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31307U - Cpap装置 - Google Patents

Cpap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31307U
CN210331307U CN201790001421.3U CN201790001421U CN210331307U CN 210331307 U CN210331307 U CN 210331307U CN 201790001421 U CN201790001421 U CN 201790001421U CN 210331307 U CN210331307 U CN 210331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ir
casing
opening
fa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14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田佑希
井口贵敏
飞内康宏
松下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Elec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31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31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CPAP装置,具备:作为外壳的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具有设置于空气进气口(13)与喷出口(14)之间的第一收容部(12‑1)、以及与所述第一收容部(12‑1)相邻的第二收容部(12‑2)。风扇单元(17)设置于上述第一收容部(12‑1)内,将空气从进气口(13)进气,且从喷出口(14)喷出,并具有将从进气口(13)进气的空气的一部分向第二收容部(12‑2)引导的分流路径(17g)。驱动电路(41)设置于第二收容部(12‑2)内,并驱动风扇单元(17)。开口部(50)设置于外壳,并将第二收容部(12‑2)内的空气向外壳的外部引导。

Description

CPAP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适用于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的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持续气道正压)装置。
背景技术
CPAP装置是将由风扇产生的一定的压力的气流由导管及装戴于患者的鼻的面罩或鼻插管向呼吸道送入的装置。因此,在CPAP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涡轮风扇和用于驱动涡轮风扇的驱动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06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3440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驱动电路中包含的电子零件分别具有额定温度,在额定温度的范围内进行操作,由此,能够保持涡轮风扇的性能。在涡轮风扇的性能降低的情况下,不能向面罩或鼻插管供给一定的压力的气流。
另外,设置有驱动电路的CPAP装置的外壳需要防止水从外部的侵入。但是,在设为密闭结构的情况下,难以高效地且充分地冷却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CPAP装置,可高效地且充分地冷却驱动电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CPAP装置,具备:外壳,其具有设置于空气进气口与喷出口之间的第一收容部和与所述第一收容部相邻的第二收容部;风扇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使空气从所述进气口进气,且从所述喷出口喷出,并具有将从所述进气口进气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收容部引导的分流路径;驱动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并驱动所述风扇单元;以及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且将所述第二收容部内的空气向所述外壳的外部引导。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可高效地且充分地冷却驱动电路的CPAP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CPAP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CPAP装置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CPAP装置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风扇单元的一部分取出表示的剖视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CPAP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7是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CPAP装置的冷却操作而表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附图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中,作为送风单元的CPAP装置10具备作为外壳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上部。第二壳体12的上部设为短边方向的两端部从底部向外侧伸出的形状。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设置有后述的涡轮风扇。
