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7149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77149U
CN211177149U CN201922119570.3U CN201922119570U CN211177149U CN 211177149 U CN211177149 U CN 211177149U CN 201922119570 U CN201922119570 U CN 201922119570U CN 211177149 U CN211177149 U CN 211177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door
air
indoor
duc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95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1957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7714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3007 priority patent/WO202110330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77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77149U/zh
Priority to US17/749,395 priority patent/US2022027595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外壳、室内风道壳、室外风道壳及新风风道壳。其中,所述外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室外进风口及室外出风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壳的背面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所述室外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所述室外风道壳还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适用于供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内的气流通过。所述新风风道壳形成有新风风道,新风风道将通风口和新风口连通。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窗式空调器在其外壳内部安装有室外风机和室内风机,利用室内风机将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引入到室内风道,而后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内风道吹出。与此同时,室外风机将室外空气从室外进风口引入到室外风道,而后经室外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外出风口吹出。
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市场上还出现一种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这类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在外壳的内部增加新风风道,并在新风风道内安装新风风机,利用该新风风机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然而,这样会增加窗式空调器内部使用的风机数量(即同时存在室内风机、室外风机及新风风机),不利于节约风机的使用数量,使得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可以减少窗式空调器使用风机的数量,降低风机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外壳、室内风道壳、室外风道壳及新风风道壳。其中,所述外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室外进风口及室外出风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壳的背面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所述室外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所述室外风道壳还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适用于供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内的气流通过。所述新风风道壳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将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通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室外风道壳包括风道背板及自所述风道背板的两侧朝后倾斜延伸的风道侧板,所述通风口开设在其中一个所述风道侧板上。
可选地,所述风道侧板沿所述通风口的外周缘凸设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用于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入口套接。
可选地,所述通风口处安装有新风导风板,所述新风导风板与所述新风风道壳转动连接,所述新风导风板通过转动可调节所述通风口的开度。
可选地,所述新风导风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新风导风板通过转动可在展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邻两个所述新风导风板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而打开通风口;在所述闭合状态下,多个所述新风导风板依次拼接而盖合所述通风口。
可选地,所述新风导风板与电机连接,以由所述电机驱动转动;或者,所述新风导风板由从所述通风口吹过的气流驱动转动。
可选地,所述风道背板还设有风机安装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安装于所述风机安装口,所述室外风机适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向室外风道的低压区流通。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室外风道壳的另一个所述风道侧板和所述室内风道壳的端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外进风段,并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对应。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除湿换热器,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新风口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依次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从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支管、以及从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其中,所述交叉点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器,所述切换器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配管,且位于所述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内风道壳开设有与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并在室外风道壳开设与室外风道的高压区连通的通风口,利用新风风道壳的新风风道将所述通风口和新风口连通,从而利用室外风道的高压区高压作用,驱动室外空气向新风风道流动,从而无需在所述新风风道内设置新风风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4为图3中沿I-I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拆除新风风道壳和除湿换热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窗式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2中新风风道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另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再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窗式空调器 202 风道出口
