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06384U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06384U
CN211106384U CN201921379315.6U CN201921379315U CN211106384U CN 211106384 U CN211106384 U CN 211106384U CN 201921379315 U CN201921379315 U CN 201921379315U CN 211106384 U CN211106384 U CN 211106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medium
paper
conveyance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793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高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technology Co Ltd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U-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06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06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向底纸施加适当的张力,并且无需进行抽吸力的控制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具有:印刷头;第一输送机构(纸张输送辊对),其在输送方向上位于印刷头的上游侧处,并向介质施加第一输送力;介质屈曲部(屈曲部件),其位于印刷头的下游侧处,且在介质为于底纸上粘贴了标签的结构的情况下,以能够通过使标签纸张屈曲而将标签从底纸上剥离的方式被构成;第二输送机构(底纸输送辊对),其位于屈曲部件的下游侧处,并向标签纸张施加与第一输送力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弹性部件(橡胶部件),其位于印刷头与屈曲部件之间,并以与标签纸张接触的方式而向标签纸张施加小于第一输送力与第二输送力的差分的负荷。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卷筒纸的标签上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在被卷绕为卷筒状的卷筒纸上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此外,在卷筒纸中,具有一种由连续的带状的底纸、和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连续地被粘贴在底纸上的标签所构成的卷筒纸。在使用这种卷筒纸而于标签上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在此之后,有时会使标签从底纸上分离(剥离)。
在专利文献1的标签粘贴装置中,在标签剥离部上设置剥离边缘并在剥离边缘内形成抽吸路径。而且,还公开了如下内容,即,通过被供给至抽吸路径的负压,从而使标签薄片(底纸和标签)保持在剥离边缘的表面的预定位置上。
在专利文献1的标签粘贴装置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通过利用被供给至抽吸路径的负压来对底纸进行抽吸,从而向底纸施加适当的张力,并通过剥离边缘部分而使底纸被尖锐地折回。但是,在于底纸的输送过程中通过抽吸而施加张力的情况下,存在抽吸力的控制较为困难这样的课题。此外,向底纸施加适当的张力的方法也成为课题。另外,在输送速度并不固定的、像串行式的印刷装置这样进行间歇驱动的情况下,可能会成为扰乱底纸的输送精度的原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465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印刷头,其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第一输送机构,其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印刷头的上游侧处,并向介质施加第一输送力;介质屈曲部,其在输送方向上位于印刷头的下游侧处,且在介质为于底纸上粘贴了标签的结构的情况下,以能够通过使介质屈曲而将标签从底纸上剥离的方式被构成;第二输送机构,其在输送方向上位于介质屈曲部的下游侧处,并向介质施加与第一输送力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弹性部件,其在介质的输送路径上位于印刷头与介质屈曲部之间,并以与介质接触的方式而向介质施加小于第一输送力与第二输送力的差分的负荷。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弹性部件为如下结构,即,橡胶硬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相对于介质而以每纸张宽度0.002N/mm以上且0.01N/mm以下的力进行接触的结构。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向介质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介质被间歇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橡胶部件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屈曲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个部件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个部件的尺寸以与实际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图示。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橡胶部件53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屈曲部件55的剖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成为作成所谓的标签103的印刷装置。
