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22707B - 制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22707B
CN110822707B CN201910733598.8A CN201910733598A CN110822707B CN 110822707 B CN110822707 B CN 110822707B CN 201910733598 A CN201910733598 A CN 201910733598A CN 110822707 B CN110822707 B CN 1108227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fan
air
heating device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335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22707A (zh
Inventor
佐藤贵英
谷口建丽
朝仓佑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Iris Ohyam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336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27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 Ohyama Inc filed Critical Iris Ohyam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822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2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22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27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52Details for air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24H9/185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for air he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有利于增加风量的制热装置。制热装置(1)具备:壳体(2);风扇(24),其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并引入外部的空气;加热装置(50),其对由风扇(24)引入的空气加热;吹出部(12c),其将在加热装置(50)加热的空气向外部吹出;以及导管(60),其具有导入由风扇(24)引入的空气的导入口(63)和将从导入口(63)导入的空气向吹出部(12c)导出的导出口(64)。导管(60)包括具有使导入口(63)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P1)和使导出口(64)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P2)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S1)。

Description

制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制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使用陶瓷加热器将驱动风扇从外部引入的空气加热并作为暖风吹出的制热装置。该制热装置收纳风扇,并具备风扇箱,该风扇箱向设置于暖风的吹出口附近的陶瓷制热器引导被风扇放射状地扩散的空气。这里,风扇的空气的扩散方向和暖风的吹出方向不同。因此,风扇箱的一部分成为具有弯曲截面的形状,该弯曲截面使空气的行进方向从空气的扩散方向改变为暖风的吹出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1241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具有弯曲截面形状的风扇箱中,空气的流通空间的容积被设定为大致最低限度。因此,例如,在维持风扇箱的形状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可送风的风量。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利于增加风量的制热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具备:壳体;风扇,其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引入外部的空气;加热装置,其对风扇引入的空气加热;吹出部,其向外部吹出在加热装置处加热的空气;以及导管,其具有导入被风扇引入的空气的导入口以及将从导入口导入的空气向吹出部导出的导出口;导管包括具有使导入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和使导出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有利于增加风量的制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在XZ平面截断的截面图。
图7是卸下主体箱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导管内的空间形状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在XY平面截断的截面图。
图10是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后视图。
图14是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平面图。
图15是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的在XZ平面截断的截面图。
图16是说明制热装置的吸气口的主体箱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说明制热装置的吹出口的前面板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这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示例,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不对本实施方式进行限定。另外,关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件,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对于与本实施方式不直接相关的元件,省略图示。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制热装置1的侧视图。图3是制热装置1的主视图。图4是制热装置1的后视图。在图1之后的各图中,将制热装置1的高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关于Z方向,存在沿着铅垂方向的情况,也存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具有倾斜度的情况。另外,在与Z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定义X方向和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暖风的吹出方向设为大致沿着X方向。以下,在X方向上,存在将吹出暖风的一侧表示为“前”并将其相对侧表示为“后”的情况。
