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7197U - 移动终端支架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7197U
CN212537197U CN202020564125.8U CN202020564125U CN212537197U CN 212537197 U CN212537197 U CN 212537197U CN 202020564125 U CN202020564125 U CN 202020564125U CN 212537197 U CN212537197 U CN 212537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upporting
clamping
clamping arm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6412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铁龙
张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nj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6412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71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7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71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安装座、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以及辅助支撑结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相对设置,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的一端均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支撑臂位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下方,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均与支撑臂相联动,当支撑臂向下移动时,支撑臂驱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靠拢并处于夹紧状态;辅助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和第一复位件,支撑件的一端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第一复位件设置在安装座内,安装座在承载面处设有与支撑件配合的通孔,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支撑件的一端相抵靠,第一复位件的另一端与安装座相抵靠,支撑件的另一端从通孔中露出并凸出于承载面。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个人移动终端的通信、导航、多媒体等功能的日益完善,使得个人移动终端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尤其是手机,出于安全考虑,当用户在驾车过程中需要使用手机时,如何固定手机,就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手机支架已普遍存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市面上常见的手机支架类型一般分为磁吸型、重力型和弹力夹持型,其中,磁吸型支架则包括吸附磁盘和隔磁片,吸附磁盘利用胶水粘合在汽车的驾驶台上,而隔磁片就需要粘贴在手机的背面,但吸附磁盘只能固定安设在一辆汽车内,不能随意的装卸,缺乏灵活性;重力型支架主要为依靠重力作用的自动夹,原理是将夹持物的重力转化为支架夹臂的夹持力,手机往往会掉落,影响行车安全;弹力夹持型支架是利用弹簧的弹力夹紧夹持物,安全可靠性高。
但是,现有的手机支架不能很好的适配不同厚度的手机,由于手机设计得越来越轻薄,现有的手机支架在夹持较薄的手机时,手机在前后方向上依然能够活动,特别是在行车晃动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夹持不稳而跌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机支架不能适配不同厚度的手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安装座、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以及辅助支撑结构;
该第一夹臂与该第二夹臂相对设置,该第一夹臂、该第二夹臂、该支撑臂的一端均可活动地设置在该安装座内,该支撑臂位于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的下方,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均与该支撑臂相联动,当该支撑臂向下移动时,该支撑臂驱动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相互靠拢并处于夹紧状态,当该支撑臂向上移动时,该支撑臂驱动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相互远离并处于张开状态;
该辅助支撑结构设于该安装座的承载面处,该辅助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和第一复位件,该支撑件的一端可活动地设置在该安装座内,该第一复位件设置在该安装座内,该安装座在该承载面处设有与该支撑件配合的通孔,该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该支撑件的一端相抵靠,该第一复位件的另一端与该安装座相抵靠,该支撑件的另一端从该通孔中露出并凸出于该承载面。
进一步地,该支撑件包括滚动件和安装套,该安装套设于该滚动件和该第一复位件之间,该安装套设有用于安装该滚动件的安装槽以及与该第一复位件配合的安装部。
进一步地,该安装座上设有限位件,该限位件上设有限位滑槽,该安装套设有与该限位滑槽相配合的滑块,该滑块安装在该限位滑槽内并能够在该限位滑槽内滑动。
进一步地,该滚动件的两端设有转轴,该滑块上设有与该转轴配合的第一容纳槽,该安装座上设有与该转轴配合的第二容纳槽,该第一容纳槽与该第二容纳槽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该滚动件为球体、圆柱体或椭圆体。
进一步地,该安装座内设有与该第一复位件相配合的装配槽,该第一复位件的一端装配在该装配槽中。
进一步地,该安装座的设有与该第一夹臂配合的第一限位孔、与该第二夹臂配合的第二限位孔以及与该支撑臂配合的第三限位孔,该第一夹臂的一端插入该第一限位孔内并可在该第一限位孔内活动,该第二夹臂的一端插入该第二限位孔内并可在该第二限位孔内活动,该支撑臂的一端插入该第三限位孔内并可在该第三限位孔内活动。
进一步地,该第一夹臂上设有第一滑柱,该第二夹臂上设有第二滑柱,该支撑臂上设有与该第一滑柱、该第二滑柱相配合的联动滑槽;或者,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上均设有联动滑槽,该支撑臂上设有与该联动滑槽相配合的该第一滑柱和该第二滑柱。
