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2248U -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2248U
CN210012248U CN201920084011.0U CN201920084011U CN210012248U CN 210012248 U CN210012248 U CN 210012248U CN 201920084011 U CN201920084011 U CN 201920084011U CN 210012248 U CN210012248 U CN 210012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trolley
rotating shaft
plac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840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ngtai Automotive Trim Co Ltd
Guangzhou Intex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ingtai Automotive Tr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ingtai Automotive Tr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ingtai Automotive Tri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840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2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2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2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属于装配生产线领域。该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包括车架、蓄力组件和定位件,车架包括架体和轮体组件,轮体组件包括第一轮体,架体设有第一放置部,蓄力组件包括第一复位件、第一牵拉件和缠绕部;第一牵拉件的第一端适于受第一轮体的驱动往接近转向部的方向移动,还适于受第一复位件的驱动往下移动;该部品传输系统包括上述台车,还包括部品投入架和置物容器。本实用新型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无需操作人员推动,即可自动返回初始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该部品传输系统有利于提高部品传输的效率或有利于实现台车的自动返回功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工作量。

Description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生产线的专用设备,尤其涉及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等工业产品的装配生产线上,常常需要通过运输装置将部品从第一工位将货品传输至第二工位,以满足第二工位上的装配需求;如,在拣货点一般设有多个拣货区,每个拣货区分别放置有不同的部品(如:汽车座垫海绵、汽车坐垫皮套等),具体进行装配生产时,需要依据不同车型的装配需求,不断地从某个拣货区将部品传输至装配区,以实现装配生产;由于某些工位的装配时间较长且对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装配需求不同时,需要传输的部品和传输路线不同,为了保证部品传输的机动性,一般通过台车来实现不同工位之间的部品传输;
但是,现有的台车一般都不具有自动行走功能,在使用台车传输部品时,都需要通过人工来回推动台车,以实现台车能够在两个工位之间来回往返进行部品传输;现有的台车操作麻烦,耗费人力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返回的台车,该台车仅通过简单机械组件的设置,即可实现台车的自动返回功能,可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该传输系统通过台车和部品投入架的配合,便于实现台车的自动返回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该传输系统通过台车和部品投入架的配合,使得能够更轻松地实现将台车上的部品传输至部品投入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包括车架、蓄力组件和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与外部结构固定;所述车架包括架体和设于架体底部的轮体组件,所述轮体组件包括第一轮体;所述架体设有用于置放物品的第一放置部;所述蓄力组件包括第一复位件、第一牵拉件和缠绕部;所述架体上设有转向部,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复位件连接,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二端绕过所述转向部并与所述缠绕部连接,所述转向部具有承力面,所述第一牵拉件抵接所述承力面;所述缠绕部与所述第一轮体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一端适于受所述第一轮体的驱动往接近所述转向部的方向移动,还适于受所述第一复位件的驱动往接近所述架体底部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部为第一转向件,所述第一转向件固设于所述架体,所述第一转向件内设有转向通道,所述转向部为所述转向通道,所述第一转向件上还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二端部由所述第一进口穿入由所述第一出口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还包括位置锁定组件;所述位置锁定组件包括第一滑块、触发件、第二牵拉件和所述定位件,所述第二牵拉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定位件连接,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所述架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推动侧面和投送侧面,所述台车还设有第一回收部,所述第一回收部