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3525B - 作业工具 - Google Patents

作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3525B
CN110293525B CN201910100231.2A CN201910100231A CN110293525B CN 110293525 B CN110293525 B CN 110293525B CN 201910100231 A CN201910100231 A CN 201910100231A CN 110293525 B CN110293525 B CN 1102935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astic member
motor
rear direction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02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3525A (zh
Inventor
吉兼圣展
町田吉隆
久野太郎
山本浩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93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3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3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3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6Mode changers; Mechanisms connec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4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84Mode-chang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73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 B25D2217/0076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 B25D2217/0092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being spring-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5Adjustable tool components; Adjustable parame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195Regulation means
    • B25D2250/201Regulation means for speed, e.g. drilling or percussion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221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工具。锤钻(1)具有电机(2)、驱动机构(3)、主体外壳(10)、把手(17)、传感器单元(4)和弹性支承部(5)。传感器单元(4)被构成为检测与锤钻(1)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弹性支承部(5)包括介设于传感器单元(4)与主体外壳(10)之间的至少1个弹性部件。弹性支承部(5)在由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构成的3个方向中的至少2个方向上对传感器单元(4)以使其可相对于主体外壳(10)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弹性支承部(5)在至少2个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据此,有助于合理地保护作业工具中搭载的精密设备免受振动的影响。

Description

作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工具,该作业工具构成为通过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
背景技术
已知以下一种作业工具,其通过沿规定的驱动轴呈直线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一般而言,在该作业工具中搭载有用于控制作业工具的动作的各种精密设备。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作业工具中搭载有电机控制用的控制器。控制器具备具有一对平行的侧表面的壳体,且被收容在主体外壳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22567号
发明内容
在上述作业工具中,为防止壳体的磨损而抑制控制器的不稳定性(摇摆),在主体外壳的左、右内表面与壳体的侧表面之间介设配置有弹性体。然而,在伴随着顶端工具的驱动而产生比较大的振动的作业工具中,希望更有效地保护搭载的精密设备使其免于受到振动影响。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作业工具中合理地保护搭载的精密设备使其免于受到振动影响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作业工具,其被构成为通过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该作业工具具有电机、驱动机构、外壳、把手、检测机构和弹性支承部。
驱动机构被构成为,能够通过电机的动力至少执行冲击动作。所谓冲击动作是指沿在作业工具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规定的驱动轴呈直线驱动顶端工具的动作。外壳至少收容电机和驱动机构。把手连结于外壳。另外,把手包括与驱动轴交叉且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把持部。检测机构被构成为,检测与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弹性支承部包括介设于检测机构与外壳之间的至少1个弹性部件。另外,弹性支承部在规定的3个方向中的至少2个方向上,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移动的状态来进行支承。另外,规定的3个方向由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构成。并且,弹性支承部在至少2个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
另外,在本方式中所谓的“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例如包括外壳的运动状态(典型的情况是规定方向的振动和绕驱动轴的旋转)、电机的驱动状态、驱动机构的驱动状态等。另外,所谓“与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例如是指与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成为指标)的物理量。
另外,所谓“弹性支承部在规定的3个方向中的至少2个方向上,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的典型的情况包括以下这样的例子。一例为1个弹性部件在2个或者3个方向上介设于检测机构与外壳之间,在2个或者3个方向上均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弹性支承)的例子。另一例为在2个或者3个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上,1个或者多个弹性部件介设于检测机构与外壳之间,在该方向上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弹性支承)的例子。
另外,所谓“弹性支承部在至少2个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的典型的情况包括以下这样的例子。一例为1个弹性部件在2个或者3个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的例子。另一例为在2个或者3个方向上分别介设配置具有彼此不同的弹簧常数的弹性部件的例子。
