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5938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95938U
CN209995938U CN201920553916.8U CN201920553916U CN209995938U CN 209995938 U CN209995938 U CN 209995938U CN 201920553916 U CN201920553916 U CN 201920553916U CN 209995938 U CN209995938 U CN 2099959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oking
handle
pot
shel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539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俊
梁少雄
李发展
邓领文
冯绍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5391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959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959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959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容纳腔;烹饪锅,设置在容纳腔内,烹饪锅上设置有提手,提手设置在烹饪锅的外侧壁上;外壳罩,外壳罩围设在烹饪锅的外侧,外壳罩至少形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外壳罩对应提手处设置有避让槽,提手位于避让槽内;限位筋,设置在避让槽内;限位槽,设置在提手上,限位槽由提手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筋的上端插入限位槽内,以限制烹饪锅朝偏离容纳腔的中心的运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在避让槽内设置有限位筋,提手上设置有限位槽,通过限位筋与限位槽的配合限制提手相对于外壳罩的运动,避免烹饪锅在外壳罩中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压力锅,一般包括锅体和盛放食物的烹饪锅,烹饪锅两侧侧壁设置一对把手,方便用户取放烹饪锅,锅体对应把手的位置设置凹槽,当烹饪锅放入锅体时,把手会嵌入到锅体的凹槽内。但现有方案中,把手与锅体凹槽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烹饪锅得不到有效的定位,烹饪锅在径向方向的晃动量大,当烹饪锅的中心在径向方向上偏向一边时,烹饪锅中心与上盖的中心(即密封圈的中心)偏位,导致产品工作时漏气,影响用户体验和烹饪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容纳腔;烹饪锅,设置在容纳腔内,烹饪锅上设置有提手,提手设置在烹饪锅的外侧壁上;外壳罩,外壳罩围设在烹饪锅的外侧,外壳罩至少形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外壳罩对应提手处设置有避让槽,提手位于避让槽内;限位筋,设置在避让槽内;限位槽,设置在提手上,限位槽由提手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筋的上端插入限位槽内,以限制烹饪锅朝偏离容纳腔的中心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烹饪锅和外壳罩,锅体具有容纳腔,外壳罩围设在烹饪锅的外侧,外壳罩至少形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在烹饪锅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提手,提手优选由隔热材料或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制成,可避免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将烹饪锅的热量传递到提手上,通过设置提手可在烹饪结束后直接提起烹饪锅,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间;外壳罩对应提手处设置有避让槽,提手位于避让槽内,在避让槽内设置有限位筋,提手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由提手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筋的上端插入限位槽内,从而使得烹饪锅在装入容纳腔后,通过限位筋与限位槽的配合限制提手相对于外壳罩的运动,避免烹饪锅在外壳罩中移动而偏离容纳腔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具体地,以用户在进行打开、闭合烹饪器具以及向烹饪器具内添加食材等操作时,用户所面对的烹饪器具平面为烹饪器具的前面,则提手优选设置在烹饪器具左右两面,通过提手上的限位槽以及外壳罩的避让槽中设置的限位筋的配合,可以限制提手在外壳罩的左右方向上运动,避免烹饪锅在外壳罩中朝向左右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进一步地,优选设置提手的长度与限位槽的长度相适配,可进一步在前后方向上限制烹饪锅相对于外壳罩的运动,从而可实现在产品的径向方向上完全限制烹饪锅的运动,避免烹饪锅在外壳罩中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位槽沿烹饪锅的周向延伸并在烹饪锅的周向方向上贯通提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限位槽沿烹饪锅的周向延伸并在烹饪锅的周向方向上贯通提手,使得限位槽与限位筋的配合更加精准,进一步限制烹饪锅在容纳腔中运动,避免烹饪锅偏离容纳腔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避让槽为外壳罩的上边沿向下凹陷形成,避让槽在外壳罩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外壳罩;限位筋由避让槽的槽底向上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设置外壳罩的上边沿向下凹陷形成避让槽,避让槽在外壳罩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外壳罩,使得避让槽易于加工,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优选地,设置提手由避让槽中伸出,即提手凸出于外壳罩的外侧壁,便于用户将提手从避让槽中提起,简化了用户拿取及放置烹饪锅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限位筋优选由避