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1983U -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1983U
CN210601983U CN201921639313.6U CN201921639313U CN210601983U CN 210601983 U CN210601983 U CN 210601983U CN 201921639313 U CN201921639313 U CN 201921639313U CN 210601983 U CN210601983 U CN 210601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treatment
heating
air out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3931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展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3931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1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1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1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壳体、湿帘组件、加热组件和驱动装置;壳体具有空气处理风道,空气处理风道具有间隔设置的净化出风口及加湿出风口;湿帘组件设于加湿出风口处;加热组件可转动的设于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对流经湿帘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加热组件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1,加热组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2,其中,S1大于S2;驱动装置用以驱动加热组件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能够在不影响加湿出风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净化出风时的风阻。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净化、加湿一体的空调产品的热加湿技术方案中,为了增大加湿效果,需要加热体进行热加湿。由于净化和加湿采用的空气处理风道是相同的,通常加热体放在风道蜗舌位置。如此,在净化时,加热体对于风阻的影响很大,导致净化值下降明显。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模块,旨在解决加热体在风道内的风阻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壳体、湿帘组件、加热组件和驱动装置;
壳体具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净化出风口及加湿出风口;
湿帘组件设于所述加湿出风口处;
加热组件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对流经所述湿帘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1,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2,其中,S1大于S2;
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及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加热体,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接,以驱动所述安装支架带动所述加热体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限位结构,在所述加热组件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和\或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限位结构相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传动齿轮,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轮齿,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安装支架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模块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驱动气流吹向所述加热组件,在气流吹向所述加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所述风机、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湿帘组件依次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蜗壳组件和与所述蜗壳组件的蜗舌对接的风筒,所述蜗壳组件和所述风筒共同形成所述空气处理风道,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蜗舌的出风口处,所述风机设于蜗壳组件内,所述净化出风口及所述加湿出风口均设于所述风筒上,所述净化出风口朝向所述蜗舌的出风口设置,所述加湿出风口与所述蜗舌的出风口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模块还包括开关门,所述开关门设于所述净化出风口与所述加湿出风口之间的风筒上,且可转动切换的打开所述净化出风口或所述加湿出风口,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开关门的下方,且可朝向所述开关门翻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温度调节模块及空气处理模块;其中,所述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壳体、湿帘组件、加热组件和驱动装置;
壳体具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净化出风口及加湿出风口;
湿帘组件设于所述加湿出风口处;
加热组件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对流经所述湿帘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1,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2,其中,S1大于S2;
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具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相互隔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温度调节模块及空气处理模块;其中,所述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壳体、湿帘组件、加热组件和驱动装置;
壳体具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净化出风口及加湿出风口;
湿帘组件设于所述加湿出风口处;
加热组件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对流经所述湿帘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1,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2,其中,S1大于S2;
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具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相互隔离。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的空气处理风道具有净化出风口及加湿出风口,湿帘组件设于加湿出风口处,加热组件用于对流经湿帘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则能够极大的提升加湿效果。通过使得加热组件可转动的设于空气处理风道内,且在第二转动位置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转动位置的挡风面积。则在空气处理模块需要开启净化模式,仅从净化出风口送风时,加热组件可以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减小挡风面积,进而降低其对净化出风的风阻,提高净化值。且在空气处理模块需要开启加湿模式,从加湿出风口送风时,加热组件能够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增加其挡风面积,也即增加其加热有效面积,进而保证加湿效果。也即加热组件能够在不影响加湿出风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净化出风时的风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空气处理模块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又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空气处理模块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18703640000041