110 外壳 300 压缩机
111 室内进风口 310 排气口
112 室内出风口 320 回气口
120 室内风道壳 400 室内换热器
121 新风口 500 室外换热器
130 室外风道壳 600 除湿换热器
131 风道背板 10 第一配管
132 风道侧板 11 交叉点
1301 通风口 20 第二配管
1302 风机安装口 30 第一支管
1303 套接部 40 第二支管
140 室内风机 50 切换器
150 室外风机 60 第一开度调节装置
160 新风导风板 70 第二开度调节装置
170 新风格栅 80 流向调节装置
200 新风风道壳 90 冷媒散热器
201 风道入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器是将室内机及室外机一体式制成,窗式空调器整机安装在建筑的窗户上,可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此外,所述窗式空调器能够将室外的新风空气引入到室内,且使用的风机数量较少,节省风机成本。下文将对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进行介绍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包括外壳110、室内风道壳120、室外风道壳130及新风风道壳200。其中,外壳110设有室内进风口111、室内出风口112、室外进风口及室外出风口(室外进风口及室外出风口在图中没有示出)。外壳110的内部形成有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111和所述室内出风口 112连通,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其中:
所述室内风道壳120安装于外壳110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壳120的背面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121(新风口121可参阅图5)。
室外风道壳130安装于外壳110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室外风道壳130还开设有通风口1301,通风口1301适用于供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内的气流通过(通风口1301可参阅图6和图7)。
新风风道壳200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将所述新风口121和通风口1301连通。
具体说来,外壳110包括底盘及设于所述底盘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前表面、背面、侧面及顶面。其中,壳体的前表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11,壳体的顶面的前端设有室内出风口112。壳体的背面设有室外进风口,壳体的侧面设有室外侧出风口。室外风道壳130内部形成室外风道的高压区,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和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在室外风道壳130和所述室内风道壳 120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所述室外风道的负压区,所述室外风道的负压区和室外出风口连通。
在新风风道壳200的内部所形成的新风风道,该新风风道具有风道入口 201和风道出口202(如图8所示)。其中,风道入口201和室外风道壳130 上的通风口1301连通,风道出口202与新风口121连通。相对于室外风道的高压区而言,所述新风风道为负压区。因此,当室外空气从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风道的高压区之后,在高压作用下经室外风道壳130上的通风口流入到新风风道壳200的新风风道内,而后经新风风道、室内风道壳120的新风口进入到室内风道中,最后从室内风道经室内出风口吹出到室内。也就是说,利用室外风道的高压区高压作用,驱动室外空气向新风风道流动,从而无需在新风风道内设置新风风机。
还请参阅图1和图2,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400和室外换热器500。其中,室内换热器400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并与室内进风口111对应;室外换热器500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并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对应。具体在此,室内换热器400靠近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以与室内进风口111 对应。室外换热器500靠近所述壳体的背面,以与室外进风口对应。
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风机140和室外风机150。其中,室内风机 140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用以驱动空气从室内风口进入到室内风道,而后从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室外风机150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室外风机150工作时在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产生较高的气压,从而可驱动空气从室外风进入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这部分空气一部风由室外风机150继续驱动而向室外风道的负压区流动,最后从室外出风口吹出;另一部分则经通风口1301向新风风道流动,然后经新风口进入室内风道,最后从室内出风口吹出。
请参阅图2至图4,通过窗式空调器100的各内部构件配合工作,使得窗式空调器100可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例如但不局限于:制冷模式和/或制热模式、新风模式等多种模式。下文将简述主要的工作模式原理如下: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室内风机140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11进入到室内风道中,经室内风道换热后形成冷风,冷风经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到室内,实现对室内制冷。与此同时,室外风机150驱动室外空气从外壳110 的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中,经室外风道换热后形成热风,热风经所述室外出风口排回到室外。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室内风机140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11进入到室内风道中,经室内风道换热后形成热风,热风经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到室内,实现对室内制热。与此同时,室外风机150驱动室外空气从外壳110 的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中,经室外风道换热后形成冷风,冷风经所述室外出风口排回到室外。
