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1493U - 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71493U
CN210971493U CN201921177713.XU CN201921177713U CN210971493U CN 210971493 U CN210971493 U CN 210971493U CN 201921177713 U CN201921177713 U CN 201921177713U CN 210971493 U CN210971493 U CN 210971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nnecting piece
aircraft
hol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777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亚辉
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777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71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71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71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飞行器,飞行器包括机身、固定翼和翼臂。其中,固定翼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与机身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段上朝向第二段的端部连接,第一连接件具有朝向第二段敞开的第一凹槽,第二连接件与第二段上朝向第一段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件具有朝向第一连接件敞开的第二凹槽,且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连通以限定出第一安装腔;翼臂夹设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通过设置有序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段和第二段以构成固定翼,可以简化固定翼的拆装操作,优化固定翼的布局,便于对固定翼上各组成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

Description

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人飞行器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无论是行业飞行器还是消费飞行器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多螺旋桨无人飞行器以及固定翼无人飞行器为代表的小型无人飞行器,在各个应用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航拍、测绘等领域。但相关技术中,无人飞行器的机翼结构不合理,拆装复杂,使用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飞行器,所述飞行器的固定翼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固定翼和翼臂。其中,所述机身内设有控制电路;所述固定翼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段上朝向所述第二段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第二段敞开,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段上朝向所述第一段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敞开,且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以限定出第一安装腔;所述翼臂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且所述翼臂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翼臂沿所述机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翼臂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动力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段和第二段,并使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序连接构成固定翼,一方面既简化了固定翼拆装的操作过程,又可以优化固定翼的布局,便于对固定翼上各组成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翼的支撑能力和可靠性,避免翼臂直接与第一段或第二段连接,可能造成第一段或第二段损坏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段卡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段卡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上设有按键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卡孔,所述第二段设有卡勾,所述按键部驱动所述卡勾在卡接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按键部处于所述卡接状态时,所述卡勾卡接于所述卡孔内;当所述按键部处于所述脱离状态时,所述卡勾适于脱离从所述卡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飞行器还包括副翼,所述副翼与所述固定翼连接,所述副翼相对于所述固定翼可翻转,所述飞行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副翼翻转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副翼与所述第二段连接,所述副翼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可翻转,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腔的两端具有敞开口,所述翼臂穿设于所述敞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具有卡合脚,另一个具有与所述卡合脚相适配的卡合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飞行器还包括第二动力组件,所述第二动力组件设于所述机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身设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穿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段,且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所述连接杆具有插接孔;所述第二段具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穿设于所述插接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身设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穿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段,且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段具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具有插接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插接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内壁具有加强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第二动力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C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
