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6840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6840U
CN219036840U CN202223269327.8U CN202223269327U CN219036840U CN 219036840 U CN219036840 U CN 219036840U CN 202223269327 U CN202223269327 U CN 202223269327U CN 219036840 U CN219036840 U CN 219036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indoor
heat exchang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93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滕
张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693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6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6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6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设置有新风进风口、第一室内进风口、换热进风口、混风出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换热风道分别与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连通;新风模块分别与新风进风口和混风出风口连通,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和过滤组件;新风风机和过滤组件之间间隔设置且形成气流通道,第一室内进风口选择性地与气流通道连通;风道组件的一端与新风模块相连通,风道组件的另一端与混风出风口相连通且可在混风出风口处转动。这样可以提高出风的温度和速度,进行远距离送风,可以感觉凉而不冷的风,可以使换热风道的风速降低,实现广域出风,也可以调节吹风温度,提升舒适度,可以减小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将新风送往远处,满屋是新风。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空调器,包括传统柜机、圆形柜机和挂机,制冷时出风口出风温度较低,送风吹到用户身上,容易影响用户健康,严重时会有空调病的危险,而且送风距离近,在室内无法感受到凉风。
相关技术中,部分空调器具备混风的功能。但是,混风均匀性差,混风风量小,换热风道风量损失大,出风温差大,而且混风不能独立控制,温差改善不明显,另外,这样也会影响空调器的整体性,实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提高出风的温度和速度,进行远距离送风,室内的人可以感觉凉而不冷的风,可以使换热风道的风速降低,同时实现广域出风,也可以调节空调器的吹风温度,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又或者引入新风时可以减小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同时将新风送往远处,满屋是新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新风进风口、第一室内进风口、换热进风口、混风出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对应,所述换热风道分别与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将室内风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换热风道,并由所述换热出风口释放到室内;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模块分别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混风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和过滤组件,所述新风风机将室外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新风模块,并由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通过所述混风出风口释放到室内;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过滤组件之间间隔设置且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选择性地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在新风风机的吸力作用下,室内风可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并由所述混风出风口释放到室内;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道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所述风道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混风出风口相连通且可在所述混风出风口处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选择性地与气流通道连通,并且风道组件可在混风出风口处转动,可以实现空调器的不同出风模式,可以提高出风的温度和速度,进行远距离送风,室内的人可以感觉凉而不冷的风,可以使换热风道的风速降低,同时实现广域出风,也可以调节空调器的吹风温度,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又或者引入新风时可以减小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同时将新风送往远处,满屋是新风,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与所述新风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风道件与所述第一风道件连通,且所述第二风道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混风出风口处,新风或室内风可通过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从所述混风出风口处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风道件驱动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风道件在所述混风出风口处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风道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道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上方,且两个所述第二风道件分别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风道件均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呈长条状且与所述混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件与所述换热风道之间形成有引流风道,所述引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混风出风口相连通,以在高速气流下,室内风通过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引流通道,并且从所述混风出风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新风模块的上方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控制组件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通风口,在所述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二通风口时,室内风可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进入到所述气流通道,在所述控制组件关闭所述第二通风口时,室内风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进入到所述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挡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挡板驱动连接,所述挡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挡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新风通过所述新风管进入到所述新风模块,并且经过所述过滤组件可在所述混风出风口处与室内风混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相邻设置,所述混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一角度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第二角度的平面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第一种剖视图;
图5是图3中A-A方向的第二种剖视图;
