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5563U - 充电口盒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充电口盒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05563U
CN210105563U CN201920566175.7U CN201920566175U CN210105563U CN 210105563 U CN210105563 U CN 210105563U CN 201920566175 U CN201920566175 U CN 201920566175U CN 210105563 U CN210105563 U CN 210105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arm
push
state
charging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661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劲刚
王金龙
张琪
张洋
戚正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NI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6617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05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05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05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电口盒和应用该充电口盒的汽车。其中,充电口盒包括盒体、盖体、及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铰链支座,所述铰链支座安装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铰链臂,所述铰链臂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并铰接于所述铰链支座,所述铰链臂具有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以使所述盖体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硬质弹性件,所述硬质弹性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硬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铰链臂和所述铰链支座,在所述铰链臂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的长度逐渐压缩后逐渐伸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旨在避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的盖体在未锁定状态下随意翻转,提升充电口盒的操作便捷性。

Description

充电口盒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口盒和应用该充电口盒的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盒,其盖体普遍通过铰链结构铰接于盒体,盖体相对于盒体转动,可打开或关闭充电口盒。但是,由于现有的铰链结构普遍不具有定位功能,导致充电口盒的盖体在未锁定状态下可随意翻转,从而给用户带来不便。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口盒,旨在避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的盖体在未锁定状态下随意翻转,提升充电口盒的操作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口盒包括盒体、盖体、及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
铰链支座,所述铰链支座安装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
铰链臂,所述铰链臂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并铰接于所述铰链支座,所述铰链臂具有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以使所述盖体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硬质弹性件,所述硬质弹性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硬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铰链臂和所述铰链支座,在所述铰链臂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的长度逐渐压缩后逐渐伸长。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包括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及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弹性臂,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均沿所述铰链臂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臂,所述第二转动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支座,所述第一转动臂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转动轴线均与所述铰链臂的转动轴线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二转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一端朝向相反的第二端,所述弹性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铰链臂的面向所述铰链支座的表面凸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面向所述铰链臂的转动平面的一侧设置,所述安装耳开设有贯通孔,所述第一转动臂插设于所述贯通孔;
且/或,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铰链支座的面向所述铰链臂的表面设有卡钩,所述卡钩具有沿所述铰链臂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的卡合位,所述第二转动臂安装于所述卡合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臂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铰链部,所述铰链支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铰链部,所述第一铰链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端部设有两间隔设置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二铰链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设有位于两所述第一轴套之间的第二轴套;