应说明的是,在上述制冷或制热模式中,需要将新风风道关闭,以避免室内风道的热风(或冷风)和室外风道的冷风(或热风)发生蹿风而降低制冷和制热的效果。仅在需要新风时,在将新风风道打开。可新风模式下,可仅开启室外风机,而不开启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所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内风道壳120开设有与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121,并在室外风道壳130开设与室外风道的高压区连通的通风口 1301,利用新风风道壳200的新风风道将所述通风口和新风口121连通,从而利用室外风道的高压区高压作用,驱动室外空气向新风风道流动,从而无需在所述新风风道内设置新风风机。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此考虑到,当室外环境空气湿度较大时(如雨雾天气或早晚凝露时间段),将室外湿度较大的空气直接引入到室内环境,会进一步增加室内环境的湿度,容易使用户产生不适感。为此,窗式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除湿换热器600,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外壳110,除湿换热器600与所述新风口121对应(新风口121可参阅图5),以利用除湿换热器600对新风进行除湿。也就是说,窗式空调器100还可以具有新风除湿模式。所述新风除湿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所述新风除湿模式下,室外换热器500制热,除湿换热器600制冷。从室外进风口进入的新风先在所述室外风道中被室外换热器500加热形成热风;这些热风一部分被室外风机150引导从室外出风口吹出,另一部分热风则从室外风道进入到新风风道,并在新风风道中被除湿换热器600降温除湿后形成干燥新风。最后,干燥新风经所述室内风道向室内出风口112吹出(此时室内换热器400可开启或不开启)。由此可见,在新风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程中,新风先被加热而后被降温,并与室内风混合后再吹出,从而达到新风恒温的效果,即恒温除湿。此外,干燥新风在进入室内风道后,还可以与从室内进风口111进入的室内空气混合,形成较为均匀的常温干燥新风,从而避免室内空气和新风空气形成两股不同的气流吹向用户,提升用户使用窗式空调器100的舒适体验。
对于将除湿换热器600与新风口121对应设置,需要确保新风在从新风风道经室内风道流向室内出风口112的过程中,新风与除湿换热器600相遇并从除湿换热器600通过。对此,除湿换热器600的安装位置可以有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除湿换热器600可以安装于新风风道壳200内部。也即是说,除湿换热器600整体位于新风风道中,除湿换热器600可以为与新风风道的风道入口201、或风道中部或风道出口202等位置,仅需与新风口 121相对即可。
另一实施方式中,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 和新风口121之间。也就是说,除湿换热器600位于新风风道的风道出口202 外侧、同时也是位于新风口121的外侧。除湿换热器600应当遮盖新风口121 的周缘,避免在其周缘形成有漏风间隙。
再一实施例中,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口121。此时,除湿换热器 600和新风口121大小适配,除湿换热器600的周缘与新风口121周缘适配对接,也可使得除湿换热器600遮盖新风口121,减少漏风。
又一实施方式中,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口121的内侧。也就是说,除湿换热器600位于室内风道壳120的内侧,并与新风口121间隔有一小段距离。此时,需要在除湿换热器600的周围和新风口121周围之间设置防漏风结构,避免新风没有经过除湿换热器600而直接进入到室内风道中。
请继续参阅图2、图4及图5,在此考虑到,新风风道壳200体积较小,不便安装除湿换热器600。而室内风道壳120的内部需安装较多的构件(如室内换热器400、室内风机140、电控盒、蜗壳等),剩余可供除湿换热器600 安装的空间较小,也不方便安装除湿换热器600。而室外换热器500的体积通常小于室内换热器400,故在室外风道壳130和室内风道壳120之间形成有较大的剩余空间,可供除湿换热器600安装。故可选地,将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和新风口121间隔设置,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风道壳200 的风道出口202和新风口121之间。
请参阅5,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格栅170,新风格栅170 设于新风口121,新风格栅170自上向下朝新风口121的内侧倾斜。利用新风格栅170可以将新风打散以与室内风混合均匀。将新风格栅170倾斜设置,主要适合考虑到室外风机150设有打水圈,打水圈旋转将水打到室外换热器 500上时,有水溅落到新风口121。为避免水溅落到室内风道中,通过新风格栅170倾斜,使得新风格栅170上的格栅间隙向下偏斜,水滴不易直接打到格栅间隙上。而打在新风格栅170的格栅条上的水滴,则较容易在其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不易黏附在格栅条上。
请参阅图2、图6及图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由于室外风道壳130 和室内风道壳120之间的间距较小,可能不足以安装新风风道壳200。鉴于室外风道壳130包括风道背板131及自所述风道背板131的两侧朝后倾斜延伸的风道侧板132,故将通风口1301开设在其中一个风道侧板132上。也就是将新风风道壳200设置在室外风道壳130的一侧,并对应室内风道壳120的端部,从而有效利用室外风道壳130的风道侧板132和室内风道壳120端部之间的空间。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新风风道壳200和通风口1301对接连接,可选地,风道侧板132沿通风口1301的外周缘凸设有套接部1303,套接部1303用于与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套接。在装配时,先将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和套接部1303套接,而后可通过粘接结构、或者卡接结构、或者螺钉结构将此两者连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需要在不同模式下切换,如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则需要关闭所述新风风道。而在新风模式或新风除湿模式下,则需要打开所述新风风道。为实现不同模式之间的切换,在通风口1301处安装有新风导风板160,新风导风板160与新风风道壳200转动连接,新风导风板160通过转动可调节通风口1301的开度。
当将新风导风板160转动至遮盖通风口1301时,通风口1301开度为零或接近于零,从而所述新风风道被关闭。当将新风导风板160转动至将通风口1301显露出来时,通风口1301开度不为零,从而所述新风风道被打开。此时,微调新风导风板160打开通风口1301的开度,还可调节新风导风板160 导风的风向。
对于新风导风板160的驱动方式,新风导风板160可以与电机连接,以由所述电机驱动转动。或者,新风导风板160由从通风口1301吹过的气流驱动转动,这种方式需要通过弹性件驱动新风导风板160回复到初始状态。为便于控制新风导风板160的状态,在此采用前述电机驱动的方式。
在此又考虑到,如果仅设计一个新风导风板160,则整个新风导风板160 的体积较大,需要在通风口1301内外均预留较大的供新风导风板160转动的空间,造成较大的空间占用,不利于窗式空调器100小型化。为此,将新风导风板160设计为多个,多个新风导风板160间隔排布,多个新风导风板160 通过转动可在展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邻两个新风导风板160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而打开通风口1301;在所述闭合状态下,多个新风导风板160依次拼接而盖合通风口1301。
相对于将新风导风板160设计成一整块板体而言,多个新风导风板160 组合,可以使每一新风导风板160设计的较小,从而无需在通风口1301内外预留较大的供新风导风板160转动的空间,减少空间占用,有助于窗式空调器100小型化。
请参阅图2和图6,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室外风机150的安装,室外风机150可以安装在室外风道壳130的内部,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室外风道壳130的外侧,或者直接安装在室外风道壳130上。在此,将室外风机150 安装在室外风道壳130上。由于室外风机150的径向尺寸较大,不便于安装在室外风道壳130的风道侧板132上。故为方便安装室外风机150,在室外风道壳130的风道背板131还设有风机安装口1302;室外风机150安装于所述风机安装口1302,室外风机150适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向室外风道的低压区流通动。
请参阅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由于室内换热器400的长度通常大于室外换热器500的长度,故室内风道壳120的长度也通常设计得较长,室外风道壳130较短,从而会在室外风道壳130的两侧均形成有空置区。即在室外风道壳130的其中一风道侧板132与室内风道壳120的一端部、外壳110 的一侧板三者之间形成有一容置区;并在室外风道壳130的另一个风道侧板 132与室内风道壳120的另一端部、外壳110的另一个风道侧板132三者之间也形成有一容置区。其中一容置区供新风风道壳200安装。
