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62991U - 液体盒 - Google Patents

液体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62991U
CN210362991U CN201690001745.2U CN201690001745U CN210362991U CN 210362991 U CN210362991 U CN 210362991U CN 201690001745 U CN201690001745 U CN 201690001745U CN 210362991 U CN210362991 U CN 210362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osture
ink
ink cartridge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17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玉涛
冈崎真也
神户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62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629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户能够将定位于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盒为了从定位的状态解除而容易地转动的机构。墨液盒(30)在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下,能够在锁定面(151)朝向拔出方向(52)而抵接于锁定部(145)的第一姿势与锁定面(151)位于比锁定部(145)靠下方向(53)处的第二姿势之间,以插入了墨液针(102)的墨液供给口(71)的中心为转动中心(O)而进行转动。在第一姿势下,墨液盒(30)相对于盒装配部(110)向拔出方向(52)的移动受到限制。在第一姿势下,下表面(142)和下表面(42)位于比转动中心(O)靠拔出方向(52)处。

Description

液体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向液体消耗装置插入的液体盒。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将积存于墨液容器的墨液从喷嘴喷出来向记录介质记录图像的喷墨液记录装置。在喷墨液记录装置中,存在构成为每当墨液被消耗后能够装配新的墨液盒的喷墨液记录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相对于打印装置86进行装卸的墨液容器12。具体而言,墨液容器12具备嵌合机构62。在墨液容器12插入于打印装置86的状态下,通过墨液容器12的嵌合机构62 与打印装置86的嵌合机构76嵌合,墨液容器12对抗弹簧98、108的作用力而被准确地定位于打印装置86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50872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在打印装置86内,只要墨液容器12不从嵌合机构62与嵌合机构76嵌合的姿势向不嵌合的姿势转动,墨液容器12就无法通过弹簧98、108的作用力而向打印装置86的外方移动。因此,希望墨液容器12在定位于打印装置86内的状态下不会与打印装置86干涉,能够向嵌合机构62与嵌合机构76不嵌合的姿势容易地转动。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能够将定位于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盒为了从定位状态解除而容易地转动的方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盒,该液体盒朝向沿着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对抗朝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作用力而被插入于液体消耗装置,由此装配于该液体消耗装置。液体盒具备:前表面,在该液体盒被插入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朝向上述第一方向;液体供给部,配置于上述前表面,能够供设置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供给管插入;密封部,设置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形成有液体供给口,由于上述液体供给管被插入于该液体供给口,该密封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与该液体供给管的外周面接触;上表面,在该液体盒被插入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朝向上方向;锁定面,配置于上述上表面,朝向上述第二方向而与设置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锁定部接触;及下表面,在该液体盒被插入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朝向下方向。该液体盒在插入到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锁定面朝向上述第二方向而抵接于上述锁定部的第一姿势与上述锁定面位于比上述锁定部靠下方向处的第二姿势之间,以插入了上述液体供给管的上述液体供给口的中心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在上述第一姿势下,该液体盒相对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在上述第一姿势下,上述下表面中的比上述转动中心靠上述第二方向的部分具有第一部分和位于比该第一部分靠上述第二方向且靠上方向处的第二部分,上述第二部分的前端配置于比上述锁定面靠前方处。
在液体消耗装置处定位的液体盒绕着转动中心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与处于比转动中心靠第二方向处的第一部分相比进一步处于第二方向的第二部分会向下方向大幅移动,但由于第二部分位于比第一部分靠上方向处,所以大幅移动的第二部分难以与液体消耗装置干涉。
(2)优选为,在上述第一姿势下,在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之间形成间隙。
在液体消耗装置处定位的液体盒绕着转动中心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第二部分更难以与液体消耗装置干涉。
(3)优选为,在上述第一姿势下,上述第一部分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上述第二部分向上述第二方向且上述上方向延伸。
比第二部分接近转动中心的第一部分在液体盒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的移动比第二部分小,因此即使向第二方向延伸也难以与液体消耗装置干涉。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部分向第二方向延伸,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部分之间变大,能够增大用于积存液体的容积。
(4)优选为,液体盒具备主体和覆盖上述主体的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前部分的罩,上述主体具有上述液体供给部、上述锁定面及上述第二部分,上述罩具有上述第一部分。
由于罩的第一部分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以罩容易由合成树脂成形。
(5)优选为,上述罩能够相对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向上述上方向及上述下方向相对移动。
(6)优选为,上述第二部分是平面。
(7)优选为,上述第二部分与从上述第一部分向上述第二方向延长出的假想平面所成的角度比上述第一姿势与上述第二姿势之间的转动角度大。
(8)优选为,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连续。
(9)优选为,具有:后表面,以与上述前表面之间夹着液体积存室的方式配置,具有上部分及下部分;阀芯,设置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对上述液体供给口进行开闭;及施力构件,以使上述阀芯封闭上述液体供给口的方式对上述阀芯施力,上述液体盒仅通过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被向上述第二方向施力,且满足以下的式子,
式子:F×H>G×L
G:向液体盒施加的重力的大小,
F:对第一姿势下的液体盒施力的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大小,
L:从第二姿势下的液体盒的重心至转动中心的沿着插入方向的距离,
H:第二姿势下的液体盒的后表面的上部分的下端距转动中心的沿着与插入方向正交的上方向的距离。
(10)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盒具备:液体积存室;前表面;后表面,以与上述前表面之间夹着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方式配置,具有上部分及下部分;上表面;下表面,以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夹着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方式配置,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液体供给部,配置于上述前表面;密封部,设置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具有弹性,形成有液体供给口;锁定面,配置于上述上表面;及操作面,配置于上述上表面。上述锁定面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比上述锁定面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大,上述锁定面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比上述操作面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小,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比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大,且比上述液体供给口的中心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小,上述上部分与上述下表面的距离比上述下部分与上述下表面的距离大,上述上部分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比上述下部分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大,上述下部分位于上述液体供给口的中心轴与上述下表面之间。
