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33432U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33432U
CN209833432U CN201920482068.6U CN201920482068U CN209833432U CN 209833432 U CN209833432 U CN 209833432U CN 201920482068 U CN201920482068 U CN 201920482068U CN 209833432 U CN209833432 U CN 209833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back
seat
side frames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20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满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 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33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33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为了在使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座椅靠背框架中,能够在不大幅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具备冲击吸收功能,在具备座垫和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中,构成为:座椅靠背具备由表皮覆盖表面的聚氨酯垫、支撑聚氨酯垫的周边部分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及在接近座垫的一侧与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框架,座椅靠背侧框架具有一对边框架、上框架及连接机构部,一对边框架与下框架连接而配置于下框架的左右,上框架配置于远离下框架的一侧,连接机构部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在连接机构部的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在座椅靠背的与搭乘者搭乘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缺口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具有冲击吸收功能的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关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冲击吸收功能的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25866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在输入了来自后方的碰撞(后碰撞)时的过大的冲击时,通过强度脆弱部处的压曲变形使座椅靠背框架后倾,与此相随,使上端与头枕托架的前表面侧连结的连杆臂在比强度脆弱部靠前方的下端枢接点(带阶梯螺栓)的周围后倾,与此相伴,通过头枕托架的转动,使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能够前倾,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于头枕的头部支承能力,实现后碰撞时的就座者的头部及颈部的保护的强化。
另外,在国际公开编号WO2012/07776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作为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能量的吸收效率高的车辆用座椅,记载了如下结构:车辆用座椅具备:位于侧方的一对边框架和连结一对边框架的下方的下部框架,下部框架形成有缩颈部,该缩颈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于一对边框架的内侧并具有水平部和倾斜部,所述水平部相对于规定的冲击载荷以上的载荷具有挠性,所述倾斜部从水平部经由弯曲部而在一对边框架的内侧延伸设置。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14-65341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结构:将座椅构造为,由碳纤维强化树脂等树脂材料制的内框架构件和外框架构件构成封闭截面结构,并在该树脂制的内框架构件与外框架构件之间保持粘接面间的间隙恒定,通过在该间隙中填充粘接剂来粘接树脂制的内框架构件和外框架构件。
为了实现车辆用座椅的轻量化,存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的使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结构。但是,在专利文献3中,没有考虑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吸收由来自后方的碰撞产生的冲击的冲击吸收功能。
另一方面,若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吸收由来自后方的碰撞产生的冲击的冲击吸收功能应用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的使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座椅靠背框架,则必须附加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连杆机构,在实现车辆用座椅的轻量化方面成为阻碍。
另外,若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吸收后面碰撞时的冲击能量的机构应用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的使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座椅靠背框架,则必须成为使连杆机构部具有刚性的结构,在实现车辆用座椅的轻量化方面成为阻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在使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座椅靠背框架中,能够在不大幅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具备冲击吸收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为:在车辆用座椅中,具备座垫和座椅靠背,其中,座椅靠背具备由表皮覆盖表面的聚氨酯垫、支撑聚氨酯垫的周边部分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及在接近座垫的一侧与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框架,座椅靠背侧框架具有:一对边框架,其与下框架连接而配置于下框架的左右;上框架,其配置于远离下框架的一侧;及连接机构部,其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在连接机构部的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在座椅靠背的与搭乘者搭乘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缺口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为:车辆用座椅是座椅靠背兼具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为:在座垫与座椅靠背之间还具备倾斜机构部,金属制的下框架与倾斜机构部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为:连接机构部具备如下结构: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分别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并由横向框架将一体地形成的各个部分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5为:一对边框架和上框架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6为:在车辆用座椅中,具备座垫和座椅靠背,其中,座椅靠背具备由表皮覆盖表面的聚氨酯垫、支撑聚氨酯垫的周边部分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及在接近座垫的一侧与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框架,座椅靠背侧框架具备:一对边框架,其与下框架连接而配置于下框架的左右;及上框架,其配置于远离下框架的一侧;通过冲击吸收机构单元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7为:车辆用座椅是座椅靠背兼具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