进一步地,该第一夹臂上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该第二夹臂上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该第一夹持部与该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该支撑臂上设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该第一夹持部、该第二夹持部和该支撑部均凸出于该承载面;该第一夹持部和该第二夹持部与该移动终端抵接的侧壁上分别设有软胶垫,该软胶垫上侧边缘设有导向斜面,该导向斜面用于与该移动终端的表面接触并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该移动终端支架还包括第二复位件,该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该支撑臂向上移动,使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相互远离并处于张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安装座、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以及辅助支撑结构;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相对设置,第一夹臂、第二夹臂、支撑臂的一端均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支撑臂位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下方,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均与支撑臂相联动,当支撑臂向下移动时,支撑臂驱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靠拢并处于夹紧状态;辅助支撑结构设于安装座的承载面处,辅助支撑结构包括支撑件和第一复位件,支撑件的一端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内,第一复位件设置在安装座内,安装座在承载面处设有与支撑件配合的通孔,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支撑件的一端相抵靠,第一复位件的另一端与安装座相抵靠,支撑件的另一端从通孔中露出并凸出于承载面。通过在安装座在承载面处设置凸出于承载面的支撑件,当移动终端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后,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对移动终端进行夹紧,支撑件与移动终端的后盖相抵靠,在夹持较薄的手机时,防止手机会在前后方向上活动,使移动终端支架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移动终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初始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半压紧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全压紧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中:安装座10、承载面101、前壳11、通孔111、第二容纳槽112、后壳12、连接部12a、限位件121、限位滑槽121a、装配槽122、第一限位孔123、第二限位孔124、第三限位孔125;第一夹臂21、第一滑柱211、第一夹持部212、第一避让缺口213;第二夹臂22、第二滑柱221、第二夹持部222、第二避让缺口223;支撑臂23、联动滑槽231、支撑部232;辅助支撑结构30、支撑件31、滚动件311、转轴311a、安装套312、安装槽312a、安装部312b、滑块312c、第一容纳槽312d、第一复位件32;第二复位件40、第一磁性件41、第二磁性件42、第三磁性件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初始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半压紧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全压紧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安装座10、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支撑臂23以及辅助支撑结构30。
其中,安装座10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11连接在后壳12上,前壳11与后壳12之间形成容置腔(未图示),后壳12的背面设有连接部12a,连接部12a用于与外部固定结构连接,从而将移动终端支架固定在汽车出风口处或桌面上。
第一夹臂21与第二夹臂22相对设置,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支撑臂23的一端均可活动(例如滑动或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0的容置腔内,支撑臂23位于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下方,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均与支撑臂23相联动,当支撑臂23向下移动时,支撑臂23驱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互靠拢并处于夹紧状态,当支撑臂23向上移动时,支撑臂23驱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互远离并处于张开状态。
辅助支撑结构30设于安装座10的承载面101处,辅助支撑结构30包括支撑件31和第一复位件32,支撑件31的一端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10的容置腔内,第一复位件32设置在安装座10的容置腔内,安装座10的前壳11在承载面101处设有与支撑件31配合的通孔111,第一复位件32的一端与支撑件31的一端相抵靠,第一复位件32的另一端与安装座10的后壳12相抵靠,支撑件31的另一端从通孔111中露出并凸出于承载面101。其中,第一复位件32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并具有将支撑件31朝向通孔111运动的弹力,第一复位件32优选为拉伸弹簧,当然,第一复位件32也可以为相互排斥的两个同性磁铁。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1包括滚动件311和安装套312,安装套312设于滚动件311和第一复位件32之间,防止滚动件311与第一复位件32摩擦。安装套312设有用于安装滚动件311的安装槽312a以及与第一复位件32配合的安装部312b,安装部312b为与第一复位件32匹配的凹槽结构,安装部312b也可以为与第一复位件32匹配的凸起结构。滚动件311优选为球体,滚动件311也可以为圆柱体或椭圆体,滚动件311的直径大于通孔111的直径,前壳11在通孔111边缘设有与滚动件311匹配的弧面,滚动件311可以在安装套312的安装槽312a内滚动,从而不会阻碍手机放置在移动终端支架上。
安装座10的后壳12上设有限位件121,限位件121的端面与前壳11的内壁相接触,限位件121上设有限位滑槽121a,安装套312设有与限位滑槽121a相配合的滑块312c,滑块312c安装在限位滑槽121a内并能够在限位滑槽121a内滑动。滚动件311的两端设有转轴311a,滑块312c上设有与转轴311a配合的第一容纳槽312d,安装座10的前壳11上设有与转轴311a配合的第二容纳槽112,第一容纳槽312d与第二容纳槽112相对设置。当移动终端支架没有放置移动终端时,转轴311a的一侧位于该第二容纳槽112内,当滚动件311受到移动终端的挤压后,转轴311a从该第二容纳槽112内脱离。其中,转轴311a可以与滚动件311固定并一体成型,转轴311a也可以与滚动件311转动连接,使滚动件311滚动更顺畅。