让槽的槽底向上延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位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筋分别设置在邻近避让槽的内侧壁处且与避让槽的内侧壁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位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筋分别设置在邻近避让槽的内侧壁处且与避让槽的内侧壁相连接,使得限位筋与避让槽之间的连接稳固,加强了限位筋的结构强度,防止限位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被提手压坏,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优选地,可在两个限位筋之间设置凸筋,凸筋连接两个限位筋,凸筋的高度可低于限位筋的高度,设置凸筋可提升限位筋的美观性;或凸筋的高度可等于限位筋的高度,即凸筋的上表面与限位筋的上表面平齐,使得凸筋可隔离容纳腔内的热量,避免容纳腔内的热量传递到提手上而导致提手温度过高,从而防止用户被烫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提手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与烹饪锅相连接;握持部,与连接部相连接,握持部由连接部向外延伸,限位槽由握持部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提手包括连接部和握持部,连接部与烹饪锅的外侧壁相连接,使得提手通过连接部固定在烹饪锅上,握持部与连接部相连接并由连接部向外延伸,限位槽由握持部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即在握持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凹陷的限位槽,限位槽可搭设在限位筋上从而限制提手相对于外壳罩的运动,避免烹饪锅在外壳罩中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位槽设置在握持部上靠近连接部的一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位槽优选设置在握持部上靠近连接部的一端,使得限位槽可避开用户接触的部位,避免由于设置限位槽而影响用户通过提手取放烹饪锅,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握持部包括上部的板状部,板状部的下表面包括内部的平面部和设置在边缘的凸部,凸部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形成为限位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说明了握持部的一种结构,握持部包括上部的板状部,板状部的下表面包括内部的平面部和设置在边缘的凸部,凸部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形成为限位槽;优选地,将握持部设置为镂空结构,使得用户在握住握持部时更加稳定,便于用户提起烹饪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壳罩包括:内圈,内圈围成的空腔构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定位凸筋,设置在内圈上,定位凸筋由内圈的表面向内凸出,以减小内圈与烹饪锅之间的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锅容置于外壳罩的内圈中,内圈围成的空腔构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内圈上设置有定位凸筋,定位凸筋由内圈的表面向内凸出,从而使得定位凸筋位于内圈的内表面上并凸出设置,进而减小了内圈与烹饪锅之间的间隙,进一步防止烹饪锅安装在外壳罩内后产生移动。具体地,定位凸筋可以是由内圈的表面向内凸出的凸点,凸点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提高外壳罩的生产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体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形成腔体,外壳与外壳罩连接,烹饪锅以及外壳罩设置在腔体内;外壳罩还包括:外圈,外圈与外壳相适配,以固定外壳。
在该技术方案中,锅体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形成腔体,外壳与外壳罩连接,烹饪锅以及外壳罩安装在外壳的腔体内,外壳上优选开设有与避让槽相适配的缺口,外壳罩的上边沿优选卡设在外壳上,使得外壳罩与外壳的连接处结构简单,且外型美观;外壳罩还包括外圈,外圈与外壳相适配,外壳套设在外圈的外侧,使得外壳可固定在外壳罩上,并且,外圈可对外壳进行支撑,避免外壳向内凹陷而产生变形,增强了外壳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位筋与外壳罩为一体式结构;和/或定位凸筋与外壳罩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位筋与外壳罩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限位筋与外壳罩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限位筋与外壳罩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限位筋与外壳罩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烹饪器具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和/或定位凸筋与外壳罩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定位凸筋与外壳罩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定位凸筋与外壳罩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定位凸筋与外壳罩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烹饪器具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提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提手对称地设置在烹饪锅的两侧,每个提手上均设置有限位槽;避让槽的数量与提手的数量相适配,每个避让槽中均设置有限位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在烹饪锅的两侧对称地设置两个提手,便于用户提起烹饪锅时保证烹饪锅的平衡,相应的在外壳罩对应两个提手处设置两个避让槽,当外壳罩套设在烹饪锅的外侧时,提手位于避让槽内,便于用户从避让槽处提起提