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58441U -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58441U
CN210258441U CN201921248010.1U CN201921248010U CN210258441U CN 210258441 U CN210258441 U CN 210258441U CN 201921248010 U CN201921248010 U CN 201921248010U CN 210258441 U CN210258441 U CN 210258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sections
hand
support
horizontal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480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越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Yongshida Hard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Yongshida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Yongshida Hard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Yongshida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480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58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58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58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包括拉杆支架、托盘支架和滚轮,拉杆支架由手握部位、第二杆段和第三杆段组成,第二杆段顶部装有下固定盘,手握部位敞口端装有上旋转盘,上旋转盘内腔周壁上对称设有若干卡槽,上旋转盘中心部位有水平轴,下固定盘套在水平轴上,其内腔对应卡槽部位设有滑槽,滑槽内装有滑块和复位弹簧,当用手捏压两根水平压杆时,滑块沿滑槽向下固定盘中心部位运动,水平压杆的端部从卡槽内脱出,用手扳动手握部位进行角度调节,松开水平压杆后,在弹簧作用下,水平压杆端部再次卡入卡槽内,对此刻手握部位旋转角度的定位。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折叠,以方便人们对其进行存放,而且在使用时,可供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对手握部位进行角度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车,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优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行、出差的人数愈来愈多,而在外出时,如果携带的行李稍重,人们都会配备一个行李车,以方便对行李的拖运。
现有的行李车一般都包括拉杆支架、托盘支架以及安装在拉杆支架底部的滚轮,托盘支架的一端装在拉杆支架的下部,用于对行李进行撑托。使用时,将需要拖运的行李放置到托盘支架上,通过手握拉杆支架的顶部,并借助滚轮的滚动来实现对行李的托运;当不使用时,通过对拉杆支架和托盘支架的折叠,进行存放。专利号ZL 200920008269.9、名称为“一种折叠式行李车”便是刚才所述结构。
虽然这种行李车给人们的外出旅行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个不足之处:当将拉杆支架展开使用时,手握部位的角度是固定不变的,即展开后的角度是怎么样,手握部位的角度就是怎么样,其不能供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节。众所周知,每个使用者的身高都不尽相同,如果手握部位的角度不能调节,那么在实际应用时,势必会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变,从而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仅可以折叠,以方便人们对其进行存放,而且在使用时,可供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对手握部位进行角度调节的便携手拉行李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便携手拉行李车,包括拉杆支架、托盘支架和滚轮,所述托盘支架为U型结构,用于对行李进行撑托,U型托盘支架的封闭端底部装有支撑腿,其中,所述拉杆支架由手握部位、第二杆段和第三杆段组成,所述手握部位为U型结构,敞口端朝下,所述第二杆段有两根,分别位于手握部位敞口端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杆段有两根,分别位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的正下方;U型托盘支架的敞口端分别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三杆段的下部,两根第三杆段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滚轮,当滚轮与支撑腿同时与地面相接触时,所述托盘支架的顶面处于水平状态,两根所述第三杆段的顶部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的底部折叠连接;两根所述第二杆段的顶部均通过一个下凸柄装有下固定盘,所述手握部位的敞口端均通过一个上凸柄装有上旋转盘,所述上旋转盘的内腔周壁上对称开设有若干卡槽,上旋转盘的中心部位设有水平轴,所述下固定盘套设在水平轴上,下固定盘的内腔中对应卡槽部位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装有滑块和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尾部顶在滑槽尾端的限位台阶上,复位弹簧的头部顶在滑块尾部,所述滑块头部两侧的凸台搭设在滑槽头部的限位台阶上;两个所述下固定盘之间设有两根水平压杆,水平压杆的端部穿过下固定盘侧壁上开设有腰形孔后装在滑块