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1129B - 移动终端支架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1129B
CN109151129B CN201811015990.0A CN201811015990A CN109151129B CN 109151129 B CN109151129 B CN 109151129B CN 201811015990 A CN201811015990 A CN 201811015990A CN 109151129 B CN109151129 B CN 109151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clamping
mobile terminal
clamping arm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59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1129A (zh
Inventor
林德利
潘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159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1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1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1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承载座、支撑座、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设置在承载座的相对两侧;承载座具有承载面、与承载面相对的底面以及设置在底面的安装孔;第一夹臂包括第一滑动部和与第一滑动部连接的第一滑杆,第一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座,第一滑杆位于安装孔中;支撑座包括插接部,插接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承载座的安装孔中,插接部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承载面,插接部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一斜面,第一滑杆可滑动地抵接在第一斜面上;当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于承载座时,第一滑杆在第一斜面上滑动,从而使第一夹臂沿平行于承载面的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臂,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或松开。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驾驶过程中就常常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震动,因此需要通过移动终端支架对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进行安装固定。
现有的大部分移动终端支架(如手机支架)对于放置手机或拿取手机的操作不够便捷,例如夹臂之间连接有弹簧的弹性夹持支架,需要用户用手拉开夹臂后再放置手机上去夹持固定;而市面上取放操作较为便捷的手机支架,如重力支架,又存在手机在支架内的位置无法调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只需用移动终端背部推压即可夹住移动终端,且其夹持移动终端的位置可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用于夹持移动终端,包括承载座、支撑座、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设置在所述承载座的相对两侧,所述承载座具有承载面、与所述承载面相对的底面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面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滑动部和与第一滑动部连接的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座,所述第一滑杆位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承载面平行;所述支撑座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座的安装孔中,所述插接部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面,所述插接部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滑杆可滑动地抵接在所述第一斜面上;当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于所述承载座时,所述承载座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插接部沿垂直承载面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滑杆在所述第一斜面上滑动,从而使所述第一夹臂沿平行于承载面的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臂,以实现对所述移动终端的夹持或松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支架通过在支撑座与承载座滑动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一斜面,第一夹臂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承载座内,并且第一夹臂设置有在承载座中与第一斜面滑动抵接的第一滑杆,使移动终端放置到承载座上并推动承载座朝支撑座移动时,第一滑杆在第一斜面上滑动而带动第一夹臂朝第二夹臂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滑杆与第一斜面的配合实现了将推动承载座的作用力转化为垂直于该推动方向的夹持力,因此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支架可以将放置移动终端时的推压动作转化为对其进行夹持的动作,从而在放置移动终端的同时即可快速地对移动终端进行夹持固定,无需额外的操作,而且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夹持移动终端的位置取决于移动终端放置到承载座时的位置,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夹持移动终端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2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用于夹持移动终端(如手机等),包括承载座10、支撑座20、第一夹臂30及第二夹臂40,支撑座20的一端与承载座10滑动连接,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设置在承载座10的相对两侧,第一夹臂30的一端可滑动的设置在承载座10中,且第一夹臂30在承载座10内与支撑座20活动连接,承载座10相对于支撑座20移动时可驱动第一夹臂30靠近或远离第二夹臂40,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或松开。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座10具有承载面122、与承载面122相对的底面142以及设置在底面142的安装孔144,具体地,承载座10包括前壳12和后壳14,前壳12与后壳14围成一容置空间16,前壳12的前表面(即背向后壳14的表面)形成一用于承载移动终端的承载面122,后壳14的后表面(即背向前壳12的表面)为承载座10的底面142,底面142设有与容置空间16连通的安装孔144,安装孔144自底面142延伸连通容置空间16,插接部24在安装孔144的靠近和远离容置空间16的两端之间滑动,从而带动承载座10沿着插接部24的轴线方向移动。