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6080U -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 Google Patents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6080U
CN211226080U CN201922484095.XU CN201922484095U CN211226080U CN 211226080 U CN211226080 U CN 211226080U CN 201922484095 U CN201922484095 U CN 201922484095U CN 211226080 U CN211226080 U CN 211226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upport
arm
frame
section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840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绪起
郭晓晨
刘涛
郭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y Equipment Co Ltd
Sany Ameri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merica Inc filed Critical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to CN20192248409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6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6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6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桁架组件及起重臂,涉及起重臂领域。旨在缓解采用尺寸和重量较大的单个部件组装宽度更大的起重臂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桁架组件包括变径节,变径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变径节间隔设置;第三臂架和侧臂架,侧臂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臂架对称设置在第三臂架的两侧;第三臂架和两个侧臂架的两端分别通过变径节与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连接。其中,第三臂架为履带起重机标配的常规臂架,在第三臂架的基础上,用户只需要额外购买变径节和侧臂架用于增大臂架截面宽度,即可升级起重臂的载荷能力,而无需额外购买宽度较大的整套臂架,降低了客户升级臂架能力的成本。

Description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桁架臂起重机的起重臂通常是由多节臂架通过铰接方式连接起来的。桁架臂起重机中,可以将连接部件、臂架以及臂头部件等组件运输到吊装现场,将连接部件、臂架以及臂头部件通过铰接组装起来。在桁架臂起重机的工作状态下,起重臂可以通过沿水平轴铰接的方式安装在起重机转台上,从而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起升或落下。
起重机的桁架式起重臂提升较大的载荷时,对于提升能力的限制通常不是臂架抵抗在竖直升降平面的偏转的能力,而是在水平面内的横向变形,即抗侧向载荷的能力。采用尺寸和重量较大的单个部件组装宽度更大的起重臂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桁架组件,其能够缓解采用尺寸和重量较大的单个部件组装宽度更大的起重臂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起重臂,其能够缓解采用尺寸和重量较大的单个部件组装宽度更大的起重臂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桁架组件,用于连接在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之间,第一臂架用于直接与臂头部件连接,第二臂架用于直接与起重机转台连接,包括:
变径节,变径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变径节间隔设置;
第三臂架和侧臂架,侧臂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臂架对称设置在第三臂架的两侧;
第三臂架和两个侧臂架的一端共同通过其中一个变径节与第一臂架连接,第三臂架和两个侧臂架的另一端共同通过另外一个变径节与第二臂架连接。
可选地:第一臂架、第二臂架和第三臂架的横截面相同。
可选地:变径节设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的横截面宽度大于第二端的横截面宽度,两个第一端位置相对;其中一个变径节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一臂架连接,另一个变径节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二臂架连接;
第三臂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变径节的第一端的中部连接,侧臂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变径节的第一端的同一侧连接。
可选地:两个侧臂架分别与第三臂架之间设置间距。
可选地:第三臂架的横截面宽度大于间距。
可选地:侧臂架包括中部架和连接在中部架两端的端架,两个端架分别连接于两个变径节的第一端的同一侧连接;
端架的横截面宽度从中部架到变径节逐渐减小。
可选地:中部架的横截面从一端到另一端均相同;
中部架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臂架的横截面宽度。
可选地:变径节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对称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宽度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其中,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宽度较大的一端位置相对;
第三臂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
侧臂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位置相对的两个第二连接部之间。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横截面相同;
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三臂架的一端与第一臂架连接,且横截面与第一臂架的横截面相同;
