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75422U -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75422U
CN211075422U CN201921215354.2U CN201921215354U CN211075422U CN 211075422 U CN211075422 U CN 211075422U CN 201921215354 U CN201921215354 U CN 201921215354U CN 211075422 U CN211075422 U CN 211075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bushing
rear suspension
connec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153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景龙
禹真
李继川
单帅
谭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2153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75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75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75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后悬架梯形臂,该后悬架梯形臂包括梯形臂本体,梯形臂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二方向,第一端设有两个衬套臂,且各个衬套臂上均设有衬套孔,衬套孔通过过盈方式压装衬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二端依次设有两个第一连接耳片和两个第二连接耳片,两个第一连接耳片用于和连杆连接,两个第二连接耳片用于和转向节球面销连接,两个第二连接耳片片形成第一U形槽,第一U形槽的槽底设有清砂孔。铸造时清砂孔可用于对砂芯支撑,铸造后可用于清砂,清砂孔设置在第一U形槽的槽底,可分担两个第二连接耳片承受的压力,可防止第二连接耳片根部应力集中。

Description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背景技术
目前的乘用车后悬架梯形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案制成:
1)、采用高强钢板冲压和拼焊形成的空心结构;
2)、采用铸铁铸造形成的实心或者空心结构;
3)、采用铝合金锻造成的实心结构;
4)、采用铝合金铸造形成的实心或空心结构;
以上几种方案中,方案1)为了使其满足较大的承载要求,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所以冲压出来的梯形臂其厚度一般较厚,整体重量较大且模具成本较高,且焊接工艺不稳定,容易开裂;方案2)虽然铸造成本低,但是梯形臂重量大,导致簧下质量增加,影响整车操控性能;方案3)降重效果好,机械性能好,零件缺陷小,但目前业界水平无法实现形状复杂的梯形臂的制造,且成本非常高;方案4)降重效果好,但成本较高,但由于空心结构铸造缺陷率较高且梯形臂容易断裂主要原因集中在:
1)、梯形臂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铸造冷却时容易产生缺陷;
2)、梯形臂连接副车架和转向节,作为传递悬架梯形臂侧向力和垂向力的通道,连接零件较多,受力复杂,工况恶劣,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应力集中,特别是耳片根部位置由于应力集中,造成断裂。
因此,亟需一种后悬架梯形臂以解决采用铝合金铸造时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悬架梯形臂,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铸造模具设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铝合金铸造的后悬架梯形臂,使用过程中转向节球面销缺陷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悬架梯形臂,通过铸造工艺成型,该后悬架梯形臂包括:梯形臂本体,所述梯形臂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端间隔设有两个衬套臂,且各个所述衬套臂上均设有衬套孔,所述衬套孔内过盈安装有衬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端依次设有两个第一连接耳片和两个第二连接耳片,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耳片均用于和连杆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耳片均用于和转向节球面销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耳片形成第一U形槽,所述第一U形槽的槽底设有清砂孔。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衬套臂包括衬套管和第一连接臂,所述衬套孔设置于所述衬套管,且所述衬套管的轴向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衬套管的外周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梯形臂本体连接,且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宽度尺寸由中间向两端均呈增大趋势。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耳片包括位于外端的凸台和连接所述凸台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第二连接臂,所述凸台的轴线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连接臂的轴线沿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凸台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宽度,所述凸台用于和所述转向节球面销连接。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耳片呈片状,所述第一连接耳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耳片与所述梯形臂本体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耳片之间形成第二U形槽,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耳片和所述第二连接耳片之间形成第三U形槽。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梯形臂本体上设有减重通孔,所述减重通孔呈桃心形状,所述减重通孔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梯形臂本体上还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和弹簧连接,所述安装孔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定位槽。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梯形臂本体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螺纹孔用于安装稳定杆连杆。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面上设有第一砂芯支撑槽,沿第一方向,所述梯形臂本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砂芯支撑槽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并远离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砂芯支撑槽。