飞行器100;
机身110;第二动力组件111;固定座1111;螺旋桨1112;第二安装腔1113;
固定翼120;第一段121;第一穿孔1212;第一安装腔1213;导线孔1214;第二段122;插接柱1221;第二穿孔1222;按键部1223;卡勾1224;连接杆123;插接孔1231;副翼125;
第一连接件126;第一凹槽1261;卡合槽1262,第二连接件127;第二凹槽1271;卡孔1273,卡合脚1274;
翼臂130;第一动力组件131;
第一电调组件140;第一固定框150;第二固定框160;尾翼170;第二电调组件180;驱动件1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100。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100,包括机身110、固定翼120和翼臂13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机身110内设有控制电路,以调控飞行器的飞行状态。固定翼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126、第二连接件127、第一段121和与第一段121连接的第二段122。且如图1所示,第一段121可以与机身110连接,第一连接件126可以与第一段121上朝向第二段122的端部连接,第一连接件126具有第一凹槽1261,且第一凹槽1261朝向第二段122敞开。
第二连接件127与第二段122上朝向第一段121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件127具有第二凹槽1271,第二凹槽1271朝向第一连接件126敞开,且第二连接件127与第一连接件126连接,第一凹槽1261可以与第二凹槽1271连通以限定出第一安装腔1213,由此既可以在固定翼120中构造出容纳空间,又可以优化布局,减轻固定翼120的重量。且第一连接件1261、第二连接件1271、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可以有序连接,既简化了固定翼120安装的操作过程,又可以优化固定翼120的布局,便于对固定翼120上各组成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例如,第一连接件1261、第二连接件1271、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中的任一部件出现损坏时,均可以将损坏的部件拆卸维修或更换)。
例如,如图1、图3所示,机身110的右侧(如图3所示的右侧)设有固定翼120,固定翼120的第一段121的左端(如图3所示的左侧)与机身110连接,第一段121的右端设有第一连接件126,且第一段121的右端与第一连接件126连接,第一连接件126具有第一凹槽1261,第一凹槽1261朝向右方敞开。如图3、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126的右侧设有第二连接件127,且第二连接件127的右端与第二段122的左端连接。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件127具有第二凹槽1271。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10,第二凹槽1271可以朝向第一连接件126敞开,且第一连接件126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可以使第一凹槽1261和第二凹槽1271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1213。可以理解的是,设于机身110左侧的固定翼120可以与设于机身110右侧的固定翼120构造相同。
另外,如图1所示,翼臂130可以夹设于第一连接件126和第二连接件127之间,且翼臂130可以穿设于第一安装腔1213,翼臂130可以沿机身1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翼臂130两端可以设有第一动力组件1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动力组件131可以为飞行器110提供动力,以维持或改变飞行器110的运动状态,固定翼120上可以设置能够调节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的第一电调组件140。且如图1所示,翼臂130穿设于第一安装腔1213,第一电调组件140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213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调组件140与第一动力组件131的连接可以沿翼臂130走线,从而可以优化线路布局。
例如,如图3所示,机身110左右两侧(如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各设有一个翼臂130,也即,机身110的左侧设有一个翼臂130,机身110的右侧设有一个翼臂130。这两个翼臂130均可以沿前后方向(如图3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机身110左侧的翼臂130夹设于机身110左侧的第一连接件126和第二连接件127之间,且穿设于机身110左侧的第一安装腔1213。位于机身110右侧的翼臂130可以夹设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一连接件126和第二连接件127之间,且穿设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一安装腔1213。且如图3所示,在每个翼臂130的前端可以设有第一动力组件131,在每个翼臂130的后端也可以设有第一动力组件131。
如图1、图2所示,位于机身110右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的第一段121上连接有第一电调组件140,第一电调组件140用于对设于翼臂130前后两端(如图1所示的前后)的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进行调控。第一电调组件140可以具有两个输出端,其中,位于第一电调组件140前端的输出端可以调节设于翼臂130前端的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位于第一电调组件140后端的输出端可以调节设于翼臂130后端的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2所示,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考虑到安装的便利性,优先使第一连接件126与第一段连接121,且第一凹槽朝1261朝向第一段121的延伸方向敞开,此时可以使翼臂130的部分沿前后方向穿设于第一凹槽1261。再使第二连接件127与第一连接件126连接,且使第二凹槽1271与第一凹槽1261连通以构造出第一安装腔1213。此时,第二连接件127与第一连接件126的配合连接可以夹紧固定穿设于第一安装腔1213的翼臂130。最后使第二段122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飞行器100的性能,如图9所示,机身110上可以设有第一固定框150,第一固定框150可以收容电源。