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6239U -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6239U
CN210296239U CN201921478796.6U CN201921478796U CN210296239U CN 210296239 U CN210296239 U CN 210296239U CN 201921478796 U CN201921478796 U CN 201921478796U CN 210296239 U CN210296239 U CN 2102962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reed
push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787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叔明
代文广
李方能
郑增光
张杰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787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962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62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62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配合,分别对主体动簧片与反力簧片进行定位,特别是卡槽对反力簧片的抖动行程进行有效限制,避免动作过程中因动能而出现空行程,进而在当触点闭合过程时,能够减小动簧部分的抖动,降低回弹,避免因回弹而导致触点间产生电弧,降低触点的粘接概率。当触点分断过程中,减少动触点出现振动现象,避免发生电弧重燃的情况。推拉杆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组合,对动簧部分形成有效固定的同时,在靠近动簧引出片的一侧解决了干涉问题,使动簧引出片的设计更简单,并且有利于继电器的小型化设计。拉动块通过凸苞与主体动簧片接触,能够使主体动簧片的受力位置固定,进而触点断开位置一致。

Description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通常由磁路部分、接触部分、推动机构和基座组成。磁路部分一般由两个基本对称的磁路组成,包括静止导磁体部件、可动导磁体部件和线圈,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机构主要包括推动卡。继电器线圈通正向脉冲电压,磁路部分工作,推动卡推动动簧部分,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相接触,继电器动作,线圈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部分工作,推动卡推动动簧部分,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断开,继电器复归。
现有技术的磁保持继电器中,动簧部分通常包括动簧片、动簧引出片和动触点,动触点连接在动簧片的活动端,动簧片的活动端还同时与推动卡相配合,动簧片的固定端则连接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则卡装在基座上。推动卡的端部为“H”型的连接部,用于与动簧片的活动端进行配合连接。
由于继电器动作过程中,推动卡与动簧片的动能较大,在触点切换过程中,当触点闭合过程时,因为上述动能和惯性原因,推动卡和动簧片会来回抖动,而推动卡与动簧片的抖动频率、幅值不一样,其过程中“H”型的连接部与动簧片之间会有短暂的脱离,从而引起触点的接触回跳,这些回跳会导致触点间产生电弧,增加触点的粘接概率;当触点分断过程中,动触点会因上述推动卡和动簧片的动能出现振动现象,导致触点间隙有最大、最小值的情况,当触点间隙在最小值时,很容易导致电弧重燃的情况。
由于“H”型的连接部在推动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断开时,在现有继电器体积上,容易与动簧引出片发生干涉,阻碍正常断点动作。为了避免干涉,需要将动簧引出片设计为在推动卡的运动方向上距离动簧片足够远,则不利于动簧片的高效工作;或者将动簧引出片设计为在“H”型的连接部的高度方向上距离推动卡足够远,则造成继电器的体积增加。
“H”型的连接部与动簧片的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刮擦,产生碎屑的生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对动簧部分的反力簧片形成有效固定,减小动簧片的抖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设有推拉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动簧片和静簧片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动簧片的根部固定,推拉杆与动簧片的端部相配合,带动动簧片的端部运动;动簧片包括主体动簧片、反力簧片,动触点设置于主体动簧片的一面,反力簧片设置于另一面;推拉杆设有与主体动簧片相配合的拉动块,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推拉杆对应反力簧片设有卡槽,反力簧片的端部设置于卡槽内,用于推动反力簧片,并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
作为优选,推拉杆的端部设置弯折段,拉动块设置于弯折段的端部,卡槽开设于弯折段。
作为优选,反力簧片设置于卡槽内,卡槽的侧壁与反力簧片之间供反力簧片振动的最大宽度余量小于继电器动作时反力簧片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
作为优选,卡槽具有两个侧壁,分别为阻挡面、推动面,阻挡面位于推动面与拉动块之间;通过阻挡面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
作为优选,反力簧片与卡槽为紧配合。
