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39429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39429U
CN210639429U CN201921296050.3U CN201921296050U CN210639429U CN 210639429 U CN210639429 U CN 210639429U CN 201921296050 U CN201921296050 U CN 201921296050U CN 210639429 U CN210639429 U CN 210639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housing
temperature senso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60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弓削慶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2960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394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39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394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抑制温度传感器结露和超微颗粒产生的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部,其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温度传感器,其检测加热辊的温度;进气管道,其以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的外周面上,进气管道的一端形成有进气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进气管道内;排气管道,其一端连接在第一壳体的排气端的外周面上,另一端设置有负压产生部;其中,在第一壳体的与排气管道连接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口,在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与进气管道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第一壳体的进气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进气管道连通的第二开口部。通过本实用新型,能抑制温度传感器结露和超微颗粒的产生。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打印时,为了抑制由于从薄片产生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表面结露的情况,设置有将温度传感器周围的气体向定影器的排纸侧排出的机构。但是上述方法不能将定影器内的加热辊周边的含有水分的气体沿加热辊的轴向方向积极地排出,仍有部分水蒸气残留在温度传感器周围。
另外,为了抑制从定影装置产生的超微颗粒(UFP)的滞留,设置有进行吸附除去来抑制其向机体外排出的过滤器。
然而,不存在同时抑制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结露和抑制超微颗粒(UFP)的产生的结构,如果为了实现各个目的而设置多个机构,会导致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温度传感器结露并抑制超微颗粒过量产生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部,其具有收容加热辊的第一壳体以及收容加压辊的第二壳体;所述加热辊和所述加压辊相向设置,所述定影部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上;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加热辊的温度;进气管道,其以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面上,所述进气管道的一端形成有进气口,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内;排气管道,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排气端的外周面上,另一端设置有负压产生部;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排气管道连接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口,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进气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温度传感器结露和超微颗粒的过量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部及其周边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部及其周边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定影部周边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开始时防止温度传感器结露的工作流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结束时抑制超微颗粒产生的工作流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结露条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定义与薄片(纸张)相关的“输送方向”为从供纸盒(或手动供纸单元)朝向排纸部的方向,即将供纸盒(或手动供纸单元)端作为“上游侧”,排纸部端作为“下游侧”。另外,“上方”和“下方”是指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正常放置于地面时候的“上”和“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s)、打印机、复印机等。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是MFP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11。在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上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部(ADF)13。在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部14。操作部14包括具有各种键的操作面板14a、触摸屏式的操作显示部14b。
在ADF13的下部设置有扫描仪部15。扫描仪部15读取被ADF13输送的待转印的原稿或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扫描仪部15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例如,扫描仪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载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原稿台12进行移动。图像传感器16逐行的读取一页原稿上的原稿图像。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被ADF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被输送的原稿。
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转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供纸盒18A、18B和手动供纸单元18C。
供纸盒18A、18B被配置于主体11的内部。供纸盒18A、18B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重叠配置。
手动供纸单元18C在后述的反转输送路径的下方向主体11的侧方突出的设置。
供纸盒18A、18B以及手动供纸单元18C收容各种尺寸的薄片(纸张)P。
供纸盒18A(18B)具有供纸机构19A(19B)。另外,供纸盒18A(18B)具有供纸机构19A(19B)意味着供纸盒18A具有供纸机构19A,以及供纸盒18B具有供纸机构19B。在以下的记载中亦同样。
供纸机构19A(19B)将薄片P逐张地从供纸盒18A(18B)取出并向薄片P的输送路径输送。例如,供纸机构19A(19B)也可以包含有搓纸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手动供纸单元18C具有手动供纸机构19C。手动供纸机构19C将薄片P逐张地从手动供纸单元18C取出并向输送路径输送。