由此,液体盒被可靠地定位于液体消耗装置。另外,液体盒从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被定位的状态被可靠地解除。
(11)优选为,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交叉,上述上部分与上述下部分交叉。
(12)优选为,上述第二部分及上述下部分是平面。
(13)优选为,上述上表面具有配置于比上述操作面靠从上述上表面朝向上述下表面的方向处的副上表面,上述操作面及上述副上表面在从上述后表面朝向上述前表面的方向上的位置重叠,且在上述操作面与上述副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通过前述的空间,用户容易识别操作面。
(14)优选为,在从上述上表面朝向上述下表面的方向上观察该液体盒时能够目视确认上述操作面,且在从上述后表面朝向上述前表面的方向上观察该液体盒时能够目视确认上述操作面。
将液体盒从定位于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解除所需的力减轻。
(15)优选为,上述操作面的至少一部分比上述锁定面向从上述下表面朝向上述上表面的方向突出。
通过操作面的突出的一部分,锁定面被保护。
(16)优选为,在上述操作面形成有多个突起。
(17)优选为,上述多个突起分别是突条。
(18)优选为,从上述液体盒的上述前表面至上述后表面的尺寸是83mm~90mm,从上述下表面至上述上表面的尺寸是56mm~60mm,从上述液体供给部的中心至上述锁定面的上端的尺寸是51mm~53mm。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用户能够将定位于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盒为了从定位的状态解除而容易地转动。另外,用户无需下意识地积极改变将液体盒向液体消耗装置推入的力的方向,液体盒被容易地定位于液体消耗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盒装配部110的打印机1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示出盒装配部110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A)是示出从前方且上方观察墨液盒30的状态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B)是示出从前方且下方观察墨液盒30的状态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从后方且上方观察墨液盒30的状态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从后方且下方观察墨液盒30的状态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墨液盒30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墨液盒30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墨液盒30及盒装配部110的纵剖视图,示出了墨液盒 30开始向盒装配部110插入的状态。
图8是示出墨液盒30及盒装配部110的纵剖视图。
图9是示出墨液盒30及盒装配部110的纵剖视图,示出了墨液供给部34开始向引导部105进入且杆125开始向前部罩31的凹部96进入的状态。
图10是示出墨液盒30及盒装配部110的纵剖视图,示出了墨液针102进入到墨液供给部34的墨液供给口71的状态。
图11是示出墨液盒30及盒装配部110的纵剖视图,示出了墨液盒30被定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
图12是处于第二姿势的墨液盒30的侧视图,示出了由用户推压了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时的力的关系。
图13是处于第二姿势的墨液盒30的侧视图,示出了由用户推压了后表面41的下部分41L时的力的关系。
图14是处于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的侧视图,示出了假想圆弧C 与锁定面151的关系。
图15(A)是沿下方向53观察墨液盒30时的俯视图,图15(B) 是沿前方向57观察墨液盒30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的一例,当然能够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的方向定义为插入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例)51。另外,将插入方向51的相反方向即墨液盒30从盒装配部110拔出的方向定义为拔出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例)52。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方向51及拔出方向52是水平方向,但插入方向51及拔出方向52也可以不是水平方向。另外,将重力方向定义为下方向53,将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上方向54。另外,将与插入方向51及下方向53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更具体而言,在墨液盒30插入至盒装配部110的装配位置的状态也就是墨液盒30处于装配姿势(第一姿势的一例)的状态下沿拔出方向52 观察墨液盒30的情况下,将向右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右方向55,将向左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方向56。而且,有时也将插入方向51称作前方向 57,将拔出方向52称作后方向58。
[打印机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通过基于喷墨液记录方式对记录纸张选择性地喷出墨液滴来记录图像。打印机10(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具备记录头21、墨液供给装置100及连接记录头21与墨液供给装置100的墨液管20。在墨液供给装置100设置有盒装配部110(装配部的一例)。在盒装配部110可以装配墨液盒30(液体盒的一例)。在盒装配部110 的一面设置有开口112。墨液盒30通过开口112而向盒装配部110沿插入方向51插入,或者从盒装配部110沿拔出方向52拔出。
在墨液盒30积存有可供打印机10使用的墨液(液体的一例)。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的装配完成的状态下,墨液盒30与记录头21由墨液管20连接。在记录头21设置有副箱28。副箱28暂时积存通过墨液管20而供给的墨液。记录头21利用喷墨液记录方式将从副箱28供给的墨液从喷嘴29选择性地喷出。具体而言,从设置于记录头21的头控制基板21A向与各喷嘴29对应地设置的压电元件29A 选择性地施加驱动电压。由此,从喷嘴29选择性地喷出墨液。
打印机10具备供纸托盘15、供纸辊23、运送辊对25、台板26、排出辊对27及排纸托盘16。从供纸托盘15由供纸辊23供送到运送路 24的记录纸张由运送辊对25向台板26上运送。记录头21对在台板 26上通过的记录纸张选择性地喷出墨液。由此,向记录纸张记录图像。通过台板26后的记录纸张由排出辊对27向设置于运送路24的最下游侧的排纸托盘16排出。
[墨液供给装置100]
如图1所示,墨液供给装置100设置于打印机10。墨液供给装置 100向打印机10所具备的记录头21供给墨液。墨液供给装置100具备能够装配墨液盒30的盒装配部11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了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的装配完成的状态。也就是说,示出了墨液盒30为装配姿势(第一姿势)的状态。
[盒装配部110]
如图2及图7所示,盒装配部110具备壳体101、墨液针102、传感器103、4个接点106及锁定部145。在盒装配部110能够收容与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各色对应的4个墨液盒30。另外,墨液针 102、传感器103、4个接点106及锁定部145与4个墨液盒30分别对应地各设置有4个。
[壳体101]
形成盒装配部110的外壳的壳体101是具有确定壳体101的内部空间的顶部的顶面、确定底部的底面、将顶部与底部相连的终面、设置于与终面在插入方向51及拔出方向52上相向的位置且能够向用户使用打印机10时面对的面即打印机10的用户接口面露出的开口112 的箱形状。通过开口112而相对于壳体101插拔墨液盒30。通过将墨液盒3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设置于顶面及底面的引导槽109插入,墨液盒30在图7中向插入方向51及拔出方向52被引导。在壳体101设置有将内部空间分隔成在纵方向上长的4个空间的3个板104。在由该板104分隔开的各空间分别收容墨液盒30。
[墨液针102]
如图1及图7所示,墨液针(液体供给管的一例)102由管状的树脂构成,设置于壳体101的终面的下部。墨液针102在壳体101的终面处配置于与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墨液盒30的墨液供给部34对应的位置。墨液针102从壳体101的终面向拔出方向52突出。