在作业工具正在工作的过程中,在收容驱动机构的外壳产生振动。检测与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的检测机构是精密设备一例,因此,为了降低动作不良的可能性,优选为以尽可能抑制振动的传递的状态来配置。根据本方式,检测机构在前后、上下、左右这3个方向中的至少2个方向上,通过包括至少1个弹性部件的弹性支承部弹性支承于外壳,据此保护其免于受到振动影响。另外,弹性支承部在至少2个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即,弹性支承部在各方向上抑制振动传递的程度不同。因此,根据本方式,能够按照与检测的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以在至少2个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上以合适的程度来抑制振动传递的状态来弹性支承检测机构。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2个方向也可以是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在本方式的作业工具中,在驱动机构执行冲击动作的情况下,在外壳产生的振动中、前后方向的振动比左右方向的振动大。因此,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的弹性支承部来在各方向上以适宜的程度来抑制振动传递。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作业工具还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由检测机构检测到的信息来控制作业工具的动作。也可以为:驱动机构构成为,还能够通过电机的动力来执行驱动顶端工具绕驱动轴旋转的旋转动作。也可以为:检测机构被构成为,检测与外壳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外壳的绕驱动轴的旋转对应的信息来作为与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也可以为:控制器被构成为,在正在执行冲击动作的过程中按照振动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另外,也可以为:控制器构成为,在正在执行旋转动作的过程中发生绕驱动轴的过度的旋转的情况下使旋转动作停止。在该情况下,弹性支承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第1弹簧常数比在左右方向上的第2弹簧常数大。
在本方式中,控制器根据与外壳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绕驱动轴的旋转对应的信息来控制作业工具的动作。为了准确地检测前后方向的振动,优选为在某种程度上向检测机构传递前后方向的振动。另一方面,在判定是否发生外壳的绕驱动轴的过度的旋转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误检测,优选为绕驱动轴的比较小的外壳的运动不向检测机构传递。另外,驱动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外壳的绕驱动轴的旋转可以视为外壳的左右方向的运动。根据本方式,弹性支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1弹簧常数比左右方向上的第2弹簧常数大,因此,检测机构能够适宜地检测与外壳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外壳的绕驱动轴的旋转对应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弹性支承部在全部3个方向上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移动的状态来进行支承。在该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所有的方向均能够实现向检测机构的振动传递的抑制。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弹性支承部在全部3个方向上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移动的状态来进行支承。并且,也可以为:弹性支承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第1弹簧常数比在上下方向上的第3弹簧常数大,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的第3弹簧常数比在左右方向上的第2弹簧常数大。换言之,弹性支承部也可以具有按照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顺序,相对于同一载荷的挠曲变大(易于变形)的特性。根据本方式,检测机构能够一边在3个方向的每一方向上以合适的程度抑制振动的传递,一边适宜地检测与外壳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外壳的绕驱动轴的旋转对应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环形的第1弹性部件,该环形的第1弹性部件被安装于检测机构的外周部,用于在前后方向上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在检测机构的外周部安装环形的第1弹性部件的简便的方法来实现前后方向上的检测机构的弹性支承结构。在本方式中,也可以为:至少1个弹性部件还包括第3弹性部件,该第3弹性部件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以与第1弹性部件抵接。并且,也可以为:第1弹性部件和第3弹性部件对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外壳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来进行支承。在该情况下,能够一边使用被安装于检测机构的第1弹性部件,一边合理地实现上下方向上的检测机构的弹性支承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第2弹性部件。第2弹性部件具有与检测机构接触的第1表面和与外壳接触的第2表面。另外,也可以为:第1表面和第2表面相互平行,且与3个方向中的规定方向上相向。并且,也可以为:第1表面的重心和所述第2表面的重心位于沿规定方向延伸的假想的1条直线上。根据本方式,当检测机构相对于外壳沿规定方向移动时,第2弹性部件也沿规定方向压缩或伸长,因此,能够抑制第2弹性部件局部劣化而检测机构的相对移动变得不稳定。并且,在本方式中,也可以为:第2弹性部件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而具有一样的截面。并且,也可以为: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2个第2弹性部件,2个第2弹性部件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上被配置在检测机构的左侧和右侧。在该情况下,当检测机构相对于外壳沿左右方向移动时,被配置在检测机构的左右两侧的第2弹性部件沿左右方向均质地伸缩,因此,能够使检测机构的左右方向的相对移动更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电机以电机轴的旋转轴沿与驱动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比驱动轴靠下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为:检测机构在外壳中被收容于比电机靠下侧的区域。根据本方式,能够实现使用易于成为无用空间的区域的检测机构的合理的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锤钻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传感器收容空间和其周边区域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锤钻;10:主体外壳;11:驱动机构收容部;12:电机收容部;13:传感器收容空间;131:后壁部;132:上壁部;133:下壁部;134:侧壁部;135:肋;137:平面部;14:控制器收容部;15:电池安装部;17:把手;171:把持部;173:上侧连结部;174:施力弹簧;175:下侧连结部;176:支承轴;177:扳机;178:开关;2:电机;25:电机轴;26:小锥齿轮;3:驱动机构;30:运动转换机构;31:中间轴;311:大锥齿轮;32:旋转体;33:摆动部件;34:套筒;35:活塞缸;36:冲击结构要素;361:撞锤;363:撞栓;37:旋转传递机构;39:工具保持架;4:传感器单元;40:传感器主体;41:壳体;410:周壁;411:左壁部;412:右壁部;413:上壁部;414:下壁部;415:后壁;417:凹部;5:弹性支承部;51:第1弹性部件;52:第2弹性部件;53:第3弹性部件;6:控制器;91:顶端工具;93:电池;521:第1表面;522:第2表面;A1: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为通过驱动顶端工具91来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一例而示例锤钻1。锤钻1构成为,能够执行沿规定的驱动轴A1呈直线驱动被安装于工具保持架39的顶端工具91的动作(以下称为冲击动作)、绕驱动轴A1驱动顶端工具91旋转的动作(以下称为钻击动作)。
首先,参照图1对锤钻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锤钻1的轮廓主要由主体外壳10和把手17形成。
主体外壳10主要包括收容驱动机构3的驱动机构收容部11、收容电机2的电机收容部12和收容控制器6的控制器收容部14这3个部分,整体形成为侧视观察时呈大致Z字形。
驱动机构收容部11形成为沿驱动轴A1方向延伸的长形。在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驱动轴A1方向上的一端部设置有构成为可拆装顶端工具91的工具保持架39。另外,工具保持架39以可绕驱动轴A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另外,工具保持架39构成为,以使顶端工具91不能旋转且能够沿驱动轴A1方向呈直线移动的方式来保持顶端工具91。