另外,在各个附图中,使用XYZ坐标系来进行图示。X方向为印刷头33(参照图2)的主扫描方向,并且成为被实施印刷的标签103(参照图2)的宽度方向(以下,也称为宽度方向X)。Y方向为印刷装置1(参照图1)的纵深方向(以下,也称为纵深方向Y),并且成为标签纸张101(参照图2)的长度方向。Z方向为重力方向、铅直方向,并且成为印刷装置1的高度方向(以下,也称为高度方向Z)。
此外,将装置前表面侧设为+Y方向,将装置背面侧设为-Y方向。此外,在从前表面侧对印刷装置1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将装置左侧设为+X方向,将装置右侧设为-X方向。此外,将装置上侧(包括上方、上部、上表面等)设为+Z方向,将装置下侧(包括下方、下部、下表面等)设为-Z方向。
印刷装置的概要
以下,参照图1、图2来对印刷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基于从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终端等的信息处理装置所发送的印刷数据,而以喷墨方式将图像或文字印刷在构成卷筒纸100的标签103上。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装置壳体11。在装置壳体11的装置前表面上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12,在所述显示/操作面板12上配置有显示器或操作按钮等。并且,在装置壳体11的装置前表面且显示/操作面板12的下侧处,设置有拉出式的墨盒更换口13。
此外,在装置壳体11的装置前表面且显示/操作面板12的右侧处,设置有标签排出口14。如图2所示,在印刷部3中被进行了印刷的标签103从标签排出口14被排出。在装置壳体11的装置右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底纸排出口15和卷筒纸供给口16。装置壳体11具有能够以被设置于装置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处的铰链18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外装罩17。
印刷装置的结构和动作
以下,参照图2~图4来对印刷装置1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中,安置有卷筒纸100。卷筒纸100为,以圆筒状的例如纸管23为芯而将标签纸张101卷绕为卷筒状的部件。标签纸张101由底纸102和多个标签103构成。
底纸102为,被形成为带状的连续纸张。在底纸102的表面102a上,于底纸102的长度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粘贴有多个标签103。另外,将与表面102a相反一侧的面称为背面102b。标签103能够从底纸102上剥离。底纸102被准备有宽度不同的多种底纸。另外,底纸102以及标签103的材质或粘着单元的种类并未被特别限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粘贴在粘贴对象物上的印刷物称为“标签”。
如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中,形成有成为对标签纸张101进行输送的路径的输送路径K。从卷筒纸100被放卷的标签纸张101沿着输送路径K而向输送方向H被输送。
印刷装置1具备:标签纸张送出部2、印刷部3、剥离部5和底纸收卷部6。
在下文中,对印刷装置1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在标签纸张送出部2中,卷筒纸100以能够放卷的方式被安置在卷筒纸安装部21上。
印刷部3基于从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而被连接的个人计算机(图示省略)等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相对于各标签103而以喷墨方式实施印刷。
剥离部5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部件53和屈曲部件55,从而将被进行了印刷的标签103从底纸102上剥离下来。被剥离的标签103从标签排出口14被排出。另外,被排出的标签103被用户的手所把持,并被粘贴在粘贴对象物上。
底纸收卷部6将被剥离了标签103的底纸102收卷至底纸安装部61上。
在下文中,对印刷装置1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标签纸张送出部2具备卷筒纸安装部21。通过将卷筒纸100的纸管23插入到卷筒纸安装部21上,从而以能够与卷筒纸安装部21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置。由此,卷筒纸100根据卷筒纸安装部2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从而标签纸张101被放卷。
印刷部3具备纸张输送辊对35、印刷单元30和压印板37。
纸张输送辊对35在标签纸张101的输送方向H上,被设置于印刷头33的上游侧。纸张输送辊对35作为向标签纸张101施加第一输送力P1的第一输送机构而发挥功能。因此,纸张输送辊对35通过第一输送力P1而对标签纸张101进行夹持,并将其朝向压印板37进行输送。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为串行式的印刷装置,因此标签纸张101的输送速度并不固定,纸张输送辊对35通过利用后文所述的第一驱动源而被间歇驱动,从而在输送方向H上对标签纸张101进行间歇输送。
纸张输送辊对35具备纸张输送驱动辊35a和纸张输送从动辊35b,所述纸张输送驱动辊35a通过传递来自具有进给电机等的第一驱动源(图示省略)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所述纸张输送从动辊35b以与纸张输送驱动辊35a相接的方式而进行从动旋转。通过第一驱动源以及纸张输送辊对35,从而生成了第一输送力P1。
另外,纸张输送辊对35还能够对标签纸张101进行反向输送(反馈),即,以朝向标签纸张送出部2的方式进行输送。
在纸张输送辊对35的下游侧处,设置有压印板37和印刷单元30。
