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8695U - 风水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风水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8695U
CN209978695U CN201920722009.1U CN201920722009U CN209978695U CN 209978695 U CN209978695 U CN 209978695U CN 201920722009 U CN201920722009 U CN 201920722009U CN 209978695 U CN209978695 U CN 209978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conduction
heat
cooling
conduction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220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秋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220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78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8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8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水散热器,包括导热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导热底座上的风冷散热器,所述导热底座与发热元件热传导接触,导热底座内具有水冷腔,导热底座外设有分别与所述水冷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冷腔通过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接入水冷却循环系统,以通过水冷却循环系统来对导热底座进行水冷,所述风冷散热器与所述导热底座热传导连接,以通过风冷散热器来对导热底座进行风冷。本实用新型将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模式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散热效果,解决了大发热功率元件的散热问题,同时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单用风冷,使用灵活。

Description

风水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水散热器。
背景技术
散热器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常见的散热器有卧式散热器、竖式散热器、显卡散热器等,目前市面上的散热器都是单风冷式散热器或者当水冷式散热器,散热的效果不够好,而市场上的发热元件的发热功率越来越大,单散热模式的散热器已经无法满足大发热功率元件的散热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水散热器,以将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模式结合为一体,提高散热效果,解决大发热功率元件的散热问题,同时也可根据需求单用风冷,使用灵活。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水散热器,包括导热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导热底座上的风冷散热器,所述导热底座与发热元件热传导接触,导热底座内具有水冷腔,导热底座外设有分别与所述水冷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冷腔通过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接入水冷却循环系统,以通过水冷却循环系统来对导热底座进行水冷,所述风冷散热器与所述导热底座热传导连接,以通过风冷散热器来对导热底座进行风冷。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底座上设有水冷头盖,导热底座的上部以及水冷头盖的下部均设置有水道,所述水冷头盖盖合在导热底座上,导热底座和水冷头盖上的水道相结合形成所述水冷腔,导热底座和水冷头盖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在水冷头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风冷散热器包括散热片、导热件和风扇,所述散热片设于导热底座上,所述导热件分别与导热底座和散热片相连,用于将导热底座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所述风扇设于散热片上,风扇用于对散热片进行吹风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包括上散热片和下散热片,所述导热件的上部呈盘管排列在上散热片和下散热片之间,所述导热件的下部呈列管排列在导热底座底部的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的侧面设置有一缺口,所述导热件的中间段置于该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风冷散热器还包括下支架、上支架和中间连杆,所述下支架固定在导热底座上,下支架设于散热片的下端,所述上支架设于散热片的上端,所述中间连杆穿过散热片的轴心,中间连杆的下端与下支架连接,中间连杆的上端与上支架连接,所述风扇安装在上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下端分别与导热底座相连,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上部具有相对向内弯折的弯折部,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弯折部的相对内侧均设置有卡接部,中间连杆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的卡槽,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卡接部分别与所述卡槽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支架,设于所述风扇支架下的扇叶,以及设于风扇支架内、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的电机,所述风扇支架呈十字形,所述风扇支架的四端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柱,所述上支架呈十字形,风扇支架的四端的支撑柱分别固定在上支架的四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散热片的上端形成一个凹坑,所述扇叶置于该凹坑内,凹坑的四周具有避开风扇支架和上支架四端的避让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散热片和下散热片的连接处的外周形成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依次设有环绕在散热片外的LED灯底壳、安装在所述LED灯底壳内的LED灯条以及扣合在所述LED灯底壳外的LED灯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采用该风水散热器进行散热时,导热底座与发热元件接触,发热元件将热量传递给导热底座,导热底座的一部分热量传递给风冷散热器进行散热,同时流经水冷腔的冷却水还能够带走一部分热量,其同时采用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模式,能够快速对导热底座进行散热,进而快速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因此,本申请将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模式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散热效果,解决了大发热功率元件的散热问题,并且,本申请的水冷却循环系统独立于该风水散热器,我们也可以根据制冷的需求单独