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12856U -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12856U CN210912856U CN201921178136.6U CN201921178136U CN210912856U CN 210912856 U CN210912856 U CN 210912856U CN 201921178136 U CN201921178136 U CN 201921178136U CN 210912856 U CN210912856 U CN 2109128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g
- wing arm
- aerial vehicle
- unmanned aerial
- t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9,10-anthraquinone Chemical group C1=CC=C2C(=O)C3=CC=CC=C3C(=O)C2=C1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616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62 lightweigh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翼臂组件包括:固定翼,固定翼固定在机身上,固定翼上连接有固定件,固定件具有电配合部以及第一卡接部;翼臂,翼臂上设有配合件,配合件具有电连接部以及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与第一卡接部可拆卸配合以使翼臂相对固定翼可拆卸,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配合时电连接部与电配合部电连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分离时电连接部和电配合部断开电连接。在使用时,只需要将翼臂与固定翼进行组装,并且通过电连接部与电配合部电连接避免了导线缠绕的问题,在不使用时,将翼臂从固定翼上拆下,从而减少无人飞行器的体积,便于使用者携带以应对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由于无人机的机身内含有实现无人机的各种功能的多种设备及接线,为了避免设备丢失且避免出现接线不良问题,相关技术的无人机出厂便组装好,无需使用者再行组装。然而,由于无人机的体积较大,给使用者携带带来较大的困扰,无法应对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在非使用状态,将翼臂从固定翼上拆卸下来,减少翼臂组件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翼臂组件的无人飞行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所述翼臂组件包括:固定翼,所述固定翼上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电配合部以及第一卡接部;翼臂,所述翼臂上设有配合件,所述配合件具有电连接部以及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可拆卸配合以使所述翼臂相对所述固定翼可拆卸,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配合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配合部电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分离时所述电连接部和所述电配合部断开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通过固定翼上的固定件,翼臂经配合件可拆卸的与固定件连接,使得无人飞行器在使用时,只需要将翼臂与固定翼进行组装,并且通过电连接部与电配合部电连接避免了导线缠绕的问题,在不使用时,将翼臂从固定翼上拆下,从而减少无人飞行器在不使用时的体积,便于使用者携带以应对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扣,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卡孔,所述卡扣位于所述卡孔内,所述第二卡接部可伸入或伸出所述卡孔以与所述卡扣配合或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卡扣配合以驱动所述卡扣沿所述翼臂的轴向移动以卡接或脱离所述第二卡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弹性件以及联动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联动部,所述卡扣与所述联动部连接,所述弹性件常推动所述联动部朝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的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部包括连接座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的电连接件,所述电配合部包括配合槽以及设置在所述配合槽内的电配合件,所述连接座嵌设在所述配合槽内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电配合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件为开设在所述连接座上的多个电连接孔,所述电配合件为设在所述配合槽上的多个插片,多个所述插片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所述电连接孔内且每个所述插片与相应的所述电连接孔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朝向所述翼臂的侧面设有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外罩在所述配合件的外侧且与所述配合凹槽的内壁与所述配合件的外周壁接触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翼包括第一翼段以及第二翼段,所述第一翼段通过安装件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