优选地,安装孔144呈中空筒状,安装孔144具有靠近承载面122的前端1442及远离承载面122的后端1444,且安装孔144的轴线垂直于承载面122。前壳12与后壳14通过扣合紧配的方式固定,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夹臂30包括第一滑动部34和与第一滑动部34连接的第一滑杆32,第一滑动部34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座10,第一滑杆32位于安装孔144中,第一滑动部34的滑动方向与承载面122平行。具体地,第一夹臂30的一端朝第二夹臂40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一滑动部34,第一夹臂30的另一端沿相反方向延伸并弯折形成第一夹爪362,第一滑动部34朝向第二夹爪40进一步延伸设置第一滑块342,承载座10设有与容置空间16连通的第一开口162,后壳14的前表面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设置第一滑槽148,第一滑动部34从第一开口162伸入容置空间16后,第一滑块342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滑槽148中,使得第一滑动部34可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滑动地设置在后壳14上;第一滑杆32自第一滑动部34与后壳14配合的背部延伸出,并在安装孔144中与插接部24抵接。第一夹臂30与承载座10之间还设有第一弹性复位件50,具体地,第一滑动部34在第一滑块342的一侧设有第一容置槽344,第一弹性复位件50以拉伸或压缩状态的形式设置在第一容置槽344与承载座10的内侧壁之间,从而在第一滑动部34和承载座10之间产生弹性恢复力,使第一夹臂30保持相对承载座10向外伸出的趋势。第一弹性复位件50优选为弹簧。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弹性复位件50也可以连接在其他位置,只要能够使第一夹臂30保持向承载座10外伸出的趋势即可。
第二夹臂40朝第一夹臂30弯折形成第二夹爪462,第一夹爪362、第二夹爪462与承载面122共同形成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优选地,第一夹爪362、第二夹爪462朝向夹持空间的表面分别设有防滑垫364、464,防滑垫364、464用于夹持时与移动终端的侧壁相抵接,一方面可提高第一夹爪362、第二夹爪462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升夹持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避免对移动终端的侧壁表面造成刮损。防滑垫364、464优选为软胶材质。
支撑座20包括插接部24,插接部24可滑动地设置在承载座10的安装孔144中,插接部24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承载面122,插接部24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一斜面22,第一滑杆32可滑动地抵接在第一斜面22上。具体地,支撑座20朝向承载座10的一端为插接部24,插接部24可滑动地设置在安装孔144中,插接部24呈柱状,插接部24的轴线与安装孔144的轴线平行。插接部24具有第一插槽26,第一插槽26具有第一上滑动部262和与第一上滑动部262连接的第一下卡固部264,第一上滑动部262具有连接第一插槽26的槽口的第一上端2622和连接第一下卡固部264的第一下端2624,第一上滑动部262的内径自第一上端2622到第一下端2624逐渐减小,第一下卡固部264的内径小于第一下端2624的内径,第一上滑动部262包括与第一滑杆32抵接的第一斜面22,且第一斜面22自第一上端2622延伸至第一下端2624。第一滑杆32通过安装孔144伸入第一插槽26中与第一斜面22抵接,第一滑杆32沿第一斜面22滑动至第一下卡固部264时,第一滑杆32通过第一下卡固部264固定于第一插槽26中,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50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
因此,当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于承载座10时,承载座10相对于支撑座20的插接部24沿垂直承载面10的方向滑动,第一滑杆32在第一斜面22上滑动,从而使第一夹臂30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臂40,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或松开。
支撑座20背向承载座10的一端设有固定部28,固定部28用于与外部固定部件连接,以将移动终端支架100固定于特定的位置,例如支撑座20的另一端与夹子连接,通过夹子将移动终端支架100夹持固定到汽车空调出风口的格珊上。
如图3及图4所示,支撑座20的外周壁设有限位槽29,限位槽29沿支撑座20的轴线延伸,安装孔144的内壁对应于限位槽29设有限位部146,限位部146伸入限位槽29中,使承载座10相对支撑座20滑动时不会完全脱离支撑座20,限制承载座10相对支撑座20可滑动的距离,同时避免承载座10在移动过程中相对支撑座20发生旋转。应当理解的是,限位槽29也可以设置在安装孔144的内壁,限位部146相应设置在支撑座20的外周壁,只要能够限制承载座10相对支撑座20的滑动距离、避免承载座10发生旋转即可。
在未夹持移动终端时,如图4所示,第一滑动部34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0的弹力作用下抵靠于第一开口162,使第一夹臂30伸出于承载座10外,且第一滑杆32抵接于第一上滑动部262的第一上端2622,支撑座20的插接部24则位于安装孔144的后端1444,此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距离最大,移动终端支架100处于张开状态。
当需要夹持移动终端时,将移动终端放置到夹持空间中将移动终端的背面与承载面122接触,并推压承载座10使其朝支撑座20移动,在此过程中,插接部24从安装孔144的后端1444逐渐靠近安装孔144的前端1442,且第一滑杆32沿第一斜面22第一上端2622往第一下端2624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动部34远离第一开口162,使第一夹臂30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朝第二夹臂40移动,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50在第一滑动部34的推挤下呈压缩状态;如图5所示,当第一滑杆32滑动到第一下卡固部264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将移动终端固定在夹持空间中,此时移动终端支架100处于夹持状态,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夹臂30在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上无法移动,从而能够稳定的保持对移动终端的夹持状态。
当需要取下移动终端时,只需沿背离支撑座20的方向施力拉动移动终端,由移动终端带动承载座10,使第一滑杆32脱离第一下卡固部264而再次与第一斜面22相抵接,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50释放弹力并推动第一滑动部34往第一开口162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滑杆32沿第一斜面22从第一下端2624往第一上端2622滑动,插接部24从安装孔144的前端1442逐渐靠近安装孔144的后端1444,从而使第一夹臂30往承载座10外移动,当第一滑动部34抵靠第一开口162时,移动终端支架100再次恢复到张开状态,进而可取下移动终端。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架100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距离等于移动终端的宽度。