作为优选,反力簧片与卡槽为间隙配合,阻挡面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推动面。
作为优选,主体动簧片的端部沿中线开槽,形成两个触头动簧片,两个动触头分别设置于触头动簧片;对应两个触头动簧片,推拉杆设置两个拉动块,呈“T”型结构。
作为优选,拉动块对应触头动簧片设置有朝向触头动簧片凸起的凸苞。
作为优选,主体动簧片的端部在开槽的位置开设让位口,让位口套设于推拉杆的杆体。
作为优选,主体动簧片顶抵于拉动块;反力簧片卡装于卡槽内时,反力簧片朝向主体动簧片形成弹性压缩。
作为优选,反力簧片的端部与卡槽的槽底保持间隔。
作为优选,动簧部分还包括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的根部与动簧片的根部连接,动簧引出片的端部越过推拉杆朝前延伸,与推拉杆形成错位交叉。
作为优选,动簧引出片的端部通过台阶结构形成收窄的延伸板,延伸板从推拉杆的下方越过推拉杆,推拉杆于上方一侧设置有限位柱,反力簧片的端部对应限位柱进行弯折,且与推拉杆的杆体、限位柱保持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配合,分别对主体动簧片与反力簧片进行定位,特别是卡槽对反力簧片的抖动行程进行有效限制,避免动作过程中因动能而出现空行程,进而在当触点闭合过程时,能够减小动簧部分的抖动,降低回弹,避免因回弹而导致触点间产生电弧,降低触点的粘接概率。当触点分断过程中,减少动触点出现振动现象,避免发生电弧重燃的情况。
推拉杆通过拉动块与卡槽的组合,对动簧部分形成有效固定的同时,在靠近动簧引出片的一侧解决了干涉问题,使动簧引出片的设计更简单,并且有利于继电器的小型化设计。
拉动块通过凸苞与主体动簧片接触,拉动主体动簧片时,凸苞与主体动簧片形成接触面积较小的近似点接触,能够使主体动簧片的受力位置固定,进而触点断开位置一致,保持运动方向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
主体动簧片通过分叉结构的端部与推拉杆的套设,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限位,反力簧片通过端部的弯折与推拉杆的限位柱配合,在内外方向上形成限位,保证在装配完成后,动簧片与推拉杆在上下、内外方向上形成二维限位。其中,反力簧片的端部与卡槽的槽底保持间隔,不与卡槽的槽底接触,在不受外力的影响时,不存在摩擦的风险,稳定性更好,且避免由于刮擦产生碎屑。
拉动块与卡槽呈错位分布,进而拉动块在断开动簧时的作用点与卡槽在闭合动簧的作用点错开,即可调节卡槽推动动簧的作用点和拉动块拉开动簧的作用点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的距离,实现调节动作、复归时推动点到接触系统接触点的力臂,增加推拉杆拉断力,进而实现在继电器动作时,提高抗接触系统烧损能力、增加电寿命;在继电器复归时,拉动块的拉动点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的力臂较短,其刚度较高,可将磁路系统的能量迅速的直接作用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上,降低动簧片的缓冲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拉断接触系统时的刚度及爆发力,从而实现迅速、有力的断开接触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动簧部分与推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推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动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接触系统处于触点分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一的推拉杆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一的接触系统侧视图(以图示的竖直方向为推拉杆的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为推拉杆的左右方向,内外方向为推拉杆的前后方向);
图9是实施例二的接触系统处于触点分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B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实施例二的推拉杆的俯视图;
图中:11是铁芯,12是线圈,13是衔铁,14是轭铁,20是推动部分,30是基座,41是推拉杆,411是拉动块,412是凸苞,413是卡槽,4131是推动面,4132是阻挡面,414是限位柱,415是杆体,416是弯折段,51是动簧片,511是主体动簧片,5111是让位口,5112是触头动簧片,5113是第一子簧片,5114是第二子簧片,5115是加强部,512是反力簧片,5121是防脱弯,5122是第三子簧片,52是动触点,521是接触面,53是动簧引出片,531是延伸板,61是静簧片,62是静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动簧部分抖动大、推拉杆与动簧引出片存在干涉等问题,提供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继电器包括磁路系统、接触系统、推动部件20和基座30;磁路系统由铁芯11、线圈12、衔铁13部分和轭铁14组成,接触系统设有推拉杆41、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51、动触点52和动簧引出片53,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61和静触点62,动簧片51和静簧片61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动簧片51的根部固定,动触点52固定在动簧片51上靠近端部的位置。推拉杆41与动簧片51的端部相配合,带动动簧片51的端部运动,从而使动触点52与静触点62的断开与闭合。具体地,动簧片51包括主体动簧片511、反力簧片512,动触点52设置于主体动簧片511的一面,反力簧片512设置于另一面;推拉杆41设有与主体动簧片511相配合的拉动块411,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511;当拉动动触点52与静触点62断开时,拉动块411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511的端部,使主体动簧片511的端部摆动,进而动触点52与静触点62断开。推拉杆41对应反力簧片512设有卡槽413,反力簧片512的端部设置于卡槽413内,用于推动反力簧片512,并限制反力簧片512的振幅。装配完成后,主体动簧片511的端部通过拉动块411进行限位,反力簧片512的端部通过卡槽413进行限位。