Figure BDA000221870364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模块,可单独使用,也可用于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为立式空调器、移动式空调器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空气处理模块100包括壳体10、湿帘组件20、加热组件30和驱动装置40。壳体10具有空气处理风道11,空气处理风道11的出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净化出风口12及加湿出风口13。湿帘组件20设于加湿出风口13处。加热组件30可转动的设于空气处理风道11内,且用以对流经湿帘组件20的气流进行加热。加热组件30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加热组件30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空气处理风道11内的挡风面积为S1,加热组件30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空气处理风道11内的挡风面积为S2,其中,S1大于S2。驱动装置40,用以驱动加热组件30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为了更好的与空调器配合,壳体10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的空调器的机型来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以下以壳体10大致呈圆筒形设置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空气处理风道11指的是在该风道内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过滤、加湿等。净化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为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空气,则该空气处理风道11内可以设置净化过滤网、静电除尘模块等净化装置对空气处理风道11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空气处理风道11的横截面形状和延伸形状可以有很多,可根据壳体10的延伸形状及风道组件的形状进行选择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壳体10还具有与空气处理风道11的进风端相连通的进风口。进风口可以为新风进风口或室内进风口,还可以为连通其他如换热风道的进风口等。
净化出风口12和加湿出风口1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异形、多个微孔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净化出风口12和加湿出风口13可以同时设置在空气处理风道11的出风端端面或出风端的侧壁面,也可以一个设置在出风端的端面,另一个设置在出风端的侧壁面,此时加热组件30应设置在加湿出风口13的前方或前下方,以使得加热组件30能够对吹向加湿出风口13的气流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净化出风口12与加湿出风口13设置有开关门60,以使得净化出风口12和加湿出风口13可以选择性打开或关闭,从而使得空气处理模块100具有多个出风模式。
湿帘组件20可以设置在空气处理风道11内,也可以设置在空气处理风道11外,只需使得其对应设于加湿出风口13处即可。湿帘组件20包括湿帘和供水件,供水件可以为水箱、也可以为冷凝水等。湿帘能够在其表面形成水帘,从而使得经过湿帘的空气能够被有效加湿,进而能够从加湿出风口13吹出经过加湿后的气体。加热组件30可以采用金属类加热,如可以为翅片类金属发热体或管状发热体,加热组件30也可以采用半导体类加热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加热组件30的整体形状可以为板状、管状等,可根据实际选用的加热体32进行适应性的变化。加热组件30能够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气流经过湿帘组件20时对湿帘的汽化效果好,进而大大提升加湿效果。当然,加热组件30也可以起到加热风的作用,在用户需要吹热风时,能够辅助加热吹出热风。驱动装置40可以以驱动电机41为驱动件,还可以为其他能够为加热组件30转动提供驱动力的驱动件。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组件30的挡风面积指的是,其设置在空气处理风道11内时,迎风面阻挡气流流通的表面积。加热组件30的转动轴线可以在其中部,也可以在其一端,只需使得驱动装置40能够驱动加热组件30上下翻转,以切换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即可。为了使得最大化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果及使得加热组件30的对净化出风的风阻最小,在一实施例中,当加热组件30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加热组件30的最大加热面与出风方向相垂直;当加热组件30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加热组件30的最大加热面与出风方向相平行。如此,使得加热组件30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的挡风面积最大,也即加热面积最大,从而提升加湿模式下的加湿效果。同时使得加热组件30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的防风面积最小,进而其在净化模式下的风阻最小,从而提升净化出风口12的风量及净化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加热组件30转动至挡风面积最大时,其挡风面积应小于整个空气处理风道11在此处的横截面积,以使得气流能够穿过空气处理风道11,从净化出风口12及加湿出风口13流出。当空气处理模块100需要开启加湿模式时,加热组件30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此时加热组件30的挡风面积S1大于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的挡风面积S2,使得加热组件30在风道内的作用面积大,即空气处理风道11内的大部分气流经过加热组件30时,均能够与加热组件30接触以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气流能够快速被加热,进而提升加湿效果。当空气处理模块100不需要开启加湿模式时,仅开启净化模式时,此时将加热组件30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加热组件30的挡风面积小于其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的挡风面积,加热组件30的挡风面积小,进而风阻小,从而对净化出风口12的风量及净化值影响小。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模块100的空气处理风道11具有净化出风口12及加湿出风口13,湿帘组件20设于加湿出风口13处,加热组件30用于对流经湿帘组件20的气流进行加热,则能够极大的提升加湿效果。通过使得加热组件30可转动的设于空气处理风道11内,且在第二转动位置的挡风面积小于第一转动位置的挡风面积。则在空气处理模块100需要开启净化模式,仅从净化出风口12送风时,加热组件30可以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减小挡风面积,进而降低其对净化出风的风阻,提高净化值。且在空气处理模块100需要开启加湿模式,从加湿出风口13送风时,加热组件30能够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增加其挡风面积,也即增加其加热有效面积,进而保证加湿效果。也即加热组件30能够在不影响加湿出风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净化出风的风阻。