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7152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77152U
CN211177152U CN201922096577.8U CN201922096577U CN211177152U CN 211177152 U CN211177152 U CN 211177152U CN 201922096577 U CN201922096577 U CN 201922096577U CN 211177152 U CN211177152 U CN 2111771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heat exchanger
fresh air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965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965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7715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3007 priority patent/WO202110330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771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77152U/zh
Priority to US17/749,395 priority patent/US2022027595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外壳、室内风道壳、新风风道壳及除湿换热器。其中,所述外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形成有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所述新风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风道壳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将所述新风口和室外环境连通。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新风口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能够对新风进行除湿,以提升窗式空调器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一种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这类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通常是直接在其内部增加新风风道,该新风风道将室内风道和室外环境连通,以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环境。然而,当室外环境空气湿度较大时(如雨雾天气或早晚凝露时间段),将室外湿度较大的空气直接引入到室内环境,会进一步增加室内环境的湿度,导致用户产生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能够对新风进行除湿,以提升窗式空调器的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外壳、室内风道壳、新风风道壳及除湿换热器。其中,所述外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形成有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所述新风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风道壳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将所述新风口和室外环境连通。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新风口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壳内部;或者,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和所述新风口之间;或者,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口;或者,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口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与所述新风口之间间隔形成有一容置位,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容置位。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朝向所述除湿换热器的上方延伸有一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遮盖所述除湿换热器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风道出口的侧边缘朝侧向延伸有防护边板,所述防护边板呈L形弯折设置,所述防护边板和所述挡风板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呈L形设置的扣槽;所述除湿换热器的边板的后边缘构造形成有与所述扣槽适配扣接的翻边。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入口的通风面积。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沿其新风流动的方向划分为导风段和出风段,其中,所述导风段自所述风道入口向所述出风段呈渐扩状设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壳具有位于所述导风段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外壳的侧板,所述第二侧壁的壁面自所述风道入口向所述出风段呈弧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格栅,所述新风格栅设于所述新风口,所述新风格栅自上向下朝所述新风口的内侧倾斜。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道壳,所述室外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室外风道壳形成有室外风道,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并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对应。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从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支管、以及从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其中,所述交叉点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器,所述切换器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配管,且位于所述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外壳内设置新风风道壳和除湿换热器,其中新风风道壳形成新风风道,利用新风风道将室内风道壳的新风口和室外环境连通;除湿换热器与该新风口对应设置,从而可在将新风经新风风道引入到室内的过程中,利用除湿换热器可对新风进行除湿,避免新风过于潮湿而造成室内空气湿度增加的情况出现,进而提升窗式空调器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4为图3中沿I-I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窗式空调器拆除新风风道壳和除湿换热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窗式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2中新风风道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新风风道壳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另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再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窗式空调器 270 扣槽
110 外壳 201 风道入口
111 室内进风口 202 风道出口