安装座10的后壳12上设有与第一复位件32相配合的装配槽122,第一复位件32的一端装配在装配槽122中,便于第一复位件32的安装,放置第一复位件32晃动。
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0的后壳12设有与第一夹臂21配合的第一限位孔123、与第二夹臂22配合的第二限位孔124以及与支撑臂23配合的第三限位孔125,第一夹臂21的一端插入第一限位孔123内并可在第一限位孔123内活动,第二夹臂22的一端插入第二限位孔124内并可在第二限位孔124内活动,支撑臂23的一端插入第三限位孔125内并可在第三限位孔125内活动。第一夹臂21上设有第一滑柱211,第二夹臂22上设有第二滑柱221,支撑臂23上设有与第一滑柱211、第二滑柱221相配合的联动滑槽231。其中,联动滑槽231为“八”字形结构,第一滑柱211和第二滑柱221优选为圆柱形,第一滑柱211和第二滑柱221也可以为长条状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上均设有联动滑槽231,支撑臂23上设有与联动滑槽231相配合的第一滑柱211和第二滑柱221。或者,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也可通过齿轮齿条结构与支撑臂23相联动,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21上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212,第二夹臂22上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显示面板等)的第二夹持部222,第一夹持部212与第二夹持部222相对设置,支撑臂23上设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232,第一夹持部212、第二夹持部222和支撑部232均凸出于承载面101。
第一夹持部212、第二夹持部222和支撑臂23与移动终端抵接的侧壁上分别设有软胶垫,软胶垫可以为硅胶垫或橡胶垫,防止刮花移动终端的外壳。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212和第二夹持部222的软胶垫上侧边缘设有导向斜面,放置移动终端时,导向斜面用于与移动终端的表面接触并进行导向,以减小移动终端放置到第一夹持部212、第二夹持部222和支撑臂23之间时产生的阻力。
第一夹臂21上还设有与辅助支撑结构30匹配的第一避让缺口213,第二夹臂22上还设有与辅助支撑结构30匹配的避让第二避让缺口223,使移动终端支架的内部更紧凑,以减小移动终端支架的体积。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架还包括第二复位件40,第二复位件40用于驱动支撑臂23向上移动,使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互远离并处于张开状态。第二复位件40包括第一磁性件41、第二磁性件42和第三磁性件43,第一磁性件41设于支撑臂23上,第二磁性件42和第三磁性件43设于前壳11上,第二磁性件42与第一磁性件41具有磁性吸引力,第三磁性件43与第一磁性件41具有磁性排斥力,第三磁性件43设于第二磁性件42的底部,第二磁性件42和第三磁性件43共同与第一磁性件41产生磁性作用以实现对支撑臂23的复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40也可以为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连接,或者,拉伸弹簧的一端与支撑臂23连接,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座10相连接,并不以此为限。
综上,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安装座10、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支撑臂23以及辅助支撑结构30,通过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以及支撑臂23对移动终端进行夹紧,通过辅助支撑结构30对移动终端的后壳进行挤压,在夹持较薄的移动终端时,防止移动终端会在前后方向上活动,使移动终端支架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移动终端。辅助支撑结构30包括支撑件31和第一复位件32,如图4所示,辅助支撑结构30在初始状态时,支撑件31的滚动件311与通孔111相抵触;如图5所示,辅助支撑结构30在半压紧状态时,即夹持较薄的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的后壳对滚动件311进行挤压,第一复位件32被压缩变短;如图6所示,辅助支撑结构30在全压紧状态时,即夹持较厚的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的后壳对滚动件311进行挤压,第一复位件32被压缩成最短状态。移动终端支架夹持不同厚度的移动终端时,辅助支撑结构30具有对移动终端不同的挤压力,防止移动终端会在前后方向上活动。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10)、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支撑臂(23)以及辅助支撑结构(30);
该第一夹臂(21)与该第二夹臂(22)相对设置,该第一夹臂(21)、该第二夹臂(22)、该支撑臂(23)的一端均可活动地设置在该安装座(10)内,该支撑臂(23)位于该第一夹臂(21)和该第二夹臂(22)的下方,该第一夹臂(21)和该第二夹臂(22)均与该支撑臂(23)相联动,当该支撑臂(23)向下移动时,该支撑臂(23)驱动该第一夹臂(21)和该第二夹臂(22)相互靠拢并处于夹紧状态,当该支撑臂(23)向上移动时,该支撑臂(23)驱动该第一夹臂(21)和该第二夹臂(22)相互远离并处于张开状态;
该辅助支撑结构(30)设于该安装座(10)的承载面(101)处,该辅助支撑结构(30)包括支撑件(31)和第一复位件(32),该支撑件(31)的一端可活动地设置在该安装座(10)内,该第一复位件(32)设置在该安装座(10)内,该安装座(10)在该承载面(101)处设有与该支撑件(31)配合的通孔(111),该第一复位件(32)的一端与该支撑件(31)的一端相抵靠,该第一复位件(32)的另一端与该安装座(10)相抵靠,该支撑件(31)的另一端从该通孔(111)中露出并凸出于该承载面(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31)包括滚动件(311)和安装套(312),该安装套(312)设于该滚动件(311)和该第一复位件(32)之间,该安装套(312)设有用于安装该滚动件(311)的安装槽(312a)以及与该第一复位件(32)配合的安装部(312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安装座(10)上设有限位件(121),该限位件(121)上设有限位滑槽(121a),该安装套(312)设有与该限位滑槽(121a)相配合的滑块(312c),该滑块(312c)安装在该限位滑槽(121a)内并能够在该限位滑槽(121a)内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滚动件(311)的两端设有转轴(311a),该滑块(312c)上设有与该转轴(311a)配合的第一容纳槽(312d),该安装座(10)上设有与该转轴(311a)配合的第