在第二壳体12的长边方向的一个侧面设置空气进气口13,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与进气口13相反侧的侧面设置有具有空气喷出口14的喷出单元15。利用涡轮风扇从进气口13吸入的空气从喷出口14以一定的压力喷出。未图示的导管的一端安装于喷出口14。在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未图示的例如面罩或鼻插管,面罩或鼻插管装戴于患者的鼻。在设置有喷出单元15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侧面且喷出单元15的附近设置有电源及接口用的各种电缆16。
图2表示卸下了图1的第一壳体11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第二壳体12内设置有内壳体43,在内壳体43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收容部12-1和第二收容部12-2。在第一收容部12-1的大致周围设置有隔板43a,第一收容部12-1和第二收容部12-2利用隔板43a隔开。
另外,在未图示的第一壳体11内也设置有与隔板43a一样的隔板。因此,在将第一壳体11安装到第二壳体12的状态下,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的内部利用第一壳体11的隔板和第二壳体12的隔板43a,隔开成第一收容部12-1和第二收容部12-2。
例如由涡轮风扇构成的风扇单元17设置于第一收容部12-1内。在第二收容部12-2内设置印刷基板29。在印刷基板29上配置用于驱动风扇单元17的驱动电路41、控制驱动电路41的控制部40及差压传感器24及压力传感器26等。驱动电路41包含例如多个功率MOS晶体管41a等的发热零件。控制部40及驱动电路41的配置不限定于此,可进行修改。
图3将图2的主要部分分解表示,图4表示沿着图2的IV-IV线的截面。图3、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一部分零件省略。
如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12内设置凹部12a,凹部12a与进气口13连通。在进气口13的内侧设置由多孔材料构成的过滤器51,在凹部12a内设置由吸音材料形成的消音器42。消音器42具有凹部42a,凹部42a面向进气口13的部分是敞开的。
收容有消音器42的凹部12a被内壳体43覆盖。内壳体43的隔板43a具有多个切口部43c、43d、43e,这些切口部43c、43d、43e嵌合例如由硅橡胶制成的衬套46、47、48。第一壳体11的未图示的隔板也与切口部43c、43d、43e对应,并具有与衬套46、47、48嵌合的未图示的多个切口部。如后所述,衬套46是这样一种零件:连接于差压生成部件32和差压传感器24的第一套管19、第二套管20及连接于差压生成部件32和压力传感器26的第三套管21插通衬套46,且衬套46密封第一收容部12-1与第二收容部12-2之间。如后所述,衬套47是连接于风扇单元17,且向第二收容部12-2内导入冷却用的空气的零件。衬套48是这样一种零件:将风扇单元17和驱动电路41连接的未图示的引线插通衬套48,且衬套48密封第一收容部12-1与第二收容部12-2之间。
在位于内壳体43的隔板43a的内侧的部分设置有开口部43b。在位于内壳体43的隔板43a的外侧的部分及位于内侧的部分设置由吸音材料形成的消音器44。
如图4所示,消音器44设置于内壳体43的下面,在位于隔板43a的内侧的部分,如图3所示,与内壳体43的开口部43b对应地设置开口部44a。
内壳体43的开口部43b及消音器44的开口部44a与消音器42的凹部42a的一部分相对地配置,在配置于内壳体43的开口部43b内的消音器44的开口部44a安装风扇单元17。
在位于内壳体43的隔板43a的外侧的部分设置印刷基板29。
如图4所示,在内壳体43安装于第二壳体12内的状态下,在消音器44与消音器42的凹部42a之间形成进气室45。进气室45与进气口13连通,过滤器51介于二者之间,配置于内壳体43的开口部43b及消音器44的开口部44a内的风扇单元17的进气口17a被配置在进气室45内。
另一方面,风扇单元17的吹出口17b经由接头18连接于喷出单元15。在接头18的内部配置有整流板31及用于在气流中产生差压的差压生成部件32。整流板31具有例如整流用的多个翅片,差压生成部件32具有多个孔。为了便于说明,对整流板31及差压生成部件32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套管19、第二套管20、第三套管21的一端设置在喷出单元15处。第一套管19是将差压生成部件32的上游侧的压力(高压)向差压传感器24引导的套管,第二套管20是将差压生成部件32的下游侧的压力(低压)向差压传感器24引导的套管。第三套管21是将差压生成部件32的下游侧的压力(低压)向压力传感器26引导的套管。
第一套管19及第二套管20的另一端穿过设置于隔板43a处的衬套46内部,经由连接器22、23连接于差压传感器24。
差压传感器24通过检测由第一套管19及第二套管20导入的差压生成部件3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空气的压力差,而检测从喷出口14喷出的空气的流量。
第三套管21的另一端穿过设置于隔板43a处的衬套46内部,经由连接器25与压力传感器26的后述的第一端口(压力端口)连接。压力传感器26检测从喷出口14喷出的空气的压力。
第四套管27的一端连接在压力传感器26的后述的第二端口(大气开放端口)。在第四套管27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器28。连接器28与图3所示的配置于第二壳体12的下表面12b的突起52连接。突起52具有贯通壳体12的下表面12b的开口部53。即,第四套管27及连接器28经由开口部53将压力传感器26内部向大气敞开。
压力传感器26通过检测由第三套管21导入的差压生成部件32的下游侧的空气压力,而检测从喷出口14喷出的空气的压力。
如图2所示,差压传感器24及压力传感器26配置于印刷基板29上。在印刷基板29上还设置有电源及接口用的各种电缆16、电源开关30等。
另外,风扇单元17具有将从进气口17a进入的空气从喷出口14喷出,并且冷却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内部的功能。
图5将风扇单元17的一部分取出表示。风扇单元17由例如作为离心风扇(送风机)的涡轮风扇构成。风扇单元17具备:进气口17a、吹出口17b(图5中未图示)、马达17c、进气室17e、涡轮型的风扇17f、分流路径17g、以及开口部17h。
马达17c例如为无铁芯马达,具备设置于固定轴17l的永久磁铁17m和设置于转子17d的线圈17n。
进气室17e设置于进气口17a与吹出口17b之间。风扇17f配置于进气室17e内,并安装于转子17d。
