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6464U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6464U
CN210126464U CN201920481329.2U CN201920481329U CN210126464U CN 210126464 U CN210126464 U CN 210126464U CN 201920481329 U CN201920481329 U CN 201920481329U CN 210126464 U CN210126464 U CN 210126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frame
frame
seat back
seatback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132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满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 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6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6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为了使用比较廉价的材料将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形成质量轻并且具有高合成的构成,在配备有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靠背配备有座椅靠背侧框架、与该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部框架、以及用表皮覆盖表面的氨基甲酸乙酯衬垫,座椅靠背侧框架将使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构件组合起来,内部形成空腔,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多个部件中的与金属制的下部框架连接的部件的与金属制的下部框架连接的部分的截面,与在搭乘者就座的状态下与搭乘者的肩部的高度相当的部分处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截面相比,壁厚形成得薄,并且,高度方向的尺寸形成得大。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具有由树脂形成的座椅框架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由树脂形成的座椅框架的车辆用座椅的现有技术的例子,在日本特开2017-10061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配备有用复合树脂材料制造的壳式座椅框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在专利文献1中,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记载了配备有靠背衬垫和纤维强化树脂制的靠背底板的结构,靠背衬垫为形成座椅的外形并支承乘坐人员的缓冲材料,靠背底板为从背面侧支承该靠背衬垫的骨架。
并且,在该靠背底板上,在背部区域和肩部区域分别安装有靠背底板侧开口的强化构件,被安装于背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强化构件也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4-6534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的结构:利用碳纤维强化树脂等树脂材料制的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将座椅的框架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形成在该树脂制的内部框架构件与外部框架构件之间将接合面之间的缝隙保持一定的结构,通过在该缝隙中填充粘结剂,将树脂制的内部框架构件与外部框架构件接合起来。
作为形成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靠背底板以及安装于背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强化构件的纤维强化树脂,使用将3个~6个用碳纤维编织的纤维重叠、并将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对其进行浸渍固化而使其复合化而成的纤维强化树脂。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纤维强化树脂,材料费用高,在降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成本方面成为瓶颈。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中,由于是将强化构件安装于靠背底板的背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结构,因此,在降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重量方面也有成为障碍的可能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具有由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的座椅的框架中,在图中表示出了在靠近下部罩的搭乘者腰部附近的高度的部分和远离下部罩的搭乘者肩部附近的高度的部分,由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形成的闭合截面结构的高度不同的结构。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中,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的厚度分别是恒定的,即使在刚性变小的闭合截面结构的高度低的搭乘者肩部附近的高度的部分,也以能够确保足够的刚性的厚度形成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当以该部分作为基准来确定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的厚度时,在靠近闭合截面结构的高度高的下部罩的搭乘者腰部附近的高度的部分,内部框架构件和外部框架构件的厚度会变得过大。从将座椅框架轻量化的观点看,存在问题。
进而,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出了下部罩也由纤维强化树脂成形,在其上形成向左右延伸的凸卷边的结构,但是,从具有即使在对下部罩施加大的冲击负荷时也不会破坏的足够的刚性的观点看,存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利用比较廉价的材料,提供一种配备有重量轻且具有高刚性的座椅框架的车辆用座椅。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配备有座椅衬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中,其特征在于,座椅靠背配备有座椅靠背侧框架、与该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部框架、以及用表皮覆盖表面的氨基甲酸乙酯衬垫,座椅靠背侧框架,将利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起来,在内部形成空腔,与座椅靠背侧框架的金属制的下部框架连接的部分的截面,与在搭乘者就座的状态下与搭乘者肩部的高度相当的部分处的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截面相比,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大。