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56534U -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 Google Patents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56534U
CN210456534U CN201921158233.9U CN201921158233U CN210456534U CN 210456534 U CN210456534 U CN 210456534U CN 201921158233 U CN201921158233 U CN 201921158233U CN 210456534 U CN210456534 U CN 210456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conveying
piece
push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582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一恒
张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opst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op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op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op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582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56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56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56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送料装置包括机械手机构及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包括输送组件及定位组件。输送组件用于运送料架,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及推动件,推动件推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相对移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分别设置于输送组件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分别抵接于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能够将料架摆正,提高料架定位在输送组件上的精度。同时,通过定位组件还能够有效夹持料架,避免料架在上料或下料的过程中活动。机械手机构与定位组件相对应,通过机械手机构抓取料架上的产品或将产品放置在料架上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料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物料的加工过程中,一般在加工前或加工后需要对物料进行上料或下料。传统的送料装置通过阻挡件,将物料阻挡在上料位或下料位,通过机械手机构抓取物料,实现物料的上料或下料。然而,传统的送料装置在物料上料或下料的过程中定位不准确,导致机械手机构抓取物料不稳定,或无法有效抓取物料。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定位精度更高的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一种送料机构,包括:
输送组件,用于运送料架;及
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及推动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推动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分别抵接于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
上述送料机构在使用时,将料架放置到输送组件上,通过输送组件运送料架。当料架移动至定位组件对应的位置时,推动件推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相对移动。由于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分别设置于输送组件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分别抵接于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抵接于料架上的过程中,由于分别抵接于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进而能够将料架摆正,提高料架定位在输送组件上的精度,进而提高机械手机构抓取料架上的产品或将产品放置在料架上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还能够有效夹持料架,避免料架在上料或下料的过程中活动。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朝向所述第二定位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件朝向所述第一定位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分别用于卡设所述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槽为直角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为直角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为两个,其中一所述推动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定位件移动,另一所述推动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二定位件移动;或者
所述推动件为一个,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联动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联动件的相对两端上,所述推动件通过所述联动件驱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对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定位组件沿所述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感应器,所述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上,所述感应器用于感应所述料架,所述感应器电连接于所述推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器的数量与所述定位组件的数量相对应,所述感应器沿所述输送组件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感应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定位组件之间的距离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动力源及输送件,所述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输送件移动,所述感应器电连接于所述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与所述推动件并列电连接。