分流路径17g是用于将进气室17e内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7h向风扇单元17的外部引导的通路。分流路径17g形成于例如风扇单元17的盖17i与马达17c的壳体17k之间。即,盖17i的内侧具有同心的圆筒部17j,在圆筒部17j与马达17c的壳体17k之间、及圆筒部17j与盖17i之间形成有分流路径17g。但是,分流路径17g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可变化。
开口部17h配置于盖17i的侧面且吹出口17b的相反侧。
衬套47的一端设置在开口部17h。如图2、图3所示,该衬套47的另一端嵌入内壳体43的隔板43a的切口部43d。因此,风扇单元17的分流路径17g与第二壳体12的第二收容部12-2连通。
随着图5所示的马达17c及风扇17f的操作,从进气口17a进入进气室17e内的空气的一部分如以虚线所示,通过分流路径17g,并向设置于开口部17h的衬套47引导。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二壳体12的第二收容部12-2内设置有开口部50。开口部50具有排出第二收容部12-2内的空气的作为排气口的功能。开口部50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凹部12a的例如边缘部且向下的面(以下,称为下表面)12b。即,为了防止例如落在第一壳体11上的水侵入第二壳体12内,开口部50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下表面12b。
为了进一步防止水向第二壳体12内的侵入,也可以在第二壳体12的内侧设置与开口部50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的盖12c。该盖12c也可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外侧。
另外,为了防止从进气口13吸入温暖的空气,开口部50的配设位置优选为离开进气口13的位置。由此,可提高第二壳体12内的冷却效率。
图6概略性地表示CPAP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差压传感器24、压力传感器26、电源开关30及驱动电路41连接于控制部40,风扇单元17连接于驱动电路41。控制部40基于由差压传感器24检测到的差压算出由风扇单元17产生的空气的流量。另外,控制部40基于算出的气流的流量、及由压力传感器26检测到的气流的压力控制驱动电路41,并控制风扇单元17的转速。这样,控制部40能够基于由差压传感器24及压力传感器26检测到的空气的流量及压力的变化,检测患者的呼吸的状态,并根据患者的呼吸的状态,使预定的流量及压力的空气从喷出口14送出。
参照图4、图5、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
当利用控制部40及驱动电路41驱动风扇单元17时,图4所示的从进气口13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51向作为进气室的凹部42a内引导,并从风扇单元17的进气口17a向进气室17e引导。进气室17e内的空气从吹出口17b经由整流板31、差压生成部件32向喷出口14引导,并从喷出口14通过规定的压力喷出。
另一方面,图5所示的从进气室17e向分流路径17g引导的空气经由设置于开口部17h的衬套47向第二收容部12-2喷出。
如图7所示,从衬套47向第二收容部12-2喷出的空气如以虚线的箭头所示,在第二收容部12-2内流通并冷却设置于印刷基板29上的功率MOS晶体管40a等发热零件,并从开口部50向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1外排出。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具有由隔板43a隔开的第一收容部12-1、第二收容部12-2,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2-1的风扇单元17具有将从喷出口14喷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的分流路径17g,被分流的空气经由衬套47向第二收容部12-2内引导,并冷却设置于第二收容部12-2内的功率MOS晶体管40a等发热零件。因此,可使用从风扇单元17喷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高效地且充分冷却发热零件。
而且,第二壳体12具有开口部50,从该开口部50将第二收容部12-2内的用于冷却的空气向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1的外部排出。因此,能够高效地充分地冷却功率MOS晶体管40a等的驱动电路。因此,能够使驱动电路在额定温度范围内操作,能够防止驱动电路的性能降低并防止风扇单元17的驱动力的降低,因此,可使具有规定的压力的空气可靠地从喷出口14喷出。
另外,开口部50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下表面12b。因此,能够防止例如落在第一壳体11上的水侵入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内。
另外,通过在第二壳体12的内部或外部设置从开口部50隔开规定间隔的盖12c,可进一步防止水向第二壳体12内的侵入。
而且,开口部50设置于离开进气口13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因冷却驱动电路41而升温的空气从进气口13进入,可从进气口13进入新鲜的空气。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在实施阶段中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修改并具体化构成要素。另外,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实用新型。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删除一些结构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构成要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CPAP装置可适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
符号说明
10.CPAP装置,11.第一壳体(外壳),12.第二壳体(外壳),12-1.第一收容部,12-2.第二收容部,12b.下表面,13.进气口,14.喷出口,17.风扇单元,17g.分流路径,40.控制部,43a.隔板,50.开口部。