头部设置的弧形槽内,当用手捏压两根水平压杆时,两个滑块均沿滑槽向下固定盘的中心部位运动,从而使水平压杆的端部从卡槽内脱出,此时用手扳动手握部位可实现角度的调节,当松开两根水平压杆后,两个滑块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水平压杆的端部再次卡入卡槽内,实现对此刻手握部位旋转角度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其中,两根所述第二杆段之间设有一个U型支架,所述U型支架位于托盘支架的正上方,U型支架的敞口端分别与两根第二杆段折叠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其中,所述第二杆段上设有挂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其中,两个所述滚轮的上方均设有挡泥板,两个挡泥板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三杆段上。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将拉杆支架设计为由手握部位、第二杆段和第三杆段组成,并在手握部位与第二杆段之间安装有相互配合的上旋转盘和下固定盘,上旋转盘的中心部位设有水平轴,下固定盘套设在水平轴上,两个下固定盘之间设有两根水平压杆,上旋转盘的内腔周壁上对称开设有若干与水平压杆端部相配的卡槽,使用时,通过用手捏压两根水平压杆,使水平压杆的端部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从卡槽内脱出,扳动手握部位,即可实现对其旋转角度的调节,当达到合适角度后,松开两根水平压杆,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水平压杆的端部又会自动插入卡槽内,实现对此刻手握部位旋转角度的定位。可见,通过这种结构,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对手握部位的角度进行调节,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使设计更加人性化,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在使用者不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同样可以将托盘支架、拉杆支架进行折叠,以缩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旋转盘、下固定盘及水平压杆连接在一起时的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包括拉杆支架5、托盘支架17和滚轮15,拉杆支架5由手握部位51、第二杆段52和第三杆段53组成。手握部位51为U型结构,敞口端朝下;第二杆段52有两根,分别位于手握部位51敞口端的正下方;第三杆段53有两根,分别位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的正下方。托盘支架17为U型结构,用于对行李进行撑托,U型托盘支架17的封闭端底部装有支撑腿16。
U型托盘支架17的敞口端分别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三杆段53的下部,两根第三杆段5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滚轮15,当滚轮15与支撑腿16同时与地面相接触时,托盘支架17的顶面处于水平状态。
两根第二杆段52的顶部均通过一个下凸柄31装有下固定盘32,手握部位51的敞口端均通过一个上凸柄21装有上旋转盘22。结合图2、图3和图4,上旋转盘22的内腔周壁上对称开设有若干卡槽222,上旋转盘22的中心部位设有水平轴221,下固定盘32套设在水平轴221上,拧上锁紧螺钉18防止其从水平轴221上脱出;下固定盘32的内腔中对应卡槽222部位设有滑槽43,滑槽43内装有滑块41和复位弹簧42,复位弹簧42的尾部顶在滑槽43尾端的限位台阶上,复位弹簧42的头部顶在滑块41尾部,滑块41头部两侧的凸台搭设在滑槽43头部的限位台阶上。
两个下固定盘32之间设有两根水平压杆11,水平压杆11的端部穿过下固定盘32侧壁上开设有腰形孔321后装在滑块41头部设置的弧形槽411内,当用手捏压两根水平压杆11时,两个滑块41均沿滑槽43向下固定盘32的中心部位运动,从而使水平压杆11的端部从卡槽222内脱出,此时用手扳动手握部位51即可实现角度的调节,当松开两根水平压杆11后,两个滑块41在复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水平压杆11的端部再次卡入卡槽222内,实现对此刻手握部位51旋转角度的定位。
两根第三杆段53的顶部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的底部折叠连接,这种折叠连接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常规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上述上旋转盘22与下固定盘32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采用后者,与此唯一不同的是,卡槽222的数量没有设置那么多,仅设有上下对称的两个,只要实现在第二杆段52展开后的定位即可。
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之间设有一个U型支架13,U型支架13位于托盘支架17的正上方,U型支架13的敞口端分别通过销轴与两根第二杆段52折叠连接,在两者的连接部位有预紧力,从而在U型支架13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可实现对其进行定位。U型支架13可在使用者拖运顶部敞口的行李包时,对行李包的敞口部位进行绑缚固定,方便对行李的临时取拿。
第二杆段52上设有挂钩12,方便使用者将本实用新型挂置在墙壁上进行存放。