112 室内出风口 300 压缩机
120 室内风道壳 310 排气口
121 新风口 320 回气口
130 室外风道壳 400 室内换热器
1301 通风口 500 室外换热器
1302 风机安装口 600 除湿换热器
140 室内风机 610 端板
150 室外风机 611 翻边
160 新风导风板 10 第一配管
170 新风格栅 11 交叉点
200 新风风道壳 20 第二配管
210 新风风道 30 第一支管
211 导风段 40 第二支管
212 出风段 50 切换器
220 第一侧壁 60 第一开度调节装置
230 第二侧壁 70 第二开度调节装置
240 第三侧壁 80 流向调节装置
250 挡风板 90 冷媒散热器
260 防护边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器是将室内机及室外机一体式制成,窗式空调器整机安装在建筑的窗户上,可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此外,所述窗式空调器还能够将室外的新风空气引入到室内,并对引入的新风进行除湿,以提升窗式空调器的舒适度。下文将对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进行介绍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100包括外壳110、室内风道壳120、新风风道壳200及除湿换热器600。其中,外壳110设有室内进风口111和室内出风口112。室内风道壳 120安装于外壳110内,室内风道壳120形成有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室内进风口111和室内出风口112连通,室内风道壳120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121(新风口121可参阅图6)。新风风道壳200安装于外壳110内,新风风道壳200形成有新风风道210(新风风道210可参阅图10),新风风道210适用于将新风口121和室外环境连通。除湿换热器600与新风口121 对应设置。
具体说来,外壳110包括底盘及设于所述底盘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前表面、背面、侧面及顶面。其中,壳体的前表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11,壳体的顶面的前端设有室内出风口112。壳体的背面设有室外进风口,壳体的侧面设有室外侧出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外风道壳130,室外风道壳 130安装于外壳110内,室外风道壳130形成有室外风道,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室外风道和室内风道间隔分开。
对于新风风道壳200而言,新风风道壳200内所形成的新风风道210,该新风风道210具有风道入口201和风道出口202(可参阅图9和图10)。其中,风道出口202与新风口121连通。风道入口201可以直接与室外风道连通,以与室外风道共用同一室外进风口。或者,在壳体的背面或侧面额外增设室外新风进风口,该风道入口201和新风进风口连通。
还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400和室外换热器500。其中,室内换热器400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并与室内进风口 111对应;室外换热器500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并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对应。具体在此,室内换热器400靠近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以与室内进风口111对应。室外换热器500靠近所述壳体的背面,以与室外进风口对应。
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风机140和室外风机150。其中,室内风机140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用以驱动空气从室内风口进入到室内风道,而后从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室外风机150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用以驱动空气从室外风进入到室外风道,而后从室外出风口吹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新风风道210和室外风道的高压区连通时,新风风道210和所述室外风道可共用同一个室外风机150驱动空气流动。此外,当然也可以在新风风道210 内增加一独立的新风风机,以利用该新风风机驱动新风风道210内的空气流动。
请参阅图2至图4,通过窗式空调器100的各内部构件配合工作,使得所述窗式空调器100可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例如但不局限于:制冷模式和/或制热模式、新风模式、新风除湿模式等多种模式。下文将简述主要的工作模式原理如下: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室内风机140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11进入到室内风道中,经室内风道换热后形成冷风,冷风经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到室内,实现对室内制冷。与此同时,室外风机150驱动室外空气从外壳110 的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中,经室外风道换热后形成热风,热风经所述室外出风口排回到室外。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室内风机140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11进入到室内风道中,经室内风道换热后形成热风,热风经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到室内,实现对室内制热。与此同时,室外风机150驱动室外空气从外壳110 的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风道中,经室外风道换热后形成冷风,冷风经所述室外出风口排回到室外。
在所述新风除湿模式下,室外风机150或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空气进入到新风风道210中,经除湿换热器600换热后,新风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冷凝液化成冷凝水排走,使得新风空气湿度降低而形成较为干燥的新风;干燥的新风空气经新风口121进入到室内风道中,而后从室内出风口112吹出到室内,实现新风除湿。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新风风道210是和室外风道连通以共用同一室外进风口的,那么在上述新风除湿模式中,室外换热器500制热,除湿换热器600 制冷。从室外进风口进入的新风先在室外风道中被室外换热器500加热形成热风;这些热风一部分被室外风机150引导从室外出风口吹出,另一部分热风则从室外风道进入到新风风道210,并在新风风道210中被除湿换热器600 降温除湿后形成干燥新风。最后,干燥新风经室内风道向室内出风口112吹出(此时室内换热器400可开启或不开启)。由此可见,在新风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过程中,新风先被加热而后被降温,并与室内风混合后再吹出,从而达到新风恒温的效果,即恒温除湿。
此外,干燥新风在进入室内风道后,还可以与从室内进风口111进入的室内空气混合,形成较为均匀的常温干燥新风,从而避免室内空气和新风空气形成两股不同的气流吹向用户,提升用户使用窗式空调器100的舒适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外壳110内设置新风风道壳200和除湿换热器600,其中新风风道壳200形成新风风道210,利用新风风道210将室内风道壳120的新风口121和室外环境连通;除湿换热器600与该新风口121 对应设置,从而可在将新风经新风风道210引入到室内的过程中,利用除湿换热器600可对新风进行除湿,避免新风过于潮湿而造成室内空气湿度增加的情况出现,进而提升窗式空调器100的舒适度。
请参阅图2、图4及图6,在上述实施例中,将除湿换热器600与新风口 121对应设置,需要确保新风在从新风风道210经室内风道流向室内出风口 112的过程中,新风与除湿换热器600相遇并从除湿换热器600通过。对此,除湿换热器600的安装位置可以有多个。
在一实施方式中,除湿换热器600可以安装于新风风道壳200内部。也即是说,除湿换热器600整体位于新风风道210中,除湿换热器600可以为与新风风道210的风道入口201、或风道中部或风道出口202等位置,仅需与新风口121相对即可。