电机收容部12被配置为,在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驱动轴A1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以不能相对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移动的方式连结固定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与驱动轴A1交叉且向远离驱动轴A1的方向突出。电机2以电机轴25的旋转轴沿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向(详细而言,相对于驱动轴A1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电机收容部12内。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驱动轴A1的延伸方向规定为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工具保持架39的一端部侧规定为锤钻1的前侧(还称为顶端区域侧),将相反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驱动轴A1正交的方向、即与电机轴25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锤钻1的上下方向,将电机收容部12从驱动机构收容部11突出的方向规定为下方,将相反方向规定为上方。并且,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控制器收容部14是主体外壳10中从电机收容部1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收容有电机2的区域)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另外,在控制器收容部14的下侧设置有电池安装部15。锤钻1通过从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5的电池93供给的电功率来进行动作。
把手17包括把持部171、上侧连结部173和下侧连结部175,整体形成为大致C字形。把持部171是远离主体外壳10的后方且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形的部分,构成为可供使用者把持。在把持部171的上端部设置有使用者能够按压操作(拉动操作)的扳机177。在把持部171内收容有响应于扳机177的按压操作而接通、断开的开关178。上侧连结部173是从把持部17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且连结于主体外壳10的后上端部的部分。下侧连结部175是从把持部17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且连结于主体外壳10的中央后端部的部分。下侧连结部175被配置在控制器收容部14的上侧。
下面,对锤钻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收容部11是主体外壳10中沿驱动轴A1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在驱动机构收容部11中收容有驱动机构3,该驱动机构3构成为通过电机2的动力来驱动顶端工具91。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包括运动转换机构30、冲击结构要素36和旋转传递机构37。运动转换机构30和冲击结构要素36是构成为进行冲击动作的机构,所述冲击动作是指沿驱动轴A1呈直线驱动顶端工具91的动作。旋转传递机构37是构成为进行钻击动作的机构,所述钻击动作是指驱动顶端工具91绕驱动轴A1旋转的动作。另外,运动转换机构30、冲击结构要素36和旋转传递机构37的结构是周知的,因此,下面简单地进行说明。
运动转换机构30构成为,将电机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且将其传递给冲击结构要素36。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摆动部件33的运动转换机构30。运动转换机构30包括中间轴31、旋转体32、摆动部件33和活塞缸35。中间轴31被配置为与驱动轴A1平行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旋转体32被安装在中间轴31的外周部。摆动部件33被安装在旋转体32的外周部,伴随着旋转体32的旋转而沿前后方向摆动。活塞缸35形成为有底圆筒形,以在圆筒形的套筒34内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圆筒形的套筒34内。活塞缸35伴随着摆动部件33的摆动而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另外,套筒34同轴状地连结在工具保持架39的后侧,而与工具保持架39一体化。一体化的工具保持架39和套筒34以可绕驱动轴A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冲击结构要素36构成为,通过呈直线进行动作来冲击顶端工具91,来沿驱动轴A1呈直线驱动顶端工具91。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结构要素36包括作为冲击件的撞锤(striker)361和作为中间件的撞栓(impact bolt)363。撞锤361以可沿驱动轴A1方向滑动的方式被配置在活塞缸35内。撞锤361后方的活塞缸35内部的空间被规定为作为空气弹簧来发挥作用的空气腔。
当电机2被驱动而活塞缸35向前方移动时,空气腔的空气被压缩而内压上升。因此,撞锤361被快速地向前方推出而撞击撞栓363,将运动能量传递给顶端工具91。据此,顶端工具91被沿驱动轴A1呈直线驱动,冲击被加工件。另一方面,当活塞缸35向后方移动时,空气腔的空气膨胀而内压降低,撞锤361被向后方牵引。运动转换机构30和冲击结构要素36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来进行冲击动作。
旋转传递机构37构成为,将电机轴25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工具保持架39。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递机构37构成为包括多个齿轮的齿轮减速机构,电机2的旋转被适当地减速之后传递给工具保持架39。
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通过操作以可转动的方式配置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侧部的模式切换旋钮(省略图示),能够选择锤钻模式、锤击模式和钻击模式这3个动作模式中的一个模式。锤钻模式是通过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0和旋转传递机构37来进行冲击动作和钻击动作的动作模式。锤击模式是切断旋转传递机构37中的动力的传递,只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0,据此只进行冲击动作的动作模式。钻击模式是切断运动转换机构30中的动力的传递,只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7,据此只进行钻击动作的动作模式。在主体外壳10内(详细而言,驱动机构收容部11内)设置有模式切换机构,该模式切换机构连接于模式切换旋钮,按照通过模式切换旋钮选择的动作模式来将运动转换机构30和旋转传递机构37在传递状态与切断状态之间切换。该模式切换机构的结构是周知的,因此,省略在此的详细的说明和图示。
接着,对电机收容部1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机收容部12是主体外壳10中连接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后端部且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在电机收容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收容有电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直流无刷电机来作为电机2,因为其为小型且大功率。电机轴25的旋转轴相对于驱动轴A1向斜前下方延伸。电机轴25的上端部突出到驱动机构收容部11内,且在该部分形成有小锥齿轮26。小锥齿轮26与固定于中间轴31的后端部的大锥齿轮311啮合。
控制器收容部14是主体外壳10中从电机收容部12的中央部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在控制器收容部14中收容有控制锤钻1的动作(电机2的驱动)的控制器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器6使用由包括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电路。控制器6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而与电机2、开关178、电池安装部15、后述的传感器单元4等电气连接。
