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1723U - 螺线管 - Google Patents

螺线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31723U
CN210531723U CN201921546931.6U CN201921546931U CN210531723U CN 210531723 U CN210531723 U CN 210531723U CN 201921546931 U CN201921546931 U CN 201921546931U CN 210531723 U CN210531723 U CN 210531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ember
plunger
yoke
peripheral surface
soleno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469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雫修通
高桥建郎
藤泽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owertrai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31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3172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螺线管,能够减小柱塞的轴向移动时的摩擦并且抑制正本增加。该螺线管具有:圆筒状的绕线架,其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线圈,其卷绕于所述绕线架;圆筒状的轭,其配置于所述绕线架的贯通孔;以及柱塞,其在所述轭内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轭的内周面和所述柱塞的外周面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多个槽部,该多个槽部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在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凹陷,该螺线管具有分别沿所述多个槽部配置的多个片部件。

Description

螺线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线管。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螺线管,其具有:圆筒状的绕线架;圆筒状的轭,其配置在绕线架内;以及柱塞,其配置在轭内,能够沿轴向移动。
在专利文献1中,在具有能够在圆筒状的磁极管内沿轴向移动的衔铁的压力控制阀中,通过设置覆盖衔铁的整个外周面的箔,减小衔铁沿轴向移动时的摩擦。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1113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是利用箔覆盖衔铁的整个外周面,因而存在如下问题:这样的箔很昂贵,成为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小柱塞的轴向移动时的摩擦并且抑制成本增加的螺线管。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螺线管,其具有:圆筒状的绕线架,其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线圈,其卷绕于所述绕线架;圆筒状的轭,其配置于所述绕线架的贯通孔;以及柱塞,其在所述轭内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轭的内周面和所述柱塞的外周面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多个槽部,该多个槽部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在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凹陷,该螺线管具有分别沿所述多个槽部配置的多个片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螺线管中,所述多个槽部各自的径向的深度比所述片部件的径向的厚度浅。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螺线管中,所述多个槽部各自的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片部件的轴向的长度长。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螺线管中,所述片部件呈环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螺线管中,所述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轭的内周面,所述片部件具有恢复成平板形状的恢复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螺线管中,所述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轭的内周面,所述片部件以朝向径向外侧对所述轭的内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螺线管中,所述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柱塞的外周面,所述片部件以朝向中心轴线侧对所述柱塞的外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螺线管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螺线管中,在所述多个槽部分别配置有多个片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够减小柱塞的轴向移动时的摩擦并且抑制成本增加的螺线管。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螺线管的电磁阀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螺线管的剖视图。