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第一回收部具有倾斜的回收平面,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所述架体设有滑动导轨,所述第一滑块可沿所述滑动导轨所限定的行程往复移动;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触发件高于所述回收平面设置;所述定位件具有与外部结构连接的锁定位置,所述第一滑块往远离所述投送侧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牵拉件用于拉动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锁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收部包括至少两条回收导轨,所述回收导轨两端分别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回收导轨上设有若干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架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推动侧面和投送侧面,所述第一放置部具有倾斜的放置平面,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还设有卸载触发组件;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所述卸载触发组件包括第二滑块、连接件、阻挡件、第二复位件、第一行程件和第二行程件;所述架体接近所述投送侧面侧设有所述第一行程件和所述第二行程件;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行程件配合,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一行程件作水平滑动;所述第一放置部具有倾斜的置物平面,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二行程件配合,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二行程件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复位件,所述阻挡件具有凸出所述置物平面的阻挡位置;所述第二滑块往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方向移动时,拉动所述阻挡件往接近所述底部的方向移动,所述阻挡件脱离所述阻挡位置;所述第二复位件用于给所述阻挡件提供移动至所述阻挡位置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还包括模式调节组件;所述模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转轴和第三牵拉件;所述架体还设有传动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轮体、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轮体、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与所述架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转轴两端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所述第三牵拉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缠绕部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具有配合位置,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咬合,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转轴限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所述第三牵拉件用于牵拉所述第一转轴脱离所述配合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还包括转向定位组件;所述转向定位组件包括第四牵拉件和插销;所述轮体组件还包括第一万向轮和第二万向轮,所述第一轮体接近所述投送侧面设置,所述第一万向轮、所述第二万向轮接近所述推动侧面设置;所述第一万向轮、所述第二万向轮均具有转向平台,所述转向平台上设有卡位槽;所述架体底部设有定位孔,所述插销穿设于所述定位孔中;所述插销与所述第四牵拉件连接,所述插销可相对所述定位孔做竖向往复移动;所述插销具有插设于所述卡位槽的锁止位置,所述插销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插销与所述卡位槽的槽面抵接,所述第四牵拉件适于牵拉所述插销脱离所述锁止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部品传输系统,包括上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还包括部品投入架和置物容器;所述台车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部品投入架具有定位部,所述台车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定位部可拆式连接;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所述部品投入架设有第二回收部,所述第二回收部具有回收平面;所述置物容器由所述第二回收部滑动至所述第一回收部时,适于抵推所述触发件,使得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锁定位置,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适于驱动所述台车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部品传输系统,包括上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还包括部品投入架和置物容器,所述置物容器用于放置待传输物品;所述第二滑块具有初始位置和触发位置,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阻挡位置,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阻挡件脱离所述阻挡位置;所述部品投入架接近所述台车的一侧设有抵推部;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