制热装置1例如设置于室内,在内部对从外部引入的空气加热,并从吹出口14a吹出暖风,由此使室内温暖。另外,在图1中,用箭头示出从制热装置1吹出暖风的状态。制热装置1设为按照载置于作为设置面的地板面之上的使用状态而竖立设置的姿势,即纵置型。另外,制热装置1具有沿X方向的侧面宽度相对于沿Y方向的正面宽度窄、即前后方向的宽度薄的形状。
制热装置1具备主体箱10、前面板12、护罩14和操作面板16。这里,制热装置1的壳体2是主体箱10和前面板12的组合。
主体箱10收纳包含在制热装置1中的其他各元件。主体箱10作为整体是以箱外框端10a(参考图6)为边界且前表面侧开放的箱形。如图4所示,主体箱10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吸气口10b。主体箱10在下表面部10d(参考图5等)具有用于将制热装置1稳定地载置于地板面的基底18。另外,在下面详细说明吸气口10b和基底18。另外,主体箱10具有将电源线54向外部导出的凹部10i。
前面板12位于制热装置1的正面,并覆盖主体箱10的开放表面。前面板12相对于主体箱10可卸下。前面板12具有与主体箱10的壳体外框架端10a匹配的形状的面板外框端12a(参考图6)。也就是说,在前面板12安装于主体箱10的状态下,面板外框端12a与箱外框端10a组合。前面板12使用多个安装螺丝13相对于主体箱10进行固定(参考图5)。另外,在图5中,作为一个示例,只描绘一根安装螺丝13。在该情况下,主体箱10具有使安装螺丝13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0j。另一方面,前面板12具有与多个贯通孔10j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螺丝孔部12b(参考图7)。另外,前面板12具有吹出部12c、护罩收纳部12d和传感器窗12e。
吹出部12c是在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之间贯通的孔部。在制热装置1内部生成的暖风最终被引导至吹出部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部12c设置于前面板12的下侧。
护罩14具有将在制热装置1的内部生成的暖风向外部吹出的吹出口14a。然后,护罩14是具有多个翅片14b的保护部件,多个翅片14b用于抑制在吹出口14a的前方从外部进入吹出口14a。多个翅片14b以形成在X方向上贯通的空间的方式,维持间隔G1且并列。关于护罩14,通过预先适当地设定翅片14b彼此的间隔G1,不仅能够抑制从外部进入吹出口14a,还能够对热风进行整流。护罩14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构成。关于护罩14,在靠下端的位置处设置吹出口14a,而在靠上端的剩余位置处未设置吹出口。由此,抑制由于来自吹出口14a的暖风的热量而使前面板12变形的情况。
护罩收纳部12d是能够从前方侧收纳并设置护罩14的凹部。在护罩收纳部12d中设置护罩14时,护罩14的吹出口14a贯通形成于前面板12的吹出部12c。然后,吹出口14a的上游侧的开口端连接到导管60的导出口64(参考图6)。另外,护罩14在设置于护罩收纳部12d时具有不从前面板12的表面突出的形状。护罩14使用多个安装螺丝15相对于护罩收纳部12d进行固定(参考图5)。另外,在图5中,作为一个示例,只描绘一根安装螺丝15。在该情况下,护罩收纳部12d具有使安装螺丝15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2f。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但是护罩14具有与多个贯通孔12f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螺丝孔部。
传感器窗12e是使后述的人感传感器20的感测单元向外部露出的孔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窗12e设置于前面板12的上侧且在靠近作为正面宽度方向的Y方向的一侧的位置。
操作面板16具有用于改变制热装置1的运转状态的电源按钮和各种切换按钮等。操作面板16设置于主体箱10的上表面部10c。
图5是示出制热装置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相当于图3中的VI-VI截面的制热装置1的截面图。图7是从斜后方观察在只卸下了主体箱10的状态下的制热装置1的立体图。
制热装置1还具备人感传感器20、电路基板22、风扇24、电机26、电机支撑部30、风扇收纳部40、加热装置50和导管60。
人感传感器20作为对出现于制热装置1之前的人等带有热量的被检测对象物的运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而发挥作用。制热装置1基于通过人感传感器20的对人等的检测,能够在没有人直接操作操作面板16的情况下,自动地进行运行的开始和停止。
电路基板22安装作为控制制热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部的控制电路等。电路基板22设置于操作面板16的背面的附近。操作面板16、人感传感器20、电机26以及加热装置50分别电气地连接到电路基板22。
风扇24通过电机26的驱动而旋转,并从吸气口10b引入外部的空气。风扇24例如是具有排成圆筒状的许多叶片24a并通过离心力引起空气流动的西洛克风扇(シロッコファン)。风扇24的中心轴24b同轴状地安装于电机26的旋转轴26a。
电机支撑部30是支撑电机26的部件。电机支撑部30例如是相对于作为高度方向的Z方向和作为正面宽度方向的Y方向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平板部件。电机支撑部30具有在YZ平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处使电机26的旋转轴贯通的贯通孔31。电机26以使旋转轴26a从前方朝向后方在贯通孔31中贯通的方式,使用安装螺丝32和安装螺母33而安装于电机支撑部30。在该情况下,电机26的主体26b位于电机支撑部30的前表面侧。另一方面,风扇24位于电机支撑部30的后表面侧。另外,电机支撑部30具有以贯通孔31为基准而放射状地从前表面侧向后表面侧贯通的多个空气导入孔34。形成空气导入孔34的孔区域与风扇24的圆筒内部相对。关于电机26的主体部26b,即使堵塞孔区域的一部分,也不会堵塞孔区域的全部。因此,在风扇24旋转时,从主体部26b侧经由空气导入孔34向风扇24侧导入空气。所导入的空气在被吸入到风扇24的圆筒内部后,释放到风扇24的圆筒外部。另外,电机支撑部30也可以成为使用未图示的螺丝等支撑人感传感器20。