在第一固定框150的后端(如图9所示的后端)可以紧邻设置第二固定框160,第二固定框160可以收容控制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翼120的翼面可以采用泡沫材料,以减轻飞行器100的重量,相应地,第一连接件126和第二连接件127可以用作翼臂130的支撑和安装,以提高固定翼120的支撑能力和可靠性,避免翼臂130直接与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连接,可能造成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损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110,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126、第二连接件127、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并使第一连接件126、第二连接件127、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有序连接构成固定翼120,一方面既简化了固定翼120安装的操作过程,又可以优化固定翼120的布局,便于对固定翼120上各组成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翼120的支撑能力和可靠性,避免翼臂130直接与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连接,可能造成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损坏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13内还可以设置散热片,且散热片可以与第一电调组件140紧邻连接,用以加快第一电调组件140的散热速度。另外,在第一段121的壳体处可以设置开口,该开口可以与散热片对应,由此便于散热片释放的热量被外部气流带走。
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1213的内壁可以具有加强筋。由此,通过在第一安装腔1213内壁设置加强筋可以提高第一安装腔1213的内壁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第一安装腔1213内壁的支撑能力。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飞行器100还可以包括副翼125,副翼125可以与固定翼120连接,且副翼125相对固定翼120可以翻转。由此,通过设置可以与固定翼120连接的副翼125,可以控制副翼125相对固定翼120翻转,实现对飞行器100飞行轨迹、飞行状态的控制。
如图3、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飞行器100还包括用于驱动副翼125翻转的驱动件190,且驱动件190可以设于第一安装腔1213内。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可以与驱动件190连接,用以控制副翼125的翻转来实现飞行器100的轨迹变换。另外,第一电调组件140可以与飞行器100的控制电路通讯连接,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接件126处可以设置导线孔1214,控制电路与第一电调组件140的连接线(例如导线)穿设于导线孔1214,也即连接线导线孔1214可以穿过导线孔1214以用于电连接控制电路和第一电调组件140。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与驱动件190连接电路的走线也可以通过导线孔1214,由此,将驱动件190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213内,可以设置控制电路与驱动件190之间的电路连接和控制电路与第一电调组件140之间的电路连接走线路径相同,由此可以简化飞行器100内的电路连接,优化电路布局。
如图3所示,副翼125可以与第二段122连接,且副翼125可以相对第二段122翻转。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段122相对第一段121距离机身110较远。由此,通过将副翼125设置与第二段122连接,可以使副翼125与机身110之间的距离较长,从而可以增加扭矩,进而可以增强副翼125翻转产生的动力对机身110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飞行器100变向的敏捷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190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26连接。由此,可以优化各部件在固定翼120上的布局,降低固定翼120上各部件发生干涉的概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翼臂130可以穿设于第一安装腔1213。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腔1213的两端具有敞开口,所述翼臂130穿设于所述敞开口。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腔1213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敞开口,翼臂130沿着前后方向穿设于两个敞开口内,由此可以将翼臂沿前后方向固定在固定翼120上。进一步地,敞开口与翼臂130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装配在一起,由此不但可以提高翼臂130与第一连接件126、第二连接件127连接稳定性,还可以防止杂质进入到第一安装腔1213内部。
控制电路与第一电调组件140可以通过第一导线电连接,且第一导线可以穿设于第一段121。第一电调组件140与第一动力组件131可以通过第二导线连接,且第二导线可以穿设于翼臂130,相应地,所述翼臂130上对应所述第一安装腔1213的部位开设有导孔以供所述第二导线穿过。由此,通过使第一导线穿设于第一段121,使第二导线穿设于翼臂130,可以使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均设于飞行器100内部,避免连接线路裸漏在空气中,从而可以降低外部因素(例如,雨水、沙尘)对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造成损坏的概率,延长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飞行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动力组件111,且第二动力组件111可以设于机身110处。由此,通过在机身110处设置第二动力组件111,可以为飞行器100在前进方向上提供动力。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飞行器100还可以包括用于调节第二动力组件111的动力大小的第二电调组件180,第二电调组件180可以与控制电路通讯连接。由此,通过设置第二电调组件180,可以调节第二动力组件111的动力大小,进而可以调控飞行器100的飞行速度。
如图1所示,第二动力组件111可以包括固定座1111,固定座1111可以与机身110连接,且固定座1111与机身110连接可以限定出第二安装腔1113,第二安装腔1113可以收容第二电调组件180。由此,通过在固定座1111与机身110连接处限定出可以容纳第二电调组件180的第二安装腔1113,可以使第二电调组件180与第二动力组件111紧邻分布,从而可以减短第二电调组件180与第二动力组件111之间的连接线路的长度,优化线路布局,节约成本。另外,第二动力组件111还包括螺旋桨1112,且螺旋桨1112可以与固定座1111连接。
例如,如图1所示,第二动力组件111设于机身110的后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机身110后端与第二动力组件111的固定座1111的前端(如图1所示的前端)连接,固定座1111的后端与螺旋桨1112连接。如图8所示,固定座1111具有敞开口,固定座1111与机身110连接时,机身110可以遮挡敞开口,以限定出第二安装腔1113。