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铰链轴,所述铰链轴依次贯穿一所述第一轴套、所述第二轴套、及另一所述第一轴套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部背离所述铰链臂的展开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第二铰链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呈折弯设置,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避让空间的靠内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设置,所述硬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避让空间的靠内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铰链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还凸设有挡板,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挡板位于所述避让空间的凹口处;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挡板伸入所述避让空间,并与所述避让空间的靠内的侧壁相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为金属盒体,所述盖体为金属盖体,所述铰链结构为金属铰链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盒体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盒还包括push-push结构,所述 push-push结构安装于所述盒体,并位于所述充电口,所述push-push结构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当所述push-push结构处于收缩状态且受到所述盖体的抵压力时,所述push-push结构切换为伸展状态而将所述盖体顶起。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所述push-push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push-push结构的伸缩端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相抵接;
且/或,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面向所述充电口的安装平台,所述 push-push结构安装于所述安装平台;
且/或,所述盒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端部,所述盖体铰接于所述盒体的一端,所述push-push结构位于所述盒体的另一端;
且/或,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盖体的定位平台;
且/或,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凸设有锁定部,所述锁定部的侧壁开设有锁孔,所述盒体的侧壁外表面安装有电动锁,所述电动锁的锁舌贯穿所述盒体的侧壁并插设于所述锁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充电口盒,该充电口盒包括盒体、盖体、及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
铰链支座,所述铰链支座安装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
铰链臂,所述铰链臂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并铰接于所述铰链支座,所述铰链臂具有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以使所述盖体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硬质弹性件,所述硬质弹性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硬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铰链臂和所述铰链支座,在所述铰链臂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的长度逐渐压缩后逐渐伸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盖体处于关闭状态时,若要打开盖体,则必须施加外力,翻转盖体,压缩硬质弹性件(克服硬质弹性件的弹性做功),使铰链臂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而越过临界位置;当铰链臂越过临界位置后,则无需外力作用,硬质弹性件在压缩过程中积累的弹性势能便可将铰链臂驱动至展开状态,使盖体打开。相反过程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因此,可以理解的,在不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硬质弹性件可对铰链臂起到定位(锁定)作用,将铰链臂保持在叠合状态或展开状态,从而使盖体保持在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而不能随意翻转。此时,若要打开或关闭盖体,则必须施加外力作用,翻转盖体,压缩硬质弹性件(即克服硬质弹性件的弹性做功)才能完成。如此,实现了铰链臂于叠合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的定位(锁定)功能,实现了盖体于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下的定位(锁定)功能,避免了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的盖体在未锁定状态下随意翻转,避免了对用户操作的干扰,提升了充电口盒的操作便捷性。
并且,不论是盖体的打开过程还是关闭过程,仅仅在临界位置之前需要施加外力;当越过临界位置后,即使外力撤销,硬质弹性件中储存的弹性势能也能自动完成剩下的开盖过程和合盖过程,即提供开启、关闭力矩,实现一定角度后的自动开启、以及一定角度下的自动关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充电口盒的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充电口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铰链结构处于叠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铰链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铰链结构另一视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铰链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充电口盒 3131 第二轴套