风扇收纳部40是在内侧收纳风扇24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收纳部40是与电机支撑部30的后表面一体化的第一壁部35和与主体箱10的内表面一体化的第二壁部10e的组合。风扇收纳部40作为整体具有非接触地包围风扇24的外周的形状。也就是说,在风扇24的周围,形成由风扇收纳部40、电机支撑部30的后表面和主体箱10的内表面所围绕的收纳空间S0。另外,风扇收纳部40的一部分连接至位于风扇收纳部40的下方的导管60的导入口63。因此,被释放到风扇24的圆筒外部的空气在被导入到收纳空间S0内之后,被导出到导入口63。这里,为了使在收纳空间S0内的空气的流动顺畅,风扇收纳部40也可以具有适合于风扇24的旋转方向即通过风扇24的空气的释放方向且逐渐地与风扇24的间隔变宽的形状。另外,风扇收纳部40也可以具有朝向导入口63且成为逐渐扩展的扩展端40a。
此外,风扇收纳部40具有使导管60的导入口63卡合的卡合部40b。例如,关于导管60,如图7所示,其成为在导入口63的端部具有凸缘部63a。在该情况下,卡合部40b也可以具有使凸缘部63a通过沿X方向滑动而卡合且沿Z方向插入并保持的形状。
此外,如图5所示,电机支撑部30使用多个安装螺丝36相对于主体箱10进行固定。另外,在图5中,作为一个示例,只描绘一根安装螺丝36。在该情况下,护罩收纳部30d具有使安装螺丝65贯通的多个贯通孔30a。另一方面,主体箱10具有与多个贯通孔30a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螺丝孔部10f。
加热装置50对从风扇收纳部40送来的空气加热。作为加热装置50,例如,采用PTC加热器。另外,在图5等各图中,加热装置50用长板状的块体表示。但是,加热装置50实际上例如通过以形成在与图中的Z方向对应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空间的方式并列的多个发热板构成。因此,从风扇收纳部40送来的空气能够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加热装置50。另外,在加热装置50的较长方向的一个侧面中,设置用于连接导线52(参考图7)的端子50a。
导管60向吹出口14a引导从风扇收纳部40送来的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管60设置于风扇收纳部40的下方,因此在整体上具有在上表面侧引入空气并向前表面侧排出空气的形状。导管60具有导入口63和导出口64,导入口63从风扇收纳部40导入由风扇24引入的空气,导出口64向吹出口14a导出从导入口63导入的空气。
导入口63位于导管60的上表面侧。导入口63的开口面例如在XY平面上,并且在Y方向上长、在X方向上短。另一方面,导出口64位于导管60的前表面侧的下方。导出口64的开口面例如在YZ平面上,并且在Y方向上长、在Z方向上短。导出口64的开口形状与吹出口14a的开口形状大致一致。另外,导入口63的Y方向的尺寸与导出口64的Y方向的尺寸大致一致。导入口63的X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导出口64的Z方向的尺寸。也就是说,导入口63的开口面积优选设定为大于导出口64的开口面积,例如,优选设定为导出口64的开口面积的1.2倍至2.0倍。由此,从风扇收纳部40送来至导管60的空气从比较宽的导入口63进入,到从比较窄的导出口64出来时为止被加速,并从吹出口14a强势地吹出。
导管60具有前表面部60a、后表面部60b、第一侧面部60c、第二侧面部60d和底表面部60e。前表面60a是具有导出口64的第一壁部,以形成如上述定义那样的导入口63及导出口64。后表面部60b是在X方向与前表面部60a相对的第二壁部。第一侧面部60c及第二侧面部60d是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的侧壁部。底表面部60e是与导入口63相对的下壁部。在底表面部60e中没有开口,导管60形成从导入口63至导出口64为止的没有出口的流路。导入口63的开口面是四周大致由前表面部60a、后表面部60b、第一侧面部60c及第二侧面部60d的各上端包围的表面。
图8是导管60的放大截面图。在导管60中的流通空间中,概要地,存在以下四个空间,具体地,存在第一空间S1、第二空间S2、第三空间S3以及第四空间S4。另外,在图中分别用双点划线示出第一空间S1~第四空间S4。另外,第一空间S1~第四空间S4的Y方向的长度分别与导入口63或导出口64的Y方向的长度大致一致。
第一空间S1具有使导入口63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P1和使导出口64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P2的长方体状的空间。也就是说,两个第一侧面P1在Z方向上彼此相对。两个第二侧面P2在X方向上彼此相对。在该情况下,假设从导入口63沿Z方向探视导管60的内部,则可见第一空间S1。另外,假设从导出口64沿X方向探视导管60的内部,也可见第一空间S1。
第二空间S2是具有使导入口63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三侧面P3且不具有使导出口64的开口面投影的侧面的空间。也就是说,第二空间S2是与第一空间S1在Z方向上相对的空间。另外,两个第三侧面P3在Z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二空间S2具有作为连接两个第三侧面P3的YZ平面的两个第四侧面P4。在该情况下,假设从导入口63沿Z方向探视导管60的内部,则可见第二空间S2。但是,假设从导出口64沿X方向探视导管60的内部,第二空间S2由于不具有使导出口64的开口面投影的侧面而也不可见。
另外,在第二空间S2中,设置加热装置50。导管60以加热装置50覆盖第二空间S2内的流动路径截面的方式保持加热装置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空间S2内的空气的流动沿Z方向从上方朝向下方。另外,加热装置50为长板状,并且在厚度方向上能够贯通空气。因此,导管60以加热装置50的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保持加热装置50。在该情况下,加热装置50的空气贯通面成为与导管60的导入口63的开口面平行。另外,导管60的第一侧面部60c具有在设置了加热装置50时使端子50a向外部露出的贯通孔60f。
另外,第二空间S2与第一空间S1同样是长方体状的空间。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空间S2不限于长方体状的空间,例如也可以是如第四侧面P4相对于YZ平面倾斜那样的异形形状。
第三空间S3是补充从第一空间S1及第二空间S2到吹出口14a为止的X方向的间隔G2的空间。第三空间S3优选具有容易将空气从第一空间S1或第二空间S2到吹出口14a导出的形状。因此,前表面部60a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第三空间S3中与第一空间S1及第二空间S2相连的一侧的开口面积比吹出口14a的开口面积变得更宽的倾斜壁60g。
第四空间S4是由后表面部60b形成的曲面部60h所包含的空间。曲面部60h是将在Y方向上延伸的轴作为曲率中心、从导管60的内侧向外侧凸出的壁部。曲面部60h的至少一部分与导出口64相对。