另一实施方式中,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 和新风口121之间。也就是说,除湿换热器600位于新风风道210的风道出口202外侧、同时也是位于新风口121的外侧。除湿换热器600应当遮盖新风口121的周缘,避免在其周缘形成有漏风间隙。
再一实施例中,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口121。此时,除湿换热器 600和新风口121大小适配,除湿换热器600的周缘与新风口121周缘适配对接,也可使得除湿换热器600遮盖新风口121,减少漏风。
又一实施方式中,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口121的内侧。也就是说,除湿换热器600位于室内风道壳120的内侧,并与新风口121间隔有一小段距离。此时,需要在除湿换热器600的周围和新风口121周围之间设置防漏风结构,避免新风没有经过除湿换热器600而直接进入到室内风道中。
请继续参阅图2、图4及图6,在此考虑到,新风风道壳200体积较小,不便安装除湿换热器600。而室内风道壳120的内部需安装较多的构件(如室内换热器400、室内风机140、电控盒、蜗壳等),剩余可供除湿换热器600 安装的空间较小,也不方便安装除湿换热器600。而室外换热器500的体积通常小于室内换热器400,故在室外风道壳130和室内风道壳120之间形成有较大的剩余空间,可供除湿换热器600安装。
鉴于此,将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和新风口121之间。具体地,在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与新风口121之间间隔形成有一容置位,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所述容置位。除湿换热器600 可以与新风风道壳200连接固定,也可以与室内风道壳120连接固定。至于连接方式则可以是螺钉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在此没有限制。
请参阅图4、图5及图9,在此又考虑到,除湿换热器600的顶部存在翅片间隙。由于除湿换热器600安装于所述容置位,使得除湿换热器600显露在外侧。从而当新风从除湿换热器600通过时,可能会有部分新风从除湿换热器600的顶部的翅片间隙泄漏出去,造成新风风量损失。为解决该问题,在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的上边缘朝向除湿换热器600的上方延伸有一挡风板250,挡风板250遮盖除湿换热器600的顶部。挡风板250与新风风道壳200一体成型,利用挡风板250可遮挡除湿换热器600的顶部的翅片间隙,从而可避免新风从该翅片间隙向外泄漏。
请参阅图4和图5、图9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在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的侧边缘,朝侧向延伸有防护边板260,防护边板260呈L形弯折设置,防护边板260和挡风板250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呈L形设置的扣槽270;除湿换热器600的端板610的后边缘构造形成有与扣槽270适配扣接的翻边 611。这样不仅可以密封除湿换热器600的侧部和新风风道210的风道出口202 之间形成有狭缝,使得新风难以从此两者的插接位置吹出,避免从该狭缝发生新风泄漏。并且,还可以将除湿换热器600和新风风道壳200连接固定,增强除湿换热器600安装的稳定性。
装配时,可以先将除湿换热器600固定于外壳110的底盘上,再将新风风道壳200的扣槽270与除湿换热器600的翻边611对应,然后由上往下新风风道壳200,使得新风风道壳200的扣槽270和除湿换热器600的翻边611 对应插接,完成新风风道壳200和除湿换热器600的连接。
此外,为提高除湿换热器600的防漏风效果,还可以将除湿换热器600 紧靠在室内风道壳120的背面上,使得除湿换热器600的边板的前边缘与室内风道壳120的背面抵持,以减小除湿换热器600和新风口121侧边缘之间的狭缝。
请参阅6,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格栅 170,新风格栅170设于新风口121,新风格栅170自上向下朝新风口121的内侧倾斜。利用新风格栅170可以将新风打散以与室内风混合均匀。将新风格栅170倾斜设置,主要适合考虑到室外风机150设有打水圈,打水圈旋转将水打到室外换热器500上时,有水溅落到新风口121。为避免水溅落到室内风道中,通过新风格栅170倾斜,使得新风格栅170上的格栅间隙向下偏斜,水滴不易直接打到格栅间隙上,而打在格栅条上的水滴则较容易在其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不易黏附在格栅条上。
请参阅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室外风道壳130的背面设有风机安装口 1302,其侧面设有通风口1301。室外风机150安装于风机安装口1302;通风口1301和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201连通,以使得所述新风风道210和所述室外风道共用同一室外风机150。通风口1301出安装有新风导风板160,新风导风板160转动可打开或关闭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201。
请参阅图2、图9及图10,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新风风道壳200 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形状结构设计方式,并没有具体限定。由于室内换热器 400的长度通常大于室外换热器500的长度,故室内风道壳120的长度也通常设计得较大,即室内风道较为狭长。为了适配室内风道,以便于新风和室内风道的室内空气混匀混合,故可选地,设计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出口202 的通风面积,大于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201的通风面积。
也就是说,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201较小,风道出口202较大。该风道入口201相对于室外风道高压区是处于负压,风道入口201小,有利于室外风道将新风挤压进入到新风风道210内,使得进入到新风风道210的新风具有较大的风速。当新风到达风道出口202时,由于风道出口202较大,从而新风从该风道出口202向室内风道扩散,进而使得新风和室内风道中的室内风混合更为均匀。
请继续参阅图2、图9及图10,在此考虑到,新风风道壳200的风道入口201小于风道出口202,新风风道210的横截面需要发生改变。而如果新风风道210出现横截面突变,则在新风通过新风风道210时,新风容易在该截面突变位置产生碰撞摩擦,进而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为改善这种情况,将新风风道210沿其新风流动的方向划分为导风段211 和出风段212,其中,导风段211自风道入口201向出风段212呈渐扩状设置。这样可使得新风风道210的横截面自风道入口201向出风段212逐渐增大,过渡较为平滑,如此可以改善新风风道210横截面突变情况,相应地降低风阻,避免产生较大的噪音。
进一步地,新风风道壳200具有位于导风段211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220 和第二侧壁230,第二侧壁230靠近外壳110的侧板,第二侧壁230的壁面自风道入口201向出风段212呈弧形设置。
具体说来,新风风道壳200的第一侧壁220位于室外风道壳130的背面和室内风道壳120的背面之间,第一侧壁220自导风段211的一侧延伸至出风段212的一侧,以形成导风段211和出风段212共同的侧壁。新风风道壳 200室外风道壳130的侧面和室内风道壳120的背面、外壳110的侧板之间围合形成的三角区域中。新风风道壳200还具有与第二侧壁220连接且位于出风段212一侧的第三侧壁240,第三侧壁240与第一侧壁210并行设置。
由于室外风道壳130的背面和室内风道壳120的背面之间还安装有室外风机150,故将新风风道壳200的第一侧壁220呈平直的板状设置,以减小新风风道壳200左侧占用的空间。
而所述三角区域空间较充足,从而可将第二侧壁230自风道入口201向风道出口202朝背离第一侧壁220的方向呈弧形设置,以此实现新风风道210 的导风段211呈渐扩状设置,充分利用了该三角区域的空间。
请参阅图11,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压缩机300,压缩机300具有排气口310和回气口320。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依次连接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室外换热器500、室内换热器400的第一配管10,以及连接室内换热器400和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的第二配管 20,从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从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分岔出的第一支管30、以及从第二配管20分岔出的第二支管40,第一支管30和除湿换热器600的冷媒入口端连接,第二支管40和除湿换热器600的冷媒出口端;其中,交叉点11位于室外换热器500和室内换热器400 之间。
