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23949U -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23949U
CN210223949U CN201921225002.5U CN201921225002U CN210223949U CN 210223949 U CN210223949 U CN 210223949U CN 201921225002 U CN201921225002 U CN 201921225002U CN 210223949 U CN210223949 U CN 210223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wiring
silicon
dimensional system
silico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250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engqian Wang
王成迁
Xuefei Ming
明雪飞
Yong Ji
吉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TC 58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9212250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23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23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23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8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HDI]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属于三维系统级集成电路封装领域。所述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包括硅基,该硅基的第一面沉积有截止层;第二面刻蚀有TSV通孔和凹槽,所述TSV通孔中制作有背面第一层重布线,所述凹槽中埋有桥芯片;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依次通过背面第二层重布线和微凸点与高密度I/O异质芯片焊接;所述硅基的第一面依次形成有正面重布线、阻焊层和凸点,所述正面重布线与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维系统级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芯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界一直公认的“摩尔定律”走到尽头:一方面,晶圆制造工艺节点越往下发展制造成本以数倍甚至数百倍增加;另外一方面,“摩尔定律”终究会到达物理极限。那么“摩尔定律(Moore Law)”终结之后芯片器件性能如何提升已经成为近年来讨论的热点。
2016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 7,其A10处理器所采用的InFO晶圆级封装技术惊艳全球,自此各个封装厂甚至晶圆厂将研发重点瞄准扇出型封装技术。同时,基于扇出型封装技术的三维异质集成,将不同制程和功能芯片集成到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产品性能,自此也进入到了“More Moore”时代。
InFO晶圆级封装采用塑封方式重构晶圆,这种封装往往翘曲大,使得流片难度增加,散热性也较差。申请号为201610098740.2的专利中使用硅基重构晶圆并扇出晶圆级封装,同时也实现了三维集成封装。但先重构晶圆后制作TSV盲孔,之后在正面临时键合背面利用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露出TSV盲孔的铜柱,这种方式工艺复杂,并且化学机械抛光(CMP)是晶圆厂工艺,成本高昂,无法大批量生产;集成度和可靠性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以实现高集成度、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包括硅基,
所述硅基的第一面沉积有截止层;
所述硅基的第二面刻蚀有TSV通孔和凹槽,所述TSV通孔中制作有背面第一层重布线,所述凹槽中埋有桥芯片;
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依次通过背面第二层重布线和微凸点与高密度I/O异质芯片焊接;
所述硅基的第一面依次形成有正面重布线、阻焊层和凸点,所述正面重布线与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硅基和所述桥芯片之间填充有干膜材料。
可选的,所述干膜材料为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材质。
可选的,所述硅基的第二面塑封有塑封材料,所述塑封材料包裹所述第二层重布线、所述微凸点和所述高密度I/O异质芯片。
可选的,所述塑封材料是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
可选的,所述截止层的材质为无机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或金属材料的一种或多种,其厚度不小于0.1μm,
所述无机材料包括SiO2、SiC和SiN;
所述金属材料包括Al、Cu、Ni、Sn和Au。
可选的,所述凹槽大小根据埋入芯片尺寸决定,其深度至少为10μm;所述TSV通孔深度与所述凹槽一致,所述凹槽和所述TSV通孔数量均在一个以上。
可选的,所述桥芯片通过粘合胶埋入凹槽,所述凹槽中埋入一颗或多颗桥芯片;所述桥芯片的焊盘朝外,埋入桥芯片后所述桥芯片形成的高度与所述硅基平面的高度误差不超过5μ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中,包括硅基,该硅基的第一面沉积有截止层;第二面刻蚀有TSV通孔和凹槽,所述TSV通孔中制作有背面第一层重布线,所述凹槽中埋有桥芯片;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依次通过背面第二层重布线和微凸点与高密度I/O异质芯片焊接;所述硅基的第一面依次形成有正面重布线、阻焊层和凸点,所述正面重布线与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TSV通孔和凹槽同时在硅基上刻蚀出,并引入桥芯片,实现高效率、高集成度、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三维系统级封装集成;通过使用硅基和桥芯片扇出,同时完成硅基和TSV通孔,塑封材料和阻焊层将芯片六面包封,形成高密度I/O异质芯片三维集成,其封装效率、集成度、性能和可靠性高,适合大规模量产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在硅基正面沉积截止层的示意图;
图3是玻璃载板的示意图;
图4是将玻璃载板与硅基键合后示意图;
图5是硅基背面刻蚀后凹槽和TSV通孔示意图;
图6是在TSV通孔中制作背面第一层重布线和在凹槽中埋入桥芯片的示意图;