如图7所示,卡槽413具备两个侧壁,分别为阻挡面4132、推动面4131,阻挡面4132位于推动面4131与拉动块411之间;即,阻挡面4132、推动面4131与拉动块411位于推拉杆41的运动方向上,且阻挡面4132与推动面4131相比,更靠近拉动块411。其中,推动面4131用于与反力簧片512在非工作状态下的顶抵限位,以及触点闭合过程中对反力簧片512的推动,阻挡面4132用于动簧片51抖动时,对反力簧片512形成缓冲限位。可见,卡槽413增加了一个提供缓冲限位作用的阻挡面4132,由于动簧片51在分断后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触点52会往回抖动,而主体动簧片511在回弹的过程中与阻挡面4132接触,减小回弹的距离,从而降低首次振幅的大小,进而减小电弧的重燃次数。
为了进一步减小回弹的距离,反力簧片512设置于卡槽413内,卡槽413的侧壁与反力簧片512之间供反力簧片512振动的最大宽度余量小于继电器动作时反力簧片512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即通过卡槽413的阻挡面4132限制反力簧片512的振幅,实现缓冲效果。本实施例中,反力簧片512倾斜设置于主体动簧片511,进而,反力簧片512在卡槽413内也呈倾斜角度,即与卡槽413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与倾斜角度对应,并且反力簧片512振动时,卡槽413的侧壁与反力簧片512之间供反力簧片512振动的宽度余量为动态变化的。因而,最大宽度余量决定了反力簧片512在卡槽413内的振幅。
为了更进一步地减小回弹的距离,本实施例中,卡槽413与反力簧片512的连接为紧配合,即,卡槽413的宽度实施为尽可能适配反力簧片512的厚度,并且考虑反力簧片512的安装角度为倾斜角度,具体实施例时,反力簧片512设置于卡槽413内的状态下,卡槽413的宽度为阻挡面4132与反力簧片512之间相抵,实现紧固安装。
为了使动簧片51与推拉杆41的连接更稳固,并且在动作过程中,抖动更小,本实施例中,主体动簧片511顶抵于拉动块411;反力簧片512卡装于卡槽413内时,反力簧片512朝向主体动簧片511形成弹性压缩。由于反力簧片512与主体动簧片511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则装配完成后,反力簧片512保持顶抵于卡槽413的推动面4131,并持续施力;同时,主体动簧片511保持顶抵于拉动块411,并持续施力。反力簧片512由于弹性压缩而保持扩张复位的运动趋势,在继电器的状态切换时,能够抵消一定程度的动量与惯性,则反力簧片512和/或主体动簧片511均可避免因出现空行程而出现晃动,进而减少动簧片51的抖动,降低回弹。
当接触系统实施为双触点接触时,由于双触点在寿命过程中,如果一颗触点烧蚀后银层凸起,在动簧片51片中间不开槽的情况下,会导致另一颗触点无法接触,因而,本实施例中,主体动簧片511的端部沿中线开槽,形成两个触头动簧片5112,两个动触头分别设置于触头动簧片5112;对应两个触头动簧片5112,推拉杆41设置两个拉动块411,呈“T”型结构,可保证寿命过程两颗触点均接触,保证两颗触点均有烧蚀,提高寿命次数。进一步地,为了保证两颗触点的一致性,两个触头动簧片5112沿中线开槽呈对称结构,两个动触点52对称设置,对应的,两个拉动块411在推拉杆41的上下两侧呈对称结构。
为了提高两颗触点断开时的同步性及闭合时的一致性,拉动块411对应触头动簧片5112设置有朝向触头动簧片5112凸起的凸苞412,保证拉动触头动簧片5112时为两点接触,进而提高触点间隙的稳定性。拉动块411通过凸苞412与主体动簧片511接触,拉动主体动簧片511时,凸苞412与主体动簧片511形成接触面积较小的近似点接触,能够使主体动簧片511的受力位置固定,进而触点断开位置一致,保持运动方向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
本实施例中,主体动簧片511的端部在开槽的位置开设让位口5111,让位口5111套设于推拉杆41的杆体415,即装配完成后,推拉杆41的杆体415嵌装于让位口5111内,如图8所示,能够在推拉杆41的上下方向上分别形成限位,防止动簧片51相对于推拉杆41的上下方向上发生过大的摆动或脱离。
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53的根部与动簧片51的根部连接,动簧引出片53的端部越过推拉杆41朝前延伸,与推拉杆41形成错位交叉。为了绕过推拉杆41,动簧引出片53的端部通过台阶结构形成收窄的延伸板531,延伸板531从推拉杆41的下方越过推拉杆41,推拉杆41仅于上方一侧设置有限位柱414,进而推拉杆41不与动簧引出片53形成任何干涉问题,并且延伸板531可在上下方向上靠近推拉杆41进行设置,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
为了使反力簧片512在推拉杆41的内外方向(动簧片51的长度方向)上形成限位,反力簧片512的端部对应限位柱414进行弯折,形成防脱弯5121,本实施例中,反力簧片512的端部沿限位柱414弯折大致为90度,通过防脱弯5121与限位柱414配合,即可实现对推拉杆41往外方向上的限位。同时,让位口5111能够对推拉杆41的杆体415形成往内方向上的限位,配合主体动簧片511与推拉杆41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限位,即可在上下、内外方向上形成二维限位,防止在外力影响下造成动簧片51与推拉杆41的脱离。
为了避免反力簧片512与推拉杆41之间产生摩擦,本实施例中,反力簧片512端部的防脱弯5121与推拉杆41的杆体415(除防脱弯5121与限位柱414通过面接触顶抵实现限位之外)保持间隔。同时,反力簧片512的端部与卡槽413的槽底保持间隔,进一步避免反力簧片512与推拉杆41的摩擦。
