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38018U - 终端支架 - Google Patents

终端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38018U
CN213938018U CN202023100182.XU CN202023100182U CN213938018U CN 213938018 U CN213938018 U CN 213938018U CN 202023100182 U CN202023100182 U CN 202023100182U CN 213938018 U CN213938018 U CN 213938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rm
clamping
mobile terminal
terminal
rea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001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代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ngchengta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ngchengta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ngchengta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ngchengta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001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38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38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38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终端配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终端支架,包括:后壳;夹持机构,设于后壳上,并用于沿第一方向夹持移动终端的相对两侧;充电组件,设于后壳上,并用于为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风扇,设于后壳上,并用于在移动终端充电时为移动终端散热;夹持机构、风扇及充电组件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前盖,盖设于后壳上,且前盖对应夹持机构的位置由外向内凹设以减少终端支架对应夹持机构位置的厚度。本申请的终端支架,能够夹持移动终端,能够为移动终端充电,且能够为移动终端散热,其功能多,适用范围广;此外,本申请的终端支架的厚度薄,结构小巧,且外形美观。

Description

终端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终端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手机支架是安装在桌面或汽车中控台等处,用于放置、夹持手机的常用设备。现有的手机支架,由于需要设计成能够夹持不同宽度尺寸的手机,导致其夹持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此外,为了提高手机支架的适用范围及多功能性,最终导致整个手机支架的结构复杂,且厚度大,结构显得庞大,不美观且不便于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机支架由于结构复杂导致结构庞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终端支架,包括:
后壳;
夹持机构,设于所述后壳上,并用于沿第一方向夹持移动终端的相对两侧;
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后壳上,并用于为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
风扇,设于所述后壳上,并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充电时为所述移动终端散热;所述夹持机构、风扇及充电组件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前盖,盖设于所述后壳上,且所述前盖对应所述夹持机构的位置由外向内凹设以减少所述终端支架对应所述夹持机构位置的厚度。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及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被按压而驱动第一夹持臂以使所述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夹持或松开所述移动终端。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齿轮、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持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持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驱动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形成限位卡合并能够在被按压时松开所述第一夹持臂。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壳内壁设有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条,各所述导向条分别用于引导配合所述第一夹持臂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及引导配合所述第二夹持臂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后壳上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中并能够止挡于所述第一限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内壁;
所述第二夹持臂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后壳上设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孔中并能够止挡于所述第二限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内壁。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以所述齿轮的中心线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用于避让并导向所述第二齿条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用于避让并导向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二导向槽。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相互卡合;
