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18964U - 一种容器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容器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18964U
CN210618964U CN201921651834.3U CN201921651834U CN210618964U CN 210618964 U CN210618964 U CN 210618964U CN 201921651834 U CN201921651834 U CN 201921651834U CN 210618964 U CN210618964 U CN 210618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outlet
slow flow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518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展球
凌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518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1896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7528 priority patent/WO202105696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18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18964U/zh
Priority to TW109121035A priority patent/TW202112621A/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容器盖,用于与容器的口部配合,包括柱状主体、设置于柱状主体顶部的盖板,所述柱状主体的一侧侧壁向侧上方延伸,所述盖板在柱状主体延伸的同一侧向侧上方延伸,柱状主体的延伸侧顶部与盖板延伸侧结合形成凸嘴;所述盖板下方形成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连通凸嘴和容器,所述盖板与所述柱状主体活动配合,所述盖板动作用于打开和关闭出液通道。本实用新型中的容器盖能够减小容器翻转出液的角度,使用者仅需要翻转较小角度即能实现液体的流出,提高翻转出液操作的舒适度。设计为凸嘴结构,有助于容器在翻转后能够对指定区域进行涂抹操作,而凸嘴本身也有利于对液体流量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容器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包装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容器盖。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容器盖一般采用垂直的尖嘴出液结构进行出液,并设置外盖对该类结构密封,使用者旋开或翻开外盖后倒置容器进行出液和使用。在该过程中,由于尖嘴的轴向是平行于容器的,所以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容器翻转较大角度才能使液体从容器盖的液体出口流出,当液体剩余量较少时,使用者甚至要将容器翻转180°才能流出液体,使用过程较为不方便。而且使用者往往需要打开外盖才能进行出液操作,打开较为不方便。
虽然现有技术中,用于沐浴露等洗浴用品中的按压头结构利用泵压的原理能使容器不进行翻转即能出液,但其并不适用于涂抹需求,当需要涂抹液体至物体的指定区域时,该类结构不能准确控制液体流出量和涂抹方向。而且,在非垂直平面上涂抹时需要双手分别进行握持和挤压才能出液,不利于使用者操作。当容器内部液体较少时,按压头结构无法使侧倾状态的容器出液。利用泵头部件时,成本比较高昂,造成浪费。所以,该类结构不仅不适用于涂抹操作,且无法实现单次操作控制出液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容器盖,结构简单,方便出液控制,能够减小容器出液时的容器翻转角度,提高出液操作的舒适度,且适用于涂抹操作。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容器盖,包括柱状主体、设置于柱状主体顶部的盖板,所述柱状主体的一侧侧壁向侧上方延伸,所述盖板在柱状主体延伸的同一侧向侧上方延伸,柱状主体的延伸侧顶部与盖板延伸侧结合形成凸嘴,所述盖板下方形成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连通凸嘴和容器,所述盖板动作用于打开和关闭出液通道。柱状主体、盖板在同一侧的延伸形成朝向侧上方的凸嘴,向凸嘴侧翻转配置有容器盖的容器时,液体进入容器盖后通过出液通道到达凸嘴处,并从凸嘴处向外流出,所以使用者仅通过控制翻转角度即可实现液体流出的控制。由于凸嘴处于容器盖的侧上方,所以配置有容器盖的容器只需翻转较小角度即能使液体从凸嘴处流出,提高了使用者操作的舒适度,避免垂直方向上尖嘴出口的操作不便;与垂直方向上尖嘴出口相比,以本实用新型中的容器盖倾斜角度为90°、柱状主体轴向为水平状态为例,此时凸嘴处于倾倒容器盖的最低点,当液体仅高于容器盖最低侧壁时即能实现出液。