另一个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三臂架的一端与第二臂架连接,且横截面与第二臂架的横截面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起重臂,所述起重臂包括桁架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桁架组件及起重臂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桁架组件,包括第三臂架和两个侧臂架,第三臂架和两个侧臂架的两端分别通过变径节与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连接,相较于常规臂架仅采用第一臂架、第二臂架、第三臂架,第三臂架和两个侧臂架的臂架组合大于现有起重臂的宽度,变径节和侧臂架的引入增大了起重臂的宽度和抗侧载能力。
其中,第一臂架、第二臂架、第三臂架为起重机标配的常规臂架。当第一臂架、第三臂架、第二臂架顺序连接的臂架组合所提供的臂架载荷能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时,用户只需要额外购买变径节和侧臂架,按照本实施例记载的方式组合,即可提升载荷能力,完成臂架升级,无需购买外形尺寸更大、能力更强的整套臂架系统。
同时,变径节两端的第一臂架宽度不变,可以直接与现有的臂头部件连接,第二臂架的宽度不变,也可以直接与起重机转台连接,不需要更换起重机转台,大大降低了用户升级臂架系统的成本,起重臂的安装也更快速便捷。
实际使用时,将制作或购买的第一臂架、第二臂架、第三臂臂架、变径节和侧臂架统一运输到指定地点后,再进行组装,各个部件未组装进行运输,不会受运输超宽的限制。
起重臂,包括上述的桁架组件,能够增大起重臂的宽度从而提高臂架的载荷能力,而由于是可拆装式的结构,通过拆装成多个部件而不易受运输宽度超限和制作成本高的限制,同时不需要改装和更换臂头部件和起重机转台,进一步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变径节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变径节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变径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变径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起重臂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起重臂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起重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起重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起重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起重臂;100-桁架组件;200-变径节;201-第一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30-底架;240-侧架;210-上变径节;220-下变径节;300-侧臂架;310-左侧臂架;320-右侧臂架;410-第一臂架;420-第三臂架;430-第二臂架;500-第一连接处;501-第二连接处;502-第三连接处;503-第四连接处;600-第一连接点;601-第二连接点;602-第三连接点;603-第四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平行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照图1,当起重臂10提升较大的载荷时,对于提升能力的限制通常不是起重臂10抵抗在竖直升降平面内偏转的能力,而是起重臂10在水平面内抵抗横向变形,也就是抵抗侧向载荷的能力。起重臂10在竖直平面内吊载时,起重臂10受到沿长度方向的轴向压力,该轴向压力会引起起重臂10的侧向弯曲,这是起重臂10侧向载荷的来源之一,称为F1。另外,风力等横向作用力F2是起重臂10侧向载荷的另一个来源。将起重臂10宽度由W1增大至W2后,在同样载荷F1和侧向载荷F2作用下,起重臂10横向变形减小。因此,增大起重臂10截面的宽度,能够提高起重臂10对抗侧向载荷的刚度,从而提高起重臂10的提升能力。
因此,采用相比现有起重臂10宽度更大的起重臂10,能够提高起重臂10对抗侧向载荷的能力。但是发明人发现,采用宽度更大的起重臂10存在以下的困难:1、制作以及购买宽度更大的起重臂10,成本增加;2、起重机作业转场时通过公路运输起重臂10,宽度更大的起重臂10容易超出法规对于公路运输的运输宽度的限制,导致运输困难、运输成本高;3、宽度更大的起重臂10与原有起重机转台的连接部分的宽度不适配,还需要对应更换适配的、宽度更宽的起重机转台,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起重机转台也有超出法律法规对于公路运输的运输宽度的限制,同时起重机转台的更换过程繁琐复杂,严重影响起重臂10的使用成本和效率。本实施例提供的桁架组件100及起重臂10能够缓解该技术问题。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径节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01和对称连接在第一连接部201两侧的第二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部20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01对称设置。
参照图2,以图2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01呈长方体框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六棱柱框架结构。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01包括上框架、下框架以及连接于上框架和下框架的连接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平行。具体地,上框架包括第一上梁、第二上梁、第三上梁和第四上梁,第一上梁、第二上梁、第三上梁和第四上梁依次连接围成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框架结构。下框架包括第一下梁、第二下梁、第三下梁和第四下梁,第一下梁、第二下梁、第三下梁和第四下梁依次连接围成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框架结构。其中,第一上梁与第一下梁对应且平行,第二上梁与第二下梁对应且平行,第三上梁与第三下梁对应且平行,第四上梁与第四下梁对应且平行。