转印部17根据由扫描仪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图像数据在薄片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17例如是基于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
如图1所示,转印部17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曝光器52和中间转印带53。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部17具有四个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转印部17具有所谓的四连的图像形成部。
另外,转印部17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转印部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部,转印部也可以具有五个以上的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被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从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的移动方向(从图示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沿下游侧并列配置。
曝光器52分别向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照射曝光光LY、LM、LC、LK。曝光器52也可以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束作为曝光光。曝光器52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产生曝光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彼此相同。作为调色剂,也可以使用通常的彩色调色剂以及消色调色剂中的任一种。在此,所谓消色调色剂是指,当被一定以上的温度加热时变为透明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是能够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不能使用消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51Y、51M、51C、51K的上方配置有供给部66。
供给部66具有调色剂盒66Y、66M、66C、66K。调色剂盒66Y、66M、66C、66K分别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各调色剂盒66Y、66M、66C、66K,设置有使主体11检测分别收容的调色剂的种类的未图示的标识部。在标识部中至少包含有调色剂盒66Y、66M、66C、66K的调色剂的颜色的信息和识别是通常调色剂还是消色调色剂的信息。
中间转印带53循环地移动。中间转印带53架设在驱动辊69以及多个从动辊70上。
二次转印辊71夹着中间转印带53而与驱动辊69相向。中间转印带53与二次转印辊71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驱动辊69驱动中间转印带53进行旋转。
在薄片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当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二次转印辊71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薄片P上。
如图1所示,在夹着中间转印带53与多个从动辊70中的一个从动辊相向的位置配置有带清洁器72。带清洁器72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53除去。
在从供纸盒18A到二次转印辊71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输送辊75A和对位辊76。输送辊75A输送被供纸机构19A从供纸盒18A内取出的薄片P。
对位辊76在相互抵接位置将从输送辊75A供给的薄片P的前端的位置对齐。对位辊76上的相互抵接位置构成对位位置。对位辊76在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以薄片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来输送薄片P。
如图1所示,在从供纸盒18B到输送辊75A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输送辊75B。输送辊75B将由供纸机构19B从供纸盒18B取出的薄片P向输送辊75A输送。
手动供纸机构19C与对位辊76之间通过输送引导部78形成有输送路径。手动供纸机构19C将从手动供纸单元18C取出的薄片P向输送引导部78输送。沿输送引导部78移动的薄片P到达对位辊76。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图示上侧),配置有定影部81。虽然未图示,定影部81具有卤素灯和用于输送薄片P的驱动马达。定影部81通过由卤素灯对薄片P进行加热,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P上。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示左上侧)配置有排出辊82。排出辊82将薄片P向排纸部83排出。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示右侧)配置有反转输送路径84。反转输送路径84使薄片P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71引导。反转输送路径84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用。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控制部具有系统控制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接口(I/F)、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图像形成控制电路以及定影控制电路。
系统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系统控制部通过执行存储于ROM或RAM中的程序来实现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功能。例如,可以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作为系统控制部。
ROM存储控制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的动作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数据等。RAM是控制部中的工作存储器。
I/F与连接到主体11的连接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扫描仪部15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于I/F。
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控制主体11所包含的供纸驱动系统。例如,供纸驱动系统包括驱动供纸机构19A、19B、输送辊75A、75B、手动供纸机构19C、对位辊76的供纸驱动马达。
图像形成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印部17。
定影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定影部81的各个定影驱动马达。
定影驱动马达包括:例如,驱动后述的负压产生部23、加热辊813、加压辊814的驱动马达。
在定影控制电路上电气连接有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包括后述的温度传感器20,湿度传感器27。
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被从定影控制电路发送给系统控制部。
定影控制电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的控制信号、以及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控制各个定影驱动马达和卤素灯。
接着,通过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部81及其周边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定影部81及其周边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定影部81及其周边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另外,定义图1至图4中的X轴指向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部81)的右方,与X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部81)的左方,Y轴指向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部81)的上方,与Y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部81)的下方,Z轴指向的方向(即朝向附图里侧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部81)的后方,与Z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朝向附图外侧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定影部81)的前方。
