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7878U - 一种手机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机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7878U
CN211127878U CN202020132871.XU CN202020132871U CN211127878U CN 211127878 U CN211127878 U CN 211127878U CN 202020132871 U CN202020132871 U CN 202020132871U CN 211127878 U CN211127878 U CN 211127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onnecting rod
clamping arm
mobile phon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287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
余建顺
潘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3287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278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7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7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手机支架,包括外壳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上的承载机构与夹持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托、转动连接所述底托与外壳的连杆组件、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底托用于托持手机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杆组件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滑动连接的滑轨、以及两个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分别用于夹持手机的相对两侧边,所述每一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轨连接,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在不使用时,其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底托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有效减小手机支架的尺寸。

Description

一种手机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周边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支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作为车载支架,可以解放驾驶人员的双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有的手机支架结构通常与手机的外形相契合,由夹持手机夹臂以及承载手机的底托构成,使用时手机放置于底托上并夹持于两夹臂之间。然而,该种手机支架的结构固定、整体尺寸较大,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机支架。
一种手机支架,包括外壳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上的承载机构与夹持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托、转动连接所述底托与外壳的连杆组件、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底托用于托持手机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杆组件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滑动连接的滑轨、以及两个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分别用于夹持手机的相对两侧边,所述每一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轨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形成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夹持手机的两侧,形成底托承载手机的底部,在使用时对手机形成稳定支撑;所述手机支架在不使用时,其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底托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有效减小手机支架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手机支架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手机支架的爆炸图。
图4为图3所示手机支架的承托机构的进一步爆炸图。
图5为图3所示手机支架的夹持机构的进一步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夹持机构的第一夹臂的进一步爆炸图。
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8为图1所示手机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10为图8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的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手机支架的第一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一夹臂的第一爆炸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第一夹臂的第二爆炸图。
图15为图14的另一角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包括外壳10、以及连接于外壳10上的夹持机构20 与承托机构30。
所述外壳10包括前壳12以及与所述前壳12连接的后壳14,所述前壳12与后壳14之间形成空间,部分容纳夹持机构20与承托机构30。所述后壳14的背面,即背向前壳12的侧面突出形成有连接部16,用于所述手机支架与其它元件的固定连接。
所述夹持机构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20a与第二夹臂20b,分别用于夹持手机的两侧边;所述承托机构30包括一底托32,用于承载手机的底部。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底托32对手机构成三点支撑,稳定地夹持手机。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 在横向上可以相对外壳10伸缩,所述底托32在纵向上可以相对外壳10伸缩,如此所述手机支架在使用时伸展以手机的高度与宽度,在闲置时自动回缩以减小尺寸,减小所占用的空间。
请同时参阅图4与图5,所述夹持机构20设置于前壳12与后壳14之间,可以连接于所述前壳12或者后壳14上。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壳14的内侧面,即其朝向前壳12的侧面的中央形成有支撑板18。所述夹持机构20位于前壳12与承托机构30之间,并通过螺钉等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后壳14的支撑板18上。所述夹持机构20与后壳14之间形成有空间,用于活动地设置所述承托机构30的连杆组件34。所述夹持机构2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滑动连接的滑轨21、连接于滑轨21上的传动齿轮22、以及两个第一弹性复位件23。所述承托机构30设置于前壳12与后壳14之间,并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18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机构30还包括与所底托32连接的连杆组件34以及与所述连杆组件34相作用的第二弹性复位件36。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34与第二弹性复位件36均为两个,所述两连杆组件34呈左右对称设置,每一第二弹性复位件36与一连杆组件34相配合。所述每一连杆组件34包括第一连杆38与第二连杆39,所述第一连杆38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板18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9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托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 39的第二端转动连接。较佳地,所述每一第一连杆38的第一端设置有一同步齿轮380,所述两个同步齿轮380相啮合,使得两第一连杆38同步反向转动。较佳地,所述同步齿轮380 与第一连杆38为一体结构。
