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29860U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29860U
CN211029860U CN201921172267.3U CN201921172267U CN211029860U CN 211029860 U CN211029860 U CN 211029860U CN 201921172267 U CN201921172267 U CN 201921172267U CN 211029860 U CN211029860 U CN 211029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tor
elastic
drive shaft
acceleration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7226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町田吉隆
久野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29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298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工具。锤钻(1)具有电机(2)、驱动机构(3)、壳体(10)、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和弹性支承部(6)。壳体(10)收装电机(2)和驱动机构(3)。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检测与锤钻(1)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作为锤钻(1)的动作状态。弹性支承部(6)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进行弹性支承。弹性支承部(6)包括支承销(61)和弹性部件(62)。支承销(61)与壳体(10)分开独立形成且连结于壳体(10)。弹性部件(62)至少在前后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销(61)和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之间。据此,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不易受到壳体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的精密设备的弹性支承结构的电动工具。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构成为驱动顶端工具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电动工具上搭载有用于控制电动工具的动作的各种精密设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锤钻(hammer drill)上搭载有电机控制用的控制器。控制器具有盒体,所述盒体具有一对平行的侧表面,所述控制器收装于壳体内。并且,为了保护控制器免受振动影响,在壳体左右的内侧面和盒体的侧面之间配置有弹性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22567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制造或者组装壳体时可能会在壳体上产生尺寸误差。因此,在如上述锤钻那样,通过抵接于壳体和盒体的弹性体对控制器进行支承的情况下,壳体上的尺寸误差可能会对控制器的弹性支承状态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具有不易受到壳体的尺寸误差影响的精密设备的弹性支承结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电机、驱动机构、壳体、检测部和弹性支承部的电动工具。驱动机构构成为通过电机的动力来驱动顶端工具。壳体收装有电机和驱动机构。检测部构成为检测与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弹性支承部对检测部进行弹性支承。弹性支承部包括支承部件和弹性部件。支承部件与壳体分开独立形成且连结于壳体。弹性部件至少在第1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部件和检测部之间。
在电动工具的动作过程中,伴随着电机和驱动机构的驱动,在壳体上产生振动。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检测部被弹性支承部进行弹性支承,因此,能够保护作为精密设备的检测部免受振动影响。另外,检测部至少在第1方向上经由弹性部件由支承部件支承,而不是由壳体支承。因此,至少在第1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部件和检测部之间的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抑制向检测部的振动传递。因此,与弹性部件配置于壳体和检测部之间的情况相比,检测部的弹性支承状态即向检测部的振动传递状态不易受到壳体的尺寸误差的影响而更加稳定。这样,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不易受到壳体的尺寸误差影响的精密设备的弹性支承结构的电动工具。
此外,本技术方案的“电动工具”一般是指用于通过从电池或外部的交流电源供给的电功率进行动作并工作等的工具。
本技术方案的“壳体”是还被称为所谓的工具主体的部分,构成为至少能够收装电机和驱动机构即可。例如,可以为,壳体通过将收装电机的部分与收装驱动机构等的部分分别形成并连结而成。另外,壳体也可以由以彼此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连结的多个部分构成。
本技术方案所说的“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例如包括壳体的运动状态(典型的情况为,规定方向上的振动和绕驱动轴的旋转)、电机的驱动状态和驱动机构的驱动状态等。另外,“与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例如是指对应于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成为指标)的物理量的信息。
在本技术方案中,弹性部件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弹簧、橡胶和合成树脂作为弹性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构成为,检测部检测与壳体在第1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对应的信息。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弹性支承部实现在第1方向上向检测部的稳定的振动传递状态,因此,检测部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第1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因此,本技术方案能够优选用于要求第1方向上的运动状态的检测精度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弹性部件可以配置为在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向上包围支承部件的全周。并且,检测部也可以包括连结部,该连结部在周向上包围弹性部件的全周。根据本技术方案,弹性部件不仅在第1方向上,还在与轴交叉的全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部件和检测部之间。因此,能够实现检测部在与轴交叉的全方向上不易受到壳体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的弹性支承状态。此外,本技术方案中的轴的延伸方向典型地为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弹性支承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支承部件和多个弹性部件。至少一个支承部件可以分别形成为圆柱状。多个弹性部件可以分别形成为圆筒状,且嵌合于至少一个支承部件的外周部。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可以容易地形成的形状的至少一个支承部件和多个弹性部件,能够实现由多个部位对检测部进行弹性支承的合理的结构。此外,“多个弹性部件嵌合于至少一个支承部件的外周部”的意思是包括在一个支承部件上嵌合有多个弹性部件的情况、多个支承部件各自嵌合有一个弹性部件的情况和多个支承部件各自嵌合有多个弹性部件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支承部件可以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结于壳体。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间隙更有效地抑制壳体的尺寸误差造成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驱动机构可以构成为能够执行冲击动作和旋转动作中的至少一种动作。冲击动作是指沿驱动轴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的动作。旋转动作是指驱动顶端工具绕驱动轴旋转的动作。并且,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可以指壳体在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振动和壳体绕驱动轴的旋转中的至少一方。换言之,检测部可以构成为检测壳体在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振动和壳体绕驱动轴的旋转中的至少一方。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检测部检测冲击动作和旋转动作分别所特有的动作状态中的至少一方。