在压印板37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抽吸孔(图示省略),且各个抽吸孔与抽吸风扇(图示省略)连通。由此,由于标签纸张101被抽吸至压印板37的上表面上并被输送,因此抑制了标签纸张101与印刷头33的喷嘴面干涉的情况。
印刷单元30具备滑架31、和被搭载在滑架31上的印刷头33。滑架31被支承在,于与输送方向H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滑架轴31a上。滑架31通过沿着滑架轴31a而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从而使印刷头33进行扫描。
印刷头33为串行式的喷墨头,且具备多种颜色(例如,蓝绿色、黄色、品红色、黑色这四种颜色)的喷嘴列。印刷头33从图示省略的各个墨盒接受油墨的供给,并从被设置在各个喷嘴列上的喷嘴中喷出油墨,由此相对于压印板37上的标签纸张101(标签103)而喷出油墨,从而对图像进行印刷。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印刷部3中,通过交替重复进行副扫描和主扫描,从而在标签纸张101(标签103)上印刷出图像或文字,所述副扫描为,纸张输送辊对35从被安置在标签纸张送出部2的卷筒纸安装部21上的卷筒纸100中将标签纸张101拉出,并在输送方向H上进行间歇输送的动作,所述主扫描为,印刷头33在向标签纸张101(标签103)喷出油墨的同时,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动作。即,印刷部3通过实施主扫描以及副扫描这样的印刷动作,从而在标签纸张101(标签103)上对图像或文字进行印刷。
另外,被进行了印刷的标签纸张101进一步朝向剥离部5被输送。
剥离部5具备橡胶部件53、屈曲部件55和底纸输送辊对51。
底纸输送辊对51在标签纸张101的输送方向H上,被设置于屈曲部件55的下游侧处。底纸输送辊对51作为向标签纸张101(标签103被剥离了的底纸102)施加与第一输送力P1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P2的第二输送机构而发挥功能。因此,底纸输送辊对51以第二输送力P2而对底纸102进行夹持,并朝向底纸收卷部6进行输送。
底纸输送辊对51具备底纸输送驱动辊51a和底纸输送从动辊51b,所述底纸输送驱动辊51a通过传递来自具有收卷电机等的第二驱动源(图示省略)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所述底纸输送从动辊51b以与底纸输送驱动辊51a相接的方式进行从动旋转。通过第二驱动源以及底纸输送辊对51,从而生成了第二输送力P2。
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部件53在标签纸张101的输送方向H(输送路径K)上,被设置于印刷头33与屈曲部件55之间。而且,橡胶部件53与标签纸张101接触,并向标签纸张101施加小于第一输送力P1与第二输送力P2的差分的负荷。在印刷部3中被进行了印刷的标签纸张101通过底纸输送辊对51的动作,而以使底纸102的背面102b与橡胶部件53的表面531接触的方式在进行滑动的同时被输送,从而被输送至下游侧的屈曲部件55处。
另外,橡胶部件53的动作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作为介质屈曲部的屈曲部件55被设置在,与橡胶部件53相比靠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处。在此,如图4所示那样,屈曲部件55通过板状的部件而被形成。屈曲部件55在装置的纵深方向Y上的截面形状为,在装置前表面侧形成有顶端部551。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部551的半径R被形成为约1mm。此外,厚度H被形成为约4mm。而且,该截面形状形成为,于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形状。
屈曲部件55为,用于以使底纸102的背面102b成为内侧的方式,即,以使与粘贴有标签103的一面为相反一侧的面成为内侧的方式,将标签纸张101的输送方向H(输送路径K)弯折成锐角的部件。而且,由于底纸102与标签103的刚性不同,故此仅是底纸102以及标签103中的、刚性与标签103相比较低的底纸102会以屈曲部件55的顶端部551(参照图4)为基点而被弯折。另一方面,刚性与底纸102相比较高的标签103,则以屈曲部件55的顶端部551为基点而从底纸102上被剥离并被输送向前方。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剥离部5中,当底纸输送辊对51进行工作时,标签纸张101以与橡胶部件53接触的方式进行滑动,底纸102在屈曲部件55处被弯折成锐角,并在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朝向底纸收卷部6被输送。由此,标签103在屈曲部件55的位置处从底纸102上被剥离。
底纸收卷部6具备底纸安装部61。通过将圆筒状的纸管63插入到底纸安装部61上,从而以能够与底纸安装部61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置。由此,纸管63根据底纸安装部6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标签103被剥离了的底纸102以采用这种方式而被设置的纸管63为芯,从而被收卷为卷筒状。
在此,对橡胶部件5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橡胶部件53在标签纸张101的输送路径K上,被设置于印刷头33与屈曲部件55之间。而且,橡胶部件53与标签纸张101接触,并向标签纸张101施加小于第一输送力P1与第二输送力P2的差分的负荷。