一种送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械手机构;及
如上所述的送料机构,所述机械手机构与所述定位组件相对应,所述机械手机构用于抓取或放置产品于料架。
上述送料装置在使用时,将料架放置到输送组件上,通过输送组件运送料架。当料架移动至定位组件对应的位置时,推动件推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相对移动。由于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分别设置于输送组件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分别抵接于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抵接于料架上的过程中,由于分别抵接于料架的相对两对角部,进而能够将料架摆正,提高料架定位在输送组件上的精度。同时,通过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还能够有效夹持料架,避免料架在上料或下料的过程中活动。由于机械手机构与定位组件相对应,进而提高机械手机构对应与料架的精度,提高机械手机构抓取料架上的产品或将产品放置在料架上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械手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模组及抓取组件,所述第一移动模组的一端位于所述输送组件的上方并对应于所述定位组件,所述抓取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模组上,所述抓取组件用于抓取或放置产品于料架并能够在所述第一移动模组上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送料机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5为图2中机械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送料装置,100、机械手机构,110、第一移动模组,120、抓取组件,122、抓取件,124、转动件,130、第二移动模组,200、送料机构,210、输送组件,212、动力源,214、输送件,215、传动带,216、主动轮,217、从动轮,218、转动轴,219、限位件,220、定位组件,221、第一定位件,222、第二定位件,223、推动件,224、第一定位槽,225、第二定位槽,230、感应器,300、运送组件,30、料架,301、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的送料装置10,用于实现产品的上料或下料,且至少产品的抓取或放置过程稳定性高,避免在抓取或放置产品的过程中产品被碰坏。具体地,送料装置10包括机械手机构100及送料机构200,机械手机构100的一端能够对应于送料机构200,实现放置在送料机构200上的料架30上的产品的抓取或放置,进而实现产品的上料或下料。
在本实施例中,产品为玻璃制品,料架30用于插设玻璃制品。在其他实施例中,送料装置10还可以用于实现其他产品的上料或下料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料架30为方形结构,料架3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放置槽301,玻璃制品能够并列插设于放置槽301内。具体地,料架30上形成有两个并列设置于放置槽301,两个放置槽301沿送料机构200的输送方向并列设置。进而实现每一料架30能够放置两排玻璃制品。
在其他实施例中,料架3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结构,或者根据需要放置的产品的形状而设定。
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送料机构200包括输送组件210及定位组件220,输送组件210用于运送料架30。定位组件220包括第一定位件221、第二定位件222及推动件223,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分别设置于输送组件210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推动件223用于推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分别抵接于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其中,机械手机构100与定位组件220相对应,机械手机构100用于抓取或放置产品于料架30。
上述送料装置10在使用时,将料架30放置到输送组件210上,输送组件210运送料架30移动。当料架30移动至定位组件220对应的位置时,推动件223推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相对移动。由于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分别设置于输送组件210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分别抵接于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抵接于料架30上的过程中,由于分别抵接于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进而能够将料架30摆正,提高料架30定位在输送组件210上的精度。同时,通过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还能够有效夹持料架30,避免料架30在上料或下料的过程中活动。由于机械手机构100与定位组件220相对应,进而提高机械手机构100对应与料架30的精度,提高机械手机构100抓取料架30上的产品或将产品放置在料架30上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输送组件210包括动力源212及输送件214,动力源212用于驱动输送件214移动,进而方便实现对料架的运送。
一实施例中,输送件214包括传动带215、主动轮216及从动轮217,传动带215跨设于主动轮216与从动轮217上,动力源212用于驱动主动轮216转动,进而实现传动带215的移动,料架30能够设置于传动带215上,并跟随传动带215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件214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输送件214间隔设置,料架30的一端能够放置于一传动带215上,另一端能够放置于另一传动带215上,进而提高料架30传送的稳定性。具体地,两个主动轮216通过转动轴218连接在一起,动力源212驱动转动轴218转动,即可同时驱动两个主动轮216转动,实现两个传动带215的同步移动,进一步提高输送件214对料架30输送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动力源212包括电机及传动件,传动件的一端设置于转动轴218上,电机驱动传动件的另一端,进而通过传动件带动转动轴218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传动件位于两个主动轮216之间,进而能够避免由于动力源212增加输送件214的宽度,使得输送组件210的结构更加紧凑。
一实施例中,输送组件210还包括至少两个限位件219,其中两个限位件219分别设置于输送件214的输送方向的两侧,这两个限位件219之间的距离与料架30的宽度尺寸或长度尺寸相匹配。通过设置限位件219能够有效避免料架30在输送件214上输送的过程中,由输送件214上脱离,提高料架30在输送件214上传送的稳定性。
具体地,限位件219为四个,四个限位件219两两相对设置于输送件214的输送方向的两侧,其中,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限位件219之间间隔设置,第一定位件221位于一侧的两个限位件219之间,第二定位件222设置于另一侧的两个限位件219之间,进而方便实现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抵接于料架30上。
