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36573U -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36573U
CN211036573U CN201921859426.7U CN201921859426U CN211036573U CN 211036573 U CN211036573 U CN 211036573U CN 201921859426 U CN201921859426 U CN 201921859426U CN 211036573 U CN211036573 U CN 211036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track
vehicle
derailment
phys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94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震
唐伟锋
何先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eisuo Zhix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eisuo Zhix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eisuo Zhix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eisuo Zhix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94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3657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2907 priority patent/WO202108234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36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36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其中,所述防脱轨轨道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物理防脱部,所述物理防脱部用于约束变轨装置,防止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动作;所述防脱轨轨道、车辆以及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物理防脱部相适配的限位部,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车辆沿所述防脱轨轨道运行,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物理防脱部通过约束限位部限制变轨装置动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而导致车辆脱轨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可以适用于单/双轨运行的车辆,适用范围广,便于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背景技术
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是有别于地铁、轻轨和磁悬浮的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点是使用的轨道只有一条,而非传统铁路的两条平衡路轨。这种轨道通常会在底部开口,并将车辆(即轨道车)包裹在轨道内,车辆通过所述开口与下方的轿厢相连,并带动轿厢沿轨道运行。
在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通常架设于空中,所以车辆沿轨道运行的防脱轨设计是车辆安全性的重点,而现有技术中,对于车辆的防脱轨设计还有待改进,例如,现有技术中,车辆上通常搭载有变轨装置,变轨装置设置有变轨轮,在进入岔口前,变轨装置控制变轨轮动作到位,使得变轨轮可以与岔口内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从而使得车辆可以在道岔的引导下顺利通过岔口或在岔口内实现变轨,这个过程中,车辆通常处于单轨运行状态,容易出现脱轨的问题,因为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变故装置动作到位后的物理锁紧问题,使得车辆在单轨运行时,容易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导致处于工作状态的变轨轮脱离道岔,从而造成车辆脱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为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导致车辆脱轨,从而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脱轨轨道,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物理防脱部,所述物理防脱部用于约束变轨装置,防止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动作。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物理防脱部,使得搭载有变轨装置的车辆运行到该处时,物理防脱部可以与变轨装置形成配合,并约束(卡住)变轨装置,从而达到锁紧变轨装置,防止变轨装置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而自行动作,导致车辆脱轨的目的;此外,在本方案中,本物理防脱部设置于轨道,结构简单紧凑,且无需电力进行驱动,即可有效锁紧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
优选的,所述物理防脱部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沿轨道的长度方向锁紧变轨装置一段距离,确保车辆可以在单轨运行时得到防脱轨的保护,从而使得车辆安全运行,例如安全通过岔口等。
优选的,所述物理防脱部为设置于轨道本体内侧面的凸起。凸起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的内侧面,另一端向轨道本体的中部延伸一段距离,以便与变轨装置相配合,达到锁紧变轨装置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凸起的上表面为平面。更便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凸起为板状结构。采用板状结构的凸起,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优选的,所述轨道本体为双轨运行轨道,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岔口处。即,物理防脱部仅设置于岔口处,有利于降低成本。
可选的,所述双轨运行轨道包括两个侧板、两个底板以及顶板,所述两个底板水平设置,分别用于支撑设置于车辆两侧的行走轮,两个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两个底板相连,且顶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相连,侧板、底板和顶板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车辆的型腔,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所述型腔内,并固定于所述侧板。即,车辆设置型腔中,车辆的两个行走轮分别沿底板行走,从而实现双轨运行。