导管60具有在比设置加热装置50的位置更靠空气流通方向的下游侧、从前表面部60a向导管60的内部(向后方)突出的凸部(肋拱)60r。凸部60r设置在与后表面部60b的曲面部60h相对的位置处。如图6所示,凸部60r优选设置于靠曲面部60h的空气流通方向的上游侧(曲面部60h的上端60ht)处。更具体地,凸部60r的高度位置优选设为在Z方向上在曲面部60h的上端60ht与Z方向的中间部60hm之间。在导管60的内部空间中,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能够使通过加热装置50的向下的空气流在凸部60r中在靠曲面部60h处弯曲,进一步沿曲面部60h的形状平滑地进行方向转换,并向前方行进。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假设通过未设置凸部60r和曲面部60h的导管将空气从导入口引导至导出口,则向下的空气流径直地撞到底表面部60e,压损变大。通过在导管60中设置凸部60r和曲面部60h,空气顺畅地流动,能够降低压损。
另外,导管60是在比加热装置50更靠空气流通方向的下游侧、从铅垂方向(向下)向水平方向(向前)进行方向转换的结构。也就是说,通过加热装置50后的空气流能够通过凸出部60r和曲面部60h平滑地进行方向转换,并按照方向转换的趋势原样地从吹出口14a吹出。
另外,导管60能够分割成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例如,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大致沿着相对于与制热装置1的前后方向对应的X方向垂直的YZ平面分割进行分割。也就是说,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在彼此组合的状态下在X方向上相对。第一分割体61也可以是具有导出口64的一侧上的分割体。在该情况下,第二分割体62成为具有曲面部60h的一侧上的分割体。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导入口63被分隔成第一分割体61侧和第二分割体62侧。
另外,导管60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分割体构成。例如,导管60也可以在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的基础上,还包括沿YZ平面分割且夹持在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之间的第三分割体,并沿X方向组合三个分割体。
另外,在导管60能够分割成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的情况下,加热装置50被夹持并保持在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之间。例如,导管60在面向第二空间S2的前表面部60a的内表面和面向第二空间S2的后表面部60b的内表面具有支撑加热装置50的侧端部的多个突起部60i。多个突起部60i分别配置为在Z方向上夹入加热装置50且在X方向上夹入加热装置50。
如图5所示,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使用多个安装螺丝65彼此组合。另外,在图5中,作为一个示例,只描绘一根安装螺丝65。在该情况下,第一分割体61具有使安装螺丝65贯通的多个贯通孔60j。另一方面,第二分割体62具有与多个贯通孔60j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螺丝孔部60k。
此外,导管60具有突起部60n,该突起部60n具有使安装螺丝66贯通底表面部60e的贯通孔60m。另一方面,主体箱10在内表面侧与贯通孔60m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连结安装螺丝66的螺丝孔10k。导管60使凸缘部63a卡合到风扇收纳部40的卡合部40b,并且通过使用安装螺丝66相对于主体箱10进行固定。
另外,导管60例如也可以在前表面部60a中具有熔丝收纳部60p,该熔丝收纳部60p收纳伴随使用加热装置50而设置的熔丝。
这里,电机支撑部30在导管60的铅垂方向的上方。另外,电机支撑部30被壳体2中在后表面侧的主体箱10所支撑。也就是说,电机支撑部30在风扇收纳部40连接的一侧被壳体2所支撑。因此,作为制热装置1整体的重心位置容易位于制热装置1的上方及后方。因此,支撑壳体2的基底18具有支撑电机支撑部30的一侧比相反侧更从壳体2在水平方向上突出的形状。这里,在水平方向上支撑电机支撑部30的一侧是指与X方向相当的前后方向的后侧。另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支撑电机支撑部30的一侧的相反侧是指前后方向的前侧。具体地,参考图6,基底18的前侧端部18a与前面板12的表面位置大致一致。也就是说,前侧端部18a不从作为壳体2的一部分的前面板12突出。相对于此,基底18的后侧端部18b从作为壳体2的一部分的主体箱10的表面向外侧只突出距离L的程度。
另外,电路基板22比电机支撑部30更靠Z方向的上方。另一方面,加热装置50比电机支撑部30更靠Z方向的下方。电路基板22和加热装置50通过多个导线52电气地连接。这里,如图7所示,电机支撑部30在侧端部30b中具有使导线52布线的钩部37。钩部37例如包括具有一起使平板变形为L形的形状的第一钩37a和第二钩37b。第一钩37a从侧端部30b的前表面端在Y方向上竖立设置,并且前端部相对于侧端部30b平行地朝向后方侧。另一方面,第二钩37b相比于第一钩37a在Z方向上拉开间隔,从侧端部30b的后表面端在Y方向上竖立设置,并且前端部相对于侧端部30b平行地朝向前方侧。操作者在钩部37中对导线52进行布线时,一旦将导线52在沿X方向放平的状态下插入到第一钩37a与第2钩37b之间,然后使导线52的姿势沿Z方向变化即可。通过这样的布线,导线52的向前侧的移动通过第一钩37a限制,向后侧的移动通过第二钩37b限制。另一方面,导线52的Y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一钩37a和第二钩37b两者限制。
另外,作为壳体2的一部分的主体箱10具有吸入外部的空气的吸气口10b。关于形成吸气口10b的位置以及从吸气口10b吸入的空气在制热装置1内的流通路径,例如被定义如下。
图9是相当于图2中的IX-IX截面的制热装置1的截面图。在图9中,用箭头示出伴随风扇24的旋转从吸气口10b吸入的空气的到达风扇24为止的流通路径。吸气口10b以从前后方向的后侧贯通到前侧的方式在主体箱10中两处形成。
首先,如图4所示,吸气口10b分别具有沿Z方向多个贯通孔排列的细长的平面形状。在两个吸气口10b之中,一个吸气口10b设置在作为主体箱10的一个侧面部的第一侧面部10g的附近。另一个吸气口10b设置在作为主体箱10的另一个侧面部的第二侧面部10h的附近。设置吸气口10b的高度位置在Z方向上大致与风扇24的高度位置一致。另外,在吸气口10b的背面,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设置用于抑制向制热装置1内部的灰尘等的进入的过滤器。
这里,如图9所示,制热装置1具备第一流通路径PA1,第一流通路径PA1使风扇24从吸气口10b吸入的空气在风扇收纳部40的外侧通过。在相当于制热装置1的正面宽度方向的Y方向上,在电机支撑部30的一个侧端部30b和与该侧端部30b相对的主体箱10的第一侧面部10g之间,存在间隔G3。另外,在电机支撑部30的另一个侧端部30b和与该侧端部30b相对的主体箱10的第二侧面部10h之间也是同样的。因此,第一流通路径PA1沿X方向,从电机支撑部30的后表面侧,通过间隔G3的空间,朝向电机支撑部30的前表面侧,最终碰到前面板12的背面12g。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电机支撑部30的侧端部30b和主体箱10的侧面部之间预先存在间隔G3。但是,在电机支撑部30的尺寸上,在电机支撑部30的侧端部30b与主体箱10的侧面部之间,也能够存在几乎不存在间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在电机支撑部30中预先在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贯通的贯通孔,能够设置通过该贯通孔的第一流通路径PA1。