如图3、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段121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26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段122也可以与第二连接件127可拆卸地连接。由此,便于在第一连接件126或第一连接件126在出现损坏时,对损坏的第一连接件126或第二连接件127进行更换,有利于延长飞行器100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26可以与第一段121卡接连接,第二连接件127也可以与第二段122卡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卡接连接不涉及其他紧固件,既方便拆装,又可以节省成本,简化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段122上可以设置按键部1223和卡勾1224,按键部1223可以驱动卡勾1224在卡接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切换。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件127上可以构造出卡孔1273。可以理解的是,当按键部1223处于卡接状态时,卡勾1224可以卡接于卡孔1273内,此时,第二段122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在一起。当按键部1223处于脱离状态时,卡勾1224适于从卡孔1273中脱离出来,此时第二段122可以与第二连接件127分离。由此,通过设置由按键部1223控制的卡勾1224,可以简化第二段122与第二连接件127的拆装过程,提高装配效率和便利性。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段121可以与第二段122可拆卸地连接。由此便于在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出现损坏时,对损坏地第一段121或第二段122进行更换,节约成本。
例如,如图1、图6和图9所示,飞行器100可以设有连接杆123,连接杆123可以穿设于第一段121,且连接杆123的一端可以与机身110连接。位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一段121的右端部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26连接,第一连接件126可以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第二连接件127又可以与位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二段122的左端部连接。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件126具有朝向右侧敞开的第一凹槽1261,第一连接件126可以构造出第一穿孔1212,连接杆123可以从第一穿孔1212穿过,以使连接杆123部分穿设于第一凹槽1261内。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123可以与第一穿孔1212插接配合,且连接杆123的部分穿过第一穿孔1212。相应地,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件127具有朝向左侧敞开的第二凹槽1271,第二凹槽1271与第一凹槽1261相对且共同限定出第一安装腔1213,第二连接件127可以构造出第二穿孔1222,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123穿过第一穿孔1212的部分可以与第二穿孔1222插接。如图11、图12所示,第二段122上的卡勾1224可以与设于第二连接件127上的卡孔1273卡接,以将第二段122可拆卸地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也即,连接杆123可以依次穿过第一段121、第一连接件126和第二连接件127,第二连接件127又可以与第二段122卡接,以将第一段121与第二段12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如图5、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126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27中的一个具有卡合脚1274,另一个具有与卡合脚1274相适配的卡合槽1262。换言之,当第一连接件126具有卡合脚1274时,第二连接件127上可以设有卡合槽1262;当第二连接件127具有卡合槽1262时,第一连接件126上可以设有卡合脚1274。需要说明的是,卡合脚1274可以伸入到卡合槽1262内,卡合脚1274可以与卡合槽1262的内壁卡接连接,从而可以将第一连接件126和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在一起。
如图5、图6所示,卡合脚1274可以为多个,卡合槽1262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卡合脚1274和多个卡合槽1262可以一一对应。卡合脚1274的自由端可以具有凸起部,当卡合脚1274配合至卡合槽1262内部时,可以利用凸起部将卡合脚1274稳定、牢靠地配合在一起。在一些实例中,卡合槽1262可以为通孔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身110设有连接杆123,连接杆123的自由端可以具有插接孔1231,且连接杆123朝向第二段122延伸。如图1所示,连接杆123可以穿设于第一段121。如图3所示,第二段122上具有插接柱1221,且插接柱1221可以穿设于插接孔1231内。由此,可以利用插接柱1221与插接孔1231的插接配合,使第二段122可以与连接杆123的自由端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杆123可以用作第二段122的支撑机构,用以分担第二连接件127承受的压力,也即第二段122的负载一部分可以通过卡勾1224与卡孔1273的连接作用在第二连接件127上,另一部分可以通过插接柱1221与插接孔1231的插接作用在连接杆123上,从而降低因第二段122负载过大,而导致第二段122或第二连接件127出现损坏的概率,增加固定翼12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插接孔1231不限于位于连接杆123上。例如,设于第二段122的插接柱1221可以限定出插接孔1231,连接杆123可以插接在插接孔1231内。
例如,如图1、图9和图12所示,机身110右侧设有两个连接杆123,任一连接杆123的一端均与机身110连接,任一连接杆123的自由端均限定出一个插接孔1231,且插接孔1231朝向第二段122敞开。第二段122朝向连接杆123的一端设有两个插接柱1221,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插接柱1221可以与两个插接孔1231适配插接,以将第二段122与连接杆123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固定翼120的实际装配过程中,连接杆123可以穿设于第一段122,第一段122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26卡接配合,连接杆123的自由端可以穿过第一穿孔1212,以使连接杆123部分穿设于第一凹槽1261内,且连接杆123穿过第一穿孔1212的部分可以穿过设于第二连接件127上的第二穿孔1222。如图1所示,连接杆123的自由端限定有插接孔1231。如图11、图12所示,第二段122上朝向第二连接件127的端部设有插接柱1221和卡勾1224,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杆123的自由端穿过第二穿孔1222后,第二段122上的插接柱1221可以与连接杆123上的插接孔1231插接配合。此时,设于第二段122上的卡勾1224可以与设于第二连接件127上的卡孔1273卡接,以将第二段122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在一起。