本实施例中,动簧片51包括至少两层叠合的子簧片,主体动簧片511包括至少一层子簧片,最靠近拉动块411的一层子簧片的端部,朝向拉动块411折叠,形成加强部5115,拉动块411与主体动簧片511接触于折叠位置,即加强部5115。一方面,子簧片的端部折叠,能够增加折叠位置的刚性,有利于达到快速分断触点的目的;另一方面,折叠位置形成光滑的曲面,在装配过程中,即使与拉动块411发生刮擦,也不会产生碎屑,避免生产过程中对继电器造成污染,保证良品率。另一层子簧片的端部折弯倾斜,形成反力簧片512。
其中,主体动簧片511包括两层子簧片,即第一子簧片5113、第二子簧片5114,第一子簧片5113与第二子簧片5114几乎全部贴合,靠近拉动块411的第一子簧片5113的端部折叠。形成反力簧片512的第三子簧片5122的前半部分与第二子簧片5114贴合,第三子簧片5122的后半部分朝远离第二子簧片5114的方向弯折倾斜,即形成反力簧片512。
为了实现更快速、有力的分断动作,拉动块411与卡槽413呈错位分布,推拉杆41的端部设置弯折段416,拉动块411设置于弯折段416的端部,卡槽413开设于弯折段416。由于拉动块411与卡槽413错位,进而拉动块411在断开动簧片51时的作用点与卡槽413在闭合动簧片51的作用点错开,即可调节卡槽413推动动簧片51的作用点和拉动块411拉开动簧片51的作用点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的距离,实现调节动作、复归时推动点到接触系统接触点的力臂,增加推拉杆41的拉断力,进而实现在继电器动作时,提高抗接触系统烧损能力、增加电寿命;在继电器复归时,拉动块411的拉动点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的力臂较短,其刚度较高,可将磁路系统的能量迅速的直接作用到接触系统的接触点上,降低动簧片51的缓冲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拉断接触系统时的刚度及爆发力,从而实现迅速、有力的断开接触系统。
本实施例中,动触点52的接触面521设置为球面,通过球面与静触点62接触,可保证断开后,动触点52与静触点62之间最短的距离位于动触点52与静触点62的中心,保证燃弧位于动触点52与静触点62的中心,防止往外偏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卡槽413的宽度不同,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槽413与反力簧片512的连接为间隙配合,即,反力簧片512设置于卡槽413内的状态下,卡槽413的宽度为阻挡面4132与反力簧片512存在一定的间隙,实现间隙安装。同时,为了保证回弹的距离在预设的效果内,则卡槽413的阻挡面4132与反力簧片512之间设置为微间隙,在保证减小回弹的同时,又便于装配。
具体实施时,反力簧片512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受磁路系统的性能、推拉杆41的工作效能、动簧片51的物理参数(由材料、尺寸等因素决定)等等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而,实施为具体产品时,不同规格的产品的反力簧片512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不同。但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有限次实验或理论推导,能够获得卡槽413的宽度与反力簧片512的规格与参数,以实现在间隙配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回弹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反力簧片512插入卡槽413内,卡槽413的宽度不宜过小,仍然需要设置一定的宽度,而在卡槽413的宽度确定的情况下,为了减小回弹的距离,则将阻挡面4132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推动面4131,如图11所示。由于反力簧片512倾斜设置于卡槽413内,进而,更高的阻挡面4132能够更早地与反力簧片512接触顶抵,即在反力簧片512回弹更短的距离时,与反力簧片512接触顶抵,完成限位。
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变型等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设有推拉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动簧片和静簧片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动簧片的根部固定,推拉杆与动簧片的端部相配合,带动动簧片的端部运动;其特征在于,动簧片包括主体动簧片、反力簧片,动触点设置于主体动簧片的一面,反力簧片设置于另一面;推拉杆设有与主体动簧片相配合的拉动块,用于拉动主体动簧片;推拉杆对应反力簧片设有卡槽,反力簧片的端部设置于卡槽内,用于推动反力簧片,并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拉动块与卡槽呈错位分布,推拉杆的端部设置弯折段,拉动块设置于弯折段的端部,卡槽开设于弯折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设置于卡槽内,卡槽的侧壁与反力簧片之间供反力簧片振动的最大宽度余量小于继电器动作时反力簧片处于不受限制状态下的最大振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卡槽具有两个侧壁,分别为阻挡面、推动面,阻挡面位于推动面与拉动块之间;通过阻挡面限制反力簧片的振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与卡槽为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与卡槽为间隙配合,阻挡面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推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主体动簧片的端部沿中线开槽,形成两个触头动簧片,两个动触头分别设置于触头动簧片;对应两个触头动簧片,推拉杆设置两个拉动块,呈“T”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拉动块对应触头动簧片设置有朝向触头动簧片凸起的凸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主体动簧片的端部在开槽的位置开设让位口,让位口套设于推拉杆的杆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主体动簧片顶抵于拉动块;反力簧片卡装于卡槽内时,反力簧片朝向主体动簧片形成弹性压缩。