驱动件,与所述限位块连接,并能够被按压而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以松开所述第一夹持臂;
第三弹性件,抵持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后壳之间;
第四弹性件,抵持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后壳之间。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上具有倾斜面,所述限位块上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所述驱动件能够被沿所述第一方向按压,所述倾斜面能够推动所述抵接部以使所述限位块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以松开所述第一夹持臂。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上设有插接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卡槽,所述插接部能够分别与各所述卡槽相互卡合。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盖内凹形成的台阶处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供所述风扇的风吹向所述移动终端。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支架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支架,通过夹持机构、充电组件及风扇的设置,使得该终端支架不仅能够夹持移动终端以将移动终端支撑起来方便用户使用,同时还能够给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方便用户一般充电一边使用,且在充电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风扇为移动终端散热,防止移动终端由于一边充电一边使用导致热量急剧上升,保障了移动终端的使用安全。本申请的终端支架的功能多,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此外,通过将夹持机构、风扇及充电组件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使得整个终端支架的厚度尽可能的薄,同时通过前盖对应夹持机构的位置由外向内凹设,使得终端支架对应夹持机构的位置厚度更薄,从而使得该终端支架结构小巧、且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终端支架去掉支撑组件及前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后壳与夹持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后壳;11、进风口;12、导向条;13、第一限位柱;14、第二限位柱;15、收纳槽;16、凸筋;20、夹持机构;21、第一夹持臂;211、滑动板;2111、第一齿条;2112、第一限位孔;2113、第一导向槽;2114、卡槽;212、夹持板;213、硅胶垫;22、第二夹持臂;221、第二齿条;222、第二限位孔;223、第二导向槽;23、齿轮;24、第一弹性件;25、第二弹性件;26、驱动组件;261、驱动件;2611、倾斜面;2612、第一凹槽;262、限位块;2621、抵接部;2622、第二凹槽;2623、插接部;263、第三弹性件;264、第四弹性件;30、充电组件;40、风扇;50、前盖;51、出风口;60、支撑组件;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支架进行说明。该终端支架用于夹持移动终端,并用于将移动终端摆放于桌面上。其中,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或iPad等。
请参阅图1及图2,终端支架包括后壳10、夹持机构20、充电组件30、风扇40及前盖50。夹持机构20设于后壳10上,并用于沿第一方向X夹持移动终端的相对两侧;充电组件30设于后壳10上,并用于为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风扇40设于后壳10上,风扇40与充电组件30电连接并用于在移动终端充电时为移动终端散热;其中,夹持机构20、风扇40及充电组件30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互垂直;前盖50盖设于后壳10上,且前盖50对应夹持机构20的位置由外向内凹设以减少终端支架对应夹持机构20位置的厚度。前盖50与后壳10沿第三方向Z相互盖合,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具体的,第一方向X即为终端支架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Y即为终端支架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Z即为终端支架的厚度方向,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的具体方向参见图1。
本实施例中的终端支架,通过夹持机构20、充电组件30及风扇40的设置,使得该终端支架不仅能够夹持移动终端以将移动终端支撑起来方便用户使用,同时还能够给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方便用户一般充电一边使用,且在充电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风扇40为移动终端散热,防止移动终端由于一边充电一边使用导致热量急剧上升,保障了移动终端的使用安全。本申请的终端支架的功能多,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此外,通过将夹持机构20、风扇40及充电组件30沿第二方向Y依次间隔设置,使得整个终端支架的厚度尽可能的薄,同时通过前盖50对应夹持机构20的位置由外向内凹设,使得终端支架对应夹持机构20的位置厚度更薄,从而使得该终端支架结构小巧、且外形美观。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前盖50内凹形成的台阶处开设有出风口51,出风口51沿第一方向X延伸,出风口51用于供风扇40的风吹向移动终端。后壳10对应风扇40的位置设有进风口11,外部的风被风扇40从进风口11吸入并通过出风口51直接吹向移动终端。本申请通过出风口51的设置,使得风扇40产生的风能够直接吹向移动终端,使得移动终端散热快,进而提高了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夹持机构20包括第一夹持臂21、第二夹持臂22及驱动组件26;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沿第一方向X相对且间隔设置,驱动组件26与第一夹持臂21连接,驱动组件26能够被按压而驱动第一夹持臂21以使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沿第一方向X夹持或松开移动终端。