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预制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在预制叠合板安装后,均需布置后浇层,以实现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其中预制叠合板需要伸出钢筋(胡子筋)锚固于后浇段内,以保证相邻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使结构的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上述构造传力可靠,但连接构造复杂,尤其在支座处(包括梁和墙),混凝土预制板端外伸钢筋(胡子筋) 与墙体预留竖向钢筋(或连梁箍筋)、后浇带附加纵筋三向交叉,相互冲突,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
另一种方法则是混凝土预制板板端不出筋,在混凝土预制板板端紧贴板顶放置附加钢筋,以代替胡子筋的作用,但这一方法存在附加钢筋难以固定,浇筑上部混凝土时,附加钢筋容易发生移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板,以方便安装施工,并提升预制叠合板与周边构件的连接整体性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包括混凝土预制板本体,所述混凝土预制板本体内预埋有至少2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桁架,所述桁架向混凝土预制板本体上方部分露出;所述混凝土预制板的板端不出筋;相邻桁架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顶面与混凝土预制板本体的顶面贯通,所述凹槽的端面与混凝土预制板本体沿桁架长度方向的某一端面贯通,凹槽的深度小于混凝土预制板体的厚度,凹槽在与桁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为450-600mm。
进一步地,凹槽的深度为混凝土预制板体厚度的0.4-0.6倍。
进一步地,凹槽的深度为25-35mm,进一步为30-35mm。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包括2根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第一横向钢筋和设置于2根第一横向钢筋上方的第二横向钢筋,所述第二横向钢筋与第一横向钢筋相互平行,第二横向钢筋与2 根第一横向钢筋之间分别通过多根斜向钢筋连接,形成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桁架结构。
桁架沿混凝土预制板体横向(长度方向)设置,可增强混凝土预制板体自身刚度;另外,可连接新旧混凝土,增强混凝土预制板体与后浇层之间的结合力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预制板本体的顶面设有多个吊挂件。进一步地,多个吊挂件呈排设置,分为相互平行的两排,以方便吊装。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预制板本体内预埋有多根第一纵向钢筋和多根第三横向钢筋,所述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三横向钢筋呈90°交叉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吊挂件包括倒扣的U型吊环,吊环的底端一体连接有沿横向延伸的伸腿,所述伸腿伸入第一纵向钢筋的下方,保证吊挂件与混凝土预制板体的连接强度,以实现安全吊运。
进一步地,相邻凹槽之间的混凝土预制板本体上开设有将该相邻凹槽连通的贯通槽,所述贯通槽与混凝土预制板体的端面贯通,如此,在布置分布钢筋时,可选用长度跨接2个或2个以上凹槽的分布钢筋,沿水平方向将分布钢筋置入贯通槽内,并使得分布钢筋跨接数个凹槽,进一步提升混凝土预制板体、竖向承载构件之间的连接整体性,提升连接强度。
如上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相邻2块混凝土预制板与竖向承载构件的连接,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混凝土预制板吊装到位,使得混凝土预制板的凹槽所在端搁置于竖向承载构件上;
S2、布置沿横向延伸的附加钢筋,使得附加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相邻2块混凝土预制板的凹槽内;
其中,混凝土预制板的凹槽内伸入有至少3根附加钢筋;
S3、在每个凹槽内附加钢筋的顶部布置至少2根沿纵向延伸的分布钢筋;
S4、在竖向承载构件的箍筋内绑扎纵向连接钢筋,使得附加钢筋位于纵向连接钢筋的下方;
S5、绑扎并安装后浇层内的受力钢筋;
S6、浇捣混凝土,形成后浇层,使得混凝土预制板、后浇层和竖向承载构件一体连接,从而获得叠合板结构。
如此,分布钢筋两端分别伸入相邻混凝土预制板内,且从纵向连接钢筋下方穿过,浇筑后,混凝土预制板上层的后浇层、凹槽内浇筑混凝土及钢筋、竖向承载构件顶部的箍筋及纵向连接钢筋形成整体结构,可保证相邻混凝土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承载构件为承力梁或墙。
