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9216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9216U
CN210399216U CN201920880290.1U CN201920880290U CN210399216U CN 210399216 U CN210399216 U CN 210399216U CN 201920880290 U CN201920880290 U CN 201920880290U CN 210399216 U CN210399216 U CN 2103992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evice
electric heating
fa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8029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龙
张飞
陆建松
姚永祥
鞠龙家
李淑云
宋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8029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92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92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92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于机壳内的风机和换热器,还包括:电加热装置,具有发热体和分别设置在发热体两侧的两个散热片单元,每个散热片单元均包括多个与发热体相连的铲片式散热片,替代了传统的波纹式散热片,避免电加热装置吹白粉的问题。电加热装置设置于风机和换热器之间,并位于风机的出风区域中,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设置成使得每个散热片单元均具有朝向风机以允许风机送出的气流直接流向该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由此,风机送出的气流会同时吹向两个散热片单元,确保了电加热装置具有足够大的迎风面积,从而确保了电加热装置足够的加热功率和良好的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电加热器是空调器的主要部件之一,能有效提升空调器在室外温度较低时的制热效果。铲片电加热器由于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解决了传统波纹电加热器吹白粉的问题,因此铲片电加热器会逐步替代波纹电加热器。
但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空调室内机中的波纹电加热器直接替换成铲片电加热器,却没有考虑到二者散热片结构的不同所带来的功率不足、跌落试验不通过等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地,现有技术中的波纹电加热器的安装方位通常是图1所示的方位,图1中的波纹电加热器4安装在风机2和换热器3之间,且波纹电加热器4的一侧与换热器3的其中一个换热段几乎平行。这种安装方位能够有效地降低因波纹电加热器产生的噪音,又能够满足加热功率的需求。但是将波纹电加热器直接替换为铲片电加热器之后,由于散热片结构的区别,此时只有大致一半的散热片处于迎风面,从而造成加热功率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铲片式电加热器且加热效果良好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降低空调室内机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扛撞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风机和换热器,还包括:
电加热装置,具有发热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两侧的两个散热片单元,每个所述散热片单元均包括多个与所述发热体相连的铲片式散热片;且
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并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区域中,所述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设置成使得每个所述散热片单元均具有朝向所述风机以允许所述风机送出的气流直接流向该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
可选地,每个所述铲片式散热片均包括与所述发热体相连的连接边、与所述连接边相对设置的外侧边、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边和所述外侧边之间且相对设置的入流边和出流边,同一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多个所述铲片式散热片的入流边所在的平面形成该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
可选地,两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两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与所述风机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范围在-3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发热体一端的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固定管板连接的固定孔,以将所述电加热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管板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孔的连线与两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范围在15°~90°之间的任一值。
可选地,所述固定孔的入口处设有沿所述固定孔的径向由外向内地逐渐朝所述固定孔的深度方向倾斜的环形引导面。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发热体另一端的出线基座,所述出线基座具有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外侧端面沿所述发热体的长度方向向外伸出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支撑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线管板上;且
所述支撑柱偏离所述本体的外侧端面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并邻近所述本体的上端。
可选地,所述支撑柱的周向表面与所述外侧端面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本体的外侧端面的边缘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线缆穿过或卡入的导线槽。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为多折式换热器,所述电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弯折位置下侧;且