另外,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部件53,只需使用橡胶或者弹性体即可。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橡胶部件53为,橡胶硬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并且相对于标签纸张101而以每纸张宽度0.002N/mm以上且0.01N/mm以下的力进行接触的结构。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标签纸张101的底纸102的纸张宽度而采用25.4mm、100mm等。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纸张宽度为25.4mm的标签纸张101,而以5gf~25gf的力进行接触,相对于纸张宽度为100mm的标签纸张101,而以200gf~100gf的力进行接触。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橡胶部件53的、在装置的纵深方向Y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且凸形状,并且被设为该截面形状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形状。另外,将以此方式而形成的橡胶部件53的表面设为表面531。橡胶部件53在于输送方向H上成为印刷头33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以向斜下方向倾斜的状态而被设置。而且,印刷后的标签纸张101(详细而言为,底纸102的背面102b)以在与橡胶部件53的表面531接触的同时进行滑动的方式,而向下游侧的屈曲部件55被输送。
橡胶部件53成为,使路径从与印刷头33的油墨的喷出方向正交的输送路径变化为朝向位于与橡胶部件53相比靠成为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的前方且斜下方向的屈曲部件55的输送路径的基点。另外,通过以此方式对输送路径进行改变,从而在接触滑动的标签纸张101上产生张力。
另外,在以使标签纸张101在屈曲部件55处屈曲成锐角并将标签103从底纸102上剥离的情况下,如果无法克服屈曲部件55处的负荷而使标签纸张101(底纸102)变得松弛,则会产生引起标签纸张101的蜿蜒行进等的不良情况。因此,为了克服屈曲部件55处的负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底纸输送辊对51而向底纸102施加与第一输送力P1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P2。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如下内容,即,以与由施加第一输送力P1的纸张输送辊对35所实现的标签纸张101的纸张输送量相比,而使由施加第二输送力P2的底纸输送辊对51所实现的标签纸张101(底纸102)的纸张输送量微量增加的方式,来施加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纸张输送量之差设为约10μm。
而且,在通过第一输送力P1和与第一输送力P1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P2而使纸张输送量不同的情况下,橡胶部件53在纸张输送辊对35与屈曲部件55之间向标签纸张101施加张力,以避免在纸张输送辊对35的位置处使标签纸张101产生打滑。另外,该张力成为,小于第一输送力P1与第二输送力P2的差分的负荷(张力)。橡胶部件53为,用于取得第一输送力P1与第二输送力P2的张力之差的平衡(对张力之差进行控制)的部件。
详细而言,橡胶部件53在张力较大的情况下,与由基准的张力所实现的标签纸张101的接触相比,能够通过使标签纸张101与橡胶部件53强力地接触而使摩擦力增大。此外,橡胶部件53在张力较小的情况下,与由基准的张力所实现的标签纸张101的接触相比,能够通过使标签纸张101与橡胶部件53轻弱地接触而使摩擦力减小。
通过这样的动作,从而橡胶部件53能够在印刷部3侧与剥离部5侧处维持适当的张力,而且,能够抵消张力之差的偏差。
此外,标签纸张101通过被间歇输送,从而在标签纸张101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即使设置有橡胶部件53,也不会对标签纸张101施加负荷。此外,根据标签纸张101的输送动作而向标签纸张101施加负荷。因此,通过使用橡胶部件53,从而无需复杂的控制就能够施加适当的负荷。
对于橡胶部件53而言,在标签纸张101发生接触而重复滑动的情况下,可考虑橡胶部件53的表面531出现了磨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表面531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会形成新的部分从而成为新的表面531,因此能够始终维持相同的摩擦力。由此,橡胶部件53即使在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张力之差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向标签纸张101持续地施加适当的张力。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具备纸张输送辊对35和底纸输送辊对51,所述纸张输送辊对35在输送方向H上位于印刷头33的上游侧处,并向标签纸张101施加第一输送力P1,所述底纸输送辊对51在输送方向H上位于屈曲部件55的下游侧处,并向标签纸张101(底纸102)施加与第一输送力P1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P2。而且,具备橡胶部件53,所述橡胶部件53在输送路径K上位于印刷头33与屈曲部件55之间,且所述橡胶部件53与标签纸张101接触并向标签纸张101施加小于第一输送力P1与第二输送力P2的差分的负荷。
由此,即使因第二输送力P2与第一输送力P1而使输送量产生差异,也能够通过设置橡胶部件53,从而向标签纸张101施加适当的张力,并能够对张力的平衡进行调节。由此,标签纸张101不会打滑,而且,标签纸张101(底纸102)也不会松弛。
此外,在代替橡胶部件53而像现有技术那样使用设置抽吸口来对标签纸张101进行抽吸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对三个力(第一输送力P1、第二输送力P2、抽吸力)进行控制,从而在控制上非常困难。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橡胶部件53,从而无需进行抽吸力的控制,只需对两个力(第一输送力P1、第二输送力P2)进行控制即可,从而使得控制变得非常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橡胶部件53为,橡胶硬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相对于标签纸张101而以每纸张宽度0.002N/mm以上且0.01N/mm以下的力进行接触的结构。
