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4217U - 多极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多极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4217U
CN210404217U CN201921613053.5U CN201921613053U CN210404217U CN 210404217 U CN210404217 U CN 210404217U CN 201921613053 U CN201921613053 U CN 201921613053U CN 210404217 U CN210404217 U CN 210404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groove
signal
connector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1305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桂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eda Electricity Connected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eda Electricity Connected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eda Electricity Connected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eda Electricity Connected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1305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04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4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4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多极连接器,包括导电组件、信号组件和固定壳体。固定壳体包括连接结构、两间隔设置且均设于连接结构下侧的滑接结构以及设于两滑接结构之间的导向结构,连接结构于其下侧面上开设有与导向结构上下对位设置的导向槽,导向槽的槽宽、槽深与导向结构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连接结构于导向槽的上槽壁连接有引导柱,导向结构于其下侧面开设有与引导柱上下对位设置的导盲槽,导盲槽的槽宽、槽深与引导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其可作为公端连接器或母端连接器使用,通过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可轻松实现准确对接和稳定连接,具有较高的插接便利性。

Description

多极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极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通过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插接配合能够实现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然而随着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内用于进行信号传递的信号针的数量的增加,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相互对位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之间存在对位困难且插接便利性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极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对位困难且插接便利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极连接器,包括:
导电组件,用于进行电气连接;
信号组件,用于进行信号传递,所述信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公针和至少一个信号母针;
固定壳体,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信号组件,所述固定壳体包括连接结构、两间隔设置且均设于所述连接结构下侧的滑接结构,以及设于两所述滑接结构之间的导向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于其下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结构上下对位设置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导向结构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所述连接结构于所述导向槽的上槽壁连接有引导柱,所述导向结构于其下侧面开设有与所述引导柱上下对位设置的导盲槽,所述导盲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引导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于其下侧面还开设有两分别与所述滑接结构上下对位设置的滑接槽,所述滑接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滑接结构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所述滑接结构于其下侧面连接有插接柱,所述连接结构还于所述滑接槽的上槽壁开设有与所述插接柱上下对位设置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插接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槽的截面形状呈矩形,所述插接柱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所述插接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插接槽的槽宽。
进一步地,所述滑接结构于其下侧面连接有与所述插接柱错位设置的防呆柱,所述连接结构还于所述滑接槽的上槽壁开设有与所述防呆柱上下对位设置的防呆槽,所述防呆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防呆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防呆槽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于其两侧均连接有呈倒角设置的抵接条。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结构、所述滑接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的一侧的握持结构,所述握持结构于其左右两侧均凹设有握持槽,所述握持结构还于所述握持槽的槽底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凸状设置且用于增大握持摩擦力的握持条。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组件包括正极端子、设于所述正极端子下侧且用于增强所述正极端子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的正弹压件、与所述正极端子间隔设置的负极端子,以及设于所述负极端子下侧且用于增强所述负极端子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的负弹压件。
进一步地,各所述信号公针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导向槽内,各所述信号母针均与所述导向结构连接,各所述信号公针与各所述信号母针一一上下对位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公针设有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于所述导向槽的槽底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设于所述引导柱左右两侧的公针安装孔,两所述信号公针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所述公针安装孔内,所述信号母针设有两个,所述导向结构于其前侧面或后侧面上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设于所述导盲槽两侧的母针安装孔,两所述信号母针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所述母针安装孔内,两所述母针安装孔与两所述公针安装孔上下对位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既可作为公端连接器使用,也可作为母端连接器使用,通过将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即可于两个多极连接器之间实现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具体地,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导盲槽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引导柱对应滑接配合,可使得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迅速实现导向连接,从而可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之间的对位精度、导电组件之间的对位精度和信号组件之间的对位精度;随后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结构、导向槽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槽、导向结构对应滑接配合,并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两滑接结构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两滑接结构、连接结构对应滑接配合,可于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之间建立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可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并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之间的信号传递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无需经过反复、细致的对位调整即可实现准确对接和稳定连接,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插接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固定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提供的固定壳体的前视图;
图4为图1提供的固定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组件和信号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导电组件 110 正极端子
120 正弹压件 130 负极端子
140 负弹压件 200 信号组件