本申请的夹持机构20,在使用时,只需要按压驱动组件26就能够通过第一夹持臂21和第二夹持臂22夹持或松开移动终端,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夹持机构20还包括齿轮23、第一弹性件24及第二弹性件25;第一夹持臂21上设有与齿轮23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2111,第二夹持臂22上设有与齿轮23啮合连接的第二齿条221,其中,第一齿条2111与第二齿条221分别设于齿轮23沿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两侧并分别与齿轮23啮合连接;第一弹性件24抵持于第一夹持臂21与后壳10之间,第二弹性件25抵持于第二夹持臂22与后壳10之间,驱动组件26能够与第一夹持臂21形成限位卡合并能够在被按压时松开第一夹持臂21。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设第一夹持臂21位于第二夹持臂22的右侧,则第一弹性件24抵持于第一夹持臂21的左端与后壳10之间,第二弹性件25抵持于第二夹持臂22的右端与后壳10之间。初始状态下,驱动组件26与第一夹持臂21相互卡合,第一弹性件24和第二弹性件25均处于压缩状态;当按压驱动组件26时,驱动组件26松开第一夹持臂21,第一弹性件24张开并抵压第一夹持臂21以使第一夹持臂21具有背离第二夹持臂22的移动趋势,则第一齿条2111带动齿轮23旋转,齿轮23带动第二齿条221移动,且第二齿条221与第一齿条2111同步反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同步相互背离移动,从而可以夹持不同宽度的移动终端。当移动终端被夹紧之后,第一弹性件24与第二弹性件25不再变形,则松开驱动组件26以使驱动组件26与第一夹持臂21相互卡合以对第一夹持臂21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使得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保持夹持移动终端的状态。当需要松开移动终端时,同样是按压驱动组件26以使驱动组件26松开第一夹持臂21,从而使得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松开移动终端。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后壳10内壁设有多条导向条12,各导向条12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各导向条12分别用于导向配合第一夹持臂21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及导向配合第二夹持臂22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也即是各导向条12分别与第一夹持臂21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抵接及与第二夹持臂22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抵接,从而使得第一夹持臂21和第二夹持臂22在后壳10上沿第一方向X直线滑动,且滑动平稳,进而使得夹持机构20运动稳定,能够稳定夹持移动终端。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夹持臂21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2112,第一限位孔2112呈腰形,第一限位孔2112沿第一方向X延伸。后壳10上设有第一限位柱13,第一限位柱13插设于第一限位孔2112中并能够止挡于第一限位孔2112沿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内壁。具体的,第一限位柱13的外径与第一限位孔2112的内径相适配,安装后,第一限位柱13插设于第一限位孔2112中,当第一夹持臂21在后壳10上滑动时,第一限位柱13能够在第一限位孔2112中滑动,且第一限位柱13在滑动过程中能够止挡限位于第一限位孔2112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从而对第一夹持臂21在后壳10上的滑动行程进行限定。
此外,由于第一夹持臂21沿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较大,为了保证第一夹持臂21限位稳定,第一夹持臂21上设有两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孔2112。对应的,后壳10上设有两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柱13,两个第一限位柱13分别插设于两个第一限位孔2112中。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第一限位孔2112和第一限位柱13的数量可以调整,且第一夹持臂21的行程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限定,例如将第一限位孔2112设于后壳10上,将第一限位柱13设于第一夹持臂21上,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同样的,第二夹持臂22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孔222,第二限位孔222呈腰形,第二限位孔222沿第一方向X延伸。后壳10上设有第二限位柱14,第二限位柱14插设于第二限位孔222中并能够止挡于第二限位孔222沿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内壁。具体的,第二限位柱14的外径与第二限位孔222的内径相适配,安装后,第二限位柱14插设于第二限位孔222中,当第二夹持臂22在后壳10上滑动时,第二限位柱14能够在第二限位孔222中滑动,且第二限位柱14在滑动过程中能够止挡限位于第二限位孔222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从而对第二夹持臂22在后壳10上的滑动行程进行限定。对应的,第二限位孔222与第二限位柱14的数量也为两个。本申请通过第一限位柱13与第一限位孔2112的配合实现第一夹持臂21滑动行程的限定,并通过第二限位柱14与第二限位孔222的配合实现第二夹持臂22滑动行程的限定,从而实现了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对移动终端沿第一方向X上的夹持范围进行限定,也即是该夹持机构20能够夹持不同宽度的移动终端,其适用范围更广。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夹持机构20具有70mm-84mm的滑动行程,则能够夹持宽度相差70mm-84mm的移动终端。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第一限位孔2112及第二限位孔222沿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从而调整夹持机构20的夹持范围。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齿条2111与第二齿条221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以齿轮23的中心线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则使得在齿轮23转动时,第一齿条2111与第二齿条221的移动方向刚好相反,且移动速度相等。