另外,还能够将检测结果用于电机的控制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可以为,第1方向是驱动轴的延伸方向,检测部构成为检测与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并且,电动工具还可以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对电机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在通过驱动机构执行冲击动作的情况下,响应于顶端工具对被加工件的按压(即,响应于从无负载状态向负载状态的转移),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振动的大小发生变化。在本技术方案中,能够通过弹性支承部实现在驱动轴的延伸方向、即第1方向上向检测部的稳定的振动传递状态。因此,检测部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与振动对应的信息。据此,控制部能够适当地控制电机的旋转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检测部可以构成为检测壳体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来作为绕驱动轴的旋转。并且,电动工具还可以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在发生绕驱动轴过度旋转的情况下使旋转动作停止。并且,也可以为,弹性支承部在第2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比第1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在判断是否发生了绕驱动轴的过度旋转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错误检测,优选为壳体绕驱动轴的比较小的移动不被传递给检测部。在本技术方案中,检测部能够将壳体绕驱动轴的旋转当作壳体在第2方向上的移动。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弹性支承部在第2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比第1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据此能够抑制错误检测,并且能够进行更准确的过度旋转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锤钻的右视图。
图2是锤钻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的剖视图,表示手柄壳体被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状态。
图5是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手柄壳体被配置在最前方位置的状态。
图6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加速度传感器单元和弹性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8是加速度传感器单元和弹性支承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6中的IX-IX的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机收装部的下端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锤钻;10:壳体;11:主体壳体;12:驱动机构收装部;121:支承壁;123:止挡部;13:电机收装部;131:突出部;15:手柄壳体;16:把持部;161:触发开关;163:开关;17:控制器收装部;171:电池安装部;18、180:下侧连结部;181:轴部;183:凹部;185:弹性部件;187:销支承部;188:销插入孔;19:上侧连结部;190:弹簧承受部;191:弹性部件;193:长孔;2:电机;25:电机轴;26:小锥齿轮;3:驱动机构;30:运动转换机构;31:中间轴;311:大锥齿轮;32:旋转体;33:摆动部件;34:套筒;35:活塞缸;36:冲击结构要素;361:撞锤;363:冲击螺栓;37:旋转传递机构;39:工具保持架;41:控制器;43:变速拨盘单元;45:位置传感器;450:基板;46:磁铁;5、50: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1、52:传感器主体;53:盒体;531:传感器收装部;533:连结部;535:通孔;6:弹性支承部;61:支承销;62:弹性部件;91:顶端工具;93:电池;95:辅助手柄;A1:驱动轴;A2: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为通过驱动顶端工具91来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的一例,例示有锤钻1。锤钻1构成为能够执行以下动作:沿规定的驱动轴A1直线状地驱动安装于工具保持架(toolholder)39的顶端工具91的动作(以下,称为锤动作);驱动顶端工具91绕驱动轴A1旋转的动作(以下,称为钻动作)。
首先,对锤钻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由壳体10形成锤钻1的外部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包括主体壳体11和弹性连结于主体壳体11的手柄壳体15。
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壳体11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整体呈大致L字形状。主体壳体11包括驱动机构收装部12和电机收装部13这两个部分,其中,驱动机构收装部12收装驱动机构3,电机收装部13收装电机2。
驱动机构收装部12形成为长形的箱状体,沿驱动轴A1延伸。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驱动轴A1方向上的一端部内配置有能够拆装顶端工具91的工具保持架39。工具保持架39以能够绕驱动轴A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另外,工具保持架39构成为将顶端工具91以不能旋转且能够在驱动轴A1方向上直线状地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此外,驱动机构收装部12中收装工具保持架39的一端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该圆筒状部分的外周部上能够拆装地安装有辅助手柄95。
电机收装部13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驱动轴A1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上,以不能相对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移动的方式连结固定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电机收装部13与驱动轴A1交叉,并向远离驱动轴A1的方向突出。电机2以使电机轴25的旋转轴沿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向(详细而言,相对于驱动轴A1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电机收装部13内。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驱动轴A1的延伸方向规定为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工具保持架39的一端部侧规定为锤钻1的前侧(还称为顶端区域侧),将设置有工具保持架39的一端部侧的相反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驱动轴A1正交的方向、即与电机轴25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锤钻1的上下方向,将电机收装部13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突出的方向规定为下方向,将电机收装部13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突出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规定为上方向。并且,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手柄壳体15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整体呈大致C字形的中空体,其两端部与主体壳体11连结。手柄壳体15包括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16。把持部16在主体壳体11的后方与主体壳体11分离配置,以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在把持部16上端部的前部设置有能够由使用者进行按压操作(扣动操作)的触发开关161。在把持部16的下侧设置有电池安装部171,该电池安装部171能够拆装作为电机2等的电源的充电式电池(电池组)93。在锤钻1中,当扣动操作触发开关161时,电机2被驱动,从而进行锤动作或钻动作。
下面,对锤钻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主体壳体11(驱动机构收装部12和电机收装部13)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驱动机构收装部12是主体壳体11中沿驱动轴A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2中收装有驱动机构3,该驱动机构3构成为通过电机2的动力对顶端工具91进行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包括运动转换机构30、冲击结构要素36和旋转传递机构37。运动转换机构30和冲击结构要素36是构成为进行锤动作的机构,所述锤动作为沿驱动轴A1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91的动作。旋转传递机构37是构成为进行钻动作的机构,所述钻动作为驱动顶端工具91绕驱动轴A1旋转的动作。此外,由于运动转换机构30、冲击结构要素36和旋转传递机构37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在下面进行简单说明。