在控制器收容部14的下侧设置有2个电池安装部15,该电池安装部15构成为可拆装充电式的电池93。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电池安装部15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电池93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5从左侧向右方滑动卡合,与此相应,电池93与电池安装部15电气连接。另外,当将2个电池93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5时,2个电池93的下表面共面。2个电池安装部15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另外,电池93和电池安装部15的结构是周知的,因此省略在此的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电机收容部12的下端部构成为:在电池93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5的情况下被配置在电池93的前侧,其下表面与电池93的下表面大致共面(对齐)。下端部还作为保护电池93使其免于受到外力影响的电池保护部来发挥作用。即,下端部是考虑将锤钻1载置在平面上时确保其稳定性和保护电池93使其免于受到来自外力影响而在电机2的下侧延伸设置的部分。这样的结构的下端部的内部空间尤其易于变为无用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效使用该空间来配置传感器单元4。在后面对传感器单元4的结构及其支承结构详细地进行叙述。
对把手17与主体外壳10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把手17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把持部171、连结把持部171和主体外壳10的上侧连结部173和下侧连结部175。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7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10至少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地连结于主体外壳10。更详细而言,上侧连结部173的前端部突出到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后端部内。在上侧连结部173的前端部与配置在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后端部内的支承壁之间介设配置有施力弹簧174。施力弹簧174在前后方向上对把手17和主体外壳10向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力。另一方面,下侧连结部175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76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电机收容部12。通过这样的所谓的防振把手结构实现抑制从主体外壳10向把手17(尤其是把持部171)的振动传递。
下面,对传感器单元4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单元4包括传感器主体40和收容传感器主体40的壳体41。
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传感器主体40包括用于检测与锤钻1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的传感器、包括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和搭载它们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构成为,检测与作为锤钻1的动作状态一例的主体外壳10的运动状态对应的信息。并且,控制器6构成为,根据主体外壳10的运动状态来控制锤钻1的动作(电机2的驱动)。
更详细而言,控制器6构成为,在伴随着冲击动作的动作模式中,根据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来控制电机2的转速。另外,控制器6构成为,在伴随着钻击动作的动作模式中,根据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来停止电机2的驱动。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和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均属于主体外壳10的运动状态一例。作为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和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物理量、指标)例如能够列举加速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传感器使用能够检测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加速度的周知的加速度传感器。
传感器主体40的微型计算机适宜对由传感器检测到的前后方向的加速度进行运算处理,判断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是否超过规定的极限值。并且,在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超过规定的极限值的情况下,向控制器6输出特定的信号(以下称为振动信号)。另外,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超过规定的极限值的情况与开始由顶端工具91冲击被加工件,电机2从无负荷状态转换为负荷状态的状态对应。
同样,传感器主体40的微型计算机适宜地对由传感器检测到的左右方向的加速度进行运算处理,还判断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是否超过规定的极限值。并且,在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超过规定的极限值的情况下,向控制器6输出与振动信号不同的特定的信号(以下称为旋转信号)。另外,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超过规定的极限值的情况与主体外壳10过度地绕驱动轴A1旋转的状态对应。典型的情况是,在由于顶端工具91埋入被加工件等理由,工具保持架39陷入不能旋转的状态(还称为锁定状态、阻塞状态),而对主体外壳10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发生这样的状态。
另外,传感器主体40也可以不具有微型计算机,将表示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信号直接输出给控制器6,控制器6进行上述的判断。在后面对基于从传感器主体40输出的信号的锤钻1的动作控制详细地进行叙述。
如图2~图5所示,壳体41整体具有左右方向长的长方体形状,是前表面开口的箱状体。更详细而言,壳体41具有后壁(底壁)415和从后壁415的外缘向前方突出、环绕外缘的周壁410。周壁410包括左壁部411、右壁部412、上壁部413和下壁部414。传感器主体40被收容在由后壁415和周壁410规定的凹部内。另外,在壳体41的四角形成有凹部417。更详细而言,在左壁部41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右侧凹进的凹部417。同样,在右壁部41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左侧凹进的凹部417。
下面,对传感器单元4的保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单元4通过介设于主体外壳10与传感器单元4之间的弹性支承部5,以使其可相对于主体外壳10移动的方式(弹性地)被支承于主体外壳10。弹性支承部5包括多个弹性部件(更详细而言,第1弹性部件51、第2弹性部件52和第3弹性部件53)。在前后方向上,在传感器单元4与主体外壳10之间介设有第1弹性部件51。在左右方向上,在传感器单元4与主体外壳10之间介设有第2弹性部件52。在上下方向上,在传感器单元4与主体外壳10之间介设有第1弹性部件51和第3弹性部件53。据此,传感器单元4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10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这3个方向移动的状态被保持在传感器收容空间13内。
在此,对传感器收容空间1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传感器收容空间13被设置在电机收容部12的下端部。如图2~图5所示,传感器收容空间13被后壁部131、上壁部132、下壁部133、左、右侧壁部134包围,且前方开口。并且,沿传感器收容空间13的前端部以与后壁部131相向的方式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肋135。上下一对肋135分别从上壁部132和下壁部133向下方和上方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外壳10通过左、右半壳体相接合而形成,肋135只设置在左侧的半壳体。传感器收容空间13形成为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比传感器单元4(壳体41)大一圈的空间。
如图2~图5所示,第1弹性部件51构成为环形的弹性部件(所谓的O形环)。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同一结构的2个第1弹性部件51被安装在壳体41的外周部。更详细而言,第1弹性部件51中的一方以与设置在壳体41的左上端部和右上端部的2个凹部417卡合,且包围壳体41的上端部的外周部的方式来安装。第1弹性部件51中的另一方以与设置在壳体41的左下端部和右下端部的2个凹部417卡合,且包围壳体41的下端部的外周的方式来安装。据此,限制第1弹性部件51相对于壳体4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在第1弹性部件51被安装于壳体41的状态下,第1弹性部件51的一部分分别配置在壳体41的前侧和后侧。