连接架包括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第三侧梁和第四侧梁,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第三侧梁和第四侧梁依次间隔布置围成柱状结构,第一上梁的一端和第二上梁的一端均与第一侧梁的上端连接,第二上梁的一端和第三上梁的一端均与第二侧梁的上端连接,第三上梁的一端与第四上梁的一端均与第三侧梁的上端连接,第四上梁的一端与第一上梁的一端均与第四侧梁的上端连接;第一下梁的一端和第二下梁的一端均与第一侧梁的下端连接,第二下梁的一端和第三下梁的一端均与第二侧梁的下端连接,第三下梁的一端与第四下梁的一端均与第三侧梁的下端连接,第四下梁的一端与第一下梁的一端均与第四侧梁的下端连接。图2中,仅示出了第一上梁、第一下梁、第一侧梁和第四侧梁,第一侧梁位于左侧,第四侧梁位于右侧,第一上梁、第四侧梁、第一下梁和第一侧梁依次连接围成矩形框架。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上框架与下框架宽度相同,连接于上框架的第一臂架410和下框架的第三臂架420宽度相同。同理,当上框架宽度大于下框架宽度,第一上梁、第四侧梁、第一下梁和第一侧梁依次连接围成上宽下窄的梯形,连接于上框架的臂架的横截面宽度大于连接于下框架的臂架的横截面宽度;或者当上框架宽度小于下框架宽度,第一上梁、第四侧梁、第一下梁和第一侧梁依次连接围成上窄下宽的梯形,连接于上框架的臂架的横截面宽度小于连接于下框架的臂架的横截面宽度。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02的横截面宽度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具体地,第二连接部202包括底架230和侧架240;底架230和侧架240均与第一连接部201侧部连接,底架230和侧架240之间具有夹角。本实施例中,底架230的一端和侧架240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接部201侧部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第一高度差,底架230的另一端和侧架240的另一端连接。底架230的另一端和侧架240的另一端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杆件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横截面”是指垂直于预设直线方向的截面面积。本实施例中,横截面积大,结构强度、刚度大。具体地,“横截面相同”是指在垂直于预设直线方向布置的四根钢管的轴线围成的矩形面积对应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的臂架可以通过接头和销轴直接连接,而不需要通过横截面积变化的变径节200进行过渡;横截面积不同,则需要横截面积变化的变径节200进行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中,横截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包括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横截面宽度”是指横截面上与起重臂10宽度对应的第一棱边的宽度,以图2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横截面宽度”是指从左到右的宽度,具体地,“横截面宽度”是指起重机在工作状态下,臂架沿水平方向的宽度,对应的是臂架的抗侧向载荷的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二棱边的长度相同,第一棱边较大,也就是横截面宽度较大,则抗荷载强度较强。
参照图2,具体地,底架230包括第一底杆、第二底杆和第三底杆,第一底杆和第三底杆平行,第二底杆连接在第一底杆和第三底杆之间且与第四下梁平行,第四下梁、第一底杆、第二底杆和第三底杆依次连接形成呈四边形的框架。四边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者梯形。侧架240包括第一侧杆、第二侧杆和第三侧杆,第一侧杆和第三侧杆平行,第二侧杆连接在第一侧杆和第三侧杆之间且与第四上梁平行,结合图3,第四上梁、第一侧杆、第二侧杆和第三侧杆依次连接形成呈四边形的框架。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杆和第二侧杆是同一根杆,图2中示出了位于第一连接部201左侧的第一底杆和第一侧杆,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201右侧的第一底杆和第一侧杆,第一侧梁、左侧第一底杆和左侧第一侧杆依次连接围成三角形框架,第四侧梁、右侧第一底杆和右侧第一侧杆依次连接围成三角形框架,左侧第一侧杆、左侧第一底杆、第一下梁、右侧第一底杆、右侧第一侧杆和第一上梁围成梯形框架。在其他实施例中,左侧第二侧杆和左侧第二底杆之间通过竖杆连接,左侧第二侧杆和左侧第二底杆平行,第一侧梁、左侧第一底杆、竖杆、左侧第一侧杆连接围成梯形框架;或者右侧第二侧杆和右侧第二底杆之间通过竖杆连接,右侧第二侧杆和右侧第二底杆平行,第四侧梁、右侧第一底杆、竖杆、右侧第一侧杆连接围成梯形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框架、下框架、连接架、底架230和侧架240的内部还可以连接其他杆件,这些杆件交叉交错连接,形成多个三角形框架,有助于增强变径节200的整体强度。再者,变径节200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的形式,变径节200只需要满足“变径节200设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的横截面宽度大于第二端的横截面宽度”即可,即变径节200具有宽度较大的大端和宽度较小的小端。
请参照图4,变径节20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臂架430,第二端连接第一臂架410,变径节200相对第一臂架410和第二臂架430的侧部突出,宽度大于第一臂架410和第二臂架430,第一臂架410直接与臂头部件连接,第二臂架430直接与起重机转台连接。
或者请参照图5,变径节20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臂架410,第二端连接第二臂架430,同理,变径节200相对第一臂架410和第二臂架430的侧部突出,用于增大起重臂10的整体宽度。
请参照图7,结合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桁架组件100,用于连接在第一臂架410和第二臂架430之间,第一臂架410用于直接与臂头部件连接,第二臂架430用于直接与起重机转台连接,包括:变径节200,变径节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变径节200间隔设置;第三臂架420和侧臂架300,侧臂架3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臂架300对称设置在第三臂架420的两侧;第三臂架420和两个侧臂架300的一端共同通过其中一个变径节200与第一臂架410连接,第三臂架420和两个侧臂架300的另一端共同通过另外一个变径节200与第二臂架430连接。第三臂架420和两个侧臂架300组装后的横截面宽度大于现有起重臂10的宽度,能够增强起重臂10的整体抗侧向载荷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单个侧臂架300可以为若干子臂架通过销轴铰接装配而成的结构形式。当侧臂架300长度较长时不方便拆装与运输,比如36米,侧臂架300可能会拆解成若干子臂架,也就是若干节子臂架铰接装配的形式,否则运输与安装都会比较困难。