手;相应的在每个提手上均设置有限位槽,每个避让槽中均设置有限位筋,进一步防止烹饪锅安装在外壳罩内后产生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外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外壳罩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烹饪锅,20提手,202限位槽,204连接部,206握持部,30外壳罩,302避让槽,304限位筋,306内圈,308定位凸筋,310外圈,40锅体,402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面、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40,锅体40具有容纳腔;烹饪锅10,设置在容纳腔内,烹饪锅10上设置有提手20,提手20设置在烹饪锅10的外侧壁上;外壳罩30,外壳罩30围设在烹饪锅10的外侧,外壳罩30至少形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外壳罩30对应提手20处设置有避让槽302,提手20位于避让槽302内;限位筋304,设置在避让槽302内;限位槽202,设置在提手20上,限位槽202由提手20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筋304的上端插入限位槽202内,以限制烹饪锅10朝偏离容纳腔的中心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40、烹饪锅10和外壳罩30,锅体40具有容纳腔,外壳罩30围设在烹饪锅10的外侧,外壳罩30至少形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在烹饪锅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提手20,提手20优选由隔热材料或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制成,可避免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将烹饪锅10的热量传递到提手20上,通过设置提手20可在烹饪结束后直接提起烹饪锅10,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间;外壳罩30对应提手20处设置有避让槽302,提手20位于避让槽302内,在避让槽302内设置有限位筋304,提手20上设置有限位槽202,限位槽202由提手20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筋304的上端插入限位槽202内,从而使得烹饪锅10在装入容纳腔后,通过限位筋304与限位槽202的配合限制提手20的相对于外壳罩30的运动,避免烹饪锅10在外壳罩30中移动而偏离容纳腔的中心,使得烹饪锅10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30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具体地,以用户在进行打开、闭合烹饪器具以及向烹饪器具内添加食材等操作时,用户所面对的烹饪器具平面为烹饪器具的前面,则提手20优选设置在烹饪器具左右两面,通过提手20上的限位槽202以及外壳罩30的避让槽302中设置的限位筋304的配合,可以限制提手20在外壳罩30的左右方向上运动,避免烹饪锅10在外壳罩30中朝向左右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10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30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进一步地,优选设置提手20的长度与限位槽202的长度相适配,可进一步在前后方向上限制烹饪锅10相对于外壳罩30的运动,从而可实现在产品的径向方向上完全限制烹饪锅10的运动,避免烹饪锅10在外壳罩30中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10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30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限位槽沿烹饪锅的周向延伸并在烹饪锅的周向方向上贯通提手。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限位槽沿烹饪锅的周向延伸并在烹饪锅的周向方向上贯通提手,使得限位槽与限位筋的配合更加精准,进一步限制烹饪锅在容纳腔中运动,避免烹饪锅偏离容纳腔的中心,使得烹饪锅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避让槽302为外壳罩30的上边沿向下凹陷形成,避让槽302在外壳罩3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外壳罩30;限位筋304由避让槽302的槽底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外壳罩30的上边沿向下凹陷形成避让槽302,避让槽302在外壳罩3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外壳罩30,使得避让槽302易于加工,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优选地,设置提手20由避让槽302中伸出,即提手20凸出于外壳罩30的外侧壁,便于用户将提手20从避让槽302中提起,简化了用户拿取及放置烹饪锅10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限位筋304优选由避让槽302的槽底向上延伸。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限位筋3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筋304分别设置在邻近避让槽302的内侧壁处且与避让槽302的内侧壁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筋3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筋304分别设置在邻近避让槽302的内侧壁处且与避让槽302的内侧壁相连接,使得限位筋304与避让槽302之间的连接稳固,加强了限位筋304的结构强度,防止限位筋304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被提手20压坏,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优选地,可在两个限位筋304之间设置凸筋,凸筋连接两个限位筋304,凸筋的高度可低于限位筋304的高度,设置凸筋可提升限位筋304的美观性;或凸筋的高度可等于限位筋304的高度,即凸筋的上表面与限位筋304的上表面平齐,使得凸筋可隔离容纳腔内的热量,避免容纳腔内的热量传递到提手20上而导致提手20温度过高,从而防止用户被烫伤。