运动转换机构30构成为将电机2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传递给冲击结构要素36。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了摆动部件33的运动转换机构30。运动转换机构30包括中间轴31、旋转体32、摆动部件33和活塞缸35。中间轴31在驱动轴A1的下侧与驱动轴A1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旋转体32安装于中间轴31的外周部。摆动部件33安装于旋转体32的外周部,伴随着旋转体32的旋转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活塞缸35形成为有底圆筒状,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圆筒状的套筒34内。活塞缸35伴随着摆动部件33的摆动在前后方向上往复运动。此外,套筒34同轴状地连结于工具保持架39的后侧,与工具保持架39一体化。一体化的工具保持架39和套筒34以能够绕驱动轴A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冲击结构要素36构成为通过直线状地动作来冲击顶端工具91,从而沿驱动轴A1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91。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结构要素36包括作为冲击件的撞锤(striker)361和作为中间件的冲击螺栓(Impact bolt)363。撞锤361以能够沿驱动轴A1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于活塞缸35内。撞锤361后方的活塞缸35的内部空间被规定为作为空气弹簧发挥作用的空气室。冲击螺栓363以能够沿驱动轴A1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工具保持架39内。
当电机2被驱动而使活塞缸35向前方移动时,空气室内的空气被压缩而内压上升。因此,撞锤361被向前方高速推出而撞击冲击螺栓363,从而将动能传递给顶端工具91。据此,顶端工具91沿驱动轴A1被直线状地驱动,来冲击被加工件。另一方面,当活塞缸35向后方移动时,空气室内的空气发生膨胀而使内压下降,撞锤361被向后方拉进。顶端工具91通过按压被加工件而向后方移动。运动转换机构30和冲击结构要素36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来进行锤动作。
旋转传递机构37构成为将电机轴25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工具保持架39。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递机构37构成为包含多个齿轮的齿轮减速机构,电机2的旋转在被适当减速的基础上传递给工具保持架39。
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通过操作设置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左侧部的模式切换拨盘(省略图示),能够选择锤钻模式(hammer drill mode)、锤模式(hammer mode)和钻模式(drill mode)这3种动作模式中的1种。锤钻模式是通过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0和旋转传递机构37来进行锤动作和钻动作的动作模式。锤模式是通过断开旋转传递机构37中的动力的传递,仅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0来仅进行锤动作的动作模式。钻模式是通过断开运动转换机构30中的动力的传递,仅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7来仅进行钻动作的动作模式。在主体壳体11内(详细而言,驱动机构收装部12内)设置有模式切换机构,其连接于模式切换拨盘,按照由模式切换拨盘选择的动作模式将运动转换机构30和旋转传递机构37在传递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由于所述模式切换机构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和图示。
电机收装部13是主体壳体11中的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后端部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电机收装部13的上侧部分收装有电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采用直流无刷电机。电机轴25的旋转轴相对于驱动轴A1向斜前下方延伸。电机轴25的上端部向驱动机构收装部12内突出,在该部分形成小锥齿轮26。小锥齿轮26与固定于中间轴31的后端部的大锥齿轮311啮合。
另外,在电机收装部13的下侧部分(即,比电机2靠下侧的区域)的后部内配置有手柄壳体15的一部分(详细而言,下侧连结部18)。
接着,对手柄壳体15的详细结构和其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手柄壳体15包括把持部16、控制器收装部17、下侧连结部18和上侧连结部1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壳体15在后述的内部零部件被组装好的状态下,通过由螺钉在多个部位连结左右分割的对开壳体而构成。
如上所述,把持部16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上端部的前部设置有触发开关(扳机)161。此外,触发开关161位于驱动轴A1上。把持部16形成为长形的筒状,在其内部收装有开关163。开关163通常时保持在断开(OFF)状态,并响应于触发开关161的扣动操作成为接通(ON)状态。开关163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连接于后述的控制器41,将表示接通状态或断开状态的信号输出给控制器41。
控制器收装部17连接于把持部16的下端部的下侧。控制器收装部17形成为矩形箱状,比把持部16靠前方延伸。控制器收装部17收装有控制器41和变速拨盘单元43。
虽省略详细图示,但控制器41包括控制电路、三相逆变器和搭载有控制电路和三相逆变器的基板。控制电路由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计时器(Timer)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三相逆变器具有使用6个半导体开关元件的三相桥式电路,通过按照从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所示的占空比来使三相桥式电路的各开关元件进行开关(切换)动作,来驱动电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1根据开关163的接通/断开状态和后述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电机2的驱动,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变速拨盘单元43是用于响应使用者的外部操作来设定电机2的旋转速度的设备。变速拨盘单元43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连接于控制器41,将表示所设定的旋转速度的信号输出给控制器41。
控制器收装部17的下端部(控制器41的下方)构成为能够拆装电池93的电池安装部171。电池93从后侧向前方滑动而卡合于电池安装部171,伴随该卡合,电池93电气连接于电池安装部171。此外,由于电池93和电池安装部171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下侧连结部18是手柄壳体15中与控制器收装部17的前端部连接并向大致下方延伸的部分。上侧连结部19是手柄壳体15中与把持部16的上端部连接并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壳体15经由下侧连结部18和上侧连结部19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壳体11。下面,对下侧连结部18和上侧连结部19与主体壳体11的连结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下侧连结部18是向电机收装部13的后下端部内突出配置的部分,下侧连结部18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A2相对于电机收装部13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电机收装部13。此外,如上所述,在电机收装部13的上侧部分配置有电机2,但在电机2的下方还存在空余区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空余区域配置下侧连结部18,来连结手柄壳体15和电机收装部13。
如图3所示,在下侧连结部18上设置有轴部181,该轴部181以转动轴A2为中心轴,在左右侧壁部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构成手柄壳体15的左右的对开壳体上设置有两个突出部,该两个突出部沿着转动轴A2分别向右方和左方延伸。并且,通过由螺钉连结这两个突出部而形成轴部181。在下侧连结部18的左右的侧壁部的外表面侧上与轴部181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凹部183。凹部183构成为具有以转动轴A2为中心的圆形截面的凹部。在凹部183内嵌入有环状的弹性部件185。
另一方面,在电机收装部13的左右的侧壁部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分别向右侧和左侧突出的突出部131。突出部13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其以各自的轴线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一条直线上的方式配置。左右突出部131的顶端部嵌入凹部183内的弹性部件185,据此,下侧连结部18和电机收装部13的后下端部通过弹性部件185连结。通过经由这样的弹性部件185进行凹凸卡合,下侧连结部18以能够绕转动轴A2相对于电机收装部13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电机收装部13。另外,下侧连结部18能够通过弹性部件185在全方向上相对于电机收装部13进行相对移动。