段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一翼段和所述第二翼段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安装件上开设有导向孔和导向杆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翼段和所述第二翼段中的另一个具有导向孔和导向杆中的另一个,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孔插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翼臂组件,所述翼臂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翼臂组件,所述固定翼固定在所述机身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在使用时,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配合并使电连接部与电配合部电连接,从而将翼臂装配在固定翼,使无人飞行器能正常使用,在非使用状态下,使得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脱离配合,且使得电连接部和电配合部断开电连接,从而可以将翼臂从固定翼上拆卸下来,以减少翼臂组件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翼为两个且安装在所述机身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翼上均连接有所述翼臂,两个所述翼臂的后端均连接有尾撑杆,所述翼臂组件还包括尾翼,所述尾翼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尾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尾翼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尾撑杆上,所述尾翼包括两个翼板,两个所述翼板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尾撑杆通过枢接件连接于所述翼臂。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尾撑杆设有尾撑座,所述尾翼设在所述尾撑座上,所述尾翼具有导孔和导杆的其中一个,所述尾撑座具有导孔和导杆中的另一个,所述导杆插接在所述导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设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臂组件的无人飞行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无人飞行器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臂组件中固定件和翼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翼段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动力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翼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无人飞行器;
2、机身;21、机身上盖;
3、固定翼;31、固定件;311、电配合部;3111、配合槽;3112、电配合件;312、第一卡接部;3121、卡扣;313、卡孔;314、驱动件;3141、弹性件;3142、联动部;315、配合凹槽;32、第一翼段;33、第二翼段;331、副翼;332、翼尖小翼;34、安装件;341、导向孔;342、导向杆;
4、翼臂;41、配合件;411、电连接部;4111、连接座;4112、电连接件;412、第二卡接部;42、尾撑杆;43、枢接件;44、尾撑座;
5、尾翼;51、翼板;511、导杆;
6、第一动力组件;61、第一动力单元;62、第一螺旋桨;
7、第二动力组件;71、第二动力单元;72、第二螺旋桨;73、固定座;731、安装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中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2,翼臂组件安装在机身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翼臂组件包括:固定翼3和翼臂4,其中固定翼3固定在机身2上,固定翼3上连接有固定件31,固定件31具有电配合部311以及第一卡接部312。翼臂4上设有配合件41,配合件41具有电连接部411以及第二卡接部412,第二卡接部412与第一卡接部312可拆卸配合以使翼臂4相对固定翼3可拆卸,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配合时电连接部411与电配合部311电连接,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分离时电连接部411和电配合部311断开电连接。
具体而言,当需要将翼臂4装配在固定翼3上时,需要将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配合,且需要使得电连接部411与电配合部311电连接。当需要将翼臂4与固定翼3分离,使得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脱离配合,且使得电连接部411和电配合部311断开电连接,从而可以将翼臂4从固定翼3上拆卸下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通过设有固定件31和配合件41,翼臂4经配合件41可拆卸地与固定件31连接,在非使用状态,可以将翼臂4从固定翼3上拆卸下来,从而减少翼臂组件的占用空间,便于使用者携带以应对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同时通过采用电连接部411与电配合部311配合或分离的方式以实现固定翼3和翼臂4之间的电连接或断电,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导线易发生疲劳折断的问题,有效的增加了翼臂组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312包括卡扣3121,固定件31上开设有卡孔313,卡扣3121位于卡孔313内,第二卡接部412可伸入或伸出卡孔313以与卡扣3121配合或脱离。