另外,如上所述,电机支撑部30具有从前表面侧向后表面侧贯通的多个空气导入孔34。在风扇24旋转时,电机支撑部30的前表面侧的空气通过多个空气导入孔34并被吸入到电机支撑部30的后表面侧即风扇收纳部40的内侧。也就是说,制热装置1具备第二流通路径PA2,该第二流通路径PA2使已通过第一流路PA1的空气在电机26的侧面侧以及风扇收纳部40的内侧流通。沿第一流通路径PA1流过来的空气在前面板12的背面12g改变行进方向。然后,改变了行进方向的空气继续被风扇24吸入,由此沿第二流通路径PA2行进。在图9中,将从该第一流通路径PA1至第二流通路径PA2为止的空气的流动通路径表示为第三流通路径PA3。
在第一流通路径PA1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和在第二流通路径PA2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分别平行于电机26的旋转轴26a,即,成为沿着相当于前后方向的X方向的方向。但是,如上所述,在第一循环路径PA1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和在第二循环路径PA2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彼此相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具备:风扇24,其设置于壳体2的内部并引入外部的空气;加热装置50,其对风扇24引入的空气加热;以及吹出部12c,其将在加热装置50处所加热的空气向外部吹出。制热装置1具备导管60,导管60具有导入口63和导出口64,导入口63导入风扇24引入的空气,导出口64将从导入口63导入的空气向吹出部12c导出。导管60包括具有使导入口63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P1和使导出口64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P2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S1。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在导管60内的流通空间中,至少包含第一空间S1,因此导管60的容积比以往的风扇壳体的容积变大。以往的风扇壳体成为具有流通空间的容积成为大致最低限度的弯曲截面的形状。在这样的形状的风扇壳体的流通空间中,无法包含通过第一侧面P1和第二侧面P2定义了大小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S1,因此关于包含第一空间S1的导管60内的流通空间,容积变得更大。因此,导管60能够使从风扇24送来的空气比以往更多地流通。另外,例如,为了使暖风的风量增加,假设风扇24的大小比以往变大。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流通空间的容积大的导管60,流通的空气的流动难以被阻碍,因此能够比以往适当地增加空气的风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有利于增加暖风的风量的制热装置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中,导管60包含第二空间S2,该第二空间S2具有使导入口63的开口面投影的2个第三侧面P3且不具有使导出口64的开口面投影的侧面的第二空间S2,加热装置5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空间S2中。
例如,关于在护罩14中设置的多个翅片14b,翅片14b彼此的间隔G1设定为比成人手指的宽度小。因此,基本上,成人难以直接向可能成为高温的吹出口14a插入手指。但是,例如在幼儿的情况下,根据间隔G1的尺寸,可能存在能够向吹出口14a插入手指的情况。此时,如果加热装置50例如设置在与吹出口14a相连的导管60的导出口64的附近,则在幼儿误将手指向吹出口14a插入时,还考虑会接触加热装置50。
相对于此,根据制热装置1,加热装置50设置在第二空间S2中,即,未设置在靠近导出口64的一侧的第一空间S1中。也就是说,加热装置50设置于远离导出口64的位置,因此即使万一幼儿向吹出口14a插入手指,也能够预先防止接触加热装置50。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制热装置中,也有采用如下结构的情况,该结构使得即使在吹出口附近设置制热装置,通过在吹出口与制热装置之间设置过滤器而无法从吹出口侧直接接触制热装置。相对于此,在制热装置1中,加热装置50的位置本身远离吹出口14a,因此不需要设置如以往所采用的那样的过滤器,因此在减少结构元件这一点上能够是有利的。另外,这通过尽可能不在导管60的流通空间中设置可能成为压损的主要原因的结构元件,也能够有助于增加风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中,导管60能够分割成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加热装置50也可以被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夹持并保持。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不需要使用专用于保持加热装置50的螺丝等连结部件,因此在减少结构零件这一点上能够是有利的。另外,在装配制热装置1时,能够在组合第一分割体61和第二分割体62的工序的同时保持加热装置50,因此在制热装置1的装配工序的简化这一点上能够是有利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中,导管60也可以具有曲面部60h,该曲面部60h在与形成导出口64的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中,至少一部分与导出口64相对,并且从导管60的内侧向外侧凸出。这里,第一壁部例如相当于导管60的前表面部60a。在该情况下,第二壁部相当于后表面部60b。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即使导管60的流动空间包括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S1,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空气流也可以沿曲面部60h的形状从导入口63平滑地行进到导出口64。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也可以具备使风扇24旋转的电机26、在连接风扇24的一侧支撑电机26的电机支撑部30以及与电机支撑部30连接并收纳风扇24的风扇收纳部40。制热装置1也可以具备使风扇24吸入的空气在风扇收纳部40的外侧通过的第一流通路径PA1以及使已通过第一流通路径PA1的空气在电机26的侧面侧及风扇收纳部40的内侧流通的第二流通路径PA2。