所述每一同步齿轮380的中央形成一轴孔382,所述支撑板18朝向前壳12的方向向外伸出有两枢轴19,所述每一枢轴19正对一同步齿轮380的轴孔382。装配时,所述枢轴19穿设于对应的轴孔382内,将所述连杆组件34的第一连杆38转动地连接于后壳14的支撑板18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支撑板18上形成轴孔,对应地由所述同步齿轮380 突出形成枢轴与所述轴孔相穿设,将所述第一连杆38转动地连接于支撑板18上。
所述支撑板18环绕每一枢轴19形成一环槽180,用于装配一第二弹性复位件36。较佳地,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6为扭簧,其一端卡设于支撑板18上、另一端插接于对应的连杆组件34的第一连杆38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8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环槽180相连通的卡槽182,所述卡槽182大致沿环槽180的切向延伸,环槽180与卡槽182整体呈“9”字形。所述第一连杆38在靠近其同步齿轮380的位置上形成有贯穿的插孔384,所述插孔384 大致平行于所述同步齿轮380的轴孔382延伸。
所述每一第二弹性复位件36环套于对应的一枢轴19上并收容于环槽180中,第二弹性复位件36朝向支撑板18的一端卡入至所述卡槽182内不能移动、朝向连杆组件34的一端折弯并插入至第一连杆38的插孔384内,随连杆组件34同步转动,使得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6被拉伸或者被压缩,形成弹性恢复力带动所述连杆组件34复位。按图示方式,所述底托32相对外壳10向下移动,带动左侧的连杆组件34的同步齿轮380逆时针转动、右侧的连杆组件34的同步齿轮380同步顺时针转动,压缩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6。反之,第二弹性复位件36恢复弹性形变驱使连杆组件34上移复位,带动左侧的同步齿轮380顺时针转动、左侧的同步齿轮380同步逆时针转动。
所述滑轨21呈长条状,通过螺钉等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18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滑轨21上形成有通孔210,所述枢轴19由支撑板18一体向外延伸,其末端穿设于所述滑轨21的通孔210,从而枢轴19的两端分别由所述支撑板18与滑轨21支撑,所述同步齿轮380 的转动可以更佳平稳。所述传动齿轮22转动地连接于滑轨21的中央,本实施例中,所述滑轨21的中央一体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固定轴212,所述固定轴212与所述枢轴19平行设置,均沿图示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传动齿轮22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轴212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相啮合,使得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同时相对于所述滑轨21相向或背向地滑动。
所述第一夹臂20a与第二夹臂20b结构大致相同,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滑轨21的两侧,按图示方向,第一夹臂20a设置于滑轨21的右侧、第二夹臂20b设置于滑轨21的左侧。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复位件23分别与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相配合,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23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23夹持于第一/第二夹臂20a、20b与滑轨21之间,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相对滑轨21滑动时所述螺旋弹簧23被拉伸或被压缩,形成弹性恢复力带动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复位。请同时参阅图6与图7,所述第一夹臂20a包括第一滑动件24a以及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4a上的第一滚轮25a。
所述第一滑动件24a叠设于滑轨21的前侧,第一滑动件24a的中央形成有横向延伸的第一滑槽26a。对应地,所述滑轨21的右侧端朝向第一滑轨21内突出形成有第一凸块214,导引所述第一滑动件24a相对滑轨21的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24a于其第一滑槽26a的左侧端朝向第一滑槽26a内突出形成有第一凸柱27a,对应一螺旋弹簧23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凸柱27a上并抵顶第一滑槽26a的左侧端、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凸块214。如此,所述第一滑动件24a相对滑轨21向右移动时压缩所述螺旋弹簧23,反之螺旋弹簧23伸展推动第一滑动件24a向左移动复位。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弹簧23也可以夹置于所述第一凸块214与第一滑槽26a的右侧端之间,此时第一滑动件24a相对滑轨21向右移动拉伸所述螺旋弹簧23,螺旋弹簧23回缩推动所述第一滑动件24a向左移动复位。
所述第一滑动件24a的左侧端,即其靠近传动齿轮22的侧端形成有第一齿条28a,所述第一齿条28a位于所述传动齿轮22的上方并与所述传动齿轮22相啮合。所述第一滑动件24a 的右侧端,即其远离传动齿轮22的侧端形成有第一枢接部29a,所述第一枢接部29a位于滑轨21的外侧,所述第一滚轮25a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29a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部29a上通过螺钉等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持部40a,所述第一夹持部40a叠置于所述第一枢接部29a的前侧。一第一转轴42a穿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40a上,所述第一转轴42a垂直于第一滑动件24a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滚轮25a套设于第一转轴42a上,第一滚轮25a的圆周面朝向第二夹臂20b。
所述第二夹臂20b包括第二滑动件24b与第二滚轮25b。所述第二滑动件24b叠设于滑轨21的前侧,第二滑动件24b的中央形成有横向延伸的第二滑槽26b,所述滑轨21的左侧端朝向第二滑轨21内突出形成有第二凸块21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动件24b于其第二滑槽26b的右侧端朝向第二滑槽26b内突出形成有第二凸柱27b,对应一螺旋弹簧23的一端套设于第二凸柱27b上并抵顶第二滑槽26b的右侧端、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凸块216。如此,所述第二滑动件24b相对滑轨21向左移动时压缩所述螺旋弹簧23,反之螺旋弹簧23伸展推动第二滑动件24b向右移动复位。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弹簧23也可以夹置于所述第二凸块216与第二滑槽26b的左侧端之间,此时第二滑动件24b相对滑轨21向左移动拉伸所述螺旋弹簧23,螺旋弹簧23回缩推动所述第二滑动件24b向右移动复位。