滑块相对所述投送侧面往接近所述部品投入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二滑块一侧抵接所述投送侧面,另一侧抵接所述部品投入架;所述部品投入架设有第二放置部,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置物容器适于由所述第一放置部滑动至所述第二放置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台车通过蓄力组件和定位件的设置,且通过蓄力组件和第一轮体的配合,使得该台车由第一工位移动至第二工位后,仅需脱离定位件与外部固定装置的连接,即可使得台车自动返回至第一工位(如拣货点),无需操作人员将台车由第二工位(如部品投入点)推动回第一工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该部品传输系统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部品传输的效率或有利于实现台车的自动返回功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返回的台车的第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返回的台车的第二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蓄力组件、模式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位置锁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卸载触发组件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定位组件示意图(仅示部分);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品传输系统示意图;
图中:10、车架;11、架体;1101、推动侧面;1102、投送侧面;111、转向部;121、第一轮体;122、第一万向轮;123、第二万向轮;124、卡位槽;13、第一放置部;14、第一回收部;151、第二齿轮;152、第二转轴;161、连接支架;
21、第一复位件;22、第一牵拉件;
31、第一滑块;32、触发件;33、第二牵拉件;34、定位件;
41、第二滑块;42、连接件;43、阻挡件;44、第一行程件;45、第二行程件;
51、第一齿轮;52、第一转轴;53、第三牵拉件;
61、第四牵拉件;62、插销;
70、部品投入架;72、第二放置部;73、第二回收部;
80、置物容器;
91、第二转向件;92、第三转向件;93、调节把手;94、定位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除了可以应用于汽车装配生产线中,也可以用于其他装配生产线;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自动返回的台车,该台车包括车架10、用于在台车受外力驱动实现行走时积蓄能量的蓄力组件,还包括定位件34;该定位件34用于与外部结构配合,以暂时固定该台车,使得该台车保持于当前位置,以方便装载待传输的部品或卸载部品;其中,如图1-4所示,车架10包括架体11和设于架体11底部的轮体组件,轮体组件包括第一轮体121,架体11设有用于置放物品的第一放置部13;蓄力组件包括第一复位件21、第一牵拉件22和缠绕部,第一牵拉件22为非弹性牵拉件;架体11上设有转向部111,第一牵拉件22的第一端与第一复位件21连接,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绕过转向部111并与缠绕部连接,转向部111具有承力面,第一牵拉件22抵接承力面;缠绕部与第一轮体121同步转动;第一牵拉件22的第一端适于受第一轮体121的驱动往接近转向部111的方向移动,第一牵拉件22的第一端还适于受第一复位件21的驱动往接近架体11底部的方向移动。
该台车的使用原理如下:
台车停留于第一位置(如拣货点)时,将待传输的部品放置至台车的第一放置部13上,可以在第一放置部13上放置置物板或置物盒等用于装载部品,也可以直接将部品放置于第一放置部13上,待部品装载完成后,利用外力将台车推动至第二位置(如通过操作人员推动),在第二位置完成部品的卸载;在将台车由第一位置推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轮体121与地面接触并转动,缠绕部直接或间接地与第一轮体121连接,以实现缠绕部与第一轮体121的同步转动,第一轮体121转动时,由于缠绕部与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连接,且由于缠绕部在做转动,故而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成圈缠绕至缠绕部上,缠绕部克服第一复位件21的复位力以实现对第一牵拉件22的缠绕,即缠绕部缠绕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时,第一复位件21与第一牵拉件22连接侧受到第一牵拉件22的拉动往远离架体11底部的方向移动,以实现复位力的积蓄;当台车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将定位件34与外部装置连接,以实现将台车固定于第二位置,以避免台车在无外力推动的情况下受到第一复位件21的复位力作用而脱离第二位置,从而保证卸货工作的正常进行;当部品卸载完成后,需要将台车返送回第一位置时,仅需脱离定位件34与外部结构的连接,此时,第一牵拉件22的第一端受到第一复位件21所提供复位力作用,第一牵拉件22的第一端受到第一复位件21的牵引往接近架体11底部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脱离缠绕件,脱离缠绕状态,由于第一牵拉件22与缠绕部连接,故而第一牵拉件22带动缠绕部转动,第一轮体121与缠绕部同步转动,由于第一轮体121往反向转动,使得驱动台车往返回第一位置的方向行走,以自动返回至第一位置,即由第一复位件21提供自动返回的动力。
具体地,缠绕部与第一轮体121的同步转动,通过缠绕部与第一轮体121之间的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实现,其一实现方式为:在第一轮体121中部设有转轴,转轴与第一轮体121固定,转轴与架体11可转动连接,缠绕部位于转轴上,缠绕部可以是该转轴的本体,还可以是位于另外设置在该转轴上的缠绕块上;缠绕部的尺寸越大时,第一轮体121转动一圈时,所能缠绕的第一牵拉件22的长度越长,第一复位件21与第一牵拉件22连接一端所移动的距离越长,第一复位件21所积蓄的复位力越大,另外,第一复位件21自身的特性也影响复位力的积蓄程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依据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间距的大小,选择设置缠绕部的具体半径(尺寸),并选择合适的第一复位件21;当然,还可以将缠绕部设置于其他结构上。