值得一提的是,承载座10与支撑座2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保持移动终端支架100的夹持状态,例如承载座10的安装孔144内设有凸起,支撑座20的外周壁对应设有凹槽,通过凸起与凹槽配合将移动终端支架100保持在夹持状态。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支架100通过在支撑座20与承载座10滑动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一斜面22,第一夹臂30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承载座10内,并且第一夹臂30设置有在承载座10中与第一斜面22滑动抵接的第一滑杆32,使移动终端放置到承载座10上并推动承载座10朝支撑座20移动时,第一滑杆32在第一斜面22上滑动而带动第一夹臂30朝第二夹臂40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滑杆32与第一斜面22的配合实现了将推动承载座10的作用力转化为垂直于该推动方向的夹持力,换而言之,本发明的移动终端支架100可以将放置移动终端时的推压动作转化为对其进行夹持的动作,从而在放置移动终端的同时即可快速地对移动终端进行夹持固定,无需额外的操作,而且第一夹臂30及第二夹臂40夹持移动终端的位置取决于移动终端放置到承载座10时的位置,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夹持移动终端的位置。
第二实施例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移动终端支架100a与上述实施例区别在于,第一夹臂30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30还包括第一夹持部36和第一弹性连接件38,第一夹持部36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38与第一滑动部34活动连接,第一夹持部36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夹爪362,具体地,第一夹持部36的一端穿过第一开口162后设置在第一滑动部34的前表面(即朝向前壳12的表面)上,第一滑动部34设有第一收纳槽346,第一夹持部36对应第一收纳槽346设有第二收纳槽366,第一弹性连接件38的一端抵顶于第一收纳槽346内,第一弹性连接件38的另一端抵顶于第二收纳槽366内。优选的,第一弹性连接件38为弹簧。
当需要夹持的移动终端宽度尺寸较大,第一滑杆32还未滑动到第一下卡固部264处,第一夹臂30和第二夹臂40就会抵接到该移动终端的侧壁,无法维持夹持状态。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38将第一滑动部34与第一夹持部36活动连接,使得移动终端侧壁抵接到第一夹臂30和第二夹臂40时,再进一步推动承载座10会使第一夹持部36相对第一滑动部34往承载座10外侧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连接件38,使第一滑杆32能顺利滑动到第一下卡固部264处以维持夹持状态,从而使移动终端支架100a的夹持范围能够适配更多宽度尺寸的移动终端,同时,第一弹性连接件38还能进一步加强移动终端支架100a的夹持力度,提高夹持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架100a的最小夹持宽度为未放置移动终端且移动终端支架100a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距离;移动终端支架100a的最大夹持宽度为第一弹性连接件38被压缩到最小长度且移动终端支架100a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距离。
第三实施例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7至图9,本实施例移动终端支架100b与上述实施例区别在于,承载座10、支撑座20及第二夹臂40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臂40包括第二滑动部44和与第二滑动部44连接的第二滑杆42,第二滑动部44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座10,第二滑杆42位于安装孔144中,第二滑动部44的滑动方向与承载面122平行。具体地,第二夹臂40的一端朝第一夹臂30所在侧延伸形成第二滑动部44,第二夹臂40的另一端沿相反方向延伸并弯折形成第二夹爪462,第二滑动部44朝向第一夹爪30进一步延伸设置第二滑块442,承载座10设有与容置空间16连通的第二开口164,后壳14的前表面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设置第二滑槽149,第二滑动部44从第二开口164伸入容置空间16后,第二滑块442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二滑槽149中,使得第二滑动部44可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滑动地设置在后壳14上;第二滑杆42自第二滑动部44与后壳14配合的背部延伸出,并在安装孔144中与插接部24抵接。
第二夹臂40与承载座10之间还设有第二弹性复位件60,具体地,第二滑动部44在第二滑块442的一侧设有第二容置槽444,第二弹性复位件60以拉伸或压缩状态的形式设置在第二容置槽444与承载座10的内侧壁之间,从而在第二滑动部44和承载座10之间产生弹性恢复力,使第二夹臂40保持相对承载座10向外伸出的趋势。第二弹性复位件60优选为弹簧。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弹性复位件60也可以连接在其他位置,只要能够使第二夹臂40保持向承载座10外伸出的趋势即可。
支撑座20的插接部24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二斜面23,第二滑杆42可滑动地抵接在第二斜面23上。具体地,插接部24设有第二插槽27,第二插槽27具有第二上滑动部272和与第二上滑动部272连接的第二下卡固部274,第二上滑动部272具有连接第二插槽27的槽口的第二上端2722和连接第二下卡固部274的第二下端2724,第二上滑动部272的内径自第二上端2722到第二下端2724逐渐减小,第二下卡固部274的内径小于第二下端2724的内径,第二上滑动部272包括与第二滑杆42抵接的第二斜面23,且第二斜面23自第二上端2722延伸至第二下端2724。第二滑杆42通过安装孔144伸入第二插槽27中与第二斜面23抵接,第二滑杆42沿第二斜面42滑动至第二下卡固部274时,第二滑杆42通过第二下卡固部274固定于第二插槽27中,此时第二弹性复位件60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
因此,当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于承载座10时,承载座10相对于支撑座20的插接部24沿垂直承载面122的方向滑动,第一滑杆32、第二滑杆42分别在第一斜面22、第二斜面23上滑动,从而使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沿平行于承载面122的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或松开。