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配备有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靠背配备有座椅靠背侧框架、与该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部框架、以及用表皮覆盖表面的氨基甲酸乙酯衬垫,金属制的下部框架配备有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座椅靠背侧框架,通过将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起来,形成在内部为空腔且两端具有开口部的环状,该座椅靠背侧框架,在环状的一个端部的开口部附近,与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一个托架连接,在环状的另一个端部的开口部附近,与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另一个托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能够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具有高强度、高刚性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因此,与将多个用碳纤维编织的织物重叠并用环氧树脂浸渍固化而形成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材料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加工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被简化,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进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可以减少座椅靠背的部件数目,因此,可以谋求座椅靠背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上卸下表皮及氨基甲酸乙酯衬垫的状态的框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2中的A-A截面向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2中的B-B截面向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6中的C-C截面向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6中的D-D截面向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6中的E-E截面向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对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将利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起来,将内部形成空腔,在搭乘者就座的状态下与搭乘者的腰部的位置和肩部的高度相当的部分处,使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截面的形状和壁厚变化。
另外,本实用新型将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形成为如下结构:具有将利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起来的、内部为空腔的结构,并形成为环状,该环状的一端与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一个托架连接,环状的另一端与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另一个托架连接。
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0的外观表示于图1中。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0配备有:搭乘者就座的座椅坐垫10、在座椅坐垫10上就座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20、以及载置座椅坐垫10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导轨部30。座椅坐垫10具有用表皮 11覆盖氨基甲酸乙酯衬垫12的表面的结构。另外,座椅靠背20 也具有用表皮21覆盖氨基甲酸乙酯衬垫22的表面的结构。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0的座椅靠背20,列举了兼具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的例子。
在图2中表示出了从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00上卸下表皮11 及21和氨基甲酸乙酯衬垫12及22的状态下的框架的立体图。在图2中,附图标记40是构成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另外,附图标记50是构成座椅坐垫10的座椅衬垫侧框架,在图中省略了其详细的结构。附图标记70是将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两侧的下端部连接起来的下部框架,由金属形成。附图标记60是将座椅坐垫侧框架50的左右连接起来的连接杆,与斜躺机构部61连接。连接杆60的轴心成为使座椅靠背20斜躺的情况下的旋转中心。座椅靠背侧框架40构成为上部具有头枕的框架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框架。
在图3中表示出了将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侧框架40取出并分解的状态。座椅靠背侧框架40由前面侧框架41和后面侧框架42 构成。前面侧框架41和后面侧框架42都是利用内部含有由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构成的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将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两侧的下端部连接起来的下部框架70,具有覆盖图中未示出的斜躺机构部的罩部71和安装在罩部71的两侧的托架72。托架72被螺钉73固定于座椅靠背侧框架40。
在图4中表示从图2中的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在具有标准身高的搭乘者的从脊背的下部接近腰部的高度处的A-A截面向视图,在图5中表示在搭乘者的肩部附近脊背(脊背的上部)所对应的高度处B-B截面向视图。
相对于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从图4所示的搭乘者的脊背的下部接近腰部的高度的部分而言,在图5所示的搭乘者的肩部附近的脊背所对应的高度的部分处,不得不抑制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高度,以便不会成为搭乘者的动作的障碍。即,相对于在从斜躺的中心(连接杆60的轴心)平行于人体躯干角地至390mm左右的高度的从搭乘者的脊背的下部到腰部的高度的部分中的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截面(图2的A-A截面)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1(图4) 而言,将搭乘者的肩部附近的脊背所对应的高度(从斜躺的中心平行于人体躯干角地到390mm至550mm左右的高度)处的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截面(图2的B-B截面)中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2(图 5)形成得较小(低)。
