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0649U -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60649U
CN210660649U CN201920767697.3U CN201920767697U CN210660649U CN 210660649 U CN210660649 U CN 210660649U CN 201920767697 U CN201920767697 U CN 201920767697U CN 210660649 U CN210660649 U CN 210660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chamber
bearing
secondary air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676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爱仙
郭永荔
蔡阳
束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haoli Electric Inc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haoli Electri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haoli Electric Inc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haoli Electric Inc
Priority to CN2019207676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60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60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60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包括泵壳体、前端盖和后端盖,前端盖、后端盖分别固定在泵壳体的上、下端部,使泵壳体形成密闭空间,泵壳体内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叶轮室、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前端盖上设置有进气管道,前端盖上设置有隆起的环形气流通道,环形气流通道与进气管道相连接,叶轮室位于环形气流通道的正下方,叶轮室内安装有叶轮体。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便于组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排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背景技术
自从世界上车辆排气污染控制标准实施以来,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车辆上。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尾气排放控制实用技术,用以减少排气中的HC和CO的排放量。二次空气喷射(Air Injection,AI)系统的功能:在一定工况下,将一定量的新鲜空气送入排气管(促使发动机排出废气中的CO和HC进一步氧化),从而降低车辆废气中有害物的排放量;起动工况下,二次空气喷射系统还可以加快三元催化转换器(尾气净化器)的升温,使发动机尽快进入空燃比闭环控制过程,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目前,市面上的二次空气泵壳体,密封效果不佳,体积大,结构不够紧凑,而且,叶轮体为扇叶结构,气体通过叶轮体进行输出功率有限,从而降低二次空气泵的出风效率的出风效率,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次空气泵壳体,密封效果不佳,体积大,结构不够紧凑,叶轮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便于组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包括泵壳体、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后端盖分别固定在泵壳体的上、下端部,使泵壳体形成密闭空间,
所述泵壳体内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叶轮室、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
所述前端盖上设置有进气管道,所述前端盖上设置有隆起的环形气流通道,所述环形气流通道与进气管道相连接,所述叶轮室位于环形气流通道的正下方,所述叶轮室内安装有叶轮体。
前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所述轴承室内安装有电机结构,所述电机结构的驱动轴承向上延伸并与叶轮体相连接,所述电机结构控制叶轮体旋转,所述控制器安装室内安装控制线路板,所述控制线路板与电机结构电连接,所述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之间设置有隔离垫板。
前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所述叶轮室的直径大于轴承室的直径,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环形台阶部;所述控制器安装室的直径大于轴承室的直径,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环形台阶部。
前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所述叶轮室上连接有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与叶轮室相联通,所述叶轮体包括叶轮盘体,所述叶轮盘体的中部设置有驱动轴承安装套,所述驱动轴承安装套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驱动轴承安装孔,所述驱动轴承安装套的周圈通过等间隔分布的连接杆与叶轮盘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叶轮盘体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叶片体,所述叶片体为V字形状,所述叶片体形成的环状结构位于环形气流通道的正下方,所述叶片体开口的一端与叶轮盘体的外壁相连接,所述叶片体开口的另一端为叶轮体的外边沿。
前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所述出气管道与叶片体形成的环状结构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叶片体的开口角度在110-160°之间。
前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所述前端盖与泵壳体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后端盖与泵壳体的下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前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凸台,所述凸台内设置固定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孔的开口延伸到控制器安装室内,所述隔离垫板通过贯穿固定螺栓孔的固定螺栓固定在控制器安装室、轴承室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便于组装,具有以下优点:
(1),前端盖上设置有隆起的环形气流通道,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叶轮体进行输出,最大程度的提高无刷输出端的效率;