进一步地,第二夹臂40还包括第二夹持部46和第二弹性连接件39,第二夹持部46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连接件39与第二滑动部44活动连接,第二夹持部46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夹爪462,具体地,第二夹持部46的一端穿过第二开口164后设置在第二滑动部44的前表面(即朝向前壳12的表面)上,第二滑动部44设有第三收纳槽446,第二夹持部46对应第三收纳槽446设有第四收纳槽466,第二弹性连接件39的一端抵顶于第三收纳槽446内,第二弹性连接件39的另一端抵顶于第四收纳槽466内。优选的,第二弹性连接件39为弹簧。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架100b的最小夹持宽度为未放置移动终端且移动终端支架100b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距离;移动终端支架100b的最大夹持宽度为第一弹性连接件38、第二弹性连接件39均被压缩到最小长度且移动终端支架100b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距离,第二弹性连接件39与第一弹性连接件38一起使得移动终端支架100b的夹持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在本实施中,第二夹臂40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夹臂30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b通过在支撑座20与承载座10滑动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斜面23,第二夹臂40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承载座10内,并且第二夹臂40设置有在承载座10中与第二斜面23滑动抵接的第二滑杆42,使移动终端放置到承载座10上并推动承载座10朝支撑座20移动时,第一滑杆32、第二滑杆42分别在第一斜面22、第二斜面23上滑动而带动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同步地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在放置或拿取移动终端时缩短张开状态切换到夹持状态的时间或夹持状态切换到张开状态的时间,达到操作快速便捷的目的。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12)

1.一种移动终端支架,用于夹持移动终端,包括承载座、支撑座、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设置在所述承载座的相对两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座具有承载面、与所述承载面相对的底面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面的安装孔;
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滑动部和与第一滑动部连接的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座,所述第一滑杆位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承载面平行;
所述支撑座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座的安装孔中,所述插接部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平行,所述插接部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面,所述插接部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滑杆可滑动地抵接在所述第一斜面上;所述插接部具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具有第一上滑动部和与第一上滑动部连接的第一下卡固部,所述第一上滑动部包括所述第一斜面;
当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于所述承载座时,所述承载座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插接部沿垂直承载面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滑杆在所述第一斜面上滑动,从而使所述第一夹臂沿平行于承载面的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臂,以实现对所述移动终端的夹持或松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座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后壳的后表面为所述承载座的底面,所述安装孔自所述底面延伸连通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插接部在所述安装孔的靠近和远离容置空间的两端之间滑动,从而带动所述承载座沿着所述插接部的轴线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滑动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插槽的槽口的第一上端和连接所述第一下卡固部的第一下端,所述第一上滑动部的内径自所述第一上端到所述第一下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下卡固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一斜面自所述第一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下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后壳上,所述第一滑杆自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后壳配合的背部延伸出,并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第一插槽中与所述第一斜面抵接,所述第一滑杆沿所述第一斜面滑动至所述第一下卡固部时,所述第一滑杆通过所述第一下卡固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槽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承载座之间设有第一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一滑杆通过所述第一下卡固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槽中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二滑动部和与第二滑动部连接的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座,所述第二滑杆位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二滑动部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承载面平行;所述插接部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滑杆可滑动地抵接在所述第二斜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具有第二上滑动部和与第二上滑动部连接的第二下卡固部,所述第二上滑动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口的第二上端和连接所述第二下卡固部的第二下端,所述第二上滑动部的内径自所述第二上端到所述第二下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下卡固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二上滑动部包括与所述第二滑杆抵接的所述第二斜面,且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第二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下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后壳上,所述第二滑杆自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后壳配合的背部延伸出,并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第二插槽中与所述第二斜面抵接,所述第二滑杆沿所述第二斜面滑动至所述第二下卡固部时,所述第二滑杆通过所述第二下卡固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槽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承载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二滑杆通过所述第二下卡固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槽中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滑动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夹爪;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二夹持部和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滑动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夹爪。