定义图3中的箭头F的方向为薄片输送方向。定义图2、图4中箭头L的方向为后述的第一壳体811的长度方向。箭头B的方向为空气流动的方向。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部81用于对从薄片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输送来的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薄片P,进行加热和加压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P上。
定影部81具有相向设置的加热辊813和加压辊814。加热辊813通过内部的例如卤素灯等热源对加热辊813的表面进行加热,加压辊814与加热辊813相向的接触并形成夹持薄片P的夹持部,加热辊813和加压辊814可沿轴线(与Z轴平行)旋转的设置,通过夹持部的加热和加压使薄片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通过加热辊813和加压辊814的旋转使薄片P沿薄片输送方向F向下游侧输送。
定影部81具有在内部形成有收容加热辊813的空间的第一壳体811,以及在内部形成有收容加压辊814的空间的第二壳体812。在加热辊813和加压辊814相向的位置处,第一壳体811和第二壳体812形成有不影响加热辊813和加压辊814接触的开孔,通过开孔,加热辊813和加压辊814抵接。
在定影部81的外侧(与X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侧)例如加热辊813的周围,设置有对加热辊813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20,温度传感器20与定影部81隔开一定距离的设置,即温度传感器20与加热辊813隔开一定距离的设置。优选的,温度传感器20为非接触式传感器。更优选的,温度传感器20为热电堆。温度传感器20根据检测到加热辊813上的温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温度传感信号,该温度传感信号通过定影控制电路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
如图2所示,将第一壳体811的沿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中的里侧端部(第一壳体811的箭头Z朝向的方向的端部)定义为排气端K,外侧端部(第一壳体811的与箭头Z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端部)为进气端I。将第一壳体811的与X轴垂直,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形成的侧壁(与第一壳体811的两端部的侧壁垂直的壁)定义为外周面。
如图2和图3所示,进气管道21形成为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矩形管道。进气管道21以沿第一壳体811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壳体811的外周面上。进气管道21的靠近第一壳体811的进气端I的一端(与箭头Z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可以使空气自由进出的进气口211。优选的,温度传感器20可以设置在进气管道21内,以使进气管道21内流动的空气可以带动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空气共同移动。
在第一壳体811的排气端K处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排气管道22。排气管道22形成为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的矩形管道。排气管道2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811的排气端K的外周面连接,另一端的端末设置有能够使排气管道22内部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部23。优选的,负压产生部23可以为风扇。
在第一壳体811的与排气管道22相连接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口24。在第一壳体811的长度方向L的中央形成有与进气管道2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部25,在第一壳体811的进气端I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进气管道21相连通的第二开口部26。
排气口24使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可以流动到排气管道22内,第一开口部25和第二开口部26使从进气口211进入的空气可以流动到第一壳体811内。
以下,通过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部81内及其周边的空气流动过程进行简单的说明。
如图2所示,当负压产生部23处于工作状态下时,因为进气管道21、第一壳体811、排气管道22之间相互连通,由此在进气管道21、第一壳体811、排气管道22的内部均产生了负压。
外部的冷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首先从进气管道21的进气口211被引导进入进气管道21内部。进入进气管道21内部的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带动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空气,使包括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空气在内的进气管道21内的空气朝向第一开口部25或第二开口部26的方向流动。经过第一开口部25或第二开口部26的空气进入第一壳体811内,在负压的作用下,推挤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使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沿空气流动的方向B朝向排气口24流动,通过排气口24的空气最终被排出到外部。
也就是说,负压产生部23通过在进气管道21、第一壳体811、排气管道22内部产生负压,使从进气口211进入的空气经过第一开口部25或第二开口部26后,沿着加热辊813的轴向移动至排气口24,并最终被排出到排气管道22的外部。
我们利用根据环境标准制定的颗粒物检测仪(BAM),测量了定影部内的超微颗粒的产生量。经过实验发现,当调色剂消耗量大时或者当定影温度高时,超微颗粒大量产生。例如:在十分钟的恒定打印速率的工况下,定影部准备向打印结束模式(睡眠模式)转换时,超微颗粒大量产生。这是由于在打印结束后立即出现的加热辊的温度过冲现象引起的。打印结束后,附着于加热辊的细小的调色剂的单体组分汽化并滞留,同时,由于加热辊被暴露在高温下,从而使调色剂的单体组分转化为高沸点化合物并冷却从而颗粒化。所以,如果在打印后立即排出加热辊周围的空气,可以使打印后的超微颗粒的产生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加热辊813的轴向形成有使空气流动的路径,当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被积极地沿轴向排出时,超微颗粒的产生量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根据上述工作过程,进气管道21、第一壳体811、排气管道22内的空气被冷空气所替换,并且,在负压产生部23的持续作用下,该循环一直在发生,因此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空气和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不会聚积。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由进气口211、第一开口部25、第二开口部26、排气口24在进气管道21、第一壳体811、排气管道22的内部形成有连通的使空气沿加热辊813的轴向自由流动的空气流动路径。在负压产生器23的作用下,使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以及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空气不断流动。所以不会因为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积聚导致超微颗粒(UFP)的大量产生而破坏装置,并且,不会因为温度传感器20的周围的空气积热导致结露的产生,提高了图像形成装置定影的可靠性。