第2弹性部件52构成为棱柱形的弹性部件。更详细而言,第2弹性部件52形成为长方体形。即,第2弹性部件52具有相互平行的相向的一对端面,并且沿通过这些端面的重心的轴线而具有一样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同一结构的2个第2弹性部件52被固定在电机收容部12的下端部内。更详细而言,2个第2弹性部件52在各自的轴线和重心被配置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直线上的状态下,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以下称为第1表面521)粘结固定于左、右侧壁部134的内表面中相互平行且沿左右方向相向的一对平面部137。
第3弹性部件53构成为片状的弹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2片第3弹性部件53被固定在电机收容部12的下端部内。更详细而言,2片第3弹性部件53分别粘结固定于上下一对肋135的后表面。上侧的第3弹性部件53的上端抵接于上壁部132的下表面。另外,下侧的第3弹性部件53的下端抵接于下壁部133的上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性部件51和第3弹性部件53由橡胶形成,第1弹性部件51的橡胶的硬度大概为50度,采用弹性系数比较高的橡胶。第3弹性部件53的橡胶的硬度大概为65度,采用弹性系数比第1弹性部件51所使用的橡胶高的橡胶。第2弹性部件52由弹性系数比第1弹性部件51所使用的橡胶低的高分子发泡体(更详细而言为聚氨酯海绵)形成。
如上所述,在安装有第1弹性部件51的传感器单元4配置在传感器收容空间13时,各第1弹性部件51中被配置在壳体41的前侧和后侧的部分在沿前后方向略微被压缩的状态下分别抵接于肋135和后壁部131,将传感器单元4保持在离开肋135和后壁部131的状态。另外,固定于左、右侧壁部134的内表面的第2弹性部件52在沿左右方向被略微压缩的状态下,与第1表面521相向的端面(以下称为第2表面522)分别抵接于壳体41的左、右侧壁部134,将传感器单元4保持在离开左、右侧壁部134的状态。并且,固定于上、下肋135的后表面的第3弹性部件53在沿上下方向被略微压缩的状态下,分别抵接于被外装在壳体4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第1弹性部件51的上端和下端,将传感器单元4保持在离开上壁部132和下壁部133的状态。
这样一来,传感器单元4通过弹性支承部5(第1弹性部件51、第2弹性部件52和第3弹性部件53)以使其可相对于主体外壳10沿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这3个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被支承,作为弹性支承部5整体的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左右方向的弹簧常数K2和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K3的关系如以下那样来设定。首先,弹簧常数K1比弹簧常数K3大,且弹簧常数K3比弹簧常数K2大。即,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左右方向的弹簧常数K2和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K3满足K1>K3>K2的关系。换而言之,可以说弹性支承部5具有按照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顺序,相对于同一载荷的挠曲变大(易于变形)的特性。另外,前后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1对应于第1弹性部件51中被配置在传感器单元4前后的部分的弹簧常数。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2对应于第2弹性部件52中被配置在传感器单元4左右的部分的弹簧常数。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3对应于第1弹性部件51和第3弹性部件53中被配置在传感器单元4上下的部分的弹簧常数。另外,如上所述,第3弹性部件53具有比第1弹性部件51高的硬度(弹性系数),但通过组合第1弹性部件51和第3弹性部件53,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K3比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小。
下面,对锤钻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选择锤钻模式作为锤钻1的动作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当使用者按压操作扳机177时,控制器6开始电机2的驱动。据此,驱动机构3开始冲击动作和钻击动作。在没有从传感器主体40输出振动信号,电机2处于无负荷状态期间(即,没有由顶端工具91冲击被加工件的期间),控制器6以第1转速来驱动电机2。当电机2变为负荷状态(即,开始由顶端工具91冲击被加工件),从传感器主体40输出振动信号时,控制器6以比第1转速高的第2转速来驱动电机2。另外,控制器6也可以除了根据振动信号之外,还根据其他信息(例如,电机2的驱动电流)来判断电机2是否已变为负荷状态。当扳机177的按压操作被解除,开关178变为断开状态时,控制器6停止向电机2通电,由此停止电机2的驱动。
另外,当在开关178处于接通状态期间从传感器主体40输出旋转信号时,控制器6视为主体外壳10过度地绕驱动轴A1旋转,通过停止电机2的驱动来使由驱动机构3进行的钻击动作停止。这是为了在该过度的旋转是由于工具保持架39的锁定状态而造成的情况下防止进一步的旋转。另外,控制器6也可以除了根据旋转信号之外,还根据其他信息(例如,作用于顶端工具91的扭矩)来判断是否发生过度的旋转。另外,在使钻击动作停止时,除了停止向电机2的通电之外,为了防止电机轴25由于转子的惯性而继续旋转,优选为控制器6对电机2电气地制动。
接着,对选择锤击模式作为锤钻1的动作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当使用者按压操作扳机177时,控制器6开始电机2的驱动。据此,驱动机构3开始冲击动作。与锤钻模式同样,当从传感器主体40输出振动信号时,控制器6使电机2的转速从第1转速上升到第2转速。当扳机177的按压操作被解除,开关178变为断开状态时,控制器6停止电机2的驱动。另外,在不进行钻击动作的锤击模式下,控制器6不需要进行基于旋转信号的控制。
并且,对选择钻击模式作为锤钻1的动作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当使用者按压操作扳机177时,控制器6开始电机2的驱动。据此,驱动机构3开始钻击动作。与锤钻模式同样,在开关178变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或者在开关178处于接通状态期间从传感器主体40输出旋转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6停止电机2的驱动。另外,在不进行冲击动作的钻击模式下,控制器6不需要进行基于振动信号的控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精密设备的传感器单元4通过包括第1弹性部件51、第2弹性部件52和第3弹性部件53的弹性支承部5以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可相对于主体外壳10移动的状态支承于主体外壳10,据此保护传感器单元4使其免于受到振动影响。另外,弹性支承部5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具有彼此不同的弹簧常数K1、K2、K3。即,弹性支承部5在3个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上抑制振动传递的程度不同。因此,能够按照与由传感器单元4检测到的锤钻1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以在3个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上以适宜的程度抑制振动传递的状态来弹性支承传感器单元4。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单元4检测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加速度来作为对应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和绕驱动轴A1的旋转(均为锤钻1的动作状态)的信息。另外,控制器6根据检测到的加速度来控制锤钻1的动作。为了准确地检测前后方向的振动,优选为,在某种程度上向传感器单元4传递前后方向的振动。另一方面,在判别是否发生绕驱动轴A1的过度的旋转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误检测,优选为不向传感器单元4传递绕驱动轴A1的比较小的主体外壳10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承部5的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设定得比左右方向的弹簧常数K2高,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向传感器单元4传递前后方向的振动,另一方面抑制左右方向的比较小的振动向传感器单元4的传递。因此,传感器单元4能够适宜地检测对应于前后方向的振动和绕驱动轴A1的旋转的信息。并且,控制器能够根据由传感器单元4检测到的信息,在正在执行冲击动作的过程中相应于前后方向的振动而控制电机2的转速,或者在正在执行钻击动作的过程中发生过度的旋转的情况下停止由驱动机构3进行的钻击动作。