10 盒体 3133 挡板
11 充电口 33 铰链臂
13 安装平台 331 第一固定部
131 安装孔 333 第一铰链部
15 定位平台 3331 避让空间
20 盖体 3333 第一轴套
21 内衬 3335 安装耳
211 连接孔 3337 贯通孔
213 锁定部 35 硬质弹性件
2131 锁孔 351 第一转动臂
23 面板 353 第二转动臂
30 铰链结构 355 弹性臂
31 铰链支座 37 铰链轴
311 第二固定部 40 push-push结构
3111 卡钩 50 安装套
3113 卡合位 60 电动锁
313 第二铰链部 61 锁舌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充电口盒100,其可应用于汽车,旨在避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100的盖体20在未锁定状态下随意翻转,提升充电口盒100的操作便捷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该充电口盒100包括盒体10、盖体20、及铰链结构30,所述铰链结构30包括:
铰链支座31,所述铰链支座31安装于所述盒体10的内表面;
铰链臂33,所述铰链臂33安装于所述盖体20的内表面,并铰接于所述铰链支座31,所述铰链臂33具有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以使所述盖体20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硬质弹性件35,所述硬质弹性件3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硬质弹性件35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铰链臂33和所述铰链支座31,在所述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35的长度逐渐压缩后逐渐伸长。
即,定义硬质弹性件35在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的长度为L1,定义硬质弹性件35在铰链臂33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长度为L2,定义硬质弹性件 35在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被压缩至最短时的长度为L3,则满足关系:L1>L3,L2>L3。
本实施例中,盒体10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围设于底壁的四周并与底壁围合形成安装腔,该安装腔的背离盒体10底壁的一侧形成有一开口,即为充电口11。该安装腔可用于安装固定电动汽车的快充插座、慢充插座等元件。具体地,快充插座和慢充插座可通过紧固件(螺栓、螺钉等)安装固定在盒体10底壁的内表面,此时,盒体10的底壁还开设有供相关充电线路穿过该底壁的让位口。
盖体20大致呈平板状,并通过铰链结构30铰接于盒体10的侧壁内表面。此时,盖体20相对于盒体10可转动,以打开充电口11,使充电口盒 100开启,使快充插座和慢充插座得以显露;或者关闭充电口11,使充电口盒100关闭,使快充插座和慢充插座得以隐藏。
铰链结构30包括铰链支座31、铰链臂33、及硬质弹性件35,铰链支座 31可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螺柱等)安装固定在盒体10的侧壁内表面,铰链臂33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其中一端铰接于铰链支座31、另一端安装固定在盖体20的内表面,具体可采用铆接、焊接、胶接、螺钉连接等方式。
铰链臂33相对于铰链支座31转动并具有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使得盖体20相对于盒体10可转动并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以实现盖体20的打开或关闭,即实现充电口盒100的打开或关闭。亦即,当铰链臂33处于展开状态时,盖体20处于打开状态,充电口盒100得以打开;当铰链臂33 处于叠合状态时,盖体20处于关闭状态,盖体20盖合于盒体10,充电口盒 100得以关闭。
硬质弹性件3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硬质弹性件 35的两端在受压时,可发生弹性形变。硬质弹性件35可选择压簧、压簧组件、或其他受压时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硬质的弹性器件(例如异性弹簧)。当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部分铰链臂33与部分铰链支座31相对设置。此时,硬质弹性件35位于铰链臂33与铰链支座31相对的两表面之间,硬质弹性件35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铰链臂33的面向铰链支座31的表面,硬质弹性件35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铰链支座31的面向铰链臂33的表面。并且,第一端的转动轴线与铰链臂33的转动轴线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二端的转动轴线与铰链臂33的转动轴线间隔且平行设置。此时,如图6所示,在铰链结构30的侧视图上,定义铰链臂33的转动中心为O、硬质弹性件35 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为P、硬质弹性件35的第二端的转动中心为Q,则O、 P、Q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并且,OP段、OQ段均为刚性段,PQ段为弹性段。
这样,在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P点可绕O 点发生转动,从而使OP段和PQ段相对于OQ段的位置发生改变。过程中,OP段、OQ段由于均为刚性段则不发生形变,PQ段由于为弹性段则被逐渐压缩而发生弹性形变。当P点沿其转动路径PP’来到OQ段时,即当OP 段和PQ段共同形成一直段并与OQ段重合时,PQ段被压缩到最短,弹性性能最大,此为临界位置。接着,当P点由临界位置继续发生转动时,PQ段之前积累的弹性势能将被释放,从而驱动P点继续转动,直至PQ段之前积累的弹性势能全部释放,此时,P点来到OQ段的另一侧,O、P、Q三点仍然构成一个三角形,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变为了展开状态。
换而言之,上述过程中,当盖体20处于关闭状态、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PQ段将P点锁定于OQ段的一侧,此时,若要打开盖体20,则必须使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即必须施加外力使PQ段逐渐压缩、使P点越过临界位置(即P点的转动路径PP’与OQ连线的交点位置);进一步地,当P点越过临界位置后,就算外力作用消失,PQ段之前积累的弹性势能逐渐释放,也能驱使铰链臂33继续转动而来到展开状态,使盖体20打开。