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2至图5,加热组件30包括安装支架31及安装于安装支架31的加热体32,安装支架31与壳体10可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1优选为不导热材料,从而能够防止加热体32上的热量传递至壳体10,对壳体10及其他结构造成损坏。安装支架31为加热体32的安装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支架31可以固定在加热体32的两端,也可以固定在其一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加热体32与安装支架31之间可以通螺钉、铆钉、嵌套、卡接等方式连接。安装支架31的一端可以铰接在壳体10上,如此,使得加热组件30整体呈一侧旋转的方式切换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还可以通过在安装支架31上设置转轴,在壳体10上设置与该转轴适配的轴孔,以使得安装支架31能够转动连接在壳体10上。通过使得安装支架31可转动连接在壳体10上,相对于加热组件30与壳体10不连接,直接靠驱动装置40支撑的结构而言,其连接更加稳固,转动方式更为可靠,使用寿命更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1也可以与壳体10不连接,通过驱动装置40转动连接安装支架3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驱动装置40包括驱动电机41,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安装支架31相连接,以驱动安装支架31带动加热体32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驱动电机41的驱动力足、体积小。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安装支架31固定连接,从而通过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的转动能够直接带动安装支架31转动,进而带动加热体32在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此时驱动电机41可以固定在壳体10上。通过驱动电机41直接驱动安装支架31转动的方式结构简单、传动精确、易于控制和实现。
具体地,驱动电机41为步进电机。如此,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步数,能够直接控制安装支架31的转动角度,从而精确的切换加热组件30的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使得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及图5,壳体10上设有限位结构,在加热组件30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和\或第二转动位置时,加热组件30与限位结构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可以为一个,也可为两个,即在加热组件30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其与一个限位结构抵接,当加热组件30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其与另一个限位结构抵接。如此,通过限位结构能够使得加热组件30准确的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为了更加精确的控制加热组件30的转动,可以在限位结构上设置触发感应器,从而在加热组件30触发触发感应器时,能够停止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驱动装置40包括驱动电机41及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的传动齿轮42,安装支架31上设有与传动齿轮42相啮合的轮齿311,驱动电机41驱动传动齿轮42带动安装支架31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1上设置的轮齿311可以为外轮齿311也可以为内轮齿311。为了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且使得整个加热组件30的转动偏角更大,优选地,安装支架31上设置的轮齿311为内凹形轮齿311。也即在安装支架31上设有一凹槽,凹槽的底壁面上设有该轮齿311。如此,传动齿轮42与轮齿311的啮合齿数多,则在安装支架31始终与传动齿轮42啮合的时候,安装支架31能够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进而使得传动更加稳定和精确。通过驱动电机41驱动齿轮带动加热组件30转动,其传动精度高、使用寿命长、传动比大,能够有效减速,使得工作平稳性更高。
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1,空气处理模块100还包括风机50,风机50设于空气处理风道11内,且用以驱动气流吹向加热组件30,在气流吹向加湿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上,风机50、加热组件30、湿帘组件20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50可以为离心风机50、轴流风机50、斜流风机50等,只需能够驱动足够的风量吹向加热组件30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空气处理风道11适应性的与采用的不同类型的风机50相适配。风机50能够将足够的风量从进风口引入,并且吹向净化出风口12或加湿出风口13。在气流从进风口吹向加湿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上,风机50、加热组件30、湿帘组件20依次设置。则风机50驱动足够的风量吹向加热组件30,并在加热组件30附近被加热后,吹向湿帘组件20,则能够快速的将湿帘内的水汽化,进而提升加湿效果。
结合上述具有风机50的实施例,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2,壳体10包括蜗壳组件14和与蜗壳组件14的蜗舌141对接的风筒15,蜗壳组件14和风筒15共同形成空气处理风道11,加热组件30设于蜗舌141的出风口142处,风机50设于蜗壳组件14内,净化出风口12及加湿出风口13均设于风筒15上,净化出风口12朝向蜗舌141的出风口142设置,加湿出风口13与蜗舌141的出风口142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风筒15与蜗舌141密封对接。蜗壳组件14与风筒15共同围合形成空气处理风道11。蜗壳组件14包括蜗壳及蜗舌141,风机50设置在蜗壳内,并将气流由蜗舌141的出风口142吹出。将加热组件30设置在蜗舌141的出风口142处,即设置在风机50的上方,则在需要进行加热时,能够与气流进行充分的接触。使得净化出风口12朝向蜗舌141的出风口142设置,则在只需要吹出净化风时,风机50能够直接驱动气流沿着风筒15的延伸方向吹出,进而降低风阻,提升净化值。通过使得加湿出风口13与蜗舌141的出风口142呈夹角设置,则加湿出风口13可以设置在风筒15的侧壁面上,如此,加热组件30附近的气流经过充分加热后,再沿侧边的加湿出风口13吹出,使得加湿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空气处理模块100还包括开关门60,开关门60设于净化出风口12与加湿出风口13之间的风筒15上,且可转动切换的打开净化出风口12或加湿出风口13,加热组件30设于开关门60的下方,且可朝向开关门60翻转。在本实施例中,开关门60可以铰接在风筒15上。则通过转动开关门60便能够切换打开净化出风口12或加湿出风口13,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可以理解的是,开关门60在转动切换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转动空间,使得加热组件30设置在开关门60的下方,则不会对开关门60的转动造成干涉。通过使得加热组件30可以朝向开关门60翻转,则加热组件30整体朝上翻转,则相比于朝下翻转,不会对风机50造成干涉,且能够降低噪音。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门60也可以移动的切换打开净化出风口12或加湿出风口13,或者在净化出风口12及加湿出风口13处均设置一个开关门6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请参照图8,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温度调节模块200和空气处理模块100,温度调节模块200具有换热风道,该空气处理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换热风道与空气处理风道11相互隔离,由于本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温度调节模块200和空气处理模块100可以呈上下布置,温度调节模块200可以位于空气处理模块100的上方,也可以位于空气处理模块100的下方。温度调节模块200用于对流经温度调节模块200的气流进行换热,以实现制冷或制热。温度调节模块200可以仅具有制冷功能,也可以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其中,温度调节模块200可以包括换热器和换热风机等,其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已有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通过使得换热风道与空气处理风道11相互隔离,则使得空气处理模块100与温度调节模块200的气流互不干扰,由此,能够在保证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出风量的前提下对空气进行净化或加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与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相连通,该空气处理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空气处理风道,所述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端具有间隔设置的净化出风口及加湿出风口;