本实施例中,第一臂架410、第二臂架430和第三臂架420的横截面相同。第一臂架410、第二臂架430和第三臂架420均为常规臂架。制作或购买现有的常规臂架进行组装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臂架410、第三臂架420和第二臂架430均呈长方体框架结构。对应地,变径节200的上框架和下框架宽度相同,简化变径节200的制作工艺;同时,组装起重臂10时,准备相同结构的第一臂架410、第三臂架420和第二臂架430,简化组装过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臂架410的宽度也可以大于第三臂架420的宽度;或者第一臂架410的宽度小于第三臂架420的宽度;或者第三臂架420的宽度大于第二臂架430的宽度;或者第三臂架420的宽度小于第二臂架430的宽度;第一臂架410的宽度大于第二臂架430的宽度。
请参照图7,两个第一端位置相对;其中一个变径节200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一臂架410连接,另一个变径节200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二臂架430连接;第三臂架4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变径节200的第一端的中部连接,侧臂架3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变径节200的第一端的同一侧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部202的横截面宽度较大的一端位置相对;第三臂架4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连接部201之间;侧臂架3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位置相对的两个第二连接部202之间,即侧臂架3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变径节200的第二连接部202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01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横截面相同;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201远离第三臂架420的一端与第一臂架410连接,且横截面与第一臂架410的横截面相同;另一个第一连接部201远离第三臂架420的一端与第二臂架430连接,且横截面与第二臂架430的横截面相同。
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侧臂架300包括中部架和连接在中部架两端的端架,两个端架分别连接于两个变径节200的第一端的同一侧连接;端架的横截面宽度从中部架到变径节200逐渐减小。
具体地,中部架呈长方体框架结构且竖向设置,端架呈三棱柱结构且横向设置。或者侧臂架300整段呈长方体框架结构。两端呈三棱柱结构的侧臂架300相对整段呈长方体框架结构,质量较轻,能够使组装后的起重臂10整体重量更轻。具体地,端架包括第一端杆、第二端杆、第三端杆、第四端杆和第五端杆,第一端杆和第二端杆连接成第一V形架,第一V形架开口朝向中部架端部且与中部架的端部连接围成三角形结构;第三端杆和第四端杆连接成第二V形架,第二V形架开口朝向中部架端部且与中部架的端部连接围成三角形结构。第一V形架和第二V形架并排间隔设置,第一端杆和第二端杆的连接处与第三端杆和第四端杆的连接处通过第五端杆连接,第五端杆与中部架的端面平行。中部架上端的端架和中部架下端的端架相对于中部架对称设置。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中部架的横截面从一端到另一端均相同;中部架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臂架420的横截面宽度。具体地,第一臂架410、第三臂架420和第二臂架430的宽度(图7中A)均大于中部架的宽度(图7中的C),使得侧臂架300质量相比第一臂架410、第三臂架420和第二臂架430的质量更轻,增大起重臂10宽度和刚度的同时,整体质量也更轻。第一臂架410、第三臂架420、第二臂架430和侧臂架300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以图7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两个变径节20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间隔布置的上变径节210和下变径节220。两个侧臂架300包括从左到右依次间隔布置的左侧臂架310和右侧臂架320。上变径节210的左端与下变径节220的左端之间连接左侧臂架310,上变径节210的右端与下变径节220的右端之间连接右侧臂架320。
本实施例中,上变径节210和下变径节220均为焊接式结构,与侧臂架300的连接具体采用如下的方式。以图7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上变径节210中,包括位于左上方的第二连接部202,为左上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右上方的第二连接部202,为右上第二连接部。左上第二连接部202包括位于左上方的第二底杆,为左上第二底杆,左上第二底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件。右上第二连接部包括位于右上方的第二底杆,为右上第二底杆,右上第二底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下变径节220中,包括位于左下方的第二连接部202,为左下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右下方的第二连接部202,为右下第二连接部202。左下第二连接部包括位于左下方的第二底杆,为左下第二底杆,左下第二底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件。右下第二连接部包括位于右下方的第二底杆,为右下第二底杆,右下第二底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四连接件。左侧臂架310包括位于左上方的端架,为左上端架,以及位于左下方的端架,为左下端架。左上端架包括位于左上方的第五端杆,为左上第五端杆,左上第五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五连接件,第五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处500。左下端架包括位于左下方的第五端杆,为左下第五端杆,左下第五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六连接件,第六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一一对应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处501。