图3是相当于图2的A向视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相当于图2的B向视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片部件的平面图。
图6是使图1所示的片部件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1的片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变形例3的片部件的平面图。
图9是使变形例3的片部件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变形例4的片部件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电磁阀;11:轴部;13:柱塞;13c:柱塞端面;17:铁芯;17a:第2圆筒部;21:轭;21a:第1圆筒部;21b:第1凸缘部;21c:周端部;21d1:轴向一侧端面;21k:槽部;21m:槽部;25:绕线架;25c:端面;29:线圈;30:壳体;31:壳体主体部;31a:第1开口部;31b:内壁;31c:第1内壁部;31d:第2内壁部;31j:第2台阶部;31m:第1台阶部;33:盖体;33a:盖体主体部;33b:倾斜部;33c:周缘部;33d1、33d2:面;33e:突出部;42:片部件;43:片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输出调压后的油的滑动阀件设置于螺线管的电磁阀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电磁阀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为“前侧”。另外,后侧和前侧只是用于进行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具有螺线管10和滑动阀件50。螺线管10和滑动阀件50沿轴向配置。螺线管10利用通过电流流过线圈29而产生的磁力使轴部11沿轴向移动。滑动阀件50位于螺线管10的轴向另一侧(前侧),具有能够与轴部11的移动一起沿轴向移动的滑阀52。滑阀52可移动地收纳在阀体51内。以下,对每个构成部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螺线管10>
图2是螺线管的剖视图。图3是相当于图2的A向视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和图3所示,螺线管10具有轭21、铁芯17、轴部11、绕线架25、线圈29、柱塞13、盖体33以及壳体30。
(壳体30)
壳体30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收纳轴部11、轭21、铁芯17、绕线架25、线圈29、柱塞13以及盖体33。壳体30具有筒状的壳体主体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部31呈圆筒状。壳体主体部31具有第1开口部31a、第1内壁部31c以及第2内壁部31d。第1开口部31a在轴向一侧(后侧)端部开口。第1内壁部31c在从第1开口部31a与轴向另一侧(前侧)相连的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状的第1台阶部31m,并沿轴向呈圆筒状扩展。第2内壁部31d在与第1内壁部31c的轴向另一侧相连的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状的第2台阶部31j,并沿轴向呈圆筒状扩展。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部31的轴向一侧(后侧)端部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壳体突出部31e。第1内壁部31c设置于壳体突出部31e的轴向另一侧(前侧)。第1内壁部31c从壳体突出部31e的径向内侧端面31f在径向外侧沿轴向扩展而呈圆筒状。第1内壁部31c中的从第1开口部31a的前侧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面为第1台阶部31m。因此,第1台阶部31m为与轴向垂直的面。第1内壁部31c的内径比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径小。
第2内壁部31d中的从第2内壁部31d的后侧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面为第2台阶部31j。因此,第2台阶部31j为与轴向垂直的面,与第1台阶部31m平行。第2内壁部31d的内径与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径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内壁部31d的内表面与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轴向另一侧(前侧)的内表面位于同一面上。由壳体突出部31e的径向内侧端面31f包围的空间形成第1开口部31a。在第2内壁部31d的内表面上对置地配置有轭21的第1凸缘部21b。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部31的前侧的内壁31b设置有沿轴向呈圆筒状扩展的第3内壁部31g,该第3内壁部31g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状的第3台阶部31k。第3内壁部31g的内径比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径大。因此,第3内壁部31g的径向厚度比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径向厚度薄。
壳体主体部31具有从第3内壁部31g的前侧的端部向前侧延伸的压接部31h。压接部31h的径向的厚度与第3内壁部31g的径向的厚度相同。另外,也可以使压接部31h的径向的厚度比第3内壁部31g的厚度薄。通过使压接部31h的厚度较薄,能够使压接部31h容易塑性变形,从而提高压接作业的作业性。另外,通过压接部31h将滑动阀件50的阀体51固定于壳体30。