根据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8为:在冲击吸收机构单元的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在座椅靠背的与搭乘者搭乘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缺口部。
根据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9为:在座垫与座椅靠背之间还具备倾斜机构部,金属制的下框架与倾斜机构部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0为:冲击吸收机构单元具备如下结构:将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分别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并由横向框架将一体地形成的各个部分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1为:一对边框架与上框架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将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中,能够在不使重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具备冲击吸收功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座椅靠背侧框架设置EA机构单元的结构,因此能够降低施加在位于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根部的倾斜机构部的载荷(冲击力),从而能够降低倾斜机构部的强度,实现轻量化。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构成EA机构单元,因此能够使座椅靠背侧框架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去除了表皮及聚氨酯垫的状态下的框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3中的D向视图。
图6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EA机构单元的右侧的管的中心并与从图5的方向观察的面平行的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从施加箭头P的冲击载荷的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5所示的结构的状态(从搭乘者的一侧观察的状态)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局部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EA机构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3中的A-A截面向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3中的B-B截面向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图3中的C-C截面向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EA机构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EA机构单元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EA机构单元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左右的前侧边框架和EA机构单元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成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成形的部分进一步将前侧上框架通过插入成形而成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成形的部分与后侧左边框架、后侧右边框架及后侧上框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前侧左边框架和EA机构单元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成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侧的框架的一体成形的前侧左边框架和EA机构单元进一步将前侧右边框架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成形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在将一部分或整体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中,通过设为在座椅靠背侧框架的中间部分设置EA机构单元的结构,从而构成为降低施加在设置于座椅靠背侧框架的根部的倾斜机构部的载荷(冲击力)的结构,由此能够降低倾斜机构部的强度,实现倾斜机构部及座椅靠背侧框架的轻量化。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表示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0的外观。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0具备搭乘者就座的座垫10、供就座于座垫10的搭乘者背部倚靠的座椅靠背20及载置座垫10并使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导轨部30。座垫10具有由表皮11覆盖聚氨酯垫12的表面的结构。另外,座椅靠背20也具有由表皮21覆盖聚氨酯垫22的表面的结构。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0的座椅靠背20表示兼具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的例子。
图2表示从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00去除了表皮11、21和聚氨酯垫12、22的状态下的框架的立体图。在图2中,附图标记40是构成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具备成为左右一对的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上框架43和冲击吸收机构单元(Energy Absorption机构:以后称为EA机构单元)44。另外,附图标记50是构成座垫10的座垫侧框架,省略详细的结构地进行图示。
附图标记70是连接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两侧的下端部的下框架,并且由金属形成。附图标记60是连接座垫侧框架50的左右的连结棒,并且与倾斜机构部61连接。连结棒60的轴心成为使座椅靠背20倾斜时的旋转的中心。座椅靠背侧框架40构成上位部具备头枕的框架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框架。
图3表示座椅靠背侧框架40与下框架70的关系。下框架70具有在罩部71的左右具备左托架72和右托架73的结构。下框架70的左托架72和右托架73分别使用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成为左右一对的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固定。