也就是说,当第二卡接部412通过卡孔313伸入到固定件31内以与卡扣3121配合时,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处于配合状态,实现翼臂4和固定翼3之间的装配连接。当需要拆卸翼臂4时,将第二卡接部412与卡扣3121脱离且伸出卡孔313即可,便于翼臂4的拆卸。从而通过采用卡扣配合的方式实现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的配合或脱离,便于翼臂4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312包括驱动件314,驱动件314与卡扣3121配合以驱动卡扣3121沿翼臂4的轴向移动以卡接或脱离第二卡接部412。从而通过使得卡扣3121移动以实现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的配合或脱离,进一步便于翼臂4的安装和拆卸,且可以提高配合可靠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卡扣3121还可以是相对固定件31不可动,卡扣3121为弹性件,通过卡扣3121的弹性变形实现卡扣3121与第二卡接部412的配合或脱离,从而使得第一卡接部312的结构简单。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314还包括弹性件3141以及联动部3142,弹性件31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件31和联动部3142,卡扣3121与联动部3142连接,弹性件3141常推动联动部3142朝向与第二卡接部412卡接配合的位置移动。具体而言,联动部3142具有配合位置,在配合位置,联动部3142带动卡扣3121与第二卡接部412卡接配合,弹性件3141会始终向联动部3142施加朝向配合位置移动的弹性力,从而避免在配合位置时卡扣3121与第二卡接部412脱离,进而避免翼臂4在使用过程中脱落,保证了翼臂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当需要使得翼臂4与固定翼3脱离时,向卡扣3121施加作用力以压缩弹性件3141,实现卡扣3121与第二卡接部412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固定件31上设有与联动部3142相连的操作部,拆卸时,使用者通过推动操作部使得联动部3142沿固定件31滑动,使得第二卡接部412与卡孔313内的卡扣3121部脱离。使用者松开操作部时,联动部3142在弹性件3141弹力作用下复位。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部411包括连接座4111以及设置在连接座4111上的电连接件4112,电配合部311包括配合槽3111以及设置在配合槽3111内的电配合件3112,连接座4111嵌设在配合槽3111内以使电连接件4112与电配合件3112电连接,具体而言,电连接部411设于翼臂4的配合件41上,电配合件3112设于固定翼3的固定件31上,在当翼臂4通过配合件41连接于固定件31上时,连接座4111嵌设在配合槽3111内,电配合件3112与电连接件4112电连接,从而使翼臂4与固定翼3内部的电子元件连接,解决了传统导线易发生疲劳折断的问题,有效增加了无人机中翼臂4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翼臂4可相对于固定翼3拆卸,使得无人飞行器1在非使用状态下所占用的尺寸较小。
进一步地,电连接件4112为开设在连接座4111上的多个电连接孔,电配合件3112为设在配合槽3111上的多个插片,多个插片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电连接孔内且每个插片与相应的电连接孔电连接。具体而言,在连接座4111嵌设在配合槽3111内,每个插片插入相对应的电连接孔内,从而实现电连接件4112与电配合件3112的电连接,从而使得电连接件4112和电配合件3112的配合关系简单可靠。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电配合件3112和电连接件4112也可采用金属插头和金属插座的连接方式,以简化电连接件4112与电配合件3112之间的连接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31朝向翼臂4的侧面设有配合凹槽315,配合凹槽315外罩在配合件41的外侧且与配合凹槽315的内壁与配合件41的外周壁接触配合。具体而言,固定件31包括两侧壁以及连接于两侧壁端部的底壁,底壁形成为向上凹陷的配合凹槽315,装配时,配合件41配合在固定件31的配合凹槽315上,从而可以增加固定件31和配合件41的接触面积,提高装配可靠性。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翼3包括第一翼段32以及第二翼段33,第一翼段32通过安装件34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翼段3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体而言,固定翼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翼段32和第二翼段33。第一翼段32包括连接于机身2的第一端以及背离机身2的第二端,第二翼段33包括与第一翼段32连接的第一端以及背离第一端的第二端,第二翼段33的第一端与第一翼段32的第二端可拆卸相连,从而可以减少固定翼3在非使用状态下的占用空间,可以进一步减小无人飞行器不使用时翼臂组件的占用空间。第二翼段33的第二端可以设置为一翼尖小翼332,翼尖小翼332与第二翼段33成一夹角,用以阻碍第二翼段33上下表面的空气绕流,减少绕流对升力的破坏。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固定翼3并不限于第一翼段32和第二翼段33,根据无人飞行器1的尺寸设计,每一固定翼3还可以包括第三翼段、第四翼段等,在此对翼段的数量不做限制,这些翼段之间的连接与第一翼段32和第二翼段33的连接方式相同。通过将固定翼3分割成多个翼段的结构,以减少固定翼3在非使用状态下的占用空间。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安装件34连接在固定件31的上方,安装件34设在第一翼段32和第二翼段33中的其中一个上,安装件34上开设有导向孔341和导向杆342的其中一个,第一翼段32和第二翼段33中的另一个具有导向孔341和导向杆342中的另一个,导向杆342与导向孔341插接配合。具体而言,安装件34可以固定于第一翼段32的第二端,安装件34靠近第二翼段33的侧面上开设有导向孔341,第二翼段33靠近第一翼段32的侧面上设有导向杆342,第一翼段32和第二翼段33通过导向孔341和导向杆342的配合连接,以为第二翼段33连接于第一翼段32提供强度,增强第二翼段33与第一翼段32连接的刚性。