湿帘组件,设于所述加湿出风口处;
加热组件,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对流经所述湿帘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1,所述加热组件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在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的挡风面积为S2,其中,S1大于S2;以及
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及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加热体,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接,以驱动所述安装支架带动所述加热体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限位结构,在所述加热组件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和\或第二转动位置时,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限位结构相抵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传动齿轮,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轮齿,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安装支架在所述第一转动位置及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之间切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空气处理风道内,且用以驱动气流吹向所述加热组件,在气流吹向所述加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所述风机、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湿帘组件依次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蜗壳组件和与所述蜗壳组件的蜗舌对接的风筒,所述蜗壳组件和所述风筒共同形成所述空气处理风道,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蜗舌的出风口处,所述风机设于蜗壳组件内,所述净化出风口及所述加湿出风口均设于所述风筒上,所述净化出风口朝向所述蜗舌的出风口设置,所述加湿出风口与所述蜗舌的出风口呈夹角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还包括开关门,所述开关门设于所述净化出风口与所述加湿出风口之间的风筒上,且可转动切换的打开所述净化出风口或所述加湿出风口,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开关门的下方,且可朝向所述开关门翻转。
10.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度调节模块,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具有换热风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模块,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空气处理模块的空气处理风道相互隔离。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相连通。
CN201921639313.6U 2019-09-27 2019-09-27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0601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9313.6U CN210601983U (zh) 2019-09-27 2019-09-27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9313.6U CN210601983U (zh) 2019-09-27 2019-09-27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1983U true CN210601983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9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39313.6U Active CN210601983U (zh) 2019-09-27 2019-09-27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1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270335A1 (en) Total heat exchanger and ventil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0323515B1 (ko) 3면 토출형 공기 조화기
CN10721866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0793627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KR20080059755A (ko) 천정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4225945A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N10891701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器
CN109520021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EP2436996B1 (en) Ventilating apparatus
CN210601983U (zh)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020061594A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0023479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089892A (ja) 空気調和機
EP1617154A2 (en) Blowing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4322085A (zh) 空调器
CN20896796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器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92987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107388380B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9103274U (zh) 整体式热泵空调
JP3565276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910323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1811996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841291U (zh) 除湿暖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