也就是说,窗式空调器100所增加的除湿换热器600,与窗式空调器100 原来具有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共同压缩机300、室外换热器500及管路部件(如第一配管10和第二配管20),而不需要另外设置一套冷媒循环系统,使得集成度较高,功能性更强。
请参阅图12,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窗式空调器100同时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并可以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切换,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切换器50,切换器50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切换器50将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与第一配管 10连通,同时将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与第二配管20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切换器50将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与第二配管20连通;同时将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与第一配管10连通。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制冷模式时,则将切换器50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制冷剂从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流向第一配管10,从第一配管10先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00中,在室外换热器500液化放热后(即制热);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500流出,而后继续经第一配管10进入到室内换热器400内,并在室内换热器400进行蒸发制冷;最后,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400流出,经第二配管20、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回流到压缩机300中。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制热模式时,则将切换器50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制冷剂从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流向第二配管20,从第二配管20先进入到室内换热器400中,在室内换热器400液化放热后(即制热);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400流出,而后经第一配管10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00内,并在室外换热器500进行蒸发制冷;最后,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 500流出,继续经第一配管10、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回流到压缩机300 中。
请继续参阅图12,为实现新风除湿模式和上述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的切换,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和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其中,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安装于第一支管30,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支管30。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设于第一配管10,且位于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和室内换热器400之间,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配管10 的交叉点11和室内换热器400之间的管路。所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流向调节装置80,流向调节装置80用于调节制冷剂自除湿换热器600单向流向第二配管20。
当窗式空调器100处在前述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第一开度调节装置 60关闭,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打开。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新风除湿模式时,则将切换器50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同时将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打开,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关闭。制冷剂从压缩机300的排气口310流向第一配管10,从第一配管10先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00中,在室外换热器500液化放热后(即制热);液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500流出,而后继续经第一配管10、第一支管30进入到除湿换热器600内,并在除湿换热器600进行蒸发制冷,以供除湿换热器600除湿;最后,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从除湿换热器600流出,经第二支管40、压缩机300的回气口320回流到压缩机300中。
第一开度调节装置60和/或第二开度调节装置70均可以是开关阀、电磁阀或其他具有控制管路开关功能的结构。流向调节装置80则可以是单向阀。
请继续参阅图1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室外换热器500和第一配管10的交叉点11之间的管路上安装一冷媒散热器90,利用该冷媒散热器90可以降低电控系统的温度,保证了电控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室内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室内风道壳形成有室内风道,所述室内风道将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道连通的新风口;
新风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新风风道壳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适用于将所述新风口和室外环境连通;以及