另一方面,图2的A-A截面中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1(参照图 4)与B-B截面中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2(参照图5)形成相同的尺寸。
这样,在宽度方向的尺寸W1与W2相同,使高度方向的尺寸h1 与h2变化而形成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必要的截面强度(截面系数),相对于在高度方向上以比较大的尺寸h1形成的A-A截面部而言,有必要使得以比较小的尺寸h2的B-B截面部的壁厚形成得更厚。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相对于A-A截面中的前面侧框架41的厚度t1及后面侧框架42的厚度t2而言,将 B-B截面中的前面侧框架41的厚度t3及后面侧框架42的厚度t4分别形成得更厚,满足A-A截面部和B-B截面部的截面强度(截面系数)分别需要的强度。
这样,在图4及图5中表示改变壁厚而形成的A-A截面部和B -B截面部中的前面侧框架41与后面侧框架42的连接方法。
在壁厚比较薄的A-A截面部,如图4所示,将后面侧框架42 的开口部分从前面侧框架41的开口部分插入其内侧,用粘结剂将分别接触的面连接起来。即,在将后面侧框架42插入前面侧框架 41的状态下,在前面侧框架41与后面侧框架42接触的部分43及 44,将两者用粘结剂连接起来。作为粘结剂,例如,使用异丁烯酸酯系结构的粘结剂。在图4中,表示托架72被图中未示出的螺栓固定到后面侧框架42的内部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壁厚比较厚的B-B截面部,在前面侧框架41的内面侧形成阶梯部411和412,通过触及后面侧框架 42的前端部分,规定后面侧框架42插入到前面侧框架41的内侧的插入深度。另外,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在前面侧框架41与后面侧框架42接触的部分45及46中,也用粘结剂将两者连接起来。
另外,在上面的说明中,对于将前面侧框架41与后面侧框架 42用粘结剂连接起来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一定必须使用粘结剂,例如,也可以在前面侧框架41的与后面侧框架42重叠的部分的多个部位处形成爪,在后面侧框架42中,在将一部分插入到前面侧框架41中时与形成在前面侧框架41中的爪重叠的位置处设置与爪配合的部分,由此,将前面侧框架41与后面侧框架42连接起来。另外,也可以将使用上述粘结剂的连接与由进一步利用上述的爪的配合进行的连接组合起来使用。
另外,虽然说明了利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前面侧框架41和后面侧框架42的例子,但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并不一定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的树脂材料形成前面侧框架41和后面侧框架42。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以图4及图5所示的中空的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40,可以将座椅靠背侧框架40轻量化,确保必要的截面强度(截面系数)。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利用金属制的托架72将因搭乘者就座而施加大的转矩负荷的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下部框架70的根部部分安装到罩部71上的结构,由此,可以制成承受对车辆用座椅所要求的大的转矩负荷或冲击负荷的结构。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列举了用前面侧框架41和后面侧框架42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例子,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将座椅靠背侧框架140分成上下两个,用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42这两部分构成上侧,用形成左右一对的左侧的侧框架143和右侧的侧框架144构成下侧。
在图7中,表示将各个部件分离开的状态。前面侧上部框架141 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为与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分离的结构。另一方面,形成左右一对的左侧的侧框架143和右侧的侧框架144在前后不分离,而分别成一体地形成内部为空腔的筒状。
在这种结构中,首先,与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一样,将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组合起来,用粘结剂粘结。
接着,将用粘结剂粘结起来的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左侧的前端部分141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左侧的前端部分1421插入到内部为空腔的左侧的侧框架143的上端部的开口部中,用粘结剂粘结起来。这里,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左侧的前端部分1411的壁厚形成得比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壁厚薄,在前面侧上部框架141 与前端部分1411之间形成阶梯。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左侧的前端部分1421也一样,其壁厚形成得比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壁厚薄,在后面侧上部框架142和前端部分1421之间形成阶梯。
另一方面,左侧的侧框架143的上端部的开口部成为与将前端部分1411和前端部分1421组合起来的尺寸相对应的开口,当将粘结起来的前端部分1411和1421插入到左侧的侧框架143的上端部的开口部中时,前面侧上部框架141与前端部分1411之间的阶梯及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与前端部分1421之间的阶梯碰触开口部的前端,确定前面侧上部框架141与后面侧上部框架142向左侧的侧框架143的插入深度。
同样地,将用粘结剂粘结起来的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右侧的前端部分1412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右侧的前端部分1422插入到右侧的侧框架144的上端部,用粘结剂粘结起来。这里,在前面侧上部框架141与右侧的前端部分1412之间、以及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与右侧的前端部分1422之间,和上面说明的前面侧上部框架141与左侧的前端部分1411之间、以及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与左侧的前端部分1421之间同样地形成阶梯,当将粘结起来的前端部分1412和1422插入到右侧的侧框架144的上端的开口部中时,前面侧上部框架141与前端部分1411之间的阶梯及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与前端部分1421之间的阶梯碰触到开口部的前端,确定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向右侧的侧框架144的插入深度。
由此,将被粘结起来的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 142连接到形成左右一对的左侧的侧框架143和右侧的侧框架144 上。