所述电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最近距离为范围在7~11mm之间的任一值,所述电加热装置与所述风机的最近距离为范围在12~18mm之间的任一值。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电加热装置具有发热体和设置在发热体两侧的两个散热片单元,每个散热片单元均包括多个铲片式散热片,替代了传统的波纹式散热片,解决了波纹电加热器吹白粉的问题。同时,电加热装置设置在风机的出风区域中,且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设置成使得每个散热片单元均具有朝向风机的迎风面,以允许风机送出的气流通过其迎风面直接流向该散热片单元。也就是说,风机送出的气流会同时吹向两个散热片单元,确保了电加热装置具有足够大的迎风面积,从而确保了电加热装置足够的加热功率和良好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由于本申请的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与现有的波纹式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有所不同,因此,本申请将用于固定电加热装置一端的固定基座上的两个固定孔位置改变,使得两个固定孔的连线与两个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所在平面之间形成15°~90°范围内的夹角,由此,一方面,确保了电加热装置具有特别的安装方位以使其具有足够的迎风面积,且能有效控制噪音和凝露现象,另一方面,还无需改变固定管板上的固定孔位置,即无需更换固定管板,也无需另外开模,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申请将出线基座上的支撑柱设置成偏离出线基座本体外侧端面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并邻近本体的上端,由此,可使得电加热装置的中心整体向下偏移,避免改变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后导致电加热装置距离换热器过近的问题,进而避免了空调室内机受到撞击时可能导致的电加热装置与换热器碰触而损坏换热器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扛撞能力。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隐去机壳后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隐去机壳后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隐去机壳后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铲片式散热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隐去机壳后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隐去机壳后的示意性侧视图。参见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可包括机壳10以及设置于机壳10内的换热器20和风机30等。具体地,换热器20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产生温度较高或温度较低的换热气流。风机30用于驱动换热后的气流流出机壳10并流向空调室内机1所处的室内环境,以改善空调室内机1所处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机壳10可包括用于支撑换热器20和风机30的骨架、罩设在骨架前侧的罩壳12、位于罩壳12前侧的前面板11和两个侧端板13。
特别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电加热装置40,用于在空调室内机1处于制热模式时对气流进行辅助加热。具体地,电加热装置40可以为PTC电加热器。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电加热装置40具有发热体41和分别设置在发热体41两侧的两个散热片单元42,每个散热片单元42均包括多个与发热体41相连的铲片式散热片421,替代了传统的波纹式散热片,解决了传统波纹电加热器吹白粉的问题。具体地,发热体41可以为长条状的发热铝管。每个散热片单元42的多个铲片式散热片421均沿发热体41的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列。每个铲片式散热片421均与发热体41一体成型,简化了电加热装置40的生产工艺。
进一步地,电加热装置40设置于风机30和换热器20之间,并位于风机30的出风区域中,电加热装置40的安装方位设置成使得每个散热片单元42均具有朝向风机30以允许风机30送出的气流直接流向该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也就是说,电加热装置40的安装方位设置成使得风机30送出的气流同时吹向两个散热片单元42,确保了电加热装置40具有足够大的迎风面积,从而确保了电加热装置40足够的加热功率和良好的加热效果。相应地,每个散热片单元42还具有与其迎风面42a相对设置的背风面42b。电加热装置40大致呈长条形构件,其横向放置在机壳10内,并处于风机30的上方,风机30可以为贯流风机。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铲片式散热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地,参见图8,每个铲片式散热片421均包括与发热体41相连的连接边421a、与连接边421a相对设置的外侧边421b、以及连接在连接边421a和外侧边421b之间且相对设置的入流边421c和出流边421d。同一个散热片单元42的多个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入流边421c处于同一平面上,同一个散热片单元42的多个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入流边421c所在的平面形成该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相应地,同一个散热片单元42的多个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出流边421d所在的平面形成该散热片单元42的背风面42b。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入流边421c即为首先与气流接触的边,气流经入流边421c流向铲片式散热片421,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出流边421d即为气流流出铲片式散热片421所经过的边,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入流边421c和出流边421d相对设置。具体地,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入流边421c和出流边421d可以大致呈弧形,铲片式散热片421的外侧边421b可以呈波浪形,由此,可增大铲片式散热片421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与风机30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M之间的夹角a为范围在-3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由此,不但能够确保电加热装置40具有足够大的迎风面积,而且还能够保证风机30送出的气流通过电加热装置40附近时能够较为平缓地过渡,避免出现较大的压力脉动而引起旋转噪音。当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与风机30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M之间的夹角a小于-30°(即迎风面42a相对于切线M过渡向右倾斜)或者大于30°(即迎风面42a相对于切线M过渡向左倾斜)时,电加热装置40相对于风机30的倾斜程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不但电加热装置40的迎风面积大打折扣,而且还会造成气流局部过渡急促而引起较大的噪音。
具体地,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与风机30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M之间的夹角a例如可以为-30°、-20°、-10°、0°、10°、20°或30°。优选地,当夹角a为0°时,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与风机30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M平行,此时效果最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40还包括连接在发热体41一端的固定基座43,固定基座43上开设有用于与空调室内机1的固定管板51连接的第一固定孔431,以将电加热装置40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管板51上。具体地,固定管板51可设置在换热器20的一侧,用于支撑换热器20和电加热装置40。固定管板51上开设有用于与固定基座43相连的第二固定孔,固定基座43上的第一固定孔431与固定管板51上的第二固定孔一一对应设置,以通过穿设于第一固定孔431和第二固定孔511中的连接件将固定基座43固定在固定管板51上。