另外,优选的,温度传感器20可以设置在隔着第一开口部25而与加热辊813相向的位置。由此使温度传感器20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25而直接对加热辊813的中央的温度进行检测,并且由于第一开口部25的存在,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空气的流动更加高效。进一步防止了结露的产生。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影部81可以为一般性的可拆装的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结构。由此在定影部81中的加热辊813或加压辊814达到使用寿命后,使操作人员方便的对定影部81进行更换。并且由于不需要在定影部81上设置温度传感器20,因此使定影部81的批量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另外,如图3所示,在薄片输送方向F的定影部81的上游侧,设置有能够检测周围空气湿度的湿度传感器27。湿度传感器27测量设置位置附近的空气相对湿度,湿度传感器27根据检测到的在薄片输送方向F的定影部81的上游侧附近的空气湿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湿度传感信号,该湿度传感信号通过定影控制电路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通过湿度传感器27可以间接性的检测即将进行定影步骤的薄片P上的含水量。
另外,如图4所示,对进气管道21内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定影部81周边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可以在进气管道21内的隔着第二开口部26与加热辊813相向的位置设置有另一温度传感器20a。优选的,另一温度传感器20a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更优选的,另一温度传感器20a是热电堆。温度传感器20a检测加热辊813的轴向端部的温度。也就是说,在对宽度方向尺寸小的薄片P进行定影的情况下,当温度传感器20无法检测加热辊813的与薄片P接触的位置(加热辊813的轴向中央)的温度时,通过设置在与加热辊813的端部相向位置的另一温度传感器20a来检测加热辊813与薄片P接触位置的温度,以对定影温度进行控制。温度传感器20a将检测到的温度传感信号通过定影控制电路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由于,温度传感器20a设置在隔着第二开口部26而与加热辊813相向的位置。由此使温度传感器20a周围的空气流动更加高效,防止了结露的产生。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811的沿薄片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端部(沿Y轴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越朝向薄片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越向远离加压辊814的方向倾斜的入口导件811a。通过入口导件811a,即使薄片P在向定影部81输送的过程中前端部产生弯曲,也可以被入口导件811a所引导,避免了卡纸的发生。
另外,当进气管道21的第一开口部25或第二开口部26在沿加热辊813的轴向上距离排气口24的距离较长时,抑制超微颗粒产生的效果更佳,所以优选的,当只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20时,可以将第二开口部26设置在距离排气口24更远的位置。
接着,通过图5、图6和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产生部23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打印开始时防止温度传感器结露的工作流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打印结束时抑制超微颗粒产生的工作流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结露条件示意图。
首先,通过图5对打印开始时防止温度传感器20结露的流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接受到开始打印的打印信号后,定影部81通过定影控制电路的控制进入到Act1的步骤,对加热辊813进行预热。当预热开始后Act1结束,进入步骤Act2。
温度传感器20对加热辊813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温度传感信号通过定影控制电路发送给控制部,控制部根据温度传感信号对加热辊813上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打印温度进行判断,在加热辊813没有达到预设的打印温度时,返回步骤Act1继续对加热辊813进行预热。在加热辊813达到预设的打印温度时,步骤Act2结束,进入步骤Act3。
在步骤Act3,湿度传感器27和温度传感器20将检测到的湿度传感信号和温度传感信号通过定影控制电路发送给控制部,控制部结合温度传感器20和湿度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判断此时的工作状况是否处于使温度传感器20会产生结露的状态,即判断此时的工况是否大于或等于温度传感器20的结露阈值。
如图7所示,我们对温度传感器20产生结露的阈值进行了测量。图7中,横轴表示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温度,纵轴表示在薄片输送方向F的定影部81的上游侧的空气的湿度(即薄片P的含水量)。曲线H表示在温度传感器20上产生结露的阈值,当工况处于曲线H下方时,温度传感器20不会发生结露现象,因此在步骤Act3中控制部判断工况小于结露阈值;当工况处于曲线H上方时,温度传感器20会发生结露现象,因此在步骤Act3中控制部判断工况大于结露阈值。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20根据对加热辊813的温度检测结果可以间接的估计温度传感器20周围温度的高低。湿度传感器27通过对空气湿度的检测间接的检测薄片P的含水量。
回到图5,在步骤Act3中,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判断工况处于小于结露阈值的状态时,步骤Act3结束,控制部不通过定影控制电路驱动使负压产生部23工作的驱动马达,而直接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件开始打印工作。
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判断工况处于大于或等于结露阈值的状态时,步骤Act3结束,进入步骤Act4。控制部通过定影控制电路驱动使负压产生部23工作的驱动马达,使负压产生部23开始工作,将温度传感器20周围的积热进行有效的持续引导。之后,步骤Act4结束,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件开始打印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过程,只在需要时使负压产生部23进行动作,从而抑制将加热辊813的热排出的多余的定影消耗。满足防止温度传感器20结露的同时,使电力消耗降低。
接着,通过图6对打印结束时抑制超微颗粒产生的流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接受到向打印结束模式(睡眠模式)转换的信号后,通过定影控制电路使定影部81进入到Act1的步骤,此时控制部根据驱动负压产生部23的驱动马达是否运转判断负压产生部23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当负压产生部23处于工作状态时,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可以沿加热辊813的轴向被积极的导出,所以超微颗粒的产生量较低,因此结束步骤Act1,直接进入步骤Act5。
步骤Act5中,控制部使驱动负压产生部23的驱动马达停止工作,即关闭负压产生部23。步骤Act5结束,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件向打印结束模式转换。
回到步骤Act1,在步骤Act1中,如果负压产生部23没有处于工作状态时,结束步骤Act1,进入步骤Act2。
在步骤Act2中,控制部根据加热辊813的定影温度和打印率进行判断,此时可能产生的超微颗粒的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这里的阈值可以是根据打印率和定影温度而自行进行设定的值,具体的,可将阈值设定为不超过根据颗粒物检测仪定义的环境标准的值,例如:当打印率为百分之六并且连续打印三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存在使超微颗粒的产生量变得大于或等于根据颗粒物检测仪定义的环境标准的值的可能。
在步骤Act2中,当控制部判断可能产生的超微颗粒的值小于阈值时,无需使负压产生部23进行额外的动作,因此结束步骤Act2,直接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件向打印结束模式进行转换。