另外,弹性支承部5的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3比前后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1小,且比左右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2大。即,弹簧常数K1、K2、K3满足K1>K3>K2的关系。换言之,弹性支承部5按照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顺序,抑制振动传递的程度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用于控制器6的控制的信息是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和绕驱动轴A1的旋转的关系,以上下方向不像前后方向那样传递振动,且不像左右方向那样抑制振动的传递的方式来设定弹簧常数K1、K2、K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传感器单元4的外周部安装构成为O形环的第1弹性部件51这样的简便的方法,来实现前后方向上的传感器单元4的弹性支承结构。另外,第2弹性部件52构成为长方体形的弹性部件,以在传感器单元4的左右两侧第1表面521和第2表面522各自的重心位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1条直线上的方式介设于传感器单元4与主体外壳10之间。第2弹性部件52通过第1表面521和第2表面522来分别与传感器单元4(左壁部411、右壁部412)和主体外壳10(侧壁部134的平面部137)接触。当传感器单元4相对于主体外壳10沿左右方向相对移动时,第2弹性部件52沿左右方向均质地伸缩,因此,能够使传感器单元4的左右方向的相对移动更稳定。另外,在上下方向上,以与安装于传感器单元4的第1弹性部件51抵接的方式来配置第3弹性部件53,据此,能够一边使用第1弹性部件51一边合理地实现上下方向上的传感器单元4的弹性支承结构。并且,通过组合第1弹性部件51和第2弹性部件53来适宜地设定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与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K3的大小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以电机轴25的旋转轴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式来配置,且被配置在比驱动轴A1靠下侧的位置。并且,传感器单元4被配置在比电机2靠下侧的位置。据此,有效利用易于成为无用空间的电机收容部12的下端部内的空间。另外,为了更准确地检测对应于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的信息,优选为,传感器单元4被配置在远离驱动轴A1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外壳10内最远离驱动轴A1的区域即下端部设置有传感器收容空间13,其中配置有传感器单元4。因此,从准确地检测与主体外壳10的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的观点出发,实现了传感器单元4的最优配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示例,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并不限定于示例的锤钻1的结构。例如能够增加以下所示例的变更。另外,这些变更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能够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锤钻1、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来使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工具一例而列举能够进行冲击动作和钻击动作的锤钻1,作业工具也可以是只能进行冲击动作(即,驱动机构3不具有旋转传递机构37)的电动锤。另外,锤钻1也可以只具有锤击模式和锤钻模式作为动作模式。
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并不限定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和绕驱动轴A1的旋转,例如,也可以是用于控制器6的控制的其他动作状态。例如,也可以是电机2的驱动状态、工具保持架39的旋转状态。还能够按照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而改变与此对应的信息。对应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和绕驱动轴A1的旋转的信息也不一定必须是加速度,也可以使用其他物理量(例如,位移量、速度、角速度等)。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绕驱动轴A1的旋转对应的信息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信息(物理量)。还能够按照检测的信息来改变传感器单元4所使用的传感器的种类及其配置位置。例如,传感器单元4也可以构成为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另外,在作为表示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的信息而检测多个信息的情况下,传感器单元4可以采用检测各个信息的多个传感器(检测器),也可以采用能检测所有的信息的1个传感器。
另外,各方向上的弹性支承部5的弹簧常数、弹性支承部5的物理结构(例如,构成弹性支承部5的弹性部件的数量、各弹性部件的材料、形状、配置)能够按照检测的信息而适宜地变更。下面,示例出能够对弹性支承部5采用的变更。
例如,在锤钻1中,在只进行基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的电机2的转速控制,不进行在绕驱动轴A1过度旋转时停止钻击动作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弹性支承部5的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弹簧常数K2、K3设定为相等,且比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小。同样,在不进行基于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的电机2的转速控制,只进行在绕驱动轴A1过度旋转时停止钻击动作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适宜地改变弹簧常数K1、K2、K3。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K1考虑在锤钻1中伴随着冲击动作而在前后方向上发生比其他方向上大的振动的情况来设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在传感器单元4的两侧(例如,前侧和后侧),在传感器单元4与主体外壳10之间均介设有弹性部件。然而,也可以只在传感器单元4的一侧介设弹性部件来弹性支承传感器单元4。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单元4通过弹性支承部5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这3个方向上均被弹性支承,但也可以只在2个方向进行弹性支承。在该情况下,在能够执行冲击动作的锤钻1或者其他作业工具中,鉴于前后方向的振动最大,优选为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一方与前后方向上进行弹性支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单元4通过具有彼此不同的弹性系数和形状的第1弹性部件51、第2弹性部件52和第3弹性部件53来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这3个方向分别进行支承。尤其是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第1弹性部件51与第3弹性部件53的组合来弹性支承传感器单元4。通过这样的结构,弹性支承部5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分别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然而,例如,弹性支承部5也可以只包括在至少2个方向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的1个弹性部件。例如,以覆盖传感器单元4的后壁415和周壁410的方式固定于壳体41的弹性部件也可以固定于主体外壳10。可以通过适宜地设定该弹性部件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厚度,在3个方向上使弹簧常数不同,也可以在2个方向使弹簧常数不同。
并且,主体外壳10、把手17、驱动机构3、电机2的结构也能够适宜地变更。下面示例出对它们能够采用的变更。