图7是填满干膜材料并开口的示意图;
图8是将高密度I/O异质芯片倒装焊接到硅基上示意图;
图9是塑封材料塑封硅基背面示意图;
图10拆解玻璃载板清洗临时键合胶后刻蚀出TSV通孔焊盘的示意图;
图11形成正面重布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硅基101,所述硅基101的第一面沉积有截止层102。优选的,所述截止层102的材质为无机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或金属材料的一种或多种,其厚度不小于0.1μm;其中,所述无机材料包括SiO2、SiC和SiN;所述金属材料包括Al、Cu、Ni、Sn和Au。
所述硅基101的第二面刻蚀有TSV通孔和凹槽,所述凹槽大小根据埋入芯片尺寸决定,其深度至少为10μm;所述TSV通孔深度与所述凹槽一致,所述凹槽和所述TSV通孔数量均在一个以上。所述TSV通孔中制作有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所述凹槽中埋有桥芯片301。其中,所述桥芯片301通过粘合胶303埋入凹槽,所述凹槽中可以埋入一颗或多颗桥芯片;所述桥芯片301的焊盘朝外,埋入桥芯片301后所述桥芯片301形成的高度与所述硅基101平面的高度误差不超过5μm。
具体的,所述硅基101和所述桥芯片301之间填充有干膜材料106;所述干膜材料106为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材质。
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依次通过背面第二层重布线107和微凸点306与高密度I/O异质芯片焊接。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一中,高密度I/O异质芯片有两个,分别为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4和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5,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焊接更多芯片。
所述硅基101的第二面塑封有塑封材料108,所述塑封材料108包裹所述第二层重布线107、所述微凸点306和所述高密度I/O异质芯片,以提高封装可靠性。所述塑封材料108是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
所述硅基101的第一面依次形成有正面重布线110、阻焊层111和凸点112,所述正面重布线110与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连接。
所述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通过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首先如图2所示,提供硅基101,所述硅基101正面沉积有截止层102。所述所述截止层102的材质为无机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或金属材料的一种或多种,其厚度不小于0.1μm;其中,所述无机材料包括SiO2、SiC和SiN;所述金属材料包括Al、Cu、Ni、Sn和Au。
提供如图3所示的玻璃载板,包括键合玻璃201和形成在所述键合玻璃201上的临时键合激光反应层202;优选的,所述键合玻璃201的厚度不小于100μm;所述临时键合胶203的厚度不小于1μm,所述临时键合激光反应层202的厚度不小于0.1μm。接着如图4,所述临时键合激光反应层202通过临时键合胶203与所述截止层102键合。
然后通过研磨或刻蚀的方法将所述硅基101背面减薄到目标厚度,再使用干法刻蚀在减薄的硅基背面刻蚀出TSV通孔103和凹槽104,请参阅图5,所述凹槽104和所述TSV通孔103刻蚀至所述截止层102。具体的,所述凹槽104的大小根据待埋入的芯片尺寸决定,其深度至少为10μm;所述TSV通孔103深度与所述凹槽104一致,所述凹槽104和所述TSV通孔103数量均在一个以上。
如图6,通过重布线技术在所述TSV通孔103中制作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实现所述TSV通孔103和所述硅基101背面互连。在所述凹槽103中通过粘合胶303埋入桥芯片301,所述桥芯片301的焊盘302朝外;请继续参阅图6,埋入桥芯片301后,所述桥芯片301和所述粘合胶303共同形成的高度与所述硅基101平面的高度误差不超过5μm。进一步的,所述桥芯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凹槽中可以埋入一个桥芯片,也可以埋入多个桥芯片。
使用真空压膜技术将所述硅基101和所述桥芯片301间的空隙用干膜材料106填满,并将表面制作平整。之后利用光刻技术在所述桥芯片301焊盘和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的焊盘开口,开口的宽度和深度在1μm以上,如图7所示。其中,所述干膜材料106为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材质。
如图8所示,在开口处制作背面第二层重布线107,利用倒装焊技术将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4和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5通过微凸点306与所述背面第二层重布线107露出的焊盘焊接。在本实施例一中,焊接了两个高密度I/O异质芯片(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4和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5),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焊接更多芯片。
如图9,通过塑封材料108塑封所述硅基101背面,使其完全包裹所述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4和所述高密度I/O异质芯片305,以提高封装可靠性。所述塑封材料108是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
如图10,拆解所述玻璃载板,并清洗干净所述临时键合胶203,使所述截止层102露出;通过刻蚀技术在所述TSV通孔处103开口,露出所述第一层重布线105的焊盘,该焊盘也可称为TSV通孔焊盘109。
如图11,利用再布线技术制作正面重布线110;最后制作阻焊层111和凸点112,切成单颗封装芯片,完成封装,如图1所示。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包括硅基(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硅基(101)的第一面沉积有截止层(102);
所述硅基(101)的第二面刻蚀有TSV通孔和凹槽,所述TSV通孔中制作有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所述凹槽中埋有桥芯片(301);
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依次通过背面第二层重布线(107)和微凸点(306)与高密度I/O异质芯片焊接;