在墨液针102的周围设置有圆筒形状的引导部105。引导部105 从壳体101的终面向拔出方向52突出,其突出端开口。墨液针102配置于引导部105的中心。引导部105是供墨液盒的墨液供给部34向内方进入的形状。
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沿插入方向51插入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墨液盒30向装配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墨液盒30的墨液供给部34向引导部105进入(参照图10)。若墨液盒30进一步向盒装配部110沿插入方向51插入,则墨液针102向形成于墨液供给部34的墨液供给口71插入。由此,墨液供给部34内的墨液供给阀70被打开。其结果,墨液针102与墨液供给部34连结。并且,在形成于墨液盒30 的内部的积存室36中积存的墨液通过形成于墨液供给部34的内部的筒壁73的内部空间及墨液针102的内部空间而向连接于墨液针102的墨液管20流出。需要说明的是,墨液针102的顶端可以平坦,也可以尖锐。
[锁定部145]
如图2及图7所示,锁定部145在壳体101的顶面附近且开口112 附近向壳体101的左方向56及右方向55延伸出。锁定部145是沿着左方向56及右方向55延伸的棒状构件。锁定部145例如是金属的圆柱。锁定部145的左方向56及右方向55的两端固定于划定壳体101 的左方向56及右方向55的两端的壁。因此,锁定部145相对于壳体 101不会进行转动等相对移动。锁定部145跨能够收纳4个墨液盒30 的4个空间而向左方向56及右方向55延伸。在收容墨液盒30的各空间中,在锁定部145的周围存在空间。因此,相对于锁定部145,能够朝向上方向54而且朝向拔出方向52接近。
锁定部145用于将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墨液盒30保持于装配位置。墨液盒30通过向盒装配部110插入并转动到装配姿势而卡合于锁定部145,另外,锁定部145对抗墨液盒30的螺旋弹簧78将墨液盒 30向拔出方向52推压的力而将墨液盒30保持于盒装配部110内。
如图2及图7所示,在壳体101的顶面中的终面附近设置有4个接点106。虽然在各图中未详细示出,但4个接点106在左方向56及右方向55上分开配置。4个接点106的配置对应于后述的墨液盒30的4个电极65的配置(参照图3(A)、图3(B)、4)。各接点106由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构件构成,能够向上方向54弹性变形。4个接点 106与能够收容于壳体101的4个墨液盒30对应地设置有4组。需要说明的是,接点106的个数及电极65的个数是任意的。
各接点106经由电路而电连接于运算装置。运算装置例如由CPU、 ROM、RAM等构成,也可以构成为打印机10的控制部。通过接点106 与对应的电极65电导通,电压Vc向电极65施加,或者电极65被接地,或者向电极65供给电力。通过接点106与对应的电极65的电导通,能够访问在墨液盒30的IC中保存的数据。来自电路的输出向运算装置输入。
[杆125]
如图2及图7所示,杆125设置于壳体101的终面中的比墨液针 102靠上方处。杆125从壳体101的终面向拔出方向52突出。杆125 如圆筒形状的上半部分这样,与拔出方向52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U字形状,杆125是从其最上部分向上方突出有向拔出方向52延伸的肋的形状。杆125在墨液盒30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下也就是墨液盒 30位于装配位置的状态下,向墨液盒30的IC基板64的下方的凹部 96插入。
[传感器103]
如图2及图7所示,在壳体101的顶面设置有传感器103。传感器103具备发光部及受光部。发光部在比受光部靠右方向55或左方向 56处与受光部空出间隔而设置。向盒装配部110的装配完成后的墨液盒30的被检测部62配置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换言之,发光部及受光部隔着向盒装配部110的装配完成后的墨液盒30的被检测部62 而相向配置。
传感器103根据从发光部输出的光是否由受光部接受到而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例如,传感器103以从发光部输出的光无法由受光部接受(即,受光强度低于预定的强度)为条件而输出低电平信号(是指“信号电平低于阈值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传感器103以从发光部输出的光由受光部成功接受到(即,受光强度为预定的强度以上)为条件而输出高电平信号(是指“信号电平为阈值电平以上的信号”)。
[墨液盒30]
图3(A)、图3(B)~图6所示的墨液盒30是积存墨液的容器。在墨液盒30的内部形成的空间是积存墨液的积存室(液体积存室的一例)36。积存室36由在形成墨液盒30的外观的后部罩31及前部罩32 中收纳的内部框架35形成。
图3(A)、图3(B)~图6及图15(A)、图15(B)所示的墨液盒30的姿势是墨液盒30处于装配姿势(第一姿势)时的姿势。即,如后所述,墨液盒30具备前表面140、后表面41、上表面39、141及下表面42、142,但图3(A)、图3(B)~图6所示的墨液盒30的姿势是从后表面41朝向前表面140的方向与插入方向51及前方向57一致、从前表面140朝向后表面41的方向与拔出方向52一致、从上表面39、141朝向下表面42、142的方向与下方向53一致、从下表面42、 142朝向上表面39、141的方向与上方向54一致的姿势。另外,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装配时,前表面140朝向插入方向51及前方向57,后表面41朝向拔出方向52,下表面42、142朝向下方向53,上表面39、141朝向上方向54。
如图3(A)、图3(B)~图6所示,墨液盒30由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后部罩31、构成前表面140的前部罩32及区划积存室36的内部框架35构成。对后部罩31组装前部罩32而构成墨液盒30的外形。内部框架35收纳于组装后的后部罩31及前部罩32的内部。前部罩32 是罩的一例。后部罩31及内部框架35是主体的一例。前部罩32能够相对于液体供给部34向上方或下方相对移动。
墨液盒30整体是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的尺寸细且沿着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以及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的各尺寸比沿着右方向 55及左方向56的尺寸大的扁平形状。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时朝向插入方向51(前方向57)的前部罩32的面是前表面140,朝向拔出方向52(后方向58)的后部罩31的面是后表面41。即,后表面41以与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之间夹着积存室36的方式配置。
[后部罩31]
如图3(A)、图3(B)及图4(A)、图4(B)所示,后部罩 31通过在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上互相隔开配置的侧面37、38、朝向上方向54的上表面39、朝向下方向53的下表面(第二部分的一例) 42从后表面41向插入方向51延伸设置而构成,是朝向前方向57开口的箱形。内部框架35通过开口而向后部罩31的内部插入。即,后部罩31覆盖内部框架35的后部。另外,下表面42是在插入了内部框架 35的状态下与上表面39之间夹着积存室36而配置的平面。
后表面41具有上部分41U和下部分41L。上部分41U位于比下部分41L靠上方向54处。下部分41L位于比上部分41U靠下方向53 处。下部分41L位于比上部分41U靠前方向57处。上部分41U及下部分41L都是平面,相互不正交而交叉。下部分41L以越接近下表面 42则越接近前表面140的方式相对于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倾斜。如图15(B)所示,在上部分41U粘贴有记载了催促用户推压的“推”等文字、箭头等符号、表示用手指推压的图等的片材。
如图3(A)、图3(B)及图4(A)、图4(B)所示,在后部罩31的上表面39设置有凸部43。凸部43在上表面39的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的中央处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延伸。在凸部43中朝向后方向58的面是锁定面151。锁定面151沿着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延伸。锁定面151是在墨液盒30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下能够朝向拔出方向52与锁定部145接触的面。通过锁定面151朝向拔出方向52与锁定部145接触,墨液盒30对抗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盒装配部110。
以与锁定面151的右方向55的端部及左方向56的端部分别连续的方式分别延伸出与锁定面151交叉的加强面152、153。加强面152、 153包括锁定面,以相对于沿着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和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扩展的假想平面朝向前方向57呈锐角的方式延伸。由加强面152、153加强凸部43的强度,减轻锁定面151破损的风险。另外,加强面152、153未向比锁定面151靠后方向58处延伸,因此不会与锁定部145接触。因此,即使存在加强面152、153,即使假设锁定面 151有时在锁定部145上滑动,滑动阻力也不会增加。
在凸部43的比锁定面151靠前方向57处以与锁定面151连续的方式设置有水平面154。水平面154是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和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扩展的面。在比水平面154靠前方向57处以与水平面154连续的方式设置有倾斜面155。倾斜面155朝向上方向54且前方向57。因此,在向下方向53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倾斜面155,且在向后方向58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倾斜面155。由于锁定面151与倾斜面155经由水平面154而连续,所以锁定面151 与倾斜面154的交界不会成为尖锐的山形状。通过倾斜面155及水平面154,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的过程中,锁定部145一边抵接于倾斜面155及水平面154一边被顺滑地引导至比锁定面151靠后方向58处。