右侧臂架320包括位于右上方的端架,为右上端架,以及位于右下方的端架,为右下端架。右上端架包括位于右上方的第五端杆,为右上第五端杆,右上第五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七连接件,第七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一一对应连接形成第三连接处502。右下端架包括位于右下方的第五端杆,为右下第五端杆,右下第五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八连接件,第八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一一对应连接形成第四连接处503。连接方式采用螺栓或者销轴。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两个侧臂架300分别与第三臂架420之间设置间距。有助于增大起重臂10的宽度。具体地,两个侧臂架300与第三臂架420之间间距如图7中的B,增大宽度的同时,质量较轻。具体地,两个侧臂架300之间的距离(图中的A+2B)大于第三臂架420的横截面宽度(图7中的A)。
继续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第三臂架420的横截面宽度大于间距。在通过增大宽度以增强起重臂10整体强度的同时,使强度增强效果更明显。
请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10,包括桁架组件100。以图7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第一臂架410、第三臂架420和第二臂架430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第一臂架410和第三臂架420之间连接上变径节210;第三臂架420和第二臂架430之间连接下变径节220。
继续参照图7,具体地,上变径节210中的上框架为第一上框架,上变径节210中的下框架为第一下框架,下变径节220中的上框架为第二上框架,下变径节220中的下框架为第二下框架。以图7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介绍,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上框架、第一下框架、第二下框架和第二上框架。具体地,第一上框架上设置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一连接节,第一臂架410的下端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二连接节,第一连接节和第二连接节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点600。第一下框架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三连接节,第三臂架420的上端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四连接节,第三连接节和第四连接节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点601。第二下框架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五连接节,第三臂架420的下端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六连接节,第五连接节和第六连接节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602。第二上框架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七连接节,第二臂架430的上端连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第八连接节,第七连接节和第八连接节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第四连接点603。连接方式采用螺栓或者销轴。
参照图7,左侧臂架310和右侧臂架320均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节段、中节段和下节段;第三臂架42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段、中段和下段,两个上段和上节段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两个中段与中节段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两个下段与下节段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同理,参照图8,左侧臂架310和右侧臂架320均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节段和下节段,第三臂架42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段和下段,两个上段和上节段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两个下段与下节段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参照图9,左侧臂架310和右侧臂架320一体成型,第三臂架420也一体成型,侧臂架300和第一臂架410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参照图10,左侧臂架310和右侧臂架320均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节段、中节段和下节段,第三臂架42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段和下段,侧臂架300和第一臂架410的竖向长度相等且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制作桁架组件100以及起重臂10,可以采用钢管、型钢或工字钢,截面可以是圆形、矩形、工字型、U型或L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桁架组件,用于连接在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之间,所述第一臂架用于直接与臂头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臂架用于直接与起重机转台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径节,所述变径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变径节间隔设置;
第三臂架和侧臂架,所述侧臂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臂架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臂架的两侧;
