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26352U -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6352U
CN218526352U CN202223060057.XU CN202223060057U CN218526352U CN 218526352 U CN218526352 U CN 218526352U CN 202223060057 U CN202223060057 U CN 202223060057U CN 218526352 U CN218526352 U CN 2185263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hell
piece
groov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00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鸿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st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600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63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63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63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包括壳体、固定组件、连杆组件和底托,壳体一侧界定为工作面,工作面相对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壳体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件;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穿过开口与底托活动连接,容置空间内靠近工作面的内壁面或远离工作面的内壁面与连杆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一字支架。解决了现有支架夹持力不足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手机支架的体积,现有的一字手机支架的壳体内部通常设置有连杆结构和固定结构,当把手机放在支架壳体上时,手机自重带动支架底托进而带动连杆结构,再由连杆结构带动固定结构卡止住手机两侧,实施对手机的固定。但是由于手机的重量有轻有重,面对重量较轻的手机,其依靠手机重力带动连杆结构,再由连杆结构带动固定结构所产生的卡止力不足以稳定夹持手机,造成手机夹持力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支架夹持力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支架组件,包括壳体、固定组件、连杆组件和底托,所述壳体一侧界定为工作面,所述工作面相对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底托活动连接,所述容置空间内靠近所述工作面的内壁面或远离所述工作面的内壁面与所述连杆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卡止件,所述卡止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卡止件与所述壳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对应所述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止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持所述第一容纳槽槽壁,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一配合槽槽壁,所述卡止件与壳体相对转动时,所述卡止件自由端朝靠近所述底托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所述卡止件提供回复力。
优选地,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相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卡止件对应所述第一限位件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所述卡止件朝靠近所述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
优选地,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所述第一容纳槽还相间隔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槽对应所述第二限位件开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卡止件朝远离所述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
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和滑动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卡止件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滑动件夹设在所述卡止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容置空间内对应所述第二弹性件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对应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开设有第二配合槽和第三配合槽,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所述主体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配合槽的槽壁连接,所述第二抵持部与所述第三配合槽的槽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靠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远离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四连杆。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又一方案是提供一种一字支架,所述一字支架包括如上述的支架组件及其与所述支架组件相配合的安装件,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安装件一端与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界定容置空间,所述底托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所述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与所述底托连接,所述底托受力后可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朝所述底托方向进行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包括壳体、固定组件、连杆组件和底托,壳体一侧界定为工作面,工作面相对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壳体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件;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穿过开口与底托活动连接,容置空间内靠近工作面的内壁面或远离工作面的内壁面与连杆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和固定组件相互配合,用于夹持手机两侧面,第二弹性件和连杆组件以及底托相互配合,用于承托住手机。