类似地,当盖体20处于打开状态、铰链臂33处于展开状态时,PQ段将P点锁定于OQ段的另一侧,此时,若要关闭盖体20,则必须使铰链臂 33由展开状态向叠合状态转动,即必须施加外力使PQ段逐渐压缩、使P点越过临界位置(即P点的转动路径PP’与OQ连线的交点位置);进一步地,当P点越过临界位置后,就算外力作用消失,PQ段之前积累的弹性势能逐渐释放,也能驱使铰链臂33继续转动而来到叠合状态,使盖体20关闭。
也即,当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盖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若要打开盖体20,则必须施加外力,翻转盖体20,压缩硬质弹性件35(克服硬质弹性件35的弹性做功),使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而越过临界位置;当铰链臂33越过临界位置后,则无需外力作用,硬质弹性件35在压缩过程中积累的弹性势能便可将铰链臂33驱动至展开状态,使盖体20打开。相反过程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可以理解的,在不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硬质弹性件35可对铰链臂33起到定位(锁定)作用,将铰链臂33保持在叠合状态或展开状态,从而使盖体20保持在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而不能随意翻转。此时,若要打开或关闭盖体20,则必须施加外力作用,翻转盖体20,压缩硬质弹性件35(即克服硬质弹性件35的弹性做功)才能完成。如此,实现了铰链臂33于叠合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的定位(锁定)功能,实现了盖体20于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下的定位(锁定)功能,避免了电动汽车充电口盒100的盖体 20在未锁定状态下随意翻转,避免了对用户操作的干扰,提升了充电口盒 100的操作便捷性。
并且,不论是盖体20的打开过程还是关闭过程,仅仅在临界位置之前需要施加外力;当越过临界位置后,即使外力撤销,硬质弹性件35中储存的弹性势能也能自动完成剩下的开盖过程和合盖过程,即提供开启、关闭力矩,实现一定角度后的自动开启、以及一定角度下的自动关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充电口盒100的操作便捷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35包括第一转动臂351、第二转动臂353、及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 351和所述第二转动臂353的弹性臂355,所述第一转动臂351和所述第二转动臂353均沿所述铰链臂33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臂35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臂33,所述第二转动臂353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支座31,所述第一转动臂351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臂 353的转动轴线均与所述铰链臂33的转动轴线平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351和第二转动臂353相互平行,弹性臂355 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转动臂351和第二转动臂353,弹性臂355可选择压簧、压簧组件、或其他受压时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硬质的弹性器件(例如异性弹簧)。具体地,若以压簧为例,则压簧的两端可分别焊接于第一转动臂 351的两端之间和第二转动臂353的两端之间,以此构成上述硬质弹性件 35。
在铰链臂33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动臂351和第二转动臂353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少,设置在第一转动臂351和第二转动臂 353之间的弹性臂355被逐渐压缩而发生弹性形变。之后,在第一转动臂 351越过临界位置后,弹性臂355之前被压缩而积累的弹性势能逐渐释放,便可驱使铰链臂33继续转动而来到展开状态,使盖体20打开。相反过程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此,便可实现铰链臂33于叠合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的定位(锁定)功能。并且,铰链臂33与硬质弹性件35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臂351实现转动连接、铰链支座31与硬质弹性件35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臂353实现转动连接,这样的设置,还可使得硬质弹性件35与铰链臂33的转动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硬质弹性件35与铰链支座31的转动连接的稳定性均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得硬质弹性件35在铰链臂33状态切换过程中的压缩过程和伸长过程更加稳定和可靠,进而使得铰链结构30的运行过程更加稳定和可靠,使得一定角度后的自动开启功能、以及一定角度下的自动关闭功能更加稳定和可靠。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臂351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二转动臂353具有与所述第一端朝向相反的第二端,所述弹性臂35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硬质弹性件35大致呈矮胖的“S”型。此时,硬质弹性件35可由一根钢丝经多次弯折后得到。如此,不仅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稳定性、可靠性高,而且还可有效减小硬质弹性件35的体积,使得铰链结构30 的体积有效缩减。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3的面向所述铰链支座31的表面凸设有安装耳3335,所述安装耳3335面向所述铰链臂33的转动平面的一侧设置,所述安装耳3335开设有贯通孔3337,所述第一转动臂351插设于所述贯通孔3337。
本实施例中,安装耳3335设有两个,两个安装耳3335相对设置,两个贯通孔3337同轴设置,且轴线与铰链臂33的转动轴线平行。硬质弹性件35 的第一端(第一转动臂351)依次穿过两个贯通孔3337。
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硬质弹性件35与铰链臂33转动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铰链支座31的面向所述铰链臂33的表面设有卡钩3111,所述卡钩3111具有沿所述铰链臂33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的卡合位3113,所述第二转动臂353安装于所述卡合位3113。