所述第二滑动件24b的右侧端形成有第二齿条28b,所述第二齿条28b位于所述传动齿轮22的下方并与所述传动齿轮22相啮合。由于第一齿条28a、第二齿条28b分别位于传动齿轮22的上下两侧,按图示方向第一齿条28a、第二齿条28b相向移动时推动所述传动齿轮 22逆时针方向转动,反之第一齿条28a、第二齿条28b背向移动时推动所述传动齿轮22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滑动件24b的右侧端成有第二枢接部29b,所述第二枢接部29b的前侧连接有第二夹持部40b。所述第二滚轮25b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部40b,第二滚轮25b的圆周面朝向第一夹臂20a。所述第一滚轮25a与第二滚轮25b的转动轴相平行,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之间形成空间用于放入手机。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在闲置时,所述夹持机构20:所述第一夹臂20a的第一滑动件24a的第一枢接部29a抵顶外壳10的左侧端、第二夹臂20b的第二滑动件24b的第二枢接部29b抵顶外壳10的右侧端,第一齿条28a、第二齿条28b在横向上大致相叠,第一齿条28a、第二齿条28b的中央分别与传动齿轮22的顶部与底部相啮合。此时,两螺旋弹簧23处于自然伸展或轻微压缩的状态,第一滚轮25a与第二滚轮25b之间的间隔相对的较小,较佳地小于手机的宽度。所述承托机构30:所述连杆组件34收缩并位于外壳10内,所述底托32贴靠于所示外壳10的底部。此时,两第二弹性复位件36处于自然伸展或轻微压缩的状态,所述第一连杆38与第二连杆39相连的端部上移至抵顶所述外壳10的顶部,第一连杆38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39的第一端之间具有最小的纵向距离。
如图8-10所示,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在使用时,手机由上向下由所述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之间插入至手机支架中,由于所述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的圆周面彼此相向,形成倾斜、光滑的圆弧面有效起到导引手机插入的作用,而且在放入手机的过程中与手机形成滚动摩擦,最大限度地减小插入的阻力。随着手机下移,手机对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形成向外的作用力,撑开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使两者背向滑动彼此远离,加大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之间的宽度,使其与手机的宽度相匹配。当手机的底部下移至抵顶所述底托32时即可松开手机,在手机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底托32被下压带动连杆组件34转动,加大第一连杆38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39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即加大所述底托32与外壳10的枢轴19之间的距离,使其与手机的高度相匹配。如此,所述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分别夹持手机的两侧的顶部,所述底托32托持手机的底部,对手机构成三点支撑。
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在使用时,随着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的背向移动,所述螺旋弹簧23被压缩,对第一滑动件24a、第二滑动件24b形成相向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对手机形成预紧力,在横向上夹紧手机。同时,随着底托32的下移,所受第二弹性复位件36被压缩,对底托32形成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所述底托32对手机形成向上的预紧力,在纵向上对手机形成良好的支撑,如此将手机稳定地固定在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上,避免晃动甚至掉落等。
在手机从本发明手机支架取下之后,手机对底托32的下压力消失,第二弹性复位件36恢复形变驱使所述连杆组件34复位,带动所述底托32上移,减小所述手机支架在纵向上的尺寸;同时手机对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向外的作用力消失,所述螺旋弹簧23恢复形变驱使所述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相向移动复位,减小所述手机支架在横向上的尺寸。如此,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在闲置时,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36与第一弹性复位件23带动夹臂20a、20b与底托32自动复位,减小手机支架的尺寸,特别是作为车载手机支架使用时,其尺寸的减小可以有效避免对驾驶人员形成干扰。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手机支架同样包括外壳10、以及连接于外壳10上的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与底托32。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夹臂20a、20b。
如图12-15所示,以所述第一夹臂20a为例,其包括第一滑动件24a、第一滚轮25a、第一夹持部40a、第一转轴42a、轴杆44a以及弹性件45a。所述第一滚轮25a、第一夹持部40a通过第一转轴42a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4a的第一枢接部29a上。所述第一枢接部29a上形成有间隔的两个的耳部46a,所述两个耳部46a间隔设置,每一耳部46a上形成一枢接孔47a,分别用于与所述轴杆44的两端相插接。所述第一夹持部40a朝向第一枢接部29a内突出形成有另外两个耳部48a,所述每一耳部48a上形成有另一枢接孔49a。所述第一夹持部 40a的两个耳部48a插入至第一枢接部29a的两个耳部46a之间,枢接孔47a与枢接孔49a 相对齐。
所述轴杆44a竖直设置,顺序穿过所述枢接孔47a与49a。所述弹性件45a较佳地为扭簧,其一端抵顶所述第一枢接部29a的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夹持部40a的外壁面,较佳地,所述第一夹持部40a与弹性件45a相抵顶的外壁面为斜面。类似地,所述第二夹臂20b的第二枢接部29b与第二夹持部40b上连接有轴杆并在轴杆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抵顶所述第二枢接部29b的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夹持部40b的外壁面。较佳地,所述弹性件45a形成有预紧力,使得第一夹持部40a与第一枢接部29a的位置相对固定,第二夹持部40b与第二枢接部29b的位置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的手机支架在使用时,手机在插入时对所述第一滚轮25a、第二滚轮25b形成向外的挤压力,使得第一滚轮25a与第一夹持部40a、第二滚轮25b与第二夹持部40b背向移动加大第一滚轮25a与第二滚轮25b之间的距离,同时下压底托32使其下移,手机插入至本实用新型手机支架后,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夹持手机的两侧,底托32托持手机的底部,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底托32对手机形成作用力夹紧手机,形成稳定的支撑。所述手机支架在不使用时,其第一夹臂20a、第二夹臂20b、底托32自动复位,有效减小手机支架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机支架,包括外壳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上的承载机构与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托、转动连接所述底托与外壳的连杆组件、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底托用于托持手机的底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杆组件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与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滑动连接的滑轨、以及两个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分别用于夹持手机的相对两侧边,所述每一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一枢轴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上、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托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枢轴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由所述外壳一体延伸并插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