通过设置两个弹性件,使得两个弹性件各司其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仅靠手机重力依次带动底托和连杆结构,进而带动固定结构对手机进行夹持,所带来的夹持力不足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包括卡止件,卡止件的一端与壳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卡止件与壳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柱,壳体对应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对应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定位柱与定位孔螺纹连接,以实施固定组件与壳体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使用者更换损坏后的固定组件,提升了支架组件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止件靠近壳体的一侧对应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配合槽,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持第一容纳槽槽壁,另一端抵持第一配合槽槽壁,卡止件与壳体相对转动时,卡止件自由端朝靠近底托方向转动,第一弹性件为卡止件提供回复力。应理解,手机插入后使得卡止件转动,卡止件转动后对第一弹性件施加一作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发生变形,第一弹性件变形后产生回复力,回复力反过来施加于卡止件上,使得卡止件对手机提供一夹持力,对手机两侧面进行稳定夹持。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设置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第一容纳槽相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卡止件对应第一限位件开设有限位槽,第一限位件与限位槽配合,以限制卡止件朝靠近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卡止件远离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可相对于壳体进行旋转,旋转后使得第一弹性件发生变形,通过设置第一限位件,避免了卡止件过度朝底托方向进行选择,造成第一弹性件过度变形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设置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第一容纳槽还相间隔设置有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设置在第一容纳槽远离第一限位件的一侧,第一配合槽对应第二限位件开设有限位部,第二限位件与限位部相配合,以限制卡止件朝远离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设置第二限位件,使得常规状态下,卡止件的轴向方向与手机插入方向呈锐角或直角,更便于用户放置手机。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和滑动件,固定件设置在卡止件远离壳体的一侧,滑动件夹设在卡止件和固定件之间。手机在插入过程中,通过设置滑动件,滑动件与手机两侧面相接触,使得手机插入或拔出过程更为省力。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置空间内对应第二弹性件开设有第二容纳槽,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对应第二弹性件分别开设有第二配合槽和第三配合槽,第二弹性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主体部容置于第二容纳槽内,第一抵持部与第二配合槽的槽壁连接,第二抵持部与第三配合槽的槽壁连接。第二弹性件的数量至少一个,一个第二弹性件即可同时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产生抵持力,使得结构更为简化,提升了容置空间的空间利用率。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对称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对称设置,第一连杆靠近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第二连杆,远离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远离与第一连杆连接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第四连杆。当手机自重对底托施加作用力后,底托带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进行运动,进一步地带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进行运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啮合转动,并对第二弹性件施加一作用力,使得第二弹性件变形,进而产生回复力抵消作用力,使得底托能够承受手机自重。
9.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还提供一种一字支架,具有与上述支架组件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界定容置空间,底托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与底托连接,底托受力后可带动连杆组件朝底托方向进行运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便于用户对容置空间内的第二弹性件或连杆组件进行更换,提升了支架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之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之壳体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之壳体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之卡止件转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之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之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字支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支架组件;2、一字支架;
10、壳体;11、固定组件;12、连杆组件;13、底托;14、第一弹性件;15、第二弹性件;16、连接件;22、安装件;
100、工作面;101、第一容纳槽;102、第二容纳槽;103、第一限位件;104、第二限位件;105、第一壳体;106、第二壳体;111、卡止件;112、固定件;113、滑动件;121、第一连杆;122、第二连杆;123、第三连杆;124、第四连杆;131、承载部;141、弹性主题;142、第一抵持端;143、第二抵持端;151、主体部;152、第一抵持部;153、第二抵持部;
1011、定位孔;1110、定位柱;1111、第一配合槽;1112、限位槽;1113、限位部;1211、第二配合槽;1221、第三配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组件1,包括壳体10、固定组件11、连杆组件12和底托13。壳体10一侧界定为工作面100,工作面100相对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1,每个固定组件11与壳体10之间分别夹设有第一弹性件14。壳体10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连杆组件12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穿过开口与底托13活动连接,容置空间内靠近工作面100的内壁面与连杆组件12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15。底托13朝工作面100一侧的方向凸起形成承载部131。