除湿换热器,所述除湿换热器与所述新风口对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壳内部;或者,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和所述新风口之间;或者,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口;或者,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新风口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与所述新风口之间间隔形成有一容置位,所述除湿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容置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的上边缘朝向所述除湿换热器的上方延伸有一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遮盖所述除湿换热器的顶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出口的侧边缘朝侧向延伸有防护边板,所述防护边板呈L形弯折设置,所述防护边板和所述挡风板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呈L形设置的扣槽;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端板的后边缘构造形成有与所述扣槽适配扣接的翻边。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出口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新风风道壳的风道入口的通风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沿其新风流动的方向划分为导风段和出风段,其中,所述导风段自所述风道入口向所述出风段呈渐扩状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壳具有位于所述导风段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外壳的侧板,所述第二侧壁的壁面自所述风道入口向所述出风段呈弧形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格栅,所述新风格栅设于所述新风口,所述新风格栅自上向下朝所述新风口的内侧倾斜。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风道壳,所述室外风道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室外风道壳形成有室外风道,所述室外风道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并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对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依次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从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支管、以及从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其中,所述交叉点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器,所述切换器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同时将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和/或,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开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开度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配管,且位于所述第一配管的交叉点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CN201922096577.8U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11771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6577.8U CN211177152U (zh)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PCT/CN2020/073007 WO2021103303A1 (zh) 2019-11-28 2020-01-19 窗式空调器
US17/749,395 US20220275950A1 (en) 2019-11-28 2022-05-20 Window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6577.8U CN211177152U (zh)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77152U true CN211177152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7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96577.8U Active CN211177152U (zh) 2019-11-28 2019-11-28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771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650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WO2023160598A1 (zh) * 2022-02-28 2023-08-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马鞍式空调器
WO2023202212A1 (zh) * 2022-04-20 2023-10-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马鞍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背侧进风结构及马鞍式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650A1 (zh) * 2021-07-23 2023-01-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WO2023160598A1 (zh) * 2022-02-28 2023-08-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马鞍式空调器
WO2023202212A1 (zh) * 2022-04-20 2023-10-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马鞍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背侧进风结构及马鞍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77152U (zh) 窗式空调器
EP4265975A2 (en) Air conditioner
US11796192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with external make-up air module
US20220275950A1 (en) Window air conditioner
CN211822749U (zh) 室内机、空调器
CN211177149U (zh) 窗式空调器
JPH062888A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21251147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48461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9103175U (zh) 空调器
CN216522068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CN21327287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892411U (zh) 除湿装置
JP2706383B2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CN217109777U (zh) 空调器
US11739953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and make-up air assembly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19980013140U (ko)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의 송풍덕트장치
CN215216478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CN21815449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648466U (zh) 具有独立冷风风道与热风风道的除湿机
US20220333790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and make-up air assembly
CN2181199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95900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