优选的,在岔口处,设置于所述两个侧板的两个物理防脱部的起始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还包括道岔,所述道岔设置于岔口内,并固定于所述顶板,道岔用于与变轨装置中的变轨轮相配合。以便在岔口处引导车辆继续沿原轨道前行或变轨到另一条轨道上运行。
优选的,所述轨道本体为单轨运行轨道,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非岔口的位置处。即,物理防脱部沿单轨运行轨道设置,但在对应岔口的位置处不设置该物理防脱部。
优选的,所述单轨运行轨道包括顶板、侧板、底板、竖直设置的上挡板及竖直设置的下挡板,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挡板的上端及侧板的上端相连,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侧板的下端及下挡板的上端相连,底板用于支撑车辆一侧的行走轮,上挡板用于引导车辆变轨和防侧倾,下挡板用于稳定车辆,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所述侧板。
一种防脱轨系统,包括所述防脱轨轨道、车辆以及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物理防脱部相适配的限位部,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车辆沿所述防脱轨轨道运行,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所述物理防脱部通过约束限位部限制变轨装置动作。在本方案中,变轨装置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的位置会随着变轨装置的动作而改变,当变轨装置动作到位时,限位部正好可以与物理防脱部形成配合,从而使得物理防脱部可以约束限位部,防止限位部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达到限制变轨装置动作,防止脱轨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变轨装置包括升降式变轨机构,所述升降式变轨机构包括电机和反向同步机构,所述反向同步机构包括上摆臂、下摆臂以及两根连杆,所述两根连杆分别竖直设置,连杆顶部分别设置有变轨轮,且所述限位部固定于连杆的侧面,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根连杆,且四个铰接处分别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中部分别与支撑座构成转动副,所述电机通过传动轴与上摆臂或下摆臂的中部相连,电机通过驱动反向同步机构动作,使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一侧的变轨轮竖直上升,并使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另一侧的变轨轮同步竖直下降,变轨轮用于与对应的道岔相配合。在本方案中,车辆在通过岔口时,如果变轨装置中的反向同步机构事先动作到位,进入岔口后,反向同步机构一侧的变轨轮与对应的道岔相配合,从而引导车辆继续沿原轨道运行或变轨到另外一条轨道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物理防脱部与限位部的配合,约束限位部,从而达到限制和锁紧反向同步机构的目的,避免脱轨。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为杆状结构、板状结构或二者的组合。采用杆状结构或板状结构的限位部,结构简单,便于成型和制造,而且便于向外延伸并与物理防脱部形成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而导致车辆脱轨,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既适用于单轨运行的车辆,尤适用于双轨运行的车辆,适用范围广,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中,轨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顶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顶板。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中,岔口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双轨运行轨道)。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另一种防脱轨轨道中,岔口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单轨运行轨道)。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系统中,变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后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系统中,车辆在岔口处与道岔配合时,防脱轨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此时,右侧的变轨轮与右侧道岔配合,向右变轨运行,物理防脱部锁紧右侧的限位部。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系统中,车辆在岔口处与道岔配合时,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此时,左侧的变轨轮与左侧道岔配合,继续沿原轨道向前运行,物理防脱部锁紧左侧的限位部。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系统中,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在升降式变轨机构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限位部与对应的防脱轨系统相配合的侧视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系统中,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在升降式变轨机构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限位部与对应的防脱轨系统相配合的侧视示意图二。
图中标记说明
电机101、
反向同步机构200、上摆臂201、下摆臂202、连杆203、铰接轴204、变轨轮205、传动轴206、限位部207、轴承座208、
车辆300、机架301、行走轮302、