二容纳槽(112),该第一容纳槽(312d)与该第二容纳槽(112)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滚动件(311)为球体、圆柱体或椭圆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安装座(10)内设有与该第一复位件(32)相配合的装配槽(122),该第一复位件(32)的一端装配在该装配槽(122)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安装座(10)的设有与该第一夹臂(21)配合的第一限位孔(123)、与该第二夹臂(22)配合的第二限位孔(124)以及与该支撑臂(23)配合的第三限位孔(125),该第一夹臂(21)的一端插入该第一限位孔(123)内并可在该第一限位孔(123)内活动,该第二夹臂(22)的一端插入该第二限位孔(124)内并可在该第二限位孔(124)内活动,该支撑臂(23)的一端插入该第三限位孔(125)内并可在该第三限位孔(125)内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臂(21)上设有第一滑柱(211),该第二夹臂(22)上设有第二滑柱(221),该支撑臂(23)上设有与该第一滑柱(211)、该第二滑柱(221)相配合的联动滑槽(231);或者,该第一夹臂(21)和该第二夹臂(22)上均设有联动滑槽(231),该支撑臂(23)上设有与该联动滑槽(231)相配合的该第一滑柱(211)和该第二滑柱(2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臂(21)上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212),该第二夹臂(22)上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二夹持部(222),该第一夹持部(212)与该第二夹持部(222)相对设置,该支撑臂(23)上设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撑部(232),该第一夹持部(212)、该第二夹持部(222)和该支撑部(232)均凸出于该承载面(101);该第一夹持部(212)和该第二夹持部(222)与该移动终端抵接的侧壁上分别设有软胶垫,该软胶垫上侧边缘设有导向斜面,该导向斜面用于与该移动终端的表面接触并进行导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终端支架还包括第二复位件(40),该第二复位件(40)用于驱动该支撑臂(23)向上移动,使该第一夹臂(21)和该第二夹臂(22)相互远离并处于张开状态。
CN202020564125.8U 2020-04-15 2020-04-15 移动终端支架 Active CN2125371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64125.8U CN212537197U (zh) 2020-04-15 2020-04-15 移动终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64125.8U CN212537197U (zh) 2020-04-15 2020-04-15 移动终端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7197U true CN21253719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18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64125.8U Active CN212537197U (zh) 2020-04-15 2020-04-15 移动终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71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568B (zh) * 2021-07-12 2022-11-11 亞伯特 明驊 王 行動裝置定位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568B (zh) * 2021-07-12 2022-11-11 亞伯特 明驊 王 行動裝置定位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9289A1 (en) Universal holder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10024946A (ko) 전자 장치용 힌지 어셈블리
CN212537197U (zh) 移动终端支架
KR20180056259A (ko) 차량 씨디 투입구 장착용 휴대기기 거치대
KR20190055449A (ko) 차량용 핸드폰 거치대
WO2020143603A1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474458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KR20180065459A (ko) 차량 컵홀더용 휴대기기 거치부재
WO2023030159A1 (zh) 卡托结构、卡托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0623966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62396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135392U (zh) 夹持装置及移动终端支架
CN211127880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112217933B (zh) 一种带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盒
CN107738082B (zh) 治具
CN219858304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移动终端用附属手写笔收纳结构
CN210120579U (zh) 移动终端支架
KR102522141B1 (ko) 단말기 거치대
CN215420377U (zh) 一种手机夹及其支架
JP4834692B2 (ja) 表示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18959085U (zh) 一种自带折叠架的麦克风
CN217508823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2298431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2034171U (zh) 一种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31, Block C, 1601, Zhantao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Minzhi Avenue and Gongye East Road, Xinniu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ianj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708, block C, Zhan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Minzhi Avenue and Gongye East Road, Xinniu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