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外壳10而采用所谓的防振外壳,该防振外壳包括:内壳体,其至少收容电机2和驱动机构3;和外壳体,其收容内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通过弹性部件以相对于内壳体至少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内壳体。在该情况下,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优选为包含于外壳体。并且,在传感器单元4检测到与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的情况下,传感器单元4也可以通过至少1个弹性部件,以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至少2个方向上可相对于内壳体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内壳体。另外,主体外壳10的形状、主体外壳10内的电机2、驱动机构3的配置能够适宜地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采用使用摆动部件33的运动转换机构30,但也可以采用周知的曲轴式的运动转换机构。并且,例如,冲击结构要素36也可以变更为只用撞锤361来冲击顶端工具91的机构。另外,驱动机构3也可以具有离合器(例如,电磁离合器),该离合器构成为将旋转传递机构37在传递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电气地切换。在该情况下,在正在执行钻击动作的过程中发生绕主体外壳10的驱动轴A1的过度的旋转的情况下,控制器6能够通过将离合器切换为断开状态来使钻击动作停止。
并且,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要旨来构筑以下的方式。以下的方式能够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锤钻1和上述的变形例、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来使用。
[方式1]
也可以为:还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构成为根据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的所述信息来控制所述作业工具的动作,
所述2个方向至少包括所述前后方向,
所述检测机构构成为,检测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来作为与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动作状态对应的所述信息,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在正在执行所述冲击动作的过程中按照所述振动来控制所述电机的转速,
所述弹性支承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第1弹簧常数比所述2个方向中的所述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第2弹簧常数大。
根据本方式,能够一边抑制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向检测机构的振动传递,一边由检测机构适宜地检测与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
[方式2]
与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也可以是所述主体外壳的位移量、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中的至少1种。
[方式3]
也可以为: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至少1个第1弹性部件和至少1个第2弹性部件,其中,所述至少1个第1弹性部件具有第1弹簧常数,在所述2个方向中的一方上介设于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至少1个第2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弹簧常数不同的第2弹簧常数,在所述2个方向中的另一方上介设于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外壳之间。
根据本方式,在弹性支承部中能够易于分别对2个方向设定合适的弹簧常数。
[方式4]
也可以为:所述把手通过弹性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至少沿所述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外壳。
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从外壳向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手的振动传递。

Claims (8)

1.一种作业工具,其被构成为通过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驱动机构、外壳、把手、检测机构和弹性支承部,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电机的动力至少执行冲击动作,该冲击动作是指沿在所述作业工具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规定的驱动轴来呈直线驱动所述顶端工具的动作;
所述外壳至少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驱动机构;
所述把手被连结于所述外壳,所述把手包括与所述驱动轴交叉且沿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把持部;
所述检测机构被构成为检测与所述作业工具的动作状态对应的信息;
所述弹性支承部包括介设于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至少1个弹性部件,且所述弹性支承部在由所述前后方向、所述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构成的3个方向中的至少2个方向上对所述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其中所述左右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正交,
所述弹性支承部在所述至少2个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
所述2个方向是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左右方向,
所述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环形的第1弹性部件,该环形的第1弹性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检测机构的外周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对所述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
所述第1弹性部件设置有2个,
所述第1弹性部件中的一方以与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的壳体的左上端部和右上端部的凹部卡合,且包围所述壳体的上端部的外周部的方式来安装,
所述第1弹性部件中的另一方以与设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的壳体的左下端部和右下端部的凹部卡合,且包围所述壳体的下端部的外周部的方式来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被构成为根据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的所述信息来控制所述作业工具的动作,
所述驱动机构被构成为:还能够通过所述电机的动力来执行驱动所述顶端工具绕所述驱动轴旋转的旋转动作,
所述检测机构被构成为:检测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前后方向的振动对应的信息和与所述外壳的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对应的信息来作为与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动作状态对应的所述信息,
所述控制器被构成为:一方面在正在执行所述冲击动作的过程中按照所述振动来控制所述电机的转速,另一方面在正在执行所述旋转动作的过程中发生绕所述驱动轴的过度的旋转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动作停止,
所述弹性支承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第1弹簧常数比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第2弹簧常数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承部在全部所述3个方向上对所述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承部在全部所述3个方向上对所述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