优选地,工作面100相对两端上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1,工作面100用于放置手机或移动终端设备,示例性地,用户将手机放置于工作面100时,将手机由工作面100远离承载部131的一端插入。插入手机过程中,用户对手机施加的作用力或手机自身重力作用至固定组件11,使得固定组件11远离其与壳体10连接的一端朝承载部131的方向相对壳体10发生转动,具体地,固定组件11绕壳体10进行周向旋转,其旋转的方向请一并参阅图5中的R1。同时,固定组件11在转动的过程中将作用力传递至第一弹性件14处,使得第一弹性件14发生变形。直至手机触碰至底托13上的承载部131,手机受自重影响使得底托13朝底托13远离壳体10一侧的方向进行发生运动,底托13运动进一步带动连杆组件12进行运动,进而使得第二弹性件15变形,第二弹性件15变形后提供回复力,具体地,回复力的方向与底托13运动的方向相反,即第二弹性件15提供的回复力抵消了手机自重所产生的重力,使得底托13能够承载住手机,进而使得手机不会滑脱出支架。另外固定组件11转动后使得第一弹性件14变形,第一弹性件14变形后产生回复力,具体地,第一弹性件14提供使得固定组件11进行周向旋转的回复力,回复力反过来施加于固定组件11上,使得固定组件11反过来对手机提供一夹持力,进而对手机两侧进行夹持。即通过固定组件11和承载部131的配合使得手机三个侧面得到稳固夹持。另外,第一弹性件14和固定组件11相互配合,第二弹性件15和连杆组件12以及底托13相互配合,通过设置两个弹性件,并使得两个弹性件各司其职,分别用于夹持手机两侧面和承托手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仅靠手机重力依次带动底托13和连杆结构,进而带动固定结构对手机进行夹持,所带来的夹持力不足的问题。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工作面100相对两端上滑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1。应理解,用户将手机放置于工作面100时,将手机由工作面100远离承载部131的一端插入。插入手机过程中,用户对手机施加的作用力作用至固定组件11,使得手机两侧面推动两固定组件11分别朝与手机两侧面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滑动,固定组件11运动使得第一弹性件14发送变形。直至手机触碰至底托13上的承载部131,第二弹性件15提供的回复力抵消了手机自重所产生的重力,使得底托13能够承载住手机。第一弹性件14变形后产生回复力,具体地,回复力的作用方向与固定组件11的运动方向相反,回复力作用至固定组件11上,使得两固定组件11相对壳体10进行滑动并对手机两侧面进行夹持,进而稳固夹持手机。
需要说明的是,底托13承托住手机的底面,为了使得手机上与底面连接的相对两侧面得到稳定夹持,固定组件11的数量至少两个,优选的,固定组件11的数量为两个,保证了支架组件1能对手机进行稳固夹持的情况下,进一步对支架组件1进行轻量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1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三个,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组件11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场景中所应用的产品设置,例如当夹持的对象是平板设备时,固定组件1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以对平板设备进行稳固夹持。
作为一种变形方式,容置空间内远离工作面100的内壁面与连杆组件12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15,容置空间内第二弹性件15的位置除了可以设置在靠近工作面100的内壁面上还可以设置在远离工作面100的内壁面上。应理解,第二弹性件15的作用是为底托13提供抵消手机自重的作用力,其在容置空间内设置的位置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14的主要的作用为提供使得固定组件11进行周向旋转的回复力,使得固定组件11远离与第一弹性件14连接的一端能够绕连接处进行周向旋转。第二弹性件15的主要作用为提供使得连杆组件朝远离底托13方向的回复力,进而抵消底托13承托手机时所受的重力,因此第一弹性件14和第二弹性件15的具体设计不做限制。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4和第二弹性件15可以为弹簧、金属弹片、合金弹片或塑料弹片。优选地,第一弹性件14和第二弹性件15为弹簧,具体可以是扭簧、盘状弹簧、涡卷弹簧或异形弹簧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请继续结合图1、图2和图4,固定组件11包括卡止件111,卡止件111的一端与壳体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卡止件111与壳体1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柱1110,壳体10对应第一弹性件14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01,第一容纳槽101对应定位柱1110开设有定位孔1011,定位柱1110与定位孔1011螺纹连接,以实施固定组件11与壳体10的可拆卸连接,即更便于使用者更换损坏后的固定组件11,提升了支架组件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和图2,卡止件111与壳体10连接的一端对应第一弹性件14开设有第一配合槽1111,第一弹性件14一端抵持第一容纳槽101槽壁,另一端抵持第一配合槽1111槽壁,卡止件111与壳体10相对转动时,卡止件111自由端朝壳体10靠近底托13方向转动,第一配合槽1111带动第一弹性件14使其变形,使得第一弹性件14为卡止件111提供回复力。应理解,请一并参阅图4,第一弹性件14包括弹性主体141、第一抵持端142和第二抵持端143,卡止件111的数量与固定组件11一致,优选为两个,设置于工作面110的相对两端,手机插入后使得卡止件111远离与壳体10连接的一端朝底托13方向进行周向转动,卡止件111转动后,作用力进一步通过第一配合槽1111的槽壁依次传递至第二抵持端143、弹性主体141、第一抵持端142至第一容纳槽101的槽壁处。作用力使得第一抵持端142和第二抵持端143相对弹性主体141发生变形,即第一弹性件14发生变形。第一弹性件14变形后产生回复力,回复力的方向与卡止件111的转动方向相反,回复力反过来施加于卡止件111上,使得工作面100上相对的两卡止件111一同对手机提供一夹持力,对手机两侧面进行稳定夹持。
请结合图1和图3,壳体10设置第一容纳槽101的同侧与第一容纳槽101相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103,卡止件111对应第一限位件103开设有限位槽1112,第一限位件103与限位槽1112配合,以限制卡止件111朝靠近底托13方向转动的幅度。应理解,卡止件111远离第一弹性件14的一端可相对于壳体10进行旋转,旋转后使得第一弹性件14发生变形,通过设置第一限位件103,避免了卡止件111过度朝底托13方向进行旋转,造成第一弹性件14过度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地,壳体10设置第一容纳槽101的同侧与第一容纳槽101还相间隔设置有第二限位件104,第二限位件104设置在第一容纳槽101远离第一限位件103的一侧,第一配合槽1111对应第二限位件104开设有限位部1113,第二限位件104与限位部1113相配合,以限制卡止件111朝远离底托13方向转动的幅度。应理解,为了便于用户将手机由工作面100远离承载部131的一端插入。请一并参阅图5,在常规状态下,卡止件111的轴向方向a1应与手机插入方向a2所形成的夹角A呈锐角或直角,即A≤90°。若A>90°,则在放置手机时,用户需要先将卡止件111的轴向方向与手机插入方向调整至A≤90°,再将手机插入放置于工作面100,十分不便捷。因此,通过设置第二限位件104,使得常规状态下,卡止件111的轴向方向与手机插入方向呈锐角或直角,更便于用户放置手机。
请结合图1和图2,固定组件11还包括固定件112和滑动件113,固定件112设置在卡止件111远离壳体10的一侧,滑动件113夹设在卡止件111和固定件112之间。应理解,手机在插入过程中,通过设置滑动件113,滑动件113与手机两侧面相接触,使得手机插入或拔出过程更为省力。
可选地,第二弹性件15的数量至少一个,优选地,第二弹性件15的数量为一个。具体地,请结合图6和图7,容置空间内对应第二弹性件15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02,连杆组件12包括第一连杆121和第二连杆122,第一连杆121和第二连杆122对应第二弹性件15分别开设有第二配合槽1211和第三配合槽1221,第二弹性件15包括主体部151、第一抵持部152和第二抵持部153,主体部151容置于第二容纳槽102内,第一抵持部152与第二配合槽1211的槽壁连接,第二抵持部153与第三配合槽1221的槽壁连接。
应理解,主体部151容置于容纳槽,当第一连杆121和第二连杆122受力运动时,第二弹性件15发生形变,具体地,形变后,第一抵持部152对第二配合槽1211产生一抵持力,第二抵持部153对第三配合槽1221产生一抵持力,即一个第二弹性件15即可同时对第一连杆121和第二连杆122产生抵持力,使得结构更为简化,提升了容置空间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和图6,连杆组件12还包括第三连杆123和第四连杆124;第一连杆121与第二连杆122对称设置,第三连杆123和第四连杆124对称设置,第一连杆121靠近第二弹性件15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第二连杆122,远离第二弹性件15的一端与第三连杆123转动连接,第三连杆123远离与第一连杆121连接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第四连杆124。