在第一流通路径PA1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和在第二流通路径PA2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也可以分别平行于电机26的旋转轴且彼此相反。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引入到制热装置1的内部的空气在通过风扇收纳部40的外侧后转换方向,并通过电机26的侧面侧而朝向风扇收纳部40的内侧。也就是说,引入到制热装置1的内部的空气在导入到风扇收纳部40的内侧之前与电机26的侧面接触,因此有利于对电机26的热量进行散热。另外,例如,假设为了使暖风的风量增加而将电机26的额定值设定为比以往大。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有利于电机26的散热,容易应对电机的额定值的增加,因此能够比以往更适当地增加空气的风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中,壳体2也可以具有在沿第一流通路径PA1的位置处形成的吸气口10b。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能够向第一流通路径PA1更平滑地导入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中,电机支撑部30也可以在侧端部30b中具有钩部37。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在装配制热装置1时,导线52容易布线,因此在制热装置1的装配工序的简化这一点上能够是有利的。此外,如图9所示,电机支撑部30的侧端部30b与第一流通路径PA1的一部分相连。因此,在导线52带有热量的情况下,在导线52的散热这一点上也能够是有利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中,电机支撑部30也可以在导管60的铅垂方向的上方且在与风扇收纳部40连接的一侧被壳体2支撑。壳体2也可以具备:基底18,其支撑电机支撑部30的一侧比相对侧更从壳体2在水平方向上突出。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即使在重心位置位于制热装置1的上方和后方的情况下,基底18也能够稳定地支撑壳体2。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另外,关于具有与前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件,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与该实施方式不直接相关的元件,省略图示。
图10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A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是制热装置1A的侧视图。图12是制热装置1A的主视图。图13是制热装置1A的后视图。图14是制热装置1A的平面图。
图15是相当于图12中的XV-XV截面的制热装置1A的截面图。图16是从斜前方观察在主体箱10中的吸气口10b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从斜后方观察在前面板12中的吹出口14a的立体图。
如图10至图14所示,制热装置1A具备底座部(固定部)70、壳体(转动部)2、摆头机构71(参考图15)。底座部70载置于作为设置面的地板面之上并支撑壳体2。底座部70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形状。壳体2具有鼓出部72,鼓出部72对应于圆形状的底座部70从主体箱10的下部向水平方向(前后方向)鼓出。壳体2可摆头地安装于底座部70的上部。
如图15所示,摆头机构71具有摆头电机73和支撑机构74。摆头电机73相对于主体箱10固定,摆头电机73和底座部70经由链接机构75连接。支撑机构74配置在底座部70和主体箱10之间。支撑机构74具有设置在底座部70上部的圆环状轨道76、可旋转地配置在轨道76之上的支撑体(球体)77、在主体箱10的下部形成并保持支撑体77的保持部78。支撑体77配置在底座部70与鼓出部72之间以及底座部70与主体箱10之间,并支撑壳体2的载重量。
通过这样的摆头机构71,壳体2相对于底座部70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按照设定摆头角度θ1(例如,90°)的角度范围内摆头(参考图14)。另外,通过在壳体2(主体箱10)的下部配置摆头电机73,重心向制热装置1A的靠下部移动,并提高制热装置1A向地板面的载置的稳定性。
电路基板22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摆头机构71的摆头动作以及通过电机26和加热装置50的制热运转的工作状态。该控制部在摆头机构71使壳体2相对于底座部70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转动时,不进行制热运转基于人感传感器20来自动停止和自动开始的控制。
关于图16所示的吸气口10b,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吸气口10b相比校,开口面积扩大。如图16所示,在吸气口10b的背面,设置用于抑制灰尘等向制热装置1A内部进入的过滤器80。过滤器80是在树脂制的框架81中插入网状过滤器82而形的,从空气分离灰尘等。
如图17所示,在吹出口14a中,设置相对于上下方向可旋转的风向板(ルーバー)83。该风向板83从图15所示的水平位置向上手动地旋转仅设定旋转角度θ2(例如20°~25°)。在风向板83的两端部的轴部84和前面板12侧的轴支撑部85之间安装弹簧(线簧)86,通过该弹簧86,风向板83保持在期望的旋转角度。在使风向板83从水平位置向上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壳体2相对于底座部70在左右方向上摆头,能够使暖风还相对于上下方向扩散,能够提高制热装置1A的制热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制热装置1A具备:底座部70,其载置于设置面(地板面),并支撑壳体2;摆头机构71,其使壳体2相对于底座部70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转动。
根据这样的制热装置1A,从吹出口14a吹出的暖风能够相对于水平方向(左右方向)扩散,并且能够使制热装置1A的前方的较宽范围温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A中,底座部70也可以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形状,壳体2也可以具有对应于圆形状的底座部70从壳体2的下部在水平方向上鼓出的鼓出部72。在底座部70和鼓出部72之间,也可以配置支撑壳体2的载重量的支撑体77。
根据该制热装置1A,能够稳定地支撑相对于底座部70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转动的壳体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1A也可以具备控制部(电路基板22)和检测部(人感传感器20),检测部检测带有热量的被检测对象物的动作。控制部(电路基板22)在摆头机构71使壳体2相对于底座部70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时,也可以以不进行基于检测部(人感传感器20)的制热运转的自动停止及自动开始的方式进行控制。