以与倾斜面155的右方向55的端部及左方向56的端部分别连续的方式分别延伸出与倾斜面151交叉的加强面156、157。加强面156、 157包括倾斜面155,以相对于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扩展的假想平面而朝向下方向54呈锐角的方式延伸。由加强面156、157加强凸部43的强度,减轻倾斜面155破损的风险。另外,加强面156、157 未向比倾斜面155靠上方向54处延伸,因此不会与锁定部145接触。因此,即使存在加强面156、157,倾斜面155相对于锁定部145滑动时的滑动阻力也不会增加。
在后部罩31的上表面39上,在比锁定面151靠后方向58处设置有操作部90。在后部罩31的上表面39的后端形成有位于比上表面39 的其他部分靠下方向53处的副上表面91。以在副上表面91的上方隔开空间的方式配置操作部90。操作部90是从上表面39的其他部分与副上表面91的交界附近向上方向54突出至比凸部43靠上方处、而且向后方向58且下方向53沿斜下方向折弯的平板形状。在操作部90与副上表面91之间设置有与操作部90及副上表面91连续且向后方向58 延伸的肋94。如图15(A)、图15(B)所示,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的肋94的尺寸比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的操作部90的尺寸及副上表面91的尺寸都小。
在操作部90中朝向上方向54且后方向58的面是操作面92。操作面92和副上表面91在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的方向上的位置重叠。换言之,在向下方向53观察墨液盒30时,操作面92与副上表面91处于重叠的位置。在操作面92以在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突起、例如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延伸出的多个突条93。通过作为多个突起的突条93,用户容易识别操作面 92,另外,在用户用手指对操作面92进行操作时,手指相对于操作面 92不容易打滑。
如图15(A)、图15(B)所示,在向下方向53观察墨液盒30 时能够目视确认操作面92,且在向前方向57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操作面92。换言之,在从上表面39朝向下表面42的方向上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操作面92,且在从后表面41朝向前表面 140的方向上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操作面92。操作面92是为了从墨液盒30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取出墨液盒30而用于供用户操作的面。需要说明的是,操作部90构成为以与后部罩31一体成型等的方式相对于后部罩31被固定,相对于后部罩31不会进行转动等相对移动。因此,从用户向操作面92施加的力不改变方向而直接向后部罩31传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90构成为相对于内部框架35、积存室36也不会进行转动等相对移动。
[前部罩32]
如图3(A)、图3(B)及图4(A)、图4(B)所示,前部罩 32通过在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上互相隔开配置的侧面143、144和在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上互相隔开配置的上表面141及下表面(第一部分的一例)142从前表面140向后方向58延伸设置而构成,是朝向后方向58开口的箱形。内部框架35通过开口而向前部罩32的内部插入。即,前部罩32覆盖内部框架35中的未由后部罩31覆盖的前部。
在前部罩32及后部罩31被组装后的状态即墨液盒30被组装后的状态下,前部罩32的上表面141与后部罩31的上表面39一起构成墨液盒30的上表面。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与后部罩31的下表面42 一起构成墨液盒30的下表面。详细而言,在墨液盒30处于装配姿势(第一姿势)时,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 延伸,后部罩31的下表面42朝向下方向53且后方向58倾斜。即,下表面42与下表面142交叉。前部罩31的侧面143、144与后部罩31 的侧面37、38一起构成墨液盒30的侧面。另外,在墨液盒30被组装后的状态下,构成墨液盒30的前表面的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与构成墨液盒30的后表面的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在前方向57及后方向 58上互相隔开配置。墨液盒30的前表面140与后表面41相向的方向 (即,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插入方向51及拔出方向52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盒30的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下表面、侧面并非必须呈1个平面。即,在向后方向58观察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的面且位于比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的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的中心靠前方向57处的面是前表面。在向前方向 57观察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的面且位于比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的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的中心靠后方向58处的面是后表面。在向下方向53观察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的面且位于比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的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的中心靠上方向 54处的面是上表面。在向上方向54观察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的面且位于比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的下方向53及上方向54 的中心靠下方向53处的面是下表面。关于侧面也是同样的。
在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的上部分设置有向后方向58凹陷的凹部96。在墨液盒30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下杆125向凹部96进入。因此,凹部96的与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正交的截面是与杆125 的截面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的下部分形成有向后方向58贯通的孔 97。孔97成为在内部框架35插入到前部罩32的状态下用于使内部框架35的墨液供给部34向外部露出的孔。因此,孔97形成为与内部框架35的墨液供给部34对应的位置、尺寸及形状。
在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设置有第一突出部85及第二突出部86。第一突出部85在前部罩32的上端处朝前方向57突出。凹部96设置于第一突出部85的顶端。第一突出部85的顶端构成前表面140的一部分。
第二突出部86在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的下端即比墨液供给部 34靠下方处从前表面140朝前方向57突出。在第二突出部86的下表面形成有向前方向57及下方向53开口的凹部87。凹部87的一部分向比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靠下方向53处突出。
在前部罩32的上表面141形成有向下方向53贯通的孔98。孔98 成为在内部框架35插入到前部罩32的状态下用于使内部框架35的被检测部62向外部露出的孔。因此,孔98形成为与内部框架35的被检测部62对应的位置、尺寸及形状。
在前部罩32的上表面141中的第一突出部85的上方即墨液供给部34的上方设置有IC基板64。IC基板64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 装配的中途与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并列4个的接点106(参照图 2)导通,且在墨液盒30装配于盒装配部110的状态下也与接点106导通。
在IC基板64搭载有IC(在各图中未出现)和4个电极65。4个电极65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并列。IC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以能够读出的方式保存有与墨液盒30相关的信息,例如表示批次编号、制造年月日、墨液颜色等信息的数据。
各电极65与IC电连接。各电极65分别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 58延伸出,4个电极65在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上分离配置。各电极 65在IC基板64的上表面以能够电访问的方式露出。各电极65是电接口的一例。