如图2所示,上侧连结部19以向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后端部内突出的方式配置,上侧连结部19通过弹性部件191以能够相对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移动的方式连结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压缩螺旋弹簧作为弹性部件191。弹性部件191的后端部嵌入于弹簧承受部190,所述弹簧承受部190设置于上侧连结部19的前端部。弹性部件191的前端抵接于支承壁121的后表面,所述支承壁121配置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后端部内。即,弹性部件191以其弹力的作用方向与进行锤动作时主导的振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
另外,上侧连结部19具有形成于弹簧承受部190后侧的长孔193。长孔193是在左右方向贯通上侧连结部19的通孔,其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4所示,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内部设置有止挡部123。止挡部123是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左右侧壁部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柱状部,贯插于长孔193。
上侧连结部19在无负载状态下被弹性部件191在前后方向上向远离主体壳体11的方向(即,后方)施力,止挡部123被保持在与长孔193的前端抵接而限制上侧连结部19向后方移动的位置。此外,无负载状态是指顶端工具91没有按压于被加工件,而没有向顶端工具91被加工件施加负载的状态。此时将上侧连结部19(手柄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位置称为最后方位置。另一方面,当手柄壳体15绕转动轴A2向前方转动时,主体壳体11的止挡部123在上侧连结部19的长孔193内相对地向后方移动而远离长孔193的前端,因此,长孔193能够相对于止挡部123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移动。上侧连结部19抵抗弹性部件191的加载力,如图5所示,止挡部123能够向前方相对移动直到与长孔193的后端抵接而限制上侧连结部19向前方的移动的位置为止。此时将上侧连结部19(手柄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位置称为最前方位置。
通过以上说明的连结结构,手柄壳体15的下端侧以能够绕转动轴A2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壳体11的后下端部,另一方面,手柄壳体15的上端侧通过弹性部件191弹性连结于主体壳体11的后上端部。伴随着电机2和驱动机构3的驱动(尤其是,伴随着顶端工具91的往复驱动),在主体壳体11上产生在驱动轴A1方向上(前后方向上)的主导的振动。对此,能够使手柄壳体15以转动轴A2为中心相对转动,并且,使弹性部件191吸收该振动。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主体壳体11上产生的振动传递给手柄壳体15(尤其是把持部16)。
下面,对上侧连结部19和下侧连结部18的内部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侧连结部19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45,该位置传感器45用于检测手柄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具有霍尔元件的霍尔传感器(hall sensor)作为位置传感器45。位置传感器45搭载于基板450,以与主体壳体11(驱动机构收装部12)的左侧壁部相向的方式固定于上侧连结部19的左前端部。更详细而言,位置传感器4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弹性部件191的后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左侧壁部的内表面侧固定有磁铁46。位置传感器45构成为均经由未图示的配线与控制器41电气连接,在磁铁46被配置于规定的检测范围内的情况下,将特定的信号(接通信号)输出给控制器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手柄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位于最后方位置(初始位置)时,磁铁46配置于位置传感器45的检测范围内,位置传感器45输出接通信号。当手柄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从最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而到达规定位置时,磁铁46脱离位置传感器45的检测范围,位置传感器45停止输出接通信号。此外,该规定位置(以下,称为断开位置)被设定为相对于图5所示的最前方位置略靠后方的位置,在手柄壳体15位于断开位置到最前方位置之间时,位置传感器45不输出接通信号。位置传感器45的检测结果用于控制器41控制电机2的旋转速度,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如图2所示,在下侧连结部18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更详细而言,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在轴部181的前侧,在下侧连结部18的下端部内通过弹性支承部6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移动的方式被弹性支承。
下面,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包括传感器主体51和用于收装传感器主体51的盒体53。
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是传感器主体51包括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有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和搭载有这些部件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加速度作为与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在远离驱动轴A1的下侧连结部18内配置于驱动轴A1的正下方。在该位置,能够将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当作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作为与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物理量、指标),采用至少能够检测左右方向上的加速度的公知的加速度传感器。
传感器主体51的微型计算机对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适当地进行运算处理,并判断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是否正超过规定界限值。并且,在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正超过规定的界限值的情况下,向控制器41输出特定的信号(以下,称为错误信号)。此外,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已经超过规定的界限值的情况对应于壳体10绕驱动轴A1过度旋转的状态。这种状态典型地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由于在钻动作中顶端工具91埋入被加工件等原因,工具保持架39陷入无法旋转的状态(还称为锁定状态、阻挡状态),从而在壳体10上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
此外,也可以为,传感器主体51不具有微型计算机,将表示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信号直接输出给控制器41,由控制器41来进行上述判断。关于根据从传感器主体51输出的信号来对锤钻1进行的动作控制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盒体53包括传感器收装部531和4个连结部533。传感器收装部531是朝前方开口的矩形箱状的部分。传感器主体51收装于传感器收装部531内并被模制,而与盒体53一体化。连结部533是设置于传感器收装部531的四角的有底圆筒状的部分,具有由圆筒状的周壁和圆形的底壁规定的凹部。在底壁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535。左右一对的连结部533以各自的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呈同轴状配置。并且,左右一对的连结部533以各自的底壁相向的方式(即,各自的凹部的开口朝向彼此分离的方向的方式)被配置。此外,上侧的一对连结部533和下侧的一对连结部53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详细而言,上侧的一对连结部533配置于传感器收装部531的上端部的上表面侧,下侧的一对连结部533配置在传感器收装部531的下端部的后表面侧。
下面,对弹性支承部6的结构进行说明。弹性支承部6构成为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进行弹性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4个弹性部件62和2根支承销61。
弹性部件62构成为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2由高分子发泡材料(更详细而言,聚氨酯海绵)形成。4个弹性部件62分别以在径向上被压缩的状态被嵌入于盒体53的4个连结部533(凹部)内。此外,各弹性部件62构成为与连结部533(凹部)相比在轴向(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因此,各弹性部件62一部分从连结部533向外侧突出。