在壳体主体部31的前侧的X轴方向正侧端部设置有端子缺口部31i。对与线圈29电连接的端子38进行保持的端子主体部37从端子缺口部31i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突出。端子主体部37与卷绕有线圈29的绕线架25是一体成型品。
(轭21)
轭21位于壳体主体部31内的轴向一侧(后侧),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1圆筒部21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圆筒部21a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1贯通孔21h。在第1贯通孔21h内插入有柱塞13。
在第1圆筒部21a的轴向一侧(后侧)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1凸缘部21b。第1凸缘部21b的外径比第1内壁部31c的内径大,且比第2内壁部31d的内径小。因此,第1凸缘部21b能够容易插入到第2内壁部31d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部21b呈圆环状,第1凸缘部21b的轴向厚度具有与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壁厚相同程度的厚度。因此,第1凸缘部21b的周端部21c沿第2内壁部31d的内表面配置。因此,轭21能够以沿中心轴线J的姿势配置在壳体主体部31内。
如图3所示,轭21的第1凸缘部21b以被绕线架25的轴向一侧的端面25c和第1台阶部31m所夹的状态固定于壳体30。另外,第1凸缘部21b的轴向一侧端面21d1除了与第2台阶部31j接触之外还与盖体33的周缘部33c接触。
第1圆筒部21a的壁部21e的轴向另一侧(前侧)的端部具有以随着向轴向另一侧前进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部21f。另外,在第1圆筒部21a的轴向另一侧的壁部21e设置有圆筒状的第1嵌合部21g,该第1嵌合部21g的直径比壁部21e小。在该第1嵌合部21g安装有后述的套环41。
轭21的第1圆筒部21a与第1凸缘部21b是一体的。即,第1圆筒部21a和第1凸缘部21b由一个部件构成。通过模具成型或切削加工而得到该轭21。另外,轭21的第1圆筒部21a和第1凸缘部21b也可以是分体的。
如图2所示,第1圆筒部21a的轴向长度具有与柱塞13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作为第1圆筒部21a的第1贯通孔21h的周面的内周面21j具有槽部21k和槽部21m。槽部21k和槽部21m是从内周面21j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槽部。槽部21k设置于轭21的内周面21j的轴向一侧(后侧)的端部(轴向一端侧)。槽部21m设置于轭21的内周面21j的轴向另一侧(前侧)的端部(轴向另一端侧)。槽部21k与槽部21m之间的距离是对柱塞13进行支承的轴承彼此间的距离(片部件42与片部件43之间的距离),通过增长该距离,能够使柱塞13的轴芯不易偏移。
(片部件)
片部件42配置于槽部21k。片部件43配置于槽部21m。图4是相当于图2的B向视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片部件42的平面图。图6是使片部件42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由于槽部21m和片部件43的构造与槽部21k和片部件42的构造相同,因此,这里对槽部21k和片部件42的构造进行说明,省略槽部21m和片部件43的构造的说明。
片部件42是树脂制的片状(平板形状)的部件。如图5所示,片部件42的片的表面形状为长方形。如图6所示,片部件42在以长度方向沿着周向的方式进行弯曲的状态下配置于槽部21k。此时,片部件42呈在周向的端部彼此之间具有间隙的C字形状。如图4所示,槽部21k的径向的深度d2比片部件42的径向的厚度d1浅。如图4所示,槽部21k的轴向的长度L1比片部件42的轴向的长度L2长。
配置于槽部21k的片部件42的内径比柱塞13的外径稍大。另外,配置于槽部21m的片部件43的内径比柱塞13的外径稍大。因此,片部件42和片部件43作为对柱塞13进行支承的滑动轴承而发挥功能,并且能够使柱塞13在轴向上移动。片部件42和片部件43的表面(与柱塞13对置的面)的摩擦系数比轭21的内周面21j的摩擦系数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相比于在轭21与柱塞13之间不设置片部件42和片部件43的情况,能够提高使柱塞13在轴向上移动时的响应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相比于在柱塞13的整个轴向上设置片部件的情况,所需的片部件的数量很少就行,从而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片部件42具有恢复成平板形状的恢复力。片部件42以朝向径向外侧对轭21的内周面(槽部21k的底的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柱塞13)
柱塞13在第1圆筒部21a内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13由磁性材料制成,呈圆柱状。柱塞13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2贯通孔13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贯通孔13a的前侧在柱塞13的前侧的柱塞端面13b开口,后侧在柱塞13的轴向一侧的柱塞端面13c开口。在沿轴向观察时,第2贯通孔13a位于比轴部1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铁芯17)
铁芯17相对于轭21位于轴向另一侧(前侧),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2圆筒部17a。第2圆筒部17a沿轴向延伸,具有供轴部11插入的第3贯通孔17f。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17由磁性材料制成,配置于壳体30的前侧而固定于壳体30内。铁芯17经由套环41与轭21结合,并且以与绕线架25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壳体30。在铁芯17的第2圆筒部17a的前侧设置有向径向突出的环状的第2凸缘部17b。第2凸缘部17b的外径比第3内壁部31g的内径稍小。