[内部框架35]
虽然在各图中未出现,但内部框架35构成为右方向55及左方向 56上的一对端面开放的环状。在内部框架35中,开放的一对面由膜(未图示)密封,从而在其内部形成有能够积存墨液的积存室36。区划积存室36的前表面40是在内部框架35插入到前部罩32时与前部罩32 的前表面140的背面相向的面,设置有墨液供给部34。
[墨液供给部34]
如图6所示,墨液供给部34在前表面140的下部分处从内部框架 35的前表面40向前方向57突出。墨液供给部34呈圆筒形状的外形,通过设置于前部罩32的前表面140的孔97而向外侧突出。墨液供给部34具备具有内部空间的圆筒形状的筒壁73和安装于筒壁73的密封构件76及盖79。
筒壁73从积存室36的内部延伸设置至外部。筒壁73的拔出方向 52的端部在积存室36处开口。筒壁73的插入方向51的端部向墨液盒 30的外部开口。由此,筒壁73经由内部空间而与积存室36及墨液盒 30的外部连通。也就是说,墨液供给部34将积存于积存室36的墨液通过筒壁73的内部空间而向墨液盒30的外部供给。在筒壁73的插入方向51的端部安装有密封构件76及盖79。
在筒壁73的内部空间收容有阀芯77及螺旋弹簧78。阀芯77及螺旋弹簧78用于将墨液供给部34的状态在墨液通过筒壁73的内部空间而从积存室36向墨液盒30的外部流出的状态(参照图11)与墨液不从筒壁73的内部空间向墨液盒30的外部流出的状态(参照图6)之间选择性地切换。
阀芯77通过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移动而对贯通于密封构件 76的中央的墨液供给口71进行开闭。螺旋弹簧78对阀芯77向前方向 57施力。因此,在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阀芯77将密封构件76的墨液供给口71关闭。
密封构件76配置于筒壁73的顶端。密封构件76是在中央形成有贯通孔的圆盘形状的构件。密封构件76例如由橡胶、弹性体这样的弹性材料形成。密封构件76的中央在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上贯通而形成筒状的内周面,由该内周面形成了墨液供给口71。墨液供给口71的内径比墨液针102的外径稍小。密封构件76通过嵌入于筒壁73的外侧的盖79而液密地抵接于筒壁73的顶端。
在阀芯77将墨液供给口71关闭的状态下,当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时,墨液针102向墨液供给口71进入。墨液针102使密封构件76发生弹性变形,且其外周面与划定墨液供给口71的内周面液密地接触。当墨液针102的顶端通过密封构件76而向筒壁73的内部空间进入时,与阀芯77抵接。通过墨液盒30进一步向盒装配部110 插入,墨液针102使阀芯77对抗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向后方向58 移动。由此,积存于积存室36的墨液能够通过筒壁73的内部空间而向墨液针102的顶端部分流通。虽然在各图中未出现,但墨液通过在墨液针102的顶端部分形成的贯通孔而从筒壁73的内部空间向墨液针 102的内部空间流通。由此,积存于积存室36的墨液能够通过筒壁73 的内部空间、墨液针102而向外部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墨液供给部34中,关闭墨液供给口71的阀芯 77并非必须设置。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墨液供给口71由膜等封闭,当墨液盒30装配于盒装配部110时,墨液针102刺破膜,由此墨液针102的顶端部分通过墨液供给口71而向筒壁73的内部空间进入。另外,墨液供给口71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密封构件76的弹性而关闭,仅在墨液针102被插入时由墨液针102扩开。
[被检测部62]
如图6所示,内部框架35具有从上表面向上方向54突出的被检测部62。被检测部62是具有内部空间与积存室36连续的空间的凸部,具有朝向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而使光透过的透光性。被检测部62通过前部罩32的孔98而向外部露出。
如图6所示,在内部框架35的积存室36内配置有被检测构件59。被检测构件59支撑于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延伸的转动轴61,能够绕转动轴61转动。
被检测构件59具有浮标63。浮标63的比重比积存于积存室36 的墨液的比重小。因此,在积存室36内,浮标63在存在于墨液中的状态下产生浮力。在积存室36由墨液大致充满的状态下,通过浮标63 的浮力,被检测构件59绕图6中的逆时针转动。被检测构件59的一部分进入到被检测部62内,通过被检测构件59与确定被检测部62的前方向57的端部的壁抵接,而维持被检测构件59的姿势。在该状态下,被检测构件59将在被检测部62中向右方向55或左方向56行进的传感器103的光隔断等。
更详细而言,通过被检测构件59,在从传感器103的发光部输出的光到达被检测部62的右表面及左表面中的一方时,从被检测部62 的右表面及左表面的另一方的面射出并到达受光部的光的强度低于预定的强度,例如成为零。被检测构件59可以将光向右方向55或左方向56的行进完全隔断,也可以将光部分地吸收,还可以将光的行进方向弯曲,还可以使光全反射。
当在积存室36中墨液减少,墨液的液面下降为比被检测构件59 将在被检测部62中行进的光隔断等时的姿势下的浮标63的位置低时,浮标63与墨液的液面一起下降。由此,被检测构件59绕图6中的顺时针转动。通过该顺时针的转动,进入到被检测部62内的被检测构件 59的一部分偏离从传感器103的发光部向受光部的光路。由此,到达传感器103的受光部的光的强度成为预定的强度以上。各电极65是电接口的一例。
[墨液盒30中的锁定面151、操作面92的配置]
如图5所示,在墨液盒30中,锁定面151与前表面140(更详细而言是前表面140中的最前表面)的距离D1比锁定面151与后表面 41(更详细而言是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距离D2大。锁定面151 与前表面140(更详细而言是前表面140中的最前表面)的距离D1比操作面92与前表面140(更详细而言是前表面140中的最前表面)的距离D3小。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下端与下表面42的距离D4比后表面41的下部分41L的下端与下表面42的距离D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零)大。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最前位置与前表面140(更详细而言是前表面140中的最前表面)的距离D6比后表面41的下部分 41L的最前位置与前表面140(更详细而言是前表面140中的最前表面) 的距离D7大。后表面41的下部分41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密封构件76 的墨液供给口71的中心轴72与下表面42之间。下表面142的最后位置与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距离D8比下表面42的最后位置与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距离D9大,且比密封构件76的墨液供给口71 的中心O与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距离D10小。墨液供给口71的中心轴72是通过墨液供给口71的中心O且沿着墨液供给口71贯通密封构件76的方向延伸的轴。
[各部分的尺寸]
从墨液盒30的前表面140到后表面41的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的进深方向的尺寸是83mm~90mm,最佳值是85mm。在墨液盒30 中,从侧壁143到侧壁144的沿着右方向55及左方向56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根据收容于墨液盒30内的墨液的容量而不同,但优选是 12mm~39mm。从墨液盒30的下表面42、142至上表面141的沿着上方向54及下方向5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优选是56mm~60mm。从墨液盒 30的下表面42、142至上表面91的沿着上方向54及下方向5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优选是56mm~60mm。从墨液供给部34的贯通孔71的中心至IC基板64的上表面的沿着上方向54及下方向53的尺寸优选是 41mm~44mm。从墨液供给部34的贯通孔71的中心至锁定面151的上端的沿着上方向54及下方向53的尺寸优选是51mm~53mm。从墨液供给部34的贯通孔71的中心至液量检测部62的中心(检测位置)的沿着上方向54及下方向53的尺寸E优选是44mm~47mm。IC基板64的沿着前方向57及后方向58的尺寸优选是4mm~9mm,沿着右方向55 及左方向56的尺寸优选是5mm~6.5mm,作为IC基板64的最佳的尺寸关系,优选是5.4mm×4.4mm~6.5mm×9.0mm。
[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装配的动作]
以下,说明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装配的过程。
如图7所示,在向盒装配部110装配前的墨液盒30中,阀芯77 将密封构件76的墨液供给口71关闭。由此,墨液从积存室36向墨液盒30的外部的流通被隔断。
如图7所示,墨液盒30通过盒装配部110的开口112而向壳体 101插入。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位于比下部分41L靠拔出方向52处,即位于用户的附近,因此用户一边推压上部分41U一边将墨液盒30相对于盒装配部110向插入方向51插入。另外,如前所述,在上部分41U粘贴有记载了“推”等文字、箭头等符号、表示用手指推压的图等的片材,由此用户被催促推压上部分41U。墨液盒 30的下部分即前部罩32及后部罩31各自的下部分成为进入到壳体101 的下方的引导槽109的状态。在前部罩32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二突出部 86,通过从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向下方向53突出的凹部87的一部分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抵接,前部罩32的前方部分被抬起而下表面 142相对于插入方向51倾斜。也就是说,前部罩32的凹部87的一部分和下表面142的后端附近的一部分抵接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