使用风冷,使用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导热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下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上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导热底座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LED灯条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导热底座;11表示水冷腔;12表示进水口;13表示出水口;14表示水冷头盖;15表示密封圈;2表示风冷散热器;21表示散热片;211表示上散热片;212表示下散热片;213表示缺口;214表示凹坑;215表示避让口;216表示环形槽;22表示导热件;23表示风扇;231表示风扇支架;232表示扇叶;233表示支撑柱;24表示下支架;241表示左支架;242表示右支架;243表示弯折部;244表示卡接部;25表示上支架;26表示中间连杆;261表示卡槽;31表示LED灯底壳;32表示LED灯条;33表示LED灯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水散热器,包括导热底座1以及安装在导热底座1上的风冷散热器2,导热底座1与发热元件热传导接触。
导热底座1内具有水冷腔11,导热底座1外设有分别与水冷腔11连通的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水冷腔11通过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接入水冷却循环系统,水冷却循环系统的水从进水口12进入水冷腔11中,水被导热底座1加热,再从出水口13回流至水冷却循环系统进行冷却散热,冷却散热后的水在流入水冷腔11,以此循环,实现水冷散热,水冷却循环系统可以采用水泵、水箱和水排依次通过管道串联,并通过风扇对水排进行散热的DIY水冷却循环系统,当然,水冷却循环系统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结构,这里不作赘述。
具体来说,参考图2和图6,导热底座1上设有水冷头盖14,导热底座1的上部以及水冷头盖14的下部均设置有水道,水冷头盖14盖合在导热底座1上,导热底座1和水冷头盖14上的水道相结合形成水冷腔11,导热底座1和水冷头盖14之间设有密封圈15,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设置在水冷头盖14上,这样将水冷头盖14盖在导热底座1上,即可形成水冷腔11,便于导热底座1的制造和组装。
风冷散热器2与导热底座1热传导连接,以通过风冷散热器2来对导热底座1进行风冷,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风冷散热器2既可以为立式散热器结构,也可以为卧式散热器结构,风冷散热器2既可以为CPU散热器的结构,也可以为显卡散热器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图1-图7所示的为一种立式散热器结构,该立式散热器的结构主要适用于CPU散热,具体地,风冷散热器2包括散热片21、导热件22和风扇23,本实施例的散热片21构成一个类似于球形的结构,散热片21设于导热底座1上,导热件22分别与导热底座1和散热片21相连,用于将导热底座1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21,风扇23设于散热片21上,风扇23用于对散热片21进行吹风散热,工作时,导热底座1通过导热件22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片21进行散热,实现风冷散热。
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散热片21包括上散热片211和下散热片212,导热件22的上部呈盘管排列在上散热片211和下散热片212之间,导热件22的下部呈列管排列在导热底座1底部的管槽内,这样能够增大导热件22与散热片21和导热底座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传热的效率,热量传导均匀,同时还便于组装。本实施例的导热底座1为铜制件,导热件22可以采用若干条铜管弯折而成,铜质的导热底座1和导热件22的导热性能好。为了优化导热件22的安装结构,本实施例散热片21的侧面设置有一缺口213,导热件22的中间段置于该缺口213内,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参照图2、图4和图5,风冷散热器2还包括下支架24、上支架25和中间连杆26,下支架24固定在导热底座1上,下支架24设于散热片21的下端,上支架25设于散热片21的上端,中间连杆26穿过散热片21的轴心,中间连杆26的下端与下支架24连接,中间连杆26的上端与上支架25连接,风扇23安装在上支架25上,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快速完成风冷散热器2的组装和拆卸,且操作简单。
参照图2和图4,下支架24包括左支架241和右支架242,左支架241和右支架242的下端分别与导热底座1相连,左支架241和右支架242的上部具有相对向内弯折的弯折部243,下散热片212支撑在弯折部243的上侧,左支架241和右支架242的弯折部243的相对内侧均设置有卡接部244,中间连杆26的下端设置有与卡接部244配合的卡槽261,左支架241和右支架242的卡接部244分别与卡槽261卡接,安装时,分别将左支架241和右支架242的卡接部244卡在中间连杆26下端的卡槽261中,即可将中间连杆26的下端卡住,安装方便。
参照图1和图2,风扇23包括风扇支架231,设于风扇支架231下的扇叶232,以及设于风扇支架231内、用于驱动扇叶232转动的电机(图中未示出),风扇支架231呈十字形,风扇支架231的四端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柱233,上支架25呈十字形,风扇支架231的四端的支撑柱233分别固定在上支架25的四端,从而实现风扇23的支撑和安装。在本实施例中,上散热片211的上端形成一个凹坑214,扇叶232置于该凹坑214内,凹坑214的四周具有避开风扇支架231和上支架25四端的避让口215,采用这样的设计,扇叶232的周围有散热片21和风扇支架231的保护,扇叶232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且结构设计紧凑。
此外,参考图1、图2和图7,上散热片211和下散热片212的连接处的外周形成环形槽216,环形槽216内依次设有环绕在散热片21外的LED灯底壳31、安装在LED灯底壳31内的LED灯条32以及扣合在LED灯底壳31外的LED灯外壳33,通过设置LED灯具,不仅具有装饰散热器的作用,整个LED灯具还能够将上散热片211和下散热片212抱紧,使得上散热片211和下散热片212结合成一体。为了方便LED灯底壳31和LED灯外壳33的安装,LED灯底壳31和LED灯外壳33均由两段对接扣合而成。
综上,采用该风水散热器进行散热时,导热底座1与发热元件接触,发热元件将热量传递给导热底座1,导热底座1的一部分热量传递给风冷散热器2进行散热,同时流经水冷腔11的冷却水还能够带走一部分热量,其同时采用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模式,能够快速对导热底座1进行散热,进而快速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因此,本申请将风冷和水冷的散热模式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散热效果,解决了大发热功率元件的散热问题,并且,本申请的水冷却循环系统独立于该风水散热器,我们也可以根据制冷的需求单独使用风冷,使用灵活。
实施例2
参照图8,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风水散热器,除了风冷散热器2的结构,实施例2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实施例2的风冷散热器2也为一种立式散热器的结构,主要适用于CPU散热,本实施例的风冷散热器2和实施例1的风冷散热器2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散热片21构成一个类似于长方体的结构。
实施例3
参照图9,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风水散热器,实施例3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的风冷散热器2为一种卧式散热器的结构,该结构适用于CPU散热。