在步骤Act2中,当控制部判断可能产生的超微颗粒的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结束步骤Act2,进入步骤Act3,控制部使驱动负压产生部23的驱动马达开始工作,也就是使负压产生部23开始工作,使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沿轴向积极的引导至排气口24,排出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此时,步骤Act3结束,进入步骤Act4。
在步骤Act4中,控制部对负压产生部23的工作时间进行判断,当负压产生部23运转的时间没有达到规定的设定时间(使可能产生超微颗粒的值降低到阈值以下的时间)时,此时由于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并没有沿轴向排出到能将可能产生超微颗粒的值降低到阈值以下的状况,因此控制部持续使驱动负压产生部23的驱动马达工作。
在步骤Act4中,当控制部判断负压产生部23已经工作了使可能产生超微颗粒的值降低到阈值以下的设定时间后,即加热辊813周围的空气已经沿轴向排出到能将可能产生超微颗粒的值降低到阈值以下的状况后,步骤Act4结束,进入步骤Act5。
如上述同样的,在步骤Act5,关闭负压产生部23。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部件向打印结束模式转换。
通过上述工作过程,在图像形成装置1即将向打印结束模式转换的时候,只在需要时使负压产生部23进行动作,缩短向结束模式转换的时间,使打印效率高效化并节能。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部的周围设置进气管道、排气管道,定影部中形成使空气沿加热辊的轴向流通的路径,通过在排气管道的端部设置负压产生部,将温度传感器周围的空气和加热辊周围的空气能够积极的沿加热辊的轴向朝向定影部的外部排出,以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同时实现抑制温度传感器(热电堆)结露和加热辊周围超微颗粒的产生的效果,并且没有多余的电力消耗。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影部,其具有收容加热辊的第一壳体以及收容加压辊的第二壳体,所述加热辊和所述加压辊相向设置,所述定影部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上;
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加热辊的温度;
进气管道,其以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面上,所述进气管道的一端形成有进气口,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内;
排气管道,其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排气端的外周面上,另一端设置有负压产生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排气管道连接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口,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进气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产生部使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一开口部或所述第二开口部后,沿着所述加热辊的轴向移动至所述排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隔着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加热辊相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电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产生部为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可拆装的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定影部的上游侧,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所述薄片的含水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气管道的隔着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加热辊相向的位置,设置有另一温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沿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越朝所述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越向远离所述加压辊的方向倾斜的入口导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温度传感器为热电堆。
CN201921296050.3U 2019-08-12 2019-08-1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10639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6050.3U CN210639429U (zh) 2019-08-12 2019-08-12 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6050.3U CN210639429U (zh) 2019-08-12 2019-08-12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39429U true CN210639429U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9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6050.3U Active CN210639429U (zh) 2019-08-12 2019-08-1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394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7230B (zh) 消色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消色方法
JP20140442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17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3021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2232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80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0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09946A (ja) シート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210639429U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66698A (ja) 消色機能付画像形成装置
CN10857252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JP62696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9533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5840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53075A (ja) 給紙装置の用紙除湿装置
JPWO2005015320A1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7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746847B1 (en) Detecting size of print medium using sensors available along paper path
JP20111379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45164B2 (en) Media routing control based on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dia
JP20092108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4335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10639422U (zh) 薄片输送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67973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