如图8所示,在墨液盒30沿插入方向51进一步向盒装配部110 插入时,用户推压墨液盒30的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在该过程中,墨液盒30的上部分与上方的引导槽109抵接。
如图9所示,当墨液盒30进一步向插入方向51插入时,墨液供给部34的盖79开始向引导部105进入。另外,前部罩32的凹部96 与杆125相向,杆125开始向凹部96进入。
如图10所示,当墨液盒30向插入方向51进一步插入时,墨液供给部34的盖79向引导部105进入,且墨液针102向墨液供给口71进入,使阀芯77对抗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从密封构件76离开。对墨液盒30向拔出方向52施加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
另外,杆125向前部罩32的凹部96进入,从下方支撑前部罩32。通过IC基板64到达接点106的下方,而使接点106向上方发生弹性变形且各电极65与对应的接点106电连接。此时,IC基板64通过接点106的弹性变形而被向下方向53施力,但通过杆125从下方支撑前部罩32,IC基板64相对于接点106的定位被准确地进行。需要说明的是,杆125并非必须从下方支撑前部罩32。
另外,后部罩31的凸部43到达锁定部145,倾斜面155相对于锁定部145滑动。在墨液盒30上,通过用户将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 向插入方向51推压而沿图10中的逆时针施加有旋转力矩,但通过倾斜面155与锁定部145的抵接,墨液盒30反抗该旋转力矩而以插入有墨液针102的密封构件76的墨液供给口71的中心为转动中心、换言之以墨液针102的划定墨液供给口71的密封构件76的内周面所接触的部分的中心为转动中心绕图10中的顺时针转动。图10所示的墨液盒30的姿势被称作第二姿势。
在墨液盒30处于第二姿势时,凸部43的锁定面151位于比锁定部145靠下方处。另外,在墨液盒30处于第二姿势时,前述的转动中心和IC基板64在沿着插入方向51的方向上的位置重叠。因此,接点 106向IC基板64施加的作用力不作为使墨液盒30转动的力矩发挥作用,或者仅是极其微小的力矩。另外,在墨液盒30处于第二姿势时,后部罩32的下表面42与下方的引导槽109的下表面抵接或接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罩32的下表面42成为水平面。另外,在墨液盒 30处于第二姿势时,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的下部分41L位于比上部分41U靠插入方向51处。
如图11所示,当对抗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墨液盒30向插入方向51进一步插入时,后部罩31的凸部43的倾斜面155及水平面154 成为比锁定部145接近壳体101的终面的位置。在墨液盒30上,通过用户将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向插入方向51推压而绕图11中的逆时针施加有旋转力矩,因此倾斜面155及水平面154不再与锁定部145 抵接,墨液盒30以插入有墨液针102的密封构件76的墨液供给口71 的中心为转动中心绕图11中的逆时针转动。图11所示的墨液盒30的姿势被称作第一姿势。
在墨液盒30处于第一姿势时,锁定面151朝向拔出方向52而与锁定部145面对。另外,当墨液盒30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转动时,后部罩31与锁定部145抵接。通过该抵接的冲击,用户识别到将墨液盒30向插入方向51推入完成。当用户停止将墨液盒30向插入方向51 推入时,墨液盒30通过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而向拔出方向52移动。在墨液盒30处于第一姿势时,锁定面151朝向拔出方向52而与锁定部145面对,因此当墨液盒30向拔出方向52稍微移动时,锁定面151 与锁定部145抵接。由此,墨液盒30被维持为第一姿势,向拔出方向52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墨液盒30成为被定位于盒装配部110内而装配完成的状态。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在盒装配部110处墨液盒30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转动的动作。
如图12所示,将向墨液盒30施加的重力的大小设为重力G。另外,将对第一姿势下的墨液盒30向拔出方向52施力的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的大小设为作用力F。另外,将从第二姿势下的墨液盒30的重心M至转动中心O的沿着插入方向51的距离设为距离L。另外,将第二姿势下的墨液盒30中的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的下端距转动中心O的沿着与插入方向51正交的上方向的距离设为高度H。此时,满足式子:(作用力F)×(高度H)>(重力G)×(距离L)。
在上述式子中,重力G与距离L之积相当于在图12中使墨液盒30顺时针转动的力矩的大小。
用户要想将墨液盒30沿插入方向51向盒装配部110插入,需要至少以比作用力F大的力将墨液盒30向插入方向51推压。也就是说,当将用户向插入方向51推压墨液盒30的力设为力U时,(作用力F) <(力U)。另外,在用户将墨液盒30对抗作用力F而保持于插入方向51的一定的位置时,作用力F与力U相等。因此,在用户向盒装配部110插入墨液盒30时,在墨液盒30上沿插入方向51至少施加有与作用力F相等的力U。另外,用户在墨液盒30中推压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即比上部分41U的下端靠上方处。在此,假设墨液盒30处于第二姿势时的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与插入方向51大致正交。于是,在墨液盒30上产生至少具有相当于作用力F与高度H之积的大小的图12中的逆时针的力矩。由于满足上述式子,所以在用户将墨液盒30沿插入方向51向盒装配部110插入的过程中,在墨液盒 30上产生了图12中的逆时针的力矩。
因此,如前所述,当凸部43的倾斜面155相对于锁定部145滑动结束而倾斜面155及水平面154从锁定部145向插入方向51离开时,墨液盒30会因图12中的逆时针的力矩而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进行姿势变化。
另外,如图14所示,在墨液盒30为第一姿势时,锁定面151的上端位于比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且通过锁定部145的假想圆弧C靠外方处,锁定面151的下端位于假想圆弧C的内方。另外,在墨液盒30 为第一姿势时,锁定面151的下端位于比锁定面151的上端靠假想圆弧C的更内方处、即接近转动中心O的位置。因此,通过向拔出方向 52的作用力,锁定部14朝向锁定面151的下端滑动。其结果,在锁定部145与锁定面151抵接的状态下,墨液盒30向第一姿势转动。
另一方面,假设在将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的过程中,用户不推压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而推压了下部分41L。如图13所示,第二姿势下的墨液盒30的下部分41L相对于与插入方向51正交的第一假想平面P1(与图13的纸面正交)以角度α相交。另外,将从转动中心O朝向在下部分41L的下端处与下部分41L正交的第二假想平面P2(与图13的纸面正交)延伸的垂线的长度设为长度 N。此时,满足式子:(作用力F)×cosα×(长度N)>(重力G)×(距离L)。
与前述同样,在上述式子中,重力G与距离L之积相当于在图12 中使墨液盒30顺时针转动的力矩的大小。
当用户将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时以至少与作用力F相等的力U将墨液盒30的下部分41L向插入方向51推压时,在墨液盒30 上产生至少具有相当于作用力F的cosα分量与长度N之积的大小的图 13中的逆时针的力矩。由于满足上述式子,所以即使用户将墨液盒30 的下部分41L向插入方向51推压,在墨液盒30上也会产生图13中的逆时针的力矩。
当墨液盒30被从盒装配部110拔出时,用户将操作面92向下方按压。如图15(A)、图15(B)所示,在墨液盒30为第一姿势的状态下,在向下方向53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操作面92,且在向前方向57(插入方向51)观察墨液盒30时能够目视确认操作面92。
在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中,下表面142及下表面42位于比转动中心O靠拔出方向52处。另外,在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中,下表面 42位于比下表面142靠拔出方向52及上方向54处。更详细而言,下表面142具有在装配姿势下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比第一部分靠拔出方向52及上方向54处的第二部分。并且,下表面42位于比下表面142的第一部分靠拔出方向及上方向54处。也就是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下表面142中在装配方向及拔出方向上连续,第二部分形成于下表面42和下表面142。并且,下表面142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交界(换言之是第二部分的前端)配置于比锁定面151 靠前方处。另外,下表面42从下表面142朝向拔出方向52及上方向 54延伸。在第一姿势的墨液盒30中,在下表面142及下表面42与盒装配部110的下方的引导槽109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下表面42 的最后位置与引导槽109的距离D12(参照图12)比下表面142的任一位置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的距离D11(参照图11)大。另外,如图14所示,从下表面142向拔出方向52延长出的假想平面P3(与图 14的纸面正交)与下表面42所成的角度β比墨液盒30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转动的角度γ大。