而同样的状态下,对于垂直方向上尖嘴出口的盖体,倾倒90°后其尖嘴出口的轴向处于水平状态且高于盖体最低侧壁,所以液体进入该结构盖体内后至少还要高于尖嘴出口的高度才能流出。同理,其他角度下也是如此,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容器盖减小了容器翻转的角度,提高了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程度。而且,凸嘴式结构能够应用于涂抹操作,当使用配置有容器盖的容器进行涂抹操作时,只需倒置容器并使凸嘴贴合被涂抹物体上进行移动,即能沿特定路径涂抹液体,且只需要单手握持容器翻转和对准,不需要较为繁杂的操作过程。较小的凸嘴出口能够避免液体的大量流出,对流动性高或低的液体均能实现涂抹用量控制,只需控制涂抹移动速度即可控制用量。将所述盖板与所述柱状主体设计为活动配合,并利用控制盖板的动作以打开和关闭出液通道,方便使用者对是否出液进行控制,简化操作过程。
优选的,所述凸嘴的轴向与柱状主体的轴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30~60°;所设置角度范围既能满足容器内液体的流通,又能进一步提升操作的舒适程度。
优选的,所述盖板为秋千盖板,所述秋千盖板可转动的枢接于柱状主体的顶部,所述秋千盖板包括按压侧和出液侧,当按压侧被按压时,所述出液侧绕枢接位置向上转动;所述凸嘴设于出液侧同侧。此外,为了方便容器盖凸嘴的连通控制,避免容器翻转或倾倒时液体直接从凸嘴处溢出,又为了避免密封带来的开启不便或出液不便,将盖板设置为秋千盖板,能够简单而又方便的控制出液的开启或关闭。相比于现有结构中设置密封外盖,通过秋千盖板的按压以及容器翻转能够实现方便的单手控制出液。虽然现有技术中秋千盖设计较为常见,但现有技术中的秋千盖都是圆柱形秋千盖,其无法适用涂抹操作,而本实用新型以凸嘴为主体,设计秋千盖板则能在方便开启容器盖的有益效果下,还能解决现有秋千盖存在的技术问题。
优选的,凸嘴包括凸嘴部和与凸嘴部匹配的缺口部,所述出液通道包括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的一端与延伸的秋千盖板形成凸嘴部,柱状主体延伸的侧壁延伸形成与凸嘴部匹配的缺口部,第一出液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液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出液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柱状主体内部;所述秋千盖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液通道与第二出液通道的连接处。通过出液通道,凸嘴部与配置容器盖的容器内部连通,倒置容器后,液体经出液通道从凸嘴部流出;所述凸嘴设置于出液侧同侧,当所述秋千盖板的按压侧向下翻转时,凸嘴部向上转动,远离缺口部。按压转动后的凸嘴部,则秋千盖板回复原位置。
优选的,所述柱状主体内设有缓流腔体,所述缓流腔体顶部设有出液孔,底部设有入液孔,所述出液孔通过出液通道与凸嘴连接,所述入液孔通过缓流腔与出液孔连通;所述缓流腔体用于防止液体直接从出液孔流出;当容器盖只设有凸嘴时,若出液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时,发生倾倒则会溅出或流出液体,所以设置缓流腔有助于防止配置有容器盖的容器内液体误流,容器翻转后,液体先通过入液孔进入缓流腔中,缓流腔则截留初始流出液体并排除容器盖内部分气体。并防止外部气体进入缓流腔,使配置有容器盖的容器内外压状态为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从而避免液体进入缓流腔后直接通过出液孔进入处于连通状态的出液通道。当容器设有其他控制液体流出的开关结构,如秋千盖,则缓流腔能够提供进一步的液体流出控制,提高液体流出控制的准确度。优选的,所述入液孔与出液孔错开设置,所述入液孔与出液孔错开设置能避免进入缓流腔的液体直接流至出液孔,避免液体流出至凸嘴处。
此外,在缓流腔的出液孔与凸嘴处于连通状态时,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容器会发生从小倾角到大倾角的翻转,本实用新型的缓流腔在不同翻转角度变化过程中,都首先排出空气,使液体到达出液孔前容器内外气压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即实现了液体不自动溢流。基于液体不自动溢流的前提下,液体能够在容器的液体出口对准目标物体后再通过挤压容器而流出,避免液体的浪费,提高了容器内液体的使用率;更重要的是,挤压容器使液体流出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液体流出较为准确的控制,在液体充分的前提下,液体的流出速度和流出量取决于使用者对容器的挤压程度,在流速和流出量被控制的使用状态下,使用者能够针对不同使用场景使用适合量的液体,充分发挥液体的自身作用,达到液体作用的最佳效果。