作为后悬架梯形臂的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衬套臂之间形成第四U形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悬架梯形臂,该后悬架梯形臂包括:梯形臂本体,梯形臂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二方向,第一端间隔设有两个衬套臂,且各个衬套臂上均设有衬套孔,衬套孔内过盈安装有衬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二端依次设有两个第一连接耳片和两个第二连接耳片,两个第一连接耳片均用于和连杆连接,两个第二连接耳片均用于和转向节球面销连接,两个第二连接耳片形成第一U形槽,第一U形槽的槽底设有清砂孔。在进行铸造时,可通过清砂孔对砂芯进行支撑,并可用于铸造后清砂,并且清砂孔设置在第一U形槽的槽底,当两个第二连接耳片因受力较大时,清砂孔可分担一部分外力,可防止第二连接耳片根部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梯形臂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梯形臂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梯形臂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梯形臂中衬套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梯形臂本体;11、清砂孔;12、减重通孔;13、安装孔;14、定位槽;15、螺纹孔;16、第一砂芯支撑槽;17、第二砂芯支撑槽;
2、衬套臂;21、衬套管;211、衬套孔;22、第一连接臂;
3、第一连接耳片;
4、第二连接耳片;41、凸台;42、第二连接臂;
51、第一U形槽;52、第二U形槽;53、第三U形槽;54、第四U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后悬架梯形臂,该后悬架梯形臂通过铸造工艺成型,并且采用铝质合金材料。该后悬架梯形臂包括梯形臂本体1,梯形臂本体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Y方向,Y方向为整车的宽度方向。
沿第二方向,第一端间隔设有两个衬套臂2,且各个衬套臂2上均设有衬套孔211,衬套孔通过过盈方式压装衬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二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X方向,X方向为整车的长度方向,也是整车前进后退的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二端依次凸设有两个第一连接耳片3和两个第二连接耳片4,两个第一连接耳片3均用于和连杆连接,两个第二连接耳片4均用于和转向节球面销连接,两个第二连接耳片4形成第一U形槽51,第一U形槽51的槽底设有清砂孔11。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悬架梯形臂,通过铝合金铸造而成,相比铸铁或者钢材,能够取得良好的降重效果,并且能够保证强度要求,通过设置清砂孔11,一方面,在进行铸造时,砂芯芯头从清砂孔11伸出并放置于金属模,用于对砂芯进行支撑,并且铸造完成后,在靠近清砂孔11处的砂子可通过清砂孔11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将清砂孔11设置在第一U形槽51的槽底,当两个第二连接耳片4因受力较大时,清砂孔11可分担一部分外力,可防止第二连接耳片4根部应力集中。
优选地,衬套臂2包括衬套管21和第一连接臂22,衬套孔211设置于衬套管21,且衬套管21的轴向沿第二方向,第一连接臂2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臂22的一端与衬套管21的外周面连接,第一连接臂22的另一端与梯形臂本体1连接,且沿第一方向,第一连接臂22的宽度尺寸由中间向两端均呈增大趋势。在铸造时,可通过两个衬套孔211伸出砂芯芯头,用于对砂芯进行支撑。并且将第一连接臂22的宽度尺寸设计为由中间向两端均呈增大趋势,能够增加第一连接臂22和衬套管21外周面的接触面积,改善衬套孔211和连接件衬套的受力,增加衬套耐久性能。同时,由于两个衬套孔211的轴向均沿第二方向,方便装配时从整车竖直方向上进行上装,兼顾操控性的同时增加了装配的方便性。
作为优选,第二连接耳片4包括位于外端的凸台41和连接凸台41与梯形臂本体1的第二连接臂42,凸台41的轴线沿第二方向,第二连接臂42的轴线沿第一方向,沿第二方向,凸台41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臂42的宽度,凸台41用于和转向节球面销连接。本实施例中,凸台41呈圆柱状,第二连接臂42和凸台41的外周面连接,在凸台41上设有通孔,安装时,转向节球面销位于两个凸台41之间,通过螺栓穿过两个通孔并穿过转向节球面销将转向节球面销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耳片4上。通过使凸台41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臂42的宽度,在精加工过程中,仅需要对凸台41的两个端面进行加工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并且无需加工到第二连接臂42。能保证凸台41具有一定的壁厚,保证使用强度,并且减少加工面积。
作为优选,第一连接耳片3呈片状,第一连接耳片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耳片3与梯形臂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耳片3的宽度小于第二连接耳片4的宽度,通过使第一连接耳片3与梯形臂本体1通过圆弧倒角连接,保证第一连接耳片3的强度要求。
可选地,两个第一连接耳片3之间形成第二U形槽52,相邻的第一连接耳片3和第二连接耳片4之间形成第三U形槽53。
可选地,梯形臂本体1上设有减重通孔12,减重通孔12呈桃心形状,减重通孔12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通过设置减重通孔12,一方面可以降低梯形臂本体1的重量,另一方面减重通孔12类似于在梯形臂本体1的的上下两个面上都增加了一圈环形筋,起到支撑作用,降低梯形臂本体1的上下表面的应力。
可选地,梯形臂本体1上还设有安装孔13,安装孔13用于和弹簧连接,安装孔13沿第三方向延伸,安装孔13的孔壁上设有定位槽14。定位槽14用于和弹簧上设置的凸起配合,用于防止弹簧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簧可以为空气弹簧的一端,或者螺旋弹簧的下软垫。
可选地,沿第三方向,梯形臂本体1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上设有螺纹孔15,螺纹孔15沿第三方向延伸,螺纹孔15用于安装稳定杆连杆。本实施例中,第三方向沿竖直方向。
可选地,第二面上设有第一砂芯支撑槽16,沿第一方向,梯形臂本体1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砂芯支撑槽16靠近第一侧壁并远离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砂芯支撑槽17。在进行铸造时,砂芯在第一砂芯支撑槽16和第二砂芯支撑槽17对应的位置伸出芯头,用于对砂芯进行支撑,并且铸造完成后,可便于清砂。