由于第一夹持臂21和第二夹持臂22的滑动具有一定范围,则第一齿条2111与第二齿条221具有一定长度,为了保证第一齿条2111与第二齿条221运动平稳,第一夹持臂21上设有第一导向槽2113,第一导向槽2113用于避让并导向第二齿条221;第二夹持臂22上设有第二导向槽223,第二导向槽223用于避让并导向第一齿条2111。本申请通过第一导向槽2113及第二导向槽223的设置,不仅使得第一齿条2111不会与第二夹持臂22产生干涉,第二齿条221不会与第一夹持臂21产生干涉,且使得第一齿条2111与第二齿条221传动平稳,进而使得整个夹持机构20运动平稳。
请参阅图3,第一弹性件24与第二弹性件25均为压缩弹簧,后壳10对应第一弹性件24及第二弹性件25的位置,通过多根筋条围合形成收纳槽15,并通过收纳槽15对第一弹性件24及第二弹性件25的位置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3,第一夹持臂21包括滑动板211及夹持板212,滑动板211滑动设于后壳10上,第一齿条2111、第一限位孔2112及第一导向槽2113均设于滑动板211上,夹持板212与滑动板211垂直连接,夹持板212用于与移动终端的侧面抵接以夹持移动终端。具体的,夹持板212与滑动板211为一体连接结构。
为了适应移动终端的弧形侧面,夹持板212也设置成弧形。同时,为了防止夹持板212将移动终端刮伤,夹持板212上还粘贴有硅胶垫213,通过硅胶垫213来与移动终端直接接触,从而不会对移动终端刮伤,同时还能够增大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夹持机构20能够将移动终端抓的更牢固,即使在夹持机构20和移动终端旋转的过程中也不易滑落。
请参阅图3,第二夹持臂22的结构与第一夹持臂21的结构大致相同,也包括夹持板和滑动板,此处不做重复描述。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驱动组件26包括限位块262、驱动件261、第三弹性件263及第四弹性件264。限位块262能够与第一夹持臂21相互卡合,驱动件261与限位块262连接,驱动件261能够被按压而带动限位块262滑动以松开第一夹持臂21,第三弹性件263抵持于驱动件261与后壳10之间,第四弹性件264抵持于限位块262与后壳10之间。实际工作中,当需要夹持移动终端时,按压驱动件261,驱动件261带动限位块262滑动以松开第一夹持臂21,则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开始夹持移动终端;当夹持之后,松开驱动件261,驱动件261在第三弹性件263的弹性抵压下复位,并带动限位块262在第四弹性件264的弹性抵压下复位,则限位块262与第一夹持臂21重新卡合,进而保持第一夹持臂21与第二夹持臂22的夹持动作。
具体的,第三弹性件263与第四弹性件264均为压缩弹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驱动件261上具有倾斜面2611,倾斜面2611背对第一夹持臂21设置;限位块262上设有抵接部2621,抵接部2621与倾斜面2611抵接;驱动件261能够被沿第一方向X按压,倾斜面2611能够推动抵接部2621以使限位块262沿第二方向Y滑动以松开第一夹持臂21。由于倾斜面2611倾斜设置,当有力作用在倾斜面2611上时,倾斜面2611具有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的分力。因此,当沿第一方向X按压驱动件261时,倾斜面2611沿第二方向Y上的分力沿第二方向Y推动抵接部2621,从而推动限位块262沿第二方向Y滑动以松开第一夹持臂21;当松开驱动件261上,限位块262被第四弹性件264沿第二方向Y复位,抵接部2621沿第二方向Y抵接倾斜面2611,则能够给以倾斜面2611沿第一方向X上的分力,进而使得驱动件261在第三弹性件263的抵压下沿第一方向X复位。
具体的,倾斜面2611垂直于第一平面,第一平面分别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平行。倾斜面2611不仅背离第一夹持臂21设置,且背离驱动件261被按压的方向设置,倾斜面2611到第一夹持臂21之间的距离沿驱动件261的按压方向上逐渐减小,则倾斜面2611在驱动件261被按压时,具有向上推动限位块262的力,进而将限位块262向上推动。
请参阅图3及图4,驱动件261呈长形块状结构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驱动件261的外端能够伸出后壳10外以供人手按压,驱动件261的内端与第三弹性件263相抵接。驱动件261的中部凹设有第一凹槽2612,第一凹槽2612用于避让限位块262,使得限位块262能够跨越驱动件261。限位块262的下端能够与第一夹持臂21卡合,限位块262的上端与第四弹性件264抵接,限位块262的中部设有第二凹槽2622,则限位块262的中部设于第一凹槽2612中,驱动件261的中部设于第二凹槽2622中。倾斜面2611设于驱动件261的中部,抵接部2621为弧形凸起并设于限位块262的中部。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限位块262的下端设有插接部2623,第一夹持臂21的上侧设有多个卡槽2114,各卡槽2114沿第一方向X等间隔分布,插接部2623能够分别与各卡槽2114相互卡合,从而对第一夹持臂21的不同位置进行限定。
在本申请中,插接部2623呈直角三角形状,各卡槽2114的形状与插接部2623相适配。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2623也可以呈其他形状,如呈弧形,则卡槽2114对应设置成弧形,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同样的,请参阅图3,为了保证限位块262与驱动件261在后壳10上滑动平稳,后壳10上对应限位块262与驱动件261的形状分布有多条凸筋16,各凸筋16分别用于导向限位块262与驱动件261。
请参阅图1,终端支架还包括支撑组件60,支撑组件60能够支撑于水平面上,后壳10安装于支撑组件60上,从而通过支撑组件60将移动终端支撑起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壳;
夹持机构,设于所述后壳上,并用于沿第一方向夹持移动终端的相对两侧;
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后壳上,并用于为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
风扇,设于所述后壳上,并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充电时为所述移动终端散热;所述夹持机构、风扇及充电组件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前盖,盖设于所述后壳上,且所述前盖对应所述夹持机构的位置由外向内凹设以减少所述终端支架对应所述夹持机构位置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及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被按压而驱动第一夹持臂以使所述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夹持或松开所述移动终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齿轮、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持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抵持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驱动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形成限位卡合并能够在被按压时松开所述第一夹持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内壁设有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条,各所述导向条分别用于引导配合所述第一夹持臂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及引导配合所述第二夹持臂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后壳上设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中并能够止挡于所述第一限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内壁;