优选的,所述缓流腔内设有迷宫式流道,所述迷宫式流道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分隔缓流腔为多个小腔体,所述小腔体之间设有通道,小腔体通过通道连通;迷宫式流道的入口与入液孔相通,迷宫式流道的出口与出液孔相通。缓流腔中由隔板分隔产生的小腔体和小腔体之间的通道共同组成了迷宫式流道,倒置时,液体由入液孔进入后,进入缓流腔中的迷宫式流道;入液孔处的液体先进入并开始填充与入液孔相对的小容腔,液体填充并高于通道时开始进入并填充下一个小腔体,液体不断的填充并进入未填充的小腔体中,最后到达出液孔所在小腔体;由入液孔进入液体至缓流腔的同时,随着液体对小腔体的填充,迷宫式流道内的气体被不断排出,在到达出液孔前,带有防溢流盖的瓶体容器内外气压应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此时液体不会产生自动溢流。
优选的,所述隔板垂直布置于缓流腔中,隔板为平板或曲面板等,所述通道设置于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所述通道交错布置。通过设置垂直布置的隔板以及交错布置的通道能够简化迷宫结构,隔板将缓流腔分隔为多个小腔体,倒置后,液体需要从缓流腔入液孔处的小腔体进入并填充至通道的高度后,通过通道进入并开始填充下一个小腔体,不断进入和填充中间的小腔体直至液体到达直接与出液孔相通的小腔体;在该流动过程中通道在缓流腔内交错布置,液体流动路径为S型;优选的,通道在相邻隔板上交错设置,以多个垂直布置的平板为例,通道在相邻平板上左右交替设置,通过交错的布置通道实现迷宫式流道。倒置后回复正置位置时,通道位于缓流腔底部,液体通过底部的通道流动至缓流腔的入液孔,液体回复至缓流腔下方。
优选的,所述缓流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分隔缓流腔为出液柱和储液腔,出液柱与储液腔之间设有通道;所述出液孔用于排出经过出液柱的液体或气体,所述入液孔用于将容器内缓流腔外的液体注入储液腔中。通过设置隔板将缓流腔分隔为出液柱、储液腔,设置有出液孔或与出液孔直接连通的流道为出液柱,缓流腔内除出液柱外的腔体为储液腔,入液孔设置于储液腔上或与储液腔直接相通,使得液体进入缓流腔时直接进入缓流腔中的储液腔;所述出液柱、储液腔连通,倒置后,所述液体通过入液孔进入并开始填充缓流腔中的储液腔,再由储液腔进入至出液柱,在液体进入缓流腔的同时就开始逐步排出出液柱-储液腔内的空气;通过简单的分隔将缓流腔分隔为出液柱和储液腔,简化了缓流腔的腔体结构,同样利用储液腔对初始流出缓流腔的液体进行拦截,液体通过缓流腔的入液孔进入至储液腔,填充储液腔至出液柱-储液腔连通处,液体开始进入出液柱,在液体进入储液腔、出液柱的过程中,液体通过自身填充不断排出出液柱-储液腔内的气体,使液体到达出液孔前设有防溢流盖的瓶体容器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此时液体不会产生自动溢流。
一般的容器在倒置并达到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的状态后,同样能让液体不再发生溢流,但其是通过初始排出部分液体才实现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溢流的容器内外压状态,即不能完全的防止自动溢流。而本实用新型中,无论是迷宫式缓流腔还是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均是在实现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的内外压状态前,先拦截流向出液口的液体,使液体流向出液口的过程中,逐步填充出液口后端缓流腔内的空间,将缓流腔内部分空气从出液口排出,并防止外部空气从出液口进入,使液体到达出液口之前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即容器外气压大于或等于容器内气压与容器内液压之和,避免了初始的液体流出,实现了完全的防自动溢流;在液体进入缓流腔后,入液孔已被液体封住,空气也无法通过入液孔进入容器内部,在外界空气已被阻断的前提下,液体持续进入缓流腔,继而不断的将缓流腔内的气体排出,最后达到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的内外压平衡状态,从而避免了最初液体的流出,实现完全的防自动溢流。
优选的,所述出液柱为隔板围绕出液孔形成的中空柱体或隔板围绕出液孔与缓流腔侧壁结合形成的中空柱体,缓流腔内除中空柱体外的腔体为储液腔,隔板垂直布置于缓流腔中,通道设置于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优选的,所述出液孔设置于盖体的中心位置,所述隔板围绕出液孔形成中空柱体;或,所述出液孔设置于盖体的一侧,所述隔板围绕出液孔并与缓流腔内壁连接共同形成中空柱体。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以及防溢流盖的设计,出液孔设置于盖体上的位置并不固定,当出液孔设置于中心位置时,利用隔板围绕出液孔形成中空柱体状的出液柱,能够直接与出液孔相通,便于使用状态下出液柱液体的直接排出。当出液孔设置于盖体一侧时,为了分隔缓流腔为出液柱和储液腔,隔板围绕出液孔并与缓流腔内壁连接共同形成中空柱体,除了能够减少生产所需材料外,还提高了缓流腔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通道为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的缺口或缝隙。在液体流动并充满缓流腔的过程中,由于外界气压大于容器内部液压和气压之和,会存在外界空气涌入容器内的趋势,而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存在的缝隙或缺口较小,在液体经过时能够限制液体的快速流动,并有助于液体张力的利用,防止外界气体的大量涌入;液体填充的速度大于缝隙处的流速,即液体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填满由隔板隔开的小空间,进一步实现充分排气;同时,液体本身还具有张力,所以外界气体难以通过通道进入容器内,能够避免在排气过程中大量气体涌入以平衡内外压强,且该结构简单易行,减小加工难度,便于生产。同样,其他有助于在液体压力及液体张力下阻挡外界气体进入容器内的结构同样可作为通道。