具体地,为了实现第一复位件21的积蓄复位力的功能,本实施例优选配重块作为第一复位件21,第一轮体121转动带动缠绕部转动以缠绕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时,拉动配重块上升,配重块受第一牵拉件22牵拉移动时,积蓄的重力势能即为复位力;除了选用配重块作为第一复位件21,还可选用强力弹簧作为第一复位件21,强力弹簧的一端与架体11底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牵拉件22连接;其中,配重块的重量、强力弹簧的弹性系数大小,均可依据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大小选择。
具体地,第一牵拉件22至少具有第一柔性段和第二柔性段,其他部分可以为刚性段,第一柔性段用于与转向部111配合,第二柔性段用于与缠绕部配合;当然,第一牵拉件22可以为牵引绳。
具体地,为了使得当第一牵引绳的第二端缠绕于缠绕部时,第一复位件21可以积蓄复位力,设置了转向部111,使得第一复位件21具有变形空间或位移空间;为了方便积蓄复位力,转向部111设于架体11顶部。转向部111可以与架体11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连接。
优选地,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第一复位件21积蓄复位力,转向部111为第一转向件,第一转向件固设于架体11,第一转向件内设有转向通道,转向部111为转向通道,第一转向件上还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部由第一进口穿入由第一出口穿出;通过转向通道、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设置,有利于固定第一牵拉件22的牵拉方向。
具体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具体方向可依据具体转向需求设置。
优选地,为如图4所示,了使得台车整体结构整齐简洁,还为了保证第一牵拉件22牵拉功能的稳定,台车还包括第二转向件91,第二转向件91设于架体11底部,第一牵拉件22的第二端往上延伸穿过第一转向件,再往下延伸穿过第二转向件91,再沿水平方向延伸与位于台车另一侧的缠绕部连接,避免了第一牵拉件22架体11中部空间穿过。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方便方便将台车锁定于第二位置,同时也为了方便台车脱离第二位置自动回复至第一位置,该台车还包括位置锁定组件。
优选地,如图1、6所示,位置锁定组件包括第一滑块31、触发件32、第二牵拉件33和定位件34,第二牵拉件33一端与第一滑块31连接,另一端与定位件34连接,触发件32与第一滑块31连接;架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推动侧面1101和投送侧面1102,推动侧面1101侧可用于设置把手,以方便操作人员推动该台车移动,卸载传输的部品时,通过投送侧面1102卸载,定位件34接近投送侧面1102设置;同时,台车还设有第一回收部14,第一回收部14与架体11连接,第一回收部14具有倾斜的回收平面,第一回收部14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一端低于第一回收部14接近投送侧面1102的一端;架体11设有滑动导轨,第一滑块31可沿滑动导轨所限定的行程往复移动;在竖直方向上,触发件32高于回收平面设置;定位件34具有与外部结构连接的锁定位置,定位件34位于锁定位置时,给台车提供定位力,避免台车在卸货工作未完成时,受第一复位件21的作用往第一位置行走;第一滑块31往远离投送侧面1102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牵拉件33用于拉动定位件34脱离锁定位置。
具体地,上述位置锁定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
台车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将定位件34与外部的固定装置连接,定位件34可以是弯钩,通过将弯钩勾接与外部固定装置实现定位件34与外部的连接,定位件34与外部固定装置连接时,定位件34拉动第二牵拉件33,以进一步拉动第一滑块31,使得触发件32往接近投送侧面1102的方向移动;当台车上的部品卸载完成后,仅需操作人员将外部的物品(如用于承载部品的置物板或置物盒)由投送侧面1102侧放置于回收部,基于回收部的特殊结构设置,使得外部的物品可以沿回收部的倾斜方向滑动或滚动,外部的物品在回收平面上滑动或滚动时,抵接到触发件32,以推动第一滑块31沿滑动导轨往远离投送侧面1102的一端移动,以驱动第二牵拉件33牵拉往回牵拉定位件34,使得定位件34脱离锁定位置,此时,第一复位件21的复位力作用与第一轮体121,驱动台车往第一位置行走。通过该位置锁定组件的设置,以及通过位置锁定组件内第一滑块31、触发件32与回收部的配合关系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该台车时,仅需要放置一个触发物品(如置物板)至回收部上,即可使得台车脱离锁定位置,操作方便,使得该台车的自动返回功能的触发方式简单。
优选地,为了便于触发该台车的自动返回功能,第一回收部14包括至少两条回收导轨,回收导轨两端分别与架体11连接,回收导轨上设有若干滚轮,通过滚轮的设置,有利于该台车在使用时,用于触发自动返回功能的触发物品够快速地且稳定地沿回收平面滑动,以抵推触发件32。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方便实现该台车的传输功能,为了方便卸载置于第一放置部13的部品,该台车还设有卸载触发组件。
优选地,架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推动侧面1101和投送侧面1102,第一放置部13具有倾斜的放置平面,第一放置部13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一端高于第一放置部13接近投送侧面1102的一端,使得部品可以沿倾斜的放置平面滑动至设于第二位置上的、用于接收部品的、外部的装置内。
优选地,为了使得放置于台车第一放置部13的物品(如座垫等部品,或装载有若干部品的置物盒),在台车行走的过程中,能保持位于第一放置部13上,且为了使得台车在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无需通过人力将位于第一放置部13上的部品搬动至处于第二位置上的卸载平台(如部品投入架70)上,该台车还设有卸载触发组件。