轨道本体400、道岔401、侧板402、顶板403、底板404、上挡板405、下挡板406、物理防脱部40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脱轨轨道,包括轨道本体400,所述轨道本体400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物理防脱部407,所述物理防脱部407用于约束变轨装置,防止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继续动作。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轨道本体400的内侧面设置物理防脱部407,使得搭载有变轨装置的车辆300运行到该处时,物理防脱部407可以与变轨装置形成配合,并约束(卡住)变轨装置,从而达到锁紧变轨装置,防止变轨装置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而自行动作,导致车辆300脱轨的目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物理防脱部407设置于轨道本体400,结构简单紧凑,且无需电力进行驱动即可有效锁紧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脱轨方案不会因为电力供应等问题而失效,安全性更高。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物理防脱部407沿轨道本体400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沿轨道的长度方向锁紧变轨装置一段距离,确保车辆300可以在处于单轨运行状态时得到防脱轨的保护,从而使得车辆300安全运行,例如安全通过岔口等。
物理防脱部407可以有多种实施手段,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物理防脱部407为设置于轨道本体400内侧面的凸起。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本体4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轨道,而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轨道中,其内侧面通常是光滑的平面,不具有防脱轨的功能,而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400的内侧面,另一端向轨道本体400的中部延伸一段距离,以便与变轨装置相配合,从而达到锁紧变轨装置的目的。
为便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凸起的上表面可以为平面,如水平面等,使得物理防脱部407不会影响车辆300的正常运行。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可以为板状结构,如图2-图6所示,采用板状结构的凸起,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轨道本体400可以为双轨运行轨道(轨道交通领域的常用术语),即,车辆300在沿轨道本体400运行时,车辆300两侧的行走轮302分别会受到轨道本体400的支撑,使得车辆300受力均匀,故在非岔口的位置处,车辆300不存在脱轨的风险,而在岔口处,车辆300会处于单轨运行状态,故所述物理防脱部407设置于岔口处,即在本方案中,物理防脱部407仅设置于岔口处即可,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既可以防止脱轨,又有利于降低成本;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轨运行轨道包括两个侧板402、两个底板404以及顶板403,所述两个底板404水平设置,分别用于支撑设置于车辆300两侧的行走轮302,两个底板404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侧板402分别与所述两个底板404相连,且顶板403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402相连,侧板402、底板404和顶板403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车辆300的型腔,所述物理防脱部407设置于所述型腔内,如图5所示,并固定于所述侧板402。即,车辆300设置在型腔中,车辆300的两个行走轮302分别沿底板404行走,从而实现双轨运行。
为使得本方案更清楚、完整,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道岔401,所述道岔401设置于岔口内,并固定于所述顶板403,道岔401用于与变轨装置中的变轨轮205相配合,以便在岔口处引导车辆300继续沿原轨道运行或变轨到另一条轨道上运行。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道岔40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道岔401,如图5所示,例如,可以采用如中国专利CN 108313068 A中公开的道岔401、中国专利CN 207498750 U中公开的道岔401、中国专利CN 203996231 U公开的道岔401以及中国专利CN 203558061 U公开的道岔401等,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优选方案中,所述轨道本体400可以为单轨运行轨道,所述物理防脱部407设置于非岔口的位置处。车辆300在沿单轨运行轨道运行时,只有一侧的行走轮302与单轨运行轨道相接触,并得到单轨运行轨道的支撑,从而使得车辆300在岔口之外的位置处处于单轨运行状态,存在脱轨的风险,故在本方案中,物理防脱部407沿单轨运行轨道设置,并设置在岔口之外的位置处,而在岔口处,两条单轨运行轨道相互接合,使得车辆300可以实现双轨运行,故在岔口处不存在脱轨的风险,因此,在对应岔口的位置处不设置该物理防脱部407。
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单轨运行轨道包括顶板403、侧板402、底板404、竖直设置的上挡板405及竖直设置的下挡板406,如图6所示,所述顶板40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挡板405的上端及侧板402的上端相连,所述底板404的两端分别与侧板402的下端及下挡板406的上端相连,底板404用于支撑车辆300一侧的行走轮302,上挡板405用于引导车辆300变轨和防侧倾,下挡板406用于稳定车辆300,所述物理防脱部407设置于所述侧板402。上挡板405主要用于接触变轨轮205,当变轨装置动作到位后,变轨轮205与对应的上挡板405相接触,此时,物理防脱部407正好可以支撑和约束该侧的变轨轮205,从而达到锁紧变轨装置(与图9及图10的效果类似),防止变轨装置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而自行动作,导致车辆300脱轨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脱轨系统,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防脱轨轨道、车辆300以及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物理防脱部407相适配的限位部207,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300,车辆300沿所述防脱轨轨道运行,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所述物理防脱部407通过约束限位部207限制变轨装置动作。在本方案中,变轨装置设置有限位部207,限位部207的位置会随着变轨装置的动作而改变,当变轨装置动作到位时,限位部207正好可以与物理防脱部407形成配合,从而使得物理防脱部407可以约束限位部207,防止限位部207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达到限制变轨装置动作,防止脱轨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的变轨装置中,电机101通常通过驱动传动机构摆动而使得变轨轮205动作到位,故所述限位部207可以设置于与变轨轮205相连的摆臂上,在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通过物理防脱部407限制摆臂动作,即可有效约束变轨轮205及整个变故装置动作,实现锁紧功能,作为一种举例,本实施例中的变轨装置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 110143205 A中公开的变轨装置,所述限位部207可以固定于变轨摆臂(参见该专利中的第一变轨摆臂和第二变轨摆臂)的外侧,当变轨装置动作到位,且对应侧的变轨轮205与道岔401或轨道形成配合时,限位部207正好位于物理防脱部407的上方,物理防脱部407可以卡住限位部207,从而防止限位部207运动,进而防止变轨摆臂摆动,最终实现锁紧整个变轨装置,防止意外脱轨的目的。