根据该制热装置1A,在摆头机构71使壳体2相对于于底座部70在水平方向转动时,能够防止将由从吹出口14a吹出的暖风而温暖的物体检测为被检测对象物的误认检测。
以上,说明了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而是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1,1A:制热装置
2:壳体
10b:吸气口
12c:吹出部
18:基座
20:人感传感器(检测部)
22:电路基板(控制部)
24:风扇
26:电机
30:电机支撑部
30b:侧端部
37:钩部
40:风扇收纳部
50:加热装置
60:导管
60h:曲面部
61:第一分割体
62:第二分割体
63:导入口
64:导出口
70:底座部
71:摆头机构
72:鼓出部
77:支撑体
P1:第一侧面
P2:第二侧面
P3:第三侧面
PA1:第一流通路径
PA2:第二流通路径
S1:第一空间
S2:第二空间

Claims (10)

1.一种制热装置,具备:
壳体;
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引入外部空气;
加热装置,其加热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
吹出部,其将在所述加热装置处加热的空气向外部吹出;以及
导管,其具有导入口和导出口,所述导入口导入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所述导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空气向所述吹出部导出;
所述导管包括具有使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和使所述导出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
所述导管具有曲面部,所述曲面部在与形成所述导出口的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中,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导出口相对,并且从所述导管的内侧向外侧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导管包括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具有使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三侧面并且不具有使所述导出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侧面,
所述制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导管可分割成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
所述制热装置由所述第一分割体和所述第二分割体夹持并保持。
4.一种制热装置,具备:
壳体;
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引入外部空气;
加热装置,其加热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
吹出部,其将在所述加热装置处加热的空气向外部吹出;以及
导管,其具有导入口和导出口,所述导入口导入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所述导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空气向所述吹出部导出;
所述导管包括具有使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和使所述导出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
电机,其使所述风扇旋转;
电机支撑部,其在连接所述风扇的一侧支撑所述电机;
风扇收纳部,其与所述电机支撑部连接并收纳所述风扇;
第一流通路径,其使所述风扇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收纳部的外侧;以及
第二流通路径,其使已通过所述第一流通路径的空气在所述电机的侧面侧及所述风扇收纳部的内侧流通;
在所述第一流通路径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和在所述第二流通路径中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分别平行于所述电机的旋转轴且彼此相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流通路径的位置形成的吸气口。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电机支撑部在侧端部中具有钩部。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电机支撑部在所述导管的铅垂方向的上方且在与所述风扇收纳部连接的一侧被所述壳体支撑,
所述壳体具备基底,所述基底的支撑所述电机支撑部的一侧比相反侧更从所述壳体在水平方向上突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电机支撑部在所述导管的铅垂方向的上方且在与所述风扇收纳部连接的一侧被所述壳体支撑,
所述壳体具备基底,所述基底的支撑所述电机支撑部的一侧比相反侧更从所述壳体在水平方向上突出。
9.一种制热装置,具备:
壳体;
风扇,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引入外部空气;
加热装置,其加热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
吹出部,其将在所述加热装置处加热的空气向外部吹出;以及
导管,其具有导入口和导出口,所述导入口导入由所述风扇引入的空气,所述导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空气向所述吹出部导出;
所述导管包括具有使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一侧面和使所述导出口的开口面投影的两个第二侧面的长方体状的第一空间;
底座部,其载置于设置面并支撑所述壳体;以及
摆头机构,其使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底座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所述底座部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形状,
所述壳体具有对应于圆形状的所述底座部从所述壳体的下部在水平方向上鼓出的鼓出部,
在所述底座部与所述鼓出部之间配置支撑所述壳体的载重量的支撑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热装置,具备:
控制部;以及