在墨液盒30为第一姿势的状态下,操作面92朝向上方向54且拔出方向52,因此在墨液盒30从相对于盒装配部110被定位的状态解除时,当用户对操作面92进行操作时,在墨液盒30上向下方向53及插入方向51作用力。通过向插入方向51作用的力,锁定面151从锁定部145离开。通过向下方向53作用的力,墨液盒3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因此,与在锁定面151相对于锁定部145滑动的同时墨液盒3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的情况相比,用户为了使墨液盒30 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而对操作面92施加的力减轻。
由于下表面42的最后位置与引导槽109的距离D12比下表面142 的任一位置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的距离D11大,且角度β比角度γ大,所以在墨液盒30从第一姿势转动到第二姿势时,在墨液盒30中最靠下方的部位是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的最后位置。若假设后部罩 31的后表面41构成为与下表面142形成同一平面,则在墨液盒30从第一姿势转动到第二姿势时,在墨液盒30中最靠下方的部位成为后部罩31的下表面42的最后位置。于是,由于下表面42的最后位置比下表面142的最后位置远离转动中心O,所以在墨液盒30为第二姿势时,下表面42的最后位置位于比下表面142的最后位置靠下方处。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液盒30为第二姿势时,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 的最后位置最靠下方,因此使墨液盒3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所需的墨液盒30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的间隙比较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液盒30为第二姿势时,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 的最后位置最靠下方,并且后部罩31的下表面42的整体也最靠下方。即,在墨液盒30为第二姿势时,后部罩31的下表面42成为水平面。
通过墨液盒3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锁定面151位于比锁定部145靠下方处。于是,通过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墨液盒30在盒装配部110中向拔出方向52移动。当墨液盒30从墨液针102离开时,在墨液盒30上不施加向拔出方向52的作用力,因此当作用于墨液盒30的惯性力消失时,墨液盒30结束向拔出方向52的移动。此时,至少墨液盒30的后部罩31位于比盒装配部110的壳体101的开口102 靠外方处,因此用户能够夹持后部罩31而将墨液盒30从盒装配部110 取出。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用户能够将定位于盒装配部110的墨液盒30为了从定位的状态解除而容易地转动。另外,用户无需下意识地积极改变将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推入的力的方向,墨液盒30被容易地定位于盒装配部1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墨液盒110处定位的墨液盒30绕着转动中心O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与处于比转动中心O靠拔出方向52处的下表面142相比进一步处于拔出方向52的下表面42会向下方向53大幅移动,但由于下表面42位于比下表面142靠上方向54 处,所以大幅移动的下表面42难以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干涉。
另外,在墨液盒30处于第一姿势时,在下表面142及下表面42 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盒装配部110处定位的墨液盒30绕着转动中心O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下表面42更难以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干涉。
另外,由于比下表面42接近转动中心O的下表面142在墨液盒 30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的移动比下表面42小,所以即使下表面142朝向拔出方向52延伸,也难以与引导槽109的下表面干涉。另一方面,通过下表面142向拔出方向52延伸,上表面141与下表面142 之间变大,能够增大用于确保积存室36的容积。
另外,由于前部罩32的下表面142沿着拔出方向52延伸,所以用于成形的模具容易从前部罩31的开口拔出,前部罩32容易由合成树脂成形。
[变形例]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后部罩31的后表面41中,上部分41U 与下部分41L连续,但上部分41U及下部分41L并非必须连续。例如,也可以在上部分41U与下部分41L之间设置有具有沿着前方向57的成分的面。另外,上部分41U及下部分41L并非必须是平面,例如也可以是曲面、球面等。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墨液盒30处于第二姿势时,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与插入方向51大致正交,但上部分41U也可以与插入方向51不正交。另外,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和下部分41L并非必须作为2个不同的面来掌握,例如也可以构成为1个平面或曲面。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如前述的实施方式这样,在墨液盒30处于第二姿势时,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与插入方向51大致正交,用户将墨液盒30对抗作用力F而向插入方向51推压的力可以较小。另外,由于能够增大后部罩31的内部空间的容积,因此能够增大积存室36的容积。另外,通过后表面41的上部分41U和下部分41L构成为2个不同的面,在墨液盒30向盒装配部110插入时,能够期待用户优先推压上部分41U。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下表面142与下表面42大致连续,但下表面142与下表面42并非必须连续。例如,也可以在下表面142 与下表面42之间设置有具有沿着上方向54的成分的面。另外,下表面142及下表面42并非必须是平面,例如也可以是曲面、球面等。另外,下表面142和下表面42并非必须作为2个不同的面来掌握,例如也可以构成为1个平面或曲面。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墨液作为液体的一例来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取代墨液而将在打印时先于墨液向记录纸张等喷出的前处理液积存于液体盒。另外,也可以将用于洗净记录头21的水积存于液体盒。
附图标记说明
10…打印机(液体消耗装置)
30…墨液盒(液体盒)
34…墨液供给部(液体供给部)
36…积存室(液体积存室)
39、141…上表面
41…后表面
41L…下部分
41U…上部分
42…下表面(第二部分)
65…电极(电接口)
76…密封构件(密封部)
78…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86…第二突出部(施力承受部)
91…副上表面
92…操作面
93…突条(突起)
102…墨液针(液体供给管)
140…前表面
142…下表面(第一部分)
145…锁定部
151…锁定面

Claims (18)

1.一种液体盒,朝向沿着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对抗朝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作用力而被插入于液体消耗装置,由此装配于该液体消耗装置,所述液体盒的特征在于,具备:
前表面,在该液体盒被插入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朝向上述第一方向;
液体供给部,配置于上述前表面,能够供设置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供给管插入;
密封部,设置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形成有液体供给口,由于上述液体供给管被插入于该液体供给口,该密封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与该液体供给管的外周面接触;
上表面,在该液体盒被插入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朝向上方向;
锁定面,配置于上述上表面,朝向上述第二方向而与设置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锁定部接触;及
下表面,在该液体盒被插入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朝向下方向,
该液体盒在插入到上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锁定面朝向上述第二方向而抵接于上述锁定部的第一姿势与上述锁定面位于比上述锁定部靠下方向处的第二姿势之间,以插入了上述液体供给管的上述液体供给口的中心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
在上述第一姿势下,该液体盒相对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上述第一姿势下,上述下表面中的比上述转动中心靠上述第二方向的部分具有第一部分和位于比该第一部分靠上述第二方向且靠上方向处的第二部分,