本实施例中,铰链支座31为金属件,卡钩3111由铰链支座31镂空处的材料向内弯折形成。此时,卡合位3113为两端贯通的安装槽,硬质弹性件35的第二端(第二转动臂353)由该安装槽的槽口安装进入该安装槽,且沿该安装槽的贯通方向贯通该安装槽。
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硬质弹性件35与铰链支座31转动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臂3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固定部331和第一铰链部333,所述铰链支座31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固定部311和第二铰链部313,所述第一铰链部333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331的端部设有两间隔设置的第一轴套3333,所述第二铰链部313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311的端部设有位于两所述第一轴套3333之间的第二轴套3131;
所述铰链结构30还包括铰链轴37,所述铰链轴37依次贯穿一所述第一轴套3333、所述第二轴套3131、及另一所述第一轴套3333设置。
如此,结构简单,生产方便,装配快捷,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部333背离所述铰链臂33的展开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空间3331,所述第二铰链部313与所述第二固定部311呈折弯设置,当所述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避让空间3331的靠内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固定部311相对设置,所述硬质弹性件35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避让空间3331的靠内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11。
本实施例中,安装耳3335设于避让空间3331的靠内的侧壁外表面,卡钩3111设于第二固定部311的面向避让空间3331靠内侧壁的表面。如此,利用避让空间3331的靠内的侧壁和第二固定部311,便可与硬质弹性件35 构成能够对铰链臂33叠合状态和展开状态进行定位(锁定)的有效结构,且该有效结构可在较小的转动范围内运行,更加节省空间。同时,铰链臂33 和铰链支座31的弯折结构,还可使得第一固定部331与避让空间3331的靠内的侧壁呈一定角度设置,使得第一固定部331与第二固定部311呈一定角度设置,从而使得与第一固定部331连接的盖体20获得更加合理的开合角度,从而便于用户充电操作。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铰链部313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311的端部还凸设有挡板3133,当所述铰链臂33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挡板3133位于所述避让空间3331的凹口处;当所述铰链臂33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挡板3133伸入所述避让空间3331,并与所述避让空间3331的靠内的侧壁相抵接。如此,利用挡板3133 的止挡作用,可避免铰链臂33和盖体20发生过度翻转,避免充电口盒100 发生结构破坏,提升充电口盒100的可靠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 10为金属盒体10,所述盖体20为金属盖体20,所述铰链结构30为金属铰链结构30。也即,充电口盒100的盒体10、盖体20、及铰链结构30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具体可选用钢、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材料。由于上述结构均为金属材质,塑料感得以降低,档次得以提升;成本方面,也比塑料的充电口盒100节省了40%左右。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 10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盒体10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充电口11,所述充电口盒100还包括push-push结构40,所述push-push结构40安装于所述盒体10,并位于所述充电口11,所述push-push结构40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当所述push-push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且受到所述盖体20的抵压力时,所述push-push结构40切换为伸展状态而将所述盖体20顶起。
本实施例中,push-push结构40包括相互配合的固定端和伸缩端,伸缩端可伸缩地安装于固定端。当伸缩端受到按压力时,伸缩端可缩回固定端内并被锁定;当伸缩端再次受到按压力时,伸缩端被解锁而由固定端内伸出。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可利用内部设置的心型结构实现,或者利用类似圆珠笔尾部的结构实现。具体地,可通过如安装平台13、限位固定支架等限位固定结构,将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安装固定在盒体10的内表面(底壁内表面或侧壁内表面),并将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设置在盒体10的充电口11处,且使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可沿充电口11所在平面的法向伸缩移动,即使push-push结构40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
这样,当push-push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即当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相对于固定端缩回并锁定时,盖体20可盖合盒体10,使充电口11关闭,使充电口盒100关闭。此时,盖体20的内表面与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之间既可相互抵接,也可留有间隙。间隙的大小可根据铰链结构30、盖体20、以及盒体10等的弹性形变大小合理设置,例如间隙大小设置为 1mm~5mm。