所述第三臂架和两个所述侧臂架的一端共同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变径节与所述第一臂架连接,所述第三臂架和两个所述侧臂架的另一端共同通过另外一个所述变径节与所述第二臂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架、所述第二臂架和所述第三臂架的横截面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径节设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宽度,两个所述第一端位置相对;其中一个所述变径节的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臂架连接,另一个所述变径节的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二臂架连接;
所述第三臂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变径节的所述第一端的中部连接,所述侧臂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变径节的所述第一端的同一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侧臂架分别与所述第三臂架之间设置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臂架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所述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臂架包括中部架和连接在所述中部架两端的端架,两个所述端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变径节的所述第一端的同一侧连接;
所述端架的横截面宽度从所述中部架到所述变径节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架的横截面从一端到另一端均相同;
所述中部架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臂架的横截面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径节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对称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宽度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宽度较大的一端位置相对;
所述第三臂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所述侧臂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位置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桁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横截面相同;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臂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臂架连接,且横截面与所述第一臂架的横截面相同;
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臂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架连接,且横截面与所述第二臂架的横截面相同。
10.一种起重臂,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臂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桁架组件。
CN201922484095.XU 2019-12-30 2019-12-30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Active CN211226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84095.XU CN211226080U (zh) 2019-12-30 2019-12-30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84095.XU CN211226080U (zh) 2019-12-30 2019-12-30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6080U true CN211226080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37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84095.XU Active CN211226080U (zh) 2019-12-30 2019-12-30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6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7595A (zh) 桁架臂及起重机
CN101880012A (zh) 一种起重机臂架过渡结构
CN212024614U (zh) 可拆分式起重臂及起重机
CN211226080U (zh)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CN102556861A (zh) 一种用于起重机的配重拉板装置及起重机
CN103466472A (zh) 一种副臂系统以及履带起重机
CN107531464B (zh) 起重机塔
CN111039188A (zh) 桁架组件及起重臂
JP2022503353A (ja) 折畳み可能なトラスブーム部、トラスブーム、及びクレーン
EP2935699B1 (en) Lattice truss
CN210885035U (zh) 桁架臂及起重机
CN111348565A (zh) 可拆分式起重臂及起重机
CN202897878U (zh) 装配式臂节、臂架、起重臂和塔式起重机
CN102530745A (zh) 桁架臂臂节,桁架臂和具有该桁架臂的起重机
CN102674168B (zh) 一种加强型臂架及设有该臂架的起重机
CN111302242A (zh) 过渡节组件、起重机臂架和起重机
CN110626965B (zh) 格构式变径组件臂架和起重机
CN109110629B (zh) 一种钢筋笼吊装装置
CN214653182U (zh) 单臂履带式起重机
CN217555658U (zh) 臂架系统及起重机
CN210528314U (zh) 连接结构及起重机
CN212269282U (zh) 一种连接副臂及工程机械
CN211998571U (zh) 过渡节组件、起重机臂架和起重机
CN214299004U (zh) 起重臂接头结构、起重臂组件及塔式起重机
CN220201125U (zh) 一种横梁吊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