210 信号公针 220 信号母针
300 固定壳体 310 连接结构
311 导向槽 312 引导柱
313 滑接槽 314 插接槽
315 防呆槽 316 抵接条
317 公针安装孔 320 滑接结构
321 插接柱 322 防呆柱
330 导向结构 331 导盲槽
332 母针安装孔 340 握持结构
341 握持槽 342 握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极连接器,包括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和固定壳体300。
导电组件100用于进行电气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时,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导电组件100能够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导电组件100相互电连接配合,以实现电气连接。
信号组件200用于进行信号传递,信号组件200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公针210和至少一个信号母针22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时,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组件200能够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组件200相互电连接配合,以实现信号传递。具体地,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公针210将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母针220电连接配合,同时,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母针220将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公针210电连接配合,以使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组件200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内的信号组件200相互电连接配合。
固定壳体300用于固定安装导电组件100和信号组件200,固定壳体300包括连接结构310、两间隔设置且均设于连接结构310下侧的滑接结构320,以及设于两滑接结构320之间的导向结构330,连接结构310于其下侧面上开设有与导向结构330上下对位设置的导向槽311,导向槽311的槽宽、槽深与导向结构330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连接结构310于导向槽311的上槽壁连接有引导柱312,导向结构330于其下侧面开设有与引导柱312上下对位设置的导盲槽331,导盲槽331的槽宽、槽深与引导柱312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两滑接结构320和导向结构330均设于连接结构310的下侧的设置,能够在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时,即在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对接配合时,通过将其中一个多极连接器反转,以使得其两滑接结构320和导向结构330能够一并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滑接配合,且其连接结构310同时能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两滑接结构320和导向结构330滑接配合,即可实现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的稳定连接,从而可在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电连接配合关系。其中,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槽311用于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结构330滑接配合。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于导向槽311的上槽壁连接有引导柱312,并于导向结构330的下侧面开设有对应的导盲槽331,在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时,本实施例还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对应滑接配合,于此同时,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将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上的引导柱312滑接配合,使得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相互之间能够迅速对位准确,从而可使得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分别能够相互对位精准,从而可准确建立其电连接配合关系,因而,基于上述结构设置,可避免繁琐、反复地校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的位置关系的操作过程,使得两个多极连接器可盲导对接,插接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插拔寿命,使其易于安装、固定和使用。
补充说明的是,基于导向结构330设于两滑接结构320之间的设置,本实施例还可将引导柱312设于连接结构310的中间位置处,即设于导向槽311的中间位置处,且将导盲槽331也对应设于导向结构330的中间位置处,如此设置,可保障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的相对位置精度,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之间的位置公差,从而可进一步保障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的对位精度,即进一步保障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相应的对位精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既可作为公端连接器使用,也可作为母端连接器使用(即本实施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不区分公端和母端),通过将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即可于两个多极连接器之间实现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具体地,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导盲槽331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引导柱312对应滑接配合,可使得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迅速实现导向连接,从而可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的对位精度、导电组件100之间的对位精度和信号组件200之间的对位精度;随后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结构330、导向槽311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槽311、导向结构330对应滑接配合,并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两滑接结构320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两滑接结构320、连接结构310对应滑接配合,可于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建立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可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并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之间的信号传递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无需经过反复、细致的对位调整即可实现准确对接和稳定连接,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插接便利性。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10于其下侧面还开设有两分别与滑接结构320上下对位设置的滑接槽313,滑接槽313的槽宽、槽深与滑接结构320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滑接结构320于其下侧面连接有插接柱321,连接结构310还于滑接槽313的上槽壁开设有与插接柱321上下对位设置的插接槽314,插接槽314的槽宽、槽深与插接柱321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滑接槽313用于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滑接结构320滑接配合,具体地,在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时,本实施例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两滑接结构320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两滑接槽313滑接配合,以建立两个多极连接器的滑接结构320和连接结构310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在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建立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对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对应的电连接配合关系进行保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于滑接槽313的上槽壁设有用于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插接配合的插接槽314,并于滑接结构320的上侧对应设有用于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插接配合的插接柱321,具体地,在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滑接配合时,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将自然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对位准确且滑接配合,以进一步稳定两个多极连接器的滑接结构320和连接结构310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进一步保障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并稳定了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插接槽314的截面形状呈矩形,插接柱321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插接柱321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插接槽314的槽宽。