(2),叶轮体结构新颖,压力高、风量大、噪音低、寿命长,能够保证、风量控制稳定性高,操作容易,叶轮体边缘带有多个叶片,当叶轮旋转时,由于离心作用,两个叶片中的空气被快速地往外缘方向运动,传转输能量,风压被快速叠加,便形成了高压或高力其速度得到增加,由于多个叶片传转输能量,风压被快速叠加,便形成了高压或高吸力,保证出风效率;
(3),通前、后端盖实现泵壳体的密封,泵壳体散热性能好,泵壳体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叶轮室、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所述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之间设置有隔离垫板,拆装简单方便,不存在因为组装发生的安装尺寸偏差,降低了产品的故障率;
(4),隔离垫板是一面为轴承室,另一面为控制器安装室,第二环形台阶部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凸台,凸台内设置固定螺栓孔,隔离垫板通过贯穿固定螺栓孔的固定螺栓固定在控制器安装室、轴承室之间,起到固定效果的同时,由于电机运行带来的轴承散热问题,也可通过金属导热性能传导到凸台得到解决,螺纹孔固定使得隔离垫板在使用时不会因为电机运行产生振动时导致螺纹松懈,发生松动,利用凸台设计在达到密度要求的同时,也减少了材料用量,节约了成本,隔离垫板便于拆装,在后续维修和保养上都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盖的底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泵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泵壳体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体安装后的泵壳体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叶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轴承、叶轮体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1:泵壳体;2:前端盖;201:进气管道;202:环形气流通道;3:后端盖;4:叶轮室;401:出气管道;5:轴承室;6:控制器安装室;7:叶轮体;701:叶轮盘体;702:驱动轴承安装套;703:第一驱动轴承安装孔;704:连接杆;705:叶片体;8:电机结构;9:驱动轴承;11:第一环形台阶部;12:第二环形台阶部;13:凸台; 17:凸起条;18:隔离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包括泵壳体1、前端盖2和后端盖3,所述前端盖2、后端盖3分别固定在泵壳体1的上、下端部,使泵壳体1形成密闭空间,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车辆的使用,且组装方便,
所述泵壳体1内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叶轮室4、轴承室5、控制器安装室6,
所述前端盖2上设置有进气管道201,所述前端盖2上设置有隆起的环形气流通道202,所述环形气流通道202与进气管道201相连接,所述叶轮室4位于环形气流通道202的正下方,所述叶轮室4内安装有叶轮体7,环形气流通道202能够导向进风的流动,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叶轮室4进行输出,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电机输出端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轴承室5内安装有电机结构8,所述电机结构8的驱动轴承9向上延伸并与叶轮体7相连接,所述电机结构8控制叶轮体7旋转,所述控制器安装室6内安装控制线路板,所述控制线路板与电机结构8电连接,所述轴承室5、控制器安装室6之间设置有隔离垫板18,模块化的分区,便于泵壳体1内部零件的装配。
优选的,所述叶轮室4的直径大于轴承室5的直径,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环形台阶部11;所述控制器安装室6的直径大于轴承室5的直径,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环形台阶部12,结构紧凑,设计合理,适用于车辆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叶轮室4上连接有出气管道401,所述出气管道401与叶轮室4相联通,所述叶轮体7包括叶轮盘体701,所述叶轮盘体701的中部设置有驱动轴承安装套702,所述驱动轴承安装套702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驱动轴承安装孔703,所述驱动轴承安装套702的周圈通过等间隔分布的连接杆704与叶轮盘体701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叶轮盘体701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叶片体705,所述叶片体705为V字形状,所述叶片体705形成的环状结构位于环形气流通道202的正下方,所述叶片体705开口的一端与叶轮盘体701的外壁相连接,所述叶片体705开口的另一端为叶轮体7的外边沿,所述出气管道401与叶片体705形成的环状结构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叶片体705的开口角度在110-160°之间,能够使相邻的两个叶片体705中的空气被快速地往外缘方向运动,传转输能量,风压被快速叠加,便形成了高压或高力其速度得到增加。
优选的,所述前端盖2与泵壳体1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后端盖3与泵壳体1的下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能够提高前端盖2与泵壳体1、后端盖3与泵壳体1之间的密封程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12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凸台13,所述凸台13内设置固定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孔的开口延伸到控制器安装室6内,所述隔离垫板18通过贯穿固定螺栓孔的固定螺栓固定在控制器安装室6、轴承室5之间,该凸台13在固定隔离垫板7的同时,能够增加泵壳体1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保证电机结构8的良好可靠的运行。
优选的,所述泵壳体1、前端盖2和后端盖3的周圈边缘相同位置处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凸起条17,便于泵壳体1、前端盖2和后端盖3之间的可靠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可采用无刷电机控制,额定转速在海平面工作温度75℃的情况下达到12000r/min,在海拔4000m处最高转速达到15000r/min,能够满足车辆的国六排放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便于组装,具有以下优点:
(1),前端盖上设置有隆起的环形气流通道,使得更多的气体通过叶轮体进行输出,最大程度的提高无刷输出端的效率;
(2),叶轮体结构新颖,压力高、风量大、噪音低、寿命长,能够保证、风量控制稳定性高,操作容易,叶轮体边缘带有多个叶片,当叶轮旋转时,由于离心作用,两个叶片中的空气被快速地往外缘方向运动,传转输能量,风压被快速叠加,便形成了高压或高力其速度得到增加,由于多个叶片传转输能量,风压被快速叠加,便形成了高压或高吸力,保证出风效率;