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反力簧片的端部与卡槽的槽底保持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动簧部分还包括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的根部与动簧片的根部连接,动簧引出片的端部越过推拉杆朝前延伸,与推拉杆形成错位交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动簧引出片的端部通过台阶结构形成收窄的延伸板,延伸板从推拉杆的下方越过推拉杆,推拉杆于上方一侧设置有限位柱,反力簧片的端部对应限位柱进行弯折,且与推拉杆的杆体、限位柱保持间隔。
CN201921478796.6U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Active CN2102962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78796.6U CN210296239U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78796.6U CN210296239U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6239U true CN210296239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64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78796.6U Active CN210296239U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9623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48778A (ja) * 2021-03-24 2022-10-06 松川精密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磁継電器の接点弾性片構造
CN117238725A (zh) * 2023-11-16 2023-12-15 东莞市元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48778A (ja) * 2021-03-24 2022-10-06 松川精密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磁継電器の接点弾性片構造
JP7166379B2 (ja) 2021-03-24 2022-11-07 松川精密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磁継電器の接点弾性片構造
CN117238725A (zh) * 2023-11-16 2023-12-15 东莞市元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7238725B (zh) * 2023-11-16 2024-03-26 东莞市元则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96239U (zh)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CN110544604A (zh)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US2821594A (en) Electrodynamic compensation device for pressure contacts
JP4116022B2 (ja) 電磁リレー
CN103247454A (zh) 电气开关
CN209401559U (zh) 一种动触点压力平衡的电磁继电器
CN101533744A (zh) 一种塑壳限流断路器动触头斥开后防跌落机构
US11114264B2 (en) Inser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atic spring and bobbin
CN218039045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2062354U (zh) 一种动簧片有效动作的分励脱扣装置
CN209401568U (zh) 一种衔铁单侧止挡的电磁继电器
WO2024027774A1 (zh) 一种继电器
JPS6345712Y2 (zh)
KR101638949B1 (ko) 릴레이 장치
CN212461479U (zh) 弹性机械轴
CN216412970U (zh) 接触式开关组件以及开关电器
CN105845511B (zh) 具有低开关噪声的电开关装置
CN211350492U (zh) 能够降低触点断开抖动的电磁继电器
CN112103141B (zh) 簧片、静触头、接线组件、防回跳组件及磁保持继电器
CN111293002A (zh) 一种能够降低触点断开抖动的电磁继电器
US3260829A (en) Electrical switch contacts with a follower contact surface
JP7059964B2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CN218676967U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CN218769314U (zh) 一种常闭辅助触点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JPH05151879A (ja) 回路遮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