另外,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成为左右一对的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通过成为左右一对的左管442及右管443而与上框架43连接,所述左管442及右管443通过焊接等而与EA机构单元44的横向框架441的两侧固定。
图4表示将座椅靠背侧框架40分解后的结构。左边框架41的前侧左边框架411、右边框架42的前侧右边框架421及上框架43的前侧上框架431使用内部含有由碳纤维、玻璃纤维构成的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与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及右管443一起插入成形而一体化。
这样一体化的前侧左边框架411与后侧左边框架412组合,并利用粘接剂粘接接合面而构成左边框架41。同样地,一体化的前侧右边框架421与后侧右边框架422组合,并利用粘接剂粘接接合面而构成右边框架42。而且,一体化的前侧上框架431与后侧上框架432组合,并利用粘接剂粘接接合面而构成上框架43。后侧左边框架412、后侧右边框架422、后侧上框架432使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
前侧左边框架411与后侧左边框架412组合并利用粘接剂粘接接合面而构成的左边框架41,其下部的内部形成有空洞。并且,下框架70的左托架72插入该空洞部分,左托架7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而与左边框架41固定。在下框架70的左托架72形成有用于安装倾斜机构部61(参照图2)的孔74。
另外,前侧右边框架421与后侧右边框架422组合并利用粘接剂粘接接合面而构成的右边框架42,其下部的内部也形成有空洞。并且,下框架70的右托架73插入该空洞部分,右托架73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而与右边框架42固定。
图5表示图3中的D向视图,即,前侧右边框架421和前侧上框架431与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一起模制成形(插入成形)而一体化的状态。前侧左边框架411与前侧上框架431的关系也相同,因此在图5中放入括号中进行表示。
前侧右边框架421和前侧上框架431通过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连接。在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形成有缺口部444。在连接前侧左边框架411和前侧上框架431的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也形成有缺口部。
图6表示通过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的中心并与从图5的方向观察的面平行的面的剖视图。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的下侧与前侧右边框架421一体成形,在前侧右边框架421的开口部嵌入有后侧右边框架422,并且内部空洞化。
同样地,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的上侧与前侧上框架431一体成形,在前侧上框架431的开口部嵌入有后侧上框架432,并且内部空洞化。另一方面,在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在与图5中说明的箭头P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缺口部444。
在这样的结构中,假定在前侧上框架431侧施加了如箭头P所示的较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例如,车辆被追尾,由搭乘者带来的较大的冲击载荷从箭头P的方向向前侧上框架431侧施加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施加在比右管443的缺口部444和左管442的缺口部445靠上侧的位置的冲击载荷(主要是由于碰撞搭乘者的头部而产生的冲击载荷),应力集中于右管443的缺口部444和左管442的缺口部445。
这样,通过设为使应力集中于缺口部444、445的构造,从而左管442及右管443在缺口部444、445处压曲而容易弯折,容易吸收冲击载荷。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前侧上框架431侧在由箭头P表示的方向上施加了较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左管442及右管443在缺口部444、445处压曲而弯折,从而吸收冲击载荷,因此能够缓和(降低)施加在安装于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下部的下框架70的倾斜机构部61的载荷(冲击力)。
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对下框架70及倾斜机构部61的冲击载荷的强度,能够实现下框架70及倾斜机构部61的轻量化。另外,能够根据缺口部444、445的大小及形状来改变吸收的冲击载荷的大小。
另外,在图5及图6所示的结构中,以在由箭头P表示的方向上施加了较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使应力集中于缺口部444、44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用于使应力集中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相当于缺口部444、445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使左管442及右管443各自的截面积变小那样的凹陷部,来代替缺口部444、445。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使左管442及右管443各自的壁厚局部形成得较薄,使施加在左管442及右管443中的每一个的弯曲应力集中于壁厚局部形成得较薄的部分。
图7表示从施加箭头P的冲击载荷的一侧观察图5所示的结构的状态(从搭乘者的一侧观察的状态)。EA机构单元44的固定于横向框架441的两侧的成为一对的左管442及右管443分别与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成为左右一对的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和上框架43由纤维强化树脂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化地成形。
图8表示EA机构单元44的结构。本实施例的EA机构单元44在横向框架441的两侧焊接并固定有一对左管442及右管443。一对左管442及右管443相对于横向框架441的倾斜角对应于前侧右边框架421与前侧上框架431的连接部分的形状(倾斜)和前侧左边框架411与前侧上框架431的连接部分的形状(倾斜)。
左管442及右管443的内部是中空的,另外,在左管442及右管443中的每一个分别形成有多个孔4421、4431。若将左管442及右管443与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成为左右一对的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和上框架43由纤维强化树脂进行插入成形,则纤维强化树脂也进入左管442及右管443的内部的中空部分和多个孔4421、4431的内部。通过使纤维强化树脂也进入该多个孔4421、4431的内部,插入成形得到的成为左右一对的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和上框架43难以从左管442或右管443脱离。
图9表示图3中的A-A截面的向视图。图3中的A-A截面是相当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0的具有标准体型的搭乘者的从腰部到后背的下部的高度的部分,是向搭乘者的一侧突出的高度h1的尺寸比较大的部分。在该部分中,在厚度t1的前侧右边框架421插入比形成在厚度t2的后侧右边框架422上的台阶部423、424靠前端的部分并利用粘接剂425、426粘接而形成封闭结构。
另一方面,图10表示图3中的B-B截面的向视图。图3中的B-B截面是相当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00的具有标准体型的搭乘者的肩附近的后背的上部的高度的部分,向搭乘者的一侧突出的高度h2的尺寸形成为比图9所示的h1的尺寸小。在该部分中,在厚度t3的前侧右边框架421和厚度t4的后侧右边框架422双方形成的台阶部427、428中,利用粘接剂粘接而形成封闭结构。
在此,B-B截面中的前侧右边框架421的厚度t3形成为比图9所示的A-A截面中的厚度t1厚。另外,B-B截面中的后侧右边框架422的厚度t4形成为比图9所示的A-A截面中的厚度t2厚。