第2凸缘部17b的轴向一侧端面17n与第3台阶部31k接触。因此,铁芯17相对于壳体30被定位于轴向一侧(后侧)。
在第2圆筒部17a的后侧设置有后侧开口并向前侧凹陷的第1空间部17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空间部17d与中心轴线J设置在同轴上,在沿轴向观察时呈圆形状。第1空间部17d的内径比柱塞13的外径稍大。因此,柱塞13能够在第1空间部17d内沿轴向移动。
在第1空间部17d设置有从第1空间部17d的前侧端部向前侧延伸的延长空间部17e。延长空间部17e的后侧开口,并且该延长空间部17e向前侧延伸。延长空间部17e的内径比第1空间部17d的内径小。供轴部11通过的第3贯通孔17f的后侧的开口部17g在延长空间部17e的前侧的底面开口。
第3贯通孔17f的后侧向延长空间部17e开口,前侧在第2圆筒部17a的前侧的端面17h开口。轴部11以移动自如的方式通过第3贯通孔17f。第3贯通孔17f作为对轴部11进行支承的滑动轴承而发挥功能,并且能够使轴部11在轴向上移动。
在第2圆筒部17a的后侧设置有圆筒状的第2嵌合部17i,该第2嵌合部17i的直径比第2圆筒部17a的前侧小。套环41的前侧嵌合于第2嵌合部17i。套环41的前侧嵌合于轭21的第1嵌合部21g。因此,使轭21与铁芯17经由套环41结合。
在第2圆筒部17a的第1空间部17d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向后侧延伸的圆筒状的薄壁部17j。薄壁部17j具有随着向轴向一侧前进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部17k。具有倾斜面部17k的薄壁部17j在线圈29通电时使从薄壁部17j向柱塞13侧延伸的磁感线集中,增大将柱塞13向前侧拉扯的力。
(轴部11)
如图2所示,轴部11相对于第2圆筒部17a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11由非磁性的金属材料制成,轴部11的外径比第3贯通孔17f的内径稍小。轴部11的后侧的端部向第1空间部17d内突出,轴部11的前侧的端部从铁芯17的前侧的端面17h突出。在轴部11的后侧安装有挡圈12。
在柱塞13使轴部11向前侧移动时,在柱塞13的前侧的柱塞端面13b与第1空间部17d的底面接触之前,挡圈12配置于与延长空间部17e的底面接触的位置。因此,在轴部11向前侧移动时,能够防止柱塞13与第1空间部17d的底面抵接的可能性。
(绕线架25)
绕线架25呈圆筒状,配置于第1圆筒部21a和第2圆筒部17a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架25由树脂制成,覆盖第1圆筒部21a的径向外侧的侧面21i和第2圆筒部17a的径向外侧的侧面17m。绕线架25具有圆筒部25a和设置于圆筒部25a的轴向两侧并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3凸缘部25b。在圆筒部25a卷绕有线圈29。
X轴方向正侧的第3凸缘部25b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端子主体部37相连。卷绕有线圈29的绕线架25与端子主体部37一起通过树脂一体成型。
(线圈29)
线圈29卷绕于绕线架25。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9沿绕线架25的圆筒部25a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卷绕。线圈29的两端部与设置于端子主体部37的端子38电连接。
(盖体33)
如图2所示,盖体33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相对于轭21和柱塞13位于轴向一侧(后侧)。盖体33具有:盖体主体部33a,其与柱塞13的轴向一侧的柱塞端面13c对置地配置;环状的倾斜部33b,其随着从盖体主体部33a的径向外侧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前进而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环状的周缘部33c,其从倾斜部33b的径向外侧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2和图3所示,盖体33以如下状态固定于壳体30:盖体33的径向外侧的周缘部33c的轴向一侧的面33d2与第1台阶部31m接触,并且周缘部33c的轴向另一侧的面33d1与第1凸缘部21b的轴向一侧端面21d1接触,周缘部33c被第1台阶部31m和第1凸缘部21b的轴向一侧端面21d1所夹。盖体33在固定于壳体30的状态下封闭第1开口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盖体33的盖体主体部33a和倾斜部33b覆盖第1开口部31a。
盖体33的周缘部33c的轴向厚度比第1内壁部31c的轴向长度大。因此,在周缘部33c与第1台阶部31m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使周缘部33c的前侧的面33d1与第1凸缘部21b的轴向一侧端面21d1接触。
盖体主体部33a配置在第1开口部31a的轴向的区域内。因此,盖体主体部33a在轴向上不从壳体主体部31的后侧的端部突出。
盖体主体部33a在盖体主体部33a的径向内侧具有向柱塞侧突出的突出部33e。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3e与柱塞13的后侧的柱塞端面13c的中央部接触,并且配置在比第2贯通孔13a的后侧的开口部13d向中心轴线J侧偏移的位置。
<滑动阀件50>
(阀体51)
如图1所示,阀体51呈圆筒状,具有多个供油流入/流出的端口55。阀体51具有沿轴向延伸而供滑阀52插入的滑动孔部53。滑动孔部53沿轴向贯穿阀体51。滑动孔部53与多个端口55相连。在阀体51的后侧端部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54。该凸缘部54设置于螺线管10的壳体主体部31,被压接部31h压接从而被固定于壳体主体部31。
(滑阀52)
滑阀52具有:多个大径部52a,它们具有比滑动孔部53的内径稍小的外径;以及小径部52b,其使在轴向上相邻的大径部52a彼此相连,直径比大径部52a小。滑阀52通过沿轴向移动而使大径部52a对端口55进行开闭。在阀体51的前侧端部插入有封闭滑动孔部53的前侧的开口的封闭部件57。在封闭部件57与滑阀52的前侧端部之间配置有压缩弹簧60。因此,滑阀52被压缩弹簧6向后侧施力。