两个所述滚轮15的上方均设有挡泥板14,两个挡泥板14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三杆段53上。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参见图1、图3和图4,使用时,通过用手捏压两根水平压杆11,使水平压杆11的端部克服复位弹簧42的弹力从卡槽222内脱出,此时扳动手握部位51,即可实现对其旋转角度的调节,当达到合适角度后,松开两根水平压杆11,在复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水平压杆11的端部又会自动插入到卡槽222内,实现对此刻手握部位51旋转角度的定位;在使用者不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同样可以将托盘支架17、拉杆支架5进行折叠,以缩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包括拉杆支架(5)、托盘支架(17)和滚轮(15),所述托盘支架(17)为U型结构,用于对行李进行撑托,U型托盘支架(17)的封闭端底部装有支撑腿(16),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杆支架(5)由手握部位(51)、第二杆段(52)和第三杆段(53)组成,所述手握部位(51)为U型结构,敞口端朝下,所述第二杆段(52)有两根,分别位于手握部位(51)敞口端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杆段(53)有两根,分别位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的正下方;U型托盘支架(17)的敞口端分别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三杆段(53)的下部,两根第三杆段(5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滚轮(15),当滚轮(15)与支撑腿(16)同时与地面相接触时,所述托盘支架(17)的顶面处于水平状态,两根所述第三杆段(53)的顶部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的底部折叠连接;
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的顶部均通过一个下凸柄(31)装有下固定盘(32),所述手握部位(51)的敞口端均通过一个上凸柄(21)装有上旋转盘(22),所述上旋转盘(22)的内腔周壁上对称开设有若干卡槽(222),上旋转盘(22)的中心部位设有水平轴(221),所述下固定盘(32)套设在水平轴(221)上,下固定盘(32)的内腔中对应卡槽(222)部位设有滑槽(43),所述滑槽(43)内装有滑块(41)和复位弹簧(42),所述复位弹簧(42)的尾部顶在滑槽(43)尾端的限位台阶上,复位弹簧(42)的头部顶在滑块(41)尾部,所述滑块(41)头部两侧的凸台搭设在滑槽(43)头部的限位台阶上;
两个所述下固定盘(32)之间设有两根水平压杆(11),水平压杆(11)的端部穿过下固定盘(32)侧壁上开设有腰形孔(321)后装在滑块(41)头部设置的弧形槽(411)内,当用手捏压两根水平压杆(11)时,两个滑块(41)均沿滑槽(43)向下固定盘(32)的中心部位运动,从而使水平压杆(11)的端部从卡槽(222)内脱出,此时用手扳动手握部位(51)可实现角度的调节,当松开两根水平压杆(11)后,两个滑块(41)在复位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水平压杆(11)的端部再次卡入卡槽(222)内,实现对此刻手握部位(51)旋转角度的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二杆段(52)之间设有一个U型支架(13),所述U型支架(13)位于托盘支架(17)的正上方,U型支架(13)的敞口端分别与两根第二杆段(52)折叠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段(52)上设有挂钩(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滚轮(15)的上方均设有挡泥板(14),两个挡泥板(14)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三杆段(53)上。
CN201921248010.1U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Active CN210258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8010.1U CN210258441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8010.1U CN210258441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58441U true CN210258441U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15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48010.1U Active CN210258441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58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61447B1 (ko) 바퀴 접이식 캐리어
CN202935408U (zh) 一种折叠车的连接装置及应用该连接装置的婴儿车
CN106235557B (zh) 箱车一体式旅行箱
CN113040517B (zh) 智能化多用途绘画架
DE04750247T1 (de) Stütze und Verwendungsverfahren dafür
CN210258441U (zh) 一种便携手拉行李车
CN213487952U (zh) 一种折叠沙发床结构
CN201254198Y (zh) 具有椅子功能的手拖车
CN110126893B (zh) 一种拉杆购物车
CN210353571U (zh) 一种微型折叠式座椅箱包
CN210941794U (zh) 折叠多功能行李车
CN211724600U (zh) 一种新型高尔夫球车
CN206187233U (zh) 一种可折叠电动车
CN107600155B (zh) 轮组自动定向机构及折叠车
CN101606771B (zh) 伞面内置式弹簧伞
CN208007179U (zh) 多功能脚踏摇摆车
CN202378916U (zh) 折叠便携下拉杆购物车
CN207697791U (zh) 儿童推车
CN220974218U (zh) 一种后开门的滑动聚拢拖车
CN219989269U (zh) 一种可作为露营桌子使用的平板车
CN220777610U (zh) 一种便携式高强度pp拉杆箱
CN210378341U (zh) 一种防倾倒的咖啡海报架
CN211928763U (zh) 一种财经市场分析教学辅助装置
CN212500518U (zh) 一种家用便携式购物拖车
CN211139539U (zh) 一种手动折叠代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