优选的,所述缓流腔底面包括倾斜面,所述入液孔设置于倾斜面的最低侧。缓流腔的入液孔设置于倾斜面的最低侧时,有助于容器倒置倒出液体后正置容器时液体的回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了一种容器盖,不需要按压盖体进行泵液,能够实现单次翻转持续出液;减小容器翻转出液的角度,使用者仅需要翻转较小角度即能实现液体的流出,当使用者单手操作时,提高翻转出液操作的舒适度。设计为凸嘴结构,有助于容器在翻转后能够对指定区域进行涂抹操作,而凸嘴本身也有利于对液体流量进行控制。将容器盖分隔为盖板和柱状主体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有助于针对不同部分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使盖板能与柱状主体活动配合,方便打开容器盖的液体出口,如将盖板设计为秋千盖,并通过出液通道与秋千盖延伸侧结合形成凸嘴部,而柱状主体则在同一侧延伸形成承载凸嘴部的缺口部,从而通过秋千盖的方式实现容器盖的开启和关闭,方便使用者进行液体流通路径开闭的控制。此外,通过在容器盖底部设置缓流腔体,能够进一步控制液体流出,使用者能通过不同力度挤压容器从而控制不同的液体流出量,有助于在最适用量下实现液体对被作用物体的最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容器盖的立体图(一)。
图2为容器盖的正视图。
图3为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秋千盖板关闭的容器盖示意图。
图5为秋千盖板开启的容器盖示意图。
图6为容器盖的立体图(二)。
图7为实施例1中的无底板容器盖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迷宫流道缓流腔的容器盖仰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的迷宫流道缓流腔的无底板容器盖仰视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的迷宫流道缓流腔的容器盖正置纵向截面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的迷宫流道缓流腔的液体流动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的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的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倒置纵向截面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的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液体流动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3中的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3中的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倒置纵向截面图。
图17为实施例3中的出液柱-储液腔式缓流腔液体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容器盖,用于与容器的口部配合,包括柱状主体1、设置于柱状主体顶部的盖板2,所述柱状主体1的左侧侧壁向侧上方延伸,盖板2在柱状主体延伸的同一侧即盖板的左侧向侧上方延伸,柱状主体1的延伸侧顶部与盖板延伸侧结合形成凸嘴3;
如图3所示,凸嘴包括凸嘴部31和与凸嘴部匹配的缺口部32,所述盖板下方形成出液通道5,所述出液通道5连通凸嘴部和容器,所述盖板2与所述柱状主体1活动配合,所述盖板2的动作用于打开和关闭出液通道5。所述出液通道包括第一出液通道51和第二出液通道52,所述第一出液通道51的一端与延伸的秋千盖板形成凸嘴部3,柱状主体延伸的侧壁延伸形成与凸嘴部匹配的缺口部,第一出液通道51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液通道52连接,所述第二出液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柱状主体1内部与缓流腔出液孔41连接;所述秋千盖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液通道与第二出液通道的连接处。所述凸嘴部31设置于出液侧22。