上述第二部分的前端配置于比上述锁定面靠前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姿势下,在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姿势下,上述第一部分向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上述第二部分向上述第二方向且上述上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及
罩,覆盖上述主体的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前部分,
上述主体具有上述液体供给部、上述锁定面及上述第二部分,
上述罩具有上述第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能够相对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向上述上方向及上述下方向相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中,
上述第二部分是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分与从上述第一部分向上述第二方向延长出的假想平面所成的角度比上述第一姿势与上述第二姿势之间的转动角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连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具有:
后表面,以与上述前表面之间夹着液体积存室的方式配置,具有上部分及下部分;及
阀芯,设置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对上述液体供给口进行开闭;及
施力构件,以使上述阀芯封闭上述液体供给口的方式对上述阀芯施力,
上述液体盒仅通过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被向上述第二方向施力,
且满足以下的式子,
式子:F×H>G×L
G:向液体盒施加的重力的大小,
F:对第一姿势下的液体盒施力的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大小,
L:从第二姿势下的液体盒的重心至转动中心的沿着插入方向的距离,
H:第二姿势下的液体盒的后表面的上部分的下端距转动中心的沿着与插入方向正交的上方向的距离。
10.一种液体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积存室;
前表面;
后表面,以与上述前表面之间夹着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方式配置,具有上部分及下部分;
上表面;
下表面,以与上述上表面之间夹着上述液体积存室的方式配置,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
液体供给部,配置于上述前表面;
密封部,设置于上述液体供给部,具有弹性,形成有液体供给口;
锁定面,配置于上述上表面;及
操作面,配置于上述上表面,
上述锁定面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比上述锁定面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大,
上述锁定面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比上述操作面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小,
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比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大,且比上述液体供给口的中心与上述后表面的距离小,
上述上部分与上述下表面的距离比上述下部分与上述下表面的距离大,
上述上部分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比上述下部分与上述前表面的距离大,
上述下部分包括位于上述液体供给口的中心轴与上述下表面之间的部分,
上述第二部分的前端配置于比上述锁定面靠前方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交叉,
上述上部分与上述下部分交叉。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分及上述下部分是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表面具有配置于比上述操作面靠从上述上表面朝向上述下表面的方向处的副上表面,
上述操作面及上述副上表面在从上述后表面朝向上述前表面的方向上的位置重叠,且在上述操作面与上述副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上表面朝向上述下表面的方向上观察该液体盒时,能够目视确认上述操作面,且在从上述后表面朝向上述前表面的方向上观察该液体盒时,能够目视确认上述操作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面的至少一部分比上述锁定面向从上述下表面朝向上述上表面的方向突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操作面形成有多个突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突起分别是突条。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液体盒的上述前表面至上述后表面的尺寸是83mm~90mm,从上述下表面至上述上表面的尺寸是56mm~60mm,从上述液体供给部的中心至上述锁定面的上端的尺寸是51mm~53mm。
CN201690001745.2U 2016-09-27 2016-09-27 液体盒 Active CN2103629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8403 WO2018061078A1 (ja) 2016-09-27 2016-09-27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62991U true CN210362991U (zh) 2020-04-21

Family

ID=61759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1745.2U Active CN210362991U (zh) 2016-09-27 2016-09-27 液体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62991U (zh)
WO (1) WO20180610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1133B2 (ja) * 2009-03-27 2015-04-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
JP6098291B2 (ja) * 2013-03-28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61078A1 (ja)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9345B2 (en) Liquid cartridge
JP6597146B2 (ja) 液体供給装置
JP6435957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EP3623160B1 (en) Liquid cartridge
JP6424704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428433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756217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2018052012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2018103565A (ja)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878812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AU2015401245A1 (en) Liquid cartridge,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inserting liquid cartridge into cartridge mounting portion of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use of liquid cartridge
CN107878033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JP2018103569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
JP2018052004A (ja)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CN210362991U (zh) 液体盒
JP6380193B2 (ja) 液体供給装置
EP3112168B1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JP7327538B2 (ja)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8103564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EP3112165B1 (en)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liquid cartridge
EP3112166B1 (en)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liquid cartridge
JP2018161881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体消費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