或者安装件34可以固定于第一翼段32的第二端,安装件34靠近第二翼段33的侧面上开设有导向杆342,第二翼段33靠近第一翼段32的侧面上设有导向孔341。
又或者安装件34可以固定于第二翼段33,安装件34靠近第一翼段32的侧面上开设有导向孔341,第一翼段32靠近第二翼段33的侧面上设有导向杆342。
再或者安装件34可以固定于第二翼段33,安装件34靠近第一翼段32的侧面上开设有导向杆342,第一翼段32靠近第二翼段33的侧面上设有导向孔341。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二翼段33后沿位置还设置有副翼331。副翼331包括相背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副翼331的上表面与第二翼段33的顶面大致平齐,副翼331的下表面与第二翼段33的底面大致平齐。第一翼段32内设有第一舵机,用以控制副翼331的翻转,从而可以控制无人飞行器1的飞行方向。具体而言,第一舵机设置于第一翼段32或者固定件31内,第一舵机的输出轴沿固定件31的侧壁穿出,并通过连接组件与副翼331连接以驱动副翼331转动。使副翼331能够相对固定翼3的机身2上下翻转,以实现控制无人飞行器1的飞行姿态。
进一步地,第二翼段33上还设有锁配件(未图示)。其中,在第二翼段33在连接于固定件31时,固定件31与第二翼段33上的锁配件配合锁定,该锁配件还可以为第二翼段33提供支撑力,以增强第二翼段33与安装件34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翼段32前沿处设置有空速管(未图示),空速管可用于测量无人飞行器1飞行过程中的空气流速,以为无人飞行器1的飞行提供飞行参数。第一翼段32与机身2之间还连接有通信线缆(未图示),以使第一翼段32上的空速管可以通信连接于机身2上的电子元件。优选地,该通信线缆不仅可以实现固定翼3与机身2之间的通信而且还可以为固定翼3上的动力组件提供电源。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1,包括:机身2和翼臂组件,翼臂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翼臂组件,固定翼3固定在机身2上。该无人飞行器1不仅能够以零速度起飞着陆,具备悬停能力,而且水平飞行速度大,能以固定翼3飞行的方式水平飞行。该无人飞行器1可以用于航拍测绘、电力巡检、环境监测和灾情巡查等领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在无人飞行器1使用时,将翼臂4装配在固定翼3上,并通过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配合,使得电连接部411与电配合部311电连接。在无人飞行器1不需要使用时,将翼臂4与固定翼3分离,使得第一卡接部312和第二卡接部412脱离配合,且使得电连接部411和电配合部311断开电连接,从而可以将翼臂4从固定翼3上拆卸下来。以减小无人飞行器1的体积,便于使用者携带以应对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
具体而言,该无人飞行器1包括机身2、固定翼3、第一动力组件6、第二动力组件7、尾翼5、飞行控制单元、电池、航拍模块以及通信模块。机身2为对称设置,且具有一对称面。机身2的轴线和无人飞行器1的重心均位于机身2的对称面上。机身2为无人飞行器1的承载件,机身2上或者内部可以设置有电气安装部、飞行控制单元、电池以及通信模块等电子元件,航拍模块设置于机身2的前方位置。
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翼3为两个且安装在机身2的两侧,两个固定翼3上均连接有翼臂4,两个翼臂4的后端均连接有尾撑杆42,翼臂组件还包括尾翼5,尾翼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尾撑杆42。具体而言,尾翼5通过尾撑杆42固定连接于翼臂4的后端部,两个尾撑杆42分别设置于翼臂4后端,并与翼臂4同轴设置,从而通过设置尾翼5,可以进一步调整无人飞行器的飞行方向。
尾翼5可拆卸地设在尾撑杆42上,尾翼5包括两个翼板51,两个翼板51转动连接。具体而言,两个翼板51相互枢接,也就是说,两个翼板51可以相互折叠,从而在非使用状态下将尾翼5拆装下来可以减少尾翼5的收藏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尾翼5包括两个呈倒V型设置的翼板51,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尾翼5也可以采用双垂尾或其他构型的尾翼5,在此不做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翼板51后端安装有活动舵面,使倒V尾翼5兼具固定翼3垂尾与平尾的功能,从而使得尾翼5的结构重量小,控制效率高。
进一步地,尾撑杆42通过枢接件43连接于翼臂4。从而使得尾撑杆42相对翼臂4可转动,可以进一步减小无人飞行器不使用时翼臂组件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每个尾撑杆42设有尾撑座44,尾翼5设在尾撑座44上,尾翼5具有导孔和导杆511的其中一个,尾撑座44具有导孔和导杆511中的另一个,导杆511插接在导孔内。具体而言,两个尾撑杆42连接于尾撑杆42远离机身2的端部。尾撑座44的侧面上开设有导孔,两翼板51的端面设有导杆511;或者是尾撑座44的侧面上开设有导杆511,两翼板51的端面设有导孔。翼板51通过导杆511和导孔与尾撑座44连接。从而便于在无人飞行器非使用状态下将尾翼5拆装下从而减少尾翼5的收藏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尾撑座44上设有第二舵机,且两个尾撑杆42通过枢接件43与翼臂4的后端部枢接。第二舵机的输出轴从尾撑座44侧壁穿出,第二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接组件与活动舵面连接以驱动活动舵面转动。航拍模块设置于机身2的前方位置。从而通过活动舵面转动以调整航拍模块的拍摄角度。