<螺线管10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2所示,盖体33从在壳体主体部31的前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31n以突出部33e朝向前侧的姿势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盖体33以周缘部33c的后侧的面33d2与第1台阶部31m接触的状态配置在壳体主体部31内。在配置盖体33之后,轭21以第1凸缘部21b朝向后侧的状态从第2开口部31n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使第1凸缘部21b的轴向一侧端面21d1与盖体33的周缘部33c的前侧的面33d1接触。另外,优选在将轭21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之前,在轭21的槽部21k配置片部件42,并在轭21的槽部21m配置片部件43。
在配置轭21之后,将绕线架25与端子主体部37一体成型而得的组件从壳体主体部31的第2开口部31n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绕线架25以绕线架25的外周面嵌合于壳体主体部31的内壁31b的内表面的方式被固定。另外,轭21的第1圆筒部21a的外周面与绕线架25的内周面接触。
在插入组件之后,将柱塞13从第2开口部31n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将柱塞13插入于轭21的第1圆筒部21a的第1贯通孔21h中。此时,片部件42和片部件43以朝向径向外侧对轭21的内周面(槽部21k和槽部21m的底的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由此能够防止片部件42和片部件43被柱塞13按压而脱落。在插入柱塞13之后,将套环41从第2开口部31n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并嵌合于轭21的第1嵌合部21g。在插入套环41之后,将插入有轴部11的铁芯17以第1空间部17d朝向后侧的状态从第2开口部31n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并使从轭21向前侧延伸的套环41嵌合于铁芯17的第2嵌合部17i,结束螺线管10的组装。
另外,螺线管10的组装方法不限于上述的顺序。在上述的组装方法中,在配置轭21之后,将组件插入到壳体主体部31内,但也可以在配置轭21之后,将柱塞13插入到轭21内。
(变形例1)
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片部件42呈平板形状的例子,但片部件的形状不限于此。图7是示出变形例1的片部件的立体图。示出了变形例1的片部件142呈环形形状的情况。片部件142具有沿径向恢复的恢复力。片部件142以朝向径向外侧对轭21的内周面(槽部21k的底的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片部件也可以像图7的片部件142那样呈沿槽部21k的底的周面的环形形状。
(变形例2)
另外,片部件42也可以是具有在未被施加外力时恢复成图6所示的恒定的C字形状的恢复力的部件。在变形例2中,对该C字形状的片部件42进行说明。以使片部件42的周向的端部彼此之间的距离缩小的方式,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外力而使片部件42的外径缩小,从而能够将片部件42配置于槽部21k。变形例2的片部件42利用恢复力向径向外侧施力。该片部件42以朝向径向外侧对轭21的内周面(槽部21k的底的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变形例3)
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片部件42的片的表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的例子,但片部件的形状不限于此。图8是变形例3的片部件的平面图。图9是使变形例3的片部件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变形例3的片部件242的片的表面的形状是内角不为90°的四边形。变形例3的片部件242的片的表面的形状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当像图9那样使片部件242弯曲时,片部件242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在轴向上没有不存在片部件242的部位,因而能够通过片部件242的内周面更稳定地对柱塞13的外周面进行支承。
(变形例4)
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槽部21k配置1张片部件42的例子,但在1个槽部配置的片部件不限于1张。图10是变形例4的片部件的立体图。在变形例4中,在槽部21k沿周向并列配置片部件342a和片部件342b这两张片部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片部件也可以是相对于1个槽部21k像图10的片部件342a和片部件342b那样沿周向排列的两张片部件,也可以是沿周向排列的三张以上片部件,也可以沿轴向排列的两张以上片部件。
(变形例5)
在第1实施方式中,轭21具有槽部21k和槽部21m这两个槽部,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轭21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具有沿轴向排列的3个以上槽部并在各个槽部配置片部件。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在轭21设置槽部21k和21m,在该槽部配置片部件42和片部件43的构造,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2实施方式采用如下结构:在轭21的内周面不设置槽部,而在柱塞13的外周面设置槽部。配置于柱塞13的外周面的槽部的片部件的外径比轭21的内周面21j的内径稍小。片部件的表面(与轭21对置的面)的摩擦系数比柱塞13的外周面的摩擦系数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相比于在轭21与柱塞13之间不设置片部件的情况,能够提高使柱塞13沿轴向移动时的响应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相比于在柱塞13的整个轴向上设置片部件的情况,所需的片部件的数量很少就行,从而能够抑制成本增加。在第2实施方式中,片部件的形状也可以是上述的任何形状。