而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升降式变轨装置,所述升降式变轨装置包括升降式变轨机构,所述升降式变轨机构包括电机101和反向同步机构200,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反向同步机构200包括上摆臂201、下摆臂202以及两根连杆203,所述两根连杆203分别竖直设置,连杆203顶部分别设置有变轨轮205,且所述限位部207固定于连杆203的侧面,所述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根连杆203,且四个铰接处分别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所述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中部分别与支撑座构成转动副,所述电机101通过传动轴206与上摆臂201或下摆臂202的中部相连,电机101通过驱动反向同步机构200动作,使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200一侧的变轨轮205竖直上升,并使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200另一侧的变轨轮205同步竖直下降,变轨轮205用于与对应的道岔401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式变轨机构通过电机101驱动反向同步机构200动作,使得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200两侧的变轨轮205可以同步动作,且动作的方向始终相反,即,一侧的变轨轮205上升,另一侧的变轨轮205下降;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上升到位的变轨轮205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配合,如图9或图10所示,从而可以在道岔401引导下前行,此时,该侧的变轨轮205处于工作状态,而下降到位的变轨轮205处于远离对应侧的道岔401的位置处(通常处于道岔401的下方),不能与道岔401形成配合,处于非工作状态;从而使得,在岔口处,有且只有一侧的变轨轮205与道岔401形成配合,从而可以引导车辆300在岔口处继续前行或实现变轨,以便顺利通过岔口,而在这种事先变轨到位的情况下,限位部207可以与轨道中的物理防脱部407形成配合,即使得限位部207卡在物理防脱部407的上方,如图9或图10所示,使得限位部207不能自动下降,从而锁紧反向同步机构200,达到防止反向同步机构200动作的目的,使得反向同步机构200中与道岔401相配合的变轨轮205始终保持配合状态,从而有效防止车辆300脱轨。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不对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制,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只需保证上摆臂201、下摆臂202与连杆203所构成的四个铰接处可以围成平行四边形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摆臂201或下摆臂202可以分别为直线形结构、弯折结构(如V形结构、弧形结构等)等,作为举例,在本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分别采用的是直线形结构的板,如图7或图8所示,有利于增加刚度。此外,所述铰接,可以采用现有的铰接技术实现,如采用铰接轴204与铰接孔的配合等,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限位部207可以设置于连杆203的左侧,左前侧、前侧、后侧等,以便向外延伸并与物理防脱部407形成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可以优先采用轴承座208,且轴承座208可以固定于车辆300的机架301,既可以实现运动的分离,又可以起到支撑和约束的效果。
限位部207可以有多种实现结构,只需能与轨道配合即可,而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限位部207可以优先采用杆状结构、板状结构或二者的组合等,采用杆状结构或板状结构的限位部207,结构简单,便于成型和制造,而且便于向外延伸并与物理防脱部407形成配合。作为举例,如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207采用的是杆状结构。
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变轨装置中,电机101通过传动轴206与反向同步机构200中的下摆臂202相连,当本系统中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双轨运行轨道时,车辆300沿轨道运行到岔口之前时(分流运行,运行方向如图4中带箭头的虚线所示),电机101驱动下摆臂202绕传动轴206转动,从而驱动一侧的变轨轮205竖直上升,并与对应的道岔401(采用如前文所述的现有道岔401)相配合,如图9或图10所示,另一个变轨轮205同步竖直下降,以便远离对应的道岔401,这种状态下,变轨装置动作到位,此时,与道岔401相配合一侧的限位部207卡在对应侧物理防脱部407的上方,防止脱轨,直到车辆300顺利通过岔口。当本系统中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单轨运行轨道时,在岔口以外的位置处,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中的限位部207卡在对应侧物理防脱部407的上方(与图9及图10中的效果相同),防止脱轨,直到车辆300驶入岔口。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为在升降式变轨机构动作不到位的情况下,使得限位部207可以与对应的物理防脱部407相配合,并通过挤压驱动升降式变轨机构动作到位,所述限位部207上面向升降式变轨机构前进方向的面为倾斜面或至少包括一个斜面,以便在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总会有一侧的限位部207上的倾斜面会与物理防脱部407的端部相接触,并通过相互挤压,驱动限位部207动作,从而驱动升降式变轨机构动作到位,达到防止脱轨的目的;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207采用三棱柱杆,且三棱柱杆的两个侧面面向升降式变轨机构的运动方向设置,如图11所示,在升降式变轨机构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三棱柱杆上的面向斜下方的侧面先与物理防脱部407的端部相接触,则在物理防脱部407的挤压下,该侧的变轨轮下降,另一侧的变轨轮上升并动作到位;如果三棱柱杆上的面向斜上方的侧面先与物理防脱部407的端部相接触,如图12所示,则在物理防脱部407的挤压下,该侧的变轨轮上降并动作到位,而另一侧的变轨轮下升;因此,在岔口前,设置于升降式变轨机构两侧的变轨轮不能同时与两侧的约束段405相接触,以免发生剧烈碰撞,故在岔口处,设置于所述两个侧板402的两个物理防脱部407的起始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即两个物理防脱部407的起始端相互错开,更便于选择与哪一侧的变轨装置相配合,避免同时接触并发生碰撞。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作到位”是指变轨装置动作到一侧的变轨轮205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配合的位置处。