基于此,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于外壳110内的压缩机300,压缩机 300位于室外风道壳130的另一风道侧板132和室内风道壳120的端部之间。也就是安装将压缩机300安装在另一所述容置区中,以充分利用窗式空调器 100的内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的压缩机300具有排气口 310和回气口320。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依次连接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室外换热器500、室内换热器400的第一配管10,以及连接室内换热器400 和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的第二配管20,从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从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分岔出的第一支管30、以及从第二配管20分岔出的第二支管40,第一支管30和除湿换热器600的冷媒入口端连接,第二支管40和除湿换热器600的冷媒出口端;其中,交叉点11 位于室外换热器500和室内换热器400之间。
也就是说,窗式空调器100所增加的除湿换热器600,与窗式空调器100 原来具有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共同压缩机300、室外换热器500及管路部件(如第一配管10和第二配管20),而不需要另外设置一套冷媒循环系统,使得集成度较高,功能性更强。
请参阅图10,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窗式空调器100同时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并可以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切换,可选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切换器50,切换器50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切换器50将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与第一配管10连通,同时将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与第二配管20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切换器50将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与第二配管20连通;同时将压缩机300 的回气口320与第一配管10连通。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制冷模式时,则将切换器50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制冷剂从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流向第一配管10,从第一配管10先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00中,在室外换热器500液化放热后(即制热);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500流出,而后继续经第一配管10进入到室内换热器400内,并在室内换热器400进行蒸发制冷;最后,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400流出,经第二配管20、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回流到压缩机300中。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制热模式时,则将切换器50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制冷剂从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流向第二配管20,从第二配管20先进入到室内换热器400中,在室内换热器400液化放热后(即制热);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400流出,而后经第一配管10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00内,并在室外换热器500进行蒸发制冷;最后,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 500流出,继续经第一配管10、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回流到压缩机300 中。
请继续参阅图10,为实现新风除湿模式和上述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的切换,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和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其中,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安装于第一支管30,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支管30。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设于第一配管10,且位于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和室内换热器400之间,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和室内换热器400之间的管路。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流向调节装置80,流向调节装置80用于调节制冷剂自除湿换热器600单向流向第二配管 20。
当窗式空调器100处在前述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第一开度调节装置 60关闭,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打开。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新风除湿模式时,则将切换器50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同时将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打开,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关闭。制冷剂从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流向第一配管10,从第一配管10先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00中,在室外换热器500液化放热后(即制热);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500流出,而后继续经第一配管10、第一支管30进入到除湿换热器600内,并在除湿换热器600进行蒸发制冷,以供除湿换热器600除湿;最后,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从除湿换热器600流出,经第二支管40、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回流到压缩机300中。
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和/或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均可以是开关阀、电磁阀或其他具有控制管路开关功能的结构。流向调节装置80则可以是单向阀。
请继续参阅图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室外换热器500和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之间的管路上安装一冷媒散热器90,利用该冷媒散热器90可以降低电控系统的温度,保证了电控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室外进风口及室外出风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