本实施例中的盖板为秋千盖板2,所述秋千盖板可转动的枢接于柱状主体的顶部,如图1、3所示,所述秋千盖板包括按压侧21和出液侧22,当按压侧21被按压时,所述出液侧22绕枢接位置24向上转动,第一出液通道与盖板结合形成的凸嘴部也随之向上转动。容器盖处于关闭状态时,秋千盖板未进行翻转,如图1、4所示。容器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秋千盖板翻转后如图5所示。
如图2所示,所述凸嘴的轴向与柱状主体的轴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α,所述第一夹角为45°。
如图3、6、8、9、10所示,所述柱状主体1内设有缓流腔体4,所述缓流腔体4顶部设有出液孔41,底部设有入液孔42,所述出液孔41通过出液通道5与凸嘴部31连接。所述入液孔42通过缓流腔4与出液孔41连通;所述缓流腔体用于防止液体直接从出液孔流出;如图9、10所示,所述入液孔42与出液孔41错开设置,且如图9所示,入液孔42设置于凸嘴部31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为右侧。
如图7、9、10所示,所述缓流腔4内设有迷宫式流道,所述迷宫式流道包括多个隔板43,所述隔板分隔缓流腔为多个小腔体44,所述小腔体之间设有通道45,小腔体通过通道45连通;迷宫式流道的入口与入液孔相通,迷宫式流道的出口与出液孔相通。配置有容器盖的容器翻转后,液体由入液孔42进入至缓流腔4中的迷宫式流道,经迷宫式流道后流动至出液孔41,所述小腔体之间通过通道45连通,本实施例中通道为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的缺口45,缺口45在相邻隔板上交错布置;多个小腔体以及交错的缺口共同构成了迷宫式流道。
图11为容器与缓流腔结合后且不包括凸嘴3、出液通道5的缓流腔内液体流动示意图,如图11中(a)所示,容器翻转后,液体通过入液孔42进入直接与入液孔相通的小腔体中,液体不断填充当前小腔体同时将当前小腔体中的空气通过缺口向出液孔排出,如图11中的(b)(c)所示,当液体填充至缺口的高度后,处于容器内、缓流腔外的液面高度不断下降,液体仍不断流入缓流腔内,促使当前小腔体内的液体通过缺口进入并开始填充邻近的小腔体,液体不断通过缺口进入并填充未含有液体的小腔体,同时排出小腔体内的空气,直至进入和填充与出液孔直接相通的小腔体,并在液体到达涂抹前,使容器内外压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
在上述流动过程中,如图11第二行所示,交错设置的缺口使液体在通过多个小腔体时形成S形流动路径,即实现了迷宫式流道。同时,缺口45相对于隔板43和缓流腔4较小,在液体填充当前小腔体后向下一个小腔体流动时,经过缺口的液体流速小于当前小腔体液体填充的速度,所以当前小腔体在向下一个小腔体流出液体的同时自身也快速被填满,有助于阻隔外界空气的进入。使用者在翻转后只需挤压容器,破坏容器内外压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的状态即可使缓流腔内液体从出液孔41流动至中间连接件。且由使用者施加的挤压程度决定流出量和流出速度,实现液体流出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的迷宫流道形缓流腔底面为倾斜面,正置时,入液孔42设置于斜面的最低侧,在将倒置的容器回复正置位置时,缺口45处于隔板43下方,小腔体内的液体不断通过缺口45向入液孔42流动,最终流动至缓流腔下方的容腔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柱状主体、秋千盖板、出液通道、凸嘴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缓流腔内部结构不同。如图12、13所示,缓流腔6的出液孔61设置于缓流腔的中心位置,入液孔62设置于一侧,缓流腔6内部设有隔板63,所述隔板围绕出液孔61形成出液柱66,缓流腔内除出液柱外的腔体为储液腔67。隔板63与缓流腔底面之间设有通道65,本实施例中通道65为隔板63与缓流腔底面之间的缝隙。
翻转容器后,所述液体从入液孔62进入缓流腔中的储液腔67,同时逐步将储液腔67内的空气往出液孔41排出,液体填充储液腔67后再通过出液柱-储液腔连通处65进入出液柱66,并同时逐步将出液柱66内的空气向出液孔61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入液孔62与储液腔67相对;中空柱体66下侧与底面之间存在缝隙65,如图14(a)(b)所示,容器翻转后,储液腔内的液体积累至缝隙处时,由缝隙处进入出液柱。在液体到达出液孔61前,容器内外压应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
同时,缝隙65相对于隔板和缓流腔较小,在液体填充储液腔67后向出液柱66流动时,经过缝隙65的液体流速小于储液腔液体填充的速度,所以储液腔67在向出液柱流出液体的同时自身也快速被填满,有助于阻隔外界空气的进入。