可以理解,所述岔口是由轨道本体400相交而形成的,是轨道交通领域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物理防脱部,所述物理防脱部用于约束变轨装置,防止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防脱部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防脱部为设置于轨道本体内侧面的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上表面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板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本体为双轨运行轨道,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岔口处;或,所述轨道本体为单轨运行轨道,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非岔口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轨运行轨道包括两个侧板、两个底板以及顶板,所述两个底板水平设置,分别用于支撑设置于车辆两侧的行走轮,两个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两个底板相连,且顶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相连,侧板、底板和顶板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车辆的型腔,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所述型腔内,并固定于所述侧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在岔口处,设置于所述两个侧板的两个物理防脱部的起始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轨运行轨道包括顶板、侧板、底板、竖直设置的上挡板及竖直设置的下挡板,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挡板的上端及侧板的上端相连,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侧板的下端及下挡板的上端相连,底板用于支撑车辆一侧的行走轮,上挡板用于引导车辆变轨和防侧倾,下挡板用于稳定车辆,所述物理防脱部设置于所述侧板。
10.一种防脱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防脱轨轨道、车辆以及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物理防脱部相适配的限位部,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车辆沿所述防脱轨轨道运行,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所述物理防脱部通过约束限位部限制变轨装置动作。
CN201921859426.7U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Active CN211036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9426.7U CN211036573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PCT/CN2020/082907 WO2021082349A1 (zh) 2019-10-31 2020-04-02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9426.7U CN211036573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36573U true CN211036573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43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9426.7U Active CN211036573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36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97781B1 (ko) 매달리는 차량용 트랙 및 보우기
US20240083472A1 (en) Rail vehicle for fixed turnout track and vehicle-mounted track change system
US11492021B2 (en) Hybrid cable/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13844469A (zh) 一种多用途高速轨道车辆及其轨道系统
CN202786986U (zh) 单轨吊手动道岔
CN211036573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CN215971482U (zh) 一种架空轨道固定式道岔和prt交通轨道
JP4405904B2 (ja) 車両の衝突転倒防止装置
CN211308602U (zh) 一种变轨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0723168B (zh) 一种平移变轨机构
CN211199921U (zh) 用于变轨的变轨机构、防脱轨道岔及变轨系统
CN202577068U (zh) 单轨吊气动道岔
US4274335A (en) Monorail police patrol vehicle
CN108407820A (zh) 一种列车
CN211036574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系统
CN211036572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及轨道交通系统
CN208233043U (zh) 一种列车
CN211442283U (zh) 一种联动式变轨装置及防脱轨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10644299A (zh) 一种变轨机构、防脱轨道岔及变轨系统
CN211446407U (zh) 一种防脱轨的轨道及防脱轨系统
CN211446408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
CN211312020U (zh) 一种道岔及轨道系统
CN112746531A (zh) 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
CN112092829A (zh) 变轨装置、车辆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0700024A (zh) 一种轨道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