进一步地,机身2包括机身框架和机身外壳,机身外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在其他的实施方式,机身外壳可以为其他形状。机身外壳包裹于机身框架的外侧,换言之,机身框架内嵌于机身外壳内侧。机身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以便于电池以及固定于机身框架内的电子元件的拆装。机身2还包括机身上盖21和机身下盖,机身上盖21和机身下盖与机身外壳的流线型设计匹配。机身上盖21对机身外壳上的第一安装口进行遮盖及密封,以保证电池为无人飞行器1提供安全飞行。机身下盖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口处以将其密封。两个固定翼3对称设置在机身2的对称面两侧,当飞行器达到一定水平飞行速度后,固定翼3为飞行器提供足够的升力,保证飞机能够正常飞行。固定翼3可以为泡沫等轻质材料,以减小无人飞行器1重量。生产加工时,固定翼3和机身外壳呈流线型过渡,以减小飞行时的空气阻力。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动力组件6设置于固定翼3上,该第一动力组件6包括连接于翼臂4的第一动力单元61、以及连接于第一动力单元61上的第一螺旋桨62。其中,翼臂4包括两个,两个该翼臂4对称设置于机身2的两侧且两翼臂4的轴向方向与无人飞行器1的机头朝向机尾的方向一致。第一动力单元61包括四个,四个第一动力单元61分别固定于两个翼臂4远离固定翼3的端部位置。通过四个第一动力组件6为无人飞行器1提供垂直起降的飞行动力,可以使无人飞行器1垂直起降。
第二动力组件7设在机身2的后端,第二动力组件7包括固定座73以及设置在固定座73上的第二动力单元71、以及连接于第二动力单元71上的第二螺旋桨72,其中,固定座73整体呈柱台形的壳体状,以与机身外壳的形状适配。固定座73内形成有安装腔体731,调节第二动力单元71的电调装置可以设置于安装腔体731内。固定座73适于固定于机身框架的后端壁上。通过四个第二动力组件7为无人飞行器1提供向前的飞行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翼臂4内设有线路通道(未图示),用以容纳连接于第一动力单元61与第一翼段32之间的线缆,从而通过第一翼段32内的电路为第一动力单元61提供电源。另外,该线缆还包括通信线缆,通过通信线缆的连接可以使机身2获取第一螺旋桨62的转速等信息。固定件31底壁上开设有配合槽3111,固定件31内设置有电配合部311,配合件41上设置有与电配合部311相配合的电连接部411。当翼臂4通过配合件41连接于固定件31上时,该电连接部411电性接触于固定件31内设置内的电配合部311,以使第一动力组件6与机身2内部的电子元件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器1,在使用时,只需要将翼臂4与固定翼3进行组装,并且通过电连接部411与电配合部311电连接避免了导线缠绕的问题,由于翼臂4可相对于固定翼3快速拆卸,使得无人飞行器1在非使用状态下所占用的尺寸较小,且通过在翼臂4和固定翼3设置电连接部411和电配合部311,在翼臂4相对固定翼3展开时,电连接部411和电配合部311电气连接,解决了传统导线易发生疲劳折断的问题,有效增加了无人机中翼臂4的使用寿命。并且,两个翼板51可以相互折叠。尾翼5拆装下来时可以减少尾翼5的收藏空间,从而减少无人飞行器1在不使用时的体积,便于使用者携带以应对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翼臂组件包括:
固定翼,所述固定翼上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电配合部以及第一卡接部;
翼臂,所述翼臂上设有配合件,所述配合件具有电连接部以及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可拆卸配合以使所述翼臂相对所述固定翼可拆卸,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配合时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电配合部电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分离时所述电连接部和所述电配合部断开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扣,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卡孔,所述卡扣位于所述卡孔内,所述第二卡接部可伸入或伸出所述卡孔以与所述卡扣配合或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卡扣配合以驱动所述卡扣沿所述翼臂的轴向移动以卡接或脱离所述第二卡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弹性件以及联动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联动部,所述卡扣与所述联动部连接,所述弹性件常推动所述联动部朝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的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部包括连接座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的电连接件,所述电配合部包括配合槽以及设置在所述配合槽内的电配合件,所述连接座嵌设在所述配合槽内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电配合件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为开设在所述连接座上的多个电连接孔,所述电配合件为设在所述配合槽上的多个插片,多个所述插片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所述电连接孔内且每个所述插片与相应的所述电连接孔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朝向所述翼臂的侧面设有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外罩在所述配合件的外侧且与所述配合凹槽的内壁与所述配合件的外周壁接触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翼包括第一翼段以及第二翼段,所述第一翼段通过安装件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第二翼段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一翼段和所述第二翼段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安装件上开设有导向孔和导向杆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翼段和所述第二翼段中的另一个具有导向孔和导向杆中的另一个,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孔插接配合。