图6是图3中A-A方向的第三种剖视图;
图7是图3中A-A方向的第四种剖视图;
图8是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空调器;
10、壳体;11、新风进风口;12、第一室内进风口;13、换热进风口;14、混风出风口;15、换热出风口;16、第二室内进风口;17、导风板;20、换热器;30、换热风道;40、新风模块;41、新风风机;42、过滤组件;43、气流通道;44、第二通风口;50、风道组件;51、第一风道件;52、第二风道件;53、第一通风口;54、引流风道;55、第三通风口;60、第一驱动件;70、控制组件;71、第二驱动件;72、挡板;80、换热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
空调器1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管路连接以传输冷媒。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20和室内风扇。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20、室外风扇和膨胀阀。依序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20、膨胀阀和室内换热器20形成冷媒回路,冷媒在所述冷媒回路中循环流动,通过室外换热器20与室内换热器20分别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实现空调器1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压缩机被配置为压缩冷媒以使得低压冷媒受压缩形成高压冷媒。
室外换热器20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与在室外换热器20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外换热器20在空调器1的制冷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由压缩机压缩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20将热量散发至室外空气而冷凝。室外换热器20在空调器1的制热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减压后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20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而蒸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20还包括换热翅片,以扩大室外空气与室外换热器20中传输的冷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室外空气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室外风扇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经室外机的第二进风口吸入至室外机内,并将与室外换热器20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经由室外机的第三出风口送出。室外风扇为室外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膨胀阀连接于室外换热器20与室内换热器20之间,由膨胀阀的开度大小调节流经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20的冷媒压力,以调节流通于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20之间的冷媒流量。流通于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20之间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将影响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20的换热性能。膨胀阀可以是电子阀。膨胀阀的开度是可调节的,以控制流经膨胀阀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
四通阀连接于所述冷媒回路内,四通阀被配置为切换冷媒在冷媒回路中的流向以使空调器1执行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室内换热器20被配置为将室内空气与在室内换热器20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内换热器20在空调器1的制冷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室外换热器20散热后的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20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室内换热器20在空调器1的制热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室外换热器20吸热后的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20将热量散发至室内空气而冷凝。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20还包括换热翅片,以扩大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20中传输的冷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室内空气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室内风扇被配置为将室内空气经室内机的第三进风口吸入至室内机内,并将与室内换热器20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经由室内机的第四出风口送出。室内风扇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空调器1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控制压缩机的工作频率、膨胀阀的开度、室外风扇的转速和室内风扇的转速。控制装置与压缩机、膨胀阀、室外风扇和室内风扇通过数据线相连以传输通信信息。
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并且可以被配置为当处理器执行存储在耦合到控制装置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时,执行控制装置中描述的相应操作。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智能卡或闪存设备(例如,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键盘驱动器)。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换热风道30、换热风机80、新风模块40和风道组件50。壳体10主要构造空调器1的结构,使空调器1的外观更加整体和简洁,而且壳体10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壳体10内部的器件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换热器20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从而可以实现空调器1的制冷和制热效果。换热风道30主要用于换热风通过,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风道30释放到室内。换热风机80设置于换热风道30内,换热风机80可以产生吸力,将室内的风吸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释放到室内。新风模块40则主要用于室外新风进入到风道组件50,新风进入到风道组件50后可以释放到室内,实现空调器1的新风效果。
如图1、图2、图4-图7所示,壳体10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1、第一室内进风口12、换热进风口13、混风出风口14和换热出风口15。新风可以经过新风进风口11进入到空调器1内,并且可以通过混风出风口14释放到室内,室内风可以经过换热进风口13进入到空调器1内,并且通过换热出风口15释放到室内,也可以经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2进入到空调器1内,通过混风出风口14进入到空调器1内。换热进风口13处设置有导风板17,导风板17可以左右摆动,从而可以使换热风向左右方向吹动,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位置处的需求。
如图4-图7所示,换热器20设置于壳体10内,这样换热器20可以固定在壳体10上,使换热器20工作更加稳定,而且壳体10可以保护换热器20,避免换热器20与外物出风而受到损坏。换热风道30设置于壳体10内,换热风道30与换热器20相对应,换热风道30分别与换热进风口13和换热出风口15连通,也就是说,换热风机80将室内风由换热进风口13引入至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后通过换热出风口15释放到室内。
如图2所示,新风模块40设置于壳体10内,新风模块40分别与新风进风口11和混风出风口14连通,新风模块40包括:新风风机41和过滤组件42,具体来说,新风风机41可以产生吸力,可以将室外的新风由新风进风口11吸入到新风模块40内,并由过滤组件42过滤后通过混风出风口14释放到室内,使进入到室内的新风清新健康。过滤组件42设置于新风风机41靠近新风进风口11的一侧,这样新风在通过新风进风口11进入到新风模块40后,需要先经过过滤组件42的过滤,然后再释放到室内,减小新风的风速,使新风的释放更加柔和。