中,所述外壳上还形成有环绕所述枢轴的环槽以及与所述环槽连通的卡槽,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扭簧,所述扭簧收容于所述环槽内,扭簧的一端卡置于所述卡槽内、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杆组件对称设置,每一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形成有同步齿轮,所述同步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枢轴上,两个所述连杆组件的同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套设于一所述枢轴上并与其中一对应的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杆相插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滑轨上的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夹臂朝向第二夹臂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臂朝向第一夹臂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分别啮合于所述传动齿轮的上下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滑轨其中之一形成有第一滑槽、其中之另一形成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滑动地插接于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夹臂与滑轨其中之一形成有第二滑槽、其中之另一形成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滑动地插接于第二滑槽内;所述两个第二弹性复位件均为螺旋弹簧,其中一螺旋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滑槽的一侧端与所述第一凸块,另一螺旋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滑槽的一侧端与所述第二凸块。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远离传动齿轮的一端形成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夹臂远离传动齿轮的一端形成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伸出于所述外壳之外,所述第一枢接部上转动地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枢接部上转动地连接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的圆周面与第二滚轮的圆周面之间形成夹持手机的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上的第一夹持部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上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滚轮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夹持部上,所述第二滚轮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夹持部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上的第一夹持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上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滚轮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夹持部上,所述第二滚轮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夹持部上;所述第一枢接部与第一夹持部之间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上套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二枢接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连接有另一轴杆,所述另一轴杆上套设有另一弹性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竖直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顶第一枢接部的内壁面、另一端抵顶第一夹持部的外壁面;所述另一轴杆竖直设置,所述另一弹性件的一端抵顶第二枢接部的内壁面、另一端抵顶第二夹持部的外壁面。
CN202020132871.XU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手机支架 Active CN211127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2871.XU CN211127878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手机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2871.XU CN211127878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手机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7878U true CN211127878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97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2871.XU Active CN211127878U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手机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78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20590U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US782825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CN108071907A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US9125476B2 (en) Clip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1875505U (zh) 一种电子产品支撑架
CN201274512Y (zh) 带支架的手机
KR20130125196A (ko) 휴대폰 거치대
CN211127878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103216712A (zh) 平板式显示装置的保护盖支座结构
CN211959279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9354892U (zh) 移动终端支架
US8374659B2 (en) Sliding mechanism with changeable paths and cellular phone having the same
CN207968602U (zh) 一种全自动旋转夹紧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
CN21474458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4037526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1127885U (zh) 手机支架
CN209390143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108076172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738082B (zh) 治具
CN218526352U (zh)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CN215488469U (zh) 一种移动终端支撑装置及移动终端支架
CN220108038U (zh) 一种弹夹手机支架
CN217508823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21010172U (zh) 重力车载支架
CN219236924U (zh) 支架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