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以及形成左右一对的左侧的侧框架143和右侧的侧框架144,与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分别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
图8是图6中的C-C截面的向视图。在注射成形右侧的侧框架144的情况下,通过将下部框架70的托架72也一起成形(嵌入成形),如图8所示,托架72的一部分成为被组装到右侧的侧框架 144的内部而一体化的状态。对于左侧的侧框架143,也同样通过嵌入成形将托架72的一部分组装到左侧的侧框架143的内部而一体化。
图9表示将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右侧的前端部分1412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右侧的前端部分1422插入到右侧的侧框架144 的上端部分中的部分,是图6中的D-D截面的向视图。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右侧的前端部分1412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右侧的前端部分1422在对接的状态下从形成于右侧的侧框架144的上端部分处的开口部被插入到空腔部分中。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前端部分1411以及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前端部分1421与右侧的侧框架144的上端部分的接触的部分,涂布粘结剂,将它们粘结起来。
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前面侧上部框架141的左侧的前端部分 1411与后面侧上部框架142的左侧的前端部分1421及左侧的侧框架143的关系也一样。
图10是图6中的E-E截面的向视图,表示前面侧上部框架141 与后面侧上部框架142对接,该对接的部分被粘结剂连接起来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来形成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140的各个构件的例子,但是,本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其它树脂材料形成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140的各个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通过以图8至图10 所示的中空的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140,可以将座椅靠背侧框架140轻量化,确保必要的截面强度(截面系数)。
另外,与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根据本实施例,利用由金属制的托架72将因搭乘者就座而施加大的转矩负荷的座椅靠背侧框架 140的下部框架70的根部部分安装于罩部71的结构,可以形成承受车辆用座椅所要求的转矩负荷或冲击负荷的结构。
进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是将座椅靠背侧框架140分离成上下两个分别进行注射成形的结构,因此,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用于注射成形的模具小型化,可以用比较小型的注射成形装置进行成形。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中,形成用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 142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140的上部的结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在将前面侧上部框架141和后面侧上部框架142一体化的基础上,在长度方向上分成两个,与左侧的侧框架143及右侧的侧框架144同样地分别形成为筒状。
即,在本实施例中,将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240的全部的模块构件形成内部为空腔的筒状。
在图11中,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侧框架240的结构。如在图12中将各个部件分解地表示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侧框架240由左侧顶部框架2411和右侧顶部框架2412、左侧中部框架2421和右侧中部框架2422、左侧侧框架2431和右侧侧框架2432构成。
左侧侧框架2431及右侧侧框架2432与下部框架70的托架72 的关系,与在实施例2中用图8说明的一样,成为通过嵌入成形而使托架72的一部分被分别组装到左侧侧框架2431及右侧侧框架 2432的内部并一体化地形成的状态。
在左侧中部框架2421与其前端部分2423之间形成阶梯部,前端部分2423与在实施例2中用图9说明的一样,从左侧侧框架2431 的前端部分(在图12中,靠近左侧中部框架2421的前端部分2423 的一侧)的开口部被插入到内部的空腔部分中,在左侧中部框架2421与其前端部分2423之间的阶梯部碰触到左侧侧框架2431的开口部的前端部分而停止的状态下,左侧侧框架2431的空腔部分的内侧与左侧中部框架2421的前端部分2423的表面被粘结剂固定。
另外,在右侧中部框架2422与其前端部分2424之间也形成阶梯部,前端部分2423与在实施例2中用图9说明的一样,从右侧侧框架2432的前端部分(在图12中,右侧中部框架2422和靠近其前端部分2424的一侧)的开口部被插入到内部的空腔部分中,在右侧中部框架2422与其前端部分2424之间的阶梯部碰触到右侧侧框架2432的开口部的前端部分而停止的状态下,右侧侧框架 2432的空腔部分的内侧与右侧中部框架2422的前端部分2424的表面被粘结剂固定。
在左侧顶部框架2411与前端部分2413之间也形成阶梯部,前端部分2413与在实施例2中用图9说明的一样,从左侧中部框架 2421的前端部分(在图12中,靠近左侧顶部框架2411的前端部分 2413的一侧)的开口部被插入到内部的空腔部分中,在左侧顶部框架2411与其前端部分2413之间的阶梯部碰触到左侧中部框架2421 的开口部的前端部分而停止的状态下,左侧中部框架2421的空腔部分的内侧与左侧顶部框架2411的前端部分2413的表面被粘结剂固定。
另外,在右侧顶部框架2412与前端部分2414之间也形成阶梯部,与在实施例2中用图9说明的一样,从右侧中部框架2422的前端部分(在图12中,靠近右侧顶部框架2412的前端部分2414 的一侧)的开口部被插入到内部的空腔部分中,在右侧顶部框架 2412与其前端部分2414之间的阶梯部碰触到右侧中部框架2422 的开口部的前端部分而停止的状态下,右侧中部框架2422的空腔部分的内侧与右侧顶部框架2412的前端部分2414的表面被粘结剂固定。
另外,左侧顶部框架2411的前端部分2415从右侧顶部框架 2412的前端部分(靠近左侧顶部框架2411的前端部分2415的一侧) 的开口部被插入到内部的空腔部分中,在左侧顶部框架2411与其前端部分2415之间的阶梯部碰触到右侧顶部框架2412的开口部的前端部分而停止的状态下,右侧顶部框架2412的空腔部分的内侧与左侧顶部框架2411的前端部分2415的表面被粘结剂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也与实施例1及2的情况一样,通过以中空的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240,可以将座椅靠背侧框架240 轻量化,并确保必要的截面强度(截面系数)。
另外,与实施例1及2的情况一样,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形成用金属制的托架72将因搭乘者就座而施加大的转矩负荷的座椅靠背侧框架240的下部框架70的根部部分安装于罩部71的结构,可以形成承受车辆用座椅所要求的转矩负荷或冲击负荷的结构。