下面参考图1-图1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12所示,飞行器100包括机身110、固定翼120、翼臂130、第一动力组件131、第二动力组件111、第一电调组件140和第二电调组件180。
如图3所示,机身110的左侧(如图3所示的左侧)设有固定翼120,固定翼120的第一段121的右端(如图3所示的右侧)与机身110连接,第一段121的左端设有第一连接件126,且第一连接件126与第一段121的左端部连接,第一连接件126的左端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27,第二连接件127的左侧与第二段122的右端部连接。机身110的右侧也可以设有固定翼120,固定翼120的第一段121的左端与机身110连接,第一段121的右端设有第一连接件126,且第一连接件126与第一段121的右端部连接,第一连接件126的右侧连接有第二连接件127,第二连接件127的右侧与第二段122的左端部连接。如图3所示,机身110左右两侧(如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各设有一个翼臂130,且位于机身110左右两侧的翼臂130均呈前后方向(如图3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机身110左侧的翼臂130与设于机身110左侧的第一连接件126连接,位于机身110右侧的翼臂130可以与设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一连接件126连接。
如图1所示,位于机身110左侧(如图1所示的左侧)的翼臂130的前后端(如图1所示的前后端)均设有第一动力组件131,位于机身110右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的翼臂130的前后端也均设有第一动力组件131。
如图1所示,位于机身110左侧(如图1所示的左侧)的翼臂130的后端设有一个尾翼170,位于机身110右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的翼臂130的后端也设有一个尾翼170,且两个尾翼170可以呈倒V形相互枢接。需要说明的是,倒V形尾翼170兼具普通固定翼垂尾与平尾的功能,结构重量小,控制效率高。
如图1所示,位于机身110右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的第一连接件126具有朝向右侧敞开的第一凹槽1261,需要说明的是,位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二连接件127具有朝向左侧敞开的第二凹槽1271,第一连接件126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可以限定出第一安装腔1213。第一安装腔1213内设有第一电调组件140,第一电调组件140的上方设有散热片,散热片的上方具有开口,便于散热片释放的热量被外部气流带走。如图6所示,第一段121上与第二端连接的端面上设有导线孔1214,用于为控制电路与第一电调组件140之间的电路连接提供路径,从而可以优化飞行器100的电路连接。
如图9所示,机身110上设有第一固定框150,第一固定框150可以收容电源。在第一固定框150的后端(如图9所示的后端)可以紧邻设置第二固定框160,第二固定框160可以收容控制装置。
如图9所示,机身110左侧(如图9所示的左侧)连接有两个连接杆123,机身110右侧(如图9所示的右侧)也连接有两个连接杆123,且任一连接杆123的一端与机身110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相对应的第一段121。如图1所示,位于机身110右侧的第一凹槽1261内,设有两个第一穿孔1212,两个第一穿孔1212分别对应机身110右侧的两个连接杆123,两个连接杆123可以分别部分穿过两个第一穿孔1212。
如图1所示,在固定翼120的实际装配过程中,连接杆123可以穿设于第一段122,第一段122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26卡接配合,连接杆123的自由端可以穿过第一穿孔1212,以使连接杆123部分穿设于第一凹槽1261内,且连接杆123穿过第一穿孔1212的部分可以穿过设于第二连接件127上的第二穿孔1222。
如图1所示,连接杆123的自由端限定有插接孔1231。如图11、图12所示,第二段122上朝向第二连接件127的端部设有插接柱1221和卡勾1224,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杆123的自由端穿过第二穿孔1222后,第二段122上的插接柱1221可以与连接杆123上的插接孔1231插接配合。此时,设于第二段122上的卡勾1224可以与设于第二连接件127上的卡孔1273卡接,以将第二段122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在一起。
如图1所示,第二动力组件111设于机身110的后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机身110后端与第二动力组件111的固定座1111的前端(如图1所示的前端)连接,固定座1111的后端与螺旋桨1112连接。如图8所示,固定座1111具有敞开口,敞开口朝向机身110方向,固定座1111与机身110连接时,机身110可以遮挡敞开口,以限定出第二安装腔1113,第二安装腔1113可以收容第二电调组件180,第二电调组件180可以用于调节第二动力组件111的动力大小。
如图1、图2所示,第一电调组件140的前端(如图1所示的前端)设有输出端,该输出端用于调节翼臂130前端的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第一电调组件140的后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也设有输出端,该输出端用于调节翼臂130后端的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控制飞行器100变换飞行速度时,控制电路可以对第一电调组件140发出指令,第一电调组件140根据指令调节第一动力组件131的动力大小。
如图3所示,第二段122后端(如图3所示的后端)连接有副翼125,且副翼125可以相对第二段122翻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腔1213内可以设置驱动件190,驱动件190可以驱动副翼125翻转,控制电路可以与驱动件190连接,用以控制副翼125的翻转来实现飞行器100的轨迹变换。
如图12所示,第二段122上可以设置按键部1223和卡勾1224,按键部1223可以驱动卡勾1224在卡接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切换。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件127上可以构造出卡孔1273。可以理解的是,当按键部1223处于卡接状态时,卡勾1224可以卡接于卡孔1273内,此时,第二段122与第二连接件127连接在一起。当按键部1223处于脱离状态时,卡勾1224适于从卡孔1273中脱离出来,此时第二段122可以与第二连接件127分离。
如图1、图9和图12所示,机身110右侧设有两个连接杆123,任一连接杆123的一端均与机身110连接,任一连接杆123的自由端均限定出一个插接孔1231,且插接孔1231朝向第二段122敞开。第二段122朝向连接杆123的一端设有两个插接柱1221,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插接柱1221可以与两个插接孔1231适配插接,以将第二段122与连接杆123连接在一起。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内设有控制电路;
固定翼,所述固定翼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段上朝向所述第二段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第二段敞开,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段上朝向所述第一段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敞开,且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以限定出第一安装腔;