由此,在于底纸102上粘贴有标签103的标签纸张101中,将标签103从底纸102上剥离的情况下,能够向标签纸张101施加适当的张力。此外,对作为橡胶部件53来使用的橡胶的种类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变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在通过印刷头33而在标签103上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标签纸张101被进行间歇输送。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印刷头33为串行式印刷头的情况下,标签纸张101在输送方向H(副扫描方向)上被间歇输送。而且,印刷头33以在主扫描方向上实施往复移动的方式而在标签103上实施印刷。如此,即使在串行式的印刷装置1中,也能够将标签103从底纸102上剥离。
此外,在像本实施方式的串行式的印刷装置1这样进行间歇驱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扰乱底纸102的输送精度的情况。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添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以下,对变形例进行叙述。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标签粘贴装置(图示省略)等安装于标签排出口14的前方,并将被排出的标签103粘贴在粘贴对象物上。
变形例2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设为通过底纸收卷部6而将底纸102收卷在纸管63上的结构,但有时也无需对底纸102进行收卷。在那样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设置排出用的筐篓或托盘(图示省略)等来代替底纸收卷部6,从而对底纸102进行收纳。
变形例3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屈曲部件55的顶端部551将半径R设为1mm。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顶端部551的半径R的大小只需以配合于底纸102的刚性等的、底纸102的规格的方式来进行设定即可。此外,只要根据标签103的粘着力来进行适当设定即可。
变形例4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橡胶部件53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且凸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截面形状,只要为所输送的标签纸张101必定与橡胶部件的表面一致地接触,并能够进行顺畅的滑动的形状即可,可以为梯形形状,也可以为三角形状。此外,也可以设为将平坦的橡胶薄片连接在基板上,从而具有平坦的面的形状。
变形例5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作为介质而使用了标签纸张10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扇形折叠纸。
以下,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推导出的内容进行记载。
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印刷头,其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第一输送机构,其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印刷头的上游侧处,并向介质施加第一输送力;介质屈曲部,其在输送方向上位于印刷头的下游侧处,且在介质为于底纸上粘贴了标签的结构的情况下,以能够通过使介质屈曲而将标签从底纸上剥离的方式被构成;第二输送机构,其在输送方向上位于介质屈曲部的下游侧处,并向介质施加与第一输送力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弹性部件,其在介质的输送路径上位于印刷头与介质屈曲部之间,并以与介质接触的方式向介质施加小于第一输送力与第二输送力的差分的负荷。
根据该结构,即使由于第二输送力和第一输送力而使输送量产生差异,也能够通过设置弹性部件,从而向介质施加适当的张力,并能够对张力的平衡进行调节。由此,能够防止介质打滑,或介质发生松弛。
此外,在代替弹性部件而像现有技术那样使用设置抽吸口来对介质进行抽吸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对三个力(第一输送力、第二输送力、抽吸力)进行控制,从而在控制上非常困难。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弹性部件,从而无需进行抽吸力的控制,只需对两个力(第一输送力、第二输送力)进行控制即可,从而使得控制变得非常容易。此外,即使在输送速度并不固定,像串行式的印刷装置那样进行间歇驱动的情况下,也不会给底纸的输送精度带来影响。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弹性部件为如下结构,即,橡胶硬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相对于介质而以每纸张宽度0.002N/mm以上且0.01N/mm以下的力进行接触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于底纸上粘贴有标签的介质中,在从底纸上将标签剥离的情况下,能够向介质施加适当的张力。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向介质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介质被间歇输送。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印刷头为串行式印刷头的情况下,介质在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被间歇输送。而且,印刷头能够以在主扫描方向上实施往复移动的方式在介质上实施印刷。如此,即使在串行式的印刷装置中,也能够在于底纸上粘贴有标签的介质中,将标签从底纸上剥离下来。此外,在像串行式的印刷装置这样,进行间歇驱动的情况下,也不会给底纸的输送精度带来影响,并且能够维持输送精度。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33…印刷头;35…作为第一输送机构的纸张输送辊对;51…作为第二输送机构的底纸输送辊对;53…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部件;55…作为介质屈曲部的屈曲部件;101…作为介质的标签纸张;102…底纸;103…标签;H…输送方向;K…输送路径;P1…第一输送力;P2…第二输送力。