支承销61是金属制的圆柱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销61由高碳钢的一例、即SUJ材料(高碳铬钢轴承钢钢材)形成。支承销61贯插于左右一对连结部533和弹性部件62。此外,支承销61的直径比连结部533的底壁的通孔535的直径小,支承销61仅与弹性部件62接触,不与盒体53接触。另外,支承销61的两端部从嵌入于左右的连结部533的弹性部件62向外侧突出,连结于下侧连结部18。更详细而言,如图9所示,在下侧连结部18的左右的侧壁部上各设置有两个销支承部187,左右的所述销支承部187彼此相向,且分别向右方和左方突出。各销支承部187构成为圆筒状,具有销插入孔188。支承销61通过其两端部被松嵌入(loose fit:松配合)于销插入孔188而连结于下侧连结部18。弹性部件62以在左右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下保持于连结部533的底壁和销支承部187的突出端之间。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壳体15由左右的对开壳体构成。在支承销61的两端部被松嵌入于左右的对开壳体各自的销插入孔188的状态下,左右的对开壳体通过螺钉(省略图示)连结固定,据此,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被弹性支承部6弹性支承。
通过这样的结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能够在与手柄壳体15和支持销61完全分离的状态下(非接触状态下),相对于手柄壳体15在包括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全方向上相对移动。具体而言,圆筒状的弹性部件62在绕支承销61的轴的周向上环绕支承销61的全周,并且,连结部533(详细而言,周壁)在径向外侧环绕弹性部件62的全周。因此,弹性部件62中的介设在支承销61和连结部533(详细而言,周壁)之间的部分在与支承销61的轴交叉的全方向(即,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据此,允许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相对于手柄壳体15的相对移动。另外,在左右方向上,弹性部件62中的介设在连结部533(详细而言,底壁)和销支承部187之间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据此,允许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相对于手柄壳体15的相对移动。
此外,连结部533的周壁和支承销61之间的距离比连结部533的底壁和销支承部187之间的距离短。据此,弹性部件62的轴向(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弹性部件62的在与支承销61的轴正交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换言之,弹性部件62具有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相比能够容易在左右方向上变形的特性。
下面,对控制器41对电机2的驱动控制进行简单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控制器41(更详细而言,控制器41的CPU)进行所谓的软空载控制(soft no-load control)。软空载控制是指电机2的驱动控制方法,在开关163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在无负载状态下控制器41低速驱动电机2,当成为负载状态时使旋转速度上升,还称为无负载时低速旋转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位置传感器45的检测结果判断软空载控制中的无负载状态和负载状态。如上所述,位置传感器45是用于检测手柄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位置的部件。在无负载状态下,上侧连结部19通过弹性部件191的加载力被配置于最后方位置(参照图2和图4),位置传感器45检测到磁铁46,并输出接通信号。在来自位置传感器45的输出为接通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41判定为电机2处于无负载状态,当开关163从断开状态成为接通状态时,开始低速驱动电机2。伴随着电机2的驱动,驱动机构3响应于通过模式切换拨盘(省略图示)选择的动作模式而被驱动,从而执行锤动作和钻动作中的至少一种动作。
在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16的状态下,将顶端工具91按压在被加工件上时,手柄壳体15绕转动轴A2向前方相对转动,上侧连结部19压缩弹性部件191的同时,从最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当上侧连结部19到达断开位置时,位置传感器45停止输出接通信号。控制器41将从位置传感器45输出的从接通到断开的变化识别为从无负载状态转移为负载状态。当控制器41在低速驱动的状态下识别到向负载状态的转移时,高速驱动电机2。此外,无负载状态和负载状态中的旋转速度的设定方法均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通过变速拨盘单元43设定的旋转速度被作为负载状态下的旋转速度使用。在该情况下,低于该速度的旋转速度(根据预先设定的速度或负载状态下的旋转速度计算出的速度)被作为无负载状态下的旋转速度使用。当解除触发开关161扣动操作而使开关163成为断开状态时,控制器41停止电机2的驱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软空载控制之外,还进行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检测结果的控制。更详细而言,无论是在电机2被低速驱动的情况下还是被高速驱动的情况下,只要是在控制器41识别到从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输出的错误信号的情况下,均停止电机2的驱动。如上所述,错误信号表示主体壳体11绕驱动轴A1过度旋转(所谓的摆动状态)的信号。因此,在该过度旋转是由于工具保持架39的锁定状态而产生的情况下,停止电机2的驱动是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旋转。此外,除了错误信号之外,控制器41还可以根据其他信息(例如,作用于顶端工具91的扭矩,电机2的驱动电流)来判断是否发生过度旋转。另外,优选为,控制器41不仅停止向电机2的通电,为了防止电机轴25因转子的惯性而继续旋转,还对电机2进行电气制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被弹性支承部6弹性支承。在锤钻1的动作过程中,伴随着电机2和驱动机构3的驱动,在壳体10上产生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被配置在弹性连结于主体壳体11的手柄壳体15上,据此,能够实现保护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免受振动的影响。并且,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被弹性支承部6弹性支承,据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护作为精密设备的加速度传感器免受振动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承部6包括支承销61和弹性部件62。支承销61与壳体10分开独立形成,并且该支承销61连结于壳体10。弹性部件62在除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销61和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连结部533)之间。即,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在除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经由弹性部件62,被支承销61支承,而不是被壳体10支承。
在现有技术中,在电动工具的壳体内收装的精密设备被弹性支承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在壳体和精密设备(包括盒体)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有时在制造时会在壳体上产生尺寸误差。另外,在为由彼此连结的多个部分构成的壳体的情况下,会累积尺寸误差,或者发生组装误差,因此,存在尺寸误差变得更大的倾向。并且,根据壳体的材质,也有时由于吸收水等原因而发生变形。在这种情况下,被配置于壳体和精密设备之间的弹性部件发生与原来不同的弹性变形。即,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弹性支承状态,即向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状态会由于壳体的尺寸误差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销61和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之间的弹性部件62发生弹性变形,抑制向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振动传递。支承销61与壳体10分开独立形成,且连结于壳体10,因此,能够降低在除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弹性部件产生与原来不同的弹性变形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弹性支承结构相比,不易受到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能够实现更加稳定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弹性支承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2在绕支承销61的轴的周向上,以包围支持销61全周的方式被配置。并且,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具有连结部533,该连结部533在弹性部件62的径向外侧包围弹性部件62的全周。即,弹性部件62在与轴交叉的全方向(即,除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销61和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之间。因此,能够实现在与轴交叉的全方向上不易受到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弹性支承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承部6由2根圆柱状的支承销61和圆筒状的弹性部件62构成,其中,圆筒状的弹性部件62总计有4个,其在各支承销61的外周部各嵌合有两个。这样,通过容易制造和组装的支承销61和弹性部件62,能够实现在多个部位(详细而言,4个部位)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进行弹性支承的合理的结构。