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在翻转后只需挤压容器,破坏容器内外压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的状态即可使液体流出缓流腔,且由使用者施加的挤压程度决定流出量和流出速度,实现液体流出的控制。使用者使用后回复正置时,缝隙65处于隔板下方,中空柱体的液体不断通过缝隙65向储液腔67流动,最终通过设置于底板上的入液孔62流动至缓流腔下方的容腔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柱状主体、秋千盖板、出液通道、凸嘴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缓流腔内部结构不同。如图15、16所示,缓流腔7的出液孔71设置于缓流腔的一侧,入液孔72设置于相对一侧,缓流腔7内部设有隔板73,所述隔板围绕出液孔71和缓流腔侧壁形成出液柱76,缓流腔内除出液柱外的腔体为储液腔77。隔板73与缓流腔底面之间设有通道75,本实施例中通道75为隔板73与缓流腔底面之间的缝隙。
如图17所示,翻转容器后,所述液体从入液孔72进入缓流腔中的储液腔77,同时逐步将储液腔77内的空气往出液孔41排出,液体填充储液腔77后再通过出液柱-储液腔连通处75进入出液柱76,并同时逐步将出液柱76内的空气向出液孔71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入液孔72与储液腔77相对;中空柱体76下侧与底面之间存在缝隙75,如图17(a)(b)所示,容器翻转后,储液腔内的液体积累至缝隙处时,由缝隙处进入出液柱。在液体到达出液孔71前,容器内外压应满足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
同时,缝隙75相对于隔板和缓流腔较小,在液体填充储液腔77后向出液柱76流动时,经过缝隙75的液体流速小于储液腔液体填充的速度,所以储液腔77在向出液柱流出液体的同时自身也快速被填满,有助于阻隔外界空气的进入。
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在翻转后只需挤压容器,破坏容器内外压P容器外气体-P容器内气体≥P容器内液体的状态即可使液体流出缓流腔,且由使用者施加的挤压程度决定流出量和流出速度,实现液体流出的控制。使用者使用后回复正置时,缝隙75处于隔板下方,中空柱体的液体不断通过缝隙75向储液腔77流动,最终通过设置于倾斜底面上的入液孔72流动至缓流腔下方的容腔中。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容器盖,用于与容器的口部配合,包括柱状主体、设置于柱状主体顶部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主体的一侧侧壁向侧上方延伸,所述盖板在柱状主体延伸的同一侧向侧上方延伸,柱状主体的延伸侧顶部与盖板延伸侧结合形成凸嘴;所述盖板下方形成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连通凸嘴和容器,所述盖板与所述柱状主体活动配合,所述盖板动作用于打开和关闭出液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凸嘴的轴向与柱状主体的轴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秋千盖板,所述秋千盖板可转动的枢接于柱状主体的顶部,所述秋千盖板包括按压侧和出液侧,当按压侧被按压时,所述出液侧绕枢接位置向上转动,所述凸嘴设于出液侧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凸嘴包括凸嘴部和与凸嘴部匹配的缺口部,所述出液通道包括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所述第一出液通道的一端与延伸的秋千盖板形成凸嘴部,柱状主体延伸的侧壁延伸形成与凸嘴部匹配的缺口部;第一出液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液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出液通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柱状主体内部;所述秋千盖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液通道与第二出液通道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主体内设有缓流腔体,所述缓流腔体顶部设有出液孔,底部设有入液孔,所述出液孔通过出液通道与凸嘴连接,所述入液孔通过缓流腔体与出液孔连通;所述缓流腔体用于防止液体直接从出液孔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腔内设有迷宫式流道,所述迷宫式流道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分隔缓流腔为多个小腔体,所述小腔体之间设有通道,小腔体通过通道连通;迷宫式流道的入口与入液孔相通,迷宫式流道的出口与出液孔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垂直布置于缓流腔中,所述通道设置于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所述通道交错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分隔缓流腔为出液柱和储液腔,出液柱与储液腔之间设有通道;所述出液孔用于排出经过出液柱的液体或气体,所述入液孔用于将容器内缓流腔外的液体注入储液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柱为隔板围绕出液孔形成的中空柱体或隔板围绕出液孔与缓流腔侧壁结合形成的中空柱体,缓流腔内除中空柱体外的腔体为储液腔,隔板垂直布置于缓流腔中,通道设置于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为隔板与缓流腔底面之间的缺口或缝隙。