翼臂,所述翼臂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且所述翼臂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翼臂沿所述机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翼臂的两端均设有第一动力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段卡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段卡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上设有按键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卡孔,
所述第二段设有卡勾,所述按键部驱动所述卡勾在卡接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按键部处于所述卡接状态时,所述卡勾卡接于所述卡孔内;
当所述按键部处于所述脱离状态时,所述卡勾适于脱离从所述卡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还包括副翼,所述副翼与所述固定翼连接,所述副翼相对于所述固定翼可翻转,所述飞行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副翼翻转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副翼与所述第二段连接,所述副翼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可翻转,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两端具有敞开口,所述翼臂穿设于所述敞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具有卡合脚,另一个具有与所述卡合脚相适配的卡合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动力组件,所述第二动力组件设于所述机身。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设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穿孔,
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段,且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
所述连接杆具有插接孔;
所述第二段具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穿设于所述插接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设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穿孔,
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段,且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
所述第二段具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具有插接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插接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内壁具有加强筋。
CN201921177713.XU 2019-07-24 2019-07-24 飞行器 Active CN210971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77713.XU CN210971493U (zh) 2019-07-24 2019-07-24 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77713.XU CN210971493U (zh) 2019-07-24 2019-07-24 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71493U true CN210971493U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5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77713.XU Active CN210971493U (zh) 2019-07-24 2019-07-24 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714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8341A (zh) * 2021-06-11 2021-09-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对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飞行器和网格状连接飞行器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8341A (zh) * 2021-06-11 2021-09-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对接组件及具有其的飞行器和网格状连接飞行器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52980U (zh) 飞行器
US9168828B2 (en) Actuator with progressive gear
CN210971493U (zh) 飞行器
CN112278227A (zh) 飞行器
CN104417312A (zh) 车辆的主动式风门系统
CN110709269B (zh) 用于管理车辆进气的系统和用于车辆的前端模块
CN116534251A (zh) 倾转装置和飞行器
CN210912856U (zh)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CN113165750A (zh) 飞机推进系统及相应的操作方法
CN218771659U (zh) 一种模块化集成式伺服电机
CN211252988U (zh) 飞行器的机翼组件及飞行器
CN213443067U (zh)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总成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CN211376712U (zh) 一种航测飞机电池结构
CN214776618U (zh) 照明无人机
CN213473544U (zh) 一种无人机激光雷达安装装置
CN214451838U (zh) 一种扑翼飞行器
CN211663440U (zh)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用高稳定型可拆卸机臂
CN112278228A (zh)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CN211252978U (zh) 飞行器的机身及飞行器
CN109835467B (zh) 一种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快速拆装舵面连接结构
CN220010072U (zh) 倾转装置和飞行器
CN219928007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的无人机动力系统及无人机
CN218976995U (zh) 推拉式的医用设备主机
CN216468427U (zh) 飞行器
CN215514146U (zh) 一种安装座结构及一体化机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A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