并且,支承销61被松嵌入于销支承部187的销插入孔188。即,支承销6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结于壳体10(详细而言,手柄壳体15)。因此,通过该间隙,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锤钻1构成为能够执行锤动作和钻动作。并且,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构成为检测壳体1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作为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是钻动作中特有的动作状态,可能在钻动作中工具保持架39陷入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等发生。弹性支承部6(弹性部件62)在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被设定得比其他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在判断是否发生了绕驱动轴A1的过度旋转(所谓的摆动状态)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错误检测,优选为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较小的移动(即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不传递给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弹性支持部6的弹簧常数,能够实现在左右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的稳定的弹性支承状态,同时能够抑制摆动状态的错误检测,从而进行更准确的检测。并且,控制器41(CPU)能够根据该检测结果,在产生摆动状态的情况下适当地停止电机2的驱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在左右方向上经由弹性部件62支承于壳体10(手柄壳体15的下侧连结部18)。因此,与其他方向相比,在左右方向上的弹性支承状态容易受到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然而,由于摆动状态与左右方向上的比较大的移动对应,因此,实质上不会产生对摆动状态的检测本身的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如下结构:容易制造和组装,能够在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实现稳定的弹性支承状态。此外,可以为,在左右方向上,弹性部件62的一端不抵接于销支承部187,而是例如抵接于固定于支承销61的挡圈。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包含左右方向的全方向上实现进一步不易受到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的弹性支承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简单的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锤钻1的结构。例如,还能够施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能够将这些变更中的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锤钻1、或者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组合来采用。
电动工具通过从电池或者从外部的交流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动作,一般是指工作等所使用的工具,并不限定于锤钻1。作为电动工具的其他例子,还能够列举使顶端工具沿驱动轴往复运动的往复运动工具(例如,电锤(elecyric hammer)、往复锯(reciprocatingsaw))、驱动顶端工具绕规定的驱动轴旋转的旋转工具(例如,研磨机(grinder)、打磨机(sander)、抛光机(polisher))。
弹性支承部6也可以弹性支承用于检测绕驱动轴A1的过度旋转(摆动状态)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以外的检测部。下面,参照图10,对弹性支承部6对精密设备的弹性支承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该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被弹性支承部6进行弹性支承。在本变形例中,构成为,控制器41根据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来变更电机2的旋转速度(进行软空载控制),并且,根据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来停止电机2的驱动。因此,构成为,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检测前后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的加速度,作为与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和壳体10绕驱动轴A1旋转对应的信息(物理量、指标)。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包括传感器主体52和盒体53,其中,所述传感器主体52包括至少能够检测前后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的加速度的公知的加速度传感器。盒体5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经由弹性支承部6支承于手柄壳体15(详细而言,下侧连结部18),而不是支承于主体壳体11(图2参照)。然而,在本变形例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经由弹性支承部6支承于主体壳体11。这是由于与手柄壳体15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检测主体壳体11伴随着锤动作产生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
本变形例中,下侧连结部180也配置在电机收装部13的下端部内,以能够绕转动轴A2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壳体11。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下侧连结部18(参照图2)相比,在电机收装部13内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的长度较短。因此,在下侧连结部180的前侧,且电机2(参照图2)下侧的空闲区域上弹性支承有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在电机收装部13的左右侧壁部设置有具有销插入孔188的销支承部187(参照图9),在此省略详细图示。并且,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被松嵌入于销插入孔188的支承销61和弹性部件62支承。
弹性支承部6的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因此,在与支承销61的轴交叉的全方向(即,除左右方向以外的全方向)上,弹性部件62中的介设在支承销61和连结部533(详细而言,周壁)之间的部分弹性变形,据此,允许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移动。另外,在左右方向上,弹性部件62中的介设在连结部533(详细而言,底壁)和销支承部187之间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据此,允许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移动。
对本变形例中的电机2的驱动控制简单地进行说明。
传感器主体52的微型计算机对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前后方向上的加速度适当地进行运算处理,判断主体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是否超过规定的界限值。并且,在主体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超过规定的界限值的情况下,向控制器41(参照图2)输出特定的信号(以下,称为振动信号)。此外,主体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超过规定的界限值的情况对应于开始顶端工具91对被加工件的冲击而使电机2从无负载状态转移到负载状态。控制器41在开关163(参照图2)为接通状态,从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未输出振动信号的期间(即,顶端工具91不对被加工件进行冲击的期间),低速驱动电机2。当从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输出振动信号时(即,顶端工具91开始冲击被加工件时),控制器41提高电机2的旋转速度。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控制器41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检测到的前后方向上的加速度进行软空载控制。