一实施例中,推动件223为至少两个,至少一推动件223用于推动第一定位件221移动,至少另一推动件223用于推动第二定位件222移动。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推动件223分别推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的移动,能够提高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相对移动的稳定性。
具体地,推动件223为气缸,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推动件223的活塞杆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推动件223还可以为液压缸或其他能够实现移动的部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推动件223还可以为一个,定位组件220还包括联动件,推动件223通过联动件驱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相对移动。例如,联动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齿条及设置于两个齿条之间的齿轮,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分别设置于两个齿条上,推动件223推动其中一齿条移动,即可通过齿轮带动另一齿条相对于一齿条移动。
一实施例中,定位组件22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定位组件220沿输送组件210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一实施例中的料架30上能够形成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于放置槽301,进而能够放置至少两排产品,且所有放置槽301沿输送方向并列设置。当料架30经过其中一定位组件220时,该定位组件220的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抵接料架30,使得其中一放置槽301内的产品能够对位于机械手机构100。当料架30经另一定位组件220时,该定位组件220的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抵接于料架30,使得另一放置槽301内的产品能够对位于机械手机构100。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定位组件220能够实现料架30上每一放置槽301内的产品的有效定位,进一步提高机械手机构100抓取产品的效率及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220为两个,两个定位组件220沿输送件214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料架30上形成有两个并列设置于放置槽301,进而能够放置两排产品。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组件220还可以为一个,料架30上形成有一个放置槽301,通过该定位组件220使得料架30的放置槽301内的产品有效对准机械手机构100。
具体地,两个相邻定位组件220沿输送方向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放置槽301的中心线之间距离相同,进而通过定位组件220更进一步提高料架30的放置槽301对准机械手机构100的精度。
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21朝向第二定位件22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24,第二定位件222朝向第一定位件22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225,第一定位槽224与第二定位槽225分别用于卡设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槽224与第二定位槽225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抵接于料架30对角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料架30定位的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槽224为直角槽,第二定位槽225为直角槽。其中,料架30为方形结构,进而使得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能够分别有效设置于第一定位槽224与第二定位槽225内,避免定位后得料架30相对于定位组件220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槽224与第二定位槽225的形状还可以根据料架30的对角部的形状设置,进而提高定位料架30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送料机构200还包括感应器230,感应器230设置于输送组件210上,感应器230用于感应料架30,感应器230电连接于推动件223。通过设置感应器230能够有效判断料架30的位置,进而提高定位组件220抵接料架30与定位料架30的准确性。
具体地,感应器230可以为接触传感器,也可以为靠近传感器等,只要能够有效感应料架30的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器230的数量与定位组件220的数量相对应,感应器230沿输送组件210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感应器230之间的距离与定位组件220之间的距离相同。当其中一感应器230感应到料架30,进而控制对应的定位组件220的推动件223驱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限制料架30的位置,有效实现定位组件220对料架30的精准控制定位。同时由于感应器230之间的距离与定位组件220之间的距离相同,当料架30由一个感应器230移动到另一感应器230的位置,实现由一感应器230对应的定位组件220移动至另一感应器230对应的定位组件220的位置,提高定位组件220定位的精度。
一实施例中,感应器230电连接于动力源212,动力源212与推动件223并列电连接。将感应器230电连接于动力源212,因此,当感应器230检测到料架30时,能够控制动力源212停止对输送件214的驱动,使得料架30相对于定位组件220停止移动。进一步感应器230控制推动件223驱动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移动,方便第一定位件221与第二定位件222夹住料架30,提高定位料架30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及图5,一实施例中,机械手机构100包括第一移动模组110及抓取组件120,第一移动模组110的一端位于输送组件210的上方并对应于定位组件220,抓取组件120设置于第一移动模组110上,抓取组件120用于抓取或放置产品于料架30并能够在第一移动模组110上移动。通过抓取组件120有效实现产品的抓取或放置,通过抓取组件120在第一移动模组110上移动,进而实现将产品由料架30上的上料或下料过程。
一实施例中,送料装置10还包括运送组件300,其中第一移动模组110的另一端位于运送组件300上,抓取组件120在运送组件300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移动,实现产品由输送组件210与运送组件300之间的上料或下料过程。
具体地,抓取组件120包括抓取件122及转动件124,转动件124设置于第一移动模组110上,转动件124用于驱动抓取件122转动,进而方便抓取料架30内的产品放置于运送组件300上,或抓取运送组件300上的产品放置料架30上。
在本实施例中,抓取件122为吸盘,通过吸盘吸附产品,实现产品的抓取与放置。