具体地,如图1、7所示,第一放置部13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一端高于第一放置部13接近投送侧面1102的一端;卸载触发组件包括第二滑块41、连接件42、阻挡件43、第二复位件、第一行程件44和第二行程件45;架体11接近投送侧面1102侧设有第一行程件44和第二行程件45;第二滑块41与第一行程件44配合,第二滑块41可沿第一行程件44作水平滑动;第一放置部13具有倾斜的置物平面,阻挡件43与第二行程件45配合,阻挡件43与第二行程件45之间设有第二复位件,阻挡件43具有凸出置物平面的阻挡位置;第二滑块41往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方向移动时,拉动阻挡件43往接近底部的方向移动,阻挡件43脱离阻挡位置;第二复位件用于给阻挡件43提供移动至阻挡位置的复位力。
具体地,上述卸载触发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进行部品的传输时,第一放置部13上直接放置有若干部品,或第一放置部13上放置有置物板或置物盒,置物板或置物盒装载有若干部品,在台车行走的过程中,卸载触发组件中的阻挡件43位于阻挡位置,部品或置物容器80受到伸出置物平面的阻挡件43的阻挡,保持位于第一放置部13上;在该台车设置了卸载触发组件的结构基础上,使得该台车在行走至第二位置需要卸载部品时,第二滑块41受到抵推,即可解锁阻挡件43的阻挡功能,使得第二滑块41往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方向移动,以牵拉连接件42,牵拉阻挡件43往下移动,使得置物平面上没有凸出的阻挡物,则第一放置部13上的部品或置物容器80,则会沿着第一放置部13的倾斜的置物平面,往下滑动,往接近投送侧面1102的方向滑动,滑动脱离台车,完成部品的卸载。
其中,在使用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中,可以通过以下任一方式以配合台车完成部品的卸载:
(1)在第二位置上设置部品投入架70,部品投入架70具有卸载平台,卸载平台接近台车侧的高度与第一放置部13接近投送侧面1102一端的高度相同(或稍低),台车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滑块41受到部品投入架70抵推后往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方向移动,使得阻挡件43脱离阻挡位置,位于第一放置部13上的部品(或承载部品的置物容器80)往卸载台的方向滑动,滑动至卸载平台上,以完成部品的卸载;
(2)在第二位置上设置部品投入架70,部品投入架70具有卸载平台,卸载平台接近台车侧的高度与第一放置部13接近投送侧面1102一端的高度相同(或稍低),台车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通过人工抵推第二滑块41往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方向移动,使得阻挡件43脱离阻挡位置,位于第一放置部13上的部品(或承载部品的置物容器80)往卸载台的方向滑动,滑动至卸载平台上,以完成部品的卸载。
优选地,第一行程件44是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导轨,第二行程件45是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导向柱,导向柱内设有中空通道,阻挡件43为销柱,销柱接近架体11底部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连接件42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复位件连接,第二复位件另一端与导向柱底面连接;卸载触发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转向件92,连接件42一端与销柱连接,另一端往下延伸,穿过第三转向件92,水平地往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方向延伸,与第二滑块41连接。
具体地,通过第三转向件92的设置,有利于将第二滑块41的水平位移转化成销柱的竖向位移;通过导向柱的设置,有利于保证销柱竖向位移路径的稳定性,且有利于使得销柱保持于阻挡位置;通过第二复位件的设置,有利于使得当第二滑块41脱离外力的抵推时,销柱可以自动回复至阻挡位置。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台车在不需要的时候进行不必要的蓄力,即为了使得该台车的“蓄力-自动返回”功能可以依据具体使用情况使用,台车还包括模式调节组件,通过模式调节组件的设置,可以调整台车的工作模式,使得台车具有行走蓄力功能或不具有行走蓄力功能。
具体地,如图1、2、5所示,模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齿轮51、第一转轴52和第三牵拉件53;架体11还设有传动组件和限位组件,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轮151和第二转轴152;第二转轴152依次穿过第一轮体121、第二齿轮151,第一轮体121、第二齿轮151与第二转轴152同步转动;第二转轴152的两端与架体11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穿过第一齿轮51,第一齿轮51与第一转轴52同步转动,第一转轴52两端与限位组件连接;第三牵拉件53与第一转轴52连接;缠绕部设于第一转轴52;第一转轴52具有配合位置,第一转轴52位于配合位置时,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151咬合,第一转轴52与第二转轴152同步转动;限位组件用于将第一转轴52限位于配合位置,第三牵拉件53用于牵拉第一转轴52脱离配合位置。
具体地,上述模式调节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
模式调节组件内的第一转轴52位于配合位置时,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151咬合,此时台车具有行走蓄力功能;台车在受到推动行走时,第一轮体121转动,带动第二转轴152转动,然后带动第二齿轮151转动,由于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151啮合配合,第一齿轮51同步转动,第一转轴52与第一齿轮51固定连接,第一转轴52同步转动,缠绕部优选设于第一转轴52上,此时,台车受到推动行走时,第一轮体121转动即可带动缠绕部缠绕第一牵拉件22,以使得第一复位件21蓄力,台车具有行走蓄力功能。
当台车无需行走蓄力时(如,操作人员需要将台车推动至其他位置以进行其他操作时),操作人员仅需拉动第三牵拉件53,即可使得第三牵拉件53拉动第一转轴52脱离配合位置,使得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151分开不齿合,蓄力组件不会进行不必要的蓄力。