进一步地,固定基座43上的第一固定孔4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孔431之间的连线N与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范围在15°~90°之间的任一值。由于本申请的电加热装置40的安装方位与现有的波纹式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有所不同,因此,本申请将用于固定电加热装置40一端的固定基座43上的两个第一固定孔431的位置改变,使得两个第一固定孔431的连线N与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所在平面之间形成15°~90°范围内的夹角,由此,一方面,确保了电加热装置40具有特别的安装方位以使其具有足够的迎风面积,且能有效控制噪音和凝露现象,另一方面,还无需改变固定管板51上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即无需更换固定管板51,无需另外开模,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的成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在空调室内机1的固定管板51以及其上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确保电加热装置40特殊的安装方位,本申请另辟蹊径地将固定基座43上的两个第一固定孔431的位置改变,即相对于现有的固定基座来说,只需要将其第一固定孔的位置进行15°~90°范围内的旋转即可,工艺非常简单。
具体地,两个第一固定孔431之间的连线N与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例如可以为15°、25°、35°、45°、50°、55°、60°、65°、70°、75°、80°、85°或9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431的入口处设有沿第一固定孔431的径向由外向内地逐渐朝第一固定孔431的深度方向倾斜的环形引导面(图中未示出),以引导连接件穿设在第一固定孔431中。由于环形引导面的设置,即使第一固定孔431内没有设置螺纹,也可避免操作人员在向第一固定孔431打入连接件的过程中将连接件打偏或打斜而导致固定基座43破裂,降低了固定基座43的破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40还包括连接在发热体41另一端的出线基座44,出线基座44具有本体441和由本体441的外侧端面441a沿发热体41的长度方向向外伸出的支撑柱442,支撑柱442支撑在空调室内机1的出线管板上52。具体地,本体441的外侧端面441a为本体441的背离发热体41一侧的端面。出线基座44由绝缘材料制成,电加热装置40的线缆45经出线基座44引出。固定基座43和出线基座44分别设置在发热体41的两端,从而共同支撑发热体41和两个散热片单元42。出线管板52可设置在换热器20的与固定管板51相对的另一侧,以与固定管板51一起共同地支撑整个电加热装置40。电加热装置40的线缆45从出线基座44伸出后可穿过出线管板52上的出线孔而引出。
进一步地,支撑柱442偏离本体441的外侧端面441a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并邻近本体441的上端。也就是说,支撑柱442并不处于外侧端面441a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而是向上偏心处理。由此,由固定基座43和出线基座44共同支撑的发热体41和两个散热片单元42整体向下偏移,避免改变电加热装置40的安装方位后导致电加热装置40距离换热器20过近的问题,进而避免了空调室内机1受到撞击时可能导致的电加热装置40与换热器20碰触而损坏换热器20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抗撞能力。
为了防止支撑柱442偏心处理后因重心问题出现断裂现象,本申请在支撑柱442的周向表面与本体441的外侧端面441a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筋443。加强筋443的设置可以增强支撑柱442的结构强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加强筋44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
另外,支撑柱442的偏心设置还会导致电加热装置40的线缆45比传统波纹式电加热器高出一截(高出0.5cm左右),因此会出现线缆45出线弯折的问题,进而影响生产进度和用电安全。为此,本申请在本体441的外侧端面441a的边缘开设有用于供电加热装置40的线缆45穿过或卡入的导线槽444,线缆45经导线槽444引出,从而避免了线缆45出线弯折的问题,提高了生产进度和用电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0为多折式换热器,电加热装置40位于换热器20的弯折位置下侧。具体地,换热器20可以为传统的三折式换热器,电加热装置40位于换热器20顶部弯折位置的下侧。
进一步地,两个散热片单元42的迎风面42a与风机30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M之间的夹角a的具体取值、以及支撑柱442向上的偏心程度等的具体设置至少满足以下条件:电加热装置40与换热器20的最近距离为范围在7~11mm之间的任一值,电加热装置40与风机30的最近距离为范围在12~18mm之间的任一值。由此,才能够在空调室内机1意外跌落、撞击或跌落试验、撞击试验中确保电加热装置40不会与换热器20和风机30发生碰撞而损伤换热器20和风机30。
具体地,电加热装置40与换热器20的最近距离可以为7mm、8mm、9mm、10mm或11mm。电加热装置40与风机30的最近距离可以为12mm、13mm、14mm、15mm、16mm、17mm或18mm。进一步地,当电加热装置40与换热器20的最近距离在8~10mm之间、电加热装置40与风机30的最近距离为15mm左右时效果最佳。
另外,由于本申请的电加热装置40具有的是铲片式散热片,其结构强度要低于传统的波纹式电加热器,因此更容易产生变形。为此,本申请将电加热装置40的发热体41的厚度增大至5.0~5.4mm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电加热装置4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40还包括安装在出线基座44中的熔断器46和温控器47。熔断器46和温控器47电气连接在线缆45和发热体41之间。电加热装置40还包括套设在出线基座44和线缆45外部的热缩套管48。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横”、“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风机和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加热装置,具有发热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两侧的两个散热片单元,每个所述散热片单元均包括多个与所述发热体相连的铲片式散热片;且