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从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输出表示发生摆动状态的错误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41停止电机2的驱动。
在本变形例中,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检测主体壳体11在前后方向上的振动作为壳体10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状态的一例。在由驱动机构3执行锤动作的情况下,对应于顶端工具91对被加工件的按压(即,对应于从无负载状态向负载状态的转移),驱动轴A1在延伸方向上的振动的大小发生变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中,也通过不易受到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的弹性支承部6实现在前后方向上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的稳定的振动传递状态。因此,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与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加速度)。据此,控制器41能够进行适当的软空载控制。
并且,弹性支承部6(弹性部件62)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弹簧常数。据此,能够在各方向上以适当的程度抑制振动传递的状态下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进行弹性支承。
具体而言,为了准确地检测前后方向上的振动,优选为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给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另一方面,在判断是否发生了绕驱动轴A1的过度旋转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错误检测,优选为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较小的移动不传递给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在本变形例中,弹性支承部6在前后方向上的弹簧常数被设定得比在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高,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在一定程度上被传递给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另一方面,左右方向上的较小的振动的传递被抑制。因此,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能够适当地检测与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和与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并且,控制器41能够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检测到的信息,响应于前后方向上的振动来控制电机2的旋转速度,或者在发生过度旋转的情况下停止驱动机构3的钻动作。
由弹性支承部6支承的检测部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例示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50。例如,上述变形例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同样地构成为仅检测摆动状态。另外,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也可以构成为仅检测壳体10(主体壳体11)在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通过不易受到壳体10的尺寸误差的影响的弹性支承部6实现在驱动轴A1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对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的稳定的振动传递状态,因此,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0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与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对应的信息。
此外,控制器41也可以根据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进行软空载控制以外的控制。例如,也可以为,在无负载状态下,即使开关163处于接通状态也不驱动电机2,在开关163为接通状态且向负载状态转移的情况下,开始电机2的驱动。另外,也可以为,控制器41不进行对电机2的旋转速度的控制(即,在开关163处于接通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驱动电机2),仅进行根据摆动状态的检测,停止顶端工具91的旋转驱动的控制。此外,也可以为,在驱动机构3具有离合器(例如,电磁离合器)的情况下,控制器41通过将离合器切换为断开状态来停止钻动作,其中,所述离合器构成为能够将旋转传递机构37在传递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进行电气切换。
另外,由检测部检测到的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不限于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和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例如,也可以是用于控制器41进行控制的其他动作状态。例如,可以为电机2的驱动状态或工具保持架39的旋转状态。根据所检测的动作状态,也能够改变与其对应的信息。与壳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和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也不一定必须是加速度,也可以采用其他物理量(例如,移动量、速度或角速度等)。与壳体10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壳体10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信息(物理量)。根据所检测的信息,所采用的检测部的种类及其配置位置也能够改变。例如,检测部也可以构成为包括陀螺仪传感器。
弹性支承部6只要在包括支承部件和弹性部件的前提下,就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其中,所述支承部件与壳体10分别独立形成且连结于壳体10;所述弹性部件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部件和检测部之间。因此,例如也可以变更支承销61和弹性部件62的形状、数量、配置位置和材质等。
支承销61例如可以为棱柱状、圆筒状或圆弧状,数量可以为1个或者3个以上。另外,不一定必须将支承销61的两端部连结于壳体10,也可以为仅支承销61的一方的端部被悬臂状支承。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为支承销6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结于壳体10,但并不排除固定状连结于壳体10的情况。另外,支承销61不一定必须是金属制。
同样地,弹性部件62例如可以为长方体状、圆柱状或球状,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弹性部件62形成为包围支承销61全周的圆筒状,在与轴交叉的全部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销61和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50(连结部533)之间。然而,也可以为,1个或多个弹性部件仅在一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或者多个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介设在支承部件和检测部之间。在该情况下,弹性支承部6整体的弹簧常数按照电动工具的种类、检测出的信息适当地进行设定即可,在多个方向上(例如,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另外,弹性部件62也可以由弹簧、橡胶或者聚氨酯以外的合成树脂构成。
并且,壳体10(主体壳体11、手柄壳体15)、驱动机构3和电机2的结构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壳体10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弹性连结结构的单一的壳体。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包括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壳体,其中,所述第1壳体至少收装电机2和驱动机构3;所述第2壳体覆盖第1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且弹性连结于第1壳体。在该情况下,典型的情况为,把持部设置于第2壳体。壳体的形状、壳体内的电机2和驱动机构3的配置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下面示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锤钻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的一例。电机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一例。顶端工具91是本实用新型的“顶端工具”的一例。驱动机构3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的一例。壳体10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一例。加速度传感器单元5、50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检测部”的一例。弹性支承部6、支承销61、弹性部件6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支承部”、“支承部件”、“弹性部件”的一例。连结部533(详细而言,连结部533的周壁)是本实用新型的“连结部”的一例。控制器41(CPU)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的一例。