具体地,第一转轴52、第三牵拉件53与架体11可以通过以下任一实施方式进行配合实现台车工作模式的调整:
(1)如图2所示,模式调节组件还包括连接支架161,连接支架16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支架161的中部穿设有转动轴,转动轴与架体11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两侧与连接支架16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支架161的第二端通过弹簧与架体11连接,第三牵拉件53与连接支架16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牵拉件53牵拉连接支架161时,连接支架161带动的第一端以转动轴为旋转轴线往上移动,带动第一转轴52向上移动,第一齿轮51与第二齿轮151脱离齿合;第三牵拉件53的牵拉力松卸时,连接支架161的第二端受到弹簧复位力的作用向上移动,带动连接支架161的第一端绕转动轴旋转,第一转轴52向下移动,第一齿轮51恢复与第二齿轮151齿合;
(2)架体11上设有竖向限位件,竖向限位件中部具有滑动槽,滑动槽来年观测具有竖向条形限位槽,第一转轴52穿过两个竖向条形限位槽,第一齿轮51套设且固定于第一转轴52,且第一齿轮51设于滑动槽内,且第一转轴52上设有配重件;在第三牵拉件53不牵拉第一转轴52时,第一齿轮51受重力作用下坠,与第二齿轮151配合;当第三牵拉件53牵拉第一转轴52时,第一齿轮51往上移动,脱离与第二齿轮151的齿合。
具体地,第三牵拉件53为绳体,当然还可以是柔性拉带。
优选地,该模式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把手93,调节把手93可转动地连接于架体11顶部,第三牵拉件53远离第一转轴52的另一端连接于调节把手93的第一侧,操作人员推动调节把手93的第二侧,第一侧绕连接轴转动,使得第一侧往上移动,带动第三牵拉件53往上移动,以进一步带动第一齿轮51往上移动。
优选地,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推动或转动调节把手93,该调节把手93接近台车的推动侧面1101设置,第一万向轮122、第二万向轮123接近推动侧面1101设置;该模式调节组件还包括若干调节转向件,调节转向件用于调整第三牵拉件53的延伸方向,既有利于实现将转角位移转化成竖向位移、再转化为水位移、再转化为竖向位移,同时又便于限制第三牵拉件53的延伸方向,使得台车整体结构简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使得台车既方便在既定路线上实现稳定地行走(在由第一位置推动至第二位置时,或由第二位置自动返回至第一位置),还为了使得台车灵活适用于其他工作场景,即为了使得台车既可以定向前后移动,还可以万向移动,满足不同位置拣货点的拣货作业,该轮体组件还包括万向轮,台车还包括转向定位组件;其中,万向轮可以方便台车转向移动,适用于其他工作场景,转向定位组件则适于锁定万向轮的转向功能,使得台车能稳定地在既定路线上行走。
具体地,如图1、8所示,转向定位组件包括第四牵拉件61和插销62;轮体组件还包括第一万向轮122和第二万向轮123,第一轮体121接近投送侧面1102设置,第一万向轮122、第二万向轮123接近推动侧面1101设置;第一万向轮122、第二万向轮123均具有转向平台,转向平台上设有卡位槽124;架体11底部设有定位孔,插销62穿设于定位孔中;插销62与第四牵拉件61连接,插销62可相对定位孔做竖向往复移动;插销62具有插设于卡位槽124的锁止位置,插销62位于锁止位置时,插销62与卡位槽124的槽面抵接,第四牵拉件61适于牵拉插销62脱离锁止位置。
具体地,插销62脱离锁止位置时,第一万向轮122和第二万向轮123可以实现万向转动,第四牵拉件61松卸对插销62的牵拉力时,插销62依靠重力或其他复位件的作用,恢复至锁止位置。
优选地,该转向定位组件还包括定位把手94,定位把手94可转动地连接于架体11顶部,第四牵拉件61的远离插销62的另一端连接于定位把手94的第一侧,操作人员推动定位把手94的第二侧,第一侧绕连接轴转动,使得第一侧往上移动,带动第四牵拉件61往上移动,以进一步带动插销62往上移动。
优选地,该转向定位组件还包括若干定位转向件,定位转向件用于调整第四牵拉件61的延伸方向,既有利于实现将转动力转化成竖向位移力,又便于限制第四牵拉件61的延伸方向,使得台车整体结构简洁。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部品传输系统,该部品传输系统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还包括用于与台车配合的部品投入架70,还包括用于置放部品的置物容器80,置物容器80为置物板或置物盒。
具体地,台车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部品投入架70具有定位部,台车位于第二位置时,定位件34与定位部可拆式连接;第一回收部14接近推动侧面1101的一端低于第一回收部14接近投送侧面1102的一端;部品投入架70设有第二回收部73,第二回收部73具有回收平面;置物容器80由第二回收部73滑动至第一回收部14时,适于抵推触发件32,使得定位件34脱离锁定位置,定位件34脱离锁定位置时,第一复位件21适于驱动台车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通过部品投入架70的第二回收部73、台车的第一回收部14与置物容器80的设置和配合,使得在传输部品时,利用置物容器80放置若干部品,当台车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完成部品的卸载或,仅需将置物容器80放置至第二回收部73,即可使得台车自动返回至第一位置,操作流程简单方便,节省人力,操作人员无需走动,即可触发台车自动返回功能。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部品传输系统,该部品传输系统还包括部品投入架70和置物容器80,置物容器80用于放置待传输物品;第二滑块41具有初始位置和触发位置,第二滑块41位于触发位置时,阻挡件43位于阻挡位置,第二滑块41位于初始位置时,阻挡件43脱离阻挡位置;部品投入架70接近台车的一侧设有抵推部;第二滑块41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滑块41相对投送侧面1102往接近部品投入架70的方向凸出;第二滑块41位于触发位置时,第二滑块41一侧抵接投送侧面1102,另一侧抵接部品投入架70;部品投入架70设有第二放置部72,第二滑块41位于触发位置时,置物容器80适于由第一放置部13滑动至第二放置部72。