另外,在柱塞13的外周面设置槽部,在该槽部配置片部件的情况下,片部件以朝向中心轴线侧对柱塞13的外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螺线管10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螺线管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利用通过电流流过电磁阀1的螺线管10的线圈29而产生的磁力将柱塞13向铁芯17侧吸引。因此,与柱塞13接触的轴部11与柱塞13一起向前侧移动。另外,在轴部11移动时,要克服压缩弹簧60的作用力而移动。因此,与轴部11抵接的滑阀52向前侧移动。
另一方面,在螺线管10的线圈29中没有电流流动的状态下,柱塞13不会受向铁芯17侧的吸引力。因此,利用压缩弹簧60朝向前侧的作用力,滑阀52向后侧移动。另外,随着滑阀52向后侧的移动,螺线管10的轴部11和柱塞13向后侧移动。
(1)轭的内周面和柱塞的外周面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多个槽部,该多个槽部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在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凹陷,该螺线管具有分别沿上述多个槽部配置的多个片部件。
因此,片部件夹在轭与柱塞之间,能够减小柱塞相对于轭沿轴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另外,通过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配置多个片部件,相比于在整个轴向上设置片部件的情况,片部件的面积较小就行,从而能够抑制成本增加。另外,通过在槽部配置片部件,能够防止片部件的轴向的偏移。
(2)多个槽部各自的径向的深度比片部件的径向的厚度浅。
通过槽部的径向的深度比片部件的径向的厚度浅,轭与柱塞不直接接触,而在它们之间夹有片部件,因此能够减小使柱塞沿轴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
(3)多个槽部各自的轴向的长度比片部件的轴向的长度长。
通过槽部的轴向长度比片部件的轴向长度长,容易将片部件配置于槽部,能够提高作业性。
(4)片部件呈环形形状。
通过使片部件呈环形形状,能够直接配置于槽部,相比于片部件是1张板并将其弄圆的情况,配置后的形状不会变形,因此容易决定尺寸,能够提高作业性。
(5)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轭的内周面,片部件具有恢复成平板形状的恢复力。
通过片部件具有恢复成平板形状的恢复力,在将片部件弄圆并配置于轭的内周面的槽部时,片部件的恢复力对槽部的周面向径向外侧施力,从而片部件不容易从槽部脱落,能够提高作业性。
(6)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轭的内周面,片部件以朝向径向外侧对轭的内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片部件以朝向径向外侧对轭的内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于槽部,因此片部件不容易从槽部脱落,能够提高作业性。
(7)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柱塞的外周面,片部件以朝向中心轴线侧对柱塞的外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片部件以朝向中心轴线侧对柱塞的外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于槽部,因此片部件不容易从槽部脱落,能够提高作业性。
(8)在多个槽部分别配置有多个片部件。
通过在一个槽部配置有多个片部件,使多个片部件与轭和柱塞接触,能够减小柱塞相对于轭沿轴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同时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螺线管,其具有:
圆筒状的绕线架,其在轴向上具有贯通孔;
线圈,其卷绕于所述绕线架;
圆筒状的轭,其配置于所述绕线架的贯通孔;以及
柱塞,其在所述轭内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的内周面和所述柱塞的外周面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多个槽部,该多个槽部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在整个周向上沿径向凹陷,
该螺线管具有分别沿所述多个槽部配置的多个片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各自的径向的深度比所述片部件的径向的厚度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各自的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片部件的轴向的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部件呈环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轭的内周面,
所述片部件具有恢复成平板形状的恢复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轭的内周面,
所述片部件以朝向径向外侧对所述轭的内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柱塞的外周面,
所述片部件以朝向中心轴线侧对所述柱塞的外周面施力的状态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线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槽部分别配置有多个片部件。