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插接槽314主要用于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插接配合,因而,基于上述设置,可使得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的槽深。如此设置,可在不影响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滑接配合的基础上,减少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的接触面积,以降低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滑接配合时的接触摩擦力,使其能够相互顺滑,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槽314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插接柱321滑接配合时的磨损情况,以提高多极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滑接结构320于其下侧面连接有与插接柱321错位设置的防呆柱322,连接结构310还于滑接槽313的上槽壁开设有与防呆柱322上下对位设置的防呆槽315,防呆槽315的槽宽、槽深与防呆柱322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防呆柱322能够用于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槽315滑接配合,因而,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柱322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槽315滑接配合的设置,能够降低并消除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错误对接(如左右反接等)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错接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该多极连接器的插接便利性和准确性。
优选地,应避免将防呆槽315设于滑接槽313的中间位置处,以使其能够降低并消除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左右反接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消除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信号组件200错接的风险,并进一步提高了该多极连接器的插接便利性和准确性。可选地,可将防呆槽315设于插接槽314靠近导向槽311的一侧,并使两防呆槽315能够相对导向槽311对称设置。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防呆槽315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防呆槽315的截面形状和尺寸应与插接槽314的截面形状和尺寸区别设置,以利于其发挥防呆作用。基于插接槽314的截面形状呈矩形的设置,本实施例将防呆槽315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设置,如此设置,不仅可将防呆槽315区别于插接槽314设置,还利于减少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槽315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柱322的滑接摩擦力,使其相互顺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槽315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防呆柱322滑接配合时的磨损情况,以提高多极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10于其两侧均连接有呈倒角设置的抵接条31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连接配合时,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将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合为一体,而本实施例通过抵接条316的设置,可提高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合接或抵接的紧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多极连接器的使用效果。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壳体300还包括连接于连接结构310、滑接结构320和导向结构330的一侧的握持结构340,握持结构340于其左右两侧均凹设有握持槽341,握持结构340还于握持槽341的槽底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凸状设置且用于增大握持摩擦力的握持条342。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握持槽341的设置,可利于操作人员在插拔两个多极连接器时通过于两个多极连接器的握持槽341处对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施加强有力、稳定的作用力,从而可进一步提高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的插拔便利性,即提高多极连接器的插拔便利性。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握持条342的设置,可提高操作人员于握持槽341处的接触摩擦力,从而利于减少操作人员在插拔固定壳体300时需于握持槽341处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因而,基于握持条342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的插拔便利性,即提高多极连接器的插拔便利性。
请参阅图1、3、5,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组件100包括正极端子110、设于正极端子110下侧且用于增强正极端子110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的正弹压件120、与正极端子110间隔设置的负极端子130,以及设于负极端子130下侧且用于增强负极端子130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的负弹压件14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搭接配合,并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搭接配合,以在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之间建立稳定的电连接关系,使其可稳定实现电气连接。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正弹压件120设于正极端子110的下侧,负弹压件140设于负极端子130的下侧,具体地,在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和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搭接配合时,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将插入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和正弹压件120之间,并使正弹压件120产生向下的弹性形变,随后基于正弹压件120的弹力,正弹压件120将弹性抵持着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与一个多极连接器的正极端子110紧密接触。同理,在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和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搭接配合时,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将插入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和负弹压件140之间,并使负弹压件140产生向下的弹性形变,随后基于负弹压件140的弹力,其将弹性抵持着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与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负极端子130紧密接触。
请参阅图1、3、5,在本实施例中,各信号公针210均固定安装于导向槽311内,各信号母针220均与导向结构330连接,各信号公针210与各信号母针220一一上下对位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公针2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母针220插接配合,并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母针22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公针210插接配合,以在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之间建立稳定的电连接关系,以在两个多极连接器之间稳定实现信号传递。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实施例的设置,可在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滑接配合时,即使得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公针2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母针220能够一一准确插接配合,即,可提高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公针2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母针220的相对位置精度,使得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无需经过反复、细致的对位调整即可实现准确对接和稳定连接,从而使得该多极连接器具有使用方便、插接便利性高的特点。