Claims (3)

1.一种CPAP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具有设置于空气进气口与喷出口之间的第一收容部和与所述第一收容部相邻的第二收容部;
风扇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使空气从所述进气口进气,且从所述喷出口喷出,并具有将从所述进气口进气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收容部引导的分流路径;
驱动电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并驱动所述风扇单元;以及
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且将所述第二收容部内的空气向所述外壳的外部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PAP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向下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PAP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设置于离开所述外壳的所述进气口的位置。
CN201790001421.3U 2016-11-15 2017-08-28 Cpap装置 Active CN2103313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2293A JP2018078996A (ja) 2016-11-15 2016-11-15 Cpap装置
JP2016-222293 2016-11-15
PCT/JP2017/030804 WO2018092380A1 (ja) 2016-11-15 2017-08-28 Cpap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31307U true CN210331307U (zh) 2020-04-17

Family

ID=62145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1421.3U Active CN210331307U (zh) 2016-11-15 2017-08-28 Cpap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78996A (zh)
CN (1) CN210331307U (zh)
WO (1) WO20180923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59523B2 (en) 2017-09-15 2020-12-08 Ngk Spark Plug Co., Ltd. Gas sens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94194U (zh) * 1972-02-09 1973-11-10
FR2695830B1 (fr) * 1992-09-18 1994-12-30 Pierre Medical Sa Dispositif d'aide à la respiration.
JP3767119B2 (ja) * 1997-10-08 2006-04-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CN101947343B (zh) * 2003-06-20 2014-02-19 雷斯梅德有限公司 带有加湿器的可吸入气体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2380A1 (ja) 2018-05-24
JP2018078996A (ja) 2018-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13063B2 (ja) 軸流ブロワ
JP2008290236A (ja) 電動手工具装置
EP1479335A3 (en) Electric blower and electric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10443621B2 (en) Blowing system
JP6368616B2 (ja) 動力送風作業機
CN210331307U (zh) Cpap装置
PL1731339T3 (pl) Zespół wentylacyjny z podwójnym wentylatorem do pojazdów
JP2020052870A (ja) 拡張カード用ダクト、拡張カード、電子機器及び拡張カードの冷却方法
WO2018092381A1 (ja) Cpap装置
US20140287857A1 (en) Power cutter with belt cooling
JP387595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用の冷却装置
KR101331100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의 송풍모터 쿨링장치
JP6293685B2 (ja) 強制給排気式暖房装置
JP4947171B2 (ja) 冷却用ファンユニット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4014825A (ja) 電子装置の冷却機構
KR20100037693A (ko) 터보 블로워의 외함
CN110822707B (zh) 制热装置
CN110831650B (zh) Cpap装置
US11454246B2 (en) Electric blower, vacuum cleaner, and hand drying device
JP2916911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方式
JP2009257110A (ja) パッケージ型空冷式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CN108392715B (zh) 氧浓缩装置
JP2004079616A (ja) 電子機器
KR101315748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의 송풍장치
JP4947170B2 (ja) 冷却用ファンユニットの運転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