所述第二夹持臂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后壳上设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孔中并能够止挡于所述第二限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内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以所述齿轮的中心线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用于避让并导向所述第二齿条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用于避让并导向所述第一齿条的第二导向槽。
7.如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相互卡合;
驱动件,与所述限位块连接,并能够被按压而带动所述限位块滑动以松开所述第一夹持臂;
第三弹性件,抵持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后壳之间;
第四弹性件,抵持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后壳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上具有倾斜面,所述限位块上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所述驱动件能够被沿所述第一方向按压,所述倾斜面能够推动所述抵接部以使所述限位块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以松开所述第一夹持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上设有插接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卡槽,所述插接部能够分别与各所述卡槽相互卡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内凹形成的台阶处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供所述风扇的风吹向所述移动终端。
CN202023100182.XU 2020-12-21 2020-12-21 终端支架 Active CN213938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0182.XU CN213938018U (zh) 2020-12-21 2020-12-21 终端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0182.XU CN213938018U (zh) 2020-12-21 2020-12-21 终端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38018U true CN213938018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53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00182.XU Active CN213938018U (zh) 2020-12-21 2020-12-21 终端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380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4243A (zh) * 2022-03-28 2022-07-15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驱动的终端支架
TWI803380B (zh) * 2022-07-04 2023-05-2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4243A (zh) * 2022-03-28 2022-07-15 上海创功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驱动的终端支架
TWI803380B (zh) * 2022-07-04 2023-05-2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938018U (zh) 终端支架
JP3216611U (ja) クランプ装置
WO2021083095A1 (zh) 一种带插接遮阳板的置物垫支架
CN211019163U (zh) 蓝牙耳机充电盒
CN109151129B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7978301U (zh) 夹持结构及云台稳定器
CN216488209U (zh) 电芯入壳机构及系统
CN214205614U (zh) 电子设备支架
CN112134083A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4756463U (zh) 具有锁定功能的电子设备支架
CN217362667U (zh) 无线充电支架
CN215008799U (zh) 一种重力式墙壁直插无线充插座
CN21474458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09852181U (zh) 一种移动电子设备支架
CN212537197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5344669U (zh) 一种自动夹持的手机支架
CN213768434U (zh) 一种下压式手机车载支架
CN102683625A (zh) 电池盖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WO2019144349A1 (zh) 全自动夹紧式车载支架
CN113037906B (zh) 具有锁定功能的电子设备支架
WO2019232819A1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3072763U (zh) 自动调节对位的磁吸手机支架
CN220286813U (zh) 一种电动支架
CN218252546U (zh) 保温箱后支架压弯成型模具结构
CN213299422U (zh) 一种无级转动的云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