进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将座椅靠背侧框架240左右分离成上中下六个,通过分别注射成形而形成空腔结构,因此,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用于注射成形的模具小型化,并且,组装变得容易,可以降低制造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来形成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240的各个构件的例子,但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树脂材料形成构成座椅靠背侧框架240的各个构件。
上面,基于实施例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完成的实用新型,但是,不言而喻,本实用新型并不被前述实施例所限定,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详细地说明的例子,本实用新型并不一定限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于各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座椅,配备有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配备有座椅靠背侧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部框架、以及用表皮覆盖表面的氨基甲酸乙酯衬垫,
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将使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起来,内部形成空腔,
与在搭乘者就座的状态下与搭乘者的肩部的高度相当的部分处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截面相比,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与所述金属制的下部框架连接的部分的截面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与在搭乘者就座的状态下与搭乘者的肩部的高度相当的部分处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截面相比,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与所述金属制的下部框架连接的部分的截面的壁厚形成得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还配备有斜躺机构部,对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多个部件,与从所述斜躺机构部的旋转中心平行于人体躯干角地至390mm的高度的壁厚相比,从所述斜躺机构部的旋转中心平行于人体躯干角地到390mm至550mm的高度的部分的壁厚形成得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由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构成,所述前侧框架和所述后侧框架分别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所述前侧框架和所述后侧框架由粘结剂接合起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由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腰部的部分的下部和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肩部的部分的上部这上下两个部分构成,进而,由前面上部框架和后面上部框架构成所述上部,由形成左右一对筒状的侧框架构成所述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对于形成所述左右一对筒状的侧框架,通过将构成所述金属制的下部框架的金属制的托架嵌入成形而成一体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对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由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腰部的部分的下部、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肩部的部分的中部、以及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头部的部分的上部这三个部分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分别由中空的筒状的构件构成所述上部、所述中部和所述下部。
8.一种车辆用座椅,配备有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配备有座椅靠背侧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部框架、用表皮覆盖表面的氨基甲酸乙酯衬垫,
所述金属制的下部框架配备有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
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通过将对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起来,形成内部为空腔且在两端具有开口部的环状,在所述环状的一个端部的所述开口部的附近,与所述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一个托架连接,在所述环状的另一个端部的所述开口部的附近,与所述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另一个托架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与所述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的所述一个托架连接的所述环状的所述一个端部的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截面、以及与所述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的所述另一个托架连接的所述环状的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所述开口部附近的截面,与在搭乘者就座的状态下与所述搭乘者的肩部的高度相当的部分处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截面相比,壁厚形成得薄,并且,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还配备有斜躺机构部,对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与从所述斜躺机构部的旋转中心平行于人体躯干角地至390mm的高度的壁厚相比,从所述斜躺机构部的旋转中心平行于人体躯干角地到390mm至550mm的高度的部分的壁厚形成得厚。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构成将内部含有所述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注射成形而形成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由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构成,所述前侧框架和所述后侧框架被粘结剂粘结起来。