进一步地,当盖体20受到外界的抵压力时,盖体20可对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施加抵压力,使push-push结构40的状态得以变化,即使 push-push结构40可由收缩状态切换为伸展状态。此时,push-push结构40 的伸缩端被释放,并相对于固定端伸出,便可将盖体20顶起;之后,进一步施加外力、翻转盖体20,即压缩硬质弹性件35(克服硬质弹性件35的弹性做功),使铰链臂33向展开状态转动而越过临界位置;当铰链臂33越过临界位置后,则无需外力作用,硬质弹性件35在压缩过程中积累的弹性势能便可将铰链臂33驱动至展开状态,使盖体20打开,使充电口11打开,使充电口盒100开启。如此,通过按压充电口盒100的盖体20,便可轻松实现充电口盒100盖体20的弹起,便于施加外力翻转盖体20,以打开盖体20,操作方便且快捷,即提升了充电口盒100开启时的操作便捷性。
而在关闭充电口盒100时,即在关闭充电口盒100的盖体20时,只需施加外力、翻转盖体20,即压缩硬质弹性件35(克服硬质弹性件35的弹性做功),使铰链臂33由展开状态向叠合状态转动而越过临界位置;当铰链臂33越过临界位置后,则无需外力作用,硬质弹性件35在压缩过程中积累的弹性势能便可驱动铰链臂33继续转动,直至盖体20的内表面与push-push 结构40的伸缩端相抵接;此时,进一步按压盖体20,盖体20可推动push- push结构40的伸缩端缩回并锁定,同时使得盖体20盖合盒体10,使充电口 11关闭,使充电口盒100关闭。
上述充电口盒100的结构,与现有采用拉线手柄来操纵充电口盒100开启的结构相比较,利用小巧的push-push结构40,省去了复杂的拉线手柄及与之相关的安装结构和连接结构,达到了优化电动汽车充电口盒100结构的目的。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将金属材质的充电口盒100与小巧的 push-push结构40进行了结合使用,此时,金属的充电口盒100由于搭载了体型小巧、操作便捷的push-push结构40,档次也进一步得以提升。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当所述push-push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与所述盖体20的内表面相抵接。此时,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可对盖体2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盖体20与盒体10侧壁之间的间隙面差。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 10的内表面形成有面向所述充电口11的安装平台13,所述push-push结构 40安装于所述安装平台13。本实施例中,安装平台13形成于盒体10的侧壁的内表面,并且,该安装平台13面向盒体10的充电口11设置。具体地,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可采用卡扣连接、螺纹连接、螺钉连接、胶接、焊接等方式安装于该安装平台13。如此,可有效提升push-push结构40 的设置稳定性,保障push-push结构40与盖体20的有效配合。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平台13开设有安装孔131,所述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插设于所述安装孔131内。本实施例中,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通过安装套50安装固定于安装平台13的安装孔131内。具体地,安装平台13的安装孔131内安装固定有安装套50,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插设于该安装套50内。并且,安装套50的内壁面和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可相互限位配合的固定结构(例如:公扣和母扣;扣片和扣孔;凸起和凹槽等),以实现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于安装套50的固定,从而实现 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于安装孔131内的固定。此时,安装套50还可对安装孔131的侧壁与push-push结构40的固定端之间间隙起到密封作用。如此,push-push结构40的设置稳定性进一步得以提升,并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合理,有效,可靠性高。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 1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端部,所述盖体20铰接于所述盒体10的一端,所述 push-push结构40位于所述盒体10的另一端。如此,当push-push结构40 由收缩状态切换为伸展状态时,即当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被释放、并相对于固定端伸出时,可对盖体20施加更大的转动力矩,使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在开启盖体20时更加省力。这样,一方面便于盖体20的顶起,便于充电口盒100的开启;另一方面还可避免push-push结构40的损坏,保证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 20包括内衬21和设于所述内衬21外表面的面板23,所述内衬21通过铰链结构30铰接于所述盒体10的远离所述push-push结构40的一端。如此,不仅可使得盖体20的强度更高,还可使得盖体20与盒体10的铰接更加稳定,从而有利于保障充电口盒10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 10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盖体20的定位平台15。
本实施例中,定位平台15也形成于盒体10的侧壁的内表面,且该定位平台15也面向盒体10的充电口11设置。定位平台15和安装平台13均位于盒体10的远离铰链结构30的一端,并且,定位平台15和安装平台13分别位于盒体10的两个角。具体地,当充电口盒100(充电口11)关闭时,即当盖体20盖合于盒体10时,也即当盖体20关闭时,定位平台15既可直接支撑于盖体20的内表面,也可通过中间件间接支撑于盖体20的内表面。进一步地,中间件既可设置在定位平台15,也可设置在盖体20的内表面。
如此,可对盖体2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盖体20与盒体10侧壁之间的间隙面差。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 20的内表面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未图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的自由端与所述定位平台15相抵接。具体地,高度调节机构可以是丝杆丝母组件、螺钉螺纹孔配合结构或其他一些自由端高度可调节的机构。如此,利用高度调节机构的自由端凸起于盖体20的内表面的高度的可调性,可有效保证定位平台15对盖体20的支撑作用,从而更加灵活地保证盖体20与盒体10侧壁之间的间隙面差。同时,利用高度调节机构的自由端凸起于盖体20的内表面的高度的可调性,还可对盖合时的盖体20的内表面与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之间的距离进行有效调节,从而更好地保障push-push结构40与盖体 20之间的配合。