可选地,两个衬套孔211的轴线在XY平面有一定角度,呈现内“八”字,可减少悬架退让时的响应时间,实现良好的操控性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悬架梯形臂,通过铸造工艺成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形臂本体(1),所述梯形臂本体(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端间隔设有两个衬套臂(2),且各个所述衬套臂(2)上均设有衬套孔(211),所述衬套孔(211)内过盈安装有衬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端依次凸设有两个第一连接耳片(3)和两个第二连接耳片(4),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耳片(3)均用于和连杆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耳片(4)均用于和转向节球面销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耳片(4)形成第一U形槽(51),所述第一U形槽(51)的槽底设有清砂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臂(2)包括衬套管(21)和第一连接臂(22),所述衬套孔(211)设置于所述衬套管(21),且所述衬套管(21)的轴向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22)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22)的一端与所述衬套管(21)的外周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22)的另一端与所述梯形臂本体(1)连接,且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22)的宽度尺寸由中间向两端均呈增大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耳片(4)包括位于外端的凸台(41)和连接所述凸台(41)与所述梯形臂本体(1)的第二连接臂(42),所述凸台(41)的轴线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连接臂(42)的轴线沿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凸台(4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臂(42)的宽度,所述凸台(41)用于和所述转向节球面销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耳片(3)呈片状,所述第一连接耳片(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耳片(3)与所述梯形臂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耳片(3)之间形成第二U形槽(52),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耳片(3)和所述第二连接耳片(4)之间形成第三U形槽(5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上设有减重通孔(12),所述减重通孔(12)呈桃心形状,所述减重通孔(12)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上还设有安装孔(13),所述安装孔(13)用于和弹簧连接,所述安装孔(13)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安装孔(13)的孔壁上设有定位槽(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梯形臂本体(1)上设有螺纹孔(15),所述螺纹孔(15)用于安装稳定杆连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臂本体(1)上设有第一砂芯支撑槽(16),沿第一方向,所述梯形臂本体(1)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砂芯支撑槽(16)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并远离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砂芯支撑槽(1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梯形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衬套臂(2)之间形成第四U形槽(54)。
CN201921215354.2U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Active CN211075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5354.2U CN211075422U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5354.2U CN211075422U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75422U true CN211075422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27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15354.2U Active CN211075422U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75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13381A1 (en) Lower arm for a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KR101935415B1 (ko) 고정 핀을 이용한 차량용 하이브리드 현가암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한 하이브리드 현가암
JPH06171545A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ナックルアセンブリ
CN107719054B (zh) 一种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CN206106853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下摆臂总成
US20120056398A1 (en) Semi-trailer axle and suspension connecting structure
CN211075422U (zh) 一种后悬架梯形臂
CN113184052A (zh) 一种兼顾后轮转向的五连杆铝合金后副车架
CN107415614B (zh) 一种汽车下摆臂
CN211808880U (zh) 一种摆臂后衬套支架结构
CN211364554U (zh) 轨道车辆座椅座垫骨架组成
CN211764761U (zh) 一种汽车前摆臂总成
CN109693501B (zh) 汽车及其悬架支架
CN210026934U (zh) 一种控制臂及汽车
CN216580028U (zh) 一种平衡悬架及车辆
CN215513911U (zh) 一种新型汽车驾驶室翻转机构
CN214057563U (zh) 一种新型整体制动梁
CN214688903U (zh) 一种锻铝式悬架控制臂
CN216268481U (zh) 一种便于焊接的反作用杆支架及其焊接平台总成
CN208646529U (zh) 一种上摆臂总成
CN210502147U (zh) 一种上控制臂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62516B (zh) 用于车辆的控制臂以及车辆
CN212979775U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77167U (zh) 一种用于电车的摆臂
CA1067527A (e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