并且,鉴于本实用新型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筑以下方式。以下的方式能够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锤钻1和上述变形例、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组合采用。
(方式1)
所述第1方向是驱动轴的延伸方向。
(方式2)
所述第2方向是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方向。
(方式3)
所述弹性部件在除所述第2方向以外的方向上介设在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检测部之间。
(方式4)
具有把持部,其与所述壳体连结,并沿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将所述驱动轴的延伸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所述把持部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第2方向为所述左右方向。
(方式5)
所述检测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
(方式6)
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的旋转轴以与所述驱动轴交叉的方式配置于比所述驱动轴靠下侧的位置,
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在所述壳体内被收装于比所述电机靠下侧的区域。

Claims (8)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驱动机构、壳体、检测部和弹性支承部,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机的动力来驱动顶端工具;
所述壳体收装所述电机和所述驱动机构;
所述检测部构成为检测与所述电动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
所述弹性支承部对所述检测部进行弹性支承,
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支承部件和弹性部件,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壳体分开独立形成且连结于所述壳体;
所述弹性部件至少在第1方向上介设在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检测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构成为检测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对应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为在沿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轴的周向上包围所述支承部件的全周,
所述检测部包括连结部,该连结部在所述周向上包围所述弹性部件全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件和多个所述弹性部件,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件形成为圆柱状;
多个所述弹性部件分别形成为圆筒状,且嵌合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结于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构成为能够执行冲击动作和旋转动作中的至少一种动作,其中,所述冲击动作是指沿驱动轴直线状地驱动所述顶端工具的动作;所述旋转动作是指驱动所述顶端工具绕所述驱动轴旋转的动作,
所述动作状态是指所述壳体在所述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振动和所述壳体绕所述驱动轴旋转中的至少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是所述驱动轴的延伸方向,
所述检测部构成为检测与所述驱动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振动对应的信息,
所述电动工具还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电机的旋转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构成为检测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来作为绕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
所述电动工具还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在发生绕所述驱动轴过度旋转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动作停止,
所述弹性支承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比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
CN201921172267.3U 2018-09-10 2019-07-24 电动工具 Active CN2110298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9244 2018-09-10
JP2018169244A JP7145013B2 (ja) 2018-09-10 2018-09-10 電動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29860U true CN211029860U (zh) 2020-07-17

Family

ID=68105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72267.3U Active CN211029860U (zh) 2018-09-10 2019-07-24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45013B2 (zh)
CN (1) CN211029860U (zh)
DE (1) DE202019104885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04012A1 (de) * 2020-04-28 2021-11-0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eines kritischen sturzes
JP2022117603A (ja) * 2021-02-01 2022-08-1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4448A (ja) * 2001-06-22 2003-01-08 Hitachi Ltd 車載センサ装置
JP2007040766A (ja) * 2005-08-01 2007-02-15 Toyota Motor Corp センサユニット
JP2010132202A (ja) * 2008-12-05 2010-06-17 Fujitsu Ten Ltd センサ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JP6295156B2 (ja) 2014-07-23 2018-03-1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工具
JP6845656B2 (ja) * 2016-10-07 2021-03-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6757226B2 (ja) * 2016-10-07 2020-09-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6915515B2 (ja) * 2017-11-30 2021-08-0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撃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5013B2 (ja) 2022-09-30
JP2020040163A (ja) 2020-03-19
DE202019104885U1 (de) 201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3525B (zh) 作业工具
CN110883736B (zh) 冲击工具
JP6981803B2 (ja) 打撃工具
JP2019166576A5 (zh)
CN108724112B (zh) 打击工具
CN110883737B (zh) 作业工具
CN211029860U (zh) 电动工具
CN114083493A (zh) 钻孔工具
JP7282608B2 (ja) 打撃工具
US11565392B2 (en) Dust collecting system
US20240116161A1 (e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JP7145012B2 (ja) 作業工具
JP7494057B2 (ja) 穿孔工具
JP7465760B2 (ja) 打撃工具
JP7465759B2 (ja) 打撃工具
JP7258665B2 (ja) 打撃工具
JP7368115B2 (ja) 打撃工具
JP2020199608A (ja) 往復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