所述弹性支承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第1弹簧常数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第3弹簧常数大,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第3弹簧常数比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所述第2弹簧常数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第2弹性部件,该第2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检测机构接触的第1表面和与所述外壳接触的第2表面,
所述第1表面和所述第2表面相互平行,且与所述3个方向中的规定方向相向,
所述第1表面的重心和所述第2表面的重心位于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假想的1条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弹性部件沿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所述直线具有均匀的截面,
所述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2个所述第2弹性部件,该2个所述第2弹性部件在沿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所述直线上被配置在所述检测机构的左侧和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1个弹性部件包括第3弹性部件,该第3弹性部件被配置为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1弹性部件抵接,
所述第1弹性部件和所述第3弹性部件对所述检测机构以使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进行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以电机轴的旋转轴沿与所述驱动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比所述驱动轴靠下侧的位置,
所述检测机构在所述外壳中被收容于比所述电机靠下侧的区域。
CN201910100231.2A 2018-03-21 2019-01-31 作业工具 Active CN110293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3670A JP7139128B2 (ja) 2018-03-21 2018-03-21 作業工具
JP2018-053670 2018-03-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3525A CN110293525A (zh) 2019-10-01
CN110293525B true CN110293525B (zh) 2023-05-12

Family

ID=65802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0231.2A Active CN110293525B (zh) 2018-03-21 2019-01-31 作业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4157B2 (zh)
EP (1) EP3569363B1 (zh)
JP (1) JP7139128B2 (zh)
CN (1) CN1102935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08063A1 (de) * 2018-08-07 2020-02-1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werkzeug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handwerkzeugmaschine
WO2020195725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撃作業機
JP7240288B2 (ja) 2019-08-09 2023-03-15 ケイミュー株式会社 成形型、無機質建築板の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無機質建築板
JP2021037560A (ja) * 2019-08-30 2021-03-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US11318596B2 (en) 2019-10-21 2022-05-03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JP7465647B2 (ja) * 2019-10-21 2024-04-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ハンマドリル
JP2022119301A (ja) * 2021-02-04 2022-08-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2022128006A (ja) * 2021-02-22 2022-09-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27107B2 (en) * 2003-07-15 2009-05-05 Wacke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g Working tool with damped handle
JP2007050454A (ja) * 2005-08-12 2007-03-01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パクト工具
US7806201B2 (en) * 2007-07-24 2010-10-05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with dynamic vibration damping
GB0801868D0 (en) * 2008-02-01 2008-03-12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having motor speed monitor
JP5668961B2 (ja) * 2010-04-12 2015-02-1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穿孔工具
JP5818087B2 (ja) * 2011-10-31 2015-11-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6096593B2 (ja) * 2013-05-29 2017-03-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JP6295156B2 (ja) * 2014-07-23 2018-03-1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工具
DE102015205172A1 (de) * 2015-03-23 2016-09-29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 insbesondere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motorischen Antriebseinheit und mit zumindest einer Sensorvorrichtung
EP3381619B1 (en) * 2015-11-26 2022-11-30 Koki Holdings Co., Ltd. Reciprocating work machine
JP7047462B2 (ja) * 2018-02-28 2022-04-05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39128B2 (ja) 2022-09-20
US11084157B2 (en) 2021-08-10
JP2019166576A (ja) 2019-10-03
CN110293525A (zh) 2019-10-01
EP3569363B1 (en) 2020-11-04
EP3569363A1 (en) 2019-11-20
US20190291255A1 (en)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3525B (zh) 作业工具
JP2019166576A5 (zh)
CN108015720B (zh) 电动工具
JP6981803B2 (ja) 打撃工具
CN108724112B (zh) 打击工具
CN110883736B (zh) 冲击工具
CN110883737B (zh) 作业工具
JP6831742B2 (ja) 電動工具
JP7282608B2 (ja) 打撃工具
CN112060016B (zh) 冲击工具
CN114083493A (zh) 钻孔工具
JP7145013B2 (ja) 電動工具
JP7145012B2 (ja) 作業工具
CN114083492A (zh) 冲击工具
CN112338873B (zh) 冲击工具
JP7258665B2 (ja) 打撃工具
JP7368116B2 (ja) 往復動工具
JP7368115B2 (ja) 打撃工具
JP7451184B2 (ja) 打撃工具
CN118288238A (zh) 冲击工具
CN114905463A (zh) 冲击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