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壳的背面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
室外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用以形成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所述室外风道壳还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适用于供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内的气流通过;以及
新风风道壳,所述新风风道壳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将所述通风口和所述新风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风道壳包括风道背板及自所述风道背板的两侧朝后倾斜延伸的风道侧板,所述通风口开设在其中一个所述风道侧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侧板沿所述通风口的外周缘凸设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用于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入口套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处安装有新风导风板,所述新风导风板与所述新风风道壳转动连接,所述新风导风板通过转动可调节所述通风口的开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导风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新风导风板通过转动可在展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邻两个所述新风导风板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而打开通风口;
在所述闭合状态下,多个所述新风导风板依次拼接而盖合所述通风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导风板与电机连接,以由所述电机驱动转动;或者,所述新风导风板由从所述通风口吹过的气流驱动转动。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背板还设有风机安装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安装于所述风机安装口,所述室外风机适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向室外风道的低压区流通。
8.如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室外风道壳的另一个所述风道侧板和所述室内风道壳的端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的高压区,并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对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除湿换热器,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新风口对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依次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从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支管、以及从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其中,所述交叉点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器,所述切换器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配管,且位于所述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CN201922119570.3U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1177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9570.3U CN211177149U (zh)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0/073007 WO2021103303A1 (zh) 2019-11-28 2020-01-19 窗式空调器
US17/749,395 US20220275950A1 (en) 2019-11-28 2022-05-20 Window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9570.3U CN211177149U (zh)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77149U true CN211177149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26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9570.3U Active CN211177149U (zh)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771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2239A (zh) * 2020-10-28 2021-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恒温除湿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2239A (zh) * 2020-10-28 2021-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恒温除湿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2432239B (zh) * 2020-10-28 2022-05-31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恒温除湿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18263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0665999B1 (ko)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JP2004354040A (ja) 換気兼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106729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1177152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082837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EP2113723A2 (en) Ventilating apparatus
CN211177149U (zh) 窗式空调器
US20220275950A1 (en) Window air conditioner
JP4042688B2 (ja) 浴室空調装置
KR20010026764A (ko) 가습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조기기
JP2005114274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875191A (ja) 空調方法
CN219036840U (zh) 空调器
CN21815449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656200U (zh) 除湿设备及空气调节装置
JPS5913834A (ja) 浴室を乾燥室とする機能を有する空調システム
CN215412252U (zh) 全热交换新风除湿机
CN216522068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103175U (zh) 空调器
CN217441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19980013140U (ko)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의 송풍덕트장치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