所述硅基(101)的第一面依次形成有正面重布线(110)、阻焊层(111)和凸点(112),所述正面重布线(110)与所述背面第一层重布线(105)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101)和所述桥芯片(301)之间填充有干膜材料(10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膜材料(106)为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材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101)的第二面塑封有塑封材料(108),所述塑封材料(108)包裹所述第二层重布线(107)、所述微凸点(306)和所述高密度I/O异质芯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封材料(108)是包括树脂类和聚酰亚胺类在内的聚合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层(102)的材质为无机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或金属材料的一种或多种,其厚度不小于0.1μm,
所述无机材料包括SiO2、SiC和SiN;
所述金属材料包括Al、Cu、Ni、Sn和Au。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大小根据埋入芯片尺寸决定,其深度至少为10μm;所述TSV通孔深度与所述凹槽一致,所述凹槽和所述TSV通孔数量均在一个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芯片(301)通过粘合胶(303)埋入凹槽,所述凹槽中埋入一颗或多颗桥芯片;所述桥芯片(301)的焊盘朝外,埋入桥芯片(301)后所述桥芯片(301)形成的高度与所述硅基(101)平面的高度误差不超过5μm。
CN201921225002.5U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Active CN210223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5002.5U CN210223949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5002.5U CN210223949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23949U true CN210223949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19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25002.5U Active CN210223949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239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9294A (zh) * 2019-07-31 2019-10-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方法及结构
CN114937609A (zh) * 2022-04-15 2022-08-23 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 一种2.5d/3d电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9294A (zh) * 2019-07-31 2019-10-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方法及结构
CN114937609A (zh) * 2022-04-15 2022-08-23 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 一种2.5d/3d电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37609B (zh) * 2022-04-15 2023-09-22 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 一种2.5d/3d电子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7897B2 (en) PoP device
WO2019161641A1 (zh) 一种芯片及封装方法
CN105374693B (zh)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形成方法
US9111870B2 (en) Microelectronic packages containing stacked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CN110310895B (zh) 一种埋入tsv转接芯片硅基扇出型三维集成封装方法及结构
KR100253116B1 (ko) Le방법을 이용한 칩사이즈 패키지의 제조방법
TW201836066A (zh) 半導體封裝體及其形成方法
US20160086930A1 (en) 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e containing back-to-back embedded micro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CN107768351A (zh) 具有热机电芯片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形成方法
KR20180030391A (ko) 더미 커넥터를 구비한 반도체 패키지와 이를 형성하는 방법
CN108987380A (zh) 半导体封装件中的导电通孔及其形成方法
WO2017124670A1 (zh) 一种扇出型芯片的封装方法及封装结构
CN108666214A (zh) 半导体器件以及用于形成低廓形嵌入式晶圆级球栅阵列模塑激光封装的方法
CN113257778B (zh) 一种3d堆叠且背部导出的扇出型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0911291B (zh) 一种树脂型晶圆级扇出集成封装方法及结构
TW201906127A (zh) 半導體封裝及其製造方法
EP3671833A1 (en) A method for packaging semiconductor dies
CN110610868A (zh) 一种3d扇出型封装方法及结构
TW201921630A (zh) 製造堆疊封裝式半導體封裝的方法
CN210223949U (zh) 一种三维系统级集成硅基扇出型封装结构
CN209374446U (zh) 多芯片堆叠封装体
CN107611101A (zh) 一种水冷型扇出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4429938A (zh) 一种三维集成嵌入式微流道主动散热封装方法及结构
CN105810593A (zh) 一种扇出型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
CN210296360U (zh) 一种埋入tsv转接芯片硅基扇出型三维集成封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