Claims (3)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印刷头,其在介质上实施印刷;
第一输送机构,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印刷头的上游侧处,并向所述介质施加第一输送力;
介质屈曲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印刷头的下游侧处,且在所述介质为于底纸上粘贴了标签的结构的情况下,以能够通过使所述介质屈曲而将所述标签从所述底纸上剥离的方式被构成;
第二输送机构,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所述介质屈曲部的下游侧处,并向所述介质施加与所述第一输送力相比较大的第二输送力;
弹性部件,其在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上位于所述印刷头与所述介质屈曲部之间,并以与所述介质接触的方式而向所述介质施加小于所述第一输送力与所述第二输送力的差分的负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如下结构,即,橡胶硬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相对于所述介质而以每纸张宽度0.002N/mm以上且0.01N/mm以下的力进行接触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所述介质被间歇输送。
CN201921379315.6U 2018-08-28 2019-08-23 印刷装置 Active CN2111063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9270 2018-08-28
JP2018159270A JP2020032566A (ja) 2018-08-28 2018-08-28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06384U true CN211106384U (zh) 2020-07-28

Family

ID=69666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79315.6U Active CN211106384U (zh) 2018-08-28 2019-08-23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32566A (zh)
CN (1) CN21110638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2566A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03076319A1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搬送ベルト
JP20070303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46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577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11106384U (zh) 印刷装置
US10870294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715278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2208882B (zh) 标签打印机
US9931870B2 (en) Printer
JP63543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分離部材
JP2020032567A (ja) 印刷装置
JP4264611B2 (ja) プリンタ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プリンタヘッド
JP562075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0052888A (ja) 印刷装置
JP20022110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4698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用紙搬送装置
JP200206741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071480A (ja) プリンタ装置
JPH05124284A (ja)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
JP2001302012A (ja) 記録装置
JP2012056224A (ja) 紙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52311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26950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6124674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ラベル剥離装置
JP2022021109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