一实施例中,机械手机构100还包括第二移动模组130,第二移动模组130设置于第一移动模组110上,并能够在第一移动模组110上移动。抓取组件120设置于第二移动模组130上,并能够在第二移动模组130上移动。通过第二移动模组130与第一移动模组110能够实现抓取组件120在两个方向上的移动,进而提高抓取组件120抓取或放置产品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二移动模组130与第一移动模组110的移动方向相交,进而能够实现抓取件122在一个平面内的位置的有效控制,提高抓取件122的抓取或放置精度。
例如,第一移动模组110能够实现抓取组件120在Y轴方向的移动,第二移动模组130能够实现抓取组件120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实现抓取组件120在Y轴及X轴构成的平面内的移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组件(210),用于运送料架(30);及
定位组件(220),包括第一定位件(221)、第二定位件(222)及推动件(223),所述第一定位件(221)与所述第二定位件(222)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210)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推动件(223)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定位件(221)与所述第二定位件(222)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定位件(221)与所述第二定位件(222)分别抵接于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221)朝向所述第二定位件(22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24),所述第二定位件(222)朝向所述第一定位件(22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225),所述第一定位槽(224)与所述第二定位槽(225)分别用于卡设所述料架(30)的相对两对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槽(224)为直角槽,所述第二定位槽(225)为直角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223)为两个,其中一所述推动件(223)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定位件(221)移动,另一所述推动件(223)用于推动所述第二定位件(222)移动;或者
所述推动件(223)为一个,所述定位组件(220)包括联动件,所述第一定位件(221)与所述第二定位件(222)分别设置于所述联动件的相对两端上,所述推动件(223)通过所述联动件驱动所述第一定位件(221)与所述第二定位件(222)相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22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定位组件(220)沿所述输送组件(210)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应器(230),所述感应器(230)设置于所述输送组件(210)上,所述感应器(230)用于感应所述料架(30),所述感应器(230)电连接于所述推动件(2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230)的数量与所述定位组件(220)的数量相对应,所述感应器(230)沿所述输送组件(210)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感应器(230)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定位组件(220)之间的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料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210)包括动力源(212)及输送件(214),所述动力源(212)用于驱动所述输送件(214)移动,所述感应器(230)电连接于所述动力源(212),所述动力源(212)与所述推动件(223)并列电连接。
9.一种送料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械手机构(100);及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送料机构(200),所述机械手机构(100)与所述定位组件(220)相对应,所述机械手机构(100)用于抓取或放置产品于料架(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料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手机构(100)包括第一移动模组(110)及抓取组件(120),所述第一移动模组(110)的一端位于所述输送组件(210)的上方并对应于所述定位组件(220),所述抓取组件(120)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模组(110)上,所述抓取组件(120)用于抓取或放置产品于料架(30)并能够在所述第一移动模组(110)上移动。
CN201921158233.9U 2019-07-22 2019-07-22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Active CN210456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58233.9U CN210456534U (zh) 2019-07-22 2019-07-22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58233.9U CN210456534U (zh) 2019-07-22 2019-07-22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56534U true CN210456534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47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58233.9U Active CN210456534U (zh) 2019-07-22 2019-07-22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565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7044B (zh) 搬运系统
CN207792114U (zh) 一种料盘上下料组件
MXPA04006767A (es) Sistema de manejo de materiales.
CN209988691U (zh) 生产流水线及送料装置
CN112193757A (zh) 产品中转设备
CN113071887A (zh) Ic载板放板机
CN210456572U (zh) 送料装置
CN111921878B (zh) 自动仓储扫码分类方法
CN210456534U (zh) 送料装置及送料机构
CN110027899B (zh) 生产流水线、送料装置及接驳机构
CN218930965U (zh) 取放机构及加工系统
JPH01161846A (ja) 移載装置
CN214569054U (zh) 一种自动上下料装置
CN216749844U (zh) 半导体元件转运设备
CN209988690U (zh) 生产流水线、送料装置及接驳机构
CN209988737U (zh) 送料装置及分盘机构
CN110950072B (zh) 收料装置
CN211802440U (zh) 一种全自动电池扫码称重机
CN113353643B (zh) 码垛装置
CN210304640U (zh) 太阳能电池片的分选机
CN110683330A (zh) 一种循环式托盘供料器
CN220596195U (zh) 一种产品检测设备批量上料机构
CN215972335U (zh) 平铺码料机
CN217866479U (zh) 一种柔性可变承载平台360°平面全自由度agv
CN217457397U (zh) 一种料盘输送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