10.一种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
翼臂组件,所述翼臂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翼臂组件,所述固定翼固定在所述机身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翼为两个且安装在所述机身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翼上均连接有所述翼臂,两个所述翼臂的后端均连接有尾撑杆,所述翼臂组件还包括尾翼,所述尾翼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尾撑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尾撑杆上,所述尾翼包括两个翼板,两个所述翼板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撑杆通过枢接件连接于所述翼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尾撑杆设有尾撑座,所述尾翼设在所述尾撑座上,所述尾翼具有导孔和导杆的其中一个,所述尾撑座具有导孔和导杆中的另一个,所述导杆插接在所述导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78136.6U CN210912856U (zh) | 2019-07-24 | 2019-07-24 |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78136.6U CN210912856U (zh) | 2019-07-24 | 2019-07-24 |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12856U true CN210912856U (zh) | 2020-07-03 |
Family
ID=71361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78136.6U Active CN210912856U (zh) | 2019-07-24 | 2019-07-24 |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1285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6966A (zh) * | 2021-07-23 | 2021-09-14 | 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拆装的无人机 |
-
2019
- 2019-07-24 CN CN201921178136.6U patent/CN21091285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6966A (zh) * | 2021-07-23 | 2021-09-14 | 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拆装的无人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78267A1 (zh) | 一种无人飞行器 | |
CN107223108B (zh) | 电源组件、无人飞行器及遥控移动装置 | |
KR101727019B1 (ko) | 고정익을 갖는 멀티로터형 무인비행기 | |
CN203666995U (zh) | 一种三轴航拍云台 | |
CN210912856U (zh) | 无人飞行器的翼臂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 |
CN106394858A (zh) | 一种折叠的六旋翼无人机 | |
WO2020000690A1 (zh) | 固定翼无人机及其尾翼 | |
CN213735541U (zh) | 一种扑翼飞行器 | |
CN210912850U (zh) |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 |
CN213443067U (zh) |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总成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 |
CN210971492U (zh) | 飞行器 | |
WO2019127217A1 (zh) | 机臂组件及无人机 | |
CN210912849U (zh) |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 |
CN115384773A (zh) | 一种用于空中巡逻探测的无人机 | |
CN213414246U (zh) | 云台快速插接装置和具有其的机身总成、无人飞行器 | |
CN216709617U (zh) | 一种无人机尾翼及无人机动力模块和无人机 | |
CN209795847U (zh) | 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 | |
CN213443094U (zh) | 无人飞行器 | |
CN212172514U (zh) | 无人飞行器 | |
CN112278228A (zh) |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 |
CN207346070U (zh) | 基壳体、机架及无人机 | |
CN213735502U (zh) | 无人飞行器的机身总成和具有其的无人飞行器 | |
CN216468427U (zh) | 飞行器 | |
CN207346071U (zh) | 无人机及基壳体 | |
CN216468428U (zh) | 机翼组件及具有该机翼组件的飞行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A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