应理解,当手机自重对底托13施加作用力后,底托13带动第三连杆123和第四连杆124朝底托13远离壳体10一侧的方向进行运动,进一步地带动第一连杆121和第二连杆122进行运动,第一连杆121以及第二连杆122靠近第二弹性件15的一端相互啮合转动,并对第二弹性件15施加一作用力,使得第二弹性件15变形,第二弹性件15变形后产生回复力,具体地,回复力的作用方向与底托13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得产生的回复力抵消手机自重产生的作用力,进而使得承载部131能够承受手机自重。另外,第一连杆121与第二连杆122对称设置,第三连杆123和第四连杆124对称设置,使得连杆组件12受力分布更为均匀。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一字支架2,包括上述支架组件1及其与支架组件1相配合的安装件22,壳体10远离固定组件1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16,安装件22一端与连接件16可拆卸连接。应理解,安装件22一端可以与连接件16进行螺纹连接或卡接连接。安装件22远离连接件16的一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固定。例如固定在自行车或电动车车架上或固定在汽车内部。应理解,当用户需要对支架组件1进行更换可以通过连接件16将支架组件1由安装件22上拆卸下来,即可完成更换,简单便捷。
进一步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5和第二壳体106,第一壳体105和第二壳体106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105和第二壳体106界定容置空间,底托13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连杆组件12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与底托13连接,底托13受力后可带动连杆组件12朝底托13方向进行运动。应理解,第一壳体105和第二壳体106可拆卸连接,便于用户对容置空间内的第二弹性件15或连杆组件12进行更换,提升了支架组件1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组件,包括壳体、固定组件、连杆组件和底托,壳体一侧界定为工作面,工作面相对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壳体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件;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穿过开口与底托活动连接,容置空间内靠近工作面的内壁面或远离工作面的内壁面与连杆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和固定组件相互配合,用于夹持手机两侧面,第二弹性件和连杆组件以及底托相互配合,用于承托住手机。通过设置两个弹性件,使得两个弹性件各司其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仅靠手机重力依次带动底托和连杆结构,进而带动固定结构对手机进行夹持,所带来的夹持力不足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包括卡止件,卡止件的一端与壳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卡止件与壳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柱,壳体对应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对应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定位柱与定位孔螺纹连接,以实施固定组件与壳体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使用者更换损坏后的固定组件,提升了支架组件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止件靠近壳体的一侧对应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配合槽,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持第一容纳槽槽壁,另一端抵持第一配合槽槽壁,卡止件与壳体相对转动时,卡止件自由端朝靠近底托方向转动,第一弹性件为卡止件提供回复力。应理解,手机插入后使得卡止件转动,卡止件转动后对第一弹性件施加一作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发生变形,第一弹性件变形后产生回复力,回复力反过来施加于卡止件上,使得卡止件对手机提供一夹持力,对手机两侧面进行稳定夹持。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设置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第一容纳槽相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卡止件对应第一限位件开设有限位槽,第一限位件与限位槽配合,以限制卡止件朝靠近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卡止件远离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可相对于壳体进行旋转,旋转后使得第一弹性件发生变形,通过设置第一限位件,避免了卡止件过度朝底托方向进行选择,造成第一弹性件过度变形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设置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第一容纳槽还相间隔设置有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设置在第一容纳槽远离第一限位件的一侧,第一配合槽对应第二限位件开设有限位部,第二限位件与限位部相配合,以限制卡止件朝远离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设置第二限位件,使得常规状态下,卡止件的轴向方向与手机插入方向呈锐角或直角,更便于用户放置手机。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和滑动件,固定件设置在卡止件远离壳体的一侧,滑动件夹设在卡止件和固定件之间。手机在插入过程中,通过设置滑动件,滑动件与手机两侧面相接触,使得手机插入或拔出过程更为省力。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置空间内对应第二弹性件开设有第二容纳槽,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对应第二弹性件分别开设有第二配合槽和第三配合槽,第二弹性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主体部容置于第二容纳槽内,第一抵持部与第二配合槽的槽壁连接,第二抵持部与第三配合槽的槽壁连接。第二弹性件的数量至少一个,一个第二弹性件即可同时对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产生抵持力,使得结构更为简化,提升了容置空间的空间利用率。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对称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对称设置,第一连杆靠近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第二连杆,远离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远离与第一连杆连接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第四连杆。当手机自重对底托施加作用力后,底托带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进行运动,进一步地带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进行运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啮合转动,并对第二弹性件施加一作用力,使得第二弹性件变形,进而产生回复力抵消作用力,使得底托能够承受手机自重。