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构成将内部含有所述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注射成形而形成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由作为靠近搭乘者的腰部的部分的下部和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肩部的部分的上部这上下两个部分构成,将所述上部进一步前后分割而由前面上部框架和后面上部框架构成,前述下部由具有与所述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中的所述一个托架连接的所述一个端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第一侧框架、以及具有与所述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的所述另一个托架连接的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第二侧框架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分别通过所述金属制的托架嵌入成形而一起被形成。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对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所述多个部件,由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腰部的部分的下部、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肩部的部分的中部、以及作为靠近所述搭乘者的头部的部分的上部这三个部分构成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分别由中空筒状的构件构成所述上部、所述中部和所述下部。
CN201920481329.2U 2018-06-11 2019-04-10 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2101264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863A JP7021011B2 (ja) 2018-06-11 2018-06-11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110863 2018-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6464U true CN210126464U (zh) 2020-03-06

Family

ID=6891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1329.2U Active CN210126464U (zh) 2018-06-11 2019-04-10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21011B2 (zh)
CN (1) CN2101264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0452B2 (en) 2020-10-27 2022-09-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mposite seat back
CN115123041A (zh) * 2021-03-25 2022-09-3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复合构件、汽车用座椅、汽车用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7696B2 (ja) * 2018-08-02 2023-05-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6983B2 (ja) * 2003-04-25 2009-03-11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US9950797B2 (en) * 2014-05-02 2018-04-24 Reliant Worldwide Plastic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homogenous thermoplastic seat back assembly
JP6521662B2 (ja) * 2015-02-17 2019-05-2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614035B2 (ja) * 2016-05-25 2019-12-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0452B2 (en) 2020-10-27 2022-09-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mposite seat back
CN115123041A (zh) * 2021-03-25 2022-09-3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复合构件、汽车用座椅、汽车用部件
CN115123041B (zh) * 2021-03-25 2024-02-2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复合构件、汽车用座椅、汽车用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14228A (ja) 2019-12-19
JP7021011B2 (ja) 202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26464U (zh) 车辆用座椅
JP5362043B2 (ja) 一体化されたバックシートと複合補剛層とを含むシートバック
US5895096A (en) Vehicle seat back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a vehicle seat back assembly
US20080136240A1 (en) Vehicle seat
EP1329356A2 (en) Vehicle seat supporting member
KR20000048877A (ko) 좌석 등받이 프레임
US10442332B2 (en) Seat backrest and seat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074142B (zh) 用于车辆的轻型结构座椅
WO2013137065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0569680B2 (en) Seat assembly with adhered brackets
WO2018003933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2895997B (zh) 车用座椅
KR101981939B1 (ko) 차량용 시트백 프레임
CN209833432U (zh) 车辆用座椅
KR102291902B1 (ko) 스틸 인서트 구조를 갖는 자동차용 시트백 프레임
JP664155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0194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3992026A1 (en) Load-bearing backrest of a motor-vehicle seat
CN117836174A (zh) 座椅部件、座椅以及生产座椅部件的方法
JP7110931B2 (ja) 車両用のシート
EP3455101A1 (en) Vehicle seat back
KR20170037039A (ko) 커스터마이징이 가능한 백 쿠션이 구비된 차량용 시트
EP1834835A1 (en) Seat member
KR101764770B1 (ko) 메쉬 타입의 스트링 부재가 구비된 차량용 시트
KR20210081622A (ko) 차량용 경량화 시트백 프레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