CN201921546931.6U 2018-09-28 2019-09-17 螺线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317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359 2018-09-28
JP2018183359A JP2020053618A (ja) 2018-09-28 2018-09-28 ソレノイ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31723U true CN210531723U (zh) 2020-05-15

Family

ID=69997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4693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31723U (zh) 2018-09-28 2019-09-17 螺线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53618A (zh)
CN (1) CN21053172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32210Y1 (zh) * 1965-11-26 1968-01-30
JPS5934970Y2 (ja) * 1980-05-28 1984-09-27 シ−ケ−デイコントロ−ルズ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用プランジャ
JPS5766510U (zh) * 1980-10-09 1982-04-21
JPS59103405U (ja) * 1982-12-28 1984-07-1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
DE3527423A1 (de) * 1985-07-31 1987-02-12 Bso Steuerungstechnik Gmbh Elektromagnet
JPH0356107U (zh) * 1989-10-03 1991-05-30
JPH1113905A (ja) * 1997-06-25 1999-01-22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ロータリ式流路切換弁における弁体用ピストンリング構造
JPH11307342A (ja) * 1998-04-17 1999-11-05 Sanmei Denki Kk ソレノイド
JP2000348931A (ja) * 1999-06-08 2000-12-15 Smc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06055796A1 (de) * 2006-11-27 2008-05-29 Robert Bosch Gmbh Druckregelventil
JP4871207B2 (ja) * 2007-05-21 2012-02-08 株式会社ニッキ 高圧電磁弁
JP5351603B2 (ja) * 2009-05-13 2013-11-2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ルブ装置
JP2011077355A (ja) * 2009-09-30 2011-04-14 Keihin Corp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ルブ装置
JP6276942B2 (ja) * 2013-08-28 2018-02-07 Kyb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3618A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1359B2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CN210034600U (zh) 螺线管装置
CN109313973B (zh) 具有一体式极片的电磁致动器
US20180156348A1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flux washer body for a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US8957749B2 (en) Linear solenoid
US2016022556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16129261A1 (ja)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2017161014A (ja) 電磁弁装置
US20200278045A1 (en) Solenoid valve
JP4588782B2 (ja) 燃料噴射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118512U (zh) 螺线管装置
JP4038452B2 (ja) 比例電磁弁
JP3975941B2 (ja) 電磁駆動装置
CN210531723U (zh) 螺线管
CN110894891A (zh) 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组装方法
US20230400117A1 (en) Solenoid valve
EP3817012A1 (en) Solenoid having a permanent magnet
CN210141360U (zh) 螺线管装置
CN217177611U (zh) 螺线管装置
JP6972833B2 (ja) 電磁弁
JPH10299932A (ja)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CN217207977U (zh) 螺线管装置
US20210005369A1 (en) Solenoid
US20230386718A1 (en) Solenoid actu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enoid actuator
US20230386719A1 (en) Solenoid actu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