部盖的下流路体部
下流路体部120A可形成为包围第一空气引导件180的外周面。第一吐出流路26可形成在第一空气引导件180的外周面与下流路体部120A的内周面之间。
下部盖的上流路体部
上流路体部290A可形成为包围第二空气引导件210的外周面。第二吐出流路28可形成在第二空气引导件210的外周面与上流路体部290A的内周面之间。
上部盖与下部盖的接触
上部盖120'的下端120B可与下部盖290'的上端290B接触。
外吐出部
本实施例的外吐出部29'可分别形成于上部盖120'和下部盖290'。在上部盖120'可形成有与第一吐出流路26连通的第一外吐出部29A'。并且,在下部盖290'可形成有与第二吐出流路28连通的第二外吐出部29B'。
第一外吐出部29A'和第二外吐出部29B'可在上部盖120'和下部盖290'接触时,形成一个开口部,这种开口部可分别与第一吐出流路26和第二吐出流路28连通。

Claims (10)

1.一种流动发生装置,其中,包括:
吸入部,吸入空气;
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
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
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
所述风扇罩体包括:
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
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
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
吐出部,位于所述引导壁的外侧,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和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中至少一个流路的截面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在所述引导壁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所述罩体板倾斜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在所述引导壁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被切割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所述罩体板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罩体还包括流动引导部,所述流动引导部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侧面,引导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的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引导部包括:
流入部,使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入;以及
引导件本体,沿圆周方向从所述流入部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罩体还包括吐出引导部,所述吐出引导部从所述罩体板的另一面凸出并从所述罩体板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吐出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吐出部的出口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壁与所述风扇的外周面曲率对应地形成为带有弧度。
CN201890001148.9U 2017-09-01 2018-05-10 流动发生装置 Active CN2117780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2041A KR102404660B1 (ko) 2017-09-01 2017-09-01 유동 발생장치
KR10-2017-0112041 2017-09-01
PCT/KR2018/005390 WO2019045223A1 (ko) 2017-09-01 2018-05-10 유동 발생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8078U true CN211778078U (zh) 2020-10-27

Family

ID=65527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148.9U Active CN211778078U (zh) 2017-09-01 2018-05-10 流动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0129B2 (zh)
EP (1) EP3677788B1 (zh)
KR (1) KR102404660B1 (zh)
CN (1) CN211778078U (zh)
WO (1) WO20190452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9396A (zh) * 2018-03-07 2020-10-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8997A (en) * 1972-04-06 1973-07-31 Tempmaster Corp Acoustical insulated fan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penthouse unit
DE4115485A1 (de) * 1991-05-11 1992-11-12 Mulfingen Elektrobau Ebm Antriebseinheit fuer doppelluefter
US20030026600A1 (en) * 2001-06-06 2003-02-06 Giuseppe Delonghi Portable oscillating space heater
KR200278255Y1 (ko) 2002-03-29 2002-06-20 (주)씨티타워 선풍기
KR100802115B1 (ko) * 2006-12-07 2008-02-11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팬 모터 케이스
KR100893404B1 (ko) 2007-03-26 2009-04-17 이병철 선풍기
WO2010021712A1 (en) * 2008-08-20 2010-02-25 S. C. Johnson & Son, Inc. Dust prevention and removal device
BRPI1012266A2 (pt) 2009-06-28 2016-04-05 Balmuda Inc ventilador de fluxo axial.
JP5747632B2 (ja) 2011-04-26 2015-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KR101978202B1 (ko) * 2011-12-27 2019-05-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팬 하우징
EP2896836A1 (en) * 2014-01-17 2015-07-22 ABB Oy Combination of two counterrotating centrifugal fans
US10539150B2 (en) * 2015-06-16 2020-01-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Centrifugal fan with dual outlet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fan frame thereof
US20170059204A1 (en) * 2015-08-24 2017-03-02 Lasko Holdings, Inc. Centrifical blower and heating element apparatus
KR102061308B1 (ko) * 2015-11-03 2019-12-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관리를 위한 제어전원 공급시스템과 그 공급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너지저장시스템
KR102502550B1 (ko) 2015-11-16 2023-02-22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KR101623692B1 (ko) 2015-12-29 2016-05-23 황용학 천장형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6015046B (zh) * 2016-06-24 2019-1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塔扇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9396A (zh) * 2018-03-07 2020-10-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77788A1 (en) 2020-07-08
US20210381514A1 (en) 2021-12-09
EP3677788A4 (en) 2021-05-05
EP3677788B1 (en) 2022-11-02
KR102404660B1 (ko) 2022-06-02
KR20190025421A (ko) 2019-03-11
WO2019045223A1 (ko) 2019-03-07
US11300129B2 (en)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30883U (zh) 流动发生装置
KR20190025443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KR20190025420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KR20190025452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CN211778078U (zh) 流动发生装置
JP2021009018A (ja) 空気清浄機
CN211924537U (zh) 流动发生装置
KR20190142279A (ko) 탈착식 기능확장모듈을 구비한 송풍 장치
CN106016472A (zh) 一种易拆装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669307B (zh) 送风机
CN112119222B (zh) 流动发生装置
CN211737491U (zh) 流动发生装置
KR20190025451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KR20190025422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KR20190025423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US20220184540A1 (en) Air cleaner
KR20190025445A (ko) 유동 발생장치
KR20220013879A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102113116B1 (ko)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매트리스
KR20210098055A (ko) 송풍기
CN213931448U (zh) 一种适温智控暖风机
CN219589394U (zh) 盘管烤箱降温装置
CN211400039U (zh) 空调器
KR20080063564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060111027A (ko) 공기청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