检测部,其检测带有热量的被检测对象物的动作;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摆头机构使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底座部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时,以不进行基于所述检测部的制热运转的自动停止及自动开始的方式进行控制。
CN201910733598.8A 2018-08-09 2019-08-09 制热装置 Active CN1108227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0526 2018-08-09
JP2018-150526 2018-08-09
JP2019133601A JP7002761B2 (ja) 2018-08-09 2019-07-19 暖房装置
JP2019-133601 2019-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2707A CN110822707A (zh) 2020-02-21
CN110822707B true CN110822707B (zh) 2022-04-26

Family

ID=69547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3598.8A Active CN110822707B (zh) 2018-08-09 2019-08-09 制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2022028014A (zh)
CN (1) CN1108227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41404B1 (ko) 2020-12-28 2023-06-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로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7357A (ja) * 1991-12-03 1993-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温風発生装置
JP2010203760A (ja) * 2009-02-09 2010-09-16 Panasonic Corp 電気暖房機
JP2012225592A (ja) * 2011-04-21 2012-11-15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暖房装置
CN102959251A (zh) * 2010-07-02 2013-03-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CN106152439A (zh) * 2014-12-31 2016-11-23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15941U (ja) * 1983-01-28 1984-08-04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家具
JPS611051U (ja) * 1984-06-09 1986-01-07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床置型温風暖房機
JP2006097946A (ja) * 2004-09-29 2006-04-13 Chofu Seisakusho Co Ltd 送風ファン付き温水暖房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57357A (ja) * 1991-12-03 1993-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温風発生装置
JP2010203760A (ja) * 2009-02-09 2010-09-16 Panasonic Corp 電気暖房機
CN102959251A (zh) * 2010-07-02 2013-03-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2012225592A (ja) * 2011-04-21 2012-11-15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暖房装置
CN106152439A (zh) * 2014-12-31 2016-11-23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及具有该送风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2707A (zh) 2020-02-21
JP2022028014A (ja) 2022-02-14
JP2023024751A (ja)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63180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4373826B2 (ja) プリント基板ユニットおよびファンユニット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10822707B (zh) 制热装置
CN113915713A (zh) 循环器及包括循环器的空气净化器
JP7002761B2 (ja) 暖房装置
KR20140141775A (ko) 공기청정기
JP2004235258A (ja) エアダクト及び電子装置
EP2551607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JP2010212189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096442A (ja) 加熱調理器
JP5489329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2243419A (ja) イオン発生ユニット及びイオン送風装置
JP5897183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1926025U (zh) 取暖换气装置
JP2016106366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6192997A (ja) 空調装置
JP589719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6002340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6119311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6106368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6592240U (zh) 烘干设备
JP5897195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945363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747175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JP5632517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