9.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还提供一种一字支架,具有与上述支架组件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界定容置空间,底托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与底托连接,底托受力后可带动连杆组件朝底托方向进行运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便于用户对容置空间内的第二弹性件或连杆组件进行更换,提升了支架组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固定组件、连杆组件和底托,所述壳体一侧界定为工作面,所述工作面相对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底托活动连接,所述容置空间内靠近所述工作面的内壁面或远离所述工作面的内壁面与所述连杆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卡止件,所述卡止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卡止件与所述壳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对应所述定位柱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螺纹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件与所述壳体连接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弹性件开设有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持所述第一容纳槽槽壁,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一配合槽槽壁,所述卡止件与壳体相对转动时,所述卡止件自由端朝靠近所述底托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所述卡止件提供回复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相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卡止件对应所述第一限位件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所述卡止件朝靠近所述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同侧与所述第一容纳槽还相间隔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槽对应所述第二限位件开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卡止件朝远离所述底托方向转动的幅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和滑动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卡止件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滑动件夹设在所述卡止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对应所述第二弹性件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对应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开设有第二配合槽和第三配合槽,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所述主体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配合槽的槽壁连接,所述第二抵持部与所述第三配合槽的槽壁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靠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远离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的一端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四连杆。
9.一种一字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字支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组件及其与所述支架组件相配合的安装件,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安装件一端与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字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界定容置空间,所述底托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空间,所述连杆组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另一端与所述底托连接,所述底托受力后可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朝所述底托方向进行运动。
CN202223060057.XU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Active CN2185263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0057.XU CN218526352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0057.XU CN218526352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6352U true CN218526352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51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0057.XU Active CN218526352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63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72213U (zh) 用于移动电子装置的支撑架
CN218526352U (zh) 一种支架组件及一字支架
CN218945918U (zh) 圆柱电池倒立滚槽装置及圆柱电池制造设备
CN111917909A (zh) 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无线充电器的手机支架
CN109151129B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5190830U (zh) 挂接机构和窗帘开合器
CN212367050U (zh) 电机刹车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童车
CN212537197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113645558A (zh) 耳机保压机构
CN220397048U (zh) 电子设备支撑架
CN220277029U (zh) 一种移液器放置架
CN211127878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113394642B (zh) 保压装置和组装设备
CN215344669U (zh) 一种自动夹持的手机支架
CN219473226U (zh) 一种工作稳定的基于区块链的支付装置
CN219975058U (zh) 一种保压治具
CN220037401U (zh) 一种齿轮箱箱体结构
CN218874247U (zh) 一种电池倒立装夹夹具
CN212211095U (zh) 一种自动夹紧的手机支架
CN218473192U (zh) 一种便携式设备支架
CN211551091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11063500U (zh) 步进电机转子压装轴承装置
CN214631366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表枕装置
CN218325819U (zh) 一种圆柱滚子轴承的铜保持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