通过部品投入架70与台车的配合,使得台车推动至第二位置时,台车的第二滑块41即会与部品投入架70抵接,由于部品投入架70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此时第二滑块41即受反力抵推,滑动至触发位置,使得阻挡件43脱离阻挡位置,而此时,由于第一放置部13为倾斜设置,放置有若干部品的置物容器80,会沿第一放置部13滑动至第二放置部72;即操作人员仅需将台车推动至第二位置,即可使得部品自动滑动至部品投入架70上,完成卸载工作,无需人工搬动进行卸载,操作流程简单方便,节省人力,操作人员无需走动,即可完成部品的传输卸载。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架、蓄力组件和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与外部结构固定;
所述车架包括架体和设于架体底部的轮体组件,所述轮体组件包括第一轮体;所述架体设有用于置放物品的第一放置部;
所述蓄力组件包括第一复位件、第一牵拉件和缠绕部;所述架体上设有转向部,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复位件连接,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二端绕过所述转向部并与所述缠绕部连接,所述转向部具有承力面,所述第一牵拉件抵接所述承力面;所述缠绕部与所述第一轮体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一端适于受所述第一轮体的驱动往接近所述转向部的方向移动,还适于受所述第一复位件的驱动往接近所述架体底部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部为第一转向件,所述第一转向件固设于所述架体,所述第一转向件内设有转向通道,所述转向部为所述转向通道,所述第一转向件上还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牵拉件的第二端部由所述第一进口穿入由所述第一出口穿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车还包括位置锁定组件;
所述位置锁定组件包括第一滑块、触发件、第二牵拉件和所述定位件,所述第二牵拉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定位件连接,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
所述架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推动侧面和投送侧面,所述台车还设有第一回收部,所述第一回收部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第一回收部具有倾斜的回收平面,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
所述架体设有滑动导轨,所述第一滑块可沿所述滑动导轨所限定的行程往复移动;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触发件高于所述回收平面设置;所述定位件具有与外部结构连接的锁定位置,所述第一滑块往远离所述投送侧面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牵拉件用于拉动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锁定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收部包括至少两条回收导轨,所述回收导轨两端分别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回收导轨上设有若干滚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架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推动侧面和投送侧面,所述第一放置部具有倾斜的放置平面,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车还设有卸载触发组件;
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放置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所述卸载触发组件包括第二滑块、连接件、阻挡件、第二复位件、第一行程件和第二行程件;所述架体接近所述投送侧面侧设有所述第一行程件和所述第二行程件;
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行程件配合,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一行程件作水平滑动;所述第一放置部具有倾斜的置物平面,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二行程件配合,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二行程件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复位件,所述阻挡件具有凸出所述置物平面的阻挡位置;
所述第二滑块往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方向移动时,拉动所述阻挡件往接近所述底部的方向移动,所述阻挡件脱离所述阻挡位置;所述第二复位件用于给所述阻挡件提供移动至所述阻挡位置的复位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车还包括模式调节组件;
所述模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转轴和第三牵拉件;所述架体还设有传动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转轴;
所述第二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轮体、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轮体、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与所述架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转轴两端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所述第三牵拉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缠绕部设于所述第一转轴;
所述第一转轴具有配合位置,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咬合,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转轴限位于所述配合位置,所述第三牵拉件用于牵拉所述第一转轴脱离所述配合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车还包括转向定位组件;