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并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区域中,所述电加热装置的安装方位设置成使得每个所述散热片单元均具有朝向所述风机以允许所述风机送出的气流直接流向该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铲片式散热片均包括与所述发热体相连的连接边、与所述连接边相对设置的外侧边、以及连接在所述连接边和所述外侧边之间且相对设置的入流边和出流边,同一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多个所述铲片式散热片的入流边所在的平面形成该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两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与所述风机的风扇外圆轮廓线最高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范围在-30°~3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发热体一端的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固定管板连接的固定孔,以将所述电加热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管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孔的连线与两个所述散热片单元的迎风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范围在15°~90°之间的任一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孔的入口处设有沿所述固定孔的径向由外向内地逐渐朝所述固定孔的深度方向倾斜的环形引导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发热体另一端的出线基座,所述出线基座具有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外侧端面沿所述发热体的长度方向向外伸出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支撑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线管板上;且
所述支撑柱偏离所述本体的外侧端面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并邻近所述本体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柱的周向表面与所述外侧端面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的外侧端面的边缘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线缆穿过或卡入的导线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为多折式换热器,所述电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弯折位置下侧;且
所述电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最近距离为范围在7~11mm之间的任一值,所述电加热装置与所述风机的最近距离为范围在12~18mm之间的任一值。
CN201920880290.1U 2019-06-12 2019-06-12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03992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80290.1U CN210399216U (zh) 2019-06-12 2019-06-12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80290.1U CN210399216U (zh) 2019-06-12 2019-06-12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9216U true CN210399216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9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80290.1U Active CN210399216U (zh) 2019-06-12 2019-06-12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92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3818A (zh) * 2020-10-23 2021-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装置、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14413336A (zh) * 2022-02-09 2022-04-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3818A (zh) * 2020-10-23 2021-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装置、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12303818B (zh) * 2020-10-23 2021-10-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装置、方法和空调系统
CN114413336A (zh) * 2022-02-09 2022-04-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14413336B (zh) * 2022-02-09 2024-02-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99216U (zh) 空调室内机
KR2009003113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2011112303A (ja) 空調室外機
WO200606821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16142431A (ja) 空気調和機
JP622359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7850320B (zh)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JP505780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471345B2 (ja) 熱交換器
JP2013148248A (ja) 空気調和機
JPWO2013094162A1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709715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2630322U (zh) 电加热装置及空调器
CN108603672B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JP2011102662A (ja) 空調室外機
CN213020004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电加热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JP722651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3465047A (zh) 空调器室外机
KR10213746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2008138939A (ja) 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6923845B2 (ja)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JP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EP3798523B1 (en) Heat exchanger applied to ceiling air conditioner and ceiling air conditioner
CN1098441C (zh) 空气调节机
CN21339558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