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提手20包括:连接部204,连接部204与烹饪锅10相连接;握持部206,与连接部204相连接,握持部206由连接部204向外延伸,限位槽202由握持部206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提手20包括连接部204和握持部206,连接部204与烹饪锅10的外侧壁相连接,使得提手20通过连接部204固定在烹饪锅10上,握持部206与连接部204相连接并由连接部204向外延伸,限位槽202由握持部206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即在握持部20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凹陷的限位槽202,限位槽202可搭设在限位筋304上从而限制提手20的相对于外壳罩30的运动,避免烹饪锅10在外壳罩30中移动而偏离产品的中心,使得烹饪锅10更精准地固定在外壳罩30上,提升烹饪器具的品质。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限位槽202设置在握持部206上靠近连接部204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槽202优选设置在握持部206上靠近连接部204的一端,使得限位槽202可避开用户接触的部位,避免由于设置限位槽202而影响用户通过提手20取放烹饪锅10,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握持部206包括上部的板状部,板状部的下表面包括内部的平面部和设置在边缘的凸部,凸部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形成为限位槽202。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说明了握持部206的一种结构,握持部206包括上部的板状部,板状部的下表面包括内部的平面部和设置在边缘的凸部,凸部与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形成为限位槽202;优选地,将握持部206设置为镂空结构,使得用户在握住握持部206时更加稳定,便于用户提起烹饪锅10。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外壳罩30包括:内圈306,内圈306围成的空腔构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定位凸筋308,设置在内圈306上,定位凸筋308由内圈306的表面向内凸出,以减小内圈306与烹饪锅10之间的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锅10容置于外壳罩30的内圈306中,内圈306围成的空腔构成容纳腔的一部分,内圈306上设置有定位凸筋308,定位凸筋308由内圈306的表面向内凸出,从而使得定位凸筋308位于内圈306的内表面上并凸出设置,进而减小了内圈306与烹饪锅10之间的间隙,进一步防止烹饪锅10安装在外壳罩30内后产生移动。具体地,定位凸筋308可以是由内圈306的表面向内凸出的凸点,凸点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提高外壳罩30的生产效率。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体40包括:外壳402,外壳402的内部形成腔体,外壳402与外壳罩30连接,烹饪锅10以及外壳罩30设置在腔体内;外壳罩30还包括:外圈310,外圈310与外壳402相适配,以固定外壳402。
在该实施例中,锅体40包括外壳402,外壳402的内部形成腔体,外壳402与外壳罩30连接,烹饪锅10以及外壳罩30安装在外壳402的腔体内,外壳402上优选开设有与避让槽302相适配的缺口,外壳罩30的上边沿优选卡设在外壳402上,使得外壳罩30与外壳402的连接处结构简单,且外型美观;外壳罩30还包括外圈310,外圈310与外壳402相适配,外壳402套设在外圈310的外侧,使得外壳402可固定在外壳罩30上,并且,外圈310可对外壳402进行支撑,避免外壳402向内凹陷而产生变形,增强了外壳402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限位筋304与外壳罩30为一体式结构;和/或定位凸筋308与外壳罩3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筋304与外壳罩30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限位筋304与外壳罩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限位筋304与外壳罩3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限位筋304与外壳罩3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烹饪器具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和/或定位凸筋308与外壳罩30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定位凸筋308与外壳罩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定位凸筋308与外壳罩3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并且,通过将定位凸筋308与外壳罩3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整体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烹饪器具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提手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提手20对称地设置在烹饪锅10的两侧,每个提手20上均设置有限位槽202;避让槽302的数量与提手20的数量相适配,每个避让槽302中均设置有限位筋304。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在烹饪锅10的两侧对称地设置两个提手20,便于用户提起烹饪锅10时保证烹饪锅10的平衡,相应的在外壳罩30对应两个提手20处设置两个避让槽302,当外壳罩30套设在烹饪锅10的外侧时,提手20位于避让槽302内,便于用户从避让槽302处提起提手20;相应的在每个提手20上均设置有限位槽202,每个避让槽302中均设置有限位筋304,进一步防止烹饪锅10安装在外壳罩30内后产生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具有容纳腔;
烹饪锅,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烹饪锅上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设置在所述烹饪锅的外侧壁上;