所述转向定位组件包括第四牵拉件和插销;
所述轮体组件还包括第一万向轮和第二万向轮,所述第一轮体接近所述投送侧面设置,所述第一万向轮、所述第二万向轮接近所述推动侧面设置;所述第一万向轮、所述第二万向轮均具有转向平台,所述转向平台上设有卡位槽;所述架体底部设有定位孔,所述插销穿设于所述定位孔中;
所述插销与所述第四牵拉件连接,所述插销可相对所述定位孔做竖向往复移动;所述插销具有插设于所述卡位槽的锁止位置,所述插销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插销与所述卡位槽的槽面抵接,所述第四牵拉件适于牵拉所述插销脱离所述锁止位置。
9.部品传输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部品投入架和置物容器;
所述台车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部品投入架具有定位部,所述台车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定位部可拆式连接;
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推动侧面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一回收部接近所述投送侧面的一端;所述部品投入架设有第二回收部,所述第二回收部具有回收平面;
所述置物容器由所述第二回收部滑动至所述第一回收部时,适于抵推所述触发件,使得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锁定位置,所述定位件脱离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件适于驱动所述台车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10.部品传输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部品投入架和置物容器,所述置物容器用于放置待传输物品;
所述第二滑块具有初始位置和触发位置,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阻挡位置,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阻挡件脱离所述阻挡位置;
所述部品投入架接近所述台车的一侧设有抵推部;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滑块相对所述投送侧面往接近所述部品投入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二滑块一侧抵接所述投送侧面,另一侧抵接所述部品投入架;
所述部品投入架设有第二放置部,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置物容器适于由所述第一放置部滑动至所述第二放置部。
CN201920084011.0U 2019-01-17 2019-01-17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Active CN210012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84011.0U CN210012248U (zh) 2019-01-17 2019-01-17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84011.0U CN210012248U (zh) 2019-01-17 2019-01-17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2248U true CN210012248U (zh) 2020-02-04

Family

ID=69312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84011.0U Active CN210012248U (zh) 2019-01-17 2019-01-17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2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5672B2 (en) Loading apparatus
US6435803B1 (en) Shopping cart collection vehicle and method
KR20210002652A (ko) 트럭 적재 시스템
US6168367B1 (en) Shopping cart collection vehicle and method
US7004308B2 (en) Steerable telescoping conveyor for loading parcels
US9505331B2 (en) Automotive vehicle container handling system
CN105905581A (zh) 转盘过渡式双向装卸机
US20160185531A1 (en) An item transfe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item transfer device
DE202017006127U1 (de) Scheren-Rollenbahn
CN112850552A (zh) 一种搬运装置及货物搬运方法
CN210012248U (zh) 可自动返回的台车和包括该台车的部品传输系统
CN111039059B (zh) 一种拖曳式大布卷落布机器人小车
CN109132417A (zh) 一种货台移动装卸机
CN210526365U (zh) 一种方便货厢进出货的物流运输车
CN109969734B (zh) 一种可收放式柔性输送装置
BRPI1004067A2 (pt) carro de transporte de carga para transporte de mercadorias
CN110214119B (zh) 传送系统
CA2691949A1 (en) Pendular cargo displacer
WO2004082993A2 (en) Extendable storage assembly
CN208716745U (zh) 一种托盘高度可调的背负式agv小车
CN209973765U (zh) 一种用于物流运输的斜坡装置
DE102012216429B4 (de) Fahrerloses Flurfördersystem
CN116118904B (zh) 一种agv小车用载物台及使用方法
CN219237365U (zh) 无人机抛投系统
CN212401017U (zh) 一种上下车转移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