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 20的内表面开设有连接孔211,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连接孔 211内的可调节式缓冲块(未图示)。具体地,连接孔211可以为普通圆通,也可以为螺纹孔。相应地,可调节式缓冲块包括相连接的抵接缓冲部和连接部,连接部和抵接缓冲部依次远离盖体20的内表面设置。抵接缓冲部用于与定位平台15抵接定位,连接部的侧壁可设置有螺纹结构,连接部插设于连接孔211内,连接部于连接孔211内转动,便可实现抵接缓冲部高度的调节。如此,不仅可实现高度调节机构的自由端凸起于盖体20的内表面的高度的可调性,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装配快捷,稳定性、可靠性高。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式缓冲块为橡胶件。如此,利用橡胶件优良的弹性可起到更加有效缓冲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高度调节机构的自由端与定位平台15“硬”接触,避免过度挤压和磨损所引起的结构失效。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充电口盒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 20的内表面凸设有锁定部213,所述锁定部213的侧壁开设有锁孔2131,所述盒体10的侧壁外表面安装有电动锁60,所述电动锁60的锁舌61贯穿所述盒体10的侧壁并插设于所述锁孔2131内。本实施例中,当push-push结构40处于收缩状态时,即当push-push结构40的伸缩端相对于固定端缩回并锁定时,盖体20可盖合盒体10,使充电口11关闭,使充电口盒100关闭。此时,通过电动锁60对盖体20内表面的锁定部213的锁定作用,可保障盖体20对盒体10的盖合稳定性,保障充电口盒100关闭时的稳定性,避免盖体20意外开启而带来麻烦。并且,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动锁60还可设置成车辆启动自动锁定、车辆静止自动解锁的行为模式,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充电口盒100,该充电口盒 100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充电口盒,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盒包括盒体、盖体、及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
铰链支座,所述铰链支座安装于所述盒体的内表面;
铰链臂,所述铰链臂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并铰接于所述铰链支座,所述铰链臂具有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以使所述盖体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硬质弹性件,所述硬质弹性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硬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铰链臂和所述铰链支座,在所述铰链臂由叠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硬质弹性件的长度逐渐压缩后逐渐伸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弹性件包括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及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弹性臂,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均沿所述铰链臂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臂,所述第二转动臂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铰链支座,所述第一转动臂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转动轴线均与所述铰链臂的转动轴线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二转动臂具有与所述第一端朝向相反的第二端,所述弹性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铰链臂的面向所述铰链支座的表面凸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面向所述铰链臂的转动平面的一侧设置,所述安装耳开设有贯通孔,所述第一转动臂插设于所述贯通孔;
且/或,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铰链支座的面向所述铰链臂的表面设有卡钩,所述卡钩具有沿所述铰链臂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的卡合位,所述第二转动臂安装于所述卡合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臂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铰链部,所述铰链支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铰链部,所述第一铰链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端部设有两间隔设置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二铰链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设有位于两所述第一轴套之间的第二轴套;
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铰链轴,所述铰链轴依次贯穿一所述第一轴套、所述第二轴套、及另一所述第一轴套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部背离所述铰链臂的展开方向凹陷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第二铰链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呈折弯设置,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避让空间的靠内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设置,所述硬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避让空间的靠内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链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端部还凸设有挡板,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叠合状态时,所述挡板位于所述避让空间的凹口处;当所述铰链臂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挡板伸入所述避让空间,并与所述避让空间的靠内的侧壁相抵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金属盒体,所述盖体为金属盖体,所述铰链结构为金属铰链结构。