外壳罩,所述外壳罩围设在所述烹饪锅的外侧,所述外壳罩至少形成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所述外壳罩对应所述提手处设置有避让槽,所述提手位于所述避让槽内;
限位筋,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
限位槽,设置在所述提手上,所述限位槽由所述提手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所述限位筋的上端插入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制所述烹饪锅朝偏离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槽沿所述烹饪锅的周向延伸并在所述烹饪锅的周向方向上贯通所述提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槽为所述外壳罩的上边沿向下凹陷形成,所述避让槽在所述外壳罩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外壳罩;
所述限位筋由所述避让槽的槽底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筋分别设置在邻近所述避让槽的内侧壁处且与所述避让槽的内侧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手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烹饪锅相连接;
握持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握持部由所述连接部向外延伸,所述限位槽由所述握持部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握持部上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持部包括上部的板状部,所述板状部的下表面包括内部的平面部和设置在边缘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形成为所述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罩包括:
内圈,所述内圈围成的空腔构成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
定位凸筋,设置在所述内圈上,所述定位凸筋由所述内圈的表面向内凸出,以减小所述内圈与所述烹饪锅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腔体,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壳罩连接,所述烹饪锅以及所述外壳罩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所述外壳罩还包括:
外圈,所述外圈与所述外壳相适配,以固定所述外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外壳罩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定位凸筋与所述外壳罩为一体式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提手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烹饪锅的两侧,每个所述提手上均设置有所述限位槽;
所述避让槽的数量与所述提手的数量相适配,每个所述避让槽中均设置有所述限位筋。
CN201920553916.8U 2019-04-23 2019-04-23 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9959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3916.8U CN209995938U (zh) 2019-04-23 2019-04-23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3916.8U CN209995938U (zh) 2019-04-23 2019-04-23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95938U true CN209995938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53916.8U Active CN209995938U (zh) 2019-04-23 2019-04-23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959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95938U (zh) 烹饪器具
CN109199152B (zh) 内部容器、烹饪制备附件和包括这种内部容器的烹饪制备家电设备
JP4906584B2 (ja) スタッキング構造を有する電気調理器
CN210540734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215271975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14510735U (zh) 烹饪机
CN108236348B (zh) 烹饪组件
CN216602464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218635854U (zh) 搅拌厨师机
CN219594320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电器
CN210902558U (zh) 烹饪器具
CN216702302U (zh) 一种热传导效果好的锅胆及具有其的双胆电饭锅
CN214048558U (zh) 烹饪器具
CN204722861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0697329U (zh) 一种料理机
CN211609203U (zh) 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CN211911290U (zh) 锅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338255U (zh) 烹饪器具
CN204889589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0930858U (zh) 烹饪器具
CN214510870U (zh) 杯座组件、料理杯组件及料理机
CN220403834U (zh) 料理机
CN217885699U (zh) 隔热炊具
CN211534040U (zh) 烹饪器具
CN216494998U (zh) 一种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