如图2所示,新风风机41和过滤组件42之间间隔设置,而且新风风机41和过滤组件4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43,第一室内进风口12选择性地与气流通道43连通,在新风风机41的吸力作用下,室内风可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2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43,并由混风出风口14释放到室内,风道组件50设置于壳体10内,风道组件50的一端与新风模块40相连通,风道组件50的另一端与混风出风口14相连通,而且风道组件50可在混风出风口14处转动。
具体地,如图4所示,空调器1开启后,选择制冷模式(以制冷模式为例),压缩机和换热器20开始制冷,换热风机80开始旋转,室内常温气流经换热器20形成低温高速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5吹出,同时开启第一室内进风口12,利用新风风机41抽取室内风,室内风不经过过滤组件42和管路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43,这样进入的室内风为低风阻大风量,再通过风道组件50从混风出风口14吹出,同时风道组件50向内靠近换热出风口15的一侧旋转一定的角度,此时混风出风口14吹出的高速风和换热出风口15吹出的低温高速风牵引室内的低速室内风进入到空调器1,并且低速室内风从混合出风口吹出,三者之间进行交叉聚合混合送风,如此,可以提高出风的温度和风速,实现远距离送风,室内的人可以感觉凉而不冷的风。
如图5所示,空调器1开启后,选择制冷模式(以制冷模式为例),压缩机和换热器20开始制冷,换热风机80开始旋转,室内常温气流经换热器20形成低温高速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5吹出,同时开启第一室内进风口12,利用新风风机41抽取室内风,室内风不经过过滤组件42和管路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43,这样进入的室内风为低风阻大风量,再通过风道组件50从混风出风口14吹出,同时风道组件50向内远离换热出风口15的一侧旋转一定的角度,室内的低速室内风进入到空调器1,此时混风出风口14向远离换热出风口15的一侧高速出风,牵引换热出风口15吹出的低温气流和低速室内风向远离换热出风口15的一侧倾斜,如此,可以使换热风道30的风速降低,同时实现广域出风。
如图6和图7所示,空调器1开启后,选择制冷模式(以制冷模式为例),压缩机和换热器20开始制冷,换热风机80开始旋转,室内常温气流经换热器20形成低温高速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5吹出,此时用户可选择三种模式:①要求吹风温度高些时,可以开启第一室内进风口12,利用新风风机41抽取室内风,室内风不经过过滤组件42和管路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43,这样进入的室内风为低风阻大风量,并与低温高速气流混合,混合后的气流吹到身上较暖;②要求吹风温度低些时,换热后的低温高速气流牵引室内的低速室内风进入到空调器1,并且低速室内风从混合出风口吹出,二者之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流吹到人身上较凉;③要求新鲜空气时,新风风机41从室外抽取室外新风,并从混合出风口吹出,同时与牵引的低速室内风和换热后的低温高速气流进行混合,减小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同时将新风送往远处,满屋是新风。
由此,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2选择性地与气流通道43连通,并且风道组件50可在混风出风口14处转动,可以实现空调器1的不同出风模式,可以提高出风的温度和速度,进行远距离送风,室内的人可以感觉凉而不冷的风,可以使换热风道30的风速降低,同时实现广域出风,也可以调节空调器1的吹风温度,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又或者引入新风时可以减小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同时将新风送往远处,满屋是新风,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具体地,如图2和图9所示,风道组件50包括:第一风道件51和第二风道件52,第一风道件51与新风模块40连接,第二风道件52与第一风道件51连通,而且第二风道件52可转动地设置于混风出风口14处,新风或室内风可通过第一风道件51和第二风道件52从混风出风口14处排出。也就是说,新风可以通过新风进风口11进入到新风模块40内,然后通过第一风道件51和第二风道件52从混风出风口14处排出,此时第二风道件52可以对应在混风出风口14处转动,提升新风的混风效果。同样,室内风可以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2进入到新风模块40的气流通道43内,然后通过第一风道件51和第二风道件52从混风出风口14处排出,此时第二风道件52也可以对应在混风出风口14处转动,便于室内风的混风效果。
当然,如图3、图9和图10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第一驱动件60,第一驱动件60设置于第二风道件52的上方,而且第一驱动件60与第二风道件52驱动连接,以控制第二风道件52在混风出风口14处转动。第一驱动件60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一驱动件60与第二风道件52驱动连接,这样第一驱动件60可以驱动第二风道件52在混风出风口14处转动,从而可以实现空调器1的多种出风模式。而第一驱动件60设置于第二风道件52的上方,这样便于第一驱动件60的安装布置,而且便于第一驱动件60与第二风道件52之间的驱动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风道件52为两个,两个第二风道件52分别连接于第一风道件51的上方,而且两个第二风道件52分别位于换热风道30的两侧,两个第二风道件52均设置有第一通风口53,第一通风口53呈长条状,而且第一通风口53与混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设置有两个第二风道件52,两个第二风道件52分别连接于第一风道件51的上方,这样可以避免与第一驱动件60的设置产生干涉,而两个第二风道件52分别位于换热风道30的两侧,这样两个第二风道件52分别位于换热风道30的两侧中的出风可以更好地与中间位置的换热风道30的出风混风。两个第二风道件52均设置有第一通风口53,第一通风口53与混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这样新风或室内风均可以通过第一通风口53通向混风出风口14处,从而可以释放到室内,而第一通风口53呈长条状,这样可以使第一通风口53风分布范围更广,可以更多地与换热风进行混风,而且第一通风口53的流经面积较小,从而可以提升第一通风口53处的气流速度。当然,在第一风道件51的前端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通风口55,第三通风口55位于两个第二风道件52之间,这样第三通风口55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新风和高速室内风也可以经过第三通风口55释放到室内,而且可以增加新风和高速室内风释放时的风量,出风效果更好。
此外,如图4-图7所示,壳体10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室内进风口16,第二风道件52与换热风道30之间形成有引流风道54,引流通道分别与第二室内进风口16和混风出风口14相连通,以在高速气流下,室内风通过第二室内进风口16进入到引流通道,并且从混风出风口14排出。也就是说,在室内风或换热风的高速气流的牵引下,室内风也可以通过壳体10两侧的第二室内进风口16进入到引流风道54内,形成低速室内风,并且通过混风出风口14与高速室内风或换热风混风,从而可以形成空调器1的多种出风模式。而引流风道54设置于第二风道件52与换热风道30之间,这样便于引流风道54的设置,而且低速室内风与换热风或高速室内风的混风都较为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8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控制组件70,新风模块40的上方开设有第二通风口44,第二通风口44与气流通道43相连通,控制组件70选择性地开闭第二通风口44。控制组件70可以起到控制的作用,在控制组件70打开第二通风口44时,室内风可通过第二通风口44进入到气流通道43,在控制组件70关闭第二通风口44时,室内风无法通过第二通风口44进入到气流通道43,从而可以控制高速室内风的释放,进而可以形成不同的出风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其中,如图8所示,控制组件70包括:第二驱动件71和挡板72,第二驱动件71与挡板72驱动连接,挡板7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通风口44处。第二驱动件71可以起到驱动的作用,第二驱动件71与挡板72驱动连接,这样第二驱动件71可以驱动挡板72转动,而且挡板72设置于第二通风口44处,这样可以使挡板72选择性地开闭第二通风口44,从而可以控制高速室内风释放到室内。
进一步地,挡板72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通风口44的宽度。挡板72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通风口44的宽度,这样在挡板72关闭时,可以完全遮挡第二通风口44,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通风口44密封的可靠性。