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盒体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盒还包括push-push结构,所述push-push结构安装于所述盒体,并位于所述充电口,所述push-push结构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当所述push-push结构处于收缩状态且受到所述盖体的抵压力时,所述push-push结构切换为伸展状态而将所述盖体顶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口盒,其特征在于,当所述push-push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push-push结构的伸缩端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相抵接;
且/或,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面向所述充电口的安装平台,所述push-push结构安装于所述安装平台;
且/或,所述盒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端部,所述盖体铰接于所述盒体的一端,所述push-push结构位于所述盒体的另一端;
且/或,所述盒体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盖体的定位平台;
且/或,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凸设有锁定部,所述锁定部的侧壁开设有锁孔,所述盒体的侧壁外表面安装有电动锁,所述电动锁的锁舌贯穿所述盒体的侧壁并插设于所述锁孔内。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口盒。
CN201920566175.7U 2019-04-23 2019-04-23 充电口盒和汽车 Active CN210105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66175.7U CN210105563U (zh) 2019-04-23 2019-04-23 充电口盒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66175.7U CN210105563U (zh) 2019-04-23 2019-04-23 充电口盒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05563U true CN210105563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37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66175.7U Active CN210105563U (zh) 2019-04-23 2019-04-23 充电口盒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055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8843A (zh) * 2020-08-20 2020-1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8843A (zh) * 2020-08-20 2020-1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49591A (en)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for vehicles with positioning detents
EP1324426B1 (en) Vehicle roof mount antenna
US20140346808A1 (en) Rear Spoiler Device for a Vehicle
CN210105563U (zh) 充电口盒和汽车
US11225820B2 (en) Roller unit
CN105752165A (zh) 电动后备箱的驱动模块
JP3140458U (ja) 自動車用のヒンジ装置構造
CN209776197U (zh) 充电口盒和汽车
CN211308753U (zh) 车辆及其充电结构
US6134748A (en) Pullman case steering wheel device
CN107569198B (zh) 一种铰链支撑结构、内胆、底座、洗碗机门及洗碗机
CN216887189U (zh) 无人机机臂组件及无人机
CN213200078U (zh) 用于无人机机臂的连接组件和无人机
WO2022160132A1 (zh) 一种汽车充电口盖结构及汽车
CN212195857U (zh) 机臂的支撑和折叠装置及具有其的无人机
CN217804960U (zh) 一种车辆用高精细密合连板组件
CN221519902U (zh) 一种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结构和折叠式自行车
CN212890756U (zh) 折叠接头
CN221519900U (zh) 一种用于折叠式自行车的铰接结构和折叠式自行车
CN217602397U (zh) 车门铰链装置及车辆
CN220662658U (zh) 充电口盖连接机构
CN219012285U (zh) 机罩铰链装置及车辆
CN212080601U (zh) 一种摄影用多维云台
CN211313759U (zh) 一种汽车门外把手机构
CN221519901U (zh)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58 No.106 Fengze East Road,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elf compiled Building 1) x1301-e4538

Patentee after: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No.106 Fengze East Road,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elf compiled Building 1) x1301-e4538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 Weilai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1458 room 12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No.106 Fengze East Road,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elf compiled Building 1) x1301-e4538

Patentee before: Hechuang Smar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