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滑动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插槽的槽口的第一上端和连接所述第一下卡固部的第一下端,所述第一上滑动部的内径自所述第一上端到所述第一下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下卡固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下端的内径,所述第一斜面自所述第一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下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二滑动部和与第二滑动部连接的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承载座,所述第二滑杆位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二滑动部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承载面平行;所述插接部具有相对自身轴线倾斜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滑杆可滑动地抵接在所述第二斜面上。
CN201811015990.0A 2018-09-01 2018-09-01 移动终端支架 Active CN109151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5990.0A CN109151129B (zh) 2018-09-01 2018-09-01 移动终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15990.0A CN109151129B (zh) 2018-09-01 2018-09-01 移动终端支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129A CN109151129A (zh) 2019-01-04
CN109151129B true CN109151129B (zh) 2020-09-22

Family

ID=64826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5990.0A Active CN109151129B (zh) 2018-09-01 2018-09-01 移动终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11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7441B (zh) * 2019-03-26 2020-11-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腕戴设备及腕戴设备表带
CN117214184B (zh) * 2023-11-07 2024-01-30 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锅具表面缺陷检测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8868A (zh) * 2017-12-21 2018-04-27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支架
CN207427251U (zh) * 2017-09-25 2018-05-29 周吉祥 出风口手机支架
CN207599277U (zh) * 2017-12-21 2018-07-10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手机支架的驱动机构
CN207732815U (zh) * 2017-12-21 2018-08-14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手机支架的夹持机构
CN208886278U (zh) * 2018-09-01 2019-05-21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支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28659A1 (en) * 2012-03-01 2013-09-05 Ching-Chang Wang Support and Protection Device for Mobil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427251U (zh) * 2017-09-25 2018-05-29 周吉祥 出风口手机支架
CN107968868A (zh) * 2017-12-21 2018-04-27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支架
CN207599277U (zh) * 2017-12-21 2018-07-10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手机支架的驱动机构
CN207732815U (zh) * 2017-12-21 2018-08-14 深圳市智高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手机支架的夹持机构
CN208886278U (zh) * 2018-09-01 2019-05-21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129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1129B (zh) 移动终端支架
WO2021031800A1 (zh) 弹出式卡托、卡座组件、电子设备
CN207766314U (zh) 全自动夹紧式车载支架
US9125476B2 (en) Clip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80056259A (ko) 차량 씨디 투입구 장착용 휴대기기 거치대
CN213938018U (zh) 终端支架
CN208886278U (zh) 移动终端支架
KR200434479Y1 (ko) 차량용 휴대폰 거치대
CN110676643B (zh) 一种电力连接插头
CN207835546U (zh) 手机支架
CN219318129U (zh) 一种伸缩组件及拍摄支架
CN214535213U (zh) 夹持器
CN218387566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5871514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9124227U (zh) 一种手机镜头安装套件
CN218734407U (zh) 一种易操作手机支架
CN219918446U (zh) 一种抽屉式三合一无线充电器
CN218734402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6214443U (zh) 一种用于卡槽式连接器的防飞卡结构
CN209046696U (zh) 电子设备支架
CN216673067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0910090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11127878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9068233U (zh) 一种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