进一步地,S2中,所述附件钢筋伸入凹槽内的长度占凹槽长度的2/3倍以上。
进一步地,S2中,所述至少3根附加钢筋在沿相应凹槽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S3中,所述分布钢筋跨接至少2个相邻凹槽。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间接搭接方式将混凝土预制板锚入竖向承载构件(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减小现场的施工难度。本实用新型叠合板的结构形式为在普通叠合板边侧,即与相邻构件(支承梁或墙)搭接处挖若干凹槽(根据实际情况),但保证桁架处的板体厚度与整体叠合板厚度一致。现场施工时,将混凝土预制板吊装到位后,在凹槽处现场放置附加钢筋和分布钢筋,保证附加钢筋伸出到相邻构件(支承梁或墙)内,即附加钢筋与相邻构件(支承梁或墙)有效连接。后期现浇该处的混凝土,附加钢筋的外伸部分使混凝土预制板与后浇层及相邻构件牢固连接,有效提高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简化了传统叠合板施工,取消钢筋外伸(即取消胡子筋),同时在混凝土预制板端预留凹槽,保证桁架处的混凝土厚度与整板厚度一致(即叠合板的整体强度不受影响,且方便生产及运输),待混凝土预制板吊装就位之后,在凹槽内放置附加底筋及分布钢筋,再后浇混凝土形成最后的楼板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混凝土预制板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向的视图。
图3是沿图1中B-B向的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桁架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吊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吊挂件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楼板的施工状态示意图(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楼板的施工状态示意图(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包括混凝土预制板本体1,所述混凝土预制板本体1内预埋有3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桁架3,所述桁架3向混凝土预制板本体上方部分露出;所述混凝土预制板的板端不出筋;相邻桁架3之间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的顶面与混凝土预制板本体的顶面贯通,所述凹槽的端面与混凝土预制板本体沿桁架长度方向的某一端面贯通,凹槽的深度小于混凝土预制板体的厚度,凹槽在与桁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为480mm。凹槽的深度为30mm。
所述桁架3包括2根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第一横向钢筋101和设置于2根第一横向钢筋101上方的第二横向钢筋103,所述第二横向钢筋与第一横向钢筋相互平行,第二横向钢筋与 2根第一横向钢筋之间分别通过多根斜向钢筋102连接,形成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桁架结构。
所述混凝土预制板本体1的顶面设有多个吊挂件4。
所述混凝土预制板本体1内预埋有多根第一纵向钢筋5和多根第三横向钢筋6,所述第一纵向钢筋和第三横向钢筋呈90°交叉设置。
所述吊挂件4包括倒扣的U型吊环401,吊环401的底端一体连接有沿横向延伸的伸腿402,所述伸腿402伸入第一纵向钢筋5的下方。
相邻凹槽之间的混凝土预制板本体上开设有将该相邻凹槽连通的贯通槽7,所述贯通槽7与混凝土预制板体的端面贯通。
参见图8,如上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的安装方法,用于相邻2块混凝土预制板与竖向承载构件13 的连接,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混凝土预制板吊装到位,使得混凝土预制板的凹槽所在端搁置于竖向承载构件13上;
S2、布置沿横向延伸的附加钢筋8,使得附加钢筋8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相邻2块混凝土预制板的凹槽内;
其中,混凝土预制板的凹槽内伸入有3根附加钢筋8;
S3、在每个凹槽内附加钢筋8的顶部布置3根沿纵向延伸的分布钢筋9;
S4、在竖向承载构件13的箍筋10内绑扎纵向连接钢筋11,使得附加钢筋8位于纵向连接钢筋 11的下方;
S5、绑扎并安装后浇层12内的受力钢筋14;
S6、浇捣混凝土,形成后浇层12,使得混凝土预制板、后浇层和竖向承载构件一体连接。
S2中,所述附件钢筋8伸入凹槽内的长度占凹槽长度的1倍。
S2中,所述至少3根附加钢筋8在沿相应凹槽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S3中,所述分布钢筋9跨接至少2个相邻凹槽。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