此外,空调器1还包括:新风管,新风管与新风模块40相连通,新风通过新风管进入到新风模块40,并且经过过滤组件42可在混风出风口14处与室内风混风。设置有新风管,这样便于室外的新风进入到新风模块40,而新风经过新风管进入到新风模块40后,需要经过过滤组件42的过滤,从而可以使通入到室内的新风更加洁净健康,新风在经过过滤组件42后会通向混风出风口14处,而低速室内风也会通入到混风出风口14处,这样新风可以与低速室内风在混风出风口14处混风,然后可以一起与换热后的低温高速气流进行混合,减小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同时将新风送往远处,满屋是新风。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新风进风口11与第一室内进风口12相邻设置,混风出风口14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5的两侧。由于室内风经过第一室内进风口12后需要通向新风模块40的气流通道43中,而新风模块40与新风进风口11连通,新风进风口11与第一室内进风口12相邻设置,这样便于新风模块40的布置,便于气流的流通。而混风出风口14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5的两侧,这样则便于混风出风口14与第二风道件52相对设置,新风或室内风可以通过混风出风口14释放到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新风进风口、第一室内进风口、换热进风口、混风出风口和换热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器相对应,所述换热风道分别与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将室内风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换热风道,并由所述换热出风口释放到室内;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模块分别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混风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和过滤组件,所述新风风机将室外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新风模块,并由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通过所述混风出风口释放到室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过滤组件之间间隔设置且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选择性地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在新风风机的吸力作用下,室内风可通过第一室内进风口直接进入到气流通道,并由所述混风出风口释放到室内;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道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所述风道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混风出风口相连通且可在所述混风出风口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与所述新风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风道件与所述第一风道件连通,且所述第二风道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混风出风口处,新风或室内风可通过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从所述混风出风口处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风道件驱动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风道件在所述混风出风口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道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上方,且两个所述第二风道件分别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风道件均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呈长条状且与所述混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二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件与所述换热风道之间形成有引流风道,所述引流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混风出风口相连通,以在高速气流下,室内风通过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引流风道,并且从所述混风出风口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新风模块的上方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控制组件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通风口,在所述控制组件打开所述第二通风口时,室内风可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进入到所述气流通道,在所述控制组件关闭所述第二通风口时,室内风无法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口进入到所述气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挡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挡板驱动连接,所述挡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新风通过所述新风管进入到所述新风模块,并且经过所述过滤组件可在所述混风出风口处与室内风混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相邻设置,所述混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两侧。
CN202223269327.8U 2022-12-06 2022-12-06 空调器 Active CN219036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9327.8U CN219036840U (zh) 2022-12-06 2022-12-06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9327.8U CN219036840U (zh) 2022-12-06 2022-12-06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6840U true CN219036840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8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9327.8U Active CN219036840U (zh) 2022-12-06 2022-12-06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6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80044162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53164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063818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164812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013431U (zh) 一种空调器壳体
CN107084517A (zh) 天井式空调器化霜方法及天井式空调器
CN219036840U (zh) 空调器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111164349B (zh) 空调
CN2149493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654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67547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2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39457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177149U (zh) 窗式空调器
CN221279569U (zh) 柜式空调器
CN21778532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484280A (zh)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62037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853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672389U (zh) 空调器
CN2176539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54087U (zh) 空调器
CN21765398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