(3),通前、后端盖实现泵壳体的密封,泵壳体散热性能好,泵壳体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叶轮室、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所述轴承室、控制器安装室之间设置有隔离垫板,拆装简单方便,不存在因为组装发生的安装尺寸偏差,降低了产品的故障率;
(4),隔离垫板是一面为轴承室,另一面为控制器安装室,第二环形台阶部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凸台,凸台内设置固定螺栓孔,隔离垫板通过贯穿固定螺栓孔的固定螺栓固定在控制器安装室、轴承室之间,起到固定效果的同时,由于电机运行带来的轴承散热问题,也可通过金属导热性能传导到凸台得到解决,螺纹孔固定使得隔离垫板在使用时不会因为电机运行产生振动时导致螺纹松懈,发生松动,利用凸台设计在达到密度要求的同时,也减少了材料用量,节约了成本,隔离垫板便于拆装,在后续维修和保养上都更加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7)

1.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包括泵壳体(1)、前端盖(2)和后端盖(3),所述前端盖(2)、后端盖(3)分别固定在泵壳体(1)的上、下端部,使泵壳体(1)形成密闭空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1)内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叶轮室(4)、轴承室(5)、控制器安装室(6),
所述前端盖(2)上设置有进气管道(201),所述前端盖(2)上设置有隆起的环形气流通道(202),所述环形气流通道(202)与进气管道(201)相连接,所述叶轮室(4)位于环形气流通道(202)的正下方,所述叶轮室(4)内安装有叶轮体(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室(5)内安装有电机结构(8),所述电机结构(8)的驱动轴承(9)向上延伸并与叶轮体(7)相连接,所述电机结构(8)控制叶轮体(7)旋转,所述控制器安装室(6)内安装控制线路板,所述控制线路板与电机结构(8)电连接,所述轴承室(5)、控制器安装室(6)之间设置有隔离垫板(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室(4)的直径大于轴承室(5)的直径,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环形台阶部(11);所述控制器安装室(6)的直径大于轴承室(5)的直径,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二环形台阶部(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室(4)上连接有出气管道(401),所述出气管道(401)与叶轮室(4)相联通,所述叶轮体(7)包括叶轮盘体(701),所述叶轮盘体(701)的中部设置有驱动轴承安装套(702),所述驱动轴承安装套(702)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驱动轴承安装孔(703),所述驱动轴承安装套(702)的周圈通过等间隔分布的连接杆(704)与叶轮盘体(701)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叶轮盘体(701)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叶片体(705),所述叶片体(705)为V字形状,所述叶片体(705)形成的环状结构位于环形气流通道(202)的正下方,所述叶片体(705)开口的一端与叶轮盘体(701)的外壁相连接,所述叶片体(705)开口的另一端为叶轮体(7)的外边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道(401)与叶片体(705)形成的环状结构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叶片体(705)的开口角度在110-16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2)与泵壳体(1)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后端盖(3)与泵壳体(1)的下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12)的外壁设置有等间隔分布的凸台(13),所述凸台(13)内设置固定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孔的开口延伸到控制器安装室(6)内,隔离垫板(18)通过贯穿固定螺栓孔的固定螺栓固定在控制器安装室(6)、轴承室(5)之间。
CN201920767697.3U 2019-05-24 2019-05-24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Active CN210660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67697.3U CN210660649U (zh) 2019-05-24 2019-05-24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67697.3U CN210660649U (zh) 2019-05-24 2019-05-24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60649U true CN210660649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15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67697.3U Active CN210660649U (zh) 2019-05-24 2019-05-24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60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26522Y (zh) 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冷却系统
CN210660649U (zh) 一种用于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的二次空气泵体结构
CN109028348B (zh) 双级风扇系统、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2475145U (zh) 涡轮吸排风马达冷却系统及具有该冷却系统的电器
CN210239801U (zh) 基于无刷电机驱动的二次空气泵
CN210440246U (zh) 一种用于汽车二次空气泵的出风结构
CN202612212U (zh) 一种控制棒驱动装置堆顶风机
CN216554513U (zh) 一种带导叶式风机电机机壳
CN205207221U (zh) 风机
CN201802668U (zh) 并联式离心风机
CN219159246U (zh) 风机叶片及风机
CN2482601Y (zh) 管道式消防排烟风机
CN220185298U (zh) 一种风叶加工用真空机
CN216791647U (zh) 燃机试验台的进排气系统
CN220471813U (zh) 一种混合动力排气装置
CN221482245U (zh) 一种无油超高速离心压缩机回流器组件
CN221704025U (zh) 一种船用小流量高压防爆离心风机
CN221120380U (zh) 一种高效风机
CN202040089U (zh) 一种斜流通风机
CN108790794B (zh) 一种带分体式水箱的移动电源车
CN219827251U (zh) 一种离心式管道风机
CN217055407U (zh) 一种egr混合器
CN216518743U (zh) 增压风机
CN220286035U (zh) 改进的半开式离心叶轮及应用这种叶轮的汽车空调风机
CN214664664U (zh) 一种狭管效应排油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