请参阅图1、3、5,在本实施例中,信号公针210设有两个,连接结构310于导向槽311的槽底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设于引导柱312左右两侧的公针安装孔317,两信号公针210分别固定安装于两公针安装孔317内,信号母针220设有两个,导向结构330于其前侧面或后侧面上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设于导盲槽331两侧的母针安装孔332,两信号母针220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母针安装孔332内,两母针安装孔332与两公针安装孔317上下对位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于导向槽311的槽底开设用于限位固定信号公针210的公针安装孔317,并于导向结构330的前侧面开设用于限位固定信号母针220的母针安装孔332,基于上述设置,一方面,可提高信号公针210和信号母针220的安装便利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保障公针安装孔317和母针安装孔332的位置精度以保障信号公针210和信号母针220的位置精度,使得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公针2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母针220能够一一准确插接配合,即,可提高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公针21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各信号母针220的相对位置精度,使得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和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无需经过反复、细致的对位调整即可实现准确对接和稳定连接,从而使得该多极连接器具有使用方便、插接便利性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既可作为公端连接器使用,也可作为母端连接器使用,通过将两个多极连接器对接配合,即可于两个多极连接器之间实现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具体地,通过将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引导柱312、导盲槽331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盲槽331、引导柱312对应滑接配合,可使得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迅速实现导向连接,从而可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的对位精度、导电组件100之间的对位精度和信号组件200之间的对位精度;随后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结构330、导向槽311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导向槽311、导向结构330对应滑接配合,并通过一个多极连接器的连接结构310、两滑接结构320分别与另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两滑接结构320、连接结构310对应滑接配合,可于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固定壳体300之间建立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可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导电组件100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并保障两个多极连接器的信号组件200之间的信号传递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极连接器无需经过反复、细致的对位调整即可实现准确对接和稳定连接,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插接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电组件,用于进行电气连接;
信号组件,用于进行信号传递,所述信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信号公针和至少一个信号母针;
固定壳体,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信号组件,所述固定壳体包括连接结构、两间隔设置且均设于所述连接结构下侧的滑接结构,以及设于两所述滑接结构之间的导向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于其下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结构上下对位设置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导向结构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所述连接结构于所述导向槽的上槽壁连接有引导柱,所述导向结构于其下侧面开设有与所述引导柱上下对位设置的导盲槽,所述导盲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引导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于其下侧面还开设有两分别与所述滑接结构上下对位设置的滑接槽,所述滑接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滑接结构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所述滑接结构于其下侧面连接有插接柱,所述连接结构还于所述滑接槽的上槽壁开设有与所述插接柱上下对位设置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插接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的截面形状呈矩形,所述插接柱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所述插接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所述插接槽的槽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接结构于其下侧面连接有与所述插接柱错位设置的防呆柱,所述连接结构还于所述滑接槽的上槽壁开设有与所述防呆柱上下对位设置的防呆槽,所述防呆槽的槽宽、槽深与所述防呆柱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于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槽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于其两侧均连接有呈倒角设置的抵接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结构、所述滑接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的一侧的握持结构,所述握持结构于其左右两侧均凹设有握持槽,所述握持结构还于所述握持槽的槽底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凸状设置且用于增大握持摩擦力的握持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正极端子、设于所述正极端子下侧且用于增强所述正极端子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的正弹压件、与所述正极端子间隔设置的负极端子,以及设于所述负极端子下侧且用于增强所述负极端子在进行电气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的负弹压件。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信号公针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导向槽内,各所述信号母针均与所述导向结构连接,各所述信号公针与各所述信号母针一一上下对位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公针设有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于所述导向槽的槽底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设于所述引导柱左右两侧的公针安装孔,两所述信号公针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所述公针安装孔内,所述信号母针设有两个,所述导向结构于其前侧面或后侧面上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设于所述导盲槽两侧的母针安装孔,两所述信号母针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所述母针安装孔内,两所述母针安装孔与两所述公针安装孔上下对位设置。
CN201921613053.5U 2019-09-24 2019-09-24 多极连接器 Active CN210404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3053.5U CN210404217U (zh) 2019-09-24 2019-09-24 多极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3053.5U CN210404217U (zh) 2019-09-24 2019-09-24 多极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4217U true CN210404217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2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13053.5U Active CN210404217U (zh) 2019-09-24 2019-09-24 多极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04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312434B2 (zh)
CN212434949U (zh) 高功率型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TWM613621U (zh) 電連接器
KR20150035450A (ko) 접속 단자
CN114069292A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
CN215451814U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CN210404217U (zh) 多极连接器
CN21012026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13161819A (zh) 高功率型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CN113783027B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CN210866657U (zh) 连接器总成及板端连接器
CN109713480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2366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US7980864B2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13937529A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CN212209795U (zh)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13425266U (zh) 一种侧面定位多端子电源连接座
CN111525340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209929538U (zh) 上插式排母连接器
CN211376975U (zh) 连接器总成及板端连接器
CN112803187A (zh) 连接器
CN214849347U (zh) 一种易插插座
CN217306771U (zh) 连接器
CN216354877U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CN218005410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