CN201921651834.3U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容器盖 Active CN210618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51834.3U CN210618964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容器盖
PCT/CN2020/077528 WO2021056967A1 (zh) 2019-09-29 2020-03-03 一种容器防溢流的方法及防溢流容器及容器盖
TW109121035A TW202112621A (zh) 2019-09-29 2020-06-22 一種容器防溢流的方法、防溢流容器及容器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51834.3U CN210618964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容器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18964U true CN210618964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50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51834.3U Active CN210618964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容器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189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3258A (zh) * 2020-08-20 2020-12-18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自关闭液体包装容器及控制容器出液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3258A (zh) * 2020-08-20 2020-12-18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自关闭液体包装容器及控制容器出液的方法
CN112093258B (zh) * 2020-08-20 2022-04-19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自关闭液体包装容器及控制容器出液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73494A (en) Dual stream liquid dispensing structure
US5850953A (en) Drip-free dispensing structure with collecting reservoir
CN101992897B (zh) 翻转式流体量取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瓶子组件
CZ20023508A3 (cs) Kontejner s několika komorami a výpustný kohout pro kontejner
JPS5934579B2 (ja) 任意方向に液流を発生させる絞りびん
CA1232582A (en) Cream-state fluid container
CN210618964U (zh) 一种容器盖
CN211140189U (zh) 一种防溢流盖
JP3761140B2 (ja) 泡噴出器
CN210539548U (zh) 一种化妆瓶
CN210618954U (zh) 一种防溢流盖
CN201341785Y (zh) 聪明头
JPH1081356A (ja) 液体注出具
CN214825630U (zh) 乳液双料出液容器
JP2005021254A (ja) 洗眼容器
WO2021056967A1 (zh) 一种容器防溢流的方法及防溢流容器及容器盖
JPH09142510A (ja) 泡吐出容器
CN210853604U (zh) 一种挤压瓶体出液定量盖装置
CN210734947U (zh) 一种方便控制调料排量的定量瓶盖
CN209757838U (zh) 一种三盖倒转式定量瓶
CN207893175U (zh) 负压液阻阀及负压液阻盖
CN215044695U (zh) 一种及时混合泵式包装瓶
CN112572944A (zh) 一种容器防溢流的方法及防溢流容器
CN210527077U (zh) 一种带缓流功能的定量瓶
CN218752359U (zh) 一种加嘴袋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