这样,通过使在比A-A截面的高度h1低的高度h2形成的B-B截面中的厚度形成为比A-A截面的部分厚,能够使B-B截面中的右边框架42的刚性与A-A截面的部分为相同程度。对于左边框架41也是同样的。
另一方面,图3的上框架43中的C-C截面是供搭乘者头部倚靠的部分。在该部分中,通常与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相比没有施加较大的力,因此如图11所示,前侧上框架431的厚度t5和后侧上框架432的厚度t6分别形成为比B-B截面中的前侧右边框架421的厚度t3和后侧右边框架422的厚度t4薄。
图8表示将EA机构单元44构成为使成为一对的左管442及右管443焊接并固定于板状的金属的横向框架441的两侧。但是,EA机构单元44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板状的横向框架441与一对左管442及右管443,另外,也可以使用金属制的管来代替板状的横向框架441。而且,如图12至图14中所示,作为EA机构单元144,也可以由一块板状的金属部件弯折而形成。
即,图12至图14所示的EA机构单元144表示图8所示的EA机构单元44的变形例,具有如下结构:将中央部分的横向框架1441的两侧弯折,形成左右的边框架1442、1443,形成在横向框架1441与左侧的边框架1442之间削除了一部分的缺口部1446,并形成在横向框架1441与右侧的边框架1443之间削除了一部分的缺口部1445。
图13表示图12中的E-E向视图,图14表示图12中的F-F向视图。左侧的边框架1442和右侧的边框架1443相对于横向框架1441大致弯折成直角。另外,在横向框架1441和左侧的边框架1442及右侧的边框架1443,实施了用于补充强度的压花加工。
另外,虽然以使用内部含有短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利用模具而使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上框架43成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纤维强化树脂制的构件形成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上框架43。具体而言,将在多个碳纤维捆扎而成的状态下织成的织物重叠数张并使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含浸固化并复合化而成形。
而且,也可以使用铝等轻金属材料形成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上框架43。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设为在座椅靠背侧框架40设置EA机构单元44的结构,因此能够降低施加在位于座椅靠背侧框架40的根部的倾斜机构部61的载荷(冲击力),从而能够降低倾斜机构部61的强度,实现轻量化。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构成EA机构单元44,因此能够使座椅靠背侧框架40轻量化。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说明了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将左边框架41的前侧左边框架411、右边框架42的前侧右边框架421及上框架43的前侧上框架431与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及右管443一起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化地形成的例子。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将其分为两个工序而形成。即,首先,除去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结构中的前侧上框架431而一体化形成,接着,将该一体化形成的构件的、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及右管443插入成形而形成前侧上框架431,从而进行一体化。
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将左边框架41(参照图3)的前侧左边框架2411和右边框架42(参照图3)的前侧右边框架2421与EA机构单元44(参照图8)的左管442及右管443一起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化地形成。
接着,如图16所示,将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及右管443的前端部附近与前侧上框架2431插入成形而一体化。由此,与在实施例1中使用图4说明的内容同样地,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将前侧左边框架411、前侧右边框架421及前侧上框架431与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及右管443一起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化。
而且,与实施例1中说明的内容同样地,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来模制形成图17所示的左边框架41的后侧左边框架2412、右边框架42的后侧右边框架2422及上框架43的后侧上框架2432。将这些形成的部分分别与左边框架41的前侧左边框架2411、右边框架42的前侧右边框架2421及上框架43的前侧上框架2431组合,并利用粘接剂接合接合面。
下框架70与左边框架41及右边框架42的连接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除了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将插入成形分为EA机构单元44与前侧左边框架2411及前侧右边框架2421的组合、以及EA机构单元44与前侧上框架2431的组合来进行。在该情况下,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插入成形用的设备小型化。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中,说明了将左边框架41的前侧左边框架2411和右边框架42的前侧右边框架2421与EA机构单元44的左管442及右管443一起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化地形成的例子,但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分割该工序。
即,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通过插入成形将左边框架41(参照图3)的前侧左边框架3411和EA机构单元44(参照图8)的左管442一体化地形成。接着,如图19所示,与EA机构单元44的右管443一起进行插入成形,将后侧左边框架3421与前侧左边框架3411一体化地形成。
之后的工序与实施例2中说明的工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除了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将插入成形分为如下工序来进行:将EA机构单元44与前侧左边框架2411组合而一体化成形的工序、将前侧右边框架2421与该一体化成形的部分组合而进一步一体化成形的工序、及进而将由前侧左边框架2411和前侧右边框架2421一体化形成的EA机构单元44与前侧上框架2431而进一步使整体一体化的工序。其结果是,与实施例2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插入成形用的设备进一步小型化。
以上,基于实施例对由本发明人所做的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详细说明的例子,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削除、置换。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座垫和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具备由表皮覆盖表面的聚氨酯垫、支撑所述聚氨酯垫的周边部分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及在接近所述座垫的一侧与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框架,
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具有:
一对边框架,其与所述下框架连接而配置于所述下框架的左右;上框架,其配置于远离所述下框架的一侧;及连接机构部,其将所述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框架连接,
在所述连接机构部的将所述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与搭乘者搭乘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缺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是所述座椅靠背兼具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垫与所述座椅靠背之间还具备倾斜机构部,金属制的所述下框架与所述倾斜机构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机构部具备如下结构:将所述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分别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并由横向框架将所述一体地形成的各个部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边框架和所述上框架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
6.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座垫和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具备由表皮覆盖表面的聚氨酯垫、支撑所述聚氨酯垫的周边部分的座椅靠背侧框架、及在接近所述座垫的一侧与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连接的金属制的下框架,
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具备:
一对边框架,其与所述下框架连接而配置于所述下框架的左右;及上框架,其配置于远离所述下框架的一侧;
通过冲击吸收机构单元将所述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框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是所述座椅靠背兼具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功能的高靠背型座椅。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冲击吸收机构单元的将所述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与搭乘者搭乘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缺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垫与所述座椅靠背之间还具备倾斜机构部,金属制的所述下框架与所述倾斜机构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机构单元具备如下结构:将所述一对边框架中的每一个与所述上框架连接的部分分别通过插入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并由横向框架将所述一体地形成的各个部分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边框架与所述上框架使用内部含有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并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
CN201920482068.6U 2018-06-11 2019-04-10 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2098334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864 2018-06-11
JP2018110864A JP7011536B2 (ja) 2018-06-11 2018-06-11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33432U true CN209833432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10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2068.6U Active CN209833432U (zh) 2018-06-11 2019-04-10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1536B2 (zh)
CN (1) CN20983343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9266B2 (ja) * 2001-05-30 2011-02-09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における背凭れ構造
JP2012091565A (ja) * 2010-10-25 2012-05-17 Toyo Seat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49386A (ja) * 2011-08-31 2013-03-14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6004863B2 (ja) * 2012-09-24 2016-10-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フレーム
KR101537862B1 (ko) * 2013-11-27 2015-07-17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하이브리드 시트프레임
JP6575408B2 (ja) * 2016-03-23 2019-09-1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支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14229A (ja) 2019-12-19
JP7011536B2 (ja) 202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136240A1 (en) Vehicle seat
US8985696B2 (en) Vehicle seat
US10414307B2 (en) Back frame of vehicle seat
US10442332B2 (en) Seat backrest and seat including the same
CA2857942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eat back
US10518677B2 (en) Seat frame of vehicle seat
CN104144820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210126464U (zh) 车辆用座椅
US20140300165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eat back
EP3575143B1 (en) Vehicular seat structure
CN209833432U (zh) 车辆用座椅
JPH09175432A (ja) 車両のキャブのアンダーフレーム構造
CN105793107A (zh) 座椅框架
JP586730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締結構造
US10974625B2 (en) Vehicle seat
KR102373069B1 (ko) 차량 좌석 등받이
JP664155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2165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45547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218738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211237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22662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