实施例4
参照图10,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风水散热器,实施例3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的风冷散热器2采用显卡散热器的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底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导热底座上的风冷散热器,所述导热底座与发热元件热传导接触,导热底座内具有水冷腔,导热底座外设有分别与所述水冷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冷腔通过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接入水冷却循环系统,以通过水冷却循环系统来对导热底座进行水冷,所述风冷散热器与所述导热底座热传导连接,以通过风冷散热器来对导热底座进行风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底座上设有水冷头盖,导热底座的上部以及水冷头盖的下部均设置有水道,所述水冷头盖盖合在导热底座上,导热底座和水冷头盖上的水道相结合形成所述水冷腔,导热底座和水冷头盖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在水冷头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器包括散热片、导热件和风扇,所述散热片设于导热底座上,所述导热件分别与导热底座和散热片相连,用于将导热底座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所述风扇设于散热片上,风扇用于对散热片进行吹风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上散热片和下散热片,所述导热件的上部呈盘管排列在上散热片和下散热片之间,所述导热件的下部呈列管排列在导热底座底部的管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侧面设置有一缺口,所述导热件的中间段置于该缺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器还包括下支架、上支架和中间连杆,所述下支架固定在导热底座上,下支架设于散热片的下端,所述上支架设于散热片的上端,所述中间连杆穿过散热片的轴心,中间连杆的下端与下支架连接,中间连杆的上端与上支架连接,所述风扇安装在上支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下端分别与导热底座相连,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上部具有相对向内弯折的弯折部,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弯折部的相对内侧均设置有卡接部,中间连杆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的卡槽,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卡接部分别与所述卡槽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支架,设于所述风扇支架下的扇叶,以及设于风扇支架内、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的电机,所述风扇支架呈十字形,所述风扇支架的四端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柱,所述上支架呈十字形,风扇支架的四端的支撑柱分别固定在上支架的四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散热片的上端形成一个凹坑,所述扇叶置于该凹坑内,凹坑的四周具有避开风扇支架和上支架四端的避让口。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水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散热片和下散热片的连接处的外周形成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依次设有环绕在散热片外的LED灯底壳、安装在所述LED灯底壳内的LED灯条以及扣合在所述LED灯底壳外的LED灯外壳。
CN201920722009.1U 2019-05-20 2019-05-20 风水散热器 Active CN209978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2009.1U CN209978695U (zh) 2019-05-20 2019-05-20 风水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2009.1U CN209978695U (zh) 2019-05-20 2019-05-20 风水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8695U true CN209978695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63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22009.1U Active CN209978695U (zh) 2019-05-20 2019-05-20 风水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86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3422A (zh) * 2022-03-25 2022-06-14 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及摄影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3422A (zh) * 2022-03-25 2022-06-14 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及摄影灯
CN114623422B (zh) * 2022-03-25 2024-05-07 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及摄影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84885U (zh) 一种高效散热主机机箱
CN209978695U (zh) 风水散热器
CN211089059U (zh) 一种新型智能母线槽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CN108489303A (zh) 一种带隔热层的散热器装置
CN107846743A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210270777U (zh) 计算机用降温系统及计算机
CN208128724U (zh)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N22019905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油箱散热器
CN218634648U (zh) 一种恒流高频高压电弧电源
CN220472370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9046618U (zh) 一种模组底壳及显示模组
CN215599647U (zh) 一种用于平面效果图渲染的高效散热器
CN216852923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水冷式散热器
CN218483154U (zh) 一种电动两轮车控制器散热装置
CN219778082U (zh) 一种投影仪的光源散热结构
CN215595709U (zh) 一种膨胀水箱用散热装置
CN219994059U (zh) 一种液压站用冷却装置
CN219660256U (zh) 散热结构及电器盒
CN221077345U (zh) 一种带绝缘装置的换热器
CN218513860U (zh) 激光装置
CN217334787U (zh) 一种具有可控温度的配电柜
CN217386106U